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教学艺术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用艺术构建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促进作用。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教学的切身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学艺术
一堂化学课的效果优劣,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师生双边活动的情况等因素,其中教学设计是主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改变知识的呈现和构建方式,激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积极构求知、探究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中:1.课堂主线:①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科学史话】门捷列夫的预言,引发本课的“发现之旅”。②交流探讨,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论证,验证假说。③合作竞争、小组汇报。④巩固提高、深化理解: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⑤归纳小结、拓展引申。
2.课堂演练设置:小试牛刀趁热打铁大显身手。
3.对课堂学生的评价:用激励鼓励措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如“这个办法妙!”“鼓掌”等。
二、提炼教学语言增加教学艺术
语言是教师的武器,语言艺术是课堂魅力的展现。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饱满的激情,你的眼神、声音的变化、目光接触、头部动作和手势及身体的移动、面目表情、自身修养,都会感染学生,激发和点燃学生
教师语言艺术体现在:
1.抑扬顿挫的声音和巧妙的肢体语言的结合。
2.语言精炼,具有科学性: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则用:浮、熔、游、声、红。
3.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总结盐类的水解原理时采用编顺口溜: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4.活泼形象,具有启发性: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上采用:H2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5.传神生趣,具有幽默性:在讲烯烃与氯化氢和水加成的主要产物时,氢原子的加在炭的位置采用:“锦上添花”。对于醇的消去反应(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碳上—OH与邻位碳上的—H消去生成烯烃的反应)的主要产物采用:“雪上加霜”。
语言的艺术会使课堂妙笔生花,课堂循循善诱,增加课堂趣味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摘要: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艺术。教学的方法很多,不会定于一,也不需要定于一。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独到的本领。我明白:借鉴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方法、经验,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过程设计
我从教已经二十八年了。二十八年来,仅有五年因为工作需要上小学数学外,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虽然课上得不是很出色,却有很多学生分班时都舍不得离开我,分到其他班去,又非要跑回来做我的学生,教育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也是中上乘的。
回顾二十年八来的教学生涯,我对自己的语文课的评价是:自己教得比较满意,学生学得有效果。下面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
一、我是这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
通常我先进行课前分析,然后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下原则:
①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教材分析。
②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不搞花架子——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的,不好高骛远。
因为我明白:别的教师的课上得再好,她不是我,她的学生不是我的学生,适合她和她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自己的课是自己上的,一切都应当选择自己能拿得出手的、自己会的、最得心应手的东西,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化。自己生疏的,勉为其难的地去上课,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会获得好结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上原则,以学科知识能力、单元目标意图,老师的自我和本班学生的自我来设计。
例如:教学3.《桃花心木》课前分析;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查找和展示桃花心木的相关图片,学生朗读理解能力很差,有含义的句子教师引导后不能理解的就只能直接讲了。因此我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感悟种树人的话改为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交流探讨过程。
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是把形式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遵循:
1.教学过程的大体环节。即:①导入课题;②体验发现;③迁移巩固;④评价反馈。
2.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过程。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适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的教学艺术化的具体过程,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能跟老师学为我自己会学的具体过程。因此,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有自己的个性,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自编自演的剧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所长,变枯燥单调的教学为生动活跃,吸引学生乐学、要学的兴趣,最终达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教学第3课《桃花心木》本来是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桃花心木图片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但恰好遇着这天没电,多媒体无法使用。就只好利用班上一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伤逃学归来,让学生讨论父母外出打工说明什么道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在重大事件中才存在的。又如,我根据自己朗读课文常常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实际,因此范读课文就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选项和特色,精读课文就根据自己范读课文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课文的意境中领会词语的意思,趁热打铁地体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各种深刻道理。略读课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自我朗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想。
3.采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点拨艺术;教学策略
所谓“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对课文的要旨便了然于心;教师在迷糊处一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从众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中,不难发现,“点拨”艺术是门深不可测的学问,“点拨”机制的运行是探究课堂优化的的最佳途径。
一、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教材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理解,了解文本内容,学习文本语言,感受文本情感。在教师的引导艺术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教学艺术,只有由难而易地进行启发与引导,学生才会在教师的逐步引领与渗透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譬如笔者在讲授《黄河颂》一文时,就曾经设置了极具梯度艺术的三个问题,首先是让学生看清楚题目的写作对象――黄河,然后开始交流自己对于黄河的一些模糊或清晰的认知,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会说出自己在地理与其它学科知识中了解到的相关常识,甚至还会谈到小时候父母给自己讲到有关黄河的故事,还有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黄河画面,教师要点拨他们说出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镜头或画面。第二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读教材文本,了解作者在文中都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与地理特征,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作者所看到的情景与我们所描述的境况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当然,教师要在这个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注重引导与总结,还要多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或者小组合作。第三个问题,就是看文章中的颂字,看看文中作者脱开具体的自然景物,赞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与品质,并要求学生谈谈黄河的这些精神与品质是从黄河的什么自然特征中延伸开来的。除了教材文本中所谈到的具体赞颂的内容,我们还能联想到我们所知道的哪些人和事,或者说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三个有效问题的设立,就是教师点拨艺术的一个有力呈现。
