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心肺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肺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肺胀 ;康复锻炼 ;心理护理 ;活动耐力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00-01

肺胀相当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由于病情容易反复,机体抵抗力低下,致使病人身心受损。及时掌握病人心理变化和需要,给予适当的康复锻炼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5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6月~2010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人,男90例、女55例,年龄40-86岁、平均63.2岁,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7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2例、肺源性心脏病41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时间最短13-29 天、平均21 天。

1.2 方法

1.2.1 分组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145例病人分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74例。两组性别、年龄、治疗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锻炼和相应的心理护理。

1.2.2 康复锻炼

1.2.2.1 寒锻耐炼。一是逐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二是尽量延迟穿棉衣戴口罩的时间,但应注意防止感冒。三是用浸有凉水的毛巾反复擦洗脸部、颈部和双上肢,擦到发热为止。

1.2.2.2 呼吸锻炼。端坐或直立,先深吸气,同时鼓腹,接着收腹提胸,然后缩唇(鱼口状)缓慢呼气,胸廓自然下降,如此反复,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

1.2.2.3 放松锻炼。指导患者将颈、肩和上胸部肌肉先尽可能地收缩 ,然后放松,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1.2.2.4 饮食指导。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水果、蔬菜等 ,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 ,提高机体耐受力。出现心衰的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 ,食盐限制在 2~ 3g/d以内。

1.2.3 心理类型及护理措施

1.2.3.1 恐惧心理43例,占29.7%。病人往往急躁、恐惧,常因咳不出痰而发生窒息、心情紧张、病情加重。

措施:制定多项预防措施,如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切忌汗出当风,以免受凉感冒,外出必要时戴口罩,以防吸入冷空气而加重病情。通过交流,消除病人过分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2 埋怨心理36例,占24.8%。长期患病,产生不满情绪,埋怨医护人员医术不精,埋怨家人、亲友、同事对他不关心。

措施:一是耐心向病人解释,消除紧张、不安心理。二是要态度和蔼地出现在病人面前与其谈心,使病人消除心理偏见,积极配合治疗。

1.2.3.3 悲观心理34例,占23.4%。经过长期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的病人,易产生悲观失望,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措施:一是尽快控制其症状,告之发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及有效治愈的例子,鼓励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病人得到认知后,能主动配合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增强其信心。二是加强巡视,尤其在夜间要多关注他们,防止发生意外。

1.2.3.4 焦虑与求救心理17例,占11.7%。此类病人总是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坐卧不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旦住院,求治迫切,表现为院外焦虑,院内求救的心理。

措施:要耐心、细致、及时给患者讲解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提示心情的好坏与本病的关系,如果情绪不佳,会加重病情,要尽量劝导病人,缓解精神压力,让病人尽量舒心,使其感到温暖,消除顾虑,最终战胜疾病。

1.2.3.5 怀疑心理9例,占6.2%。总怀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问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医嘱行事,这样会贻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措施:一是要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熟悉医院环境。二是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让病人看到护士工作的严谨,不会出错,可以放心接受治疗。

1.2.3.6 病人角色减退心理6例,占4.1%。对疾病满不在乎,在发作过后往往急于任意活动,不听从医嘱,擅自增加活动量。

措施:向病人恰当的介绍病情,解释活动不能一次到位的原因及危害,说明逐渐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有人关心,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确保病人顺利、安全的康复。

1.3 评价标准

1.3.1 活动耐力正常

不需吸氧、呼吸正常、活动量正常(可从事常规的生活和工作)、睡眠良好为活动耐力正常。

1.3.2 活动耐力下降

出现需要吸氧、呼吸不正常(频率加快或呼吸困难说话费力)、活动量减少(不能从事常规的生活和工作,稍活动则呼吸困难或喘息不适)、睡眠不良一项以上的,为活动耐力下降。 上述指标均在病人出院前1d 进行评价。

2 结果

两组病人活动耐力比较见表1。

两组比较X2=5.49,P<0.05,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肺胀病人活动耐力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2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护理干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1][2]。为减少或防止该病急性发作,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46例临床平稳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3O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69.5岁。通过对患者的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营养支持,鼓励协助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心理干预、氧疗等,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2护理干预

