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经调查研究发现,当下社会的孩子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结果。为了能够逐渐的改变这些问题,文中对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对产生原因进行分类,对问题的严重性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改善方法及做法,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心育艺术。本文在明确心育概念的同时对如何进行心育教育进行了详细分类说明,能够使教育者能够把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一、学生的素质现状及产生原因
提起当下的孩子,大部分的人都会不自觉摇头叹息。频频出现的自杀新闻和流露在网上的各类不雅视频无一不在展现当代孩子心理的不堪一击与道德低下。在职场晚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大部分自私、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尊敬前辈;在老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也越来越难管理,打架、逃课、上网、恋爱、懒散仿佛成了当代大部分学生的代名词。老师开始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越来越不懂事,一代不如一代;在家长的眼里,孩子们越来越难沟通,总是盯着电子屏幕,对父母没有半分耐心,不愿意与父母说话。见到亲戚也十分冷漠,打个招呼仿佛成了酷刑。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孩子们肩上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孩子们的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也促使了研究者去探索背后的原因。经调查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少父母的关怀。现在的孩子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养成了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性格,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能以金钱作为补偿,更导致了孩子的骄纵,自我,不懂得体贴别人,冷漠。
(2)社会诱惑大。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缺少人引导与教管,学生非常容易就迷恋游戏、沉迷斗殴。
(3)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疏忽。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少学生老师都已高分为目的,因此并不重视这样的“副科”,常出现不上课或者占课现象,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大部分学校在初中后才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之所以在初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初中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初中这个时间段,人的大脑发育趋于逐渐完善,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而上了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内容难度增强,学习时间延长,给学生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也开始接触形形的人物,与父母的交流减少,因此,如何给学生塑造正确观念的重任便主要落在老师身上。此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极其重要,不仅能给学生缓解压力,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以一个更好地状态去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如果在人生的转折期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更加容易被不良的观念所浸染,走上弯路,由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不再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三、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心育艺术
针对每个孩子情况的不同,如何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传播正确的观念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心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心育,是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如何将心育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上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在心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何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件来让学生自己领悟一些道理。例如,讲到善待父母、懂的感恩时,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人,由一对夫妇,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组成。这对夫妇对孩子非常好,但是对老人非常差。平时经常嫌弃老人,忽视老人,在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给老人一个木碗,盛小部分的饭菜,让老人坐在一边吃。有一次老人吃饭的时候将木碗掉在地上,木碗摔成了两半,饭菜洒了一地。妻子对老人破口大骂的时候发现小孩正在小心翼翼的把碗捡起来。妻子奇怪的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捡这个碗?’孩子天真的答道:‘以后你们老了,就给你们用。’”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分辨生活中的是非,找出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和导致的结果,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对待父母是正确的。
其次,要培育学生心理素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合适的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真正懂的换位思考。而在进行如何让给同学们保持良好的情绪时,则主要通过交流来完成。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享一些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同时说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情绪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享完后,可以对这件事进行细致的分析,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假设结果,进而对结果进行假设,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持良好心态的益处,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思想品德教育成果将会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应当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减少悲剧的发生,让学生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如果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心理教育方法更加方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才能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疾病;个性;培养;素质;心理健康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只有把握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新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用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良好的气氛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
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很重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五、鼓励孩子扩大交际 防止孩子用脑过度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会;关爱;尊重;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更能体会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首。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研究,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一、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1、热爱,关注幼儿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慰、支持、信任、奖励、赞扬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期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微笑。幼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会观察,经常说“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啊”、“老师你看我的画好看吗?”、“老师你帮我扎小辫”、“老师我想和你说会话”等等。但这些在幼儿的心理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老师关爱孩子,孩子喜欢老师,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而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尊重,信任幼儿
只有尊重、信任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并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总之,对不同的幼儿要正确的分析、判断而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协调地发展。
