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40-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对于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活跃、更严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运用简便易行的教具、学具,将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先要创设较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一般说来,教学的关键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解决教学的重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突破教学的难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解决问题遇到矛盾时、思维转折的关键阶段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必须是娱乐性,我们的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逻辑性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我们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去设计所提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并掌握本节知识。笔者上课伊始,先给学生讲解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猴王孙悟空给10个小猴子们分桃子,要将一堆桃子平均分成10小堆,每个小猴子一堆,结果小猴子不乐意,嫌少。孙悟空说,那就这堆桃子平均分成20小堆,每个小猴子两堆。看小猴子们的表情并不满意,孙悟空拍案而起,说好吧。将这堆桃子平均分成50小堆,每人5小堆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乐得手足舞蹈,笑不拢嘴。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也笑了。趁此时机,我问学生:每个小猴子是真的多得了桃子了吗?为什么?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来源于生活又风趣幽默,很容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想象、推理的空间。
二、精选例题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的应用,又是知识与能力的再生。例题对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功能,同时还有很好的智力训练功能,例题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精选例题和习题,既可以使学生摆脱“题海”,又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但有助于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精讲精练。在结合教材例题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思考其联系,可借助语言、文字、字母或图画方式表达。最后教师再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律”进行解释并板书:
(65+45)×5=(65+45)+(65+45)+(65+45)+(65+45)+(65+45)=(65+65+65+65+65)+(45+45+45+45+45)=
65×5+45×5(体现“分”)
65×5+45×5=(65+65+65+65+65)+(45+45+45+45+45)
=(65+45)+(65+45)+(65+45)+(65+45)+(65+45)=(65+45)×5(体现“配”)
“律”即:规律。
这样的教学,将思维过程层层分解,直观明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体验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发现与探究是新时期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我们反对以教为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说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对教师的教要求更高了。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探究式教学。
二、树立问题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企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对于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是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在课堂上遇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长此以往,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的物理现象,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幻想。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级的状态,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直觉思维能力
年幼的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老师给他答案。有些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对发展学生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应告诉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另外,在物理教学中直觉思维也很重要,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比如在探究电流规律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直觉思维迅速作出猜想做出规律,在进行论证。很多科学家都利用直觉思维,大胆的假设,猜想才有今天的科学理论。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标志。当代各种教学方法论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被各方所重视。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发展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囚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3、通过争论激发学生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关键词】初中学生;初中数学;思维拓展;变式题目;拓展教学
一、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初中各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特点是不同的,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概念定义、思维判断、和经验推理等方面。而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的经验性质从初一到初三逐渐减弱。首先从发展速度来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是从按概念、抽象、推理这个基本顺序来发展的。
抽象逻辑思维的经验是指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过程具有联系性、支柱性、把握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支柱性指的是初中生对概念的思考分类首先必须对有关的概念内容和类型具有可想象能力。联系性指的是初中生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具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把握性指的是初中生对于概念的相关支撑事物具有认识的充分把握能力。转化性指的是初中生将正确认识事物的推理过程中将推理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初中数学课本改变题目条件,探索新的结论
例1、北师大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80页习题8.2第2题:在ABC中,∠ABC=50°,∠BAC=70°,BD平分∠ABC,AP平分∠BAC,BD与AE相交于点E,求∠APC的度数。
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抽象思维能力,可将题目条件改为:
(一)其他条件不变,将具体条件改为,将∠ABC+∠BAC=120°,求∠BAC
(二)其他条件不变,将∠ABC+∠BAC=120°改为∠C=80°,求∠BEC
(三)其他条件不变,求∠PAC与∠PCD的关系。
通过以上方法的变换,题目的条件得到变化,结论也必将发生变化。根据三角形三角和度数为,以及角平分线的基本原理,通过题目具体已知条件理论,等的相关变化,题目的结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变通、拓展,学生的发散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类似的反复练习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初中数学课本变换数学题目类型,探究类似结论
拓式1、四边行与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构成的模型
四边形ABCD中,P是∠BAC与∠ABC的角平分线AP与CP的交点,求∠ABD与∠APD是什么关系。
拓式2、梯形与两条对角线构成的模型
梯形ABCD中,AE是∠BAC的角平分线,B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BE与∠ADE是什么关系。
通过不同的数学理论引出数学课本题型的变换,以此种变换方式应用到数学课本命题中,使得数学题型变得丰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四、初中数学课本总结数学习题类型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6章总复习题第15题,如图1为测得电塔高度BD,在A处用高1.5米的测角仪器测AC的仰角为55°,再向塔方向前进130米,又测得塔顶端B的仰角为40°,求电视塔的高度BD。
这道数学题知道有5种解法,本质是计算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线段长度,可以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抽象如图,两直角三角形有公共边,抓住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可以算出限度BD的长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初中数学和中考数学中有很广泛的运用。
通过数学题目解题思路的归纳有利于初中学生抽象归纳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初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法的归纳总结。
五、关于灵活变换条件
一部分结论与条件互换,通过题目一部分条件与结论的互换,提高题目命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1、在梯形ABCD中,AB平行于CD,CP垂直于AB,E是AD的中点,求证AB+CD=BD.
