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心;学习方法;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25
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课程。高中学生普遍重视化学的学习。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困难,认为化学知识点多、难、繁、乱、散,记忆又有困难。化学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着力教改,帮助学生树信心,教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高中化学质量的提高。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总理曾几次与北京的学生座谈,发表感言说,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关键还是要树立好自己的学习信心。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学习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刻苦学习一定能学习好化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是化学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是激励学生学好化学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教育。
二、在高中化学中,重视并抓好学习方法的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学习方法好像一把打开学门的金钥匙,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并且抓好学习方法的教学。
1.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做到学习化学心中有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预习,这样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心中有数。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后,方知课本是怎么样安排的,怎样讲的,心里也知道教师会怎么讲。预习中,学生肯定会有疑难的,模糊问题教师一上课,学生就会把自己的疑难,模糊问题带入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可以知道化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让自己形成清晰的认识,为学习打基础。
2.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真做好笔记。马克思说过,记好笔记是最好的学习记忆方法。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在学习中,学生记好笔记非常重要。如教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习中,不能只听不记,不能仅记一点结果而不记过程。在化学实验中,学生不能只是看一看,而不去记笔记。学生应在试验中记好关键点,对一些疑难点,记下后,抽空请教教师、同学。在学习中,简单问题简单记,复杂问题复杂记,重难点问题重点记。
3.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复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习知识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及时的复习。在复习中,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整理,逐步形成知识的系统。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散而乱的学习。
4. 引导学生规范解题,保质保量地做好作业。我们要引导学生规范解题,要讲究格式,讲究规范。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总结所做作业的题目与类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
5. 引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做好化学实验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基本功的训练。大科学家杨振宁说:“学习自然科学,做好实验是关键”。应该把做好化学实验作为重要学习方法来抓。(1)要引起学生对做实验的重视。(2)要激发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3)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认真、仔细、反复观察、反复实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化学实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是自然科学成果或结论的重要直接证据。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反复观察,反复实验。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自己要写出实验报告。尽管已经写出了实验报告,还是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6. 在化学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化学教学中,应提倡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化学新课标的提倡是完成正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的学习方法,打破了旧式、落后、封闭的个人独立学习的陈旧方式,为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教师――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化学专业人员合作学习。
7. 引导学生学习与多媒体技术学习结合。化学学习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学习是现代化学习的一种最新的科学形式。化学教师要与计算机教师合作,引导学生掌握好电脑技术。让高中学生W习化学:知识搜索、化学知识分类、组合、储存。学生要建立好自己的化学知识信息储备库。
8.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化学书报阅读。最近杨振宁在成都电子科大作报告时说:“课外阅读很重要。我之所以热爱上物理,是因为我看了二本物理课外书籍吸引了我的原因”。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化学书报,要求学生作好阅读笔记。
9.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高中化学中,知识点多、宽、繁、乱。如果不把记忆方法教给学生,那么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记忆困难则更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把科学的记忆方法教给学生。比如记忆方法有:联想记忆法、缩略记忆法、韵语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10. 引导学生学会实验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技能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加深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步骤。让学生学会化学实验对提高思维品质、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很重要。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化学的动力。
1. 以“爱”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把一般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对于有创造性的学生,经常表扬与夸奖;对肯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对于暂时的“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细微的”优点,予以激励。课堂上的表扬、肯定、激励,能促进一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关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才是真正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学生交谈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2. 以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发明者、研究者的希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和学习兴趣相伴随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所以应适时地补充必要的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指导他们课外做一些简单而有趣味性、联系生活实际、力所能及的小实验,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懂得化学知识的广阔用途。