二、借势诱导,引向深入
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教师画龙点睛般的点拨往往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以促进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训练的力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教师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点拨道:“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意见吗?”于是,第二个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分析的。第三个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第四个学生说:“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
三、适度点拨
【关键词】七年级学情分析音乐课堂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身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走向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对于一个音乐教师而言,音乐课是音乐教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用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一、 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样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上来还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加上原来的音乐课有些并不是正规系统的训练,学生对基本的音高、节奏、拍、调都知之甚少。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学唱、练习、赏析、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分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二、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 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教学定下基调。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有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有的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看录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有的可以集体讨论....。。我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比如:欣赏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主题曲时,我分别播放这四部电视片段,让学生再次观看,兴趣也自然激发起来,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英具有小说一样的情节,戏剧一样的,相声一样的幽默,朗诵一样的激情。因此,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你要具由较高的专业水平、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情感,而且还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因为它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教学内容好比美丽的珍珠,语言就是把珍珠串起的丝线。
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苏 姆林斯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不如:竖笛曲《念故乡》中,我深情的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再结合学生们有时不在家的情感体验,然学生理解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果然比平时更加认真。再如:我编成趣味歌谣帮助学生认识音符的名称:全音符像鸡蛋,二分音符小白脸、四分音符像黑人、八分音符翘尾巴.......我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时边读歌谣边玩儿。学生们兴致勃勃,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
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 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辅助口语表达而运用黑板上的文字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往往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
(2) 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
(3) 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安排合理。
(4) 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总之,注意音乐课堂艺术的研究与把握,改革和创新艺术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创社浓烈的艺术育人氛围,这对培养、教育和塑造人才将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关于课堂教学艺术有很多话题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关键词:文学艺术;物理教学;趣味性;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物理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以后的考试成绩均有重要影响,同时物理课程的教材语言、课堂语言,都可以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提高授课的效率。对此,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物理教学与文学艺术整合的优势,并在此前提下,提出物理教学中的文学艺术整合的策略。
一、物理教学与文学艺术整合的作用
(一)提高物理课程的趣味性
中学物理课程极具生活性,每一个物理表象都为我国充满智慧的先人用古诗词表达出来,在物理授课环节中,将这些古诗词与物理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物理语言,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如《回乡偶书》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期间蕴含着运动学的参照物选择的知识,也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的音色知识。教师在物理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引用一些古诗词,既可以表现出物理自然现象的美,也将物理现象的人文美与科学美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课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卫星上天,也没有人类登月,更不会想出人类处在一个扭曲的时空。对此,中学物理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而文学艺术恰恰蕴含着丰富得想象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词既有着物理知识,也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时,经过教师的点拨,不仅加深对该诗词的理解,也深刻认识到一个物理现象。
(三)传承中华文化精粹
我国古代的科学文明极具辉煌,从张衡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再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这些物理成就深刻影响全世界的文明进程,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也证明了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但近代之后,我国物理技术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为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奋勇直追,缩短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广泛的与西方国家开展交流,认真了解物理界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与世界接轨。在此过程中,应当坚持本民族的物理学成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艺术与物理教学结合,恰恰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物理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科间的渗透,对打造卓越课堂也有着重大帮助;另外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时,更加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体验中华文明的魅力,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这对传播、弘扬中华文明也有着巨大推力。
二、物理教学中的文学艺术整合的策略
在新课改这一时代背景下,物理教师就应当充分捉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比传统教学更为优越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巧妙地将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在一起,以此提升教学的效果。
(1)物理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内部修养。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反应,更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之后,才可以将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对此,物理教师在平时授课环节上,要自修文化艺术课程,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加强内部修养,这样才可以提升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准,物理教师应当从文化修养、审美观、思想道德等方面苦修,以此提升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慧于心而秀于言”,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平时在教学环节上,努力提高自己的内部修养。