3、关爱,理解幼儿
赏识教育家周弘教授曾讲过:“每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作为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其优点首先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再委婉地指出气不足及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园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主要从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心理辅导、月总结等, 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和积极性,,幼儿会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觉,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同时也会养成各种健康行为。
4、懂得,欣赏幼儿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通过科学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精神;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坚持、忍耐、勇敢及坚持不懈;通过社会课引导幼儿关系社会,乐于与他人交往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角色游戏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从而更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语音、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等游戏活动的开展,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挖掘各个活动的心理培养目标,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语言区、发展区、劳美区、角色区等多种活动区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选择。通过游戏活动扩大了幼儿的交往场合和机会,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另外,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眼,自由的观察与探索,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的想象与思考。
总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同年龄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要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幼儿生活的集体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一致,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把一批又一批幼儿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心强、品质优良的宝贝,为他们拥有快乐、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2004
关键词: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影响因素 有效途径
1.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专家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王希永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
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
从上述专家对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因此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1.2心理素质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但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力罪被捕。这说明心理素质不是随着智力的提高而提高,而情商对孩子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影响。
2.目前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原因
目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新世纪、新时期,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由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又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在校学生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严重的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现象也偶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对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发现,20.6%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环境适应性问题的占27.5%,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3.6%,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1.5%,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3%。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以及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是当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从原因看有以下几点。
2.1心理上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同时存在。
当学生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和其他亲人到异地求学,这时校园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异较大,具有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特点,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还不能独立地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的现象。
2.2心理上的自豪感比较突出,自卑感也时常显现。
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呵护,个人成长一帆风顺,许多人没有社会生活阅历和挫折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过去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原有的优越感被自卑和焦虑情绪代替。
2.3理想期望值较高,时刻面临现实的考验和磨炼。
学生都是怀着梦想跨进新校门的,但学校并非伊甸园,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团锦簇、处处洒满阳光,现实情况并非像他们所憧憬的那样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失望感频频袭来,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3.当代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主导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铸造下一代的灵魂,而且反映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东西:
3.1“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有的学校,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尽量压缩课时,完全不考的科目则干脆不开,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更是踪迹难寻。片面强化考试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乃至心理挫伤:有的学生因厌学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甚至轻生。
3.2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不够正确。
过分苛求、过多管束,对学生形成不适当的压抑,“等级”、“评比”等对学生也不够理解与不够尊重。有的老师甚至缺乏起码的爱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动辄施罚。
3.3不良思潮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受到强烈冲击的紧要关头,在课本上讲国有企业如何稳步发展,而生活中学生的父母却双双下岗的矛盾时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宏观上提升心理教育的地位,优化当前心理教育途径,深化心理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全体老师而言,注意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1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途径。
4.1.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
