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
[2]刘俊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49-0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个方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缺灵活。现代教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现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取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整齐划一的课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较差的学生感觉 “跟不上”,学生不能根据意愿选择专业和课程,在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出现的人才需求向高层次、复合型发展的方向。另外,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种类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规范、轻实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内容,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类教材大都是从理论出发,由于调校的限制,实践环节只能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是全世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都面临的一个局限。
(三)缺少突出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体现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是突出本专业办学特色的标志,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专业师资素质的有力途径,是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加速器。各专业教师在授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都有了系统和全面的认识,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相关资料和信息,但由于缺少激励奖励机制,各专业教师已习惯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较难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有资源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和引导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为将高职教育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贯彻到底,高职院校和其专业团队教师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面向行业、服务基层第一线,围绕行业办学,围绕市场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才观,克服片面强调业务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教育;克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专业技术好能力的教育培养,既不能像本科、研究生教育那样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像中职学校、技校、岗位培训那样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提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学质量观,既不是“压缩的本科教育”,也不是岗前培训,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点,培养企业一线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从社会舆论、政府引导等多各方面加强整个社会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各界人士为职业教育群策群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引进,构建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市场的需求,而实施培养过程的重担落实在每位教师的肩上。为此,应从师资建设上下硬功夫,树立“两手抓”观,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教师理论知识要过硬,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的做法,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对于实践型人才,不应该过度强调职称和学历,优先看重实践技能和技术。同时,理论教师队伍也应该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或者兼职。通过多种渠道,构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为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挖掘本专业团队的人力资源,集中优势,团结一致发挥最大力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设计和完善“通用型与复合型”兼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的知识架构包括的内容范围广,既涉及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也需要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所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要有“专才”的观念,也要有“通才”的理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基层一线管理岗位,各岗位的需求情况按企业的类型和工作需要可以分为三类:内贸企业多需要营销人员;制造企业多需要仓管员、采购员、质量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助理、会计;服务业多需要会计、文员助力等岗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工作领域比较广泛,没有完全“对口”的岗位。但不管从事什么管理岗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在支配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将管理学原理、人际沟通、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办公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与管理、应用统计、中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然后以职业群、岗位群为导向,根据学生个人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设计专业选修课程。
(四)以素质教育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内容是实现“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课程的整合,突出应用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形成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针对以往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大学的六个学期的前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课程,涉及经济、政治、管理、数学、英语、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选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市场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方向、财务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并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的设计、实习、技能实践完成专业学习。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在对专业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选择方向,有效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
(五)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目标,深化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而艺术层面的管理技能则需要实战、实验、经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和管理艺术的方式,但是,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学生安全、薪酬管理、纪律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很少愿意有组织地接受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管理业务上的实习。而即使学生自主找到企业实习,由于实习生的身份,并非正式雇员的身份,能够接触到的业务工作都是最基本的事情,花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却在管理技能上得不到提高。鉴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内的实践环节应利用模拟的手段,进行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训练,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即“感知实训―理性深化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训。
