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该调查报告包括七项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途径、调查结果分析、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 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12日~11月16日
二 调查对象
景泰县第二小学五、六年级和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八、九三个年44个教学班的2433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346份。其中,农村学生102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42%。另外,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的孩子69人,父母残疾的孩子21人,残疾学生18人,留守孩子132人,孤儿2人。
三 调查内容
主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包括个性心理、学习动机等),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间的关系等),心境状态(包括情绪变化、青春期心理等),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题目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
四 调查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中采集信息,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就其中的焦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座谈,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及学生自我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五 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的心理现状
第一,个性心理。(1)6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可以,3.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极少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没感觉。(2)72.3%的学生最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36.1%的学生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3)78.1%的学生对“穿名牌”和“相互攀比消费”的做法持反对意见,25.8%的学生无所谓,0.5%的学生赞同。(4)76.2%的学生有信心改正自己的缺点,27%的学生有一点信心,极个别的学生对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全没有信心。(5)54.8%的学生遇到烦恼会向朋友诉说排解,27.9%的学生会向家长诉说,28.8%的学生会压在心底生闷气,1.2%的学生会找老师。(6)66%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情绪最大的因素是学习成绩,26.3%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校的管理制度。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满意的,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且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学生闭锁心理表现得明显,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倾吐,可对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学习动机。(1)57.6%的学生学习压力较适中,32.4%的学生觉得压力较大,不到11.8%的学生觉得压力小。(2)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同伴的竞争,22.7%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15.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3)调查结果还表明,71.2%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点紧张,29.8%的学生考试时很轻松能够从容应对,4.1%的学生考试时很紧张、很焦虑。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有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负担,这就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的心理疾病,从而不会调整自己考前的心态,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2.学生的人际交往
调查结果:(1)67.2%的学生喜欢与人交往,3.5%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2)45.8%的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37.3%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8.8%的学生从不与父母沟通。(3)63.7%的家长重视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仍有22.3%的家长只过问学习,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4)50.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家庭是幸福的,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气氛是较融洽的,22.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较不融洽。(5)50.6%的学生理解但不提倡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17.7%的学生认为两情相悦可以促进学习。(6)53.5%的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44.4%的学生很少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2.8%的学生能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7)71.5%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叫家长,42.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当众批评,13.5%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罚站学生。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与人交往,也能正确看待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而能够与父母经常沟通,会让他们有幸福感,同时他们觉得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说明多数学生有明显的闭锁心理。
3.心境状态
调查结果:(1)五年级:4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2.8%的学生经常自卑,9.5%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2.5%的学生精神抑郁。六年级:49%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7.8%的学生经常自卑,11.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4.8%的学生精神抑郁。七年级:58.6%的学生时常会焦虑,22.8%的学生经常自卑,13.9%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5.3%的学生精神抑郁。八年级:32%的学生时常会焦虑,3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九年级:27.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4.5%的学生经常自卑,42.8%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16.3%的学生精神抑郁。(2)72.6%的学生偶尔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12.6%的
