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SWOT法 中医药 科技 创新 现状
应用SWOT法重点分析影响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内部、外部因素,系统阐析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优势分析(S)
1.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法》、《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甘肃省“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颁布实施,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逐步健全。
2.中医药科技创新需求日渐增长。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迫切需要释放中医药科技创新服务健康的潜力和活力。当前,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满足群众简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3.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力度持续增大。目前,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力度持续增大。2014年,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9914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同时,中药医务人员获得了更多的进修、培训等受教育机会。
4.中医药医疗机构与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甘肃省中医药医疗机构与设备数量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I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医疗机构相应增加,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人员随之上升(含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由于设备经费投入较大,省市两级中医药医疗设备相对齐全。
5.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甘肃省获批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项目521项,争取科研经费1.4亿元。省级投入1043万元,资助科研课题412项。取得中医药授权专利37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1项。评选出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150项。
二、劣势分析(W)
1.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甘肃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全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备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虽然当地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力度仍然偏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2.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市州缺乏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甘肃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利于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诸多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市县仍然没有实施。
3.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质量偏低。目前,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低、职称比例不合理等方面。由于进修培训数量有限,补充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且相关科技人员素质偏低,能力有限,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能力不够。
4.中医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甘肃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当前健康需求,这些因素制约着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会分析(0)
1.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是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甘肃不仅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例如,甘肃庆城是岐伯故里,甘肃灵台是皇甫谧故里(针灸文化发祥地),敦煌医学。历经千年,在甘肃留下了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造就了许多优秀名医,这些医学典籍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甘肃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基层群众看病时,普遍选择中医。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甘肃就建成了省级中医药医疗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又建成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专业人才。除此之外,甘肃还出现了许多中医制药企业,其中兰州佛慈药业更是闻名中外。而全省乡镇卫生院也更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疾病,向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等理念也被老百姓普遍理解和接受,这无疑是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良好的社会基础。
3.《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使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专门条款规定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内容,这为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此外,还有国务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大和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涵盖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内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变化,继而不断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科研组织方面,逐步形成与知识创新规律和科研人员全面发展相适宜的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体制。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科研组织行政管理的中心位置,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在管理思想上,要不断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以现代化人本思想为依托,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用,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积极调动各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这种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其次,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要不断的改变传统的吸收人才现有能力为主,而转变成发挥其潜在能力,而且还要努力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为导向的多维度的科学人才。第三,在管理模式上,要不断的转变原有的人力资源模式,不断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多维度发挥人才优势在知识创新中的优势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价值。所以,若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其潜力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就要首先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最后,在管理目标上,要不断的改变从前的单向目标,而是努力实现现代化双向目标,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才已经不仅仅是将其能力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因此,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更多的了解和满足人才的个性化要求,不仅要从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利益出发,而是要实现人才本身与其的合作双赢。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要充分与我国人才战略与人才需要相结合。基于知识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当今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及组织架构等现实因素,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一,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体系。基于知识创新的前提,从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角度来看,科研人员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整合优势,还要借助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个层面着手,分别对人才潜能开发、人才创新绩效、人才岗位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体系。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智能体系。在知识创新的条件下的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要形成以人才为中心,岗位为平台,激励为手段、“双赢”为目的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为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发挥支撑作用,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结论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提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当前,不断创新林业科技,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因此,研究林业科技创新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开发、引进和应用林业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科技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变了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把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位置,对林业向现代化转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林业朝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其中,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居住场所、对木材及木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已经无法依靠树木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生态环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经济造林、生态造林,以恢复生态环境。林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培育出具有更高适应性和抗性的树木品种,提高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应用能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有效提高用材供给量,更有效率地恢复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
1.2推进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可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中,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了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当前,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中技术(如林木遗传改良、森林资源监控、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无性系林业、木材加工利用等)在保护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林业资源的多样性。近十多年的林业生产实践证明,先进的林业科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1.3提高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林业都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重造林轻养护,重数量轻质量,对水分、温度、养分的管理比较粗放,剪枝、间伐等管理也不够精细,导致造林数量多但成林数量少,林区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大面积实时监控林木生长情况;利用机械化技术快速进行施肥、灌水、防除病虫害工作;使用数字化技术科学制订造林计划,确定营林管理方案,推动林业生产数字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大大提高林业生产效率[2]。同时,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有利于节省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与林业生产的回报率,并降低经营风险。而且,先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可以倒逼林业生产工作者不断学习高新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现代林业工作者队伍。
2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长期受传统工作模式和粗放式管理的影响,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了解不透彻,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理解不足,不重视科技创新。部分林业生产经营者秉承着靠天吃饭的雨养林业传统思想,不主动学习、应用先进科技,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不能更新技术设备、培养科技人才,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
2.2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林业科技创新需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高校、林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但当前,柳州市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省内高校,且部分先进科技需要从省外引进,而各林业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没有参与林业科技创新,导致生产单位无法及时了解高新科技的情况,难以及时引进、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也无法促进先进科技的转化,难以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
2.3科研经费和科研资金不足
