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医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方便、经济、无创和可重复等优势,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因此,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水平,无论对医学影像专业还是临床专业的学生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面广, 概念、原理多而复杂,所以教学中难点较多[1]。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搞好超声诊断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改进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是用探头扫查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获得断层图像,即声像图,继而应用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因此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超声图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才能使之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然,以往所用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即依靠授课老师以板书、绘图等来表达,既抽象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完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能以丰富的声像图、动画效果及声音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及抽象内容。比如什么是强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什么是声影或“彗星尾”征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清楚表达,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超声诊断教学中,也不能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其他教学方法或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
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 医学专业基础: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声阻抗差异用明暗之间的不同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大小及某结构的物理性质。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若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即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因此,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知识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正常人体的解剖,尤其是断层解剖,并且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心脏各房室腔结构、房室瓣膜特点、大血管位置关系及正常冠状动脉起源等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正常心脏的扫查方法和图像识别,继而学习各种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和分型等。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形成,与不同器官和病变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液性结构为无回声,实质性结构呈强弱不等的各种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性结构为混合性回声;钙化或含气性结构则呈强回声且后方伴有声影。所以,要学好超声诊断还必须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和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的超声影像学已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改变,还可用于活体器官(心、血管、肾等)的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型微泡造影剂的逐步应用更使得超声进入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故要学好当代超声诊断学,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外,还必须掌握生理、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把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病理变化特征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2.2 理工基础(声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超声波来扫查人体、诊断疾病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超声诊断医生与放射影像科或国外超声诊断不同,没有技术员和诊断医师之分,仪器操作和诊断要一人完成。因此要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相关理工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的声学知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超声设备的构成、性能及操作技术等。只有这样,学生将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并随时调节仪器,获得满意的声像图,同时也才能学会识别和避免超声检查过程中的伪像,如多次反射或旁瓣效应所致的假界面等。近年来超声设备的发展空前迅猛,而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息息相关。另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超声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图文工作站等在国内医院正逐步广泛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3 锻炼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
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诊断除了理论上掌握其诊断方法之外,还要掌握操作手法[1],熟练调节仪器,而且其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必须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课教学,锻炼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扫查出并尽可能清楚地显示具体病灶及其图像特征的技能,包括仪器条件的选择、病人、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及切面等。只有首先获得了理想的声像图,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临床操作技能光靠传统的见习方法即由带教老师示范和讲解,学生重点观摩是无法掌握的,必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刻苦锻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4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怎样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并诊断疾病,显然,除了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一样,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并结合各种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以形象的观察为基础,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某种图像是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2]。在超声诊断过程中,一定不能单纯地“看图论病”。因为可能有一些图像病变表现典型,易于判断,但也会有一些图像病变不典型或存在“异图同病”,或不同病变可有相同图像即“同图异病”。例如,不同程度和病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其超声表现类型也不同:在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即呈肥厚型;而心输出量相对高或反复心衰的患者,左室壁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或变薄,心室腔扩大,即扩张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出现缺血或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即为缺血型。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有关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5 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超声诊断仪不断推出,超声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超声成像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多普勒及其衍生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新型微泡造影剂及其与谐波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超声对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肝、肾等血流灌注和疾病的研究有了显著提高。作为刚刚进入超声影像领域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超声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腹部、心脏、妇产科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这样,掌握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知识,既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应该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钟秋红. 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5):749.