3. 以亲身经历等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字:课堂引入 化学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40-01
化学课堂的引入灵活多样,教师如何选择正确的引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也与教师上课的传授技巧息息相关。课堂导入技巧的应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把自己的精神力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用什么样的方法使课堂的引入充满趣味性,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呢?下面就结合教学的体会和感受,谈谈进行课堂导入的一些策略。
一、化学课堂的引入原则
1、相关性 即引用的例子必须科学合理,包含有这一堂课所要涉及到的化学内容,教师不能夸夸其谈,以致将学生思想带到九霄云外去。课堂导入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1]。
2、启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弦对准音调。[2]”通过设置问题来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与学生间进行默契的交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入课堂。
3、简明性 课堂引入应简洁明快,控制好时间。尽量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知识内容,并迅速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4、趣味性 每一堂课的引入应该成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求知的渴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3]。这种心理会促使学生对新事物的注意,产生渴望、期待的心理状态,并表现出一种强烈探究兴趣。教师只要课前精心准各,用心琢磨新课异入最佳实例,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二、化学课堂导入方法
1、实物引入法
引用实物引入的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能极快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的好方法。利用实物能把学生脑子中抽象的事物实物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就是为了认识和解决我们身边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向学生展示氧气和臭氧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有很大的疑问,为什么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其性质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样,让学生带着寻求答案渴望知识的态度进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用故事创设情境法
一般来说,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鲜刺激的东西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听讲故事是学生最热衷的,许多化学故事也非常引人入胜,令人沉思,课堂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学生浮躁的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注意力会被生动的故事吸引,使得学生更为积极主动都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来自然得心应手。同时,化学也是一门充满故事、有学问、又实用的学科。比如在讲到氯气知识时,我们用到防毒面具发明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开战,德军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5730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把180吨氯气释放出去。结果致使5万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战场上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地区的野猪竟意外的生存下来。实际上,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一搪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趣味的故事激起学生求知欲,增加课堂上的趣味,并非是为了引起笑声,是以活动的形式给学生传授知识,师生能根据该故事展开交流,并从中学习化学知识。俗话说趣味,既要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实验激趣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那么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唯一途径,也是作为化学课堂技巧引入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实验引入直观形象,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思考。通过实验展示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动手主动探求知识,不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而且有奇妙效果,更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对于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初三学生,我们第一堂课可以用铁在纯氧中燃烧,白磷自燃等较为简单的实验来把他们带入学习化学的第一堂课,使得学生粗略地知道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4、化学魔术引入
课堂导入也必须要做到力争用最简短的话语和最少的时间,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魔术无疑是最简洁最有效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的技巧。化学魔术的课堂技巧引入最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把课堂推向。比如在讲授石灰水和明矾水的反应中,做了一个清水变牛奶的实验,然后根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来提问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进入教学的主题,是学生产生 “欲知后事如何”的强烈欲望。
三、结论与建议
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引入的重要作用。在一堂课开始最短的时间里能最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中,使学牛如沐春风,积极快乐的学习,就是成功的导入。
除了上文介绍的课堂引入法,还有练习引入法、视频引入法、热点引入法等,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荣确定不同的引入法。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注意关注身边的事物,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结合这些因素精心设计课堂的引入[5]。
参考文献:
[1]彭向利,张晓飞.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推动课堂顺利进行[J].中国教育技术备,2010,22:70.
[2]温建科.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J].教法新探,2012,33:131.
[3]李虹.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2009,11.
