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第1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是园艺大国,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复合式园艺人才是高校园艺专业的首要任务。《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齐齐哈尔大学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由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合并成,主要讲授包括果树、蔬菜、苗木、花卉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理论知识以及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等操作技能,意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向的园艺人才。作者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体系结构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改革的原因

课时大量缩减。《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合并课程,合并之后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则缩减到现在的96学时。学时的缩减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知识,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全面的园艺植物栽培学知识,并将其培养成21世纪优秀园艺人才,亟需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落后。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园艺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按照植物特性、生长规律、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和老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还容易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滞后。《园艺植物栽培学》在学科设置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占用学时过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较少。随着园艺专业的快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但由于齐齐哈尔位于我国东北部,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学术观念的相对落后,一些特色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涉及甚少。

2课程改革的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标,侧重地域特色和与时俱进的课程。保持知识体系完整性。《园艺植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既要强调果树、蔬菜、花卉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课程间的重复与脱节,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时,认真收集和整理材料,着重把握植物栽培学的知识体系,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时效性。《园艺植物栽培学》涉及的植物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更新与进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前沿科研动态和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强调实验教学地域性。《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应以当地自然情况为基础,齐齐哈尔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走进实验基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园艺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园艺植物栽培学的讲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由机械的记录转变为深入的思考。

2.3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性为原则的激励式教学方法,打破教师机械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园艺专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的营养健康、美化环境都离不开园艺产业的支撑。齐齐哈尔大学的学生生源以农村为主,从小生活的积累,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相对丰富,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也相对熟悉,为参与式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意识相对较强,对生物的好奇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对于植物栽培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老师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陈述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归属感,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2.4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之一,旨在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意识,有利于巩固和消化知识,增加师生交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提高认识,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高质量论题供学生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比如苗木的繁育和嫁接,与生活联系密切且具有探究性、实用性,在课堂上适时缩短讲授时间,鼓励学生以开放、自由、平等的心态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减少学生对教师的心理依赖,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研,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集中交流个人观点和看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表达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2.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不单纯体现在数字化管理,更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上。因此,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植物只靠单纯的文字讲解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例如在讲述树的修剪、黄瓜的嫁接育苗等知识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穿插相关视频;还可以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育共享资源和学校网络平台,制作教学微视频,网络教学让教育超越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弥补当地教学的局限,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将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以形象化和专业化。

2.6实验基地讲授

“黑板上种花”永远不会开出美艳的花朵。因此要充分利用园艺教学实习基地,依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企业的产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主,以产业开发为辅,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以实验基地为平台的第二课堂,增加实验与实践环节,以改善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比如在讲述园艺植物的种类鉴别、培养土的配制、苗床的准备等内容时,可以将课堂设置在园艺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讲授。在实验基地,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将枯燥的园艺理论转化为形象的园艺植物。当今教育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层出不穷,《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验基地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载体和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施以实验室或企业为依托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3结语

第2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摘要】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引入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科技发展动态; 前沿知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ure of pharmaceutical plant)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1]。这门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昆虫学、病理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借鉴了农业、林业、园艺等栽培植物的技术和措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科[2],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生产优质的中药材。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减少,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枯竭,所以,今后的中药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尤其疗效显著需要量大的药材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培养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人才,生产出栽培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优质中药材。

为达此目的,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的科学进展和高新技术新成就,以便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1 结合gap标准化种植知识,了解相关法令法规

药用植物的栽培比普通农作物的栽培要求高,要符合gap标准化种植,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通过革新栽培技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低农药和低重金属残留的原药材。同时,补充学习国

家出台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与药用植物栽培直接相关的法令法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2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扭转学生错误观念

针对学生认为药用植物栽培就是简单重复大田、林学、园艺等植物的栽培经验,没有科技可言这种状况,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增加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在讲授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除介绍一些常用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外,同时强调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旨在尽量减少药用植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例如:利用植物之间的对等效应[4,5],间、混、套作种植一些具有防病虫害作用的植物;使用天然植物型农药;利用天敌或一些致病真菌防治害虫;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利用辐射或性激素干扰害虫等措施,均可达到不使用农药、无残留、生态和谐的目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对于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同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增加节水农业的相关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在某些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产区更是如此,为此,在讲授灌溉的内容时,引入节水农业[6,7]的概念,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节水基因型筛选、植物精量给水、区域智能化给水技术等。同时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局部根区变干给水技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型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改进后对于产品质量的改良效果。

2.3 增加生物入侵与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引种和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植物材料的检疫。从国外或外地调运种子、种苗时,

必须经过检疫,在确认无检疫对象和主要病虫害后,方可调运。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入侵生物检疫的概念而人为或无意引进我国的新物种非常多,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极大的损失[8,9]。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生物的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2.4 增加绿肥和菌肥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时,结合间、混、套作种植绿肥[10,11],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绿肥饲喂牲畜“过腹还田”、或放养蜜蜂生产蜂蜜,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利用菌肥[12,13]则可以通过菌肥中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作物有害微生物活动,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结合生物技术,开拓药用植物栽培新领域

无土栽培、细胞的工业化生产[14,15]虽然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但可以引用到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不但可以打破土壤栽培的连作障碍,节水、节肥、省工,还可以在不适宜于一般农业生产的地方进行药用植物种植,避免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出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技术所在,思路更加开阔。而脱毒快繁、细胞融合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药用植物生产研究领域中。目前,蜜环菌、紫草、人参的细胞悬浮培养、地黄的脱毒苗、曼陀罗和百合等的花药培养、桔梗的多倍体培育以及一些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培育均取得成功,为药用植物栽培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合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增强中药质量监控意识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不单单以成活为目的,同时要求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而且药效成分、含量以及医疗效果达到药典要求,因此需要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相配合[16,17]。通过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发展动态,使学生了解有关中药质量状况、中药质量控制的思维方法与发展趋势,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药材好,药才好”的相关性,为今后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药用植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知识为课程基础,同时又要求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农事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周的百草园内种植实习[18],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结合前沿的技术,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试验,在实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主动学习多学科前沿知识

在《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学习中,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科技发展前沿,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结合课程论文,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太空药用植物种子,将gps、rs和gis技术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或结合生物技术生产超级人工包衣药用植物种子,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外知识,逐渐重视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性与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药材生产、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同时增加药物知识、医药最新动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单一的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不但缩短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时间,能够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而且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中药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学生调查结果反映良好,满意度高。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尽快为我国中药gap标准化种植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 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2] 程惠珍. 论药用植物栽培学科的发展方向[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 19(1): 9.

[3] 程惠珍.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2(2): 19.

