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

第1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要发挥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师的优势,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创建活动,使学生获得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2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在这棵古老的榕树之下,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用执著的力量去坚持自己的信念;用无私的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奉献的心去为别人付出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用智慧的头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成果二: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

榕树精神:坚持 追求 博爱 善良 智慧 中庸

一、理念文化成果

【核心理念】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

【学校定位】根植苍榕文化,凸显创新精神的品牌学校

【发展目标】创建大足区精品优质特色农村学校

【校训】慈智双运 孝行天下

【校风】和雅博爱 知书达礼

【教风】取精用弘 悉心栽培

【学风】孜孜以求 励学日新

【主题文化】苍榕生辉

【校歌】苍榕之歌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在“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下,按照“全面、规范、科学、可行”的要求,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多次开会集中研讨,最后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实施。修订完善了学校德育、教学、科研、服务、活动、卫生、安全等系列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并与学校各要素成员的责任内容和要求吻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通桥小学制度文化汇编》,将制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自觉遵守的悲智孝责行为准则。让制度的文字成为师生们成长的动力。

三、学校课程文化成果

1.构建“苍榕”特色课程文化: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三级课程建设要求,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实施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积极开发本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实行“5+X”课程模式,即利用每周5天的学习时间,每天进行X种特色课程。即全体学生参加5天基本的、学习型的国家规定课程学习和每一名学生每天参与一项自己喜欢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课外活动。

一、二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国学、语言等。

三至六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

2.构建苍榕特色课堂文化:体现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即关爱学生身心,关注生命发展,构建生命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和谐环境,构建生态心动课堂;依托课堂情景,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体验参与,引导探究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我们形成了“124”课堂模式:“1”指“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办学理念;“2”指教师主导下的提高和学生主体下的成长;“4”指是课堂操作流程,即:扎根吸养(在目标引领下的探究学习)、茁壮成长(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枝繁叶茂(在教学重点下的点评提高)、独树成林(在目标达成下的实践拓展)。

四、学校环境文化成果

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区明晰,整体特色明显。

1.校门:A.对校门的旧建筑进行改造,两栋危房(教师生活用房C级)全部进行拆除,按设计进行新校门建设。B.另一栋房屋的位置进行新建。C.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象征老榕树周围进行打造。

2.校园塑胶场周围。A.在左面的阶梯段做两个平面(一个写学校校训,一个写学校校赋),既能美化环境,又体现“悲智孝责”的特色文化;B.在运动场和围墙上按设计做相关文化屏风。

3.教学区、办公区、功能室等:室内外均按设计完成相关内容。(我们有整册的设计方案)

装饰风格与色彩的和谐统一,清新洁净,反映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认真确定主题文化主体色调,将校园的各种建筑、装饰、物品中的细节都体现这种色调和文化。(主色为绿色)

2.更换所有门牌,设计成与主体色调相吻合的有特色的门牌。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进行绿化和点缀,植物品种合理配置,花园景点设置适当,管理规范。

1.充分考虑花木品种的层次差异和花季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疏密相宜、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校园绿色景观。

2.根据学校实际,栽培优良品种花草,实现了校园的“四季有花,四季常绿”。

3.在绿化中增添富有情趣和悲智孝责文化特色的文化石。

利用各种传媒加强学校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

1.完善校园网站,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

2.认真编写完成了《大足区通桥镇小学悲智孝责学习手册》,并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随时借阅。

3.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学校。

苍榕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班级个性文化规划评比,明确班级追求的目标。布置班级环境文化,设计班旗、班级吉祥物,建立班风、班训、班歌,培养班级“小榕树之星”,形成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班级文化及小组文化。

五、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独特气质和品格,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1.每年举办一次苍榕生辉风采节。

2.每年举办六次苍榕大舞台活动。(一次展示一个年级,每一名学生参加,一年内全体学生均参加一次以上展示)

3.每月评选并表彰一次“小榕树光辉星”。

4.每周评比一次“小榕树光辉星班级”,并挂牌表彰。

5.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校园十佳小榕树光辉星”。

6.每月一节“悲智孝责教育课”,以不断完善的校本教材为依托进行专题教育。

第3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 内涵 贡献 创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能吹开生命中最娇艳花朵的甘霖雨露。

――题记

如果说一个个学生就像一粒粒种子,那么教育的沁入就像一片土壤,代表着对种子的滋养和润泽,而行走在信息时代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无疑是为这片土壤请来的甘霖玉露,能帮助春风般的教育吹开生命中最娇艳的花朵,让灵动的生命得到彰显。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对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新视角进行思考,将对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校园信息化正是这个支点,借此可撬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校园信息化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从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到教学科研活动全部信息化。其特点在于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各项资源信息化,使得校园内的教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让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物,网络正以其迅猛便捷的方式把人们载向更为先进的地方。校园网的建设从信息、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有着传统校园文化所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

现在,信息化涵盖了学校发展的每一细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校文化建设紧密联系,给学校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信息化构建校园文化大载体

