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18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时间内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本文就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尚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来自于教师教学的问题,也有来自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其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是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平淡、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的艺术性,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艺术性不强的情况,课堂教学氛围一般,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课堂导学没有落到实处
课堂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导学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课堂导学工作,而目前小学语文导学阶段并没有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很多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点的讲解,有些语文课堂并没有进行导学工作,有些课堂虽然开展了导学工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导学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被及时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性不足
天真活泼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对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平淡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仅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也难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利于学生高效进行语文学习。
(四)没有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引起重视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大量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顺利的获取知识点。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并非朝夕可就之事,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积累,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的引导,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解决,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得到有效提升。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性尚待提升的现状,学校和教师本人都要引起重视。一方面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使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得到发展,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师个人也应该认识到在现代教学中提升自身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使自身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也要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艺术性的方法与技巧,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具艺术性。
(二)有效组织课堂导学活动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学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课堂导学看似比较简单,实际上想要做好导学工作,并非一件易事。虽然课堂导学仅仅占课堂教学的一小段时间,然而出彩的课堂导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想要提高课堂导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提高课堂导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学;另一方面导学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引起重视,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生动形象的情况,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的含义,将学生带入一种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寓言故事时,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使学生感觉进行语文学习是在听故事,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问题一: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强,耗时低效
1.课前复习为环节而设计
明确对复习的要求:
一是内容不必多,但要准、要精、要有用,一定要跟本节课有密切的联系。
二是要适当进行板书,便于学生联系对照旧知突破新知的难点。如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课前复习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单板书,在学生新知学习遇到困难时,告诉学生参照、联系课前的复习比一比、想一想。
三是要对复习进行总结,点明复习的目的。告诉学生复习有什么用,让学生知道在新知学习时联系课前的复习,这样来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效率。
2.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如计算教学,总结出计算方法后直接出示三四道题让学生做练习,这样很难起到很好的作用。建议把这几个练习分成两次做比较好,先做一个,目的是通过练习发现并纠正问题,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巩固新知,再做两个,目的是让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这样练习的量不减,质量却能提高。
3.总结谈收获,学生泛泛而谈,空洞无效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俗语云:“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教师一定要常追问,引导学生利用本环节详细地总结尝到的知识,并系统地利用板书从整体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总结。
问题二:课堂时间不够用,准备了很多东西讲不完、精心设计的习题用不上,尤其是拓展拔高、精典题型,来不及出示
建议:
一是教师要精细备课,对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能完成心中有数,为每个环节设定合理的时间并明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时间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不浪费时间,不做无关的事。
二是要压缩、精简无用的、重复的、作用不大的内容。
问题三:提出问题即刻要求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的思考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低效或者无效
建议:
一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是要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结论,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
三是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如,通过看板书、看教材、读一读、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问题四:参与度低,课堂总是那一部分学生的天地,另一部分学生沦为看客、听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人基础差,提问这些人也答不上,耽误时间,老师又想使课堂很顺畅。
建议:
一是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对这些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用心发现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真诚地、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让他们亲近老师,亲近这门学科。
二是多举行一些这些学生擅长的,能找到自信的活动,用其他方面的成功带动文化学习方面的进步。
三是从开始抓起,不放弃,不让他们掉队,不扩大这个队伍,一年级老师的任务尤其艰巨。
问题五: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黑板板书的重要性
建议:
正确认识两种手段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多媒体容量大,有文有图有声有影,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能通过演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黑板板书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内容停留时间长,能把教学内容自始至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就要求我们精研教学内容,找准教学重点、难点,组织板书内容,并学习一些板书的样式,使板书层次清楚,结构美观,一目了然。比如,处理难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课前复习时的板书来突破;课终总结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看板书梳理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谈收获。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养成一些好习惯。
1.有始有终的习惯。如教师上课要有一个激发兴趣的新课导入,更要有一个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课终总结。
2.精心设计使用语言的习惯。教师说话要抑扬顿挫,要辅之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过渡语言既要小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又要对学生做出评价,还要自然地引出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评价语言要及时、真诚,既有肯定,又要指出不足,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厚爱。