[4] 李宝平,苏仙绒. 试谈植物相生相克效应的应用[j]. 运城高专学报,1999,4:23.

[5] 方绮军, 傅 昀, 程世清. 植物之间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及其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 14(2): 206.

[6] 许迪, 高占义.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 199.

[7] 郎旭东, 许宝明, 贾凤英.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地下水,2001,23(1): 82.

[8] 章承林, 李春民. 园林植物引种与生物入侵探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 7.

[9] 汪官余,姚维志,于孝东.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1: 15.

[10] 许冬梅. 扩种绿肥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 54.

[11] 陈泽美. 发展绿肥生产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j]. 耕作与栽培,1995,4: 37.

[12] 李海云,王 静,吕福堂,等. 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 土壤肥料, 2008,10: 53.

[13]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8(1): 14.

[14] 赵树进,陈 念,韩丽萍.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692.

[15] 黄玉吉,陈义挺,陈菁瑛.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 福建农业学报,2008,23(1): 100.

[16] 邓少伟,贺 强. 中药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建议[j]. 中国药事,2006,20(9): 566.

第3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

第2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就开始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为军队生产新鲜蔬菜,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在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生产蔬菜,成为了最早实现无土栽培商业化的国家[1]。美国早期无土栽培主要为砂袋培和岩棉培,主要种植莴苣、番茄、黄瓜等蔬菜和少部分花卉,集中在干旱和沙漠地区。第2次大战后,美国在日本建立的无土栽培设施为日本的无土栽培奠定了基础,早期主要为DFT栽培和岩棉栽培,目前主要以无机和有机基质栽培为主体。日本基于无土栽培技术研发和应用人工光型叶菜类植物工厂,成为全球植物工厂最多的国家[2]。荷兰是世界上无土栽培最先进的国家。荷兰的无土栽培作物主要是番茄、黄瓜、甜椒和花卉,大部分实现了微电脑控制,达到了现代化、自动化管理水平[3]。

中国正式进行无土栽培研究是在1975年山东农业大学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处于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无土栽培技术,90年代以后,国内开始自主研发出适合中国环境资源情况的新型无土栽培技术,如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浮板毛管系统,以及一些低成本、优质的栽培基质及其配套的营养液配方[4],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无土栽培技术主要用于设施园艺中番茄、黄瓜、甜椒、甜瓜、生菜等蔬菜作物及花卉植物。近几年国内各研究所对无土栽培的模式、基质配方、肥料配方、灌溉模式及产品品质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由于无土栽培在防止肥料导致的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潜在优势,无土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设施作物生产的重要栽培方式。

无土栽培的优势有以下4点:(1)有利于实现工厂化生产。无土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植物种植以及作物生产模式的束缚,不受土壤环境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避免设施栽培出现土壤连作障碍,减少栽培工序、节省劳动力,有利于实现操作管理向自动化、现代化方面的发展。(2)栽培条件宽泛。无土栽培有效地摆脱了土壤条件的限制,在戈壁、荒地、沙滩地、盐碱地、海岛、城市等地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生产优质、新鲜的蔬菜。(3)栽培的肥水利用率较高。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营养全面且均衡,营养的有效性高,供应充分、迅速,有利于植物对营养的吸收,肥水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4)产量高质量好。无土栽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作物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需求,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产品品质也有显著改善。

无土栽培的类别和特点

水培

水培指植物的根系直接生长在营养液液层的栽培技术。水培可以充分利用种植空间,1年可以收获多茬,具有节水、节肥等优点[5]。

营养液膜技术

营养液膜技术( 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 ),

是指将植物种植在浅层循环流动的营养液中,植物根系能够从循环的浅层营养液吸收充足的养分,又能从空气中获得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可以充分的协调水、肥、气之间的关系(图1)。营养液膜技术设备包括种植槽、贮液池、营养液循环流动装置及其他辅助设备等。营养液膜栽培技术中的营养液在泵的驱动下从贮液池流到种植槽内,使作物根系充分接触一层很薄的营养液,然后流回至储藏液池内,形成循环式供液体系。NFT栽培技术相对简单、设施投资少、易于实时检测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但NFT栽培技术也存在根系只能接触浅层的营养液,对环境温度、湿度的缓冲能力小;营养液循环需要电供应动力,对电源条件要求严格;循环供液,易传播病害等不足。

NFT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证实,NFT栽培的番茄植株性状和果实品质均优于土培番茄[6];与椰糠、岩棉栽培比较,NFT栽培的生菜产量最高,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有所降低[7]。NFT栽培可以增强作物的抗性,与土培相比,NFT栽培的樱桃番茄对弱光、高温的适应能力增强[8-9]。

深液流技术

深液流技术(DFT,Deep Flow Technique)是指植物生长在循环流动液深大约5~10 cm的营养液层的一种水培方式[10],主要包括种植槽、定植板/网、贮液池和循环系y4部分(图2)。DFT技术具有效率高、设施稳定并耐用、管理操作简单等特点,是最早成功应用于商业化植物生产的无土栽培技术。DFT技术还可以通过加热或者冷却营养液等措施来调节根系温度,具有良好的温度调控作用[11]。DFT栽培植物的根系大部分接触营养液,所以在调节营养液与氧气之间的关系较弱,需要的设施设备复杂。

浮板水培技术

浮板水培技术(FHT,Floating Hydroponics Technique)是指作物定植在浮板上(图3),浮板放置于营养液中,可自由漂浮的一种栽培方式。该技术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无土栽培系统,具有成本低、投资少、管理方便、节能、实用等特点[12]。浮板水培技术适应性广,在番茄、辣椒、芹菜等多种蔬菜栽培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雾培

雾培技术又称喷雾栽培、气雾培(图4),是指通过喷雾装置将雾状的营养液喷洒到作物的根系上,是在无土栽培技术中水肥气协调得最好的栽培方式[12],雾培主要由栽培系统、营养液供给系统、控制系统3大部分组成。雾培具有节约水资源、水肥利用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雾培系统对电力供应要求较高,植物的根系生长发育过于发达、经济系数较低。

雾培能够促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研究表明,雾培能促进网纹甜瓜植株生长,提升产量和品质[13]。雾培下的马铃薯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延长[14],还能提高马铃薯块茎的繁殖能力,从而繁育出无毒高质量的马铃薯种苗[15]。雾气还可以提高麝香、非洲白等药用植物的产量、品质以及产品的均匀度[16]。

基质培

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施用营养液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图5)。基质不仅能够固定、支撑作物,还充当养分和水分的载体,稳定植物根系环境的作用。根据栽培基质的形态、成分、形状可分为无机基质栽培、有机基质栽培和混合基质栽培3种类型。