[关键词]思维导图;超声影像学;远程教学;眼科;乳腺
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曾延期开学通知,并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各大高校由此纷纷开启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利用有限的在线时间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超声影像学学科特点
超声影像学属于影像学学科体系,以各种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为轴线,其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已经从既往的一维、二维发展至三维、四维成像,由普通灰阶成像发展为彩色编码成像,不仅能够进行疾病诊断,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进一步扩大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围[1]。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理、工、医复合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专科性强。超声影像学专业术语多,超声图像抽象,理解与记忆困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为教学带来了困难。(2)操作性强。超声图像是通过超声医学设备获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种类型超声医学设备的机器性能、适用范围、参数调节有一定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3)技术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医学设备也日新月异,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交叉性强。超声影像学与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有交叉,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传统超声影像学主要借助教材、板书、幻灯、模型等实行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传统超声影像教学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1)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甚浓厚[3]。(2)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教与学“被动填鸭“局面,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愿,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3)多数学生为应试而学习,使得所学知识变成被迫应试记忆,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技术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4]。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远程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5],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优点,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的实现仍然受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愿学、不会学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缺失或效率低下。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亦不仅仅是记忆多少知识,还包括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教师从“传授者”和“主导者”逐渐变为“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学生亦已不再是“学习者”和“听从者”,而是“协同者”,甚至是“主导者”。另外,网络教学固有的某些问题,例如没有教师在身边督查课堂纪律时学生容易“溜号”,应用手机听课时学生会忍不住查看娱乐消息,学生在家学习时易受到家属或宠物干扰等,在被动长时间网络教学中会更加凸显。
3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6]提出,其利用关键词、线条、颜色、图画等,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压缩,将语句知识用图文形式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显性化。构建思维导图是一个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过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学习新知识[7]。此外,在构建思维导图中,还可以将某些零散的知识内容系统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对零散知识构成一个总体认知[8]。因此,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归纳总结、分析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3.1思维导图的抛砖引玉作用
由于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诊断准确,成为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是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特别是非影像专业的医学生,超声原理晦涩难懂,超声图像复杂抽象,超声术语烦冗难记,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9]。苏丽平等[10]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利用将思维导图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发现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而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以重要的超声术语为中心,将复杂抽象的超声图像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示,并辅以超声原理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亦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超声图像的理解和记忆。
3.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鱼渔兼授”
超声影像学极其注重对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离开图像无异于“无水之鱼”[1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超声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正常或异常的超声图像,以及如何运用各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合相应的解剖、病理、临床知识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课堂限制,图像资料展示及讲解时间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超声基础知识,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不易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以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例如,理论上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的低回声、毛刺征、微钙化、声衰减等特征,但某些早期乳腺癌病灶不一定完全具备这些典型超声特征,且某些乳腺癌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因此,在进行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基础知识、超声图像、临床病史等内容简单归纳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图1)。另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思维习惯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充分实现“鱼渔兼授”,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3思维导图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群,疾病也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器官会出现不同的超声表现,而有时不同疾病在同一种器官会出现相同的超声表现(即同病异像或异病同像)[12],致使学生不明所以,甚至张冠李戴。例如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和肝脏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一样?”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常显示为高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内血流丰富,基底部可见粗大的血管,呈“血管池”样改变。而肝脏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亦显示为高回声病灶,但绝大多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并不显示血流信号,其原因是肝脏血管瘤中的血管多为发育不成熟的血管,血流速度非常缓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尚不足以显示如此低速的血流。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关键字词、鲜明色彩、紧密关联等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上课时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课后将思维导图完善,学生也能在完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和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得其学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触类旁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
4小结