关键词:CPS模型;化学问题;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13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把化学“问题解决”作为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的颁布, 不仅赋予了化学“问题解决”丰富的内涵, 而且促进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研究。可以说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CPS模型及其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作些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时提供借鉴。
1 CPS模型的涵义、流程、适用范围
1.1 CPS模型的涵义
CPS是英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缩写,可译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美国学者帕恩斯[1](Parnes)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强调在选择或执行解决问题方案之前,要尽可能多运用发散思维,提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以培养创造力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Torrance的研究表明,CPS模型是培养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国外学者对CPS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 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
在帕恩斯提出CPS 模型以后的数年间,特芬格(Treffinger)和伊萨克森(Isaksen)[3]、斯坦尼什(Stanish)和法伯尔(Fberle)[4],以及多维尔(Dorval)[5]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持续对CPS 模型加以研究、改进,使得CPS模型不断完善。多维尔(Dorval)在特芬格(Treffinger)和伊萨克森(Isaksen)CPS模型(三成分六阶段模型)基础上提出四成分八阶段CPS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
1.2 CPS模型的流程
CPS 模型强调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强调在选择或实行符合现实环境、问题条件的解决方法前,需要先以发散性思维产生大量的变通办法,之后再以聚合性思维来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法, 最后加以执行或是作为进入下一阶段前的准备[6]。多维尔(Dorval)的四成分八阶段CPS模型是较为完备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安德森(Anderson) 把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定义为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即问题解决的程序就是应用一定的操作使问题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凡是“问题解决”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凡是“问题解决”一定是初次遇到的问题,多次重复解答同一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问题解决。解决问题中,要把原先习得的知识、规则等作为思维的素材,重新组合,以适合当前的新问题。问题一旦解决,“问题解决”产生的“规则的组合”储存下来构成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以后“问题解决”的可利用因素,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7]。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中所说的“问题解决”和帕恩斯所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因此,CPS模型对于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3 CPS模型所适用的问题解决范围
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体系。运用CPS模型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时,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化学问题适合用CPS模型来解决?中学化学问题具有“繁”、“多”、“杂”、“混”、“微”、“符”等特征。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化学学科相近、相似、相关联的知识诸多。如电离与电解,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等。并不是每一个中学化学问题都适合用CPS模型来解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化学问题作科学划分。
依据的标准不同, 划分的问题种类就会自然不同。以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创造性水平为标准,也就是根据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对问题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这三个维度的已知或未知状况,可把问题分为五个类型[8]。下面就用五类型分类法对中学化学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划分:
第一种类型是教师与学生都知道的问题及其解法,教师知道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举例说明较强的酸可与较弱酸的盐反应等。
第二种类型是问题师生共知,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教师知道,且方案唯一。如比较苯磺酸、亚硫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往盛有0.01 mol/L CH3COONa溶液的小试管中滴加一滴酚酞溶液,将小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第三种类型是问题师生共知,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教师知道,但方案不唯一。比如化学方程式Ca(ClO)2+ 2CO2+2H2O=Ca(HCO3)2+2HClO有何实用价值(意义)、晶体熔沸点高低判断的规律等。
第四种类型是问题师生共知,但问题的解决方案师生都未知。这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设计实验,用化学的方法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用日常用品设计一个实用的原电池装置。
第五种类型是问题和解决方案师生都是未知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都是这样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开发问题、药物的副作用问题等等。
分析以上五类型问题不难看出,第一、二和三类的部分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结构良好型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s)”。这类问题的解决对创造性的层次要求不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但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足够效能。第三类 型问题的另一部分与第四、第五类型问题则都应归为“结构不良型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s)”。这类问题从问题到解决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很好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CPS模型主要用于解决这类问题。
2 CPS模型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用
根据化学学科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结合多维尔的四成分八阶段CPS模型,从实际教学的可操作性原则出发,我们以实验室制取乙炔有关问题的解决为例制定了CPS模型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如表2所示。
3 CPS模型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明了挑战――提出问题
化学问题既是化学教学研究的对象,又是一条贯穿问题解决教学的主线。能否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核心的化学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始,是我们提出有价值化学问题的前提条件。