无机基质栽培

无机基质栽培是指以砂、砾、陶粒、岩棉、蛭石、珍珠岩等基质进行的栽培方式(图6)。无机基质生产成本低、消毒后可以重复利用。o机基质的营养成分含量低,作物所需的营养养分完全靠营养液供给,缓冲性较小,对营养液的要求严格[17]。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无机基质不利于植物生长,多种基质按一定的比例配比进行种植更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或者可以通过改变营养液的成分有效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有机基质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是将作物种植在天然或合成的有机材料的栽培方式(图7)。有机基质主要有树皮、秸秆、稻壳、蔗渣、苔藓、堆肥、沼渣、泥炭等。有机基质因来源不同而含有的有机营养成分、理化性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基质成分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基质原料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生物质,具有成本低、高效、减少营养液流失、富含有机营养、保水性能好、环保等优点[12]。根据作物的特性,选用合适的有机基质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的环节。

混合基质栽培

混合基质栽培是指采用无机-无机、有机-有机、有机-无机混合的基质进行植物栽培(图8)。混合基质是由结构性质不同的原料混合而成,在水、气、肥相互补充、混合基质优于单一基质,是运用广泛、低成本、使用效果稳定的一种栽培方式[18-19]。不同的作物对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不同的作物育苗、生长发育及产品品质提升时需要根据作物、当地的资源而选择适宜的栽培基质配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指在有机基质栽培的基础上施用有机固态肥后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图9),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发的一种生态环保新型无土栽培方式[4]。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既具有传统无土栽培的优势,也拥有营养元素齐全、节约成本、生态、高产优质等优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形式主要有槽式栽培、袋式栽培、立体栽培。通常,生产上采用槽式栽培方式,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用砖砌成的,另一种是直接在水平面挖成槽型的简易栽槽,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作物的株型选择相应的栽培槽。同时,也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选择经济、高效的基质。

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起步较晚,无土栽培技术水平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未来无土栽培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质栽培是中国目前主要的无土栽培形式,由于中国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应该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选择适合的栽培基质,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等的不同而进行适合的调整,发展各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此外,我们还需加强研究替代草炭和岩棉的无土栽培生态型基质,开发生态型复合无土栽培基质,优化栽培基质配制技术,研究无土栽培作物根区环境的调控技术,营养液的消毒技术和配套设施设备以及无土栽培灌溉自动控制技术和配套装备。

以NFT为代表的叶菜水培方式,易于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是今后无土栽培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此,需加强营养液各种离子在线检测技术、营养液自动配比技术、营养液消毒技术以及机械化移栽等技术的研发。

植物工厂是高技术密集型植物生产系统,也是未来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以NFT和DFT技术为基础的多种立体多层无土栽培技术(图10)已经得到了开发应用,立体多层无土栽培借助栽培床和层架管路装备,实现植物在多层立体栽培架上进行生产。能提高植物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水肥一体化优势,拓展垂直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立体无土栽培中光照不足与均匀性的问题值得重视,应该加强改善光环境(包括立体栽培形式、补光方式等)的技术研究和开发。

利用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精准可调性,可用于生产高品质番茄、哈密瓜以及功能性叶菜类(如富含萝卜硫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用于透析肾脏病患者食用的低钾生菜与菠菜等),建立高效无土栽培盈利模式。

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种植,使其向着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物联网应用于无土栽培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图11)相结合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在无土栽培中主要应用在对栽培环境相关参数的智能化监控和调节,以及辅助人工进行智能化管理,感知和调控栽培基质或营养液温度、营养液组成、pH、水分含量、植物生长等相关指标,最终实现工厂化生产和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万军.国内外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

2011(3):11.

[2] 张轶婷,刘厚诚.日本植物工厂的关键技术及生产实例[J].农

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6,36(13):29-33.

[3] 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

业科学,2010,37(4):346-349.

[4] 蒋卫杰,邓杰,余宏军.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产业

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515 -3523.

[5] Treftz C,Treftz C,Omaye S T,et al.Hydroponics:potential

for augmenting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in non-arable

regions[J].Nutrition & Food Science,2016,46(5):672-684.

[6] 陈海生.营养液膜条件下樱桃番茄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J].农

机化研究,2011,33(10):123-125.

[7] Kowalczyk K,Mirgos M,B,czek K,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growing media in hydroponic culture on the yield and

biological quality of lettuce(Lactuca sativa var.capitata)[J].

2016(1142):105-110.

[8] 陈海生,刘天宝,郑春明,等.营养液膜水培樱桃番茄对弱光

的逆境适应性[J].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12):44-45.

[9] 陈海生,朱兆平.高温胁迫条件下营养液膜水培樱桃番茄的逆

境适应性[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1):124-126.

[10] Terabayashi S,Harada N,Date S,et al.Effects of Aeration

and Root Immersion Level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rot Root in Hydroponics(Crop Production&

Cropping Type)[J].Horticultural Research, 2008,7(3):

439-444.

[11] Park K S,Bekhzod K,Kwon J K,et al.Development of

a coupled photosynthetic model of sweet basil

hydroponically grown in plant factories[J].

Hort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 2016,

57(1): 20-26.

[12] 郭世荣.无土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 周剑,李天来,刘义玲.雾培对网纹甜瓜生长和产量及品质

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4):16-19.

[14] Tierno R,Carrasco A,Ritter E,et al.Differential

growth response and minituber production of three

potato cultivars under aeroponics and greenhouse

bed 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potato research,

2014, 91(4): 346-353.

[15] Rykaczewska K.The potato minituber production

from microtubers in aeroponic culture[J].Plant Soil&

Environment,2016,62(5):210-214.

[16] Kumari A,Baskaran P,Chukwujekwu J C,et al.

The changes in morphogenesis and bioactivity

of Tetradenia riparia,Mondia whitei,and Cyanoptis

speciosa,by an aeroponic system[J].Industrial

Crops&Products,2016,84:199-204.

[17] 李婷婷,马蓉丽,成妍,等.中国蔬菜基质栽培研究新进展[J].

农学学报,2013,3(4):30-34.

[18] Torkashvand A M,Alidoust M,Khomami A M.The

reuse of peanut organic wastes as a growth medium

for ornamental pl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cycling of Organic Waste in Agriculture, 2015, 4(2):

85-94.