1.2.1心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反复迁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在治疗护理中我们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诱导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1.2.2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绍肺康复治疗的目的方法重要性和效果,鼓励患者参与制定治疗护理计划。向患者解释肺康复的效果与运动训练时间成正比的,鼓励其持之以恒。教育患者戒烟。

1.2.3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方式可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爬楼梯、拍球、打太极拳、做日常家务等。运动强度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以运动后出现呼吸短促,停止运动后10 min呼吸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为宜。肺运动康复应每周3~5次,每次1h,持续3~6月。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动受限者可辅以被动活动,如理疗等。病情稳定后,能做站立时予步行训练。

1.2.4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每2h1次,病情许可时可行引流、胸部叩击。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大于1 500 ml。痰粘稠时予雾化吸入。指导有效咳嗽的具体做法:身体坐直前倾,深吸气后,连续咳嗽,咳嗽时腹肌收缩,用力将肺深部痰液咳出。

1.2.5加强呼吸肌的锻炼 向患者讲解呼吸肌锻炼的目的,指导患者缩唇一腹式呼吸。具体措施:根据病情让患者取舒适,嘱其放松全身肌肉,一手置于上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鼻吸气腹部隆起,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同时腹壁凹陷。吸呼比为1:2~3。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20 min,每日2次。还可指导患者做阻力呼吸锻炼如吹气球,呼吸体操如扩胸、弯腰、下蹲等。

1.2.6营养支持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自、高维生素易消化少产气饮食,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调节。

1.3 统计学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测定,并按照活动耐量来评定呼吸困难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3][4] 。应用SPSS 10.0软件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肺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及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比较。见表1。

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护理干预翦后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日常生活能力分级(n=46)

注:治疗前后行配对t检验,均P< 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为其重要的临床特征,除了肺功能受损外,呼吸肌及全身外周肌肉功能受损也是主要临床表现,其发展呈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最后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5] 。近10年来,包括呼吸肌功能锻炼在内的肺功能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具体的锻炼方法多种多样,循环训练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国内也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但国外几项有关以呼吸肌锻炼来改善呼吸困难的临床试验研究得出的结果很不一致,提示单纯功能锻炼收效有限。 本组资料证实,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能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部分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继续减退,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2]肖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疗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4A):680.

[3] 赵鸣武.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98―99.

[4] 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第3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摘要] 目的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脑梗塞导致偏瘫的老年患者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脑梗塞;偏瘫;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78-03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脑梗塞的病死率有所缓解,但其导致偏瘫的几率仍居高不下。脑梗塞致偏瘫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生活的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在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1]。该文主要就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并总结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次所选68例研究对象均整群选自于该院接收并治疗的老年脑梗塞导致偏瘫患者中,根据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均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60~76岁之间,平均(68±1.25)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61~78岁之间,平均(69±1.63)岁;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该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确诊,且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该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均为单侧偏瘫,无肢体畸形者。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者,排除合并出血液性疾病者;剔除治疗中出现感染、呼吸衰竭及出血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监测、用药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护理人员应尽量给予患者健侧卧位,保持患侧上肢的前伸,并在上肢的下方置一高枕,并在患侧下肢放置一个长枕;同时,保持患侧膝关节、髋关节处于屈曲位。选择患侧卧位时,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患侧肩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健侧的下肢在前、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弯曲。此外,护理人员应每隔2 h变换一次,以防压疮;但在变换时,护理人员应避免头部的扭曲。②给予患者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先进行大关节的活动,然后再进行小关节活动;先活动健侧,再活动患侧;3次/d;活动期间,应以关节不痛为最佳。待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屈膝、屈肘等,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应把握好训练的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加强对患者语言认知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音乐、广播等来刺激患者大脑,增强其语言感觉;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来提升患者语言能力;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并耐心引导患者开口说话。训练时,首先以单句为主,然后在提升训练的难度。④日常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洗簌、解扣、如、握笔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给予其站立行等训练。⑤心、肺及脑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瞳孔等,有轻微脑水肿者,可给予其冰枕以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病情较重者,可给予其呼吸机辅助治疗;对于呼吸功能较弱者,护理人员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插管通气。

1.4 效果评定

采用BartheI指数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强;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能力越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同时,对两组护理后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护理后患者肌力强度至五级,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为显效;护理后患者瘫痪肢体的机体提高二级,部分生活能自理为有效;肌力无变化,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