前苏联伊利尼茨卡娅曾总结出一条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路径――让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将要研究的新知发生剧烈冲撞,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矛盾,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途径为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化学问题解决教学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创设问题情法、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法、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法、课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法、化学史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法、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法等等。应当根据解决化学问题的不同,选择具体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总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是CPS模型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用的第一步。
3.2 萌生构想――分析问题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考虑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通常利用发散思维,采用头脑风暴等思维工具来分析问题,不受限制地提出各种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由于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问题分析通常要分几个步骤来进行:确定已有的知识储备;准确表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方案。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CPS模型采用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动机。奥苏贝尔的研究证明,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学生的成就动机如果比较强烈,他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劲头和毅力。因此,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方案,即使是异想天开的,教师都应该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评价,而不应有意制造尴尬,让学生下不了台。这样,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分析问题,无所顾忌的、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方案。
其次,尽管中小学生思维都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分析问题时还是不由自主地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并且按照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当然,信息饱和也有可能堵塞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像的途径,影响了创造性设想方案的产生[9]。CPS模型认为教师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的方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暗示, 只有当学生确实存在困难时,才给予适当的帮助或提示。
最后,使用CPS模型分析问题时,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互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艾曼贝尔(Amabile)研究认为,应当使学习氛围变得对学生、教师都很重要和有趣;使学生体会到价值感、被爱和被尊重; 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积极的学习者, 是学习的主人,并因此感到自豪而骄傲。此种氛围中,教师就像资料库、私人教师和顾问、导师一样工作,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多于竞争学习[10]。在分析问题时要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意见,鼓励自由的创造和冒险,宽容失败,发言不能有攻击性。
3.3 准备方案――归纳问题
此阶段,采用CPS模型认真地研究以上问题解决方案,重新审视问题解决方案,思考怎样将这些问题解决方案转化成实际行动。从现有的条件、资源出发,选择可行性较高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成功地实施有独创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对上面提到的第四类问题――如何用生活日用品设计一个实用的原电池装置?可以利用CPS模型这样来分析。①确定已有的知识储备――原电池构成原理;②准确表征问题――用日常用品设计一个实用的原电池装置;③分析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原电池构成原理与原电池的电路装配;④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方案,分组进行,对各个小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评出优胜者;⑤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3.4 落实方案――解决问题
此阶段CPS模型主要目的是将上述最佳解决方案转变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针对“如何用生活日用品设计一个实用的原电池装置”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出最优实验方案,教师给出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有关要求选择器材进行实验,以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中电极材料可以用铝钉/铝钉、铁钉/铝钉、铝钉/牙签、铅笔/铅笔、铅笔/牙签、牙签/牙签、铁钉/镁带、铝钉/铜钥匙、镁带/吸管、铜钥匙/铜钥匙、铜钥匙/吸管、吸管/吸管;电解液可用橘子、苹果、柠檬、梨子、桃子、菠萝、香蕉、可乐、芬达、雪碧等。
3.5 反思结论――评价问题
最终可以发现,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一个问题被解决后, 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最终人们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抛在脑后,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运用CPS模型问题解决后,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CPS模型的应用做一个审视与反思,以期使其转化为智慧技能和新的认知图式。反思结论主要包括:评价结论的合理性、对问题答案进行拓展、问题结论隐含的知识、答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反思会促进师生的理性认识,使成功经验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CPS模型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而且对学生原有化学知识的深化与整合大有裨益;在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聚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Parnes,S.J..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oege at Buffalo,Chales Scribner’s Sons,1967,78.
[2] Torrance, E.P..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J].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72,(6):114~143.
[3] Treffinger,D. J. , Isaksen,S.G..Creative Problem Solving-An Introduction [M]. Buffalo:Center for Creative Learning Inc.,1992,56.
[4] Stanish,B.,Fberle,B..Be A Problem-Solver: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Creative Problem-solving[M]. Waco,TX:Prufrock Press,1997,24.
[5] Isaksen,S. G.,Dorval,K.B.,& Treffinger,D. J.. Creative Approaches to Problem Solving[M]. Second Edition,2000,56.
[6]袁维新. 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0,(7):6~10.
[7] 陈爱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2001,(1):30~32.
[8]Maker,C.J.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a Definition and Desig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Measurement Related to Giftedness.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1993,9(2):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