一方面,有关部门对林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较少,无法满足科研部门的需求,导致科技研发工作只集中于主要产业和经济效益高的部门,难以形成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局面;另一方面,林业生产企业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投入,很多林业科技创新项目无法稳定开展,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研人员主动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3]。
2.4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一方面,受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方式不科学的影响,先进的林业科技无法及时投入实际生产中,无法发挥科技创新的能效;另一方面,部分林业科技创新缺乏针对性,与发展需求和生产实际脱节,一些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于当地林业生产。加之部分推广工作人员科技素养不高,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难以展现先进科技的效果,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3加速林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转变理念
首先,林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制订科学的推进计划,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从林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抓住绿色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林业技术。其次,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林业生产者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使科技研发更贴近柳州市林业实际,及时填补林业科技的空白与薄弱之处,促进林业科技全面发展。最后,林业生产者要认清科技创新对提高经济效益、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作用,主动更新技术和设备,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
3.2健全创新体制
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发展体系,整合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林业企业和推广机构,完善科研产业链条和人才链条,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健全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整合财政经费、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科技创新,尤其要把更多企业纳入科技创新链条,提高林业科技新成果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3.3加快林业装备技术研发
科技装备是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在林业装备上的应用,特别要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林业资源监测水平、病虫害预警及防治水平、林业生产效率。从柳州市林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地林业借助红外感应装置、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设备等,全面提升了营林管理、资源保护、资源利用和产业升级水平[4]。
3.4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限制林业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促进科研经费和社会资金向林业科技创新倾斜,加大对科研应用单位的奖励,特别要对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奖励,形成带动效应,为技术创新与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3.5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林业科技创新、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柳州市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该市实施了《柳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从人才教育供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入手,构建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下,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当前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需要通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来缓解。国家教育部早已指出:在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我国毕业生数量却有了较大的增幅。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变化,新技术得以实施,新产品不断研发。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创新体系的基础内容要求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时展要求,进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大都处在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已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敏锐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且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往往由于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创新技能往往缺乏,加之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我们往往是闭门造车,而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第四,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虎头蛇尾,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学府,实现高等院校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力度:
第一,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首先,稳定的团队,长时间的投入是科研活动所必须的两个方面。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意识。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科研毅力,使学生把科技创新活动当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思维、考验自我意志的成长活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分析创新在日常学习与科研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再者,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主选题与实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想法来选择方向、确定课题,不断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生活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实践的相关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细心全面的观察能力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智力思维和动手能力,努力构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再者,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学生科技梯队,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建立跨专业、跨年级的科技活动小组,同时,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周刊,2007,9(20).
【关键词】金融科技创新 资源型经济转型 支持作用
山西省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如证券、基金、债券等加快其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创新结构失衡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山西经济持续发展,再加上山西作为资源型经济区,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路径行不通,必须走转型之路。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优势,一旦失去资源的支危经济就可能陷入危机,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区域出现了种种问题:“资源诅咒”“荷兰病”等现象,由此可见,不能一味地依赖资源发展经济,而是要走转型之路,金融科技创新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区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地区。近几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经济呈现各种病态特征,介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各种病态姿势,山西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
二、金融科技创新和资源经济转型相关理论
(一)金融科技创新理论
在国际上,《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首次研究科技与金融,主要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在新科技时代早期,是一个爆炸时期,给经济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内,研究专家在1993年首次提出“科技金融”,伴随着一些法律的颁布,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随之成立。最近,国内专家给科技金融下了一个的定义:科技金融是在科技创新支持作用下,促进金融创新发展以及金融政策与服务的系统化。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理论
资源型经济悖论与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转型的两个重要理论。首先,资源型经济悖论包括“荷兰病”和“资源诅咒”。“荷兰病”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对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导致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荷兰经济发展,但严重打击了其他产业,引发各种问题。“资源诅咒”是一国资源优势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是起抑制作用,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于资源稀缺国家。其次,产业结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它的奠定了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首次发现产业结构不同是由于国民收入差异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造成的。
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现状以及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
山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开发已经达到了120种以上,其中,煤炭资源最为充裕,储存量有2700多亿吨,资源优势为山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六十多年来,山西省累计开采原煤量达到百亿吨,足以保证煤炭资源的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而煤炭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使山西跌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走转型发展之路成为必然趋势。
虽然山西经济长期发展凸显各种问题,但是经过山西人的共同努力,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二是传统产业得到改善,后续产业不断扩大;三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这三个方面的显著改善,充分说明了山西经济走转型发展之路是正确的选择。
(二)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
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依靠金融科技创新。虽然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其创新能力不足,使其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金融科技创新研究经费欠缺,不能保证金融科技创新的需求;第二,金融科技创新缺乏人才,难以支撑转型发展的智力需求;第三,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布局不协调,不符合转型发展的要求;第四,金融科技创新产出效率低,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求。
四、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研究
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行动已在积极全面推进之中,为解决高新技术融资困难,在2007年,山西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资建立了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公司。近几年,山西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是银行信贷金融市场对山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是资本市场成为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实现了兼并、重组与融资,从而推动山西煤炭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最后是银行信贷与资本市场相辅共促,促进其发展。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资本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银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山西经济发展。
虽然金融市场对山西资源转型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但也有不足。第一、银行信贷独大,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第二、资本市场要素不完备、发展不充分;第三、在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市场发挥力度不够;第四、金融市场机制和配套环境有待完善;第五、金融科技创新力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五、提高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的政策建议
山西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保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必须采取以下建议:第一、有配套的相关机制,为转型发展创造温馨的环境;第二、努力培养与引进金融科技人才,落实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智力支撑;第三、增加经费投入,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四、提高金融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持;第五、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发展新型产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加.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宁志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程绪平.建立资源型工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3):1-4.