护理前,两组BartheI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护理后BartheI指数、FMA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2.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NIHSS评分

护理前,研究组NIHSS评分为(22.36±2.31)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96±3.2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6.32±0.58)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5±2.33)分;两组护理后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

2.3 对比护理后两组的康复效果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使得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致使脑梗塞后发生偏瘫的几率较高,给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给予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而促进患者受损大脑的修复和重建,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质量[5]。

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关节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护理,而且还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复护理;将其用于老年脑梗塞致偏瘫患者中,能够大大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6]。该次研究中,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研究组BartheI指数为(62.35±2.19)分、FMA评分为(63.59±5.3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开展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清强,王同慧,王永峰,等.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外伤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25.

[2] 梅杰民.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278-279.

[3] ⑿,王美玲.综合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8):79-81.

[4] 陈艳,李春利.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8-10.

[5] 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5):513-514.

[6] 赵习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57-1358.

[7] 张延红,赵晓丽,王东.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0):1564-1566.

第4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4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72-0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肺气肿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慢性感染等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演变为本病。近数十年来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本病为慢性病变,病程长,一般得不到根治,影响健康和工作。为此,在本病的缓解期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的。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期,延长生存时期,使病人能够带病延年。预防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增进呼吸功能,增强心理健康。

1.2方案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在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时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按病情的不同阶段分步骤教导,向患者宣传有关本病康复护理的知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与护理,让患者做循序渐进的运动,提高对运动的耐力,并逐步进行耐寒锻炼,有条件者可进行氧疗,劝告患者戒烟并注意饮食的调整。

2具体锻炼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以呼吸系统康复为主,为此患者可进行如下呼吸锻炼。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增加呼吸的有效性。改善通换气功能。

2.1腹式呼吸做法,全身放松,采取上身前倾位,吸气时有意识鼓腹,呼吸时收缩腹部,可以用自己的手置于腹部,略加压力,加大腹腔压力。长期锻炼可增加膈肌运动幅度。

2.2臀高位呼吸患者取臀高位,类似胸膝位,利用内脏对横膈的压力,在呼气时增加横膈运动幅度。

2.3吹蜡烛即对一排蜡烛吹气,从近到远,逐渐增加吹灭蜡烛的根数。

2.4吹瓶练习串连两个瓶子,瓶内置水,用力将甲瓶内水吹向乙瓶。

2.5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收拢,作吹口哨样,呼吸须按节律进行,吸与呼的时间之比为1:2-3。这使肺内残留气减少,吸气量增加,肺泡内氧分压增进,使氧气吸入增加,提高气道内压,防止气道过早闭合,增加呼吸的有效性。

2.6咳嗽和哈气技术指导咳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它可以因气道受到刺激引起反射性咳嗽也可以在主观控制下产生自主性咳嗽。但是咳嗽只能将支气管树第6-7级内的分泌物向近端移动,更远部位的分泌物则需要其它技术进行清除。哈气技术是将声门打开的咳嗽,其要点是咳嗽是发出“哈”音。由于咳嗽和哈气技术均可以增加气道阻力,尤其在低肺容量时,所以必须与呼吸操交替进行训练。

3放松疗法

肺气肿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同时由于呼吸肌肌力减弱,呼吸时常过度使用颈、肩和上胸部肌肉进行代偿。所以指导患者尽可能全身放松,尤其放松颈、肩和上胸部肌肉,是纠正异常呼吸模式的重要技术。嘱患者将需要放松的肌肉先尽可能地收缩,然后放松。

4氧疗

影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问题是氧疗,现已证明,如果能长期低流量持续吸氧,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命,家庭氧疗每天吸氧时间14-16h,流量为0.5-1L/min,若能达到持续24h吸氧效果更好。条件许可的患者应尽可能在活动时应用携带式氧气筒。运动吸氧能改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中毒。

5劝告戒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疾病的发生70%-80%由于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能引起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和呼吸功能减退,应耐心对患者讲解吸烟与疾病的关系,劝告患者戒烟,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

