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人才培养 口语教学 文化交流
一、前言
本文先介绍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性,从口语教学与文化交流上进行了分析;其次,将教学人才培养上的各种相关问题做好了评价,尤其是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与基础素质上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问题的存在原因与影响;最后,分析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做好教学人才培养准备。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中的语文课,是讲究语言与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我们对学生负责,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讲究实践效果的强化,不能只在理论基础上入手,打好基础是关键,但是实践能力才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现状越来越受到外国政府的关注,所以在众多教学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提升上,做好教育教学准备,进行全面促进,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同时,做好口语教学的强化,培养更好的教育人才,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国际性的英语口语与汉语标准化的全面结合效果。这样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从内部对学生做好口语提升,强化课堂中的语言交流技巧,形成习惯之后,可以与国际友人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能够全面应对。
(二) 文化交流的强化提升
学好对外汉语专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从书本、视频、课外书中了解国际文化,我们了解了别国的文化,看看哪些与我们有共性,哪些与我们有偏差,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口语交流,将我们的文化介绍出去,重点吸收外国的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外国的文化,可以实现快速交流的效果,为交流质量的提升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缺失:
(一)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结合
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许多教育人才还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生的理论多于实际的口语交流、文化渗透等教学内容,专注于学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是缺乏更多的技术促进强化的内容。
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对外汉语的实际价值,进行全面交流与实际工作强化中,必须将理论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行全面交流、加强文化渗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口语考核缺失,个人渗透不强
但是我们要想让国际友人记住我们,必须进行交流,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是口语交际,而这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还是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虽然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务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学位、学历并不代表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
在口语教学与交流中,十分讲究个人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第二语言掌握起来,“听不懂,说不清”,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的事情。对外汉语渗透到实践中来,需要这些人才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听到什么,回答什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拖拉。而以上说的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一再出现,教材里面讲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口语交流上时,已经改变了“味道”。当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外国朋友说出一句话,我们还要去想,这是在课本的哪一页,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来回答,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不利于我们正常对外交流的进行。
(三)文化交流偏失,教学素质不高
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将自身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交集、偏差等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书本理论中,所以没有对国际性的新形势与新型的国际文化优势认识清楚,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就不能掌握其文化上的共性与非共性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像英美一些强国,他们的生存哲学讲究的是“个人价值”的凸显,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一些实际生活与能力交谈中,我们如果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想法来强加给他们,那么交谈就不会真正顺利进行下去。
于是,许多毕业生、硕士或者更高级别的毕业生,大多数不能与国际友人进行长时间、全面的文化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育“人才”操着中国式的“英语音”,把课本中的内容反反复复地重述给学生,自己又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在课堂上造成许多错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被指责为“误人子弟”。因为口语是交际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重点,所以没有打好基础,也就不能实现正常交流;没有了解对方文化,就不能与其进行实际性的协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人才培养提升方法研究
(一)口语培养提升
在口语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首先,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对许多句子的语法、口语表达中的句式等都要进行研究,并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自己能够一听就懂,将听下来的语句在心中随即翻译出来,并及时想出应对的语言;第二,对外汉语与第二语言的交融分析。对外汉语是与第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会分辨英语意思,将他翻译成中文,在给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再将汉语中复杂的句式、成语灵活地翻译成英语,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给出最好的答案,并在口语化的呈现上,找到更加准确的句子来应答,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各个语句的真正意思;第三,实践交流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查资料,也不能再上网去查询,必须养成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应答的习惯,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能听清,随时随地做出回答,将汉语中意思与外语意思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表达上发挥自如,才能取得教学成功。
(二)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促进
多媒体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其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案,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身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幻灯片、电脑,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学习效果会更强。
(三) 科学教学手段的促进
当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多行业大融合发展的趋势给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说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验性的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具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性教学的方式,侧重于理论的文章或者是逻辑性强的文章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不错的效用。
(四)文化交流手段强化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交流则不能远离“基础知识”,这里说的基础知识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平时在与学生或其他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学习他们的文化,在对基础性的文化概念了解清楚了之后,才能进行深层的交流。这样,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在平时的积累中,对各国文化要有兴趣,对外汉语主要讲究的是实践,实践中避免不了有文化冲突,如果我们掌握了别国的文化,在交谈时则可以放松自如,侃侃而谈。
另外,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资料的查询,有哪里出现了教学瓶颈,哪国的文化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都要进行学习及更正,真正了解外国友人的想法与建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五)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外汉语人才的素质有待提升,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包括在平时的自我训练中,应当积极应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错误,及时地改正。在国家教育机构分设的硕士学位内,进行适时考察,在这些已经拥有了这个学位的人才中进行再次考核,及考察他们的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又要对相关的实践技术、语言掌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察。对于相关的外国文化掌握情况、平时的言语积累、教学素质、品质等方面更要进行考核,不能随意就录取这些人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严明的课程,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会对以后培养人才战略、建立邦国化交流团队时,出现更多的缺失。
五、总结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育人才在语文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于看重理论知识;二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三是文化交流水平不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口语交流能力的细致研究、对各国文化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将来的发展中才能一往无前。
参考文献:
[1]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成宁.探讨汉语成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6(02).
[3]陈绂.谈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
[4]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01).
[5]李燕凌.基于对外教学的汉语常用成语功能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
[6]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7]崔娜.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初探――试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四字格”成语的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10).