1.感知实训阶段。由专业教师组织新生到企业进行“感性认知”,了解企业的组织基本构架、生产运营流程、员工岗位职责等,对企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软件,让学生扮演企业经营的各种角色,承担岗位职责,在“玩”中知道企业要“做什么”,初步体验、感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经过这两种方式的感性认知实训,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课程和应用理论知识时,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升,并且会主动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以学生做过的沙盘、看过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背景、素材和案例,进行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模拟体验的经验基础,有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性印象,他们就会将老师讲授的知识与感性印象联系起来,带着问题来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企业“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2.理性深化实训阶段。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后,掌握了具体的业务工作方法,学会了怎么做后,再次让学生运用各类沙盘、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实训资源,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理性深化实训”。在实训环节中,教师的身份从知识“讲授者”向完成工作任务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如在第二学期学完基础会计,用一周时间进行手工会计实训,一周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在第一学期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期末再做一次物理沙盘;在第三学期学完市场营销课程后,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打寒暑假工。
3.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项目)为核心,将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完整性、综合性的实训课程。通过仿真企业工作情境,模拟职业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经验管理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的过程、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掌握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的细节与规范,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感悟管理精髓。
4.顶岗实习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见习员工,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工作,到对口岗位顶岗实习,最终完成从学生向正式员工身份的转换。
(六)建立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职业能力是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的联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指南针。知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接受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训练,找到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下转第60页)(上接第50页)的联系,明确实践性问题与工作任务的连接点。传统考试和考核办法已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考核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会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越走越远,只看重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忽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应大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应用型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邹波.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5]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6]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
[7]黄金火,冯建军.高职教育“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
[8]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
[9]黄娟.浅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127);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96);2013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3)JG014)]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
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
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 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四)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作为必修课,并占一定比例的学分。本课题除设置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外,将强化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拟在第八学期集中设置4周大学生创业计划模拟培训与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延续进行,对比较成型的创业计划,可以视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定成绩。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创业计划实践活动。
刁兆峰,山东省定陶县人,出生于196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武汉工业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2年起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
社会兼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当代企业发展顾问中心副主任及首席战略咨询专家、广西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评审委员会、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武汉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成员。
从事领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领衔讲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于2008年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3年(2006、2007、2008年)被学生网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为校内研究生和MBA学员讲授《高级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学位课程,获得一致好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企业战略创新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与途径、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风险管理;二是企业持续成长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持续成长障碍、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企业持续成长评价,以及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与模式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14部)、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18部),并多次再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北大别山区建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京珠高速公路公司化、商业化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近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策划与管理咨询工作,并为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论执行与执行力》、《企业持续成长的门槛及其克服》、《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战略发展新思维》、《企业战略创新的逻辑与途径》等学术讲座几十场,并获得普遍好评。