6饮食调整

营养不良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营养不良还影响通气驱动力,降低呼吸中枢对氧的反应,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贮备下降易于疲劳。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频率增加使呼吸功能增加,致使能量消耗增高,此外饮食摄入不足也是一个因素。指导病人多食一些有营养价值的饮食,如:肉类、蛋类、奶类、它们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食物的调整要注意色、香、味,注意食物花样翻新。同时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以增进食欲。通过补充和调整饮食来提高摄入量,从而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功能。

7膈肌起搏治疗

肺气肿使膈肌位置下移、活动度减弱,呼吸肌疲劳,肺泡通气量下降。通过电刺激膈神经能增强膈肌收缩力,加大膈肌移动度,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8家庭氧疗

慢性肺气肿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症或潜在低氧血症,尤其夜间明显。低氧血症可致多脏器功能不全。专家业已肯定,长期坚持夜间持续低流量(1-3L/min)吸氧>12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标准的家庭氧疗时间为每日24小时吸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氧流量和给氧时间,一般应低流量持续给氧(1-2L/min),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加重和对呼吸的抑制。

为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做好肺气肿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7岁,因“间断发热,伴恶心呕吐5 d,突发晕厥1 d”于2015年1月5日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受凉后出现发热症状,自诉感冒症状,伴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不伴出汗,无心悸,无视物不清、眩晕,就诊于外院,考虑“胃肠炎”,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2次,就诊于我院急诊,突发心脏骤停3次,行紧急心肺复苏。查体:T:37℃,P:50次/min,R 19次/min,BP:100/60 mmHg,胸片:主动脉硬化,左室壁运动略减低,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电图:窦律,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V2-V6导联T波倒置。心脏彩超:左室略大,左室壁运动略减低,左心功能尚可,心包积液少量极少量。中性粒细胞:82.51%,谷丙转氨酶:632.1 U/L,谷草D氨酶:996.9 U/L,肌酸激酶:469 U/L,超敏肌钙蛋白T:0.92 ng/ml。初步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为拟行ECMO治疗,转入ICU。1月6日于ICU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及ECMO体外循环。病情逐渐稳定,于1月10日撤出ECMO管路及呼吸机。于1月12日患者出现胀痛可触及肿块,请乳腺科会诊,提示患者哺乳期,双侧乳汁淤积,建议排尽乳汁,通畅乳管,外敷芒硝及口服炒麦芽。患者于1月14日病情稳定由ICU转入CICU继续治疗。病情恢复逐渐好转于1月23日康复出院。

2.护理

2.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1.1监测心电监护 该患者于接诊当日多次发生室颤,意识丧失,立即给予心外按压及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因此术后应24 h密切监测心电监护,每小时准确记录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给与相应的抢救措施。

2.1.2监测体温 保持环境清洁,维持体温在35℃-36℃,温度太高将增加氧耗;温度太低易发生凝血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紊乱。ECMO循环复温装置温度设置在36℃-37℃,以保证血液回流到体内的温度是生理温度。

2.2管路的护理 保持ECMO管道通畅,是确保ECMO正常运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要加强ECMO的管道护理。护理人员每次交接班时应检查导管位置,测量导管外露长度,避免管路扭曲、打折、移位并妥善固定,严防脱管。医生每天给予穿刺部位换药,如有出血立即更换敷料,保持局部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3气道的护理 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应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适时吸痰,并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2 h翻身拍背,间断使用振动排痰机,并加强呼吸道湿化,促进痰液排出。

2.4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 出血为ECMO最常见的并发症。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时,易导致患者血小板降低,且全身肝素化使机体凝血机制受到破坏,易导致患者出血。因此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动静脉穿刺部位和身体其它部位有无出血倾向、血压、心率以及血小板,做好记录,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在做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导致出血。

2.4.2感染 研究发现,感染可降低患者的成活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患者使用ECMO、气管插管及尿管,并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加之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故容易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专人护理,限制人员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应监测患者体温、血常规、c反应蛋白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还应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并加强营养支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4.3栓塞 ECMO治疗过程中,血细胞破坏,凝血因子释放,易形成微血栓,随血液流动到四肢及脑部等血流缓慢的血管内时易在管腔内形成血栓,其中包括脑血管栓塞和肢体血管栓塞等。此外ECMO导管插入股动静脉后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下肢血供及回流障碍导致肢体坏死。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下肢血运情况,包括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缺血、僵硬、水肿、皮肤发白等。班还应使用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意识状况,防止脑血栓形成。

