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名人语录范文

名人语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名人语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名人语录

第1篇:名人语录范文

2、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郭敬明

3、战士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受到肉麻。——郭小川

4、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莎士比亚

5、爱情无需言作媒,全在心领神会。——哈佛格尔

6、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爱;爱是人生的原则和唯一的目的。——迪斯累利

7、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彭沙尔

8、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范戴克

9、喷泉的水堵不死,爱情的火扑不灭。——蒙古

第2篇:名人语录范文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3篇:名人语录范文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最困难之时,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之日。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莎士比亚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

第4篇:名人语录范文

我今年26岁。16岁那年,全国仍处于上山下乡运动的鼎盛时期。我和大多数青年一样狂热地追求着理想,高喊着激烈的革命口号,苦苦地哀求老师批准自己去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离家时,我没流一滴眼泪,没有一丝痛苦,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刘海英(小说《军队的女儿》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

到了兵团,我拼着全力和小伙子们比着干,忘记了自己是个姑娘。麦收时节,在场上干活时,我扛起200斤的麻袋上跳板,结果把腰闪了。面对繁重的劳动,我每天仍象小云雀一样嘻笑在人们中间。我确实认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时而幻想着“火线入党”,

时而又写下几行拙劣的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怀。但是,好景不长。在劳动中我看到:有些人偷懒耍滑,有的老职工往家里偷大豆、玉米和木材。我看到:会奉承领导的青年调到营部当电话员、售货员、广播员,低级一点的也把连队教员、炊事员、机务员的美缺占满。剩下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留在农工班中整年地采石、开渠、锄草、收割。我还看到了青年中的政治搏斗和生活搏斗。为了争夺权力,人们真象在战场上那样拚命角逐;为了争夺女人,男人们竟敢刀枪相见。残酷的生活现实把我弄得目瞪口呆。我的热情开始降温,我开始对现实不满了。我常常按捺不住内心的爱憎与喜怒,流露出对偷摸者的鄙视和对奉承者的轻蔑。就这样,我遭到了种种非议,什么“狂热”“屁事不懂”等等。我反遭到我所讥笑的人的讥笑。这些人的势力是那样强大,几乎使我陷于灭顶之灾。我彻底地消沉了。我总结了自己“遇难”的根源在于“祸从口出”。于是,我给自己下了戒言令:不说话,少说话。我不敢再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对领导产生不满时,我就强迫自己装聋作哑。我几乎把生活当成了一个纯技术问题来对待。

当我第一次探亲回家时,我把目睹的一切向亲朋们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可是不但没得到同情,大家反说我“偏激”“无病”“只看社会的阴暗面”,全盘否定我付出了代价才总结出的“社会经验”。一个月的探亲假实际成了长达30天之久的辩论会和批判会。我迷惘、调怅,怀着痛苦的心情再次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再也没有了第一次离家时的狂热,没有了理想与希望,只有消沉和失望。在火车里我哭了,从天津一直哭到山海关。车上的人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他们理解亲人间生离的痛苦,但他们不理解一个青年无路可走的痛楚。

回到连队后,我继续当农工。我也仿效着我所轻蔑的人。我既轻视别人也鄙视自己。当我顶着“大烟泡”到地号里去脱谷时,我学会了偷懒,想方设法使机器超负荷,只要机器一停转,我们就可以休息烤火了。我也和其他青年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唱“思乡小调”“离别歌”和“和尚小调”。用这些低沉的小调来排除一天的劳累,借酒来消除内心的苦闷。我佩服那些勇于与生命诀别的自杀者,我为他们唱赞歌。虽然他们逃避生活,但他们不苟且偷生。我不甘心就此安身立命,糊糊涂涂地混一辈子,然而又不知怎样大有作为,明明白白地度过一生。