(2)课堂文学艺术的整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上。对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讲解环节上,要将我能学艺术与物理知识整合在一起,就必须采取切实、平淡的语言,也就是语文艺术,教师为此应当做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创造性等,如牛顿第三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赐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笑容,收获感恩。人生那么美好,生命如此珍贵,给他人快乐,就是给自己的生命以快乐。[5]在这些语言基础上,合理的艺术表现,给学生不同的艺术领悟,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可以深深受到生命意识的培养,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提高听课效率。
(3)教材语言的整合。中学物理课本蕴藏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透过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用一个物理知识表达出来,即增进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美,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讲解“光的反射”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与该知识点的关联,透过这些教材语言的整合,学生既学到了“光的反射”的知识,也丰富了其想象力,充分实现学科间的知识点渗透。
参考文献:
[1]干恒.物理教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04)
[2]柳虹.诗情画意――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09)
[3]俞如明.教学中的诗情画意――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J].文理导航(中旬).2013(0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艺术化 情与诗画
高中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教学是一个严密的程序,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轻松地获取知识,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数学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挑战。
1.高中数学语言的艺术化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数学语言的教学又由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或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高中数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讲授法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其根本特点是教学语言运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确保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很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好授课技能,首先就是教学语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弄清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的结构、特点、语言训练的标准,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组织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数学语言,是数学学科的专用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形式化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简约性、通用性,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其实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数学语言要规范化,教师的口语要具有高品位的标准,要适时地引喻设比、启发诱导,激发感情、扬长避短,善于理解并通过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并寄以希望,起到加强激发与推进的作用。教师在语感上要不断调整语言的频率,选择好的语言契机和突破口,与学生配合默契。通过巧妙的口语表达美、构建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及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让学生用纯正的好奇心去触摸数学,去感受数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美的、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富有创造的。
2.数学教学中的歌与诗的篇章
例如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时,以:“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有锦囊。”作为总结归纳语来阐述集合、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当到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时,说道:“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又在解题方法上的数形结合法有诗可证:“数形本为两相依,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是难入微。”――数学家华罗庚。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数学满目皆千仞,唯有秀媚染心雨。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堂,从学生发展来说,应该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应该是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要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在教学中反映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用“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召力,“不是棒槌的舞动,而是轻歌曼舞,知识自然浸入渗透”。数学需要讲解,需要艺术化的讲解。讲解是运用说明、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手段讲授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者的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的讲解都是对一段文字的解读,可能是一个概念的定义,可能是对一个定理的阐述,也可能是对一个公式内涵的说明,或是对一类问题核心的揭示。数学教师的讲解,是推论、演绎、阐释、揭示,是帮助学生发现并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释疑,加以记忆,促进学生发现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加深理解。数学教师的讲解,是将自己对人生和数学的感悟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是用自己对知识的体会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体会。课堂的讲解,不能仅仅给学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醉感,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把每一节课都制作成精品,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使课堂成为艺术的课堂。
3.根据函数图像想象记忆
函数图像“枯色中见丰润,疏荡中见遒劲”,与绘画何其相似。诗歌,以平仄、四声和迭韵表达愉悦、悲愤等情感。而一条辅助线让束手无策的几何题豁然开朗,一种方法技巧使百思难解的不等式证明顺理成章,一个特定的关系让毫不相干的问题和谐沟通,这时的兴奋激动,最好用诗歌来咏唱。数学,在诗情画意之中,它的美学风格与艺术风格一脉相承。
(1)y=-x2+2|x|+2――命名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或题为“广场喷泉”。
(2)y=|sinx|――命名为“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若M={(x,y)|y≥x2},N={(x,y)|x2+(y-a)2≤1},则当M∩N=N时,求a的取值范围。――命名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课堂上要创设富有韵味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创设富有韵味的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喜欢上课堂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真正使学生喜欢上学习,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但如果这个开头开好了就成功一半了。如何有效地创设好富有韵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节课时,课堂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美国,有一座很有名的大桥,叫金门大桥。据说当年大桥建好不久就发生了堵车的现象,上下班的车流因时段不同,在桥面两个“半边”分布不均匀,高峰时往往出现半幅路面高负荷拥堵,半幅路面利用不充分的现象。为此当局开始筹资建设第二座金门大桥,并征集方案。此时,一个年轻人提议:将现有的“4+4”八车道模式,按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调整为“6+2”和“2+6”模式。当局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他提出的好点子,他的创新思维,不仅省去了再建金门二桥的上亿元费用,同时也节约了公共资源。大桥塞车问题迎刃而解,那位年轻人由此获得10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读完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什么?解释一下2+6和6+2。
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课堂上要创造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