[关键词] 中式菜谱 命名特征 规律 英译
中国菜作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不仅因为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且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各地菜肴烹饪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和特色。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社会文化交流最直接部分的饮食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外国友人了解和接触中国的前沿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式菜谱的英文翻译无疑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起到一种桥梁纽带作用,其英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涉外宾馆饭店的管理人员,还是接待外宾的导游、服务人员掌握一定的餐饮菜谱翻译规律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长期的旅游专业餐饮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常见中式菜谱的英译规则和共性,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中式菜谱命名特征
正确探究和把握中式菜谱英译的内在规律,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了解中国菜命名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出发,切勿忘文生义,不假思索机械地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和翻译。
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不仅取决于一些直观的因素,如制作菜肴的原材料、菜的形状、口味、颜色、质地等;取决于烹饪大厨们的刀功技法、制作方式;而且也取决于一些诸如时令、地名、人物、典故、寄意、抒怀、比喻、数字等许多复杂的客观外界因素或主观意愿,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命名中国菜方式的归纳和英译举例:
二、中式菜谱英译核心要素
英语著名翻译学家J.C. Catford曾经对菜谱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认为“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 从J.C. Catford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强调的语义功能对等就是语言转换过程中菜谱翻译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要求翻译工作者在菜谱翻译过程当中通过使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合理明确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考虑东西方饮食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适当灵活处理以促使外宾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饮食文化。
中国菜名成千上万、五花八门。有些菜一目了然,从名字上就能直接了解其制作的原料、成份及烹饪技法,如:椒盐明虾、香菇菜心、葱烧海参等;有些菜的命名则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极具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如:佛跳墙、蚂蚁上树、雪山映红梅等。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在进行中式菜谱翻译之前详细了解一下菜肴构成的主料、配料、佐料、烹饪技法,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品尝一下,然后仔细斟酌后再下手翻译。对于一些蕴含历史背景或典故的菜,更有必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虚心向相关的专业人士求教,切忌草率下手,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翻译难度,而且也可避免中式菜谱与英文翻译之间名不副实的现象出现。
三、中式菜谱英译规律归纳
通过分析中式菜谱命名的不同形式,可将其英译方法归纳为下列几种类型:
1.以制作菜肴所使用的主料、配料(菜)、佐料、烹饪方法为主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可遵循以下中式菜谱直译的基本公式:
烹饪技法+ed +刀功/形状+ed +主菜(料) + 配菜(料) +with/in+ 佐料/调味品/汤/汁
在此要对上述公式进行几点说明:(1) 公式排列的前后顺序相对固定。在翻译时一般不会出现诸如配菜(料)在前,主菜(料)在后;佐料、调味品或汤汁置于烹饪技法、主菜、配菜的前面;配菜在前,主菜在后等现象。所以翻译时要将菜肴构成的各种成分、烹饪技法搞清,而不能望文生义,主次颠倒,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Pepper (麻辣鸡丁)
刀功/形状(Diced)+主菜(Chicken)+with+调味品(Chili Pepper)
Salad Jellyfish in Sesame Oil (麻油凉拌海蜇皮)
烹饪技法(Salad)+主菜(Jellyfish)+in+调味品(Sesame Oil)
Quick Fried Mutton with Green Scallion (葱爆羊肉)
烹饪技法(Quick Fried)+主菜(Mutton)+with+佐料(Green Scallion)
(2)在很多情况下,菜名的某些构成部分是缺省的,比如菜肴中有主菜却无相搭配的配菜,有烹饪技法却未注明烹饪所使用的刀工形状等,翻译时可作相应的省略,其余注明部分仍应按照上述公式顺序排列,例如:Braised Chicken (红烧鸡)这道菜的构成只出现了烹饪技法(Braised)与主菜(Chicken)两部分,又如:Fish Rolls with Rice Wine (米酒鱼卷)这首菜的构成只出现了主菜(Fish Rolls)和汤汁(Rice Wine)。
(3)公式中所涉及的中式烹饪技法和刀功技法多样,例如常见的烹饪技法有:煮(boil)、炖(stew)、蒸(steam)、炒(fry)、烧(braise)、烤(roast)、焙(bake)、熏(smoke)、灼(scald)、爆(quick-fry)、卤(marinate)、腌(preserve/ salt/ pickle)等;常用的刀功技法有切片(slice)、切丝(shred)、切丁(dice/cube)、切柳(fillet)、剁碎(mince)、捣烂(mash)等,但一般都是以在这些表示技法的动词末尾直接加上“ed”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而几乎不以动词现在分词形式或动词原形出现。
以下列举一些在明确菜肴制作的烹饪方法、主料、配料或佐料前提下,采用直译方法并符合上述基本公式中式菜谱英译的一些例子:
* 鸡茸燕窝Bird’s Nests with Mashed Chicken
* 宫爆鸡丁Fried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 荷叶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 糟溜鱼片Stewed Sliced Fish in Wine Sauce
* 银耳燕窝汤 With Jelly Fungus and Bird’s Nest in Honey Soup
* 涮羊肉Instant Boiled Fine Sliced Mutton
* 糖醋排骨Fried Spareribs in Sweet Sour Sauce
* 冬笋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Winter Bamboo Shoots
* 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 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2.在中式菜谱中有些菜的命名并不着眼于菜本身的用料或烹饪方法,而取决于菜肴本身独特的口味、形状、颜色、造型等,其中可能也增添了一些人们寄意、抒怀、比喻、象征的手法,如果对于这些菜仍然使用直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蚂蚁上树”这道菜倘若从菜名字面意思上来翻译,不仅会让人莫名其妙,而且会使菜肴本身与译名大相径庭,更有可能会使外宾看后拒而远之。因此,此类菜名的翻译宜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夫妻肺片”这道菜就不能译成“Stir-fried Couple’s Lung Slices”而应根据菜的真实主料“猪肺”翻译成“Stir-fried Pork Lung Slices”。
3.对于某些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命名的中式菜名,翻译者需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弄清其来龙去脉,宜采用直译或音译并在后面附上简单背景说明的翻译方式,其好处在于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外宾了解菜肴的构成,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饮食文化背景,如“麻婆豆腐”这道菜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翻译“Mapo Tofu (Bean curd in hot sauce firstly made by Mapo, an ancient Chinese woman in Sichuan province)”,又如“叫花鸡”这道菜可以译为“Beggar’s Chicken (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 firstly made by a beggar in ancient China)”。
4.以地名或菜肴创始人命名的菜名一般采用“菜肴创始人或发源地地名+烹饪方法+制作原料”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如: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南京盐水鸭 (Nanjing Boiled Salted Duck)
东安子鸡(Dong’an Fledging Chicken)