学生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14.5%的学生从来没有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过。(3)83.4%的学生从无自杀的念头,18.7%的学生偶尔或时有自杀的念头,0.8%的学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的焦虑心理,呈下降趋势,学生独立意识增强的同时,逆反心理却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了当今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少数学生有自卑心理,极少数学生会出现精神抑郁,而这种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当然,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养育方式以及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
4.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查结果:54%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认为能够承受;23.8%的学生没有受过很大的挫折,认为应该能承受;14.5%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但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在面对挫折时都能够承受,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面对。
5.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1)82%的学生觉得心理健康发展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2)6.5%的学生觉得很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41.3%的学生觉得有一点点需要,32.5%的学生觉得自己心理很健康,不需要帮助,其余学生认为无所谓。(3)35.8%的学生会去心理咨询点咨询,20%的学生不会去咨询,37%的学生会看情况。(4)33.9%的学生认为咨询时面对面交谈比较好,27%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18%的学生选择书信交流,14.7%的学生认为电话较方便,15%的学生选择了随便。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够、认识模糊,对心理咨询抱一种观望和怀疑的心理,但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持欢迎态度。
6.其他方面
调查结果:(1)3.3%的学生认为上网应适当指导,19.5%的学生认为要严格控制上网。(2)55.6%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26.8%的学生上网是学习需要,18.5%的学生上网是因为无聊。(3)53.4%的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55.9%的学生上网听歌;49.4%的学生上网查资料;41.4%的学生上网看电影;21.5%的学生上网看新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上网的兴趣浓厚,但利用上网学习的很少,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游戏、聊天和娱乐上,而有网瘾的学生只占少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上网应给予适当指导。
六 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2.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青少年经历青春期,心理上逐渐成熟和独立,总幻想自己可以展翅高飞。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
3.少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可能酿成离家出走、自杀,甚至犯罪等。
4.明显的闭锁心理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不愿向人倾诉,由此引发的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排除,日积月累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5.个别学生精神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病,有的会做出自伤或轻生行为。
6.情绪不稳定性
这类学生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易激惹性增高。
7.人际交往问题
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的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是其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能力的前提,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可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七 对策及建议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一,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多参阅相关书籍,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定期咨询相关心理导师,避免心理问题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科学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应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积极地给予关心和引导。只有了解了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地帮助他们。还应立足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工作。采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真诚地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1案例介绍
薛某,男,16岁,职中高一年级1203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头仰得很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家长和老师十分无奈。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2.1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薛某的父亲是某工地负责人,工作忙,由于和孩子沟通少,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斥责、谩骂,造成孩子任性放纵。而他的母亲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对孩子的教育两人意见不一致。
2.2老师教育和处理方式不当。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缺少与学生心理沟通,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使师生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2.3中职生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拒绝一切批评,所以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3辅导方法
3.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其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其二,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其三,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3.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3坚持疏导教育,保护自尊心。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薛某的优势成立一个兴趣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
3.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薛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3.6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7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薛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辅导效果
通过两年跟踪辅导,薛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比以前缓和多了。学习比以往有信心了,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问老师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各科成绩很快就跃到了60分,老师都夸薛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5反思
