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法律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企业法律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法律工作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走向规范,但仍有一些企业法律工作不到位,给企业带来经常性的法律风险,企业法律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法律工作认识不到位,企业法律工作严重滞后。
当前,我国正处在法制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企业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企业法律工作严重滞后。如合同签定前不进行法律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制定没有专业法律人员参与把关、不认真履行已经生效的合同和法律裁定,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对法律工作的职责认识出现偏差。
随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多数企业都设立了专(兼)职法律工作机构,聘用了专(兼)职法律工作人员,但有些企业对法律工作机构和人员的职责界定不清,认为法律工作完全由法律专(兼)职人员来完成,其他人员不用参与法律管理工作,使法律工作浮在表面,不能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造成了企业法律风险多发、常发的现象。
第三,法律专业知识匮乏,法律工作不能很好开展。
我国法制工作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很好的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深,甚至出现法律知识盲点,法律素养不高,法律工作水平较低,使法律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第四,企业法律专业人员配备数量不足。
企业法律工作虽然有很大加强,但仍有一些企业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配备固定的或兼职的法律专业人员,或配备的人员数量不足,企业法律工作力量薄弱,专业性、系统性不强,法律工作没有牵头人或牵头部门,法律工作水平不高,造成法律纠纷不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企业法律纠纷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第五,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重心滞后。
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普遍存在着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和人员参与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合同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度较低,直接导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和企业法律管理工作滞后,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严重脱节。法律工作在企业中承担的“事前防范”的作用失去了时效性。
第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法律漏洞。
在诸多被调查企业中发现,很多企业制定的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缺乏法律支持,有些管理制度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漏洞,没有可操作性,甚至违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导致企业法律纠纷不断,制约了企业发展。
第七,企业缺少系统的法律工作规章制度。
企业法律工作是逐步融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由于一些企业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制定或者正在完善法律工作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管理者在法律工作上无章可循。有的法律工作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形同虚设,使法律工作不能全面、系统的正常开展,不能起到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八,法律基础工作薄弱,法律工作成效不明显。
由于企业的法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不充分,不重视法律的基础工作,导致企业法律基础工作薄弱,法律风险防范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如发生法律纠纷时,没有及时保全证据,使法律纠纷处于被动局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没有在规定的诉讼时效时间内进行维权,错失了维权的良好时机。
二、企业法律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法律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律知识匮乏,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第一,管理者对企业法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制不健全,管理者用惯性思维来理解法律工作;企业在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结构简单,法律纠纷较少,法律风险较低;管理者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不足等。这些直接影响着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使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法律工作的重要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自觉的把法律工作与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法律专业人员处于管理的从属地位;常常把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重点放在事后补救上。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还是企业外部经营都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风险。我们必须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法律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者和法律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法律工作的效率。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法律专业人员素质不高,法律基础理论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开展法律工作,制约着企业法律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三,依靠外援开展企业法律工作的思想亟待改正。
有些企业为了控制员工数量、减少管理成本,试图借助外力来满足企业法律工作的需求。然而,由于外聘的法律人员不是本企业员工,工作没有连续性,责任心不强,对企业的内部情况掌握不全面,了解不透彻,很难发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合同签定的审核工作,提供的法律支持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利益。因此,依靠外援开展企业法律工作的思想亟待改正。
三、改进企业法律工作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法律工作,针对法律工作存在问题和原因,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法律工作水平,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第一,提高对法律工作的认识,加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深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无论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经营,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的考验。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高度重视企业法律工作,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在抓好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抓好法律工作,把法律工作融入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去,增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法律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法律专业人员。