1.1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现在在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有一部分甚至是退伍军人。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为主,同时具有放射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取得编制。影像学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2放射设备落后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所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大量胶片的储存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T、MRI、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X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3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区县的乡镇基层工作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少,据了解区县的乡镇基层医院放射室以一名放射工作者,又投照,又作诊断报告医师,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4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系统缔造了X时代的巅峰之作,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学就业范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是一门新兴的而又成熟的学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①超声医学,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超声等;②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③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④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⑤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2.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医学影像拉开了序幕,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电子时代,影像增强器、超声成像等出现,成就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被誉为电子计算机时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发明与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后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的应用让放射诊断学过渡到了影像诊断学,另外20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取得了令人触目的进展,目前介入放射学以其独特、简易、准确的方法和较好的疗效,成为了一项同内科、外科治疗并行的第三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分形成了这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目前医学影像学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与进步中。
2.3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多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迅猛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较多的患者会选择相对医疗技术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迫使同级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竞争加大,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床位”及“争创三甲医院”等方式来取得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成为相对重要的手段,因此,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此同时,纵观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疗卫生单位非常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致使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4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技术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乐观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较多医学院校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上,而忽视了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致使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然而影像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这部分人才需求相对较大,所以他们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
2.5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需要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医疗一线人员,但是县及县级以下卫生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医学影像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3就业策略
3.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进大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杜绝进入大学就能放松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提问和总结,努力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学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影像专业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包括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需要长期积累磨练,为以后应聘增加一定的优势。
3.3把握实习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进入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到医院及影像科室的相关制度,并复习巩固与所实习内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多看、多问、多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病例相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应学习如何运用影像检查方法,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应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生成质量好的影像图像,也要尽力学习如何书写各系统的影像报告,学习如何把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尽量提高巩固自己的知识,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引入,如彩超、CT、MRI等,使医院的影像学检查水平明显得到提升。医学影像学检查效果除与影像设备性能有关外,还与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1]。加强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就对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临床常用的彩超、CT、MRI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维修方法。该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践性,且涉及面广,知识内容更新快[2]。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已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开展。但经实践观察,发现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基础知识薄弱,经了解,大多学生对电子学、物理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知识的掌握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②学生对该教学课程不够重视,大多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学的电路原理、故障判断及维修方法等知识与就业岗位无直接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③因医学影像设备通常体积较大,难以在课堂进行演示,当涉及到抽象或较复杂的电路图时,因学生对影像学设备电路工作原理的不了解,加上影像设备理论知识较多,枯燥、乏味,使得大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④医学影像设备通常较昂贵,学校难以配置种类齐全的设备作为教学使用,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操作,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改革方案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体制不断改革下,以及医院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的重要问题。经调查了解,影像学技术人员参与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对提高医学影响设备的维修效率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医学影像学设备故障主要由技术人员操作不熟练、未按说明书操作、未严格按操作要求定期维护和保养等原因造成。因此,加强医学影像学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影像设备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结合我国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包括X线机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超声成像设备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X射线机基本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核医学成像设备的种类、结构及基本原理;各影像学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B等。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学所选取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三版)》,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对影像设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开展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未导向的课程体系,按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课程整合为X射线机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包括结构组成、基本原理、设备使用、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3]。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往临床多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以及工作任务的不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此外,对现有的考核模式进行改进,将考核成绩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设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技能型人才,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惠芳,杨德武.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方案[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3):137-138,139.