以上是对几种常见中式菜谱命名方式英译规律的归纳,当然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答案并不是绝对或惟一的。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当具备“求实”的态度,要善于虚心向有关专家和从事菜肴烹饪第一线的师傅求教,善于查阅与菜名相关的历史文献或餐饮丛书,善于积累和深入了解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适宜恰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J.C.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E.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1)
[4]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5]文月娥: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6]刘世同周冠祖李世禄:汉英分类翻译词典.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汉译配音 文化缺省 《加勒比海盗4》
1、前言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英语电影源源不断的涌进国门,从《功夫熊猫》到《阿凡达》再到《速度与激情》,《加勒比海盗4》更是在全球掀起了“惊涛怪浪”,它集幽默,探险,趣味为一体的制作风格,以及让人尖叫的强大演员阵容: 约翰尼·戴普,佩内洛普·科鲁兹,伊恩麦·柯肖恩等好莱坞巨星的加盟,着实让“海盗”迷们又过足了一把瘾。这部电影有原声加中文字幕以及汉译配音两个版本,很多人都会选择看前一种。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加勒比海盗》还是其他的外国电影,人们都更倾向于看原声而不是经过配音的电影。本文拟运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理论解读英语汉译配音版的语言特点,探究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期对当前尚未进入翻译研究主流的影视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2、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最早提出了归化异化的概念,他指出,翻译有两种方法:一是译者可以“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1],也就是所谓的归化。采取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应以目的语或者译文读者为中心,符合和尊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避免文化冲突。 另一种是“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 [1]即所谓的异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时,译者应该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国情调”。“异化派”认为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时不仅是文字翻译,更是文化翻译。一般说来,文化翻译包括三种形式:归化、异化和释义。“归化式是指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传统的情调”吸引译入语观众, 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 而异化翻译则不顾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 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乃至“反流畅的”(anti— fluent)的语言表达。” [2]归化的好处在于译入语的读者和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归化,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异化有助于加强中国读者和观众对源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断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加快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异化,则会影响中国读者或听众对译文的理解,反而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因此,在电影翻译中要拿捏好归化和异化的度,如果省去许多在原电影中具有文化特征的表述,如双关、俗语等, 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原片的语言特色, 削减其艺术感染力; 反过来,如果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对白翻译句式过于欧化, 只讲形式, 不顾本族语使用特点,也很难实现译作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3、文化缺省的定义以及原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翻译的目的就是把源语言文化传播到目标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然而由于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缺省问题。“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3]它是写作中一种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一方面,文化缺省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翻译中,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往往造成误读。具体到电影翻译,英语电影对白往往含有英语俚语、典故、俗语,以此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源片创作者常常略去这些对共享同一种文化的人来讲不言而喻的东西。这种文化缺省有可能造成译入语观众对剧情理解的障碍。
图式理论形象的解释了文化缺省及造成文化缺省的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和默认值都基于经验。在同一个文化中,人们很多共同的经验决定了形成相同图式的可能性, 它们的默认值自然也相同。默认值的这个特点成为解释文化缺省的关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省略一些与其意向读者共享的信息, 在原文表现为失踪的环节(missing links) 。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 原文的文字激活了相关的图式, 这些图式有很多未填充的槽孔。如果读者的记忆中储存有这些图式, 他们会把默认值填在槽孔上, 从而正确地理解原文。但是, 当作者和读者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识, 他们的图式也会有差异: 或是图式缺省, 或是图式相异:而填充槽孔的默认值也会缺省或相异, 这导致了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4]这就是为什么《功夫熊猫》汉译配音能获得比较广的接受度得原因。熊猫、娇虎、仙鹤、金猴这些形象是贮存在中国的记忆里。特别是熊猫,它是中国的国宝,一提起熊猫人们就把它默认为中国的是“中国人”。因此,人们看《功夫熊猫》的汉译配音并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很亲切。与之不同的是《加勒比海盗4》的汉译配音。由于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外国人,而在人们的记忆图式中,外国人的默认值,应该是说英语而不是中文,因此人们在看到《加勒比海盗4》的汉译配音版本时就会觉得怪怪的,这也是文化缺省造成的。
4、电影《加勒比海盗4》汉译配音中的归化和异化
4.1词汇层面
4.1.1名字
—Captain Jack Sparrow!
杰克—斯派罗船长!
—I said, I called Gibbs Joshamee Gibbs, how many times you ...
初见阿克曼,握手的时候我仰头试图看着他的脸,而后发现这很难―他身高两米,白衬衫、黑西装堵在眼前,像一面沉笃的墙。想来这也是许多中国人见他的第一印象:友善,但难测深浅与虚实,如何开始他广阔的交游?他必然有秘诀。
退休后发现“我是谁”
阿克曼告诉记者,他马上就要退休了,退休之后,他的位置将会完全倒转:从德国歌德学院院长,变成中国孔子学院顾问,从在中国搞德国文化交流,变成在国外搞中国文化交流。那时,工作将不再是他的重心,“退休之后我绝对不会天天上班了,要不然不就白退休了?”
他理想的退休生活要多一点内容,比如给女朋友做饭,“她做饭特别棒,我得努力让她满意。”女友是南京人,水墨画家,他兴致勃勃地打开电脑中她的画作,给我们放女朋友画作的投影,"我先收藏了她的画,而后发现收藏这个人更合算。”抿起的嘴唇上扬,这个德国人会恰如其分地表达他的幽默感和爱意。
他计划离开北京,和她一起在南京生活。他要找一个小花园,在那里可以吃饭、睡觉、喝酒和写作,再度捡起他本来的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播种他从德国带回来的香草,和女友切磋厨艺,主持一个有意思的文艺沙龙,“我最喜欢的画是一幅当代水墨,一个半醉的老头,旁边坐着一个漂亮姑娘,正在弹古琴―那是我生活的理想。生活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你可以随心所欲做一些事,想睡一个懒觉,就可以睡一个懒觉。”
当然,悠闲的反面是权力的丧失。从院长变成顾问,其间必然会有失落。“退休意味着:你是个老头儿了。但还好,我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到了一定年龄,每个人都要想一想生活到底是什么,院长,甚或总理、总统、国王,又意味着什么。权力、头衔,玩一阵子很好,玩一辈子,没可能也没意义。退休是一个机会,让你考虑,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你是谁。”
成为孔子学院顾问,他要做的事依然是文化交流。“最近几年我们常常在北京之外的地方办活动,发现中国城市之间,外在看起来无甚差别:都是林立的高楼中间布满了麦当劳,内里的差异越来越大:北京、上海越发国际化,武汉、南京等二线城市文化环境还很匮乏。北京现在这些出名的艺术家,都是从二线城市聚拢来的,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可以留下来的环境呢?我做这种沙龙,也希望能够把这种差距稍稍拉小一点。”再过些时间,秦淮河畔会听得到阿克曼的声音,处事得体,见闻丰富,还能奉上中西合璧的美食,再没谁比他更合适做一个沙龙主人了吧?