第4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1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植物栽培”校本课程把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栽培技能,充分体验到种植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生命科学课题研究。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存在困难,学生还缺乏一些课题研究必备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开设“植物栽培”校本课程为那些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为研究做准备的机会,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1.3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奠基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老师总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不知道花生生长在哪里,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花生长在树上;学生不清楚黄瓜、南瓜等植物一定是异花传粉;学生对于植物分类,特别是各类群的代表植物的特征总是记不清;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实验时,经常出现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的情况……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和观察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开展植物栽培活动,不但丰富了教学素材,还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必然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2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课程目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接触的事物比较熟悉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它、研究它,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本课程实施前,对学生的需求、兴趣展开了调查,结果看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种植植物很感兴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前提下,确立了具体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一定的植物栽培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

能力目标:通过种植,认识、欣赏植物,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具有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更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种植,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体验,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种植,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不仅为绿化学校、美化学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

2.2 课程内容

对现有苏教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以各类群代表植物的种植为主线,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1)各类群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方面,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代表植物的养护方面,如葫芦藓(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黑藻(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铁线蕨、银杏(本校园常见植物)、花生、豌豆、南瓜等。

(3)栽培技术方面,如种子催芽、盆播、露地栽培、扦插、嫁接、人工授粉、水培等。

(4)植物欣赏方面,如典型植物功能、植物空间配置、色彩搭配、校园绿化方案设计等。

2.3 课程实施形式

开发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关于植物栽培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关于植物栽培的理论知识。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以此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基于上述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施本课程。

(1)讲座。

邀请家长、园艺工作者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围绕某一领域进行专题介绍,拓宽学生视野。

(2)调查汇报。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从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走访、问卷、上网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交流。

(3)动手实践。

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实验技能操作,如“种子的催芽”、“植物盆播”。课后,学生选择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养护。 (4)小课题研究。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大约4~5人),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

2.4 课程评价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给以多种形式评价。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填写自评与互评表。每节课后各小组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最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评议。

(2)作品展评。课堂上,学生将栽培作品搬上讲台,并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学生欣赏评价。学生的一些栽培作品直接用于美化教室和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学生栽培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和优秀栽培作品,在学校校本课程成果汇报活动中,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欣赏评价。

(3)开放性理论知识考查。教师编制考查试卷,试题以自主性、开放性为主,如“选择感兴趣的植物,谈谈它的栽培要点”,“为了更好的绿化教室、绿化校园,请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查。

下面就本学期开设“植物栽培”一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主题活动:植物水培技术。

活动时间:2012年4月9日。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植物的水培方法,尝试水培一两种植物;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完成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课前探究问题,准备几种常见的植物、栽培容器和栽培工具等。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课题,最好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1)调查汇报(由学生组织、展示)。

问题①植物都能水培吗?例举适合水培的植物。

第一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②如何选择水培植物的器皿?

第二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③水培的取材方法有哪些?

第三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④如何对水培植物进行日常养护?

第四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整个流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准备.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的能力。

(2)动手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水培吊兰、绿萝、富贵竹等。

(3)课后拓展。学生将课上完成的水培植物小品带回去养护,观察。

(4)大擂台(2012年4月23日)。学生将水培植物小品集中展示,学生互评,指出每个栽培小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相互交流栽培经验。

活动反思:校本课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承担引领作用,在必要时候予以指导。要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3.1 实施校本课程所取得的收获

(1)拓宽和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讲座、上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积累,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系统,对植物栽培常识及各类群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加深了认识,为今后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为什么绿萝叶子发黄,怎样解决?水培吊兰的根发黑了怎么处理?……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去解决,如请教他人、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在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细心、耐心、爱心等)。

(3)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让一些学生重拾自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本课程的活动,很努力地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特别是在传统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本课程中也能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实践,展示的成果很好。

(4)在学校、家长的支持下,课程得以顺利展开。课程实施前,学校将校园西北角大约30m2的土地、小池塘一角、教学楼五楼的露天阳台作为课程实施场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家长搬来了废弃的鱼缸,有的家长运来不用的花架,还有的家长提供了各种植物种子,等等。学校、家长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

3.2 实施校本课程尚需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成果展示层次不一。有些小组做得很好,但有些小组只是简单的把网上的内容下载拼凑,没有形成本组成员的观点。这主要是小组成员能力差异引起的。因此,在布置任务时针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对成果展示的关注度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对本组的成果展示关心,对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关注度不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问题交流的现象少。

(3)一些探究或调查的内容过大,完成效果差。课程实施之初,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课题选择要么新且大,要么选择的课题小但可行性也小,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久而久之,一些探究课题虎头蛇尾,草草结题;一些课题浮于表面,不见其里。

第5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黄秋葵;生物特性;高产;栽培技术;重庆;万州区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03-02

黄秋葵,属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又名咖啡黄葵、补肾草、羊角菜、秋葵、羊角豆等。常食有帮助消化、健胃理肠、保肝强肾等功效,是一种新型营养保健蔬菜,被美誉为“蔬菜之王”、“植物人参”、“植物伟哥”。黄秋葵营养价值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符合重庆库区生态涵养发展政策,极易形成规模生产和加工产业,发挥独特超高效益。

黄秋葵目前在欧洲、非洲、中东、印度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台湾、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发展较早,已初具规模形成产业,建立和占有了部分市场。重庆市近年相继有江津、壁山、黔江、武隆等区县引种成功或小规模种植的报道,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属于重庆当地的栽培技术方案,局限了黄秋葵的规模产业发展。笔者通过重庆天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库区万州高梁镇连续3年的种植实践与经验探索,摸索出黄秋葵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黄秋葵,茎赤绿色,圆柱形,直立,茎秆粗壮;直根系,根系发达,吸收力强;株高因品种、栽培方式、肥水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般1.2~1.5 m,高秆品种2~3 m,甚至更高;叶呈掌状5裂,偶有3裂,互生,有硬毛,叶缘有锯齿,叶柄细长,中空有刚毛;果实为蒴果,似羊角而较直,蒴果着生于叶腋中,五角品种果面有棱5道,长、横径分别为8.0~20.0、1.9~3.6 cm,子房10或12室,每室有8~10粒种子,大果荚更多;花以白色居多,也有黄色和红色,直径7~10 cm,颜色艳丽,颇具观赏价值,花自下而上逐渐开放结果;黄秋葵种子近似圆球形,比绿豆略大,黑褐色,千粒重65~75 g。

1.2 生长习性

黄秋葵属短日照蔬菜,性喜温暖喜光,耐热、耐旱、耐湿、怕寒,不耐霜冻,不耐涝,不耐阴。以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或砂壤土上种植为宜。种子发芽温度、生长发育适温、开花结果期最适温度分别为30~35、25~30、26~28 ℃。月均温度低于17 ℃影响开花结果,当夜温降到13 ℃以下时植株生长缓慢,坐果率低。结果期要求水分充足。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