3.恰当奖励学生的习惯。对学生的奖励要精而不滥,要有标准,不能随意,不让学生得表扬疲劳症,表扬泛滥,学生就不在乎。达到标准才给予奖励,这个标准要可望而又可即,而且学生要努力才能得到,不努力就得不到,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奖励才会珍惜。奖励还要说到做到,坚持课的始终。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课上有个好的表现,课前说要对学生进行如何如何的奖励,结果给忘了,让学生上课上得心不在焉,总惦记着。
“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让我们教师承继先贤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舞得更美更绚更出彩。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燕老师被临时通知听课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呢,要想唱好,要先过生字、词语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词语小火车”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调节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合作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对学习较弱的学生,要相信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三要多一些宽容和激励。对学生出现的片面的、错误的,甚至荒唐可笑的言行,教师要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不要一味地求全责备,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3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着重研究教师在数学教学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提出课前的数学疑问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相关教材中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公式,首先要引导他们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数学疑问。一方面这种新式教学策略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大大增加他们的课前预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数学疑问,有利于让教师知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从而为之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相关教材内容并展开思考。学生在初步预习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规则后,可以顺势提出心中的有关疑问:“假如仅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单一方程比如2x+y=0,是否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正式的课堂学习,通过与老师密切配合,最终得出了结果:只有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两个单一方程两两配对,才能够得到方程组唯一的一组解。
二、课堂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初中数学源于实际生活,由于初中数学自身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以及代数运算的复杂性等特性,导致一些学生对其产生了学习的恐惧感。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一恐惧感,应从初中数学问题的源头出发,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大大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兴趣。这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原先生涩的数学知识理论变换模样,并且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大大降低了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难度。同时,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相比于纯代数运算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大大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随机性的问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骰子”展开一系列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向学生展示一枚普通的骰子,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关数学问题:小明与小红进行投骰子游戏。小明对小红说:“如果我拿一个骰子投出1的概率为1/6,那么我拿两个骰子投出两个1概率是多少?”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红得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骰子与概率应用问题进行结合与联系,提高了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实际性,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设置相关提问来解决数学问题
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师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相关提问来达到该目的。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数学问题基本上都由许多简单的环节组成,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初中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就需要从源头出发,一环接一环地解决该数学问题。除此之外,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还能够有效地增加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从而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直线与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数学提问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判断该问题的关键条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用d表示)与圆的半径(用r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提问:1)当d大于r时,直线与圆呈什么位置关系?2)当d等于r时,直线与圆呈什么位置关系?3)当d小于r时,直线与圆呈什么位置关系?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数学问题解决并得到最终的数学规律:当d大于r时,直线与圆呈相离关系;当d等于r时,直线与圆呈相切关系;当d小于r时,直线与圆呈相交关系。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数学提问,能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同时,在这一循序渐进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初中数学水平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提出预习疑问、联系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及问题渐进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文虎.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安国钗.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08).
[2]孙怡虹.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例如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一、引领创新,转变思想,做前沿的科研
我们首先理顺关系。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以课题研究的组织方式进行课改实验工作,用科研促课改,使科研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课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课题研究为课改服务,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施与研究中,我校就课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怎样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引领全体教师去研究,去探索,寻找解决策略。通过自学、专家辅导、观看讲座、网上学习,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的学习,明确了科研的方向和目标。教师们认识到:课改实验是一项系列工程,必须搞好课题实验,以科研带动教研,促进课改。必须从新课改的发展动态中捕捉教育科研信息,不断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有飞跃式发展。
二、立足校本,植根问题,做有用的科研
我们努力把课改新理念的实施落实在科研实验上。鼓励教师以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寻找解决策略,进行选题、立项。
1. 针对难点,寻求突破。课堂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教育的难点问题。2005年,我校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正式立项并开题。作为学校龙头课题,这项研究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无效、负效现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理念。课题的突破点有三:一是向传统的“多做就好”的定势挑战,去伪存真;二是解放儿童,给学生能动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三是教师着力建构“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先后立项参加了“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十多项课题研究。
针对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问题,确立《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课题,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确定为重点课题。课题的突破点有二个:一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此项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已获得省级成果一等奖。