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这是目前高职院校一套主要的质量标准,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亟待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就是教学质量体系,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质量目标,通过监控、制度、资源以及组织保障,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运行机制。而正是利用高质量的管理,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现了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标准和质量仍旧令人堪忧。所以,我们应对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经验充分借鉴,制定各种专业的认证制度和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彰显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体系。随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及逐渐普及的高等教育,市场急需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企业的管理岗位人才形成了一条具有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成长之路。由于具有应用性和复合性的特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需求是非常广泛的。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及各行业和中小型企业基础管理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符合社会培养要求的人才,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阶段用严格的监管手段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教育学生,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并利于人才的职业成长。
二、现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化倾向显著,没有彰显高职特色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依然在对研究生和本科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沿用,存在严重的学科化教学。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学习本科先进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但现行的教材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教学,都具有显著的学科化倾向,高职特色没有得到彰显。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没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一是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脱离市场需求。工商管理课程和普通课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二是学的内容繁杂,并仅停留在表面;有较为广泛的内容,但并不是很精湛。学生运用的不灵活,同时也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三是教材内容滞后。在案例教学中,仅有很少的案例,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经营成败进行详实和科学的体现。多数管理教材案例和专业教材都是来源于国外,一些案例并不能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仅仅是被动的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缺乏现实模拟的机会,中看不中用,不能将学生参与的热情有效地调动起来;四是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匮乏。
3、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缺少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里完成。而这种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对理论熟知,而不是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4、不能有效开展专业实习
企业战略规划、质量检验、销售和供应等各项管理工作,都涵盖了工商管理专业,而学生要想在企业中完成全部的实习活动,则并非易事。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中,尽管包含了各项实践环节,如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但却难免流于形式,不仅严重缺乏资源,而且时间也不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强,所以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了就业难的困境不可避免地出现。
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体系改进策略探究
1、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重构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有范围、类别和层次的界定,是指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过程,所实现的一种标准和状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明确,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它发挥着导向的作用,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开端。通过归纳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如果高职院校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就无法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途径。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都将目标定位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并且是在服务、管理和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和高技能的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进教学质量体系
(1)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实践和发展分析,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大幅度地改革其课程体系。可采取以下的做法:一是精炼核心课程,区分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不必刻意追求广而全,应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予以突出;二是重视培养人文素养,并增设艺术鉴赏课、商业伦理课等课程;三是将选修课的比重加大,通过开放式的浓郁的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课程的空间。
(2)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及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改革教学内容应遵循的总体原则。随着逐步形成的机构及一体化格局,这种全球性的竞争将蔓延到企业中。所以企业的管理人才应对国际经济法律和法规熟知,同时对国际经济的运行原则掌握,为了实现与国际化的接轨,教学内容有步骤地由易到难地实行。
(3)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起来,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岗位的实用性,使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一是对案例教学的强化和重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案例,而使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二是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秉承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进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深入开展专业实践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专业技能
(1)对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用性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