随着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对法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避法律风险,降低经济损失,是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法律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工作组织机构,如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法律专职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法律专业人员,全面负责公司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处理法律纠纷和日常法律事务;做好企业规章制度、合同审核;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等。
第三,明确法律工作责任目标,加强监督管理。
企业法律工作的目标,是防范法律风险,规范内部管理,避免经济损失,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促进企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科学合理的明确法律专业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法律工作责任分工,把法律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使法律工作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其次,要加强对法律工作的监督管理,注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认真落实好法律专业人员参与重大决策、参与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参与签定合同的三项审核制度;再次,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制度,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企业人员涉及经济活动中的重大渎职事件,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处理。
第四,加强法律知识和基础理论培训,提高法律工作水平。
为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无论是企业专(兼)职法律专业人员还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加强法律法知识和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要求法律专业人员精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法律事务处理方法;以专业法律工作人员为核心,对企业员工进行普法宣传;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和骨干员工进行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法律工作水平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为企业更好的开展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规范法律工作流程。
法律工作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法律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企业法律工作的行为准则。必须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企业法律行为。要将法律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考核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统一规范。要把法律工作嵌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流程之中,使法律工作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保证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好法律风险防范,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第六,扎实有效推进三项审核制度。
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是无法回避的,正确的决策、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有效的化解法律风险。法律工作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发挥事前控制的积极作用。首先,法律专业人员要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探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法律风险,提出法律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其次,法律专业人员要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重要规章制度的审核制度,审核企业规章制度的合规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合规;再次,法律专业人员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企业拟签定的合同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完善合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法律纠纷的产生。
第七,加强法律基础管理工作。
法律基础工作是法律工作的基本保障,没有夯实的基础工作,法律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法律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收集整理法律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料,保全各类法律文书、证据,完善法律档案管理。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文旅产业的新机遇
如今,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创新驱动正成为主要动力,充分激发创造活力,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成为新要求。党的十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放在了重要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将“美丽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更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可见,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
文旅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新型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正迎来一个新机遇。发展文旅产业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正确性,它在结果和路径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进入转型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若能抓好文旅产业,对提升地方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对于一个县而言,文旅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一次文化输出,是打响地方品牌的有效途径,更是“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
二、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
1.小心求证,抓好定位
虽然文旅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每个地区实际情况不一,是否适合发展文旅产业需要小心求证,并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文旅产业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内容、承载着历史,讲述着故事,需要不断考证、挖掘、研究才能得出,县域文旅产业中缺少文化内涵,将失去核心竞争力,难以支撑旅游持续发展。
在众多文化中,以何种文化为重点,即确定好文化定位是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气足”才能“人气满”。一些地方抓好历史、地理、风俗等传统文化提升着旅游品位;一些地方则把现代科技、影视拍摄作为重心吸引游客;还有一些地方将涵养文化的大江、大河进行整体文化开发,形成主题式带状“山河文化”。无论哪种,只有着力攻其一点,不断挖掘加工,有了鲜明的特色才有可能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
2.善于分析,内容为王
文旅产业是服务型产业,基本宗旨应该是“消费者第一”。发展该产业除了对本地基础条件进行考察外,还应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现在,更多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有了更全面的追求,除了要求有硬件设施提供娱乐外,还要求有内涵的文化以求“软服务”,人到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寻找人文的精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县域文旅产业应针对消费者提出的要求,在两方面下足功夫,顺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成文化与旅游的联动与互动进而走向融合。