4.1.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创造一种朝气蓬勃、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营造温暖、友善的校园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举办人文学科讲座。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听取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劳动、下厂实习等,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增强学生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4.1.3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中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开展多样的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困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知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演讲、参观等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鼓舞人心、增强意志的高品位书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2教师要注意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1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4.2.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经常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关键词:考试;心态;准与快
在高考中,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是所有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考试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如: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分析命题老师的意图,并且根据问题确定答题的重点和层次。考生在答题时需提取试题提供的所有有价值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去解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考场上,要有点大将风度,将军在战场上因为慌张,乱了阵脚,那将是一场败仗。高三学生面临决定命运的考试,心理素质的好坏更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应对考试的经验。
一、积极调整心态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为了缓解和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①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过高的目标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考前作好知识准备、物质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②增强学生自信。高考前,笔者不主张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必要的。有些学生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容易产生苦闷自卑的心理。欲胜人,先胜己。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第一,要正确看待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或成绩上升最快的同学比。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第二,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许试卷太难或不适合自己。以正确的态度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高考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再次,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高三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调、共管,要让家长理解: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老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对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二、提高应试技巧
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调整考试心态有积极而有意义的作用。考生在考试中遇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1.答卷前要不要浏览试卷。考生在答卷前,按试卷上题的顺序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试题的数量、试题的类型、试题的难度、试题所占的分数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制订答题时间和答题的顺序打下基础。有的考生拿起卷子就答,从头到尾一道一道来,由于对整个试卷题量及分数不了解,影响答卷质量和速度。浏览试卷不要时间太长,大致看一下,有的考生从头到尾细看一遍,结果失去了不少答题的时间,影响考试质量。有的考生心理素质较差,看到难题就心慌,这样的考生,也可不必通览试卷,可先按顺序挑简单的题答,以增强信心。总之,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2.考试时,碰上自己不会的题或想不起的知识怎么办?考试时遇到这种情况,切忌慌乱和胡乱尝试。首先考生应先分析一下自己不会做的大致原因:是忘记了有关知识,还是题目没理解透彻?或是题目线索太多,自己一时难以理出头绪?然后再根据自己分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即使题目仍未解出,也不要失望,可以自励:“这题对我难,对别人也难。”
3.如何正确面对新情境、新材料。高考没有完全的成题,即使是最简单的题也是课本上的成题经改造后呈现出来的,物理情境可能以前没出现过,但这类试题有个共同的特点:“起点高,落点低”,“熟悉中考查陌生,陌生中考查熟悉”。这就是命题者考查考生直面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肢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掌握的课本知识中一定能找到相关的模型。因此,我们应该庆幸能遇到这样的题目,而且丝毫不用惊慌,新的情境、新的材料正是我们所要的,只要冷静细心,提炼题中所给的信息,正确建立物理模型,这些题目反而容易得分。
4.如何合理安排答题的顺序。考生做容易题一定要做一题对一题。有的考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考生,在做简单题时易犯常识性错误。这些考生以为这些题很简单,无意之中放松了警惕,或把题看错或分析过程中马虎大意,因此丢分较多。答题时还要处理好答题时准与快的关系,正确处理准与快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在答题时要力求准与快相结合,以准为基础,做前面的容易题不要拖拉,做后面的难题也不要在一道题上用过多的时间。
关键词:班级管理 关注 特殊学生 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最应该重视的就是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心理状况发生了令人堪忧的变化,如孤僻、自私、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意志薄弱、做事缺乏信心、不合群、抑郁、自卑等,所以,特殊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发展。因此,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下面谈谈我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
由于家庭、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运用观察法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会谈法谈心活动,对学生的认识、情绪、态度进行了解,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对症下药。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夸夸我的妈妈”。当时同学们就夸起来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天却有几个同学竟然没完成作业。教师正要发火,发现有一个女同学偷偷地哭泣,孩子的心中一定有苦衷。于是,教师下课后找没完成作文的同学谈心,才发现这几个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爷爷、奶奶抚养,感受不到母爱;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爱的沟通;有的母亲已病逝。教师非常内疚,意识到布置作业时没考虑孩子的感受,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教师马上转变教学方式,让这几个孩子写一写“夸夸我最喜欢的人”,这几个孩子脸上有了笑容,话也多起来,结果很快完成了作业。从那以后,教师有空就和这几个孩子谈心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的精神。有一天,那个哭泣的女孩竟然送给教师一个“勿忘我”的贺卡,教师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他们幼小的心灵该有多么孤单呀!这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语言表达有障碍,教师指导学生写《写给老师的话》来了解学生心理。经过教师细心的观察和了解,这些孩子现在已经消除了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心里话总爱和教师分享。现在,这些孩子性格开朗了,对人热情,学习也积极主动起来。他们还经常协助老师布置教室、打扫卫生。所以,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用真情打动学生,对班级的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小学生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变化,运用疏导激励法。对一些差生,万不可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班上有这样的一名学生,各科老师都反映:上课坐不住,喜欢捣乱,下课打人、骂人,还把窗台上的花给拔了,品质差极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及时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找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在激烈的发言中谈到那个同学,有的说他喜欢举手发言,有的说他朗读特别好。教师不失时机地让他当众表现一下。这个同学脸一下子红了,伸了伸舌头,表现出少有的胆怯。在大家掌声的鼓励下,他鼓足了勇气,从小声到大声读起来。教师看到他动情的眼神和激动的表情,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闪光点”鼓励表扬并让他当了每天晨读的小老师。从那天起这个孩子变了,开始主动学习了,每天带领大家晨读;开始关心班集体,主动当起了纪律监督员;开始和同学搞好关系,不再搞恶作剧了。教师了解到他父母在外打工,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和保护,心灵很孤单。