我开始考察社会,分析各种各样的人,既分析现实中的人,也分析小说中的人。我在现实中,在小说里寻找着自己。有时我认为自己非常象小说里描写的好人,有时又认为自己象小说中描写的坏人。因此,我看书的时候总是不得安宁,一会儿自我谴责,一会儿自我安慰。时间就这样打发过去了。边疆生活的第二年开始了。我对尘世仍不乐观,但我开始建立自己生活中的信念,决心与命运抗争一番。我选定了一条路一—劳动、学习,自强不息。于是,我又开始拼着命地干活,手上留下了割大豆的刀痕,腿上有着石头崩的伤疤。大豆地粘掉了雨靴的靴底,我就赤脚走在豆茬上。稻田里已结上一层薄冰,我毫不犹豫地跳进稻田去收割水稻。我的委屈和痛苦渐渐地消逝了,我的信心一天天坚定了。我自己搬进了存放箱子的房间,让家里人寄来了初中课本。我用一个大箱子当书桌,桌面上摆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我刚到北大荒时照的,满脸稚气、朝气蓬勃;一张是我一年以后照的,满面愁容、老气横秋。我就用这两张不同面貌的照片激励自己加紧学习。我在日记中写到:“虽然我年仅十七八岁,但我没有文化,已是时代的老太婆,将被社会所抛弃。”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我们是前17年与后10年的分界线,正当我们小学毕业时赶上了,无奈,我们被历史性地抛落到知识阶梯的最底层。对自己的不满越强烈,我的学习劲头就越旺盛。我想,学到点东西总会有用的。社会是螺旋向上的。不管什么时候有用,哪怕只用一次,我也要学以备用,不能用时再学。开始,我偷偷地学,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把作业寄回天津让家里人找人批改,然后再寄回来。以后,秘密传开了,我索性公开去请教连队里的老高中生。我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劳动、学习。有几个好朋友支持我,鼓励我。1972年7月份我被批准入团了。命运呵,第一次出现了较好的转机。但我仍不满足,我

第5篇:名人语录范文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国内也有很多名人,如崔永元、张朝阳等曾被抑郁症所困扰。抑郁是一种病,除了药物治疗外,也需要心理调节。本期栏目小编为你推荐一些真实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抑郁症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秉持真诚与耐心去给予身边的患者朋友理解和关心,帮助他们尽早康复。

1. 《可见的黑暗》

作者:[美]威廉・斯泰伦

出版社:Vintage

1985 年,60 岁的威廉・斯泰伦戒除了酒精依赖,随后陷入严重的抑郁。选择自杀却奇迹幸存后,他详述了抑郁症这头野兽逼近时的恐惧、压迫与剧痛。面对近在咫尺的死神,人的脆弱与挣扎在斯泰伦充满洞察力而毫无掩饰的文字间尽显。即使没有相似经历的读者,都能感触到其间的震颤与黑暗。

2. 《来日方长》

作者:[法] 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家阿尔都塞患有躁狂性抑郁症,长年依赖精神分析,并几度入院治疗。1980 年,错乱的他勒死妻子埃莱娜却“不予”,被判进入精神病院。治疗期间,阿尔都塞撰写了这部自传,由杀妻悲剧出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癫狂而充满创造力的一生,是一部从内部记录疯狂的杰作。

3. 《普拉斯日记》

作者: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出版社: Anchor

“死亡是一门艺术,我尤擅此道。”这是普拉斯最知名的诗句,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从 8 岁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起,普拉斯就被死亡吸引,而后多次尝试自戕,直至 31 岁时自杀身亡。这部日记,记录了女诗人生命最后的 12 年,密布高度紧张的挣扎与压抑,既有日常的痛苦,也有文学上的自我苛责。更为可贵的是,这部日记也记录下普拉斯面对心兽的勇气。

4. 《我的抑郁症》

作者:[美] 伊丽莎白・斯瓦多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伊丽莎白・斯瓦多是美国著名作曲家、剧作家和导演,曾3次获得奥比奖,5次获得东尼奖和美国国家基金会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同时,她也被严重的抑郁症困扰了 30 多年。这部风趣的绘本用乐观幽默的笔触,一扫抑郁阴霾。此书由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

5. 《忧郁》

作者:[美] 安德鲁・所罗门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艺评家、畅销书作家安德鲁・所罗门,饱受重度忧郁症折磨。这部著作从作者的忧郁历程出发,配合作者对患者、医师、科学家、相关决策者、政治家、药师和哲学家的深度采访,试图寻找一条走出忧郁的道路。