对消费者而言,旅游正成为一种生活的“新常态”。对文旅产业而言,产业的属性也愈加突出。如何探索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内容位王是保持产业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展,体验式旅游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田园风光”、“人文风情”这些都是体验式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日处于城市喧嚣的都市人,往往期盼能重回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这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若能以此做文章,一方面强化基础配套设施,一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可以极大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3.配套发展,留客一晚
旅游的结果是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只有实现留客一晚才能促进经济的大幅增长。归纳起来,留客一晚有以下要求:与大城市距离合适,在50公里外;县内有吃、住、行、游、购等配套资源。值得说明的是,县域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大城市作为依托,带来大量的留客,但两地距离过近,游客晚上选择就住的可能是住宿条件好的大城市。而晚上县内娱乐生活依然不容忽视,武夷山、阳朔等地能留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会前往观看“印象大红袍”、“印象刘三姐”等演出,晚间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游客能尽情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种种不同体验,让游客有留下的条件。
因此,增强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留客一晚的必由之路,需要不断加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县内百姓收入,提供更广就业渠道。
4.利用新媒体,扩大知名度
随着新媒体发展,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利用新媒体,更加自觉、紧密地与游客建立联系,县域文旅品牌知名度将被逐渐扩大。特别是短视频、微电影形式的推介方式,更能抓住人心。
短视频、微电影在制作上,花费成本少,情节式的广告植入便于县域文化推销。未来,5G的普及将带来速率的快速提升,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在等车、坐车等闲暇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看到富有县域特色的文旅视频短片。之后再以微博、微信进行传播提升有效覆盖面,拉近人与县的距离。利用新媒体,长期进行多形式宣传,注意好“线上线下”交流,提供热情周到的解答、服务,县域文旅产业品牌知名度将被不断扩大。
文旅产业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也进入全新时代,这对旅游价值营销的创新提出了新的命题。只有将旅游特色、吸引物搭载在新媒体上,才能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5.活动为载体,打造聚焦点
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其核心是“体验式”文化旅游。这要求发展中落点要实,内容为王,投资到点,温度合适。
一些地方每年都会举办民俗风情周、文化月等活动以吸引游客,这都是游客选择该地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只要地方善于挖掘这些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自然能有影响力。比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张北草原音乐节等都是很好地将地方美与活动相结合,让人们聚焦于此。因此,若某地再举办例如龙舟赛、灯会等活动,可以邀请游人加入到以该活动为主题的摄影、拍摄、诗歌撰写等一些列体验中,再加以优秀作品展出、集结出版等配套策划,将会以点带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少量的资金运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6.人才是资源,提升软实力
人才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是软实力的标志与体现。只有充足的人才发展县域文旅产业,才能提高文化原创力。
从文旅产业的创意者、管理团队到新媒体经营,无不需要人才的支撑。一则,需要有灵活的机制引进人才;二则,更需要该县培育自己“不走的人才”,用人才反哺当地。只有从小抓起,才能产生群体化效应,提升县域整体文化水平。因此,与相关学校、企事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可适当解决人才培养和引进问题。
7.保护与开发,健康促发展
文旅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的保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来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化”已作为五位一体的一部分被提高到了国策地位。
保护与开发是紧密相联地,保护好现有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深度发掘。而开发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唯有二者和谐,才能让旅游绿叶常青。
三、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文旅产业是一条链带,既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需要县企、县校的融合。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才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抱团取暖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国家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明确,是文化产业和旅游深度结合的产物,它为二者融合发展搭建起了新的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它带动着相关产品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整体竞争力。若县级政府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能吸引资金逐步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将形成更加紧密的融合模式,为县域文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经济秩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否则将会造成社会大乱。而对于我们,则是祖国的花朵。虽然我们要做到遵守法律规定,但是,当我们受到侵害时也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我的爸爸是一名干警,他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小男孩叫作李平,他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又有谁知道,这些表面的成绩优异,是用多少皮肉之苦换来的。他爸爸是个“爱动手”的人,只要李平考试成绩没进前三名就打。这一天,李平垂头丧气地走在放学路上,他多么希望这条路没有尽头啊!推开家门,爸爸早就坐在沙发上等着他了。“今天测试成绩多少?”爸爸问他。“95。”李平颤颤惊惊地说。“恩,第几名啊?”爸爸对“95”这个成绩还算满意。“第……第四名。”“什么?”听到这个名词,爸爸猛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马上拿起墙角的棍子……之后,李平被打断了三根肋骨,还被打出轻微脑震荡,而且被罚站在冰天雪地的阳台上一夜,不许吃饭……过了一段时间,李平爸爸收到了一封信。但是他没想到,要和他打官司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法庭上,爸爸看了看儿子,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说:“我已经不受你欺负了。”最终,李平爸爸被判了虐待罪,有期徒刑两年。
随着中国入世,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应从小知法、守法、懂法,争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关键词:象征符号;仪式;体验式旅游;解读;参与
The Folk Rite Tour and Exploration in the Horizon of Symbolic Anthropology
Zhu Bao-li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Jiangx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Jiangxi Pingxiang 337000)