2.4.4溶血 发生原因与离心泵轴心转动不平衡直接破坏红细胞以及管道或膜中的血栓通过激活补体、WBCS、凝血因子促进凝血障碍,使红细胞粘附在纤维蛋白上并溶解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引起DIC和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医生安装离心泵及使用磁浮动力的离心泵可减少对红细胞的破环从而可有效减少溶血的发生。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及ACT,保持管道畅通防止打折,使用温箱避免外周循环血液温度过低,定期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酸性血红蛋白阻塞肾小管,必要时更换氧合器,泵头或整个管道,病情允许尽量缩短ECOM治疗时间。患者行ECMO后第3 d出现血红蛋白尿,经家属同意后更换膜肺继续行ECMO辅助治疗,两天后血红蛋白尿消失。

2.5皮肤的护理 患者行ECMO期间,绝对卧床且术侧肢体制动。因此护理人员应每2 h协助患者更换,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产生压疮。

2.6内科康复护理

2.6.1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病情恢复期活动无耐力,仍需严格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很重要,做好相关宣教,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床单位整洁,做好晨晚间护理。

2.6.2的护理 患者处于哺乳期,由于长时间未排除乳汁,双乳放可触及肿块,请妇产科医生会诊后,提示:双侧乳汁淤积。建议排尽乳汁,外敷芒硝3-4次/d;口服炒麦芽100g/d,1-2次/d;随诊。同时注意的清洁,避免剧烈挤压、碰撞。

2.6.3心理护理 突如其来的疾病,病情危重,经多次抢救,使患者及家属内心产生恐惧。然而对疾病及其治疗的未知,也会使他们心中产生焦虑和担心。因此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需贯穿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医护人员精心的照顾和专业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自身抗病能力,使患者情绪稳定,病情也会逐渐平稳。

第6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方法:128例病人分为两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以往档案资料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4-15天病情平稳后进行单一康复护理,15天后两组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是68.75%和43.75%,两组比较P

结论: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较单一康复护理效果好。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 综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0-02

脑出血由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动”或“废用”造成的废用综合征,因此及时治疗的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与以往档案资料进行单一康复护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符合200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2岁,发病2~120小时入院。无其他部位出血,无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为保守治疗。

1.2 分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岁;对照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档案资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6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发症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止血、保护脑细胞、等保守治疗。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4-15天后,给予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等单一功能锻炼,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开始治疗的同时,即给予患者肢体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良肢位是指瘫痪的肢体应放在适当的抗痉挛位置,不受压,防止关节过屈过伸。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等。因被动活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动度,预防肌肉,韧带痉挛及关节急性挛缩。逐步进行由远端小关节到近端关节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吞咽困难的训练、语言的训练、面部肌肉的运动等早期康复锻炼。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如责任护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训练板、弹力带、泥胶、绳梯等进行功能锻炼,把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相结合,将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动作要协调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护理人员要能运用自己身体的灵活性来操作,避免给患者康复锻炼时对护士自身造成损伤,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进行MBI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护士主诉评定有无职业损伤表现。

1.4 疗效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来评定,包括十个项目:进食、修饰、转移、如厕、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楼梯和洗澡,共计100分。MBI对定期评价康复效果有较高的价值,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①基本痊愈:MBI评分60分以上,残疾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MBI评分40分-60分,残疾程度1~3级。③有效:MBI评分20分-40分。④无效:MBI评分0分-20分,卧床病例、残疾5级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6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3.75%,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444(68.75)12(18.75)8(12.5)87.5

对照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2.2 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6.40,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X±S)治疗后(X±S)