2 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1 品种选择

目前,市场上黄秋葵产地多为山区,并且大多为圆果形地方品种。其中,以青绿色荚种肉质较好,深受消费者喜欢,规模生产可引进台湾五福、永福、清福、南洋及日本东京五角、新东京5号,此外还有长绿、绿星、翠娇等适宜品种。红果种(红秋葵)一般产量低、食用品质差,更适合特种观赏植物栽培[1-2]。

2.2 选地、整地与施肥

黄秋葵根系发达,入土深,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不论黏土或砂土均能生长。但最好选择通风向阳、光照充足、耕层深厚、土质肥沃、采光良好、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前茬最好是菜园地,可间套作,忌连作。

准备种植黄秋葵的地块,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土地深耕20~30 cm,然后施足底肥,施腐熟有机肥30 t/hm2左右、氮磷钾复合肥(15-15-15)750~900 kg/hm2,肥料与土壤应充分混合、腐熟备用。若采取开厢种植,厢面宽1.2~1.3 m,厢沟深25~30 cm[3-4]。

2.3 播种育苗

只要水源充足,黄秋葵春播、夏播均可,长江流域区以春播为主,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夏播时间为5―6月。采用小拱棚、大棚或地膜覆盖栽培进行早播,但以露地栽培为主。

黄秋葵多采用种子直播。播前用20 ℃温水浸种24 h,于25~30 ℃下催芽3~5 d,待2/3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先浇足底水,每穴播种2~3粒,覆土1~2 cm,黄秋葵约10 d可以出苗。用种量3.75~4.50 kg/hm2,矮秆品种可合理密植,以方便采收为度,一般栽植1.80万~2.25万株/hm2。中秆品种栽植1.5万株/hm2左右为宜,高秆品种不便管理和采摘,更不适宜大棚设施栽培。

2.4 定苗移栽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间定苗,去弱苗、病苗。当黄秋葵幼苗具有2~3片真叶、苗高10~15 cm即可定苗,每穴留1株健壮苗。若采取育苗移栽,在幼苗2~3叶时,带土移植到大田,注意选用壮苗,剔除弱小苗;要浇透定根水,以利于成活。

2.5 田间管理

2.5.1 除草培土。黄秋葵幼苗出土或定植后,每7~10 d进行1次中耕除草。开花结果后,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行前中耕培土。

2.5.2 合理追肥。当大多数植株收获1~2个嫩果后,结合浇水开始追肥,追肥时应少量多次,一般每次追施尿素60~90 kg/hm2,每月2~3次。采取沟施行间或穴施在株间,施后覆土,或对清粪水7.5 t/hm2逐窝逐棵浇入;生长进入后期也应注意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加后期产量。为提高品质,尽量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5-6]。

2.5.3 水源管理。黄秋葵为耐湿性植物,植株高大,需水较多,因此要经常浇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7~10 d浇1次水。7―8月,正值采果盛期,应保持水分供应,但雨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涝。炎夏季节,宜在9:00前、下午日落后浇水。

2.5.4 整枝摘叶。黄秋葵植株下部侧枝过多会影响坐果,应及时抹去侧芽,以免消耗养分;若株苗较稀,只需剪除部分弱小分枝,留下粗壮的,以增加结果枝;进入盛果期后,应及时摘除无效老叶、残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采收种果者及时摘心。黄秋葵根深株稳,一般不存在倒伏问题,若遇夏季暴雨多,应选用约1 m的木棍或竹竿,插于植株附近,与主干绑牢,防倒伏[7-8]。

2.5.5 病虫害防治。黄秋葵抗性强,病虫害较少,偶尔有螟虫、蚜虫、地老虎、蚂蚁危害,以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主,化学药剂可选用80%敌敌畏乳剂,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螟虫和蚂蚁;早期(2龄期)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等药剂洒撒地面有效杀灭地老虎幼虫。如遇连绵阴雨季节引发病毒病,可在天气转晴后,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石灰。

2.6 留种技术

黄秋葵是异花授粉作物,留种地要建立安全隔离区。在大田中选择优良的单株作种株,选取植株中部或中上部果实为留种果,其他果实在嫩果期摘下上市。当籽粒饱满的老熟果荚开始变褐色,即可采收。待种果完全晒干,剥开果皮取出种子,清选后贮存于布袋中备用。有条件的最好放在冷库中贮存,以提高第2年种子的发芽率。

2.7 适时采收

一般在花谢后4~5 d,果实长到长度为5~8 cm时,在每天早晨沿果柄处剪下,采摘鲜果。且荚长不要超过10 cm。注意采摘时戴上手套。

2.8 产品处理及开发

黄秋葵主要取食新鲜上市的嫩荚,其肉质柔嫩、,适合多种美食烹饪,也可速冻、保鲜冷藏、烘焙、加工脆葵片、泡菜、罐头等,其营养价值丰富;秋葵花可制茶;根、叶可入药;种子可选留作下季用、也可榨油、提取黄酮;成熟老化植株富含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收获后可干储做饲料或制茎叶粉,是天然的着色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之一。

3 参考文献

[1] 韩菊兰,李臻,胡韬,等.黄秋葵的功能特性及综合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3):105-106.

[2] 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EB/OL].(2008-05-24)[2014-02-25]..

[3] 董彩文,梁少华.黄秋葵的功能特性及综合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5):180-182.

[4] 张才松,张谷生.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6(2):31-32.

[5] 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18-3720.

[6] 王夫同,赵学坤.黄秋葵及其高产栽培[J].西北园艺,2001(1):32.

第6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微信;网络教学平台;蔬菜栽培学;教学

1蔬菜栽培学教学现状

网络信息时代,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已全面升级,人们不仅可以从网络获得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提供和创造网络资源。网络不仅从时空上拓宽了教学范围,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随着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源在教师、学生间普遍使用,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元件,为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提供基础[1-2]。蔬菜栽培学是面向园艺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蔬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品种类型和栽培季节茬口安排及其栽培技术。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应用科学,直接指导蔬菜生产工作。由于教学制度的改革,全国农业院校的蔬菜栽培学教学学时大大减少,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蔬菜栽培学相关知识的需求[3-5]。将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及相关手机应用软件等新型网络资源引入蔬菜栽培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跟踪蔬菜产业动态。