他为了保护自己,长期总结出经验:用强势压人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后来教师的冷落让这个孩子心理更孤独,所以出现逆反心理,用捣乱的方法引起教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重视。教师了解到这一切后,及时谈心疏导,让他用积极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增强受挫能力。这个特殊同学让教师非常感慨,意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理、保护自尊又可爱的心灵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师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心理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对班级的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加强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理解和配合。班级管理难,这是目前每一个班主任面对的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学生的道德观、心理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特殊孩子,如留守子女、单亲子女、残疾子女等缺失关爱的特殊群体,他们内心脆弱,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自尊心又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还学会了应付教师的“欺骗术”,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着,有的变得自卑,不与同学接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特殊孩子给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就以上问题,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沟通思想,相互配合;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学习了自我调控心理的方法。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渗透心理教育知识和关注心理的方法,在学科中通过各种方式将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采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像表演、演讲、游戏等进行学科渗透,使心理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经过多途径渗透引导,学生既达到了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达到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扭转了学生已被扭曲的灵魂,重新塑造了一个自己,为班级管理扫除了种种障碍。
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班主任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可根据少年好奇、好玩、好动、积极思维的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和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就当今的教育对象来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掌上明珠”平时物质条件优越,在心理上适应性差,不少学生性情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遇事无主见,经不起挫折,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
人们常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也曾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的确,立志是事业的根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立大志,非常重要。班上几十名学生有着各异的生活环境及父母各异的要求。加之学生对生活的直观经验少,可塑性很强,学生有了自信心后,还要加倍爱护。懂得孩子心理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了事或一次考试成绩不好时,是善于指正和鼓励的;而有的家长则是严厉斥责,甚至打骂,这就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微弱的自信心消失殆尽,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课堂上绝不放松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有一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灌输自信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能成功的态度。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学习,课堂上从不敢举手的同学举起了手;发言结巴的同学也变得口齿伶俐……“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我平时十分注重对单亲、离异子女的培养,除了通过家访、谈心教育之外,还主动关心、体贴这些学生,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例如,我班有一位新转来的学生,因父母离异,在家无人管教,甚至受到大人的白眼冷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在校对学习失去信心,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我了解情况后,及时进行家访,找她谈心,和她交朋友,让同学们亲近她,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她沟通交流,课上也经常提问她,并有意识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鼓励她,使她树立自信心。慢慢地她的政治成绩由原来的个位数变成了七八十分,她非常高兴,我借此机会要求她再接再厉,不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她渐渐地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学习态度也端正了,也和同学们亲近了,受到大家的好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她更加刻苦努力,其他各科成绩也大有进步,很快成为班上的优等生。可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和增强对其自信心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二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青少年是初生牛犊,可贵的一点是无所畏惧,有斗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就必须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技巧。于是,我利用政治课这一特殊优势,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竞争是残酷的,认识到“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的永存性,在学校里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竞争,争第一,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要“胜不骄,败不馁,吃一堑,长一智”,相信自己的能力,永远向前奋进,力争上游,永无止境。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在社会上才能立足、生存。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许多耐挫教育的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深入研究,利用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耐挫力。在语文教材中如司马迁身受宫刑仍著书立说,最后写成史学巨著《史记》。张海迪与病魔作斗争勇敢向命运挑战的事迹,安徒生的童话中的丑小鸭不屈不挠最后变成一只白天鹅。《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疾病缠身,丧失语言能力,同命运抗争最后却成了最大的科学家。英国笛福笔下的鲁滨逊靠顽强的意志,孤身在荒岛生活许多年,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耐挫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挫折的内涵和应对策略。
二、利用第二课堂及社会资源,提高学生耐挫力水平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必须具备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要适应社会飞速的发展和瞬息万变的节奏,语文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的重任,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利用课外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利用主题班会和讲演比赛来激发学生耐挫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并在活动教育他们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去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这样利用第二课堂他们的耐挫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能力,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的困难的挫折也能淡然处之,不至于一蹶不振。
三、提高教师耐挫力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对教师的思想行为不知不觉中产生模仿,所以教的自身素质一言一行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处事方式直接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作用。要想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良好的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健康心理的形成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制约,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教师自身因素而言,一名优秀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师,必学要具备自我心理的调适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社会思潮左右,又要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态度,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遇事不骄不躁,沉着应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托付给医生,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托付给教育者,把我们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托付给他们。”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所以,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