观察组6425.15±8.6314.95±9.43

对照组6425.12±8.5319.45±7.83

注:两组治疗后均数差别检验有高度显著差异(t=3.60,P

3 讨论

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多损及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小便失禁等症状,还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由于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治疗与护理同样相当重要。应早期给予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为下一步的主动运动,等张、等长和等速收缩等康复护理打好基础。病情平稳后可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进行功能锻炼,以及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将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相结合。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职业损伤。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我们此次的课题以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出血的治疗护理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脑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导致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护理脑出血患者中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护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职业损伤。因此脑出血患者不仅仅需要挽救生命,而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锻炼,配合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减少了护士自身的职业损伤。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我们认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将使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可极大减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士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鲁秋香.脑出血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第7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穴位按摩;肌群拍打; 脑卒中;偏瘫性痉挛;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肢体肌肉痉挛导致运动时阻力增加,不能产生协调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也是康复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康复护理常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3月~2013年10月在某县级医院进行康复理疗的脑卒中偏瘫性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4±8.3)岁;其中脑梗死17例,脑出血23例;对照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3±7.3)岁;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25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瘫痪侧别,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及病情程度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偏瘫肢体处于瘫痪状态,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I-Ⅲ级。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合并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及神经肌肉等对运动直接影响的疾病;不配合治疗者。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如:床上运动、卧位坐期、坐位转换、步行和上下楼梯等练习。

1.2.1对照组给予抗痉挛的康复护理,包刮床上抗痉挛的良肢摆放,实行24h抗痉挛模式管理,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各关节被动训练,有节奏摆动肢体躯干缓解躯干肌张力增高;床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早期负重有利于正常肌力产生。训练45min/次,5次/w,连续4w。

1.2.2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方法。穴位按摩方法: 从远端腕部向近端肩部拍打各肌群,并配合肩、肘、腕关节的被动运动,然后上肢循阳经取穴: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给予重刺激按压,频率稍快;以获取深部组织明显酸胀感为度;下肢循阴经取穴: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按揉,频率以柔和;每个穴位持续刺激1min,太冲宜久按揉2min,穴位按摩时,操作均匀柔和,避免用力过大损伤患者皮肤。操作避免在患者紧张、饱食、饥饿等情况下进行,以患者耐受为度,同时注意部分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掌握刺激量的轻重。肌群拍打方法:按摩完毕从远端腕部向近端肩部拍打各肌群,来回3~5次。该方法进行5次/w,20min/次, 4w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肌肉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评估。①痉挛程度评估。以肘关节和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进行痉挛程度分级[1]。降低2级肌张力为显效;降低1级肌张力为有效;降低半级肌张力为好转;肌力无任何改善为无效。②运动功能评估。采用简化的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小于50分为Ⅰ级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Ⅱ级重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Ⅲ级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Ⅳ级轻度运动障碍。改善3级运动障碍为显效;改善2级运动障碍为有效;改善1级运动障碍为好转;运动功能无任何改善为无效。所有入选患者于干预前1天进行第1次测评,4w后第1d进行第2次测评。两次测评在测评当天的相同时间点进行。评定工作由同1名未参与干预研究的康复师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Tes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 干预4w后观察组肌肉痉挛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2.2干预4w后观察组运动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或椎体束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增高,导致骨骼肌肌张力增高, 根据"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优势""避免刺激优势肌"的原则[2],上肢取患侧伸肌群的阳经腧穴:肩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与阳跷脉之交会穴,按摩此穴可引导大肠经经血回流肩部,缓解肩部疼痛,治疗上肢不遂;曲池、手三里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两者配合主治上肢不遂,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有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肘臂屈伸不利;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担当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下肢取患肢内侧阴经腧穴: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按摩此穴有利于气血顺利通行,避免肢体僵硬,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刺激阴陵泉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主治下肢拘挛;太冲穴足阙阴肝经之穴,肝主筋,易生风,中风后手脚拘挛就是肝经受伤,按压太冲穴可在痉挛时解痉,另者患者在痉挛时必会出现恐慌、焦虑,此时按压太冲穴可使紧张的心理有效缓解。从表1显示,通过特定腧穴按摩,痉挛程度改善和肌张力降低情况,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3.2 穴位按摩的机理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穴位与经络、脏腑和气血密切相关。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穴位按摩可达到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特定穴位按摩有利于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营养,促进组织修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按摩前后拍打能使肌肉放松,加快肌力恢复,有利于肌肉增长。表2显示,通过穴位按摩和肌群拍打,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运动功能,观察组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尤其是中重度运动障碍者,通过穴位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从而减轻肢体痉挛或防止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促使患肢功能恢复。

4结论

痉挛导致肌张力增高是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否有效抑制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是康复成功的重要环节,通过上述疗效分析,按摩特定腧穴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期的肌张力,促进康复,减少致残率,使患者早日重归社会。且穴位按摩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因其无创伤性,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在实施过程便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5.