Abstract:The ritual tour is in fact a experiential tour. The process of ritual tout is the process of tourists’ constant understanding to the particular symbol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ourists and the ritual culture is essential.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rms of rites, the frontstage and the backstage in the ritual exhibition, the forging of the atmosphere around the rite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can have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local culture.
Keywords:symbols; rites; experiential tour;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现代旅游已经由简单的观光旅游转化到了深度的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满足外来人想像、“了解”当地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更是加强对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来自异文化的旅游者而言,当地文化具有难以直观的神秘性,而恰恰是这种神秘性,构成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象征人类学认为,文化是通过仪式来展现的,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仪式的历史。仪式除了传递一定的物质信息以外,更多的是一种与当地的生活、政治、行为艺术相关联的更广阔的意识范畴。[1]因此,对仪式的象征解释是把握特定社会秩序,文化运作的最重要的切入点。仪式旅游就成了人们体验、感受当地文化认识旅游地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一.仪式旅游的实质体验是一种“体验式”旅游
仪式是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和非功利性的事项,本身包含巨大的空间和范围,可以是仪式的总称,也可以指狭义上的祭祀、节日、庆典等,仪式中充满了各种象征符号,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2]仪式是以一系列的现实行为表达人们意识层面的东西,是认识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仪式中的有些行为尽管看起来很荒诞,但是总是在展示一种文化内涵和民众认同。譬如戈尔茨笔下巴厘岛的“斗鸡”活动,其实就是揭示了隐藏在其之下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体验式”旅游是当代人旅游消费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和新的需求形式,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参与与融入,代表了旅游者的深层次精神需求。体验式旅游并不像传统的对旅游地风景名胜的领略和观赏,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观光,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被预先设计好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来,通过与文化本身的互动将旅游变成一段值得回味的“精神之旅”和文化消费。格拉本将旅游活动本身也看做是一种“过渡仪式”,将其视为一个“世俗——神圣——世俗”的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经过旅游行为之后,仿佛“终点”又回归于“原点”;其实不然,它达到了一种“更新状态。[3]
在这个缩模结构图中,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已经摆脱了日常生活的常态,进入到了一种近似于“神圣”的“反常”状态当中,他们期望旅游地的旅游活动能够满足他们最大的心理满足——异质文化的追求,容纳了当地巨大符号的文化系统的仪式无疑是旅游者认识当地文化的一把钥匙,没有什么比实际参与到当地的仪式活动中更能直接、全面的体验当地异域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仪式旅游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体验式旅游。
二.参与与互动是实现仪式旅游的充分条件
仪式作为当地长期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很多都是源自于原始的宗教、巫术、神话故事,由于旅游者个体文化差异、知识结构、文化体验匮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旅游者很难对仪式所传递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直观、正确的解读,参与与互动是实现仪式旅游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信息化;效率;办公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它在现代经济中的传递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电脑、手机、传真机等信息传输工具的普及促使企业办公越来越便捷,企业办公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一、改进病毒防范措施,提升网络办公效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企业办公和各种业务系统都立足于网络。但是,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在增加应用自由度的同时,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网络系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将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今病毒是导致局域网安全事件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网络病毒的防范和处理。现在的病毒大多数是蠕虫病毒引起的,网络具有信息交换快速的特性,而蠕虫病毒也利用这个特性快速进行传播。
推荐的企业防范和处理病毒措施如下:第一,加强网络管理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意识。由于某些病毒利用的是系统漏洞进行攻击,所以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保持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保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更新。平时局域网要从加强安全意识着手,对日常工作中隐藏的病毒危害增加警觉性。第二,建立病毒检测系统和灾难备份系统。第一时间检测到网络的异常和病毒攻击,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范围内。对于数据库和数据系统,必须采用定期备份、多机备份的措施。第三,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努力将风险减到最小。由于病毒爆发的突然性,可能在病毒发现的时候已经蔓延到整个网络,所以在突况下建立一个紧急响应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在病毒爆发的第一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尽量少用U盘,避免因U盘的使用而感染病毒。如果电脑上没有安装病毒防护软件,必须安装一个最新版本的防毒软件。可以使用网络版瑞星杀毒软件,便于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定期扫描系统是否感染有病毒,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邮件合并”,提高办公效率
“邮件合并”这个名词最初是在批量处理“邮件文档”时提出的,具体地说就是在邮件文档的固定内容中,合并与发送相关的一组通信资料信息,从而批量生成需要的邮件文档,借助Word提供的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邮件合并”,我们就可以轻松、准确、快捷地提高办公效率。
首先,建立主文档。主文档要求先制作好固定不变的主体内容,比如说会议通知、年底评优公告、放假通知等等。第二,准备好数据源。数据源是含有标题行的数据记录表,其中包含相关的字段和记录内容,字段列规定该列存储的信息,每条记录行存储着一个对象的相应信息,比如会议通知的数据源中应该是各部门主管人员的名字、所属部门等。数据源可以是Word、Excel、Access、Outlook中联系人的记录表,推荐使用Excel制作数据源。第三,把数据源合并到主文档中。前面两件事做好后,就可以用邮件合并功能将数据源中相应字段合并到主文档的固定内容中去了,表格记录行数、决定着主文件生成的份数。选择菜单“视图一任务窗格”命令显示它,然后单击它顶部右边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莱单中选择“邮件合并”命令,切换到“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接下来,可以在邮件合并任务窗格中看到“邮件合并向导”的第一步:选择文档类型,这里我们采用默认的选择“信函”;单击任务窗格下方的下一步,正在启动文档链接,进入“邮件合并向导”第二步:选择开始文档。由于我们当前的文档就是主文挡,故采用默认选择“使用当前文档”。单击任务窗格下方的下一步进入“邮件合并向导”第三步:选择收件人。单击“使用现有列表”区的“浏览”链接,打开“选取数据源”对话框。通过该对话框定位到“信函和信封(数据源)”案例文件的存放位置,选中它后单击“打开”。由于该数据源是一个Excel格式的文件,接着弹出“选择表格”对话框,数据存放在Sheet 1工作表中,在Sheet1被选中的情况下单击“确定”按钮接着弹出“邮件合并收件人”对话框,选择哪些记录要合并到主文档,保持默认全选状态。单击“确定”按钮,返回word编辑窗口;单击下一步进入“邮件合并向导”的第四步:撰写信函。这个步骤是邮件合并的核心,将数据源中需要的字段插入到主文档中合适的位置。选中主文档中的“[收信人姓名]”,单击任务窗格中的“其它项目”链接,打开“插入合并域”对话框,“数据库域”单选框被默认选中,下方的列表中出现了数据源表格中的字段。接下来选中“部门”,单击“插入”按钮后,数据源中该字段就合并到了主文档中,将其它的信息都一一插入,可以看到从数据源中插入的字段都被用“《》”符号扩起来,以便和文档中的普通内容相区别。检查确认之后,就可以单击下一步进“邮件合并向导”。第五步:预览信函。可以看到刚才主文档中的带《》符号的字段,变成数据源表中的第一条记录中信息的具体内容。最后,进行打印。打印这一环节也是比较麻烦的。主要是由于打印的页数多。一次性打印经常会碰到卡纸等故障,造成中断。邮件合并后,文档并没有分页,所以需要重新做一文档,使每张都有一固定页码,便于打印或处理。步骤一:执行邮件合并工具条的“合并到新文档”功能,将自动新建一个文档,给文档起文件名。步骤二:利用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功能,查找文档中的“分节符”全部替换为“分页符”。执行后可以看到,每张都有独立的页码,这样就可以有选择打印了。