他曾经纠结自己工作的意义,“如果你做生意,你很清楚自己每年的利润、创造的工作岗位但文化交流,如何测量?两个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容忍,到底有多大用处?对我个人,这是份有意义的工作:像坐在两把椅子中间,椅子时而贴近时而远离,坐得不舒服,常被失败、不理解笼罩,但有意思。”
和银行家谈文学,和艺术家谈女人和钱
上世纪70年代,阿克曼千里迢迢来北京大学留学,却被发配农村,住在一个六口之家,在局促的“两间房、两张炕、中间一个厨房”中,和村民朝夕相处:“我对‘’毫无好感,唯独对这段经历感觉不错。呆了这么久,明白了他们真实的生活。那时绝对不允许拜神,但他们仍偷偷地保留着神像,偶尔小心翼翼地拜。我看到了宏大宣传底下的东西,很有意思。”
他喜欢说自己是来自德国的“农村青年”,小时侯没有拖拉机,农民用马耕地,手工挤牛奶,相信雨是来自神的恩赐。是以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刘震云到河南,并不觉得陌生―他甚至回忆起刘家的“茅坑”,“一个木板下面就是“大海”。刘震云小时候掉进去过,差点淹死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阿克曼就曾翻译过莫言的《枯河》、张洁的《沉默的翅膀》、王朔的《动物凶猛》等中国当代小说,“我当然先选自己的爱好,但爱好和出版社的意图,往往是两码事。常常找到一个好作家,却找不到一家好出版社;甚或找到了好作家和好出版社,却找不到好翻译―我是翻译中的失败者。我曾想把阿城的《棋王》翻译推介到德国,但始终找不到一种满意的语言来对应他文字中的微妙,就此放弃,激怒了想赚这笔版权费的阿城,被他大骂一顿。”
“和我关系比较密切的还是那些上世纪80年代作家,比如阿城、刘震云、莫言、冯骥才、刘心武、王蒙,打了许多年交道。另一个原因是,我总觉得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不如80年代的文学有意思。这并不是对年轻作家的批评,而是时代已经不同。那时文学是所有人目光的聚焦点,现在,则是一小拨人的事情。我也会对刚刚兴起的‘微博文学’感兴趣,但趣味还是偏保守―喜欢韩寒,但读得最多的,是金庸。”
他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认识的中国作家,印象最深的是张洁,“她这个人特别不容易。什么都有,才华,美貌,唯独缺少享受生活的能力―总之,特别有意思。”他在心里把她列为“少有的朋友”。现在她在美国,很少见面,偶尔发封E-mail,但朋友的挂念,毋庸多言。
刘震云说阿克曼“是一个非常有情趣、有意思的人。”阿克曼说:“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东西确实感兴趣,并不是拍马屁;同时你要懂得,和作家在一起,一定不要谈文学,和艺术家在一起,一定不要谈画画。就好比你跟银行家在一起最好谈文学和艺术,跟艺术家在一起,谈女人和钱最合宜。”
他喜欢那些文化人的聚会,他们自如地谈笑,内里却饱含文字的心机,用阿克曼的说法,这叫“玩感情”:“那是一种有意思的表达,看起来你们在互相讽刺,可这讽刺中又有彼此心照不宣的好感。和那些艺术家、作家朋友在一起时他们总在玩这个,我不能参加,却十足享受。特别喜欢中国哥们儿之间的这种气氛。”
有点意思
问他与中国人交往,有什么秘诀,阿克曼摆手:“没有‘秘’诀,最有用的还是最简单的道理。关键还是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想要认识他、了解他。只是这三十年来,外国人在中国交朋友,发生了许多变化。1975年-1977年间,我有两个中国室友,每天在一起,相处不错,以为算得上朋友,毕业之后便毫无来往,因为他们不敢,那个年代,跟外国人来往,会被人怀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许多中国人接近你,是抱着‘捞些好处’的想法,换外汇券、出国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能捞到些什么,但那种态度,尽力说你的好话,我受不了。从那时开始,我消极地与中国人来往,但过了十年就好了许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自觉 翻译行为
一、文化视野下的译者地位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翻译的早期,译者被看做是“舌人”、“奴隶”,在结构主义中,译者完成的是在语言规律与规则的操纵之下处理并完成语言表层和深层的转换,译者被完全看做是一部机器。以胡塞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者们从哲学角度,认为译者在文本中起到主体作用,后来一些后结构主义者更进一步把译者当做文本的操控者。后来又有学者从现象学、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的角度给翻译探究提出启示:翻译是译者摆脱作者的影子,让其主体性从语言学的结构规律的操控下解脱出来;是有译者带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具有“期待视野”的活动,是文本的“隐含作者”能和读者对话和交流的活动。然而要达到翻译完全的对等和精确似乎是一件望尘莫及的事情,新历史学派认为,翻译活动离不开译者所生活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翻译活动应该建立在宏观的历史大语境下,翻译活动不仅是文本内的转换,而且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译文的要求不仅要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正因为如此,译者已然成为翻译的主宰者。
二、译者的文化意象与翻译行为
文化意象实际上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来自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然而,人们对文化意象的认识是不充分的,人们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割裂开来,把它与典故、成语、比喻等放在一起。由于忽视文化意象的意义,在翻译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有时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会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在这一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翻译界引发热议的赵景深翻译的“牛奶路”。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在《风马牛》一文中对赵景深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狠狠批评了一通,从此“牛奶路”就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笑谈的对象。Milky Way是天文学上最常见的名词之一,对科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而且在字典里也可以查到这个词。但赵景深却把这个词译成了“牛奶路”。这在翻译界被看做是极为荒唐的笑话。但是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说它的翻译基本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首先,赵景深翻译的不是科学文献而是文学作品;其次,文学作品的译者不但要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而且要传达原作的文化意象,而Milky Way正是十分关键的文化意象。
The whole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holiday.天上闪耀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赵景深译)
这段翻译中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不但保留了原文中“路”的文化意象,而且避免了“洗河”这样的字面上的矛盾,原文的人物形象因此没有受到破坏。由此可见,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在不同的文化里,根据不同的意义,要翻译得恰到好处,使人们一提到就彼此心领神会,很容易实现思想沟通。
三、译者文化态度与翻译行为
翻译不仅是译者传递意识形态的借口,还是译者自己文化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载体。在翻译中,译者会根据其个体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及文艺创作的主观特点对两种不同的策略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译者的意识的潜在影响和渗透间接影响翻译的策略。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势力及其对这一文化所持的态度都会在译者的不自觉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约他的语言选择。
“西方翻译家兼东方学家”认为,他们对东方文本具有权威的解释权,东方文本需要经过他们的理解诠释,有时甚至需要经过改造,译文读者才能读懂。东方文本有时会因为他们的主观心态而遭受改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天”、“神”这类词的翻译和注释。在《论语》中,“天”被赋予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神性。在中国史料记载中,“天”字取代了“帝”字,说明中国古人的心中,最根本的主宰力量被越来越境域自然化。西方传教士常常把“天”和“上帝”等同,忽视其自然属性。在西方人看来“上帝”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西方哲人认为中国的圣人谈“天”,是对“上帝”的“亵渎”;有时甚至会认为孔子是“上帝”派去神启中国的。在传教士的文化地图中,能够救赎世界的唯一法宝是基督教,对他们来说儒家文化只是他们宣教和同化其他文化的一个“参照物”罢了。
四、译者的文化身份