(一)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找家长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家长必须尊重学生,切忌一开口就说“不”而引起学生反感,千方百计寻找学生优点而加以褒扬,以热情、关心、平等的态度,加强沟通,消除隔阂。
(二)建议这部分学生主动与同学交往,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在全班开展热心帮助他人活动,创造和谐、民主氛围。
(三)千方百计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告诉他们要有信心要有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要说“我不行”,自我心理暗示、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多关心、多铺导。
二、由于考重点中学心急,加之父母的期望值高,导致学生失眠、多梦、精神萎靡不振等,这一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三一部分学生身上,可视为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精神衰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脑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劳,用脑时间不能过长,严重的还会出现一用脑或翻书阅报便觉得头疼、发胀,所以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二是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白天昏昏沉沉,全身感到虚弱无力等;三是植物性神经紊乱,表现为心悸、心慌、多汗、气短、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月经不调、遗精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其调节:
(一)尽量摆脱心理压力,把胸中积存的所有郁闷适当地宣泄出来,同时找恰当的时间把遇到的困惑告诉老师或父母。尽量给自己减压。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相信人的需求,兴趣,才能是多方面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切忌把考重点高中,甚至上重点大学当成自己唯一必须的出路,“一条道走到黑”的思维不可取,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必须相信自己,那是每个人成长路上都会有的,始终要有活泼向上的心理体验,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即将出现。
(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既要积极的学习,也要积极的休息,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打打球、跑跑步,做做健身操等。另外还可多听些好歌、好音乐,多向老师、家长、同学聊聊天,争取彻底放松自己,缓解精神压力。
三、早恋心理:早恋是指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过早出现以结婚为方向,以培养爱情为基础的恋爱行为。属于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并非大逆不道的事情,少男少女对特定异性的好感、思慕是自然的,正常的,但中学生如出现早恋,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对身心健康不利,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恋爱成功率非常低下,最终绝大多数都是失败,还会诱发性犯罪等,调节中学生早恋心理根本的在于教育和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人生观、理想教育,从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正常的理想,加强自我修养。
(二)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举办讲座,开主题班会,办黑板报宣传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别是性意识萌发都属于正常现象,消除其好奇、恐慌、茫然心理,分清友情、爱情,从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三)多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正确的友谊观,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其顺利安全渡过“危险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防微杜渐,力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一般来说,中学生早恋是有“先兆”的,如上课走神,与老师、父母沟通突然减少,爱打扮、大手大脚花钱等,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的教育,最好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摆脱困境。
四、由于存在盲目的经济攀比心理,加之自身家庭经济不很宽裕而形成的学生妒忌、闭锁、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往,把自己关在一个“小笼子“里,我们可试用以下方法予以调节:
(一)多开展班级活动,动员全班乃至全楼积极关心这一群体,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的出现有着很大的负效应。从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类型的原因分析发现,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因素所致的。解决大学生逆反心理,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率。应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入手,灵活运用教育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消除或规避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按照学术界现有的概念表述和逻辑概括来看,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又叫反常情绪。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抵触、厌恶等情绪的心理现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于集中而导致客体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任何刺激,包括给机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机体的接受都是有限度的。当刺激超过一个最适当的水平之后。刺激对机体的意义就会从带来满足转向造成伤害,此机体就会逃避这种刺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内容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特别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大学生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反复呈现,不但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中常出现的“溜号”现象。有时不是因为讲座不精彩,而是讲座的时间超出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得学生在讲座持续1个多小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2小时后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退场者,会场秩序较混乱;3小时后已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离开了会场。总体来看这样的讲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讲座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限逆反”现象。
(二)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一种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递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如此等等,都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本人或所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继而引发逆反心理。如大学生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等。随着大学年级的递增。这类违规现象也随之递增。虽然校纪、校规明确了此类行为的处分规定,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致使校方的信度丧失,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三)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因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自主理论认为,人都存在着一种趋向自己做主的现象。当对方施加压力,使人感到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诱发逆反心理,从而拒绝别人的意见。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育者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伤自尊的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主逆反心理。