传统的校园文化影响面比较窄,影响度不深,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网络的课堂没有围墙,网络的交流没有界限,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古今中外的智慧,可以把握到社会发展的脉搏。网络,对师生无任何时空障碍地施加着教育和影响,这使校园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网上论坛、网上主题活动、网上教研活动、网上文学文艺活动、网上通信等基于网络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校园文化也因此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信息化催生校园文化新内涵

现代信息量的剧增和不断刺激,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师生获取信息和参与建设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利用校园网,建立网页制作社是师生们乐此不疲的事。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发跟着老师创建起自己的网络家园,班级文化特色尽显其中:师生们欢快的生活剪影出现在主页上;班级的新主张与发展大计展示在网页上;有烦恼,就进入“心情驿站”,与老师、同学交交心;有的班级还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电子投票”、“电子调查”等工作,评选“三好”学生,对班级事务进行问卷调查,大大提高了处理班级事务的效率。大家一起学做网页,四处搜集素材,为网站出谋划策,师生们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了,班级的凝聚力也从网站的互动性中呈现出来;很多同学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渐渐品尝到了自己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带来的成就感,在共同爱好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另外,丰富多彩的网络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增强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信息化融入校园文化见实效

1.拓展德育渠道

处在巨变中的中国,面对扑面而来的多元化的文化冲击,统一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学生,尤其以德育知识、价值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德育更是缺乏实效性。

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平台具有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及时及虚拟等特点,使得教师们可在网络上体会着互动性、隐蔽性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班级网站”、“网络班会”、“心灵相约”等这些信息化时代德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产物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营造了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架设了新型的桥梁。

2.完善教学系统

德育网为师生、家校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新空间,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功效最大化。

学校“资源库”是凝结教学智慧的宝库,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的另一个途径。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发现和处理知识,以及如何交流合作的方向转变。每位教师都可以从校园资源库中获取资料,吸取经验,丰富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从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创新信息化载体,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专为校园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平台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多功能家校通整合了教育资源,亲情电话、平安短信、快速通知、互动交流等为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

电子校刊化身为手机彩信更为提升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音控系统,由学生自主策划,编辑,提供新闻报道,记录校园生活、热点评论等信息活动,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贴近生活、安静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然,要促使信息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真正“完美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温蓉.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新视角..

[2]中小学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省略/list.asp?articleid=504.

第4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关键词: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6-01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心和灵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笔者以所在学校――常州市焦溪小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办学理念引领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方面着手,建设能够展示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创新并凝聚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和为美,以爱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校百年文化为积淀,把“竞仁”作为学校的校训,既继承先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赋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之后,我们深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校风(求实、创新)、教风(博学、求真)、学风(明礼、乐学);还创编了《教师誓言》。同时,我们将这些精神理念设计在学校的徽标里,呈现在校歌中,悬挂在墙体上,体现在“绿树”间。校花月季如今已盛开校园,孩子们流连其间,为它的芬芳执着感动;校树雪松正茁壮成长,小小的雪松让孩子们感染了前行的力量。

其次,在“和爱”理念的支撑下,分解出具有班级、办公室特色的核心精神。师生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小组设计,组间评比,设计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称、班风、班牌、班主任寄语、班歌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责任感、归属感。 每个班的核心追求都与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吻合。班牌上,鲜艳夺目的月季花竞相绽放,班主任在花蕊中露出灿烂笑容,班级的课表公布其上。孩子们每天心中有向往、有目标、有温暖。每个办公室,开始确立团队愿景,形成本办公室的奋斗目标。

二、建设并丰富校园物质文化

(一)整体构思,逐步推进,建设“和爱”乐园

我们在校园内建设小型的林果园,并让孩子们进行乡土课程学习;还在校园四处有规划地种植了松树、蔷薇、广玉兰等,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四季有色、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充满生机的天然花园。在孩子们走过的地方,某一个拐角处,我们设立了开放式图书漂流角。根据每个楼层的特点,图书馆精心挑选适合的图书放在漂流角,任由孩子们选读,用书香润泽孩子的童年,培养良好的习惯,熏陶言行。我们利用好教学楼、办公楼走廊墙壁,以主题引领,精心布置科技特色长廊、德育特色长廊、书香校园特色长廊,展示学生在科技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以及阅读活动中的风采与成果,处处彰显学校特色。我们的办学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中,比如,精心选择、制作了清晨、课间、放学等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中自觉作息;清晨,每隔一段时间更新经典诵读内容。校园中的一景一木既蕴含教育元素,又富有文化内涵。

(二)师生协力,精心布置,建设“和爱”教室

我们着眼班级的和谐发展,规划布置教室环境,凸显“和爱”理念。学校开展“绿植装点教室”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孩子们群策群力,使教室因绿色植物而变得温馨而富有活力。黑板报上,每一块都是孩子们的天地:科技天地、和爱之星的故事……这里,不是简单的摘抄,不是机械的打印粘贴,都是孩子们的创造,“和爱角”的设计更为“和爱”教室的打造添上了靓丽的一笔。每个班的班主任协同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积极建设班级读书吧。书架上整整齐齐摆上几百本书,做到人均2册以上,随手可得的图书让阅读与孩子们走得更近。