三、逐步实现移动办公模式,提高办公效率
移动办公是指企业办公模式不再限制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继电脑办公之后再一次实现“无纸办公”。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从办公当中释放出来,不再受传统的办公模式的限制,真正随心办公的同时有保持了企业本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不受传统办公的固定模式限制,即使在办公室外部、路上甚至是家里持续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办公效率,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大潮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第一,在室内办公。移动办公的特点就是只要在有效范围之内,有无线局域网就能可以在任何地点实现办公,不用再受传统办公的那种线缆的束缚。例如,当用户在会议中心开会时,可以对自己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访问,这无疑有助于他权衡利弊,最终做出正确抉择。第二,在户外办公。很多的企业管理者由于业务上的需求会出门在外,以前的办公模式就是离开了办公室办公就相对困难,但是通过移动办公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移动办公可以机场、会堂中心、大旅馆、饭店甚至咖啡厅等地方实现办公。在旅途中的办公人员只须在其便携式电脑中安装上适当的适配卡即可接入当地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并进而接入因特网。这样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心办公,而不会因为某些不必要的原因拖慢办公的进度。第三,在家里办公。通过移动办公可以实现企业的远程工作计划可以使其员工在家里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工作。在家里工作时必须与公司的网络进行高速连接,一旦出现什么紧急的事务要处理就不用浪费时间回到公司处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参 考 文 献
[1]龚蕙.突破文件管理桎梏提高企业办公效率[J].办公自动化.2006(6)
关键词:黄山市旅游业 国际化发展 SWOT分析 建议
一、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
黄山作为安徽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像黄山的迎客松、怪石、云海等景点独具特色,这是其他景点所不能与之媲美的。另外黄山脚下的西递宏村更是充满徽文化气息,让游客流连忘返。目前,全市现有世界级荣耀三项、国家级荣耀九项、大类共114 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15 项。
2.国家政策扶持
旅游业的发展程度高低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新的关键因素,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像财政部的债券发行,资金支持等措施极大地缓解了产业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五年里,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力度持续地在加大,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和决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劣势
1.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旅游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服务类产业,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给游客提供的服务水平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影响重大。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缓慢、高等教育有所欠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有所欠缺,这严重制约了黄山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成为了其在国际道路上发展的绊脚石。
2.网络平台不够完善
目前,黄山市的旅游业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 没有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旅游的文化底蕴等做大力宣传;(2)由于黄山市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因此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情况较为落后;(3)在黄山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没有给予重视与扶持,相关政策与战略也未出台。
(三)机遇
1.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给黄山带来了机遇
如今的世界已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都越来越紧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日趋发达的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并且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正逐渐进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刻。黄山市作为安徽省乃至全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如果可以把握好这个机会,那么黄山的旅游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安徽省政策扶持
近些年,安徽省对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越发的重视,期间出台了大大小小各类政策与战略发展路线,其中一条重要的战略就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重点旅游城市,从中受益匪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安徽省政府为黄山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威胁
1.各国各地景点竞争激烈
虽然黄山市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但我国的旅游景点较多,并且各省市也在不断地加大对旅游建设的投资和规划,使得黄山市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虽然黄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景色,但相比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长城等并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就从每年的游客量来看,也相差不大。而且游客出行时会考虑价格,交通等各种因素,自然也导致了各景点之间的竞争。
另外,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有着众多的旅游城市,像马尔代夫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他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欣然前往。相比与黄山,这些城市有着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对黄山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威胁。
2.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逐渐恶化
对于日均接待万人的黄山来说,旅游景点在迎接旅客到来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虽然目前黄山采取了关闭某些景点等措施,但是黄山的环境还是在逐渐恶化。如果有关部门不提高警惕,平平对待,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整治环境问题,其后果可想而知。
二、推进黄山市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旅游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争取与国际接轨