这里有必要谈谈译者的文化身份,1981年史蒂芬·波克纳在《中介者与文化身份》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中介者”这一术语。中介者必然是二元文化的。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媒介,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化,在“调解”不同文化时,目的就是克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不相容。皮姆认为,翻译实践证明,译者的文化立场并不完全由他出生或生长所在的文化决定。译者的文化观主要受译语文化的影响,译者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文化身份,也非常清楚如何对待源语文化。皮姆的观点强调了译者双文化特征,而且他又强调了译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协调人,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归属地,即两种文化相交之地。一个出色的译者既要具有文化的传播功能又要具有文化创造性,这体现了当今多元文化并存,文化研究同权利、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当代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五、结语
译者的文化自觉对翻译作品能否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对文化的理解和翻译可以说是艺术的翻译。两种不同文化背景里生成的语言放在一起,往往有一种出人意料的不协调感。但是,有人把《西厢记》译成英文,让西方人感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可见翻译和创作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译者的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时代精神,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烙印。
参考文献:
[1]Katan,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4.
[2]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4.
[3]蔡平.文化翻译困惑[J].外语教学,20065(6).
[4]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得文化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张景华.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6]王佐良.中外文学之间.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关键词:英文电影 汉译;归化;异化
在中国,数百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每年如洪水一般涌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文化元素嵌入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国文化已经受到英语文化入侵。作为国内享有颇高知名度的影视平台,豆瓣电影在外文电影的翻译上具有相对较高的参考价值。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其片名的翻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不可能完全实现源语和译语的对等。恰当灵活地使用归化和异化理论,能达到体现异域文化和符合译入语观众审美情趣的目的。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风俗为指导,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以尽量减轻译文读者对译入文化的异质感。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要求翻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一、影视翻译回顾
音像制品的翻译历史只有几十年,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它的介入和参与已经变得足够宽广。对于电影制作及电视行业来说,西方国家无疑是优于其他地域的,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欧洲的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很多优秀的影视翻译作品,若干论文已发表在这个领域,且论文研究涉及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翻译中有一个特殊的部分“艺术与娱乐”,在那里出现了许多影视翻译的名人,如博士Karamitroglou、芭芭拉·施瓦茨教授和丹尼斯·波特。此外,许多科研院所的视听翻译也已被发现,像欧洲媒体的独立电视委员会和欧洲屏幕取词研究协会研究所。这些机构努力的进行影视翻译研究,并奠定了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指导方针。在所有研究结果上总结的问题便是:从质量控制与评估方法上出发,对视听作品翻译的教学与培训进行优化,从而优化视听翻译的语言问题和视听翻译的文化因素问题。
影视翻译的研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影视翻译的开发和研究上的往往更加实在,根据翻译研究经验构成了两种主要问题:一个是集体的字符,而另一个被进一步分成两个分支:审视和回顾。回顾我们所做的工作和研究,并重视他们的理论和历史,再进一步进行影视翻译。这些程序可以让我们清楚那些我们一直在做的,并告诉我们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例如,马正在他的翻译中提供了五个原则;提出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呼吁翻译更注重回顾。其分析书面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差异,并介绍了四大特点,就是可听性,即时性,全面性和不拘小节。该研究点出中国的影视翻译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研究问题,为今后的研究铺垫了音频视频翻译的文化路径,也重建、修改和转让了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有了自己丰富的文化,独特的涵义和不同文化的沟通。
二、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
归化具体指的是表达接受TL文化,让本地和翻译文本理解受体TL为导向的文化。主张让源语言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靠拢。“书面翻译文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可以以一个完美的替代或更换影响到一些密切合作。”译者应被用来作为归化策略,目的是在于翻译的文字流畅和透明,就像本身就是为译入语境打造的一样。同样,每一种语言表达思想,目的是最大可能的翻译其他文化到了译入语熟悉的和可识别的文化中,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的接收异地文化。
(二)异化
异化是翻译SL文化导向,为了留住外地人的SL文化尽可能保持原有的风味。冲着异化翻译的风格,抵抗当代风格,文化和习惯规范,故意破坏目标惯例保留原点。不像归化,异化往往注重一定SL文化相关的元素被标记为由文本所传达的基本信息。所通过思想的立场是,翻译是等于异端。最大数量的词汇和结构的SL文化是借来的,并引入到TL文化,尽可能的保持原来的语言的精髓。
(三)归于与异化历史回顾
“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面向语言的翻译方法开始出现翻译研究”。异化和归化的重点一直都是在语言水平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又出现争议,且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文化,历史和社会。”。异化在竞选中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优越感,从而对影响目标语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不应该走极端,尤其是在翻译的平滑度或透明度上。此外,意识形态是是影响翻译的另外一个因素,如果它确实是必要的,你不应该过分强调异化的重要性。“相反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冲突可以担任免费翻译和直译时间磨损争论的政治和文化以及语言的扩展。”1987年,刘应凯在他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中国翻译领域在异化翻译上有错误,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种形式:优雅经典的话滥用;四字成语的滥用;典故的滥用;抽象图像的滥用和滥用更换。另外许渊冲主张归化,他清楚地看到了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文化竞争的理论来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也就是说,为了使TT更美丽,译者应充分利用TL的实力。例如,使用四个字符的短语被广泛承认为一体的特点,以及中国语言的长处。许渊冲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在他的翻译中,也喜欢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短语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其实,归化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归化翻译使观众更容易得到意思。然而,自然和平滑度往往达到不惜牺牲消息的ST的风格和文化。异化翻译保留了ST的形式特征,从而知会SL文化的读者,但语言功能和外来文化的图像可能会导致信息过载。综上所述,无论是异化和归化都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所损失。这是很难判断哪种方式更好的。