(2)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走出校园,通过合作伙伴,建立多个稳定和长期的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和商界之间的运作,对教学内容用实践来充实,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建立专业委员会,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校内专家组成,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管理和生产的领域,获得更多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的机会。
(3)建设模拟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市场调研、分析会计报表阅读、管理环境的模拟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课程论文的撰写、文献查阅、问题调研、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讲授等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组合,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安排企业家和学者做专题报告。加强实践报告和日常实习的规划化管理,用学分奖励那些在各项竞赛和实践活动中获取优异成绩的学生。
4、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高职院校人才教育的特征是,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实用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及人才层次的高级性,而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建设师资队伍应做好两手抓工作:
(1)重视培养现有的专职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教师参与各项职业技能鉴定给予鼓励。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内实习的充分利用,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得到加强。为更好地面对学生的实习给予指导,并使自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而夯实实训基础。其次,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拓展,采用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对产业发展概况、企业的新技术、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及时了解。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可由那些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担任。或者是从科研院校聘请一些教师和专家,对最前沿和专业的知识进行讲授。通过和企业行业的联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使办学的成本降低、办学的针对性增强,将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使人才的培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论
关键词:国际化竞争;中国工商管理;创新性改革;实践
工商管理无论从行业覆盖领域还是学科领域来看,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以盈利性活动的组织和活动规划为研究目的,工商管理与工商行政管理极具有区别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均隶属其中。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经济市场的繁荣、国外企业的涌入、以及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等,均在现代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憾,由此导致的品牌意识不强、企业凝聚力较差、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等的形同虚设和名不副实、企业维护不当而引起的客户资源流失等现象的大量存在。
因此,一方面是快速增长的市场大环境,一面是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极度缺乏,而另一方面又是现有的人才结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国际化竞争背景下各个企业的真正需要。三方面因素共同发力,在这样的需要下以新时代大环境为背景的中国工商管理创新性改革呼之欲出,具体以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开展为实践探索:
一、 引入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革新与发展。最为具有极大区域覆盖面的工商管理来说,在日常的管理与执行过程中纳入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办公软件应用模式、通过智能终端、云计算、手机终端系统与3D技术的完美结合、物联网等具有时代色彩的技术手段、信息输送系统、贸易服务平台等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旦正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来,将大大的缩短企业的人力成本,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由于操作简单易行,其中的一部分具有随时随地查看、编辑和的便捷性,此操作方法的介入并不具备偶然性。我们目前所指知道的企业OA系统、企业CRM应用软件、ERP等已经是我国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去式,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性,一旦被完全的运用到现实工商管理的各个方面,则即将开启一个信息工商管理时代。
二、 延续电子商务带来变革,开启企业的新型商业模式探索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理念。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扩大,越来越的商家和品牌开始又线下转入线上,或者线上线下共同启动进行双营销模式。市场的变革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清晰可现,而问题与成功同在,如全球化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形成、病毒式营销、企业的电子销售业务对自身营销结构的改变、虚拟交易的出现、企业个客户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管理等都在逐步凸显。
延续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市场变革的同时,由于各项竞争举措的逐渐饱和,企业新型商业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如原有的上门服务,不同于电商企业委托第三方通过快递邮寄的方式来上门送货物,而是销售人员亲自登门服务,如玫琳凯一贯执行的“美丽到家”服务、中国最大的连锁企业北京权品投资有限公司在2013年即将推出权金城上门服务业务等。送货上门、送货物到家的服务模式除原来畅行一时的品牌“凡客”,如今亚马逊、当当网、聚美优品等网上电商商城均已推出。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工商管理更是面临着来自各个部门的压力和管理方式的新要求。
三、 加大教学改革和创新力度以满足现有市场需求
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及技能的学习主要借助各大高校的科目设置来实现,除国家通过高考统招的大学工商专业学生以外,作为当今高考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也在民办高校、各大培训机构、成人高自考学科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基础学科,涉及面极为广泛,如财务管理、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等,除个别一些院校目前依旧单独的专业来定义它,但是越来与多的学校为了高考的生源、增加学校的收入、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等,开始以“工商管理类学科”来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吸纳学生进行报考,一旦基础学习期满后再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志愿来申请调换专业或者直接按照工商管理所包含的专业设置来对应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从而重新填报和划分专业。
作为一个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在具体课堂教育和学生学习时,均需要以当代国际和国内企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为基础,将行业热点纳入其中,让学生们的思考的切入点可以与当代市场现状结合起来,必要时教师可以选择实例进行系统教育,如实战型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财务分析、课程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电子商务教学中,湖北某民办学校教师要求学生直接申请淘宝账号,进行开店的长期实际操作,长达4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全班每一名同学至少从淘宝网店的动手操作教学课里赚取了3万以上的收入。而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均在学生努力比赛开好网店做好管理实现赚钱目的时,被一一融入其中,主动性和竞争的好胜心以及现实生活意识均被激活,所以最后创造出的价值均无可估量。