21世纪是一个网络遍布的时代,因此只有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才能更好地让黄山的旅游业走出安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黄山应该完善自己的旅游业官方网站,将景点介绍、收费标准、反馈平台等模块通过中英文的方式展现出来,供感兴趣的游客进行查询了解,并充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宣传黄山,扩大其影响力。另外,网络平台上需配备多名在线工作人员,解答来自不同地方游客的问题,以提供更好的前期服务。
(二)实施人才战略,建立人才创新机制
1.强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黄山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没有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要想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安徽省各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第一,安徽省各高校可以在国内或国外重点大学引进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专家来校任教,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方式;第二,各高校需经常组织学生前往黄山进行实践活动,接触黄山现有的旅游管理体系,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完善建议,增强学生旅游管理实战能力。
2.着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外语能力
由于中国前后加入了像WTO,GATT等国际组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提高,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这使得中国的出入境游客不断增加,因此黄山市旅游业对于掌握多语言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较差,无法给众多国外的游客提供很好的旅游服务,这一点对于入境游客的数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在国际上提高黄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必须给国外游客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外语能力的人才。
(三)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发展便捷舒适的交通设施
(1)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
目前,在铁路方面,黄山市有黄山站以及黄山北站,黄山站途经线路皖赣铁路,黄山北站途径线路合福高铁、杭黄高铁、皖赣铁路;在公路方面,黄山市基本形成了以屯溪和黄山风景区为中心的密集公路交通网络;在航空方面,黄山市有一座黄山屯溪机场,每年接受约国际乘客20万人次,国内乘客92万人次,是安徽省第二家国际机场。
但是,目前黄山多接纳游客的范围任然较窄,主要是杭州、合肥、上海、南京等邻近城市,因此黄山市应通过大力建设铁路、公路,扩大游客客源地范围,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为其提供便捷快速的路上交通。另外,黄山机场仅仅开发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城市的国际航班,国际航线较少,因此黄山机场应积极开发更多的国际航线,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尤其是欧美各国。
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增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目前,安徽省的旅游消费结构合理性有所欠缺,其中餐饮、住宿和出行占到了极大的比重,而游玩、娱乐却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并以此来调整旅游消费结构。第一: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游客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丰富产品;第二:在完善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需要着重打造具有“黄山特色”、“安徽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如徽州特色的古村落文化、经典戏曲黄梅戏、文房四宝、徽菜等。并且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一些简单的游客体验平台,让游客以亲身经历来感受独具特色的安徽传统文化,以此来充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程晨.提升安徽省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D].安徽大学,2012.
[2]黄聃.可持续发展语境下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43-144.
[3]杨皖苏,张艳丽.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12):27-31.
[4]程世平,曹道宏,杜世东.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与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74-79.
【关键词】专利使用权 出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C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80-02
Extract:By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patent use righ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apital contribution by patent use 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C legal system and PRC accounting standards.
Key Word:Patent Use RightCapital ContributionEquity Joint Venture
据商务部官网数据显示,2008年1至5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915家,实际使用外资427.78亿美元,同比增长54.97% (1)。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外资金进入中国,更引入了大量国外领先的专利技术。
在旧《公司法》和现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的体系下,外国投资者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方式原则上仅限于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随着新《公司法》(2006)的出台,股东对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方式更多样化、更具灵活性。除了上述5项列举的财产外,新《公司法》以概括的方式允许其他非货币财产的出资方式。虽然现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法规没有根据新《公司法》作相应地调整,但2006年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原则上肯定了新《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适用。
虽然新《公司法》在公司出资制度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尚未能为专利使用权出资方式提供一个理想的制度规范。法律没有禁止专利使用权出资,但同时法律也没有以列举的方式从立法上明文肯定专利使用权的出资方式。这就使法律工组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诸多法律障碍。本文就外国投资者以专利使用权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出资的法律问题加以探讨。
1 专利使用权出资的涵义
1.1 专利使用权的涵义
专利权人实现其权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利权人自己实施专利技术;二是专利权人将专利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给他人使用(2)。据此,专利使用权出资的方式就分为两种,学术上分别称其为狭义专利使用权出资和广义专利使用权出资。前者指专利权人以其自有的专利使用权对公司出资入股,成为公司股东,而公司享有该专利的使用权,但出资人继续拥有该专利的所有权;后者除包括前者外,还指专利权的被许可使用人以其获得的专利使用权对公司出资入股,成为公司股东。本文仅就狭义专利使用权出资展开讨论。
1.2 专利权出资与专利使用权出资的比较
专利权出资已较为普遍,新老《公司法》和现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法规都明文认可专利权的出资方式。但专利权出资和专利使用权出资在法律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出资客体不同:以专利权出资的,客体为专利所有权,一旦出资完成,出资人须将专利转让给公司,从而丧失对专利的所有权;以专利使用权出资的,客体为专利使用权,出资完成后,公司仅获得该专利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专利的所有权仍为出资人所有。
2 专利使用权出资的可行性