(四)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j馥力集中到“禁止”上。思政工作中的禁止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所处青春期的好奇心理所致,最直接地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充分的教育疏导,而只是简单地禁止做某种事情,就会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和行为。如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道德和舆论范畴中是不被提倡的,在高校里更是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加以禁止。不过只要思政工作者引导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还表现出情境逆反和评定逆反等心理现象。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因时机和场合不恰当而引起客体的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说明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评定逆反心理是由于思政工作者对思政对象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过分地表扬与批评都会使思政对象产生抗拒和抵触的情绪。有许多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往往使班内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甚至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敌对情绪,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常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能和智能迅速发展,身体各种机能趋于健全,大脑发育成熟,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向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础。同时,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其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需要多样化,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和好奇心强,其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认知的过程中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实际锻炼等方面还很缺乏,看问题易主观武断,极易产生认知偏差,有时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和缺乏克制力。
(二)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因素所致
1.学校因素。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不能鹪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难以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征服、说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三是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极易导致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生活动力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信度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的人格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说教就会产生反感,并进而质疑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所以。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成为学生所敬重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此外,教育者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且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长见l识、增才干。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既要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又要反映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内容须真实可靠,避免“假、大、空”,要体现时代性,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贴近学生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着重消除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在方法上,要从灌输式向启发式、从说教式向引导式、从单一式向复合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魔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其是网络、多媒体和现代传媒等手段,改变以往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努力构建—个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沟通平台。
(三)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协会等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大学思想政治素质好了,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强了,就能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灵活运用教育机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者要经常从受教育者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尤其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更应尊重;理解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关心学生是要针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教育者要有真挚的感情投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制“逆”,从而减少和削弱消极的逆反心理。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早恋恶果产生原因应对策略
在《“早恋”概念的科学辨析》一文中,我提出早恋是一个不科学的本土概念,认为传统“早恋”概念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用“中学生友谊”、“学习性恋爱”和“正常中学生恋爱”等中性概念代替,该文实际上已经否认了“早恋”概念,并且认为曾经被贴上“早恋”标签的那些东西本身是无害的。这时可能有人会大声反对道:你说“早恋”无害,那媒体经常报道的青少年因为“早恋”而怀孕、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例子怎么解释?我的解释是,曾经被我们称之为“早恋”的那些内容本身无害,并不表明这些内容之后就不会出现不良的结果,只是这结果不是所谓早恋导致的,而是其他一些因素导致的。这就像婴儿学习走路,如果家长在婴儿一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不去扶着,不去告诉儿童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这个婴儿肯定会被摔得头破血流。我们能说儿童学走路不对吗?能通过不让儿童学习走路来避免儿童摔得头破血流吗?如果是这样,将来的人类可能就只能爬行了。儿童学走路时摔得头破血流,是其父母没有做好扶助教育的原因。青少年“早恋”时出现的离家出走、荒废学业、“少女怀孕”甚至自杀等一系列恶果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恶果的产生。
一、“早恋恶果”产生的原因