[2]陈立典,陈锦秀.康复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76-177.

[3]赵曦光,杜玉奎.疗养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75-477.

[4]陈昌骏. 图解皇帝内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128-129.

[5]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4-147,193.

[6]吴佶.推拿手三阴经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卫生.

第8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 2007 年 1 月至 2011 年 11 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收入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 103 例做为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方法 CT 或 MRI 证实确诊,发病后出现误吸症状,临床体征具有以下之一:(1)张、闭嘴力量减弱;(2)鼓腮漏气;(3)软腭上提力弱;(4)吞咽时喉头上举>1 s;(5)舌肌上下和侧方运动受限;(6)咽反射减弱或消失;(7)软腭反射减弱或消失,洼田氏饮水试验>5 s 或出现呛咳。

1.3 排除标准 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智力低下、严重认知障碍、恶性肿瘤、耳聋及严重言语理解障碍。

1.4 研究方法

1.4.1病例分组 入组病例按发病后与开始康复护理介入的时间(t)分为 4 组:A 组:0<t<48 h,B 组:2 <t<7 d,C 组:7<t<14 d,D 组:14<t<28 d;其中 A、B、C 组为神经科监护室内收治病例,D 组为普通病房收治病例;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溶栓例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各组病例均给予4 周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1.4.2评定方法 4 组患者在早期护理干预介入前、后均接受 3 种方法进行评定:(1)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5级分法);(2) 日本藤岛一郎氏吞咽障碍分级量表(10 分法);(3) 日本才藤荣一氏吞咽障碍分级标准(7级分法)。

1.4.3护理干预措施

1.4.3.1摄食训练 对神经科监护室中卧床患者采取调节电动监护病床角度,使躯干与水平面呈 30°倾斜角,并逐渐过度到 90°;普通病房患者取 90°端坐位,患肩垫枕抬高,头部前屈15°向健侧旋转 15°。

1.4.3.2 咽部冰刺激训练 分别用冰棒刺激舌根、软腭、咽后壁,增强吞咽器官神经的敏感性,诱发吞咽反射,2 次/d,每次 10 min。

1.4.3.3咽部电刺激 应用 vocaSTIM93/42EEC 型低频脉冲电刺激仪进行环咽肌刺激,电极位置:(负)甲状软骨前正中线交点,(正)C7 棘突上 3 cm。采用正负双向 t4 脉冲三角波形,刺激时间 200 ms,峰值 8.0~12.0mA,间隔 5 s,2 次/d,每次 20 min。

1.4.3.4咽肌训练 (1)空咽练习与交互式吞咽:先嘱患者做无食吞,对有吞咽动作者给予进食完成后饮水1~2 ml祛除咽部残余食物;(2)侧方吞咽:左右转颈配合空咽,祛除梨状隐窝残留食物;(3)点头状吞咽:颈椎反复前屈同时配合空咽,祛除会厌上凹残留食物。以上各组动作 3 次/d,每次 15~20 min。

1.4.3.5 混合食物摄食训练 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饮食调配,先由半固体糊状食物开始,逐渐增加液体在食物中的比例,最终固、液体完全分离;小口慢咽,逐渐恢复一口量(20 ml)的三餐进食。

1.4.3.6 其他辅助训练 (1)口唇闭锁训练;(2)舌体牵拉训练;(3)声门上吞咽;(4)喉头上抬训练。

1.5 统计学分析 用 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 F 检验,两两比较用 q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 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吞咽障碍改善程度比较 A、B、C 组干预前、后吞咽障碍改善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D 组干预前、后吞咽障碍改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护理干预后各组病例吞咽功能比较 A 组干预后吞咽功能好于 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干预后吞咽功能好于 C 组和 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见表 2。