6. 《门将之死》

作者:[德] 罗纳德・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德国门将罗伯特・恩克自杀后,经恩克妻子的授权,记者罗纳德整理了恩克生前的日记等素材,写成本书。此书细致还原了恩克善良、敏感、完美主义的性格与人生历程,也让我们看到足球世界并不光鲜的一面:一年都上不了几次的替补,耻辱性的失利,不断变化的陌生环境,糟糕的场地,无默契的队友以及无所不在的闪光灯……

7. 《忧郁病,我不怕》

作者:李子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香港作家李子玉遭受忧郁病的困扰长达10年之久。重获健康新生后,她向读者剖白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分享她跟忧郁病多年来的纠缠与搏斗,以及佛法禅修在其克服抑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8. 《躁郁之心》

作者:[美]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躁郁症研究专家杰米森,如今是为躁郁症正名的医界英雄,是勇气与坚持的代言人。殊不知,从少女时代起,杰米森自己即坠入躁郁症的深渊,纠缠近 30 年。在这部回忆录里她以患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回顾自己面对躁郁症时的障碍、痛苦与自救。

9. 《干掉抑郁》

作者:【法】莎莉・布兰顿

出版社: W.W. Norton & Co.

莎莉・布兰顿是知名记者、《Elle》杂志创始人,但成功与浮华背后,她的生活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深渊:抑郁与酗酒。她直面伤痛,坦呈自己的心路历程,鼓舞患者为自己负责,依靠自己走出抑郁。她记录下抑郁的种种指标,很有实践意义,有助于鉴定自我及亲友的病症。

10. 《百忧解之邦》

作者: 【美】伊丽莎白・沃策尔

第6篇:名人语录范文

关键词:鲁迅 海明威 人物 死亡意识 探析

一.毫无意识与毫无惧色

在鲁迅的笔下,人物的消亡往往是在他人无意识抑或自己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孔乙己》中的落魄文人孔乙己,他在笑声中出场,也在笑声中淡出人们的视线。最终,“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被人们称为“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在春天里丧父、失子并不明不白地死去。《伤逝》中的子君,不被人理解,受到冷嘲热讽,受到感情决裂的打击,最终对自己生命价值毫无意识地抛弃生命。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鲁迅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在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死或者亲人的死及其原因和意义,似乎毫无意识,谈不上思考和分析了。他们在糊涂中生存,也在糊涂中死去。

而海明威的笔下的大多数人物与鲁迅笔下的人物对待死亡的意识和态度迥然不同。虽然死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对死亡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正视死亡,勇敢地抗争死亡,力图在精神上超越死亡。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里“用末日审判的目光审视自己的过往岁月和当下的生活,内省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最后在梦幻中,坐飞机飞往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山巅,完成了对肉体死亡的精神超越,实现了精神生命的不朽。”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作者通过两天的狩猎,突出塑造了主人公麦康伯真实而饱满的形象,层层深入地展示了他从猎狮时的“胆小鬼”到追猎公牛时毫无惧色的“男子汉”的精神成长历程。追猎公牛时,他英勇无比,尝试到勇气带来的无比幸福,体验到克服死亡恐惧的无比快乐,真正确立了正视死亡的生命信念。因此,在与受伤公牛对决时,在麦康伯太太的枪声下,一个“胆小鬼”的肉体麦康伯死亡,而无数个“毫无惧色”的精神强大的麦康伯形象在读者心中诞生。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在炸掉桥的撤退途中,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独自留下阻击敌人。他怀着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和死亡,无所畏惧,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乔丹必然牺牲,但他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二.唤醒责任与硬汉精神

探析鲁迅与海明威笔下人物不同的死亡意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不同源于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死亡观念、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等。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是人的“病态”的灵魂,并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他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使命意识和批判意识,使他有意识地力图如何唤醒民族、民众的生存意识、抗争意识,不遗余力地为探索民族新生之路。所以,在描写众多主人公死亡前后毫无意识的状态,表达的是作者强烈的唤醒责任。他要唤醒的是民众的麻木的灵魂和东方孱弱的睡狮。

其实,把脉了家庭变故和国难临头,鲁迅早就诊断出人的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强烈地激起了他的人、家、国的生死存亡意识。因此,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对生死毫无意识的艺术形象,旨在唤醒民众意识和东方睡狮。

总之,鲁迅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即唤醒民族、民众的生存意识、抗争意识。而海明威旨在构建“硬汉子”精神,崇尚勇气的价值,正视死亡,张扬精神生命的崇高和伟大,以便疗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精神迷惘”。因此,鲁迅笔下人物死亡往往是在他人无意识抑或自己无意识的状态出现,而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对生死有所感悟,因而面对死亡毫无惧色。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死在午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22.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4.