(三)简约设计,追求大气,建设“和爱”办公室

各办公室发挥集体的智慧,精心美化办公环境。一是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师办公的桌椅,还是橱柜窗台,都定期擦拭,地板每天或者隔天清扫一次。二是办公桌椅和书籍等物品摆放有序。三是有适当的装饰点缀,如墙壁上贴些素雅或者清新的字画,桌上窗台摆放些盆花绿草,办公室的信息栏做些美化修饰,窗帘橱柜等适当修饰等。

三、传承并优化校园制度文化

我们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考量审查,对照学校新的精神理念,集思广益,整体构思,逐步形成体系。比如,再次修订完善了焦溪小学绩效考核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例会制度等。这些制度,正逐步深入教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培养和爱型教师、和爱型学生的重要途径。各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各有特色的、合理的制度。岗位责任制、干部轮换制、人人上岗制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建立班级公约,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与情感归属,与班级核心精神相符。班级制度成为了培养和爱型学生的重要途径。如今,学校的制度正发挥导向激励的功能,起着规范约束与凝聚人心的作用,促进师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

总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主题定位,需要整体规划,办学理念就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航标。当然,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同生共长。

第5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特色的表征,它需要从细微处着眼,精心设计和营造,整个校园才会展现其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独特个性的风貌,使徜徉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其次,特色建设需要精神的支撑,仰望星空是一种心向,当特色成为我们的目标时,它更成了我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当我们把“持之以恒”、“科学无止境”“探究出真理”等精神融入全校师生信念时,他们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第三,校园管理需要建立一套运行、评价、奖罚的机制。学校制度化管理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也对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相应的校规校纪、考核评价等,既使特色建设有了制度保障,更使特色建设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基于以上认知,我校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是:

1. 科学基本知识的普及。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注意让小学生主动地获取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十分粗浅的,所形成的概念、所揭示的规律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严密的,但它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 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科技教育驱动学生对科技的心理倾向,是诱发学生科技兴趣不容忽视的条件。校园科技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向着“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发展;校园科技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教育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 科学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通过校园科技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动手操作、小发明、小创作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简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4. 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和善于创新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乐于合作的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正是在科技活动中孕育这样一种科学精神。

5. 科学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校园中,以各种形式通过科技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培养学生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人格品质。另外,通过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等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树立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养成善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在科教文化建设中,我们使科技特色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以特色促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四轮驱动模式”走出一条品牌化之路。

第一轮:以改变促创新,营造特色环境

1. 校园之变。陶行知先生说:“校园中,人人是探究之人,处处是探究之地。”我校以创造科技特色校园为目标,先后建设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树林。09年又整治了园中池塘,净化了水质,使水面波光粼粼,清冽照人;堤岸新建护坡,柔和线条的栏杆配上意境悠远的古诗,再加上各种果树的点缀,使人赏心悦目;新建了“悦心亭”,供师生课余小憩;新建了动物乐园,其中饲养了野鸡、小兔、鸽子、山羊、八哥等数十种小动物,供同学们欣赏、观察、研究;新建了学校气象站;新建了标准运动场,铺设了塑胶跑道,看台等都涂上了各种柔和的色彩。新栽种各种花木,形成高低搭配,四季相宜,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2. 教师培训之变。特色教育离不开特色教师。这方面,学校舍得投入,肯花精力。

(1) 校本培训。我校有计划地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教育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先进学校去参观学习,聘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提高了教师的科技素养,丰富了科学知识,夯实了文化底蕴,为科技教育的开展做好了智力和人才的储备。

(2) 树立严谨的学风。我们着力为教师打造三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是我校自主开发了“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以此作为科技交流的网上平台,并及时将我校科技教育的远景规划、阶段目标、进展情况进行网上,同时我校的科技作品、科技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二是以“教师讲坛”为班级交流平台,为各班主任开展科技辅导提供经验交流时机和场所。三是以“青年教师沙龙”为平台,为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发明创造提供经验体会交流分享的机会和场所。通过这三个平台的打造,我校得以在其它各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思想的沟通、交流、融合、参透,既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经验的交流与整合,又使各项资源得以共享,达到了取长补短、合作共进的目的。

(3) 营造奋进的校风。我们将我校的口号“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我校的育人理念“力行、超越”、我校的校训“我行我能行,你行我更行”等写在墙上,做成条幅挂在醒目之处,形成一种努力奋进的校园风气,时刻激励师生不断前行。

3. 组织方式之变。学校成立了很多科技活动小社团,如“肉鸽养殖研究组”、“蔬菜种植研究组”“航模研究组”“电子研究组”等,有了机构,还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保证。我们对研究时间、地点、负责人、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组织和安排。小研究员们在科技这个大舞台上,快乐地探究着,学习之气蔚然成风。

4. “规矩”之变。我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校本教材、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奖励办法》、《科技教育联系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班级科技文化建设指南》、《铜小科技发展三年规划》等制度,这样,就从制度层面上让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第二轮:以兴趣促探究,形成特色活动