1.传统社会对“早恋”的不恰当认识和偏见。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当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以后,对异性产生好奇并试图接近异性是自然的生理心理反应和需求。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生理和心理上都还没成熟,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好文化知识,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好基础。如果此时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而和异性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是不适宜的行为,是“不珍惜党和国家给的学习机会”,因而“早恋”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贬义词,一旦某青少年被贴上了“早恋”的标签,也就等于宣布他是个问题青少年。这样青少年一旦发现自己对某异性产生了好感这一本来正常的情感,就会认定自己是“早恋”,联想到老师、家长及大众传媒对“早恋”的种种恐怖描述,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这时的青少年一方面在情感上怀有对异性无法抑制的好奇和渴望,另一方面在认识上他们又觉得自己不应该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渴望,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下,学习成绩会直线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对“早恋”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就导致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早恋恶果”。
2.家长和老师的不恰当处理方式。
在整个社会对“早恋”充满负面看法和评价的大背景下,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和异性建立亲密情感联系或者有这个倾向的时候,往往如临大敌。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青少年往往苦口婆心地劝导、严厉批评指责甚至强行拆散。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的青少年热切地渴望独立,不再希望老师和家长干涉自己的生活,他们觉得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有意和自己作对,而当事双方因为处境相似就会自然生出一种“同病相怜”之情,彼此之间更加依赖,以至于做出很多在正常情况下做不出来的事情。有的老师把学生的恋情公之于众,以达到警示其他学生的目的,他们把当事学生的隐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让当事的少男少女承受巨大的压力,感到极大的羞辱,使他们无法面对同学。他们为了互相获得支持,只好彼此更加怜惜,直至山盟海誓,离家出走。
3.大众媒体的不良诱导。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元素充斥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社会,网络、电影、电视、VCD、小说、报刊等文化传媒出于吸引眼球和商业目的,不断地向青年学生传播各种芜杂的性信息。他们传播这些信息的目的是吸引眼球和商业目的,在描写时必然只注重最刺激的部分而不是感情生活的全部,这样就使缺乏辨认能力的青少年感觉恋爱就等于“性”,使很多青少年认为确立了恋爱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性关系,很多人以发生性关系来表达对对方的忠诚。大量影视作品对随意和糜烂描述,使还没有形成合理性道德观的青少年错误地认为性是很随便的事情,只要相互喜欢就可以发生,甚至可以同时和多人保持性关系,这就最终导致了大量少女怀孕的现象。广大青少年把“早恋”等同于“早性”。
4.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和自尊极强,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家长和老师尊重他们的意见,不再干涉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和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早恋”现象,害怕学生“早恋”耽误学习或发生过错,把学生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对学生的异往表现得草木皆兵。于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采取了压抑和限制的教育对策。家长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侵犯儿女隐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教师甚至对学生的早恋采取公开批评和处分甚至体罚等的错误做法。这样的情况就会激发出青少年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不让我“早恋”我偏要“早恋”,越是害怕我发生,我就偏要发生。有些学生因不堪家长和教师的高压而离家出走、自杀,或把教师、家长告上法庭。
二、避免“早恋恶果”发生之对策
1.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加强对传统“早恋”现象的研究和对“早恋”概念的批判,减少大众对“早恋”的恐惧感。
上面已经谈到,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对青少年的情感行为形成了“早恋”这个不科学的概念和负面评价,进而发展出了对“早恋”的恐惧。现在要改变对“早恋”的认识进而解除对其的恐惧,显然不能等待社会大众的自觉自明,而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工作者加强对“早恋”现象的理论研究,用研究的科学结果告诉广大教师和家长,“早恋”本身其实是无害的,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洪水猛兽。李阳等人在《“早恋”概念的科学辨析》一文中提出用其他中性概念代替不科学并有贬义的“早恋”概念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2.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有关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学生早恋问题并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
广大家长和教师由于欠缺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以致在发现学生“早恋”时,对学生采取粗涉和压制的办法,这样的教育结果往往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把学生推向反面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比如:某报报道崇州市江源镇大庙村的高桂芬婆婆因害怕孙女敏敏“早恋”,于2004年9月7号晚把孙女从晚自习的课堂上拽回了家,但8日早上8点打开孙女敏敏的房间时惊呆了,13岁孙女口吐白沫早已离开了人世,敏敏随后被鉴定为服毒自杀。而事后敏敏的老师和同学都证明敏敏并没有“早恋”。福泉四中高一一女生被教师怀疑谈恋爱,受到班主任的批评,并不许其上课,一时想不通从悬崖上跳下,身受重伤。上面这两件事的发生都是由于家长、老师不当应对造成的。如果家长和老师通过学习懂得作为一名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对异性产生爱慕或向往是非常正常的健康心理,他们就能正确看待学生“早恋”现象,从而理解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对早恋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我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但同时也向学生说明,因为青少年年龄小及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在出现“早恋”时,不应该任性而为,而应该遵守恋爱应该遵守的规则。
3.加强对青少年的正规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
传统社会把性视为下流的事情,极力避免谈论它。家长和老师绝对不会和学生谈论恋爱和性的实质、过程、体验等科学的性知识,甚至很多中学老师在上生理卫生课程的时候,讲到男女生理生殖系统结构部分就不讲了,让学生自己看书。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学习到恰当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就只能通过同伴、网络、影视作品、书刊等途径来满足因生理上的日益成熟而产生的对恋爱和性知识的渴望。但是上述途径对恋爱和性知识的介绍往往是鱼龙混杂的,缺乏辨认能力的学生就很有可能把一些不健康甚至是变态的恋爱和性观念及行为看作是正常的并加以模仿。面对这种状况企图通过不让学生接触这些传媒来阻断它们对学生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开设有关恋爱和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课程,用科学的知识满足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渴求,占领其它不正规的渠道,用正确的恋爱和性知识去影响学生,培养良好的恋爱和性道德观念,进而让学生学会恋爱,正确恋爱。
参考文献:
[1]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8.08(下旬刊).