此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借鉴,另外诸如市场策划书、各式各样的创业设计大赛、网页和电子商务的等内容的团队协作竞赛、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兼职式“实习”以及学生自发提出的其所需要的课堂教学体验学习,工商企业各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现身说法和国家之间的交流生互换方式,都是能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视野、综合素质、前瞻性、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良好发展的契机。
四、总结
以上几点为当前国际竞争形式下我国工商管理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实践的几个切入点,除此之外,企业的品牌化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文化和凝聚力的普及和培养等也将成为工商管理创新发展和改革的有效手段。
参考资料:
[1]梅丽莎·A.希林(Melissa A.Schilling)、谢伟、、李培馨.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2]苏敬勤、洪勇、吕一博. 创新与变革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6).
[3]司春林.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工商管理系列:商业模式创新.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5).
关键词:广州 高职高专院校 会展专业建设
近年来,高职高专会展教育发展迅猛。以广州为例,开设会展类相关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
1.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现状
广州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促成了广州高职高专会展教育的繁荣。从各校的官方网站上来看,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南华工商学院等位于广州的院校,多数已经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研究方向。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有显著的特征:(一)公办院校对会展专业兴趣浓厚,位于广州且没有开设会展相关课程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越来越少;(二)民办院校对会展专业的兴趣正在上升;(三)专业名称丰富。例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策划、工商企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文秘(会展文秘方向)、酒店管理(会展经营管理方向)等。
2.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经验
多年的发展,为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一些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会展专业的培养模式与风格虽有所趋同,但也不乏特色:
2.1校内学习
2.1.1课程创新。会展专业常用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引领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卡片法、思维图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教学法”等[1]。这些方法已被不同程度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一些院校充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补充物流、文秘、金融等学习内容,例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及口译课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口岸商贸学院开设会展物流管理课程,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会展融资课程等。
2.1.1校内实训基地。多所院校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会展实训硬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硬件方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投入100余万元建设的同声传译室与高级数字语音室,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语音室设备[2]。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项目包含策划、外联、招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总经办工作7个部分[3]。此外,广州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综合实训室的会展管理教学系统,“以展览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为开发背景,使师生通过上机操作可以对会展服务、布展及撤展等具体工作进行模拟实训”[4]。合理使用会展软件,有助于大幅提高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学习与运用会展知识的兴趣。
2.1.1校内协会、模拟企业与校中展会。服务业竞争的本质是服务细致程度的竞争。校中展是将学生、专业教师、校内协会与模拟企业四个实体紧密联系起来的途径之一,正成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主要形式。例如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在近年都举办过校园展销会。真实的组展经验与经历(如某个招展团队获得大单时),有助于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磨练心志、增长才干。
2.2校外实践
学生在校外认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品牌效应,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2.1展会与节事活动。为学生在展览会寻找现场实习的机会,是许多学校努力在做的事情。学校的支持力度与学生的过硬素质,共同决定着学校与会展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方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介绍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该校不仅强调实习实训国际化,而且坚持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道路。该校优秀学生不仅有机会进入香港家庭用品展等国际展会提供现场翻译,而且进入更多泛珠三角城市服务。这些给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2.2 学生技能竞赛。会展竞赛考验参赛团队的整体实力,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一些广州院校积极参加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总决赛。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广州近年举办的会展竞赛数量却明显不足。虽然有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州选拔赛(广州大学承办),但不同院校的学生直接或间接交流的机会明显不多。从竞赛的发展趋势来看,北京的会展竞赛组织者们正在与台港澳开展交流,广州在这方面不应落后。
3.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突破口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仍有许多发展空间,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的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
3.1课程建设。会展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旅游管理、国际商务与外语专业的特殊关系。完善知识学习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适合增设1~2门国际商务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商务专业适合增设1~2门旅游课程(如商务旅游、旅游学概论),外语专业适合增设1~2门经管类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调研分析)。此外,刘大可先生近期提出的“版块式教学理念”(先将会议、展览、节庆等各自分块,再将它们揉起来打成包后进行教学[5]),对课程改革亦有指导意义。
3.2师资建设。良好的师资是促进微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企业的基层员工来自高等院校已是大趋势。2011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多名骨干教师,参加由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和思研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6]。重视培养会展师资力量应当成为广州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条件的院校如能加大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力度,同时为教师提供会展设计等提升性培训,教师、学生与会展行业都会受益。在这方面,广州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与相关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仍有很大的交流空间。
4.结束语