在梯形ABCD中,AB平行于CD,E是AD的中点,求证CP垂直于AB.
在梯形ABCD中,AB 平行于CD,CP垂直于AB,求证,E是AD的中点。
2、 线段AB 交于点P,点O是∠BAC和∠D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P与∠B关系,求证:[∠P=■(∠B+∠C)]
线段AD、BC交于点O,连接AB并延长至E,连接AB并延长至P,AF、CE,分别是∠ACE与∠ADE的平分线,且交于一点P,用∠A、∠D的代数式表示∠E
这些条件灵活变换的例子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说明作用,灵活变换的好处是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命题,不言而喻,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变式设计要有一定的把握性,教学必须做到变式既要变得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表现在变式数量不要无限化,如果把一个数学习题的变式做到无限扩大,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这种行为是没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因为变式的有限性,变式的内容要为学生服务,变式的内容应该尽量合理,因为这有这样才能使得变式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六、结束语
初中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把培养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中,而更好地学会初中数学课本习题的变式与运用,是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熟悉运用初中数学课本习题命题变式规律,可以很好地进行初中数学课本习题命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分化的原因分析: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3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5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90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8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1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26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兴趣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开讲生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授中激趣。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少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设疑引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课尾留趣。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效果。
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融融很喜欢玩拼图,家里有两种拼图,一种是木制的中国地图,另一种是硬纸板的图案拼图,这些都是市面上常见的拼图,融融很喜欢,不过他玩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失去新鲜感了。
有天晚上,融融拿了一张广告纸,对我说:“妈妈,我们来玩拼图吧!”
我很纳闷,这普通不过的广告纸怎么玩拼图呢?
融融笑了,也不回答我,开始撕起广告纸来。把纸撕成若干不规则的小纸片后,他说:“妈妈,我们今天玩的拼图就是把这些小纸片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我非常惊讶,真的是“拼图”!没有比这个更恰当的词语了!真佩服这个小孩用词的精准。
于是,我和融融开始在碎纸片堆中寻找能拼在一起的两张,顺着纸的边缘和形状寻找第三张、第四张……直到把这张广告纸恢复原状。
我们合力把自制“拼图”重新拼好后,看得出融融很得意,内心的成就感溢于言表,这种成就感又带给他满满的快乐和自信。
独一无二的自制“拼图”游戏简单易行,而且绝对零成本,又能带给孩子这么多动手动脑的体验,真的好处多多:
自制“拼图”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当孩子面对凌乱无序的纸片,要把它恢复原状,首先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物(一般是角: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侧边:上边,下边,左边,右边;颜色:颜色的统一连贯)。参照物的确定需要孩子积极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自制“拼图”游戏充分挖掘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参照物确定好后,比如左上角确定好之后,需要循着线索(颜色线索、文字线索、形状线索、图片连贯线索)观察、寻找与之匹配的其他纸片。眼睛在努力寻找的同时,双手还要通过试拼以检验是否正确。这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关键词:逻辑思维 数学
北大高国芳教授在《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改试验看儿童思维发展的潜力》一文中提到:“数学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主课,因此数学教学在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怎样来发展和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呢?我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教材若能完善地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地去组织教学,就不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儿童的抽象思维也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离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不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知识。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既不是先天不变的,也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符合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呢?小学儿童的思维总特点,就是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数量上升到抽象的数的概念,进行运算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过渡。这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儿童虽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往往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实用意义等等。而对事物的数量方面是容易被忽视的,头脑里的数量观念也是极其淡薄的。那么,如何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才能使儿童很好地形成和掌握书中的概念呢?这就必须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如:当每个数的概念出现,总是在一定数量的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的基础上用抽象概念概括出来。但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我们虽然在直观的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讲授数的概念,教学时间用得也不少,但儿童在掌握数的概念时,总是离不开掰手指头。在加减运算中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把11写作101,又如:刚学过加法后再学减法时,儿童总是把减法当加法来运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向我们说明:我们的教学仅仅服从人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服从儿童智力活动过程的具体规律。
对10的认识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中的十进位制的理解,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因此要不惜时间的讲深讲透,使儿童真正理解,彻底弄懂,牢固掌握。
对10的认识与对10以内其他各数的认识相比,就有些不同了。这里有个区分个位和十位的问题。如果区分的好,对以后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乃至多位数都会有很大的好处。怎样才能使儿童更好的认识10呢?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十进制?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对于所有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都起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发自内心的疑问和好奇。由此可见,问题是思考的源泉,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深入探究的开端,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课堂中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并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间点,利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设计有效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时仅仅是浅尝辄止,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入探究,学生也就失去了许多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由此可见,科学的教育不是生硬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只有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对知识产生渴望,学生才能有深入探索的动力,主动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相反,如果课堂内容十分枯燥、繁琐,不仅会使得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且有可能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消极心理,阻碍教学计划的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问题,通过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不同于书本上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采用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口吻,用一些有趣的故事、谚语等将知识包裹起来,通过提问这些问题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处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积极性便自然提高了,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一定要与本课内容相关,不要本末倒置。
二、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思维设计有效问题
众所周知,思考源自于疑问,只有心中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产生了疑惑、想要一探究竟,才能够有思考的动力,进而在问题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高中政治讲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能力,而这种能力仅依靠做一些选择题、正误判断题是无法培养的,这些试题往往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缺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探究性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给每位同学提供思考的机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碰撞,通过分析、思考的过程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还锻炼了自己思维再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反馈到政治的学习中。学生的政治成绩提高了,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学生便更加愿意去思考课堂上的这些问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围绕高中生政治学习特点设计有效问题
关键词:初中;几何学习;尽快入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06-01
初中七、八年级的几何,对大部份学生来说学起来都感到吃力,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与求解,很多学生表现为不知如何书写,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或者不知如何分析,如何入手解题等。如何提高学生的几何的书写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尽快入门,学好几何?