三、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一)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的应用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注定了电影片名翻译和原来名称的偏差。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的语义变化和文化的损失。大多数观众并不了解源语言文化,或知之甚少,难以跨越沟壑。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源名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和适度归化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即使翻译与原来的名称不同,但只要它忠实地传达整体的原意和功能,那就是一个成功的翻译。例如《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译成《廊桥遗梦》,这个目的是围绕主题突出中国人的习惯。显示的中文字符“遗”,“梦”的悲剧故事;廊桥的位置和描述的英雄,暗示“桥”,是指“桥”的标志是古代中国情人怨气聚集的地方。四个中国字放在一起,既简单又简洁,足以揭示主题,启发群众的想象力,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观影视野,给观众描绘了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如果直译为“麦迪逊之桥”,中国的观众不会立刻明白电影的目的,从标题上来看,这部电影将不会吸引中国观众走进影院。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智商低于75并在1950-1990的美国社会变革中成功的美国青年。这部电影非常幽默和嘲讽。翻译为“阿甘正传”,忠实地传达电影的视角和真实意图,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文化中,“阿”,通常用在前面的名字作为一个昵称,以示亲密,这仍然运用在今天的浙江,福建南部,江苏,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种高度的归化翻译对观众有着很好的提示,中国观众会很容易猜的出来从标题的内容。
其他的例子,如爱情电影《Milk Money》被翻译成“风月俏佳人”,《Speed》被译为《生死时速》;科幻电影《The Tracker》被翻译成《闪客帝国》,扣人心弦的电影《The Sixth Sense》翻译成《灵异第六感》或《阴阳眼》,就像著名电影《Gone with the Wind》被译为《乱世佳人》,《My Fair Lady》译为《窈窕淑女》等。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异化的应用
“在电影片名翻译,异化策略应该也不能低估。放弃预先存在的不合时宜的表达异化翻译的目标语言文化,语言的表达和追求创新的陌生感。它主张翻译的源语言或原作者的目的,保持原来的含义,并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异国文化。在异化战略的指导下,翻译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直接方式的翻译和音译。与此同时,观众充满了好奇,并积极理解和感受的电影可以带来的外域文化。例如,《Casablanca》,现在翻译的《卡萨布兰卡》已经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还有《Troy》,《Babel》和《Seven》,这些电影的片名强烈的宗教色彩和神话意义与外文化交流的深度,现在广大的中国观众已经非常熟悉,分别译为《特洛伊》,《巴别塔》和《七宗罪》。另外一个例子,《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被翻译为《沉默的羔羊》,让中国观众知道很多关于羊肉和圣经中的神。产生于1955年的电影《The Seven Year Itch》直接译为《七年之痒》,现在中国人已经熟悉并牢记在他们的脑海里。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化翻译方法促使中国观众在陌生的环境中,细细地品味和感受外来文化。它延伸经验的视野,丰富形式的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都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的浸入。其他的例子也是一样,《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A Beautiful Mind》译为《美丽心灵》这些异化翻译中国观众都熟悉。因为语言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沟通变得复杂,Ventuti指出,翻译是纯粹的游戏,是隐藏和参与偶尔露出有时强调的差异。异化是承认和容忍的差异,并提出他们的目标语言。洋化的源文本翻译仍然是异域的,但打破了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这样的背叛是强制性的,目的是忠实于源文本的翻译。
四、结语
电影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交流的形式。电影和原题翻译过程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译者应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使得翻译结果接近目标语言,并确保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片名的英文翻译被译的更完整,不仅有方法,还要有坚实的语言功底,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期的实践。译者应该努力探索大量的外国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规律,再扬长避短的应用在新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当中。
电影的体现了美国社交场合或交际活动的多样性,而教科书只能教美国的一些理论。当我们在享受翻译成功的动态影像时,我们不应该只被其出色的演员和精湛的情节吸引,更应该注重对话的本质,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国家的某种文化。例如如何选择一个更好的词或短语,在相同的情况下,达到同样的沟通和文化的影响?在建设中的社会现实的电影语言功能如何?这些都是问题,我们需要牢记。但无论译者运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最终目的还是恰到好处的译出原题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才是对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在英文电影名称翻译运用上最好的诠释。(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参考文献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直译;音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化因素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代表,处理好中医汉英翻译的文化问题,关系到中医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完整保留的情况下被准确传译。本文主张主要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的方法来传译含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医术语。
1 汉英翻译与中国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体现,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及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不少外国朋友来华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由此涉及到翻译中国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翻译界的重视,比如心理文化、称谓文化、数字文化及典故文化等。
2 中医的文化体现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一门集大成的,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它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人生、探索生命;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将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成一体[1]。中国医药学在古代的唯物观和辨证思想影响及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验证,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文化的体现首先就在于其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术之洪流发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将其同时期的人文科学与天文、气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自然科学融合起来, 以朴素的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工具,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作为理论核心, 以辨证论治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3]。中医文化最直观地体现就在于“取类比象”的方法,用外界事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应用到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方面来,比如古人最开始用藤类药(青风藤、海风藤、钩藤)来治疗关节屈伸不利,筋脉不畅等,就是因其形状类似于人体的血脉,既然藤有伸展之功效,所以也会帮助人体内筋脉的伸展。古人用之有效,经验得以传承,今用现代实验的方法也确实证明此类中草药对关节和筋脉的伸展有作用。