[2]宋莉,王韶卿,鲁雯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影像电子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5):3705-3707.
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多数学生习惯运用以木块加斜面为模型解决中学阶段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不能达到医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要求。调查显示,学生对医学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非常好”的有113人(10.48%),“比较差”的有319人(29.59%),“非常差”的有202人(18.74%);对学习方法运用得“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共计157人(14.56%),“一般”的有692人(64.19%),运用得“比较差”和“不会运用”的共有229(21.24%)。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或不清楚医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要求,盲目采用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其学习目的以通过考试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成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物理思维有其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物理学习对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3]。例如,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血液等黏滞液体的流动过程、带电体的电场和电势分布等物理现象。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差,不能较好地抓住反映物体表面现象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更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
医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生源选择到综合素质都要求比较严格,使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尤为繁重。医学物理课程属于基础课,课时少,不易被学生重视[4];医学物理课程涉及物理学中多方面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并且运用了众多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创新成果,各章节独立性强;医学物理本身有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和教师教学方法采用不当,也使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此外,学生不良的物理学习习惯和自身的努力程度也制约了学习效果。我校医学物理教研室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块医学物理教学既要保持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其既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又加强了物理学与医学间的联系。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基本框架为:人体力学、声波与超声波、血液与液体流动、人体生物电场与磁场、直流电与医学应用、眼睛与光学、激光医学和核医学等。在此基础上开设较为重要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系列专题讲座,例如细胞和分子物理学进展,生物医学新材料,医学物理与医疗器械的发展,物理治疗与保健等,这些专题讲座内容紧贴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体现了现代物理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真正实现了物理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会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而变化,医学物理教学也要充分适应学生认知水平,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物理的特点合理采用PBL[5]和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出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电脑的辐射与防护研究”专题采用探究式教学,每个研究小组都交出了近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学生不但写出了电脑各个零部件的辐射剂量,辐射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以及预防方法,甚至还列出了防电脑辐射的最佳食谱。这种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我校物理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合理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应用性实验,增加了为使用新设备而设计的与医学应用联系紧密的实验项目。如激光医学实验,心电、脑电图仪和超声仪的应用实验等内容,使学生将各种物理学理论与医学仪器的工作原理、治疗机制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开展,对于那些成本高、难度大、危险大的医学物理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分光计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结构比较复杂,调节要求也较高,直接进行实物实验,学生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我们先开展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分光计的结构和调试技术等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再让学生利用分光计和衍射光栅测光波的波长,这时学生进行实验就轻松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仪器受损的风险。教学改革使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医学物理课程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1.1课题设计实施阶段如前所述,我校近十年来注重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注意到临床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研究生课题的实施,培养其实际的动手能力、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有些可能是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已经学习掌握的,但是,随着医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阶段还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反复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一阶段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细胞培养试验中,学生在预实验的结果非常理想,可是,随着实验的进行经常会遇到诸如: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甚至于原因不清的细胞死亡等等。这种时候,医学生不仅仅学会向善于这方面技术的老师、学长请教,而且更要学会怎么利用现有的知识以及网络资源来解决面临的难题,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会采用各种方式向各方求助,以期最终解决难题,顺利完成课题设计。
1.2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这一阶段,要求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熟练运用目前常用的医学统计学软件。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数据,经过缜密的思维,通过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精确的统计学分析,最终获得科学、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论文在这一领域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这一阶段,由于很多医学生专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会求助解决问题,切忌蒙混过关,涂改结果。
1.3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理、撰写、发表,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要求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归纳、总结相关研究背景,同时,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结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合理、客观、严谨、科学的解读,是对其思维逻辑性的训练。最后,要完成好这一步,还需要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文字、绘图等等基本的写作功底,才能达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等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也是对其科研论文书写的基本训练。