(一) 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校少科院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我校一直坚持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组织程序是:学校确定课题、学生自主申报、专任教师指导、成果鉴定评价四个步骤。四年来,少科院因地制宜,确立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紫心山芋研究、脱毒马铃薯研究、水花生研究、肉鸽繁殖研究等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小课题研究,少科院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小论文评比。

(二) 班级种植养殖活动

我校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种一盆花草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

1. 以兴趣为牵引,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写观察日记;定期进行观察日记的评比、班级传阅、橱窗展示活动。

2. 以问题为牵引(问题来源于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考察、走访及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搜索来解决;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究种养殖方法、动植物的药用价值等等。

3. 以情感为牵引(种养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小宝贝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搜集、创作相关诗文,进行班级诗文朗诵会,品悟花性,学做真人。

(三) 花样少年争章活动

争章活动是少先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把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与争章活动优化整合,促使科技实践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它为广大少先队员“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评选项目有:文明兰、活力葵、勤俭菊、创新莲、和睦桃、宣传梨、守纪竹、热情桂、勤学梅等九项;每种花均定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各中队每月评比一次并报大队部备案;大队部每学期末对获有五项奖的队员颁发花样少年奖章。

(四)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铜山中心小学地处丘陵山区,既有山,又有水,为我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资源。近几年,我校大队部、少科院、科技室等组织了大量的社区实践活动,有效地使科技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

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我校都要开展“小树认养”活动,要求每生养护一棵小树,为它锄草、浇水、施肥、修枝;四月份开展爱鸟周活动,要求学生研究一种小鸟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对人类的益处;五月份科普宣传周,我们关注“三农”问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集市、到农村进行宣传活动;九月份的“防震减灾”宣传、避震撤离的演练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技能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有关科普节日开展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爱牙日”等。此举使实践活动呈现序列化、常态化。

(五) 举办科技节活动

每年的科技节都是我校最隆重的综合型科技活动。为了展示师生成果,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我校规定每年的11月为科技节活动月。科技节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内容包括:开幕式、科技教育专题班会、主题班会、生活与科技表演;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选、科技发明展示;科普文艺作品、科学创意金点子征集;科技辅导员讲座;科技活动课、渗透科技教育的课堂观摩;科技想象画、科普手抄小报展览;无线电、航模竞赛;闭幕式、科技影视展电码、优秀科技辅导员、少科院院士表彰等。它既检阅了一年来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又相对集中地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孩子们沉浸在收获的幸福与喜悦之中。

第三轮:以整合促强化,打造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实践为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1. 构建“三步六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六环”指的是“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堂清巩固”三个步骤,“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精讲提炼、回顾总结、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做好三点:(1) 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学生通过文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2) 标示疑难问题。自学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标示出来,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3) 突出重点问题。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讨论,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下,留待班级讨论时提出。

课堂上,学生有了问题,应该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老师如何处理问题?(1) 组织筛选问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精选出具有目标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2) 启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3) 互动点拨。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形成思维导图,以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2. 开发校本教材。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科学家的故事、前沿科学、身边的科学(农副业科学生产知识、中草药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等)、发明创造指导等几个部分,同时,根据六个年级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观察、了解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中年级为科技素养的发展阶段,以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为主;高年级为科技素养的提高阶段,以发明创造为主。各年级教材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由教导处具体规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和指导,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研讨活动。学期初安排科技教师上科技示范课,组织科技辅导员集体备课;期末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竞赛。此外,我校还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外赏读等内容组织开发了《种养殖活动》、《古诗词赏读》、《小小科学家》、《启蒙》等校本教材。

第四轮:以家庭、社区为支撑,拓展科教纵深

(一) 借助家庭的力量

1.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校在《乡村小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开题时,还特意邀请了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共同参与论证,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在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课堂上,我校着重就孩子科技活动的开发,孩子科技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孩子科技探究的方式方法等引领家长给予孩子家庭辅导。在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家长们主动献计献策,使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2. 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对学生家长加以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使学校和家长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召开的家长会形式有:

(1) 展示会——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科技制作、奖状证书等,让家长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

(2) 中队会——通过少先队中队会的形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科技活动才能,汇报自己的成长状况。

(3) 交流会——邀请家长,介绍自己的教育体会与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科技教育观。

(4) 讲座——学校邀请有关专家传授家庭科技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5) 表彰会——学校定期评选及表彰科技教育中的好家长。

3. 家访

家访是我校沟通家长的另一手段。家访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共同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问题。

(二) 借助社区的力量

1. 开辟校外科技活动的基地。

我校着眼社区的教育资源,本着“借助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尽量为学生开辟必要的科技活动的基地。目前,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基地有实验村的千亩水稻示范田、上周村的千亩林果园、南夏的农药厂、尚洪村的花卉苗圃、浣溪村的网箱养殖等。基地的开辟,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学生定期参观考察或者直接参与某一方面的实验测量等,有利于增进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开阔了眼界。

2. 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

第6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综述

目前本研究的现状: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外有比较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为欠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主要有不多的几篇: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改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健康良好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析;张进竞,我国中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丰富性,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上还存在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本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兰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3)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4)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5)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省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难点:(1)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2)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3)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3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4基本思路和方法