3 中医汉英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
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医翻译方兴未艾,如何在中医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提倡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和音译加注这4种方法。
直译是在当汉语的某些词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基本或完全对应的词语时,依据“同一所指”进行对应转换,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在语义对等的情况下,直译既能够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原术语的指称含义[4]。李永安[5]提出直译可应用的地方有中医解剖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中某些独特疗法和中医中有文化含义但不会引起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者误解的词语,如养肝明目(nourishing liver to improve visual acuity)[6],食积呕吐(vomiting due to food retention)[6]。
如果有些术语用直译法,由于文化的差异给西方人士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我们可以用直译加注法。中医的一些特殊治法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如引火归原(conducting the fire back to its origin)[6],可以加上a therapeutic principle for the ascending of asthenic fire, by adding drugs for tonifying kidney-yang to those for nourishing kidney-yin to lead the ascending asthenic fire down to the kidney[6]的注释;这样西方人士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术语的涵义了,明白这是一种治疗方法,即治疗虚火上升的方法,在滋肾阴药中适当加入补肾阳药、使下归于肾。
遇到一些实在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甚至找不到相似的词语,又具有民族和传统特色的中医术语,笔者提倡用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音译法作为中医汉英翻译中的一种必要的翻译手段,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无对应语的意译困境;如果使用得当,还能发挥出意译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采用音译翻译法能够实现译语的统一和规范;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西方人士对汉语音译词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适当使用音译词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求精神,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输出[7]。李永安[5]认为音译有三大好处,即不滥、持久和免争;音译可用来翻译有独特文化含义的中医术语、针灸穴位名、有文化含义而直译时容易引起误解或者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术语。蒋建勇[8]也提出部分术语采用拼音为手段的音译法,避免了歧异产生,也使之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最大限度地使中医术语音译实现了“名从主人”的原则,符合语言国情学要求。这样的中医英译从理论上是最接近原文,即再现其内涵外延,又体现其民族特征,还最大限度地传递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深刻文化内涵;从形式到实质都实现了最大的近似等值。如阴(yin)、阳(yang)、气(qi)。如果这些术语第1次出现,有时有必要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以便于满足各个层次的国际上爱好中医的人士来理解。音译加注法指借用整个词语的汉语发音,并在其后附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虽然表面上看好像重复累赘,但却能够传递原汁原味的信息,既能够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又有利于受众理解。如康广盛[9]建议可将白虎汤译为Baihutang(Decoction for eliminating heat);又如经穴名称的英译翻译是整个中医英译中开展的最为成功、争议最少的领域,通行的英译方式为汉语拼音音译加所属经脉的英文缩写及编码[7]。
4 结语
传承中医文化是传承中医精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外交流中,即要达到达意的要求,又要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中医文化的内在涵义。这样不但有利于西方人士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而且还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马平[10]对于中医药文化翻译提出以下几个原则,即保持特色,能中不西;参照西医,西学中用;尊重读者,面向受众。此外,中医翻译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以人为本、致中和及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调和、扶正劫邪、阴阳平衡的理念以及“救民济世”的传统医德[11]。总之,在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做到准确把握中医文化的内在涵义,并一步进行准确地传译。
参考文献:
[1]曹山鹰.中医文化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5(2):13-14,20.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91-292.
[3]王新陆.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态势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4,21(6):441-443.
[4]周佶,周玉梅.直译意译、音意译结合还是音译加注―浅析《黄帝内经・素问》中养生术语的翻译技巧[J].医学争鸣,2014,5(5):47-50.
[5]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6):468-469.
[6]金魁和.汉英医学大词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3,1882,1939-1940.
[7]任荣政,丁年青.音译法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7):873-877.
[8]蒋建勇.中医英译中的音译现象与翻译的等值理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50-751.
[9]康广盛,周洪伟.浅谈中医英译中方剂名称的翻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555-556.
【关键词】 日语;文化;暧昧
1 研究目的
日本人是含蓄委婉的,“暧昧”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大江健三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了名为《我与暧昧的日本》的演讲。为何日语会如此“暧昧”?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暧昧”表达的特点,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探究其社会文化根源。
2 日语“暧昧”表达特点
日本人说话时偏爱含糊、省略、含蓄的表达。一个“どうも” 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表示“谢谢、抱歉、失礼了、久违、打搅、辛苦了”等意思,说话者到底为何意,需要听话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本人谢绝别人的邀请时点到及止,喜欢用类似“ちょっと…”(有点…)的表达,意即“有点不方便”,听者也马上心领神会。日本的天气预报习惯说“明日は雪や雨が降るでしょう”(明天可能会有雨和雪),甚至严谨的日本物理学家也用“AはBであろう” (A可能是B)的表达方式,这在中国恐怕多数人接受不了。日本人在对第三者事物进行判断时,习惯在判断对象后加上“ようだ”、“みたいだ”、“そうだ”、“らしい”(好像),例如の家にはもいないみたいだ(邻居家好像没有人)。
总之,日本人说话喜欢留有一点余地,不把话讲透,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听者也习惯去揣摩对方的意图。如果不了解日本人这种顾及对方、点到即止的表达习惯,就很难和日本人顺利沟通。
3 日语“暧昧”表达形成的背景
为何 “暧昧”成为日语的典型特征之一?为何日本人说话“暧昧”?蕴含在其中的深层社会文化根源是什么?