一、信息技术能为心理咨询提供良好的保密条件
“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无论是有哪种心理障碍的学生,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尤其是具有回避人格障碍的同学,更不希望自己内心的秘密被别人发现,利用QQ聊天,会慢慢打开学生的心扉,让有心理情结的学生痛快的突吐出内心的痛苦。
有回避心理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去解决矛盾、冲突,而是采取躲避的方式,青春期学生主要表现为:
首先,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正面教育往往以比较严厉的姿态出现,青春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定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感性思维仍然占主导位置,理性思维发展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很多学生面对传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够做到冷静的分析,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出现反抗情绪。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心不在焉,闷头睡觉,亦或看课外读物,丝毫不把课堂当回事。许多家长反映,每当提出想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便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理由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其次,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时期,学生很容易产生回避心理。
一天晚上十一点多,我正在查资料,有一个蜗牛头像的学生向我发起问话,她先问我周围有没有别人,我说没有,并且向她说明咨询的保密原则。然后这个学生向我哭诉她最近的烦恼,爸妈在外打工,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成天唠叨,学习成绩下降,总感到老师同学都不喜欢自己,自己不愿意与任何人说话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QQ交谈,这个学生终于从孤独、自卑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QQ头像由蜗牛换成动态的活泼少女的头像。
二、利用信息技术咨询能更容易打开来访学生的心扉
凡是想来访的学生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毕竟是互相认识的,尽管有些学生来到了咨询室,但是却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尽情的向老师倾吐自己的隐私,通过QQ交谈、邮箱写信,老师也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只要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就好。今年春节期间,一初三男生给我发了一封信,说暗恋自己的女英语老师,不敢对别人说,非常怕别人知道,上课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特别是英语课,不敢抬头看老师,害怕老师发现自己的秘密,越是这样越容易被老师提问,一提问就张口结舌,现在睡不着觉、心慌、头痛、烦躁、老爱发脾气等。针对这个学生我重新申请了一个邮箱,并把邮箱的地址和密码告诉他,我对他说这个邮箱只有你我知道,我就在这个邮箱给你回信,你就在这个邮箱给我写信,没有你的同意我不会对任何人讲,你有绝对权利处理我们两人的信件,这个学生一下打开自己的心扉,倾诉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楚、煎熬。经过一个寒假的书信往来,这个学生终于从暗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三、信息技术使心理咨询变得更加灵活
自从我公开了自己的电话、QQ号、邮箱后,想要来访的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的安排来访的时间,这样我经常收到家长和学生们打来的电话、QQ语音聊天,还有家长给我写信,咨询教育孩子的方法,怎样与孩子沟通等。当来访者过多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适当的安排来访的时间,来访者不用在咨询室外等待,这样节省了来访者的时间。有一位家长诉说:她和丈夫从儿子两周岁时就外出经商,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经过十几年的拼打,自己的商铺发展很好,可是孩子却成了她们夫妇的心病,孩子一点也不听她们的话,由于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愈来愈无法与孩子沟通了。去年她雇佣两个人帮着丈夫搭理店铺,自己专门回家看管儿子,结果不但没管好孩子,而且与孩子闹翻了,孩子声明“只要妈妈在家他就不回家了”。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回到店铺,回去之后更加挂念孩子,经常失眠、心慌、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根据她的情况,通过QQ交谈、电话交谈等形式,经过两个多月的来访,这位家长终于认识到自己过去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对的,并认真改正,现在孩子开始接纳她,还能顺利的交谈下去了。
一、初中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我不如人”心理,是对自己学习失去信心的苦恼的心理状态。造成初中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后进生无可救药,对后进生缺乏耐心,不负责任、失去信心,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挖苦讽刺后进生,使学生学习没有信心,看不到希望,这就足以摧毁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他们推进自卑的泥潭;再次,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评价越低越容易导致初中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
2.畏难心理。古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习也如此,需要一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吃苦耐劳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但是现在的孩子因为娇生惯养,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学习中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难的题目或者是没见过的新题型就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这题太难了,我肯定不会做。从而轻易放弃。
3.逆反心理。现在的初中一线教师或者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现在的学生批评不得,稍微一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常常让教师很难开展工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逆反、抗拒的心理特征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
4.焦虑心理。学业的压力容易使学困生焦虑不安。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公布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5.孤独自闭。长期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关怀,使一些学困生逐渐变得少言寡语,不喜欢集体活动,常常口误,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陌生人,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里有很多心烦的事情都不愿说来。
二、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1.真情相待,开启心灵之窗。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抚慰他封闭的心灵。
2.开设讲座,唤起美好信念。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疏导咨询,驱散心理阴影。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4.引导保健,走向阳光世界。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方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身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