2.4.1基本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2)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3)在调研石化类高职院校和兰内高校的基础上,勾勒了目前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4)在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4.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查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和各种应对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3)实地访谈法通过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并归纳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4)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地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性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推广。

3本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7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全方位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并坚持开放办学的思想,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师生关注地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传承浦的优秀文化,寻求和探索使浦的地方文化资源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底蕴和基调,使社区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强大支撑。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学校发挥地域优势,引导师生关注地方文化,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发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打造艺术师资队伍,加大艺术经费投入

一、建立学校艺术管理机制

2005年,学校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研究和指导,确保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为保证创建工作人员、经费的配置和落实,还制定了创建规划和计划,做到有制度、有落实、有检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评估方案》,学校配备艺术教育大专学历的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15名,外聘教师4名。每周安排艺术教育兴趣活动时间,充分利用校内艺术教师及其他音乐爱好者的积极性,由他们担任辅导工作,并聘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指导工作。

三、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

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器材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现有音乐教室3个,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和多媒体设施。古筝、二胡、扬琴、笛子、琵琶训练室各1个,船鼓、舞龙队训练室各一个,道具室两间。配有教学钢琴3架,每位音乐教师拥有1台收录机,基本按照一类标准配备。小螺号艺术团还专门配有学生训练及演出用乐器――扬琴、古筝、琵琶、二胡、大提琴、笛子、笙、打击乐器等若干,架子鼓一套,船鼓队、舞龙队专用道具及服装。近几年,学校确保在购置乐器、指导教师津贴及其他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艺术制度管理

学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艺术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能愉悦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课堂教学气氛日益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

以民乐、船鼓、舞龙为支点,拓展艺术教育种类,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据统计,学校现已培养了200多名艺术方面特长生。这些学生不仅有着较扎实的演奏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艺术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利用兴趣小组时间排练艺术团节目,学校的民乐队、船鼓队等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多次获奖。2004年,学校还开展创建特色班级活动,力求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点。确定了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级为试点班,尝试开设班级特色艺术教育课,以期每位学生学会一种乐器或者学会一种传统艺术。2007年,各教学班则结合音乐课程,将器乐、船鼓、舞龙等教学引进课堂,开发艺术学习内容,努力达到人人拥有一件乐器,人人参与艺术学习活动的目标。

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凸现艺术育人功能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窗、教室走廊等宣传阵地,向师生介绍“小螺号艺术团”的发展规划、确定的艺术项目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状况。组织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把那些拍下来的、画下来的材料加以加工利用,陈列在有着80多年历史的校园故宅内,并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步进行,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家乡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潜在的无声的艺术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从而走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

二、开辟艺术教育宣传阵地

利用宣传窗展出民乐队、船鼓队、舞龙队的艺术成果,以及学生器乐考级证书、艺术类获奖证书等。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推出每周一次的“小螺号之声”栏目,介绍民族乐器及该乐器演奏的乐曲。全校师生可以在这个栏目中收看、收听到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和他们创作名曲音乐的故事,以及有关船鼓、舞龙来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们不仅能哼唱名曲的主旋律,而且激发了他们收集和积累艺术作品的兴趣,提高了艺术修养。学校还经常邀请民乐队、船鼓队、舞龙队同学为大家现场献艺,有时还在草坪上摆擂台,邀请有才能的同学上台打擂。每天午间,学校还推出了各类名歌名曲的欣赏节目,在提高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也不断浓厚起来。

三、搞好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学校的民乐队至今已有百余名队员通过全国、省、市级的民乐考级,并为对口的中学输送了许多艺术特长生。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孩子们的艺术情操,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每年“六・一”节就是我们民乐队、船鼓队、舞龙队成员展示他们才艺的时候,队员们精湛的表演为新队员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学校民乐队还经常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舞台,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里呈现出了多个兴趣浓、学风正、合作能力强的艺术团队和一大批民乐、声乐、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小明星。

结合区级各类比赛,本着全面动员,全体参与,扩大影响的原则,学校努力搞好校园体育节、美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五月的鲜花”校园艺术节已成为学校的一项传统,自1998年创建小螺号艺术团以来,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形式有歌唱、舞蹈、小品、三句半、课本剧、童话剧、民乐演奏、船鼓、舞龙表演等。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规范化。

加大艺术教学力度,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一、促使教科研课题与艺术特色紧密结合

学校将艺术特色项目的研究与学校教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子课题承担人。抓好《以民乐教学为支点的农村小学艺术教育途径新探》的研究,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其他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该课题获2005年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2009年浙江省第三届教研课题成果三等奖。2008年《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地方艺术》在宁波市艺术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2009年《浦船鼓的小学创编与研究》获宁波市体育课题二等奖,课题《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文件建设联动的研究与实践》在省立项。

二、促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以丰富的社区活动为载体,拓宽学生艺术教育的路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展示才艺的舞台。为提高学校声誉,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备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每年举行文艺下乡活动。