进入中国20年来,BSA | 软件联盟致力于不断拓宽公众对于软件创新如何开启无限机遇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生活水平。BSA | 软件联盟通过不断开展包括政策议程、合规与维权在内的多个项目,帮助中国加速科技创新以及更好地融入全球软件市场。BSA | 软件联盟与中国政府紧密合作,共同缔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并向相关产业与企业推广软件资产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鼓励企业使用授权软件,从而促进多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BSA | 软件联盟专注于确保软件和创新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作为中国软件产业领先倡导者,BSA | 软件联盟与中国政府在以下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确保知识产权体系以真正促进创新的方式健康运行,保障全球贸易的重要性,鼓励为执法顺利获取数据制定明确及具有可预见性的法律法规,以及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和用户安全。而这些正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市场。随着我们的联盟成员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建立业务和供应链,我们已经看到它们与中国在政策和合规性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BSA | 软件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Victoria A. Espinel在20周年庆祝活动上表示:“我们在中国收获了一个精彩的20年。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旅程,与中国共同发展,与我们的联盟成员共同成长。”
论文摘要: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实验室经济作为技术创新的新形式,越发显得重要。从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出发介绍实验室经济的基本内涵,指出实验室经济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我国发展实验室经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实验室经济;产业升级
1 引言
实验室经济是指通过政府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型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企业依靠自身建设的实验室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联合,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进行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种将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不仅科技成果转化快,而且紧跟市场导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然而总体水平还赶不上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先进的生产工艺几乎被发达国家垄断,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着巨大的阻碍,经常遇到国外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积极发展实验室经济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 理论基础
实验室经济作为技术创新的新模式,成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熊彼特(191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通过这种新的组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知识,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而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大企业通过自身的实验室,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且指导下一步科研的方向;而小企业虽然自身科研实力较弱,但是如果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相结合,同样也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实验室经济正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3 发展实验室经济的重要意义
3.1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产业联盟的建立
实验室经济的开展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了产业联盟的建立步伐,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短期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北京市昌平区率先提出探索发展“实验室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自2010年每年至少投资两亿元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现今昌平区拥有43所高校,106家科研机构,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集聚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名科技人员,形成了以能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企业通过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完成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促进整个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有利于企业生产结构调整
当前,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普遍重视为投资领域设定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条件与技术质量标准。企业如果不具备某一方面的核心技术或核心资产,不达到国际标准,将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企业内部结构也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因为结构不合理归根结底便是知识技术水平的匮乏。开展实验室经济能够帮助企业分工明确、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调整落后的生产线,优化企业结构,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已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到如IT、电子商务、智能产品等知识密集型领域,这就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很多企业投入较多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线,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状态,形成现代化产业结构。新型的工业化是在信息化带动下,通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升级。企业通过进行实验室研发,创造新材料、新能源,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我国新能源领域中的太阳能企业,依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制造上,成功实现阳光的接收、转换,制造出普通照明和二极管发光两大类灯具及家电用蓄电池等新产品,应用于室内外照明以及家电电源,有效节约了电力资源,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因此,发展实验室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意义。
3.4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贸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市场准入门槛,我国出口形势更加严峻。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冲击,纺织、五矿化工、轻工、食品土畜等行业均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其中食品土畜、纺织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受限制的程度较大。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出现逆差,引起广泛关注。科贸兴国是我国外经贸发展战略中继“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之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因此,政府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替代,有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与定价权。
4 政策建议
4.1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
发展实验室经济,实现从知识到技术的转化,是技术创新重要途径。因此,应该支持大学建设科技园,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对接,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循环发展。
4.2 加快产业功能园区建设
高端产业功能园区是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园、信息园等产业园区,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获得竞争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产业园区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优化企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时展的需要,切忌机构庞杂而内部信息流通不畅,要努力改变经营思想、调整部门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技巧,使组织内各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重组。将重心转移到知识技术的开发利用上,重视组织结构中创新领导小组、技术开发等部门的建立。同时,创造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绿色管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效能,也有利于规避各国技术壁垒对出口产品的限制。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