2蔬菜栽培学教学相关的新型网络资源

2.1数据库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订阅大量的中英文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经常用到的与蔬菜栽培学相关的期刊有《ScientiaHorticulturae》《Hortscience》《中国蔬菜》《长江蔬菜》《园艺学报》等。2.2微信平台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作为蔬菜栽培学的网络资源主要在于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公众平台”。微信覆盖率高,90%以上的智能手机都可以安装使用,截至2015年底,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蔬菜栽培学教学人员可以通过关注蔬菜栽培学相关的公众平台,将内容微信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连接一切”的能力,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在蔬菜栽培学中应用最多的是“蔬菜卫士”,它是一个以技术交流为主的手机蔬菜交流平台。汇集了有影响力的院校专家,一线的技术专家、企业专家,种子、农药、肥料等厂家,农资经销商及种植大户等,可以帮助蔬菜从业者及时了解生产一线的问题,弥补了课堂学习远离生产实际的不足。例如,蔬菜卫士报265期,共享纪录片“番茄的胜利-小小的番茄如何征服世界”,该纪录片跨越欧亚大陆拍摄,追溯番茄的历史和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价值、探寻番茄如何进入东方并在中国的多种应用。通过学习番茄的历史,学生对于蔬菜栽培学有了更好的认识,拓宽了课堂知识的外延,加深其内涵,弥补了课堂的局限性。在蔬菜卫士的“甘蓝物语”,介绍了不同类型甘蓝类蔬菜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以及在中国的成长历程和常见类型,内容翔实,图片丰富,趣味性强,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甘蓝类蔬菜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此类似的还有物语系列如“番茄物语”“甜瓜物语”等,通过微信平系不同课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加了趣味性。此外,微信平台还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多种蔬菜的栽培技术、生产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例如在介绍十字花科蔬菜3大病害时,通过症状描述和图片识别,可以方便快捷地识别不同类型的病害并加以防治。通过课堂讲授和微信平台关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于蔬菜栽培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也对国内园艺产业,甚至世界园艺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窗口。除蔬菜卫士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订阅号,比如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公众号“温室园艺农业工程技术”提供温室园艺行业的最新技术、资讯和动态。在其环球视野中,介绍了“从番茄现代化生产解析荷兰温室优质高产的原因”,文章详尽的叙述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荷兰番茄的栽培方式以及与我国的差异之处。“长江蔬菜”是全国优秀期刊《长江蔬菜》的官方微信,主要传播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以及蔬菜科研新成果和新进展。在其刚刚的“怎样在夏天种出漂亮好豇豆?”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夏季豇豆栽培的7个要点和防止豇豆落花落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蔬菜栽培学中豆类蔬菜栽培的学习,同期,还了科学大发现“冻菜营养媲美鲜菜”,文中区别冷冻与冷藏,提出夏天的菜可以冰冻起来冬天吃,并且营养不减,讲授如何制作速冻蔬菜,更新了旧观念,引入蔬菜食用新理念。“中国蔬菜”则介绍蔬菜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成果,评析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报道科研、生产、市场新动态,交流各地蔬菜丰产经验。“基因农业网”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中国蔬菜协会、寿光蔬菜科技、农药助手、农财网种业宝典等。通过关注这些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状况,随着微信平台的大力推广,各大蔬菜龙头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订阅号,为更好的进行蔬菜栽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3APP与蔬菜栽培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各种类型的APP(application,手机应用)层出不穷,很多与蔬菜栽培学相关的APP也受到关注。例如《窗台上的植物园》是一款教授种菜的APP,软件以漫画的形式把复杂的种植工作变成简单的步骤。即便是零基础,看后也能很快学会,而且软件提到的材料,都可以在超市买到。目前,软件收录了十几种常见的蔬菜,如豆芽、大蒜、油菜等。《GardenGuide》是一款强大的园艺指南,收录了上千款植物,同时提供给用户全面的养护指南,如土壤、光照、气候等种植条件,防虫、抗冻等护理技巧,且图文并茂。此外,通过蔬菜产业物联网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在手机应用上关注到蔬菜生产的全过程,及时了解蔬菜生长情况,更好地将蔬菜栽培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相结合。2.4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实施平台,将课程的诸多教学要求固化在网络教学实施平台中,按照一定的探究路线和操作流程,为教师提供教学助手和工具,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让教师搭乘现代科技快车,更好地建设相关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宣传学校的教育实力。基于web的访问方式,通过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无需下载任何客户端软件,简单易用。蔬菜栽培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在各大农业类高校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栏目中,可以很便捷地查看到与蔬菜栽培相关的资源共享课,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蔬菜栽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蔬菜生产技术,华中农业大学的园艺植物栽培学等。

3新型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利用文献数据库,掌握园艺发展动态,走国际化路线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扩大视野,开拓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深化对蔬菜栽培中常见问题的认识,启发深层次的思考。经常查阅文献可站在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跟踪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使关注的课题站在更高的起点上。3.2关注微信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蔬菜相关的微信平台可以向用户群发蔬菜产业相关的推送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只需添加关注和订阅号,就可进行信息共享,也可收藏转发。结合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微信平台的便捷让蔬菜栽培和产业信息联系更加紧密,拉近了产业和课堂的距离。3.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蔬菜栽培学课程相关的讲义,教案和课件等信息,为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提供了便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布置作业和在线测试等环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目前,针对同一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众多,数据库、微信平台、APP和网络教学平台均有各自的主页和网站,教师和学生在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往往需要保存多个链接或者有多个登录账号,给使用造成不便,如果可以按照学科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有相应的链接登陆,将使教学网络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高效。

4结语

经过对教学网络资源的研究,对蔬菜栽培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见解。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将有限的课堂变得无限[1,3]。蔬菜栽培学教学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产业困境相联系,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蔬菜栽培学教学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头作用,增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责任感,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教师对教学网络资源开发的创新意识,使课程发展紧跟时代需求,走国际化、网络化道路,更好地建设蔬菜栽培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孙顺英.农村化学教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宋文风.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3]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628-5629,5631.

[4]张雪艳,田蕾,高艳明,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3):61-63.

第7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观赏性;石蒜属植物;繁殖栽培

石蒜属是石蒜科多年生鳞茎类草本植物,目前在全世界大约有20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暖温带至亚热带地区。石蒜属植物在我国约15种,具有“中国郁金香”的称号,在我国浙江、安徽、江苏地区分布最多。目前,我国石蒜属植物有很多是经由品种之间互相杂交出的新品种,凭借石蒜属植物易杂交的特性,使得我国石蒜属植物种类逐渐丰富。

石蒜属可以作为切花、插花观赏,也可以作为盆栽进行观赏,在非开花期其叶子也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园林中。我国对观赏性石蒜属植物的培育时间较短,目前,我国园林绿化中也逐渐有了一些观赏性高的石蒜属植物的身影。但由于石蒜属植物自身原因,使其在广泛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石蒜属植物中观赏性较好的种类有几种,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石蒜属植物的繁殖速度至关重要。