2. 针对问题,展开研究。科研是解决课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我们在课改中,大力提倡校本科研,强调行动研究,各项课题基于学校、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均来自于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科研并不是外在的附加,而是教师实践中的内在需要。
我们把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科研课题;把学校的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研究,能够产生一种“小课题做大和大课题做小”的相互促进与转化效应。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探索出了“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教”就是教育教学,“科”就是课题研究,“研”就是教研活动。在这个模式中,教育教学是中心,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课题研究“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形成了一个由“发现问题确立课题研究课题总结成果推广成果”的紧密衔接的活动系统,这些工作主要依托常规教研活动,采取“两化”的形式来进行。
一是教学“问题化”。每学期开始,学校印发《教学问题登记卡》,由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科研室记录、归纳教学问题,形成“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的逐级提升的动态教学问题库。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教学检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了解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二是问题“课题化”。选好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好课题是关系到教育科研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关键问题。我们印发科研室搜集、归纳的各类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参考这些问题,逐人确定研究课题。2006年,伴随“十一五科研”的开始,我们在全学科启动了新一轮课题研究,各学科教师针对本学科问题和特色分别确立了相应的课题。如语文学科的《多途径引导,快乐学生字》,英语学科的《快乐学英语》等,共有国家级立项课题8项,省级课题28项,白城市级课题20项,市级课题12项,共68项,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
3. 课题引领,力求实效。我们高度重视学校重点课题的研究。在开展国家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推出年组、学科组的教研课,教师在组内提出问题、全体互动,汇聚众人的智慧,聚焦课堂教学,通过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再上课;在研究中学,在学中研究,营造了敞亮心灵、建构知识、分享经验、激发思考、自由探索的教科研氛围。基本程序为:个体研究阶段,小组研究阶段,集体研究阶段,再到个体研究阶段。我们还先后开展了个人汇报课、同课异构集体研课、典型课、示范课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赏识课堂教学模式”“品读性课堂教学模式”等。规范了课改中的具体问题,确定了课改中教育科研的多项内容,创设了课程改革科研化,科学研究促课改的良好氛围。在进行省级课题《诵读经典构建书香校园》课题研究中,我们从营造校园文化,开展特色读书活动,开设阅读课,编写《感恩故事》、《童谣》、《精品阅读20篇》校本教材,评选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家庭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我校书香校园文化特色。此项课题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现在我校的学生平均每人都能背诵古诗200余首,最多的已经达到300余首。课题的研究打造了学校文化气息,提升了办学品位。
科研源于实践,课题源于问题。在科研中,我们注重小题大做,小题深做,小题精做,让教师真正尝到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甜头儿,看到科研的效益。
一、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掌握得如何,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接收学生的语言反馈,当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
(二)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着听课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备或正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力最集中;而长时间静听教师讲授,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授课时教师如能以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把学生的思维紧紧钳住,学生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2.提问没有层次,难易问题无梯度。
3.不能灵活应变、利用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追问下去,进行拓展。
4.只提问学优生,不提问后进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5.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6.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师的专利,只让学生学会“作答”,学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
(二)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点,讲究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的设计提问,并拟定好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2.先易后难,讲究科学性。
问题设计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要有合理的梯度,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层层提升,由“现有发展区”顺利向“最近发展区”跃进。
如:“滑动变阻器”一节,围绕“变阻器的原理、构造”可设计下列一些问题:
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②4个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通过改变何种因素改变导体电阻更容易?③实验中,滑片在铅笔芯滑动是改变了铅笔芯的长度还是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④实际的变阻器有一定的强度和变阻范围,有三种材料:铅笔芯、镍铬合金丝、铜丝供你选做变阻器的电阻丝,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⑤电阻丝较长时,滑片在上面滑动时操作不方便,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⑥电阻丝绕制时容易靠在一起引起短路,造成变阻器的电阻变小,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以上设计的6个问题,前3个问题为使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而设计,后3个问题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认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而设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能较好地诱导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适时提问,讲究启发性。
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当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时,提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如:杠杆一节“力臂”概念教学,若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直接发问“什么是力臂”,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仅仅是一种看书后的复述,学生脑中力臂的概念是暂时的,至于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一概不清。这种提问属于过早提问、无效提问,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杠杆的五要素应该是边实验边引出,其中力臂的概念应在学生知道了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后通过实验来建构,教师可为此设计两个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大小相等,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头脑中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及时启发:实验中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说明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相同的因素。这一因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自己主动构建“力臂”的概念。
4.面向全体,讲究广泛性。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照顾到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在加强双基训练时,应多问后进生;在训练重、难点时,则要多问学优生。
5.合理评价,讲究激励性。
激励是提问的重要功能。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评价要秉承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肯定性评价,多用赞美、鼓励、肯定的话语,善用友好、真诚、激励的眼神和手势,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坦诚地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为了给学生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对问题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要诚恳地帮助他们,善意地指出其思考或回答中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用这种办法来惩戒所谓“不听话”的学生。
