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第1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的迫在眉睫。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学生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越好,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我们理应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第2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68-02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接触历史知识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中应该得到充分的思想转变,同时对于教学氛围也应该进行不断的优化。本文就结合这几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过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拓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衔接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高度的重视。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

1.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大多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严重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记忆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思想还是紧紧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教师应该继续加强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

2.课堂上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就课堂教学气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并不高,这样教学过程显得尤为枯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氛围。

3.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与开发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但在平时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传统的“灌输式”以及“填鸭式”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受到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发扬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是落实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以及拓宽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自身应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程度。

2.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营造教学氛围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对于教学情境模式的应用过程,这是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得到创新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激发学生对于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使“要我学”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为“我要学”。例如,“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3.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到剂的作用,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的更新应该做到及时而又充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竞赛法”与“合作法”进行积极的应用,同时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之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融合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关键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创新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对于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永明.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西北职教,2007,(10).

第3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就在于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顺序、人物等进行仔细的梳理。初中生对古今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对比较陌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以饱满的热情去探究历史学科。而历史图片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还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能够进一步补充文字信息的不足,而且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透过历史图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总结,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二)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逐渐对周围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才刚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有意在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想象力是构建思维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图片具有较强的关注,完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解析和文字概述,来丰富和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要想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历史图片来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运用历史图片讲解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都是存在前后联系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都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因此,如何掌握历史知识,特别是其中的重难点知识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的利用文字材料进行讲解,并没有辅助的参考资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也并不深刻。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习起来也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实践证明,运用历史图片来讲解历史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往往能化难为易,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开运河创科举》中隋朝大运河的规模和分布时,很多同学都很难把握,这个时候,通过让学生仔细在课本上以及在多媒体幻灯片上播放隋朝大运河的地图,学生就直观的掌握了运河的起终点,运河的规模、分布、名称以及所沟通的水系。

(二)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加上历史知识的枯燥无味,学生对历史学生产生厌弃的心里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图片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图片,首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讲解战争的背景以及爆发的原因等等。

(三)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4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思维;培养

在新教改突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拓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试论学科思维的培养之相关问题。

1.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其中学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够从各个角度认识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2.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的现状

2.1思维狭隘,缺乏批判性思维

现在的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善于多角度思考。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候,不善于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往往是一味追随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路,等、靠思想存在,以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历史学习不能停留在接受和记住教材中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需要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大胆推理、大胆试问,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差必然导致思维狭隘和批判性思维的缺乏。

2.2阅读量少,概括能力差

现阶段看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法,老师们提高本学科成绩的最重要方式依然是题海战术。只不过有些老师单纯注重以量取胜,有些老师则注重划分类型题,针对每种类型总结方法,公式化答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概括能力较差,审题和读材料的能力都有待提高。这跟大量做题忽视日常的阅读密切相关。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没有海量阅读做基础,不重视知识的延伸而只关注题目,短时间内对应试可能有帮助,但是却是跟现代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弊端也显而易见。

3.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关键点

3.1创设情境,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不仅需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准确的表达历史概念,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史实的特征和规律。老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考虑好课堂上所使用的事例和问题,提高设问的有效性。从新课的导入到整个学习过程,整堂课的设问应该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设置一些有着开放式答案的设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是史实的堆砌,是个只需要背书的学科,如此必然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活跃思维。为了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老师应该在平时注重积累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讲发人深省的故事、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幽默动人的表述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特别是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穿插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小故事,是学生体会到书上面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从而感受到立体的历史而不是扁平干涩的历史。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多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这也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引导阅读,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另一方面也是更容易操作的即是引导学生读好教材。教育有独特的传承文化的功能,教材以浓缩的方式将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历史学科来说,更是将古往今来很多重要的史实囊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需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自学阶段提供阅读提纲指引学生寻找重点问题;让可以学生多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因为这最有可能是点明本段主旨的一句话;还可以让学生概括一段话或一段史实材料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能和语文老师配合,做一些现代文和古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3.4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有些学生总觉得历史难学,历史书难背,历史题难答,这是因为对于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历史课听懂了,或者书上的内容看懂了,还只是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书上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想要熟练掌握,需要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历史框架来说,内容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考虑,纵向即是以时间为轴,从古到今,横向即是各个时间段史实的类别,如人物及其思想事迹,经济方面如科技、农业、水利,社会变革前因后果等等。最高的要求莫过于将高中历史教材里甚至于一些必要的补充囊括在一个大表格里,基本要求也需将一课或一个单元内容以括号或表格的形式将知识框架整理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课和单元甚至于每本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体会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5深入理解,让学生撰写史学小论文