1 石蒜属植物具有较好的观赏应用价值

石蒜属观赏植物属于球根花卉,其叶和花均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有些石蒜属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香味。石蒜属植物在我国被作为观赏类植物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普遍种植于一些草坪中或片植于草地边缘、林缘及花坛、花镜的镶边处。石蒜属植物的花期一般在7~9月,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叶片同样具有观赏性。在冬天观赏性植物不多,石蒜属植物也常被作为冬天的观赏性植物,由此可见,石蒜属植物常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2 几种观赏性较好的石蒜属植物特征

2.1 石蒜

石蒜是石蒜属植物中的一种,秋季出叶、叶狭带状,长约15cm、宽约0.5cm、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花茎高约30cm。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35cm、宽约5cm。伞形花序有花4~7朵,花鲜红色,花期8~9月、果期10月。

2.2 忽地笑

忽地笑,鳞茎卵形,叶剑形,伞形花序,有花4~8朵,花黄色。花被裂片背面具淡绿色中肋,雄蕊略伸出于花被外,花丝黄色。蒴果具3棱,室背开裂,种子少数,近球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

2.3 稻草石蒜

稻草石蒜,鳞茎近球形,叶带状,伞形花序,有花5~7朵,花稻草色,花被裂片腹面散生少数粉红色条纹或斑点,盛开时消失,倒披针形,秋季出叶,花期8月。

2.4 中国石蒜

中国石蒜,植株无毛,叶带状,顶端圆,伞形花序,花黄色,花被裂片背面具淡黄色中肋,倒披针形,花期7~8月,果期9月。

2.5 玫瑰石蒜

玫瑰石蒜,鳞茎近球形,叶带状,伞形花序,有花5朵,花玫瑰红色。花被裂片倒披针形,中度反卷和皱缩,花被筒长约1cm,雄蕊伸出于花被外。

2.6 广西石蒜

广西石蒜,鳞茎卵圆形,叶狭带状,伞形花序,有花3~6朵,花黄色。花被裂片腹面具画笔状红色条纹,雄蕊与花被近等长,雌蕊伸出花被外,花期7~8月。

2.7 乳白石蒜

乳白石蒜是石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卵球形,叶呈带状,花乳白色带粉红色条纹。本种花的颜色与短蕊石蒜极相似,不同在于后者雄蕊比花被短,雌蕊与花被近等长。花被裂片无粉红色条纹和中肋,仅基部微皱缩,花期8~9月。

2.8 鹿葱

鹿葱草本、鳞茎卵形、秋季出叶,叶带状,顶端钝圆。伞形花序,有花4~8朵,淡紫红色。花被裂片倒披针形,边缘基部微皱缩。雄蕊与花被裂片近等长,花柱略伸出花被外,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多长于山沟、溪边的阴湿处,花期8月。

2.9 香石蒜

香石蒜属于石蒜科花卉,鳞茎卵球形,直径约3cm。叶带状,绿色,长约50cm、宽约1.2cm。花蕾白色,花被裂片腹面散生红色条纹,背面具紫红色中肋,倒披针形,长约5cm,最宽处达1.2cm,基部宽约0.6cm,边缘微皱缩,花被筒长约1cm。雄蕊与花被近等长,花丝紫红色,雌蕊略伸出花被外,花柱紫红色,上端较深,花期9月。

2.10 安徽石蒜

安徽石蒜,是石蒜科石蒜属的植物,中国特有,分布于安徽、江苏等地,多生长在山坡石缝,早春出叶,叶带状,向顶端渐狭,钝头,中间淡色带明显。花黄色,花被裂片倒卵状披针形,较反卷而开展,基部微皱缩,花期8月。

2.11 换锦花

换锦花,鳞茎卵形,早春出叶,叶带状。花茎高约60cm,总苞片2 枚。伞形花序,有花4~6朵,淡紫红色,花被裂片顶端常带蓝色,倒披针形,边缘不皱缩,花期8~9月。

3 对观赏性石蒜属植物的繁殖栽培研究

我国对观赏性石蒜属植物的培育研究时间不长,近年来才开始把石蒜属植物引进园林绿化中。不过石蒜属植物自然繁殖状态下属性不够稳定,为了培育出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湿等性能的观赏性石蒜植物,应通过对我国原有的石蒜属植物进行新品种繁育,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扩大石蒜植物的观赏种类和价值。

3.1 切割法快速繁殖

目前,关于石蒜属植物的切割法主要对红蓝石蒜、忽地笑及玫瑰石蒜进行了简要研究,进行何种方式的切割可以加快繁殖速度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一些石蒜属植物的切割快繁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采用种球切割法和双鳞片扦插法。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石蒜属植物来说,基底切割繁殖法是一种有效的繁殖方法,能显著提高繁殖速度。米字八分法是较适合发展的石蒜切片扦插繁殖方法,但通过切割法快繁也存在缺点,即会导致毒素的积聚,从而会对种球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切割繁殖率不高,不能被用于大规模生产,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切割法的种球繁殖率。

3.2 组织培养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指通过单个分离的细胞培养出新的再生植株,这种培育法验证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今,采用组织培育植物的技术已经成熟,石蒜属植物也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快速繁殖的目的。因此,就石蒜属植物的组织培育方法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具有很大的现实研究意义。石蒜属植物具有特殊的组织鳞茎,这点使得其在组织培养方面与其它植物不同。我国目前关于石蒜属植物采用组织培育的研究报道不多,对其进行组织培育具有一定的难度,对石蒜属植物进行组织培养时选取的组织时机非常重要,同时,培育组织培养基的选择也很重要。

4 结语

石蒜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我国对其在观赏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石蒜属植物才逐渐被应用到园林中。石蒜属植物由于其自身的基因属性,在自我繁殖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持其稳定性,很难推广开来,这也导致我们在各地的园林中很少见到石蒜属植物的身影。但其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发展前景广阔。不过石蒜属植物种类不多,且其繁殖速度慢,自然分球法繁殖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其繁殖方法进行研究,解决种球繁殖问题依然是开发石蒜属植物产业的关键。目前,石蒜属植物的繁殖栽培方法有切割法和组织培育法,未来需要对石蒜属植物繁殖栽培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增加石蒜属植物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1 章丹峰,钱江波,吴晓佳等.几种观赏性较好的石蒜属植物及繁殖栽 培[J].中国园艺文摘,2013(3)

2 张露,曹福亮.石蒜属植物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3)

3 张鹏,鲍淳松,江燕等.石蒜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 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5(2)

第8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专业;实训管理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截止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已突破10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0%,成为培养各种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如何加强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便成了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认识实践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出真知,理论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双翼。没有理论,世界走不远;没有实践,世界走不动。职业院校更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意识等。