[3]孙玉林.破解《乞力马扎罗的雪》之谜[J].作家.2014(10下).

第7篇:名人语录范文

一、??题的提出

农业企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社会要求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呼声越来越高,农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处于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类似的制度压力,为什么有的农业企业能够积极履行CSR,而有的企业则出现污染环境、生产伪劣产品等不正当行为?事实上,CSR行为是企业的一种决策选择,是企业内在认知和动机的充分体现。受发展阶段、经营目标以及企业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农业企业对履行CSR的认知、态度和动机存在差异,导致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在当前转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该如何选择与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的路径履行CSR以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首先根据企业特性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力机制,并进一步构建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模型,以期为农业企业更好履行CSR提供有用指导。

二、农业企业履行CSR的驱动力

Carroll认为CSR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的期望之和[1]。CSR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是企业履行其它三种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次之,伦理责任处于第三层级,慈善责任处于顶层。作为经济组织,无异于一般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盈利是农业企业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都发迹于农业,成长于农村,无论这些企业当前的状态(规模、经营范围、收入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怎样,都始终无法割裂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天然联系[2]。多数农业企业在享受一些额外权益(例如免税、优惠信贷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如农业技术推广、带动农户等),因此很难将农业企业定位为单纯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本质上是“三农”的企业,农业企业CSR行为也势必打上“三农”的烙印,其责任范畴与“三农”息息相关,比如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三农”责任成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Carroll对CSR内涵的界定为基础,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在给定的时间内,社会对农业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法律、伦理、“三农”、慈善方面期望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动机与行为选择是对应统一的,任何企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的目的和动机,是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需要的体现。农业企业履行CSR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企业不同需求,农业企业选择承担相应的CSR。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个人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3]。美国耶鲁大学的Alderfer在Maslow的需要层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组织情景有关的人类需求概念,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4]。企业组织是一个人格化的实体,企业目标和发展需求不同,其决策选择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实际上,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机,是企业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体现。一方面,农业企业是政府实施部分农村社会经济政策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企业积极履行CSR,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并获得一般企业所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和政治资源,包括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稀缺信息资源等,同时也维系、巩固和强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农业企业所获得的资源正是企业生存、相互关系以及成长发展所需要,即农业企业履行CSR受经济目标所驱动。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成长于农村,与农村社区存在着传统的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出于回报乡土、回馈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等动因,农业企业积极履行CSR以满足农村社区乃至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比如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参与慈善捐款等活动。因此,可将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机归纳为经济动机和社会动机,具体见表1。其中,经济动机主要指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包括追求企业盈利、保持竞争力、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社会动机主要指回报社会、满足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包括带领农户致富、慈善捐赠等。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农业企业履行CSR最基本的需求和动机,而社会动机则是农业企业近乎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具有原发性,与农业企业诞生的背景及使命有关。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社会动机往往是在经济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所衍生的需求,而农业企业则不同,社会动机与经济动机虽不能等量齐观,但都是农业企业履行CSR的主导动机,贯穿于农业企业发展的始终。

三、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

1.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20世纪80年代,Adizes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规律,也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5]。一般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中,在初创期,求得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且循环周期长,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不少企业夭折于该阶段;在成长期,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确立市场地位,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成熟期,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处于稳定状态,市场风险与管理风险较小,发展增速缓慢,但经济效益仍较好;在衰退期,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产品市场萎缩,发展呈负增长的态势,效益急剧下滑,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如果企业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化解企业危机,企业将进入蜕变期,实现持续发展,反之亦然。受经济实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履行CSR的行为选择应与其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动机一致,否则极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初创期,农业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与发展,处于该时期的农业企业的生产能力较弱,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盈利较不稳定,综合实力较弱。为了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的重点在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农业企业通过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从而达到占有市场份额,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该阶段,农业企业的经济性动机较为强烈,社会性动机则不明显,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的核心责任和关键行为。此外,农业企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大部分资源依赖于农村,农业企业有意无意地承担部分“三农”责任,比如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等。处于该时期的农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强,CSR意识较单薄,企业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履行责任的范围相对狭隘。