课堂上要创造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适当地放手学生自己动动小嘴说一说,动动小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感受思考的乐趣,去体验参与的快乐。这种形式肯定比教师独自一人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时,在揭示了互相平行和平行线的概念之后,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五线谱的横线互相平行,有的说黑板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互相平行,有的说学校跑道的线也是互相平行的……孩子们的思路顿时开阔起来。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孩子们的画法也是丰富多样,有少数的学生是凭感觉画的,有的学生是在方格纸上画的,还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身边的一些工具画的,如直尺、书本、铅笔盒等等,欢快有趣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学生在找生活中的互相平行的例子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互相平行的表象,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画一组平行线,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数学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引伸和扩展,如果教师直接通过讲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知,效果不一定好。这时倒不如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一些知识,主动地去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发现的方法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新知的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讲解要好很多。例如,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一节课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一组题目: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这时学生自己会发现每组题目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然而每组中下面的一道题目算起来明显比上面的题目算的要快,学生这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再出示类似的题目学生就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去简便计算了。这样的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的效率也高了。
三、课堂上要创新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 明确角色 活用教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 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等同于简单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②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④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丌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例如,我省使用的四年级《信息技术》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短文,就取自所学课木的课文。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入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2.1 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2 导学者:①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晟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③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⑤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2.3 合作者:师生问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4 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空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予”的可喜局面。
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能让大部分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如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次教学、辅助教学(网络辅助、多媒体辅助等)、探究学习、讲练结合等。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3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
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4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不懈的追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一句话“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加之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怎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地理老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地理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其实,本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尝试。
一、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其有效性。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知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预设问题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等。具体做法是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要注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根本问题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说,没有教学设计有效性就不可能有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迈向有效性理想境界的关键所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从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校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厌学,对学习地理没兴趣,就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没有一个学习的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学习氛围I造起来,将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以前不良习惯的纠正。 要从身边挖掘课程资源,使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并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独到的见解,无论结果对与错,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肯定,肯定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辅导,给予恰当的提示,让学生有感受到“跳一跳,够的着”,有成就感,使之进一步探索下去,有兴趣去探讨,去寻找答案。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动力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广泛,表现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是地理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学导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组织艺术等几个方面。教学导课艺术,正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可以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第一通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履行地理教育职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与主题无关的话太多。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的体现。地理教学中,在学生误区处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是懂非懂处设疑,是设问置疑的最佳时机。科学设疑置问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更应十分重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泛泛而问――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深度和广度。只事就是论事,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课堂在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空耗。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授课以学生听懂为标准,不能贪多。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听懂了多少。所以对于课堂内容,不能求多,应从学生基础角度来分析,宜简则简,力求老师教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理非主科,而且近四年中考中很少有学生选考。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授课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照顾大部分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同时,授课过程中应该辅以一定量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联系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所谓的向45分钟要效益、一课一得。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