3讨论

吞咽障碍的远期疗效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已得到共识。国内已有相关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吞咽障碍程度、康复护理干预介入时间、认知程度、意识程度是决定吞咽功能远期效果的四大影响因素,其中护理干预的介入时间则是最人为可控的主观因子[5]。Takahata等[6]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早期干预与远期疗效有直接关联,干预时间越早,影响越显著。而Ickenstein等[7]的最新定量分析更细化地提出急性卒中最初72 h是改善预后的窗口期,护理小组对发病后2h 内的吞咽障碍评估检查和 24 h 内康复护理措施的介入可在 14 d 后使 50%的病例得到恢复,90 d 后功能改善率达91%。而目前国内对护理介入时间与远期改善率的定量关系研究报道较少。

第9篇: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数约130万-150万,幸存者中约有70%-8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与沉重的负担。先期研究证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整体、系统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我院近两年对6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603例患者中124例肌力0-1级,426例肌力2-3级,53例肌力4级。通过康复训练后患者患肢肌力都达到4级以上甚至完全康复,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要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其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药物护理

2.1 指导病人按时正确服药 讲解所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教育病人停药或换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骤停骤换,以免引起复发。

2.2 利尿脱水剂 静脉使用利尿脱水剂,应注意滴速要快,保证在有效时间内顺利滴入(一般在30min内)。指导病人在输液时手不要乱动,以免针头脱出液体外漏,造成组织坏死。

2.3 血管扩张药的使用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时,应注意滴速不要过快,40滴,分左右,以免出现头胀痛、面部潮红等不适,教育病人或陪人不要随意调滴速。

3 康复护理

3.1 训练的时机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早期康复训练,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重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3.2 护理

3.2.1 仰卧位 患者仰卧位时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仰卧时可使用3个枕头:1个垫于头下,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另1个置于肩后部比躯干略高为防止肩胛骨前后缩,使肩关节呈外展位,将伸展的上肢放于枕上,前臂伸直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第3个为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放在患侧骨盆及大腿下,预防髋关节外展、外旋,使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软瘫期仰卧时用T字板将足固定于背屈、外翻位,以防止足下垂。

3.2.2 健侧卧位 头枕枕头,患侧在上,使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左右,肘、腕和指关节伸展位,搭放在胸前软枕上;患侧下肢屈髋、屈膝置于健侧下肢前面的枕头上,注意避免足悬空。

3.2.3 患侧卧位 患臂小心拉出避免受压,放在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拉开,掌心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枕上,患腿在后微屈。

3.2.4 坐位 坐位训练时间在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神经体征不再进展、脑梗死发病后2-3 d、脑出血发病后1周进行。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腰背肌萎缩。

3.2.5 站立 患者坐位耐力达到30 min以上,就可以站位训练,一般发病后的5-15 d。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站于同一水平线,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站立时应注意站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3.2.6 步行 一般于发病18-45 d可进行平衡杠内训练、拄拐步行训练、独立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步态,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姿势,注意安全。

3.3 变换 由于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出现痉挛模式,故应对腰骶部及肢体进行按摩,尤其要防止褥疮发生,按摩时应轻柔缓慢,关节活动应按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经常变换,使肢体伸屈肌张力达平衡,一般每2 h变换一次。

3.4 运动训练 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以后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运动的方法,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

3.4.1 被动运动 由护士或家属帮助活动患肢,主要有各个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和外展运动,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要求各个关节,屈伸要充分,达到生理活动范围,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缓慢进行。在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急性期每日做2次,以后每天1次,每个动作3-5遍,尽早开始主动训练。

3.4.2 主动运动病 人肌力达Ⅲ级时,应以主动运动为主。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进食、入厕、洗澡等。用患肢进行各项动作,以促进肌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3.5 物理治疗 主要有针灸推拿、肌肉电刺激、生物电子反馈、直立床、运动疗法等。通过物理疗法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延缓肌肉萎缩。

3.6 康复护理除了一些功能训练外,还要有一些人文关怀。

3.6.1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作为护士要不断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主动积极了解患者需求,及时发现新问题并予以满足及解决。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沟通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言语温和、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3.6.2 积极营造促进康复的环境 多准备一些关于偏瘫康复的宣传资料,供患者自由翻阅,卫生间安装坐便器;走廊安装一些扶手,方便患者开展功能锻炼;保持病房卫生、通风,使患者处于最佳心态,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7 康复教育 要教育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并持之以恒;积极配合治疗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病等;指导其有规律的生活,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辨别和调节自身不良习惯,培养兴趣爱好,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乐趣;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康复知识,达到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意识,预防并发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