如,在2006年镇海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动仪式上,民乐队一展风采,得到区文广局领导的好评。船鼓队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演出。如,2007年,镇海电视台节目播出了《小小船鼓》,使我们学校的小小船鼓队家喻户晓。之后,船鼓队又应邀参加了科灵思公司举办的中秋晚会、“2007镇海论坛之海天雄风文艺晚会”、“新农村地方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汇报演出、“宁波市第三届文化遗产日”活动、镇海区“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活动。2008年,船鼓队、舞龙队还参加浙江电视台“流动大舞台”节目摄制。艺术团成员们富有童趣的演出,演绎了几百年来浦渔民祈福平安、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征服了观众,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品质,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大部分学生显露自己的个性特长,各育和谐发展。

师生共进,打造学校艺术品牌

一、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

通过“小螺号艺术团”三支队伍的建设,发展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提高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身体素质。同时,利用校内艺术实践平台,以广播、宣传长廊、展室等形式,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的艺术氛围。另外,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艺术活动之中,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学校艺术教育繁荣社区文化建设

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学校积极与社区各部门协作,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与社区联动,引导师生关注地方文化资源,增强探究地域特色资源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同时,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形成“双赢”格局。

三、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建设得到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借助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思想认识充分统一,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师艺术素养,培养出一支地域文化研究教师队伍,促进师资队伍教育建设,提升教科研水平。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建立,校本教材得到开发。

四、学校艺术特色品牌初步形成,内涵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三年内涵发展规划中的品牌与特色创建目标初步形成,小螺号艺术团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学校古宅内开辟的地方文化与艺术教育专题展室、艺术教育专题影像资料、地方文化文本资料不断丰富,力求找到一条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并结合本校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为农村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艺术营养,学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得以确立。

第8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关 键 词】 “和乐”教育;教育实践;管理

学校管理的基本层次有人工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现在,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走到了文化管理的阶段。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理念办学。西部农村如何迅速跟上?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一、如何提出学校办学理念

1. 校长要主动把握教育的时代要求。学校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理念办学,创建特色,文化建设”的阶段;教育改革也以“立德树人”为时代主题。作为西部地区的学校,绝不做一年不知有四季的“猛蚱人”,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有所作为,提炼办学理念的时代因素,思考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2. 校长要善于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从华蓥教育的发展基础来看,我们通过“普九”和“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硬件建设也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为创建学校特色教育和特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根据当地教育实际,提炼办学理念的地域因素。

3. 校长要积极思考本校的教育方向。作为学校校长,既要紧扣教育时代的脉搏,明白当地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要归纳和概括自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现状,思考“以什么样的理念办学,如何创建教育特色,怎样建设学校特色文化”,从而提出独具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因此,2014年前后,我们根据阳和初中实际,学校确立了以“和乐”理念作为学校指导思想,初步设计了创建“和乐教育”理念系统,为学校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15年进一步细化了理念系统:“深入实施和乐教育,打造三生高效课堂”;规划了实施路线图,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如何诠释学校办学理念

1. 以传统文化诠释核心理念。《汉书・董仲舒传》:“百姓和乐,政事宣昭。”和乐,就是和谐欢乐。“和”的基本内涵是在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对立与统一。乐,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是:“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广泛地称之为乐。”和为根本,乐为表现形式。

《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乐”的终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乐者,天地之和,人性和则乐,天下和洽则乐。

孔子所追求的“成人”教育目标和希腊“三哲”教育思想都凸显“和乐”的内涵。“和乐”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乐”的基础是尊重差异,多元谐和;,各有所乐。

2. 以现代观念理解核心理念。和乐这一古老的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含义。“和乐”其解释为和谐生活方式。具体内容为: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简约生活,健康方式;低碳消费,高尚责任;善待他己,崇尚自然;心灵净化,智慧生存。它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变成了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态环保观,是一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

3. 以地域和学校特点聚焦核心理念。阳和镇位于华蓥山中段西麓,山青水秀,四野静美,民风淳朴,崇尚和睦,这一切正契合了“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乐天的乐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乐观向上、热爱生命、追求和谐的理念。“和乐”的哲学内核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共同的生长点和价值取向。

4. 与教育结合思考办学理念。和乐教育思想首先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全过程都应围绕学生的和谐快乐、可持续发展;其次,和乐教育思想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既要重视知识培养,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第三,和乐教育思想是协调、统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对立因素和矛盾过程,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协调、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统筹兼顾,使各种教育因素发挥最优的效能。和乐教育思想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办学策略;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办学模式;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是一种创新实践。

三、如何实践学校办学理念

1. 及时制定实施办学理念路线图。学校要制定一个总的理念系统及其实施方案:阳和初中制定完善了“和乐教育理念系统”,“关于深入推进‘和乐’教育,将阳和初级中学建成特色学校的决定”。

具体方案从外观文化和内涵发展两个方向准备。外观文化方面,阳和初中制定了“学校建筑物名称文化,和乐教育班级(教室)自主管理和文化建设,少年宫文化建设,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其他物品标识”等方案;内涵发展发面,阳和初中制定了“打造三生管理,三生课堂教学,阳光雨露三育德育课程,三有班级建设,三用学校活动建设”等方案。