2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种注重实践的科学,面对的是形形人群,表现各异的疾病状态,因此,这一现状,也要求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疑难、复杂问题,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的研究生更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近年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减弱,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明显下滑。大多数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充当了“书记员”的工作,却很少有基本技能培训的机会。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较长的临床技能培养时间来提升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师资环境,提供给医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实践,期望医学生毕业之时,能够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人的能力,能够胜任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挽救更多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病种繁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要求心血管内科医生具备快速、准确诊断、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对于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由于其专业学科内容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比如:放射科、CT室、数字减影、超声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室、介入室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的明确、计划合理、注重实践、教学相长等。首先,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处理心内科常见疾病、急、危重疾病的合格医生;其次,保证充足的临床实践的时间。需要保证其至少有1年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临床工作的培训,培养独立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并且进行临床工作经验积累。最后,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改进。导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CBL(case-basedlearning,CBL)、网络数据学习(E-learning)以及循证医学等多种方法[6-8]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心内科研究生还需要在心内科相关功能科室轮转:心电图室、心脏电生理室、心脏导管室、心脏超声室。熟悉心血管疾病在相关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在心内科临床学习中,积极参与临床工作,比如门诊,病房值班,在这一过程中,直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独立思考,对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建立导师组培养模式指导研究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大量的庞杂信息的出现,没有哪一位导师可以做到“有问必答”。因此,借鉴美国的“学科本位制”、德国的“导师本位制”及研究型大学科学院的“学校本位制”,如果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导师们联合起来,形成研究生导师组,这样以来导师之间各有所长,可以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特长,而对于研究生本人则不论在临床,还是科研方面都将会得到最大的收益[9]。因此,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组成模式,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导师组的优势,使研究生能够从多位导师获益,进而拓展了知识,增强了更新的知识能力。开展教学系列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导师不仅应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PBL、CBL、网络数据以及循证医学,发挥导师的导向功能,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探索问题。另外,通过在临床教学实践中,间接的病例复习、典型病案讨论等方式指导,使研究生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积累临床经验,以期最终能够独立工作。最后,新知识的传播也是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术研究交流活动以及研究平台的建立是影响导师带教能力的重要因素。
1 病证结合是一种有价值、有前途的个体化诊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细分,然后针对患者实施精确治疗。传统中医的治疗特点是辨证论治,现代化的中医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对疾病采用证候进行的细分。
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
2 个体化诊疗的参考信息类型和生物标志物的类型
个体化诊疗的参考信息类型和生物标志物的类型有许多。比如,肿瘤个体化诊疗可以依据TNM,ER,PR,cerbB-2,病理分级,年龄,合并症,生活状况评分,治疗反应等来实施。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发生改变的过程,高度异质性。可能涉及DNA水平的变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变化,蛋白水平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细胞的行为学变化,恶性生长和远处转移,在基因的表达谱上做些工作,进行分子病理的分级再进行治疗,这是863计划支持的若干研究的理论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也有复杂的个体差异。免疫差异:年龄、感染时期;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状态,遗传差异:性别、家族,病毒差异:感染水平、病毒异质性。
与症状和体征等信息比较,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其中,肿瘤生物标志也可分为血清生物标志、组织生物标志、分泌物(唾液、痰液、尿液)生物标志。血清生物标志最具吸引力,因为其在任何时候均容易获得;含有大量的生物信息(如低分子量的血清多肽组,Peptidome)。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标签是生物技术发展的体现。他们和血清生物标志的优点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阐述。
3 证候病理生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3.1 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中提出,证候的学科属性是病理生理学。
而且这种病理生理学是以内环境自稳态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病理生理学。它具有以下特征:全域,动态,整体,模块化,topdown建模。
全域是指它以整个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为建模的数据源,当然,从技术上考虑,血液或者血清更具可行性。
动态是指它以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周期性波动为对象建模,是动力学建模。
整体是指内环境在人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这几个层次中,着重的是整体这个层次。
模块化是指,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系统的组成是分层次的,尽管很难认同模块的具体组成,但是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现象在任何水平是都是由功能、结构模块组成。尽管这些对系统模块化的探索还是比较表面的,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对网络即系统进行模块化的研究是具体认识复杂网络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对复杂的生物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功能和结构层次的研究以及识别与疾病和肿瘤相关的具体结构模体和功能模块会是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依据祖国医学藏象证候理论把内环境分为五个功能模块。
topdown建模是指,中医藏象证候的建模是topdown式的建模。阴阳五行不仅是哲学思想,也一种极为重要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传统科学和祖国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五行的模式看,中医对系统的划分是“从上向下”的,即所谓的topdown建模。[1]-[5]
3.2 上面这些证候病理生理学的特点,在今天的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采集如下。汤敬东、景在平《主动脉夹层的个体化分型与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因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管壁病理生理学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患者又存在着显著个体差异,……而目前临床的分型,都是一种静态解剖学的分型,不能满足个体化诊疗的要求;只有采用动态的病理生理性分型(NxVYBZ分型),才能做到个体化治疗。”[6]
董宝玮《腹部超声造影序论》:“(九)问题及前景基础知识及研究缺乏-本质认识模糊洞察力小;正常脏器超声造影研究缺乏;异常之基础是正常;病灶功能性研究不同于结构性研究;思维准备不足,知识准备不足。
结构性研究功能性研究;点、固定研究过程、动态研究;时间多参量,变化多因素。建立方法:多参量动态综合数学模型。
超声谐波造影成像-亚微观低速血流灌注状态:反映组织细胞功能状态-功能性诊断。功能性诊断独立于病理诊断不仅发现早期病变及鉴别诊断有价值,并且了解病灶的生理状态有意义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价值。生存时期、生活质量、最佳平衡点。”
4 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病证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中医经常被看做是经验医学,可是,我们现在用中医师个人经验积累这种刀耕火种式的经验,怎么能与已经工业化和正在信息化现代医学进行竞争与合作,所以,笔者近来经常强调,中医的个体化诊疗应该基于大型数据库,比如正常人体解剖数据库,正常人生理常数数据库;以及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中医模型。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中医的方法和理念是缺乏竞争力的,也是对人民健康的不负责。
参 考 文 献
[1] 林宇春.赵宏杰.对本体论证候认识论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当代医学,2008:24.