随着农业企业的成长和盈利,企业进入了成长期,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销售收入出现大幅增长,农业企业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此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也日趋成熟,企业的决策方式和发展目标发生显著变化,农业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关注的焦点也从内部管理逐渐向外部环境转移。农业企业的需求出现升级,经济动机仍是关键,但是社会动机开始变得清晰和强烈。农业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既有企?I发展和成长的需要,也有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诉求。因此,农业企业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遵循社会的价值观、农村的信任结构以及惯例。伦理责任成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重要构成。此外,农村社区资源非常丰富,既有自然资源,也有社会资源;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农业企业大多数的生产资源能够通过社区和自然环境获得,不但可以从农村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也能够吸纳农民成为股东或是员工,社区居民也是农业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或是潜在的消费者。随着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与农民的互动需求增强,农业企业对“三农”的原发性情结被激发,积极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的教育事业、参与社区的公益慈善捐款等活动。中国人的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存在于血缘和亲缘关系中,也存在于地缘关系中[6]。同样地,个体的差序格局被延伸到组织结构中,农业企业承担的“三农”责任也呈现差序格局的特点,以所在的农村社区为中心,逐步向社会延伸。此阶段,农业企业的能力仍有限,对“三农”承担的责任仅局限于所在社区。

进入成熟期,农业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市场风险与管理风险大幅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企业整体效益较好,但企业的发展增速放缓。此时,农业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也变得复杂,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回馈社会。在该阶段,农业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投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参与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等。其“三农”责任从所在社区扩展至周边的农村、甚至更大的范围,如果说成长期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局部的,那么该阶段履行的社会责任则是全面的。在此阶段企业的经济动机弱化,社会性动机明显增强。

随着企业发展增速的放缓,农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萎缩的迹象,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企业进入衰退期。为了避免企业发展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此时农业企业的经济动机较为强烈,开始出现战略上的调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谋求企业的蜕变,农业企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经济责任是农业企业的重中之重,农业企业的需求和动机与初创期相似,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成了该时期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成长动力、需求以及能力呈现不同特点,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行为选择也不尽相同。故此,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需求,构建基于动机、生命周期、路径选择三维度的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在初创期,农业企业的动机较为简单,以经济动机为主,社会动机表现不明显,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经济利润和社会的认可,尤其是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该阶段,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责任;(2)随着农业企业的成长并盈利,在成长期,社会动机逐步成为驱动农业企业行为的主导力量,无论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抑或是出于“三农”的情结,农业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履行伦理责任、小“三农责任”和战略性慈善责任;(3)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后,处于较为稳定的成熟期,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变化,社会动机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回馈社会、满足社会的期望,农业企业进一步履行慈善责任和大“三农”责任。

2.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模式

根据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归纳提炼出农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履行CSR的行为模式,分别为基础模式、战略模式和企业公民参与模式。

基础模式主要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初级模式,所涵盖的内容是农业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基础模式的履行是农业企业生存的保障,是企业取得合法性的前提,对农业企业经济实力的要求不高,几乎所有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具备履行的能力,适合所有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尤其适合处于初创期和小规模的企业。

战略模式主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战略性慈善责任和小“三农”责任。在战略模式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仍是农业企业的基本责任,而伦理责任、“三农责任”、慈善责任的履行范围和强度则与农业企业发展战略和“三农”情结密切相关,除了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外,发挥产业辐射功能,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参与农村社区慈善活动等是战略模式的主要内容,履行的内容、范围、对象更为广泛,因此,选择战略模式的企业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同时需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一模式通常适合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