我们常说在面对题目阅读材料的时候,长材料要读短,短材料要读长,也就是说,面对较长的材料,学生应该具备概括总结的能力,而面对短材料,学生应该具备发散分析的能力。目前学生比较习惯于以答主观题的思路来面对史实,用已经掌握的书本的知识点来对应题目材料,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应该让学生写一些史学小论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了解,认真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剖析和评价一个人物、事件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阐述出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也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途径都有其各自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总之,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能够超越书本具体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有义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一盏明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卓越的思维能力,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第5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批判意识;历史教学;质疑;批判性思维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社会课程,对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的形成及批判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普遍偏重知识记忆的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及思维,而初中时期作为养成德行及思维意识培养的重要发展时期,更是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用不同角度、立场、时代来对历史事件做出批判性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真正的熏陶。

一、思维意识教育的改革

1.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任务之一,它对学生的思维影响是极大的。而在各种能力里面,思维能力占据核心地位。它用逻辑的能力,控制又限制其他的能力,但是又为其他能力的发展做着最基础的运用。所以说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若某人可以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事物,这个人成大器的可能性就极高。

拿最常见的生活情节讲,若某人呆板地用记忆去学习,他的成绩也许很优秀,但是人却呆板无趣了些。但是某人若用不同见解、不同立场、不同时代的眼光去思考事物,他的观点不一定最正确,但是他的能力却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得到了升华。

2.历史批判意识的形成过程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意识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很多让我们有疑问的问题,学生只有不断地对事物产生怀疑,才会沿着这条质疑之路追寻下去,汲取更多的知识,让自身得到提高;同时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产生了对事物质疑的品质与精神。其次,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设置带有争辩性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支撑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会积极主动地去找更多的史料,在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我们要激励学生针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对历史始终抱有质疑的态度,要打破学生思维的框架,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

第二,要让学生体会在一个矛盾的论题上进行抉择,通过对论题的分析培养自己、树立自己批判事物的标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会根据我们寻找的标准不同而产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评价。我们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懂得多方面地去取舍。

第三,要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进行评判性的思维培养时,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的想法,要能根据学生的思维设置对应的问题或者思维陷阱。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探讨。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时,既要注重孩子的理性逻辑思维的建立,也要注意对孩子感性思维的培养,要让初中生了解人们认识问题受到的情感限制,让学生学会反思,在争论中提升自己的评判能力。

二、批判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下,教师们普遍偏重知识记忆的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及思维,学生的思维意识会在这种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下慢慢地被扼杀。而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积极有效地提出和分析问题,而且又有利于巩固学习的发展。这样学生才不会被动盲目地获取知识,而是在逻辑性思维记下所学知识。

历史教学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有的历史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论性。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在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不但要讲清楚提出问题的答案,还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思维不是这样的,使学生在其贫乏的知识领域也积极思考,并且是有价值的思考。

三、例说批判思维的培养

历史课程是一门严肃的课程,它用文字讲述历史过程,用系统的教学方式传播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承载着人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多角度的思考。

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的知识时,展示冲突性的史料,让学生判断它的发生是必然还是偶然呢?假设当时的中国像现在一样强大,是否还会发生“”呢?日本如今参拜靖国神社,是否有其他意图。

学生A说:“日本发动是必然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落后,现在虽然还挑衅,但是不敢再发动大型攻击了。”

学生B说:“日本发动是偶然事件,当今日本是不会再侵略中国了。”

学生C说:“日本忌惮中国现今的军事实力,所以不会再发动侵略。”

学生D说:“日本的侵略本性还没有消除,从参拜靖国神社就可以看出来。”

我表扬发言的学生,找到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教学上看,学生用到平常所学的知识,而且又联系了日常生活的实际,而这种教学就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层面思考了。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回答问题。一般而言,教师会出正统的有正确答案的题目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制约,让他们只局限于一门课程的知识,却与生活脱轨,让他们觉得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带动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很好地培养了批判意识的形成和批判思维的发展,也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再如,讲授北师大教材九年级《“解放者”的风采》一课时,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我展示了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大发现是人类的一大壮举。世界比原先想象的更大,欧洲人的到来引起了撞击,有些当地社会,例如加勒比社会,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些社会,例如美洲印地安人帝国,换了新主人,而最古老的社会,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黑奴买卖使黑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二: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价值的观点,受到历史学家们的广泛挑战……(他们认为)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出航美洲,与其说开启欧洲人扩张和征服的英雄历史,不如说是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要求学生看完这些材料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海外发现”“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有哪些主要表现?