一、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好几何的自信心
学习几何开始时,学生总是感觉听得懂但是一做起来就不知如何入手。我觉得学生刚开始有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这时我们老师要做好引导,尽快改变学生畏难情绪,注重学生对学好几何的信心培养,多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去分析、探索。告诉学生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题目,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能讲授。这样多鼓励学生,改变学生对几何的初使错误的认识,让他们相信自已是可以学好几何的。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改变,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科书每一节都渗透这一课改理念,几乎每一节课的编排都有“试一试”或“做一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它,培养学生对几何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这对学生学好几何很有好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比如,在讲正方体展开图时,如果只是把正方体的展开图都画出来,学生不容易想象出来,同时不易接受,就是记住了印象也不深,容易忘。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用不同种方法去剪,看一看能剪出多少种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再与书本所罗列的正方体展开图对比,这样学生一定会热情较高地积极参与,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学生动手的过程是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这对学生学好几何的信心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要让学生多动手,勤动手,我们教师也要多动手。要上好几何课,我们老师在课前做一些教具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把知识点讲清楚;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注力;有了教具,使图形变得更形象和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有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旋转--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我课前准备好单摆小球,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旋转”和“旋转中心”定义的理解;制作好两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旋转的演示,加深对“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等的理解,总之平时我们老师多做些教具,会影响学生养成爱动手、勤动手的好习惯。对于有些几何课我们还可以配以课件的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生解题过程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表达能力等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的学科,几何尤能体现这一点。在解几何题时,每一步都要有依据,都存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能想当然。对刚开始学习几何的学生很多都会想当然。体现在书写上,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有以下几种情况:跳步、漏步;书写很多,让人摸不到边,看不懂在写什么;不知如何书写等。对此我们在开始讲解几何题时,要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如何破题,以及如何书写等,强调每一步都要有理由根据,这些理由可以是问题所给的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定理、推论等。我们在板书时,开始时每一步要写出依据,好让学生理解和模仿,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开始书写时,每一步要写出理由根据,这有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理、定理。熟练掌握一些公理、定理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熟记课本中出现过的公理、定理等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学好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记住公理、定理等是学好几何的第一步积累。
三、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用图
在数学中,图形也像文字那样具有记录作用,而且比文字形象,所以更有助于人们探索解题途径,有利于形象记忆,又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我们把图形作为语言来使用,并称它为特殊的数学语言----图形(图象)语言。图形语言使用得好,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的几何学习,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图形语言的训练,从而达三会,会识图,会读图,会画图。
画一个几何图形,或者观察一个几何图形,能在我们头脑中把其中个别的几何事实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把几何概念和定理(公理)进行反复分析,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灵活运用它们。因此,画图是建立具体的几何知识系统的重要手段,是避免死记硬背几何知识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数学;课堂笔记;方法
一、课堂笔记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记笔记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是帮助学生理解贯通数学知识的重要帮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极其重要。首先,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记笔记时,双手和大脑都同时进入了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也进入了高度集中状态,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分析、联想并综合,在此过程中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不断地受到锻炼,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经常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对此不容易全部掌握,所以学生可以记录到笔记中以便课下复习掌握。因而学生在记课堂笔记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课堂笔记也是学生在知识的拓宽上和课后的复习上的重要工具。
二、课堂笔记的记录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1.初中数学课上,由于从小学走上来的初中生习惯了小学的听课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上课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对此问题,多数教师在学科的开课之初都会强调数学笔记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准备笔记本记课堂笔记。最初,大家都会主动并且满怀热情的准备好笔记本,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持续短时间的记录笔记的习惯。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记本往往变成了习题本或是学生算题的算草本,有的甚至放在那里不去理会。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懒散和教师对学生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所导致的。所以在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去指导记录方式并加大监督力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2.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初中生由于写字的速度慢而导致上课时在笔记的记录上与教师讲课内容不能同步。在教师进行下一部分的讲解时,学生还停留在上一部分的记录中。长此以往,这样的听课方式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3.很多学生记录完的笔记本就像过期的报刊一样,放在那里从来都不会去翻阅查看,完全浪费了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记是课堂知识的概括与浓缩。在课后复习时适当地翻阅会对学生的知识起到巩固、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所以对笔记的课后查阅是学生对知识深度掌握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