四、利用家庭进行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上,家长要为孩子减压,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客观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制定切合自己能力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时候,最需要的遇到挫折失败时,家长要多安慰,少批评。总之,家长要经常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给于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心中的烦恼和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主动权,有意锻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家长要身体力行,让孩子看到父母在遇到挫折时如何冷静的分析,客观的对待。给孩子树立榜样。总之,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真实,善于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要善于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在家庭的关怀下,走出困境,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国家和社会应该促进学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俱乐部模式 武术运动 儿童
俱乐部模式的武术教学
当今各种儿童早教盛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因为早期教育能够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如果任孩子自然长大,消极地等待孩子脑成熟以后再教育,那将不利于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6岁前)形成最有效的脑功能大网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以北京活力文化乐园功夫宝贝少儿武术俱乐部来观看,儿童武术早教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困惑,归结有以下几点:
一、柔韧素质训练会不会影响身高
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中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是保证完成各种大幅度高难武术动作的技术基础,也是减少和避免出现运动性损伤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儿童武术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做抡背,翻腰,腿法等大幅度动作时肌肉快速有力屈伸,大开大合,闪展腾挪。对肩,腰,胯,膝和踝的柔韧性要求很高。俗话说“练拳先练筋”,就是对柔韧素质重要性的肯定。
从儿童成长生理特点和运动系统的角度来看,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软骨成分较多。骨化尚未完成;从骨的组成来看,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密质性较差。所以骨的弹性和柔韧性较好,不易骨折。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成人,在这个时候加强一步把儿童的柔韧性提高,是事半功倍的。道家说“筋长一寸,增寿十年”,从小把孩子的韧带打开,会为孩子以后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俱乐部教练大多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在实际训练中,根据每个儿童的身体情况因材施教。会根据儿童身体的反应,脸部表情来判断疼痛程度,避免了韧带损伤的情况。使儿童的韧带得到一个安全稳定的提高。
从功夫宝贝的学员中,分别以练习了半年,一年,三年的学员回馈情况来看,并没有比同龄人低,相反个别还高于同龄人且身体素质良好。
二、武术练习会不会导致o型腿
虽说儿童时期骨的柔韧性好,不易骨折,但是方法不对,就容易发生弯曲和变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型腿。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关节形状,肌肉粗细和韧带厚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做柔韧性练习时,要区别对待。在武术俱乐部里,教练的一对一教学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而且在做柔韧练习时,注意儿童的姿势。如压腿时,注意站立的脚尖朝向,身体的挺直等等。
功夫宝贝的武术指导教练,什刹海体校和北京武术队教练,世界武术冠军邸广文老师说:“大家常说的“武术腿”都是因为在压腿时方法不当造成的。”他自己就不是O型腿,他的师兄李连杰也不是O型腿。足以说明,练武之人都是O型腿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
三、武术练习对改善儿童注意力的帮助
许多家长都曾表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确,儿童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反应灵敏。但由于情绪尚不稳定,不随意注意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比较差。
在武术的练习中有套路练习和对抗练习,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有帮助。在做武术套路练习时,动作要快而有力,转换迅速而轻松。因此经常进行武术练习,可以改善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在演练套路的过程中,要求儿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心动形随的境界。使其达到动作之外能表达一种意境,成为自己的一种风格。长久进行武术训练能明显得提高儿童注意力。在武术的对抗训练中更是要求儿童集中注意力。
经不少家长意见反馈,孩子的注意力比学习武术之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武术对儿童心理素质和性格影响
每个家长让孩子来学习武术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太活泼了也喜欢武术,家长就报名了;有的是太不活泼了在家里一动不动,家长想让孩子多锻炼锻炼;有的孩子太内向;有的缺乏自信等等。那么武术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到底如何?
武术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独特运动,武术的练习过程可以培养坚毅,勇敢和顽强的性格。通过长期的训练,增强了体能和身体素质,完成动作的优美舒展可以有效的增强练习者的自信心。
在俱乐部教学中尤其注重武德,上课和下课都要先进行抱拳礼。教练和学员互拜,由学员先说:“X师傅好”,教练回复:“XX好”;下课也是学员先说:“谢谢师傅。师傅再见!”教练回复:“XX再见!”。
崇尚武德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社会的要求与约束。武德的感化对儿童起到了无形的约束,潜在的规范了儿童的言行,树立正义感,激发爱国情操。
武术还能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从小参加武术训练,增加了和同龄人接触机会,在对练项目和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其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和协作精神,克服怯懦,任性,自私的不良品质。
在俱乐部中家长可以和教练交流,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或者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教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对孩子教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从部分学员的家长调查提问中,得到肯定。孩子习武后大部分学生能与人友好相处,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自信心提高比以前更加开朗,使其社会适应力有所提高。
总结: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其能融合技击,健身,观赏,娱乐于一体,是我国民族体育运动的瑰宝和精粹。让孩子学习武术是有重要意义和帮助的。
从生理发育上看,孩子1~7岁时期是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活动量。这时期让孩子学习武术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是良好的,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心理发育上看,孩子在早期接受武术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对进一步健全儿童的人格特征,降低抑郁症和恐惧,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早期教育首要的不仅仅是智力开发,同时应重视体质的锻炼,身体的键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 从功夫宝贝少儿武术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来看,将儿童早教和中华武术结合是一项可行性很高的,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很大帮助的教学模式。
对解决一些体育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这需要不断地完善俱乐部的一些细节,让更多的人接受少儿练习武术,从而收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林丽娟.对儿童武术运动员在训练中柔韧素质问题的探讨.职校论坛 科技信息
[2]方秋丽.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健身[J].安徽体育科技.
[3]秦素荣.试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与体育运动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