3.1 岛国特性。岛国是“暧昧”的日语形成的土壤。日本自古四周被大海包围,孤立于大陆的东方。日本岛国的封闭性使日本成为了单一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国家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相对单纯,人们之间的共性较多,易于相互交流、理解。
3.2 农耕文化。在弥生时代,农耕文化由“渡来人”传到了日本,并逐渐在日本列岛普及。想要在岛国多地震、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中保证农业收成,只有内部团结一致。为适应农业耕作的需要,日本形成了“家”、“村”制度。“家”内没有隔墙,没有个室,是基本的社会活动单位。“村”是“家”的集合体,是组织各“家”进行农耕活动的集团。“村”内行动要求绝对一致性,不服从者就会受到“村八分(むらはちぶ)”的处分,即全村人与其断绝往来。失去了同伴的支持,孤独一人在当时的条件下举步维艰。这就是日本人集体观念特别强的原因,也导致日本人的“配”。
3.3 以心传心。强烈的集体一致性、单一民族造就了日本人的“同质性”,人们相互熟悉对方的行为,能够通过“勘”(直觉)察觉对方的想法,无需过多的言语。“十のものを七つしか言わぬ雅の精神”(话说只说七分是风雅的精神),“言わぬが花”(不说为佳),“沈は金、雄弁は”(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半分”(话说半分),“口上手の仕事下手”(说得漂亮做得差)等日语中主张说话点到即止的谚语众多。显然,与其用语言交流,日本人更喜欢用心交流,“以心传心”是日本人推崇的交流方式、是交流的最到境界。大野晋(1919年――今,日语学者,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教授甚至说在日本根本不需要语言。
3.4 依赖的心理。日本人在幼儿时代受到家庭的百般娇宠,行为得到社会的宽容。长大后,虽然承担起社会责任,但是在“内と外”(内外有别)的日本社会,仍然可以依赖“内”(圈内、集团内部)的人,受其保护。日本社会的育儿方式和集团社会的特征孕育了日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本的社会体制完全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像婴儿般完全依赖他人在日本是受到格外尊重的”[1]。这种依赖的心理是日语的“暧昧”表达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说话者可以拐弯抹角、点到即止,可以依赖听话者去根据情境、说话者的表情、语气去揣摩他们的真正意图。
3.5 中国思想的影响
3.5.1 儒家的“和为贵”。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在4世纪便传入日本,憧憬中国封建制度、文化的圣德太子(6世纪末――7世纪前半的日本政治家)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其中第一条便是“和を以てしとし”(以和为贵),“和”成为日本人的精神精髓。日本人与人交流时,抱着“求和”之心,避免与人发生冲突、让对方难堪、辜负对方好意。指出对方的不妥之处时,也拐弯抹角、点到即止,言之未尽之处待留对方去推敲。
3.5.2 道教的“无”。虽然对于道教具体何时传入日本尚且众说纷纭,从日本的古代书籍和众多出土文物来看,道教思想对日本的思想信仰、政治形态、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下物生於有、有生於。”[2]告诉我们无为不等于无用,正因为有“无”,“有”才能更好地发挥功用,“无”是剂,起着积极的调和作用。可以说日语“暧昧”是这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恰到好处的省略、含糊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协调人际关系。
4 综述
日本是个重视默契的社会。日本独特的地理、历史、思想、社会人文决定了日语“暧昧”表达的发达。在学习日语时,了解孕育日语的文化背景,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日语。
参考文献
[1] 土居健郎.日本学术文库――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商务印书馆,2006:76.78
[2] 任法融编.道德经释义[M].三秦出版社,1990:100.
[3] 严绍,源了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3・思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谈判策略;禁忌语言;利益冲突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89-01
国际商务谈判是合作型的谈判。是各国商界对外商务合作的主要方式。从事国际商务的人员除了应掌握必要的商务谈判原则和技巧外。更应了解不同国家商务人员的谈判风格,才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运筹帷幄,赢得胜利。所以谈判中所使用的语言应该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为目的,并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使结果皆大欢喜,凡是与此原则相违背的语言,都属禁忌之列。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识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等。谈判前,要对对方的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他们的强弱项,分析哪些问题是可以谈的,哪些问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还要分析对于对方来说,什么问题是重要的,以及这笔生意对于对方重要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也要分析我们的情况。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听:“谈”是任务,而“听”则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份。“会听”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谈判员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谈判中,我们要尽量鼓励对方多说,我们要向对方说:“Yes”,“Please go on”,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提问:通过提问我们不仅能获得平时无法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证实我们以往的判断。出口商应用开放式的问题(即答复不是“是”或“不是”,需要特别解释的问题)来了解进口商的需求,因为这类问题可以使进口商自由畅谈他们的需求。例如:“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campany?”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roposal?”对外商的回答,我们要把重点和关键问题记下来以备后用。 发盘后,进口商常常会问:“Can not you do better than that?”对此发问,我们不要让步,而应反问:“What is meant by better?”或“Better than what?”这些问题可使进口商说明他们究竟在哪些方面不满意。例如,进口商会说:“Your competitor is offering better terms.”这时,我们可继续发问,直到完全了解竞争对手的发盘。然后,我们可以向对方说明我们的发盘是不同的,实际上要比竞争对手的更好。如果对方对我们的要求给予一个模糊的回答,如:“No problem”,我们不要接受,而应请他作具体回答。
使用条件问句:当双方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谈判将进入发盘和还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用更具试探性的条件问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以修改我们的发盘。 条件问句(conditional question)由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和一个问句共同构成,这个问句可以是特殊问句也可以是普通问句。典型的条件问句有“What…if”,和“If…then”这两个句型。例如:“What would you do if we agree to a two-year contract?”及“If we modify your specifications, would you consider a larger order?”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条件问句有许多特殊优点。 如果对方对我方用条件问句构成的发盘进行还盘,对方就会间接地、具体地、及时地向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例如:我方提议:“What if we agree to a two-year contract? ”对方回答:“We would be ready to give you exclusive rights provided you agree to a three-year contract.”从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关心的是长期合作。新获得的信息对以后的谈判会很有帮助。
避免跨国文化交流产生的歧义: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ll be honest with you...”,“I shall do my best.”这些词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
避免误会: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可用释义法确保沟通顺利进行。释义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解释一遍,并询句对方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例如,对方说:“We would accept private if you could modify your specifications.”我们可以说:“If I understand you correctly, what you are really saying is that you agree to accept our price if we improve our product as you request.”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加深对方对这个问题的印象。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一)随时确认重要的细节
商务洽谈中,一牵扯到金额、交货条件和日期时,除了洽谈当时要用口头复述加以确认外,合约拟好后,更要详细地过目一遍。一旦发现疑点,应立刻询问对方。任何合约上的问题,宁可罗嗦一点,也决不可含糊。
(二)听不懂对方所说的话时,务必请他重复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听不懂是很自然的。听不懂又装懂,那才是有害的。其实请人家重复或再讲清楚一点并不难,你只要说“Would you mind repeating it?”(您介意再讲一遍吗?)连续发问沟通对手给予肯定答复的问题,最后引导他对你的主要建议也作肯定的答复,是绝对须要花费一番心思的。通常沟通对手只对自己有利的问题,才会痛快地回答“Yes”。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
五、小结
最后,为确保沟通顺利的另一个方法是在谈判结束前作一个小结,把到现在为止达成的协议重述一遍并要求对方予以认可。小结一定要实事求是,措辞一定要得当,否则对方会起疑心,对小结不予认可,已谈好的问题又得重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