[2] 李富仁,赵宏杰,雷钧涛,等.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中医药临床杂志,200,20(1).
[3] 张华.张笑波.赵宏杰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4] 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8.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康复;住院
医师肌电图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等检测仍无法取代的检查技术[1]。不仅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肌电图检查,康复科医师,特别是从事神经康复的医师,也应该将肌电图作为必备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从而更精准地评估神经肌肉疾病及肢体功能状态[2]。通过肌电图检查,康复医师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还能了解损伤是处于急性期、进展期、慢性期还是恢复期,对于明确患者功能的状态、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作者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就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肌电图中的带教体会与思考进行分析。
1康复医师肌电图培训现状
随着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肌电图在康复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也逐步受到重视。我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大纲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第1年时必须在肌电图检查室轮转1个月,要求掌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诱发电位,并至少完成10个案例的检查和报告。2007年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制定的《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神经内外科轮转期间需要基本掌握肌电图,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4例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操作和做出报告[3]。2016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中国康复组专科医师培训项目提出康复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神经康复模块课程包含16个学时的电诊断课程与培训[4]。多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对康复住院医师的培训大纲均要求康复住院医师掌握神经传导速度、针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与诊断[5]以及肌电图的分析[6]。虽然在培训大纲中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既有时间的要求,也有工作量的要求,对具体技术也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培训中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述的预期效果,最终仍无法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甚至不具备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
2肌电图带教中的难点
肌电图检查作为临床查体的延伸和补充,检查者需要在检查前了解病史及查体后初步确定检查方案,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检查结果调整后续检查方案。与其它辅助检查相比,该项检查更加灵活,非常依赖检查者的技术,对检查者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些难点。
2.1接受培训的时间短
我院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大纲中计划了1个月的时间到肌电图室进行轮转学习,这对于学会肌电图并可单独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台湾对康复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员在培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分别需要进行不低于4个月的时间用于康复医学相关特殊检查的学习,包括肌电图和肌骨超声,必须每周1次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7]。与我院培训大纲中1个月的学习时间相比,中国台湾学员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接受肌电图的专科培养。采用连续2年分时段接受肌电图培训,学员有两次机会进行学习和巩固,可更牢固地掌握该项技术。
2.2基础知识要求高
肌电图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很强的评估诊断技术,检查者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8],并在进行神经传导检查时熟悉周围神经和肌肉的位置,以便正确放置刺激和记录电极,得到准确的结果。对于针肌电图检查,肌肉的神经支配及表面解剖对于将针电极准确插入要采样的肌肉至关重要,否则有可能使结果有偏差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此外,掌握了神经和肌肉的大体解剖,对于神经损伤的定位也非常重要。除了解剖知识,该项检查还需要检查者了解神经和肌肉基本的生理病理学知识[8],才能理解和分析正常人及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比如,检查者需要在了解神经传导的方式后才能根据神经传导检查结果判断神经损伤是轴突损害还是脱髓鞘改变。
2.3诊断思路特殊
肌电图对神经疾病的诊断与常规的临床诊断思路不同。首先要求检查者具备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即定位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指在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是周围性(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性(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病变位于单侧还是双侧、腹侧还是背侧、近端为主还是远端为主等。定性诊断指依据病史、症状发生的时间、快慢等推测病变的性质。其次,在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基础上,学员需要掌握肌电图特有的分析思路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如根据运动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神经损伤是脱髓鞘改变还是轴突损害,通过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分布范围可以判断受累神经的范围是远端还是近端、是单根神经损伤还是神经丛或神经根的损伤等。这一过程是肌电图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分析,根据检查情况灵活选择需要检查的神经和肌肉,为明确诊断提供更可靠客观的依据。