相较于基础模式和战略模式,企业公民参与模式的作用对象更多,拓展至社会层面,除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外,不求回报的伦理责任、大“三农责任”、慈善责任的履行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参加社会公益组织或活动、参与慈善捐助、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援助教育机构等是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企业实施企业公民参与模式的成本较高、投入较大,因此,该模式通常适合于成熟期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力的企业。

第8篇:名人语录范文

台湾前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说,他在读博士的时候,去请教他的指导教授:“请问教授,这该怎么做?”你知道这个教授怎么答?“你干吗问我啊,如果我告诉你,你还需要来做研究吗?”对的,你必须要自己去想。上海的朱学勤有一句话讲得很妙,他说:把背书背出来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是自己的羞耻。

要做一个作家,这不会太难的。你可以说:“哈哈,我可以持之有物,言之有理,我背名人语录。”是啊,以前我也背名人语录。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那时候是写信交笔友,不像你们是交网友。做作文的时候,没有什么古人的话可以用,就自己编一个句子,在前边加凯撒大帝说,但是凯撒大帝从来就没有说过。那个时代,知识不够普及,所以你能够持之有物,言之有理,你引用了一大堆古人的话,觉得有学问。而今天,不稀奇了!上网一查,什么资料都来了,随便你抄。今天这个时代,会记忆管什么用啊。你要成功就要学会思考,会使用工具,会创造,用你不同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写出你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就要善于发现自己!知道吗?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办法发现自己,想办法认识我自己。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要迫使自己达到极限。你不要以为你在学校里面功课最棒,将来到社会上就能成功。不一定!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要开拓我们脑子里不一样的位置。以前我以为我不喜欢的、我不需要的就不必要去学,但是现在我才发觉,如果你在学生时代不喜欢的、你不擅长的物理、化学,微积分之类的学科你都努力地学,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你大脑里面不同的部位都建立起公路网,当别人不通的时候,你能够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发现自己也就是开拓自己,开拓大脑里面无穷大的空间。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就要终身学习。今天的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你如果看看《清明上河图》,那里头的车子,农耕器具是不是到民国初年还在使用呢?以前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找个师傅学手艺,三年出师了,用一辈子。现在你说你大学毕业了,你想用一辈子,对不起,办不到。所以,在今天是终身学习,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你才能够活出闪亮的人生。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就必须自己告诫自己,不是学到大学毕业就完了,我们需要终身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必须知道如何向人间施放爱。你们的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把你们带大,可是他们现在剩下的是风烛残年的岁月,还有谁去关怀他们?如果以后你们回家,找个机会去抱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头可能会有泪水。为什么?因为可能已经有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没有人抱过他们了。你们从小一直是他们抱着的,但是到他们风烛残年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抱抱他们呢?所以,今天回去,放假的时候回去,就去抱抱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抱抱这些老人好不好?

素材运用:

第9篇:名人语录范文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在一个被冬日阳光笼罩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窗前,在阳光的沐浴下,翻开那一页页或许有些泛黄的书籍。它们或是字字珠玑,蕴含着人生启迪的名人语录;或是趣味横生,引人入胜的人与自然;再或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赞歌。试想一下,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心所欲的遨游是何等的惬意?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在一个静谧的夏夜,坐在泛着点点银光的荷塘边,抬头仰望那一颗颗闪烁着的星辰,耳边伴随着虫儿鸣叫的声音,展开无限的遐想,因为那每一颗的背后都或许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还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也承载着人们无尽的梦想……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在一个金黄色的秋季,漫步于乡间的小路,看着落叶在秋风中轻盈的舞蹈,这时候,看着农民伯伯们饱经风霜的脸庞上,也有了一丝久违的微笑,而耳旁也传来他们发自内心的动人歌声,那一树树累累的硕果也成为了他们美丽的希望的载体。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在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和轻飞的蝴蝶,新生的花草,漂浮的白云,宽阔的蓝天,还有林间潺潺的小溪做游戏,他们在此刻不是单纯的植物、动物、而是代表着快乐与温暖的精灵。

温暖是什么?温暖是在你精疲力尽之时,回到家的感觉,看着餐桌上那一桌并不算丰盛的晚餐,你会明白母爱的真谛。饭后,和爸爸一起交流人生的感悟,当他用愉悦和赞许目光投向你时,你会觉的父爱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