6.师生互动,讲究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和设想,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案例式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愈来愈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及教育教学的标准也越发严格。随着教育领域中新课程的改革及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黑板教学已经延伸到新兴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填式的教学方式也逐步改变为案例式教学。利用讲解案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改善了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氛围,增添了数学教师的课堂魅力等。本文就案例式教学的特点,对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的应用提出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一、增强师生之间交流,创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案例式教学不仅是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而且是构成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充分掌握初中数学课程的编制特点及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创建师生进行数学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并开设互动式的教学环节及互动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主人,以此将双方的个性与特性在双向的交流、探讨、谈话与分析中充分展示出来。所以在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时,数学教师要以双向互动为基础,有效结合课程中的知识重难点、内在外在联系、回答问题的思考思路和解决策略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交流、讨论和互帮,并引导与组织学生创建合作小组、学习队伍及讨论分队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或者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互动性探究与摸索。如在苏教版九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到“确定圆的条件”时,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两一队,每人拿出圆规等数学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人画图之间的对比,数学教师再抛出几个数学问题,“这个图形是不是圆”或“在图形中我们了解到圆的什么特征”等[1],再让其进行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出圆确定的条件有哪些。这样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思考,也能促进数学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二、指导与评价相结合,创设指评式案例教学方式
学生是教学与学习中的主人翁,教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及推动者[2],故数学教师要充分掌握好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认知及实践技巧等情况,并进行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与及时性的科学指导和评价。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及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严重不符,致使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和思考逻辑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后,所以就严格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指导与评价的工作。在案例式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案例分析活动的前期准备与指导工作,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外在条件分析不够、解题思路不够全面及总结方法不统一等情况,对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指导与评价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式。如苏教版七年级的数学课程目录中,当学习到“定义与命题”这一案例过程时,会出现学生无法正确判断“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存在关系”的情况[3],数学教师便可利用指评式案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作用,运用多种案例准确区分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概念,再组织好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的学习活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逐步的指导与评价。这样的指导与评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而且掌握了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与中学考试相联系,实施重点式案例教学策略
中学考试政策的提出,给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要求,所以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与开设主要是为学生的中学考试而服务的[4]。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中学考试为立足点,有重点地实施案例式教学。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考试的真题,并把往年的考试题目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对于中学考试的题型与难度有大概的掌握。中学考试题目着重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要求数学教师在讲课中适当增加综合性因素,并引入到要讲解的案例中,使学生温故而知新[5],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此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疑难点,为中学考试累积丰富的案例知识与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策略,本文提出了几种策略:增强师生之间交流、创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方式;指导与评价相结合,创设指评式案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与中学考试相联系,实施重点式案例教学策略等。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与实际的学习情况,准确掌握好数学的教学目标及定义,有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出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数学教学案例,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志刚.探讨初中数学案例教学有效策略应用[J].华夏教师,2015,12:26.
[2]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1―12期总目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2:146-154.
[3]于江华,叶立军.基于视频案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2:189-192.
《为学生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解读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一文较翔实充分地分析了吴正宪老师的综合多元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并分别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即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还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通过数学教育为学生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有效落实数学教育的目标。
《“预学后教”策略下小学数学的课型构建与教学实践》一文在当前“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教学新范式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教学新样式。文章首先介绍了该策略下基本教学步骤的构想,认为不论哪一种课型下的教学样例,一般都需要有“预学”“导学”“检测”这样三个步骤。而这三个教学步骤在不同课型下需要进行调适,体现不同课型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差异,形成适合课型特征的教学样式。对此,文章又分别对不同课型结构的构建进行了较细致的介绍。另外,还从预学单的设计、预学作业的时间安排及导学的过程三个角度来谈“预学后教”策略下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规范。从对“预学后教”策略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让学生在“预学单”的引领下适度“预学”,教师依据学生的“预学”情况组织教学,试图实现教师由“主观地教”转变成“有依据地教”,学生由“学数学”转变成“用数学学”。
《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一文从了解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出发,对其应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提出小学生应用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缺失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缺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缺乏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此,文章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对小学生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教学中,要深刻理解“应用意识”这个核心概念,开发课程资源,创编教学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完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激发、提高和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形成。教师要常态化启发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发展成为自觉的或有目的的应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