2. 迅速明确办学理念实践主体。实践办学理念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我们可以按照“实践办学理念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思路予以安排。一般来说,校长是构建办学理念系统和路线图的设计人和培训者;学校中层领导在校长的设计和领导下,牵头某一方面的工作;班主任主要负责特色班级建设和特色德育课程的实施;教师负责“教师办公室文化和特色课堂的打造;少年宫辅导教师负责少年宫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学生会成员负责国旗下讲话活动和校园自主管理;各班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和文化打造。

3. 适时建立实施办学理念评价制度。实践办学理念,要在修订完善教育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如“阳和初中高效课堂和阳光班级管理制度,教师和乐师德考核制度,和乐绩效考核制度,和乐班级考核制度,和乐家园QQ群公约,科任教师教学效果预测制度”等,最终形成了《和乐教育标准化管理》系统。有了制度的导向,对实践办学理念就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逐步实施学校外观文化建设。学校物化领域有多宽,外观物质文化建设的领域就有多宽,学校常见的外观物质文化建设设计的地方有:校门及周边、办公楼、教师办公室、管理层办公室、教学楼教室内外、楼梯间各楼层、少年宫室内外、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食堂、校园园林、其他功能室、厕所、师生校服校徽、学校用品。

5. 分项目推进学校内涵发展:①建立特色管理机制;②开发特色德育课程;③打造特色课堂教学;④实施特色班级管理;⑤学校活动形成特色;⑥开展特色课题研究。

四、如何使办学理念成果化

①彰显学校发展目标和道路;②形成理念办学的运行机制;③促进生成优秀的教学质量;④取得特色教育课题研究成果;⑤师生争取获得众多的荣誉;⑥逐步形成良好校风校貌。

华蓥市阳和初中的“和乐”教育理念办学的基本思考和做法,旨在尝试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也能因地制宜,找到方法,做我们自己可以做也能够做的事情,从而基本解决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的需要与现实办学水平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这样的条件下所做的努力,虽然不会拥有教育发达地区的宣传力量和得到那么大的肯定的机会,但其意义丝毫不亚于教育发达地区所作出的辉煌成就。因此,做我们自己可以做也能够做的事情,是我们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教育人的价值所在。在中国,始终得有人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存在着和战斗着,中国的教育有娇艳的牡丹,也需要朴素的迎春花百花齐放,才能绘制出中国教育的缤纷色彩。

【参考文献】

[1] 郑立平,郭淑慧. 规范中提升 整合中创新――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再续和乐教育梦纪实报道[J]. 教书育人,2015(26).

第9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

(一)提出特色班级管理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其次,要有全面的人才观,清楚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还要有科学的质量观,明确分数不等于质量。权衡一个学校的标准,不能只看分数或“升学率”,还要看是否培养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落实这种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求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掘学生的发展动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学校发展首先理念要先行,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本校提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初中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崇学、砺志、有为”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依法治校,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治校方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立好志、读好书、做好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实基础。在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三中人肩负起“爱我三中、校兴我荣”的使命。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切实地履行了人民教师的职责。《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是学生学习、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班集体是由不同家庭和社区(村镇)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是学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寻求班级的发展,提升精神品质,丰富文化内涵,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养,要求我们要重视班级特色建设,以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提升学生集体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班级凝聚力,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水平及班级竞争力,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特色班级及其重要意义

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所谓特色班级,即品牌班级,是各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班主任(含科任)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长等因素,持之以恒地开展的有独特教育风格的班级特色活动。特色班级应有自己的班风、学风、班歌、班口号、班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精神面貌等。要形成特色,简单一点讲就是持之以恒的做某件事,主题明确,坚持并使之积淀,良好的积淀就会形成班级特色。特色班级是有独特的班级氛围、教育风格,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班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班级。一个班级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倡议开展“班班创特色,班班有特色,特色之花齐放”的创建特色班级的活动。在创建特色的班集体的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实验内容特色化架构下的班级管理,重点实验研究以下内容

1.探讨推进“生本管理”的新模式。即“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这样的预设模式,符合成长发展的阶段需要,创设了特色化架构的德育体系,本源的理论框架。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成绩的评判及考量,应当重设原初的具体指标,把同学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特性的思考精神,主动接纳知识这样的心态,都涵盖进拟定的考量指标中,不单纯注重分数。探讨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增强班集体荣誉感。

2.探讨如何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特有的文化建设,当成切入点。从平常的课室布置、班级口号、誓词、班级精神等方面,依循育人为本这一总指引,建构班级的新颖文化。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文化。

3.探讨如何注重挖掘学生潜能。结合学生成长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内心情感,发现学生特有的潜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热情,激励和赏识学生,协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

4.探讨如何转变育人理念。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德育研究意识和能力,摒弃传统育人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育人理念。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核心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反思研究法,测量法,问卷等方法。通过两年的研究,进行多次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校本教材和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个案或作品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四、研究过程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创建特色班级动员大会,对课题组成员及全校班主任进行新课程德育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