3培养建议
基于以上带教过程中的难点,根据多年的带教经验,作者就康复住院医师肌电图带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轮转时间
目前国内大多数康复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肌电图轮转时间偏短,且要求住院医师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患者的检查。肌电图技术操作性强,对检查者要求较高,在短时间内掌握具体的检查过程难度很大。而且,对于康复科医生而言,能够读懂肌电图的报告的意义大于学会具体的操作技术[9]。因此,建议增加轮转时间,便于培养学员熟悉该技术的诊断原理和思路[10]。可采取多次轮转的方式进行强化,如:第一次轮转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原理与分析,第二次轮转掌握针肌电图的原理与分析,第三次轮转要求掌握整份肌电图报告的结果分析和解读。根据以往的带教经验,经过多次学习的学员较单次轮转的学员对肌电图的诊断原理理解更深刻,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更全面。
3.2强化基础知识
在肌电图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培养学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神经肌肉的解剖、神经生理病理过程、肌电图检查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员才能了解肌电图是如何对神经疾病做出定位定性诊断的。如果要掌握操作技术,学员还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体表解剖,才能在检查过程中准确找到神经和肌肉的体表定位进行刺激或记录。作为康复医生,还要注意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对神经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3.3培养诊断思路
除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在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员的临床诊断思维。肌电图的异常通常提示神经功能的潜在问题。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的异常结果,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定性定位的诊断,是肌电图的难点。由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11],带教老师可结合病例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让学员明白肌电图是如何诊断神经疾病的[12]。例如,在带教过程中讲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中判断神经损伤是脱髓鞘还是轴索损害的依据,分析针肌电图中失神经电位的意义,综合分析每一个异常的检查指标,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分析讲解过程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逐步让学员明白诊断的思路,从而提升分析报告的能力。
3.4注重考核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的考核有利于带教老师了解学员对肌电图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多样化,包括理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在日常带教中,可选取典型的病种,给学员布置若干与该病种相关的问题,让学员在1~2天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再进行口头考核,这种方式可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督促学员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3]。在轮转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3.5其它注意事项
肌电图学习以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带教,便于学员进行讨论、互相操作的训练。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也要注意对学员进行用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该项检查为有创检查,因此要加强院感知识的宣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此外,该检查需要暴露患者,需要强化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综上所述,肌电图是康复住院医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肌电图带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注意强化学员的基础知识,培养诊断思路,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考核,以期能够结合病例分析和解释肌电图报告。做好肌电图的临床带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神经康复住院医师,提高康复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3]《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编辑部.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J].医学信息,2007,20(4):382-384.
[4]敖丽娟.ISPRM中国康复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简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40-840.
[5]张凤仁,纪树荣,张皓.康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98-300.
[6]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上海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57-559.
[7]万春晓,连倚南,毕胜.台湾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28(4):73-74.
[8]张卫红,张晶瑜.将临床肌电图检查引入理论教学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3):233-234.
[9]靳娇婷,胡芳芳,党静霞.多模式教学在临床肌电图教学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89-90.
[11]付晶,李春芳,李雪兰.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