(2)材料一认为“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在这两个问题中,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要求是比较高的,能够回忆起本课以前所学的内容,科学准确地组织答案。其中的第二个问题,带有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要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班级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给予提示。若要提示,教师带领学生研读问题,启发学生“印度和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否有抵御?其结果怎样?”这样就化解了问题的难度,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准确作答。

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答案来回答这个世界,让他们的答案在风中飞舞,也让批判性思维的灵活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旋转,大脑也在不停地运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人生视角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2008(6).

第6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智力表现为一个人身上通常表现出来的一些认知特点,是需要得到开发的。每个人的智力潜能都很大,关键在于开发,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就是很好的方法。抽象思维能力不仅是智力的一部分,而且它还有利于产生连锁反应和举一反三的效应,帮助其他方面智力的开发。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抽象思维能力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点。抽象思维能力帮助我们在决策、行政、设计、管理等领域更好地工作,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都会下降。

3.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前景。就学业而言,理科的数理化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现象归纳,文科同样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推理与归纳,而抽象思维能力更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高中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物理课程也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去学习,所以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训练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思维活动“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控制和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1.教材方面。教材是学习的依据,所以在教材的选材、编辑和选取上应该尽可能地偏向思维训练型,通过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过程使抽象思维训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1建立高中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逻辑思维讲究结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把握一定的规律,让学生在使用教材学习时,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高中物理内容包含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等分支,在下面还有其他的章节,内容编排应该与之相适应。

1.2注重实验解析中的思维训练。高中物理教学中会安排很多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来辅助学习就是为了通过亲手实验发现现象并总结出规律。观察实验,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本来就是抽象思维的一种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这种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1.3例题和习题的配置。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堂内容讲解和实验活动中完成,但是也需要一些例题和习题的辅助,例题和习题可以帮助学生讲直观的结论运用到抽象的题目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他们的学习成绩,中国毕竟是一个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另外,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深化。

1.4关于学科历史的教育。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通过对物理史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科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是发现思维的变化情况,从各个角度分析理论成果和现实发现,不仅有利于学习,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2.教学方法方面。抽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来培养,其中,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从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方面出发。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采用一些思维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抽象思维的习惯。

2.2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和思考习惯都不同,所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也不相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好地训练,对于那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对思考,慢慢地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3.教学效果的控制和评价方面。教学应该杜绝盲目性,定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适时采取一些调整措施,通过教学评估控制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平衡的理论,让高中物理教学达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过程进行综合的、细致的、人性化的评价。评价过程包括: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对学习内容厌倦、退缩甚至放弃,所以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平衡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分别评价,例如:对考试结果的评价、对试验过程的评价、对活动表现的评价、对成长记录的评价等,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公正做出认真的总结,在评价内容方面注重鼓励与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不足认真的做出指正,并提出符合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建议,为学生的学习方向指引正确的道路。

第7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思维;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项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于引导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总结,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的历史综合感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时期,学生自身的兴趣、学习意识逐渐养成,加上当前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学生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历史作为一项知识体系杂、知识点容量多、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思维认知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随着近些年的课改深入,历史学科不再是“背会就学会”的传统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使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目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不仅能够获取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还能够根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自身的认知技能,拓宽自身的学习视野,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情感认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知识不再是“背会就能学会”了。当前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知识梳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外,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

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分析某一人物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国内社会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潮流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地分析出人物、事件的真正内涵,更好地完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分析爆发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政治因素:因为的泄密而以失败告终,使人们看清变法是不可取的,必须要革命。所谓革命就是要原有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经济因素:当时清,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走向落败,没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当欧洲国家因为工业革命而发展壮大时,中国非但没进步,反而越来越落后,最后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化因素: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一些有志之士看清社会本质后决定清朝政府,走上了革命之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技能。