2.1 中国法律体系下专利使用权出资的可行性
2.1.1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规定
新《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新《公司法》对出资方式的表述由旧《公司法》中的列举式改为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表述方法,由此丰富了股东的出资方式,为股东提供了更多可自由选择的出资方式(3)。也就是说,如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只要符合“可以用货币估价”和“可以依法转让”这两个法定条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任何形式的非货币财产都可以对公司进行出资。在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禁止性条款仅出现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8条,即“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很明显,专利使用权没有落入法律、行政法规明文禁止的行列。换言之,只要专利使用权出资符合“可以用货币估价”和“可以依法转让”这两个法定条件,该行为就合乎新《公司法》对出资形式的硬性要求。
(1) 评估作价
在司法实践中,专利权人通过专利权许可的方式从被许可人处获取收益的做法已屡见不鲜。既然存在现实的收益,这其间就必然存在合理的评估方法。实践操作中对专利使用权出资之投资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润分享法-即接受投资的企业将引入的专利技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将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来确定该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价格;二是提成率法-即接受投资的企业在使用该专利技术期间,按照其产品销售价格的一定比例提取,然后累计相加来确定该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价格(4)。实际上这是将专利使用权资本化的一个过程。资本化后的专利使用权被量化了,这其实就是对专利使用权的评估作价。
(2) 依法转让
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构成了所有权的全部内容。根据民法理论,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都能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交由他人行使。一旦该权能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即具备了流通性,也即可转让性。此外,新旧《公司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均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为出资。既然土地使用权可以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作为出资,笔者认为专利使用权同样可以从专利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作为可流通的财产对公司进行出资。
此外,作为就新《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适用问题而出台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第十条规定:“外商投资的公司的股东出资方式应当符合《公司法》第27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就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作出规定以前,股东以《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第二款所列财产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的,应当经境内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低估作价”。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出台任何对以《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第二款所列财产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的规定,但该执行意见却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之前提下,对专利使用权依法、公正地评估作价后,其完全可以作为非货币财产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进行出资。
2.1.2 地方层面法律、法规的规定
2006年4月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浦东新区商标专用权出资试行办法》,该办法第5条明文肯定了以商标使用权出资的方式。
虽然目前还没有与该办法相类似的针对专利使用权出资的规定出台,但从政府部门出台该办法这一行政行为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合法性是持肯定态度。换句话说,该办法的出台是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合法性。如果商标使用权可以出资,那么笔者认为专利使用权同样可以作为非货币资产对公司进行出资。
2.2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专利使用权出资的可行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第3条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该条同时规定“资产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可辨认标准: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a)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或(b)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该准则第4条又规定:“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a)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很明显,专利使用权完全符合上述可辨认性的标准。就确认无形资产所需的条件而言:首先,以专利技术使用权出资的目的之一就是企业在使用该专利技术后能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客户。无疑,公司将被许可的专利技术投产后,一定会有与该项被许可技术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5);其次,对该专利技术使用权成本计量的实质是将专利使用权资本化,即为对该专利使用权评估作价。评估作价的可行性已在上文阐述,此处不再重复。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会计合规的角度,专利使用权出资也是完全可行的。
3 立法呼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现行中国法律体系下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是完全可行,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可遗憾的是,法律未以明文列举的方式允许专利使用权出资,这就给法律工作者在实践操作中带来诸多不便。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会基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专利使用权出资为由拒绝批准和登记该等出资方式,导致审批和登记时间冗长,更甚者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立法者能够出台相关规定,以明文列举的方式肯定外国投资者以专利使用权出资的合法性,以便各地政府官员在实践审批和登记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靠,有据可寻,从而加快相关审批和登记程序。
4 结束语
正如吴汉东先生在其《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中所写:“知识产品在经济学上是资源,在法律上则可视为一种财产。知识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知识财产,成为财产法的保护对象,从经济动因来说主要有两点:(1)知识产品的有用性;(2)知识产品的稀缺性”(6),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好知识产品,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其社会价值;专利技术是知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利使用权资本化作为出资投入公司,无疑是对专利-这一知识产品中的重要资源-最有效利用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08年1-5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访问日期:2008年6月16日.
[2] 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3] 胡丽丽,陈儒坤.论公司的出资方式》,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
[4] 杨为国,李品娜.专利使用权出资法律问题探讨.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3期.