园艺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不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相应的园艺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需要一大批的园艺专业人才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提高园艺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职业院校同大学的区别在于要培养一线生产与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以专为主,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了解生产过程,累积工作经验,培养技术、技能,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训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首先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和实践的整体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创新实践;其次,要有利于教学,便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便于各课程实训的沟通和协调。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和共享资源,便于调动和协调,也可以避免设备的重复配置和实验用品的浪费。

实验室建设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教学资源和实验技术队伍实体整合与集中,科研资源虚拟整合,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实验室的定位和建设重点,建设一个资源与管理集中、管理机制明确的实验室。

园艺专业涉及果树、蔬菜、花卉等多个方向,在植物生产和检测等过程中需要一些仪器设备来完成实训任务,而这些实训设备的配置必须要经过科学论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确保每种设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都能起到作用。

设备到位后对每一类设备按需要成立教学准备或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在培训基础上编写实训指导书,挑选部分班级进行试运行教学,最后评估教学试运行效果,当完全符合要求时即可投入教学。

三、实训场所的现场管理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工业生产中存在一种管理体系――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效率保全,通过全员参加的设备保全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体系,核心是全员参与、预防为主,通过事先预防消除设备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做到零故障、零不良、零损失、零灾害,保证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费用消耗的合理化。园艺专业教学可以借鉴该体系,根据园艺专业特点,打造适合于自身的管理理念。

TPM管理体系需要通过5步实现,即5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

1S――整理

区分实训室内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去除不用的东西,主要是清理现场被占有但是无效用的空间,清除零乱的根源,创造一个清晰的实训场所。

2S――整顿

把要用的东西(玻璃器皿、试剂等)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减少取用物品时花费的时间。对物品进行分类,不同物品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其放置场所、放置方法、标识方法等。

3S――清扫

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确保实训室无垃圾、无污秽状态,目的是为了保持前两个S的成果,保持现场的整洁干净。除了清扫垃圾之外,还要“清扫”问题,对设备中存在的一些故障、安全隐患等要一一点检,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S――清洁

清洁的目的是维持前3个S的循环,整理、整顿、清扫是行为动作,而清洁则是一种状态。清洁的目的首先要维持前3个S的成果,养成持久的清洁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5S――素养

通过上述5S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慢慢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修养,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团体意识、精神状态都积极向上的实训文化。

四、组织多种途径的实习实训,适当拓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该目的需要大量的实训辅助教学,而单一的实训方式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发掘各种实训途径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9篇: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持续发展;策略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它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业人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新专业、热门专业的不断出现,农学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使传统农学专业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不仅对传统农业领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传统农学专业为基础的“多方向”专业。①围绕农作物、园艺植物(蔬菜、果树、花卉、草坪)等植物的生产而设置的植物生产技术专业;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如转基因育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信息预报技术、抗病虫新品种的选育等),改造整合传统农学专业而设置的植物生物技术专业;③围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品质等方面,介绍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从而优化传统农学专业的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④根据农业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介绍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措施,以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方法,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

2拓宽专业培养目标

(1)从服务的范围看,面向大农业。为了适应农学专业科技人员的岗位需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栽培技术,而且还要懂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植物(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实践证明,通过多技能的培养能够使传统农学专业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从服务的对象看,面向大市场。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要能够既适应国内,又面向国际农业人才需要;既适应国有部门,又适应私有经济部门的人才需要;既适应农村基层一线,又适应各级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需要。

(3)从服务的层次看,面向两个农业。即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综合需要。

(4)从服务的重心看,面向基层农业、农村。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要能够进入村行政组织,带领组织广大农民,做农村致富领头人;进入农村小城镇,做农村社区城镇化、现代化的建设者;自身创业,直接成为专业大户,做私营企业的示范者。

3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称课程结构,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种比例关系上,即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这些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根据目前农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改变了过去必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偏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有限、实验课普遍偏低的现象,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三体系相对独立、有机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3.1根据岗位需求,重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是面向农村基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农作物的种植、培育等传统知识,而且还必须懂得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1)打通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的界限,拓宽选修课重组课程体系。所谓打通基础课,就是将农学类(如农学、园艺、种子等)专业的基础课打通,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又能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所谓淡化专业课的界限,就是将有关专业课内容相同的部分整合为综合化课程,如将作物栽培总论部分与园艺植物栽培总论部分整合为植物生产技术原理课程;另外,将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作为其他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并在学时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如蔬菜栽培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而农学专业则作为专业限选课。所谓拓宽选修课,就是除了选修本专业相关的前沿课程外,还可选修人文素质类、理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等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宽口径就业、多次性就业的需要,从而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知识技能的超前性、智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学科的发展进程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和系统的结构原理,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顺序化、系统化,科学安排开课时间和教学进程,并根据课程知识点的多少与课程类别的权重安排教学时数,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体现课程体系、满足岗位需求的办学方针,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受社会的欢迎。

(2)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使农学专业的学生成为既掌握植物种植、动物养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掌握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销售等方面技术的生产经营型人才,我院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对于较传统的、陈旧的课程取消或对繁琐、陈旧的内容删除,开设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无公害食品生产、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论等课程。实践证明,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能力。

3.2根据生产需要,开设实用课程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农村基层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历型农业技术人才,而且要大力培养非学历型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近年来,通过邀请农场私营业主、乡镇农技站、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农业局、农业科研部门、高等农业院校等相关行业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们对农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删除一些不适用的课程,选用生产上必需的、实用的课程,并在课程中补充新技术、新成果。如增设WTO与中国农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净菜加工技术等课程,从而使所开设的课程既符合生产的需要,又符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

4改革教学内容

以生产实践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我院农学专业根据植物生产的直观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合理安排专业课教学,使教学进程与植物生长的季节保持同步。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现场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另外,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外,还及时增加当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从而加强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

根据农业行业的工作实践体系,组织编写适合于本地农业生产的乡土教材。编写时,根据植物生长进程和农学专业能力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技能特点,注重理论对实践操作的具体指导,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5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我们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及讲课的趣味性,辅助以幻灯片、标本、挂图及新鲜材料等,进行形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引导其解决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时,采用本校教师主讲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助讲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的理论知识,又有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

6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校内实习基地是实施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让他们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在实践中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们在校内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生产实习锻炼。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变化,安排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因此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则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根据学校关于在校外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建立了农学专业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对保证学生的正常实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农学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岗位技能要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7参考文献

[1] 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2] 陈雨海,邢金亮,王洪刚,等.以教研促教改,加快农学专业改造[J].中国大学教学,2004(5):44-45.

[3] 叶小明.强化高职特色,创办一流教育[J].高教探索,2004(4):82-84.

[4] 张立峰.对农学学科、课程之结构――功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