三、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历史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知识体系繁杂,学习效率不高。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究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来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识总结来丰富学习形式,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课本知识脉络、历史事件的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读厚,再读薄”,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主线,学会演绎归纳,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国内、国外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分析人物、事件的时候做到全面、科学。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历史大事件的对比,当国外文艺复兴、科技飞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却发展缓慢。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中国独有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归纳更好地完善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知。

总之,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认知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引导教育,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分析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史料解读、历史素养、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往往偏重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是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学作为所有学科的体系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是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的,不应当游离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之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经验认为:怎样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怎样使学生具有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历史学科必须考虑的问题。

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史料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教材观点,更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从事历史教学时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最终引发学生的思维。

对于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史料解读能力无疑是关键因素。那么,史料解读究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何作用呢?

首先,史料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历史学习的第一层次就是历史史实。史实在哪里?在众多的历史史料中。解读历史史料,其实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就是让历史回到原有的情境中。把一些枯燥、遥远的历史拉近,让学生理解那个时代历史人物的人生境遇和他们的选择,这样,既丰富了历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情趣。学生在品读这些史料的过程就如阅读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历史小故事,必然是兴趣盎然的。如:世界史关于《蒙娜丽莎》著名油画的介绍。学生在阅读时了解了这幅作品的特征,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蒙娜丽莎,作品中的人物都好像在看着自己。学生不禁就会饶有兴趣的想,为什么呢?最终的解读结果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因素的挖掘,它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其次,史料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所选取的史料大多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大大增强了课堂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时,本身就要思考:这些史料揭示了什么问题,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历史教材设计中,有这样一段史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Human beings could achieve great things)。”我在教学中就引导了学生思考这则史料想揭示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发现这段史料肯定了人的作用,这正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切切实实地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史料解读还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历史教学的本身不仅仅在于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历史的思维方式,说穿了就是理论和史实相互映证的思维方式。然而,学生往往在解读过程中因视角或立场的不同而形成了思维上的多样性,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会不同。这种相互映证、相互对比的史料分析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现以下面的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别有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负责掌管。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有每州选出的两名议员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要改选其中三分之一。众议员则按各州的纳税人口的比例确定人数选出,任期两年。当时,各州计算人口时,不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奴隶也只按五分之三人口计算。总统任期4年,由各州选出的总统选举人选出,选举人票过半数即可当选。总统是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经参议员同意,可以任命部长、驻外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对外缔结条约等。

教师:同学们,你如何评价这部宪法?

生1:这是一部体现民主的宪法,因为内容中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生2:这部宪法有很大的缺陷,印第安人不计算在人口之内,黑人奴隶按照五分之三人口计算,这体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反映。由此可见,史料的解读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史料解读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史料的选择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要选择那些最具典型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解读素材。只有典型和启发性强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一节课上,史料的解读要适量,尽量引用教材中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大多围绕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设置,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课堂上使用,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评价和获取信息。

3.史料选择要注意其形象性。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形象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历史图标、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的史料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理解。

第9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原则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虽然是历史真实的副产品,但却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条件,而且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必要的音像史料甚至是实物模型,可以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师有效地应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寻求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搜集相关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做到论从史出。这就使学生确立起一种信念:历史的结论不应人为地作出,而应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得出。学生通过运用史料,逐步形成历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初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式,树立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二、选择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性。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史料,选择哪些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史料的长短要适宜。过短的史料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即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事物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2、史料的文字难度要适宜。正确的方法是把史料的文字难度设定在让他们通过连蒙带猜能读懂史料大意的程度。这既可以激起中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3、史料的相关度要适宜。所谓相关度是指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史料必须围绕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不能天女散花般地有关联即用。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严谨性。史料要尽可能忠于原文,增加部分要用括号标出,删节处用省略号标出。特别要注明出处,出处是史料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史料的来源,也可以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带有“戏说”成分的,应慎用,可多采用一些来源于纪录片、专题片等的文字、视频。

(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性,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研究、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故事、漫画、视频等生动有趣的史料来补充历史课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三、 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地搜集史料。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历史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注意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积累和保存各种史料,尽可能地建立起收藏丰富、资料齐全的史料库。

(二)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撰者的观点、立场,所以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之分。所以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一些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要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分析时应注意看其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然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进行科学的取舍。

(三)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而不单纯是史料的罗列。

(四)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在史料的运用上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和概括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