2.各班成立创建特色班级机构并研究确定特色班级主题,制定方案。选择班级特色主题。根据学生的特点,班级优势与不足,班主任的优势等,结合班级发展的需要,讨论、确定本班特色(如礼仪示范班、纪律示范班、教室规范、美化示范班、课间操示范班、早到先读示范班、节能示范班、清洁卫生示范班、值周示范班、着装、发饰示范班、安全规范示范班等等),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

3.形成班级创建方案,填写特色班级申报表。

4.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对各班创建特色方案进行审评。

5.各班级按方案开始创建活动。如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要求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健全班级特色活动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创建过程中,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班创建活动进行检查、调研。

6.学期末进行特色班级评估验收,总结并表彰挂牌。评估验收主要依据学生是否知晓并愿意积极参与;创建目标是否实现(根据创建申报时提出的量化目标进行考核);创建特色活动的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如文字资料、相关照片、海报等;学生对本班特色的认可度,并能得到兄弟班级及任课教师的认可,对兄弟班级能起到一定的辐射、影响、示范作用。

7.对研究中获取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五、班级管理的凸显成效

本研究在新丰县第三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六个班中进行,其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各三个班。以特色班级管理模式为自变量,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班级体建设水平为因变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特色班级管理的对比实验。班级特色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班的学生动机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对照班有显著提高;有效的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成功的班级特色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能够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通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凸显成效,在“礼”、“静”、“净”、“序”等多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同学的班级荣誉感,有很大提升,测试的成绩明显提高。经由师生努力,校风及学风有了明显进步,校容及校貌也有明晰的变化,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德育考核的优良率,高达95%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流失率被管控在1%以下。实验班的同学参与韶关市年度的“英东杯”竞赛、作文比赛和书画比赛,成绩优秀。学校中考成绩进一步得到提升(实验班罗琳山同学获取了韶关市2013年中考状元)。2014年中考,更是硕果累累,全面飘红。新丰县中考总分状元和第二名及第三名均出自本校。九年级三个实验班有20多名学生荣登县单科状元榜。县总分前10名我校有6人,县总分前20名我校有16人,县总分前30名我校有19人,县总分前50名我校有29人,县总分前100名我校有45人,县总分前200名我校有84人,县总分前500名我校有210人,县总分前1000名我校有371人。考上新丰一中突破500人,成为全县输送最多高中生源的学校,赢得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学校连续两年荣获中考团体第一名、中考优胜学校、中小学学校管理综合考核一等奖、韶关市安全文明校园、韶关市德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如今,学校正向有秩序的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的良好氛围迈进。通过实行特色班级管理模式,学生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带来了巨大的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探索提高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也造就一批能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艺术水平。通过班级文化的构建,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品位。

六、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初色班级管理有显著效果,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中班主任教师对特色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视。希望更多的初中班主任可以把特色班级管理当作一种模式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进一步改进优化。结论一:班级管理应突出体现“生本管理”的特色。该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潜力,转变育人理念,具有成效性的新颖模式。“生本管理”的新颖模式,摸索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了改革和创新意识,培养德育研究意识和能力。也为学生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增强了班集体荣誉感。结论二:班级管理应加强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奇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注重班级独有的文化建构,用具有特点的班级文化,激发同学热情,让同学体悟出主人翁的地位。班级文化特有的建设,应渗透到多个环节。例如:让同学创设新颖方案,变更现有的教室布置,增添特色明晰的板报专栏,折射出平日的生活状态。可以让同学自主探究,拟定代表班级特色的、带有吸引力的口号,以便展示出班级的最佳风貌。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建构最佳的文化氛围,让同学觉得班级就像自己的家庭。结论三:班级管理应突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生为本”,侧重赋予同学应有的主体地位。初中时段中的各科目学习,都要凸显学生这一主置。特色明晰的班级管理,还要变更惯用的评价指标。创设的素质评判指标,应包含多重的层级,而不只包含单一化的成绩。平日的课堂环节,应把自主特性的探究、学习组的协同合作,设定成侧重的部分。注重对同学的奖励,以便调动学习热情。结论四: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初中的教育中,应能彰显出同学的独特性,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要深入挖掘班内的学生潜能,注意辨识个体差别。班级包含着不同背景的学生,来自不同村镇,不同家庭。这种差异特性的背景,造就了差异架构下的个体素养、多层级的爱好及兴趣。不同性格的同学,来到同一班级,难免凸显性格碰撞,班主任应培育同学的协作意识,在协同及合作中,挖掘潜力,形成最佳的个人素质。传统情形下的育人理念,侧重交给同学一致的知识,以便提升应试水准。应当变更这种认知,转变偏旧的育人理念,接纳多样化架构下的差异,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总之,只有不断创新转变育人理论,摸索一条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班级的整体实力。树立正确的舆论,指引同学朝向正确的方向,锻炼自我,融入班级的集体。教师应耐心协助同学,化解平日遇到的生活疑难、学习之中的困境,有助于增添凝聚力,也增添了班级活力。

七、现有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特有的“叛逆期”和“转型期”,为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有的同学家庭特殊,家庭教育不能到位。教师工资待遇仍旧偏低,不能激发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热情。如何理智思考当前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年龄特点,破解学校德育瓶颈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二)摸索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