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教育建设的经验,是相关公办与民办院校共同探索的结晶。各所院校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因此院校间、校企间的交流仍将继续。广州会展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交流-再探索-再创新,直至广州会展教育模式趋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惠雯等:《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载《中国会展》,2009年第23期。
[2]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专业设置-会展策划,2012年1月20日摘录自
。
[3] 广州康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会展实训室建设方案,2012年2月1日摘录自。
[5] 叶灵燕:《会展教学定位不清》,载《中国贸易报》,2010年5月18日。
[6]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会展专业教师参加“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2012年3月1日摘录自省略.cn/news_view.asp?newsid=3263。
关键词:领导干部结构 干部队伍建设企业发展
鞍山市市政设施修建总公司前身为鞍山市市政管修处,于1978年12月成立,1987年3月由事业性质改革为企业性质单位(鞍计资字[1987]95号),企业级别定为中型企业,2000年11月起更名为鞍山市市政设施修建总公司至今,现下属12个分公司。总公司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主营道路、桥涵、给排水工程建筑,兼营沥青混凝土、水泥预制构件、道板砖等的生产销售等。
市政设施修建总公司现有在职职工526人。全公司中中层(科级)及以上(处级)干部63名,其中科级56名,处级7人。作为一个市政行业的国有中型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进企业科学、创新、和谐发展;如何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如何改善和实现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优质优化也随之成为迫切问题。为此,近期对全公司中层及以上干部结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中层及以上干部结构情况
(一)性别结构。男性57名,女性6名。
(二)工作性质结构。从事党群工作17名,行政生产工作46名。
(三)年龄结构。
二、中层及以上干部队伍结构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性别比例分析。63名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女性干部仅6名,占10%,比例偏低。
2、从事具体工作性质比例分析。63名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从事行政生产工作任务的人数为46名,占73%。专职从事党群工作的人数17名,占27%,这一比例相对较高。
3、年龄结构分析。63名中层及以上干部中,30岁以下的青年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其中30岁以下4人,仅占6%;30―50岁之间的中坚力量比较合理,39人,占62%;55岁以上的年龄偏大人员比例较高,10名,占16%。年龄结构不合理尤以处级领导明显。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处级)7人中45岁以下为0,45―50岁2人,占29%;其余5人均超过55岁,占71%。
4、学历结构。63名中层及以上干部中,全日制学历普遍很低,其中高中及以下达29人,占46%,近一半;中专达20人,占32%,此两者已占全部的78%。研究生学历为0,本科生仅3人,占5%。但是经过接受继续教育,学历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本科和大专比例较以前各提高了30%;中专及高中以下比例下降了38%。
5、教育专业结构。63名中层及以上干部中,以接受继续教育后的最高学历为基准,因学历问题无专业人员8人,占13%,相对较高;而与企业性质紧密相关的个别专业严重不足,例如测量、机械制造、安全、法律等专业各1人,各占2%;非对口专业如党政管理5人、政治历史教育3人,仅此两项占比例达13%;边缘专业如经济管理10人、工商企业管理4人,两项占比例高达22%。与企业性质紧密相关的专业仍有待增加,现有的如道桥14人、土木工程5人、工民建4人,三者比例合计仅占37%。
6、专业技术职称结构。63名中层及以上干部中,因学历问题没有技术职称的干部8人,占13%,相对比例较大;初级职称(含助理或员级)30人,占48%,所占比例过大,急需提高;高级职称人员4人,占6%,相对较低。
三、中层及以上干部队伍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性别比例情况看,女性比例偏低,一方面在于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本身从事这个行业的女性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在于女性要走上领导干部岗位,要在本身人员基数少的情况下,上升空间相对较小。
2、从具体工作内容和性质情况看,党群工作者比例偏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企业属于老的国有企业,在部门、岗位设置等方面仍然沿袭了老的计划经济传统,比如:12个基层单位均单独设立党支部书记;总公司保留并单独设立了党委、纪委、工会、团委,并与之相对应设立了工作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从而在企业党群工作部门齐全的同时也产生的非施工生产经营人员队伍庞大问题。
3、从年龄结构上看,优秀青年干部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与干部队伍“年轻化”相反的“接班人手不够,在位‘老人’过多”现象。第一,在于企业因承重的人员包袱,近年来一直坚持“多退少进,整体减员”的原则。第二,在干部队伍培养建设过程中,处于年龄偏大段的老领导、老同志有实践工作经验和能力,企业一时半会离不了,占据着一定的领导岗位;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学历的青年人员基数较少,加之其从参加工作到熟悉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等需要一个过程,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上升的难度。
4、从学历结构方面看,全日制学历中高中及以下比例过大,接近50%,中专比例也超过30%,领导干部学历普遍较低的问题,由于他们的那个“青少年时期”,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其稀少。作为市政施工企业,施工生产任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基本靠人力和锹镐干活,企业也不太用高学历人才。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后提供的继续教育教会日益增多,个人经济条件改善、学历和知识追求日益提高和增强,加之干部选拔任用在学历条件方面的日益重视,总公司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教育层次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学历层次、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5、从接受教育的专业门类看,不论是其原有专业还是后期继续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对口专业”比例不高,甚至部分对口专业稀缺,而“非对口专业”比例过大的问题。第一在于原有干部队伍或者说领导干部队伍的原有学历专业不对口;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当时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成为社会热点专业;第三,道桥、测量、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技术性强,部分原有基础差的干部大多接受一些“入学门槛低,毕业关口松”的专业。
6、从专业技术职称情况看,对于存在的专业技术职称层次低、职称专业不对口问题,一方面受制于这部分领导干部普遍的知识和学历层次较低的制约,因为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时,学历层次、从事岗位、专业年限等都是硬性指标。另一方面其接受教育专业门类的不对口,直接导致了不论是通过考试还是通过专业委员会评定而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于不对口。
四、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针对领导干部队伍中女性比例偏低的实际和问题,一要在现有干部队伍中,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青年女干部,给予她们应有的机会,发挥她们“半边天”的作用;二要结合企业施工生产和经营实际,尽可能开发适合女性从事的诸如“财务、统计、预算、投标、材料、质检”等工作岗位,有计划有步骤的接收相关专业的优秀女性大学毕业生。
2、针对领导干部队伍中从事党群工作人员比重偏大的问题,应正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和企业本身行业、工作性质,逐步改革旧的国有企业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老传统、老做法,通过机构调整、科室及人员压缩,以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和运行管理机构,消除“大锅饭”和“靠企业养老” 的思想意识。
3、针对领导干部队伍中部分年龄段失衡的问题。第一要加强对50岁尤其是55岁及以上老领导、老同志的正确思想引导,使其正确认识“新陈代谢”的干部更替规律,并在传帮带好年轻人的基础上,尽快为青年干部上升腾出空间;二是要通过“就地培养”和“引凤入巢”两种方式,遵循和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加大优秀青年干部的选任力度。