一、法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1、依法治国已经作为国家的基本方针写进了《宪法》
在现代法制社会,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基本主体,必然也在国家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之列,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
各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说市场经济也即法制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企业,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会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知法守法的企业,则可以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之免受不法侵害。
3、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宏观上看,也可以理解为即各种经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解决纠纷的过程
企业的经营目标,主要依赖各个经济合同的正常、实际履行来实现。而各个经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和纠纷的处理,均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特点
企业作为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必然有着不同于国家司法机关的自身的特点。
1、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重大决策过程中的法律事务。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包括企业的设立,投资项目的选择、谈判,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企业的改制、上市,企业重大问题、突发问题的处理等。主要涉及企业法、投资法、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等内容。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事务。如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劳动人事的管理,经济合同的管理,金融税收的处理等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三是解决各种经济、民事纠纷过程中的法律事务。除经济、民事纠纷涉及的有关经济、民事法律问题外,还有关于仲裁、诉讼、执行等程序性法律问题。
2、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不享有任何的执法的权力,而是着重知法守法,防止发生法律冲突,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以避免发生法律纠纷为目标,其次才是依法解决、处理已发生的法律纠纷。
4、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涉及的工作内容复杂,企业法律事务往往处于配角地位,带有服务性质,所以要求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除必须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识外,还必须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三、注册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作用
1、预防功能
通过为企业领导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就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意见,参与、协助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有关工作,起草、审查企业的经济合同和有关法律事务文书,解答企业职工的法律咨询等,使企业依法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防止出现违法行为和各种法律漏洞,预防企业发生法律纠纷,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2、挽救功能
在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或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企业进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
3、宣传教育功能
关键词: 法律 风险 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舞台,同时也使中小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和风险,法律风险便是其主要的风险之一。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为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管理机制,本文笔者就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谈一些看法。
一、中小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风险及其特点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未跟上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企业始终,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法律风险分布的广泛性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所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法律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可以说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发生在企业运营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企业法律风险分布的范围和企业风险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贯穿企业从设立到清算的整个过程。
2.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的伴生性和转化性
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法律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必然还有其他风险存在,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相伴相生,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他们还相互转化,其他风险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引发法律风险,法律风险发生的后果也一定会导致其他风险的发生。
3.法律风险具有相对客观性
法律风险发生前提是违反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法律和合同是判断风险是否存在、风险后果是否严重的基本依据,因此和其他风险相比,法律风险具有相对客观性,不能依靠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
(二)中小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经济实力薄弱,内部管理不健全,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较低
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中小企业的从业者的知识水平、法律素养一般都不太高,一些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懂法或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决策时不考虑法律因素,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导致企业产生法律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总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利用竞争对手、恶意打压竞争对手,非法、变相剥夺劳动者权益等。有的企业不注意法律维权,比如由于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被对手抢注,使自己遭受不该有的利益损失。
2.企业自身制度存在缺陷
企业自身制度缺陷、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和故意违法经营等因素也会导致产生法律风险。中小企业一般制度都不太健全,企业自身制度缺陷是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某些企业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审核程序或者法律审核把关不严,加之法律监督缺失,致使企业存在有法律漏洞的、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制度,企业在极大的法律风险中运营,危机重重。制度存在缺陷也导致,企业员工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也是企业存在内部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部法律环境影响
法律环境不完善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一般可分为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公正和市场主体缺乏诚信三个方面。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走过了相当的历程,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有关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出台和修订。因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和修订,使企业原来合法或不违法的经济活动,有可能违反了新的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同时有些地方政府行政权力膨胀导致的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泛滥、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执法标准不一、执法不公平,也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中小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种类
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设立过程中,企业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对企业设立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和计划,是否完全履行了义务,以及发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都直接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
(二)合同法律风险
合同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有关资料表明70%以上的企业对合同的签订、审核、履约等环节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把业务合同章交给业务人员随身携带,签了合同也不审查,对合同文本也无备案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对合同履约过程缺乏严格控制和有效防范。这些企业在流动资金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仍高达40%以上,而且有70%以上的外欠款已长达两年以上,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三)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有的企业对商标有偿使用者缺乏有效监督,从而出了问题后殃及了商标所有者声誉。特别是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将注册商标交给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厂商使用,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既没有在商标局备案,也没有对产品质量进行依法监督。有的企业对技术秘密保护不力,使企业多年研制的科技成果化为乌有。这类风险往往由于企业专利意识不强或担心申报专利容易泄密,因此没有及时申报专利,而且也没有及时采取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等防范措施,由此产生法律风险。
(四)担保法律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只是顾及“关系户”的面子,未考虑担保对象的资信情况和还债能力就草草地为其担保。这种盲目担保的行为由于“关系户”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致使担保企业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使好端端一个企业陷入困境。
(五)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