4、针对领导干部队伍中学历、教育专业和专业技术职称存在的“层次较低、对口率较低”等问题,因为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连带性、连贯性,因此,第一要通过“自然性减员、竞争性淘汰”两种方式,在人员调整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硬性优化机制。第二要重点鼓励30―45岁之间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加强学习,通过继续教育、跨专业学习等形式,提高和改善其学历、职称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对口率。第三要通过加大对对口专业、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干部选任力度,使企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关键词] 校企合作;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芳明(1982—),男,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99)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其特点是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培养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以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而企业作为劳动市场需求的主体,其劳动分工水平决定了劳动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其实际用人要求决定了劳动市场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作为除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这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有着其现实需要:
一、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一)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国内外经验证明,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就极力反对单纯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张发展多元化的职业教育。70年代起,德、英、美等国及发展中国家,也都改变了单一发展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做法,开始走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我国同样是上世纪60年代,广州的职业教育就已经大面积推行半工半读,概而言之,就是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交叉上课与实习。可惜不久随着的开始,半工半读的探索道路便中断了,以至于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一直还是传统的终结性、封闭式的运行机制,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教育部门为主制定,造成供需双方的脱节,不能高质量适时地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人才,相反还加重了就业危机,出现了十万元请不到一个高技术钳工的尴尬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关系,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
(二)企业自身培训中的尴尬随着各行各业的竞争加剧,顾客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培训
但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难免有自身的顾虑,即培训投资的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同于物力资本投资,后者的风险主要来自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物力资本无论如何不会离开企业,除非发生出售、转让。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相对而言在增加工人技能方面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其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如果员工被培训后离开企业,则企业就损失了其人力资本投资——而且,经过培训的员工若进入竞争对手企业,反而可能给本企业形成威胁。一方面,雇主不可能通过拥有雇员的人力资本来限制其离开;另一方面,企业又想尽最大力度来避免因离职而导致的培训损失,于是企业就易产生“培训回避症”,致使人力资本投资出现困难,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针对以上情况,实行校企合作,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可以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实现持续发展,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一种需要。
二、校企合作,互惠互利
企业是以创名牌产品,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产生最佳社会利益为理念。如何将两种不同管理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目标的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成为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如前所述,职业教育核心在于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重点则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能的创新能力。通过展开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帮助学校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其次,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这部分人引进来,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传帮带,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再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将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各种职业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知识已成为决定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各类职业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贫困,每年所交学费是家里东拼西凑以及自己利用寒暑假打短工攒来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进厂带薪实习,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使其能圆满完成学业踏上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最后,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主体,同样受益颇丰。除了能够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更加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外,还可以充分依托技工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减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和风险,并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得到大量满足一线生产需要的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在提升企业社会信誉度的同时,为其长足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校企合作既能使学校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又能让企业得到了大量一线工人而取得长足的发展,还能让部分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取得的是三赢效果。
三、我院校企合作实践的成功案例工商管理系
目前在校生1400余人,专业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五个专业。该系先后与正邦集团、苏宁电器江西分公司、福建鑫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德邦物流等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几年来,该系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足,使在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一线技能人才,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该系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取得良好成效,目前该系“双师型”教师已占到专业教师60%以上。在提升学校师资力量的同时,学生就业有了保障,从而使学校保证了生源,促进了招生,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以上实践虽只能作为个案,但其清楚表明,校企合作,加强教学与产业结合,可以实现我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瑶,韩伟平.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
[2]熊伟.就912队与东华理工就“校企合作”一事进行会谈有感[J].
[3]吴兴勤.深圳研究生院校企合作论坛侧记[J].2007.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