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物理教学

我国的教育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乃至于教学方法都较传统教学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有待改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所以有人说,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会反思的老师就不可能有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学效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的灯塔,所以有人说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所以教师的教学关键一定要放在观念的转变上。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还提倡转换师生的角色,提倡学生在教学中要保持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主导地位。转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理念,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刻改变和不断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再是讲授,还有协助、指导等多种身份。多元化的教师作用是以往教师身份发生变化的关键,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转变并适应这种变化。

二、反思物理教学是否生活化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提倡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好的老师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因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物理教学中,从教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改后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物理是自然科学教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都和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明确生活知识的应用,提高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就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启蒙学生的物理科学意识。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要具有挖掘生活资源的能力,而且要善于将此作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思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否都密切联系了生活,应该成为物理教学反思的重点。

三、反思物理教学是否具有先进性

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的高度就是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新颖。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具有超前的科学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对当今社会的高新技术要有一些了解,给学生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为学生终身的科学意识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是否能在教学中将现代物理技术传递给学生,也是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将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进度给学生以传递。比如,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内容的科技研究最新进展,都应适时地融入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优秀的老师都是善于传达新的科技信息的使者,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成为教学反思的重点。

四、反思教学中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生产力,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该一切教学设计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习惯。教师研究教学的前提是研究学生,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意志为主导,是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应该认真反思的一项内容。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能力培养,是否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反思就是对教学实施之后的总结,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对教学中反映出的优势进行发扬,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进步,那么教学效果的提高就不是难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翟扬.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年与社会,2012(2).

第2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融合 物理 生活

一、观察生活现象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物理有关的现象,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现象是物理学存在及发展的根源”。因此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首先学会从生活现象中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例如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有一定倾斜度,而卡车、公交车等大型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却几乎是坚直的。小汽车前挡风玻璃这样安装是什么原因?学习平面镜之前,让学生先观察家中的穿衣镜,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讲并联电路时,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的连接方式;讲摩擦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利用了摩擦;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让学生坐车观察车外景物的运动情况。通过大量观察,不但开发了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求知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当教学内容来自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时,课堂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应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物理知识的生活实例、现象引进课堂。将教材中抽象、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物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富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能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能唤起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课堂举例生活化

物理教学要真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是离不开实例的。物理教学正是因为有了实例才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了起来,才显得生动活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四、实践应用生活化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用所学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将物理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高中物理教学要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应用前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价值的认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空航天技术上的应用;热机(蒸汽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电磁感应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来临等等。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为什么用盐水?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以让学生查出自己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某个月家中用电多少度?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让物理学回归生活和社会,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志趣。

第3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77

数学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也是能够给人带来兴奋和愉悦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一切自然学科实现精密计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夯实好数学的基础,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天文、物理、宇宙航天技术等方面的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现提供数学保障。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以及动力成了现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教学法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在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学生因为教师的温和、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也就会主动地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对教学的意见。所以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才能在数学课堂中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数学之美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贯彻到实际生活之中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投入到实践之中,为了解决实践活动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虽然小学生在低龄阶段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体验的能力还比较低,但是他们对周围的事务已经有所认识和体验,所以教师鼓励小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够直接体会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一只青蛙在深为5米的井里面,它想跳上井来,已知青蛙每次可以跳上来2米,但由于井壁很滑,它每次跳完后要滑下去1米,问青蛙要跳几次才能跳出这口井?分析这道题目就需要锻炼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需要他们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于这道题的分析:青蛙每跳一次跳上来2米,又滑下去1米,相当于实际只跳上去了1米,但是要注意最后一次例外,它跳上去2米,已经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教师应该号召和鼓励学生多多的对周围的一些实际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不会遗漏掉关键点,才能对生活更加的理解,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析的能力,数字的研究才会更加的透彻。

三、培养小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能力,仔细观察数学学习规律

小学数学的题目从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到逐渐的加深,开始对数学进行发散式的训练,为以后更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都没有固定,对周围的事物又比较敏感,所以在低龄阶段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教会他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对于他们智力的开发、思维模式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数学基本运算的时候,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这几种基本运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转化和运算的规律。在一道题目中:简便运算题,55×22+78×55,从题目的形势看是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结合,但是要想简便计算,就要找到连个算式之间的共同点和规律,55这个数字是它们两个乘法之间的共同项,所以可以对这两个乘法提公因式,用括号辅助,先做加法,再做乘法,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达到了简便运算的目的。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形成一种对数学的敏感思维,用心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数学中寻求到乐趣。

四、一题多解,寻求最佳方案

《周易》中说过“变则通,通则久”,学习数学的时候同样也适用,世界上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则要求灵活多变,解决数学难题不能够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学会灵活变通,对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最简洁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小学五年级的一道数学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相距174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道题在五年级之前,只要学过实际应用题的分析和乘除法的运算,都能够用分步计算的方式对题目进行分析而得出答案。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然解除了利用未知数求解的答题方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不仅仅要求学生用分布计算的方法解出题目,还要学会使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对例题进行验证。多种方式的解答,能够保证题目的准确性,所以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应该学会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强化。

五、实现教师与科技的结合,将数学之美展露在学生的眼前

第4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人本主义思想与新的物理课程改革要求是一致的.在即将颁布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培养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对物理知识以外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体现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人本因素.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正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发展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吸引、弄懂物理现象产生原因的探求、通过高考和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理想等,在上述因素中,认知内趋力的因素对物理课堂教学影响明显.教师是采用外部强化去控制学生,还是采取一些方法去吸引学生对物理现象本身的注意,效果明显不同.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就是这个道理.

人本主义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改变讲述、演示、推导等一人包办的做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参与机会.从物理现象的感知,表象的建立,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验操作等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推理、演算寻找结论.在上述过程的体验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构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反复的“探究──快乐”体会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物理兴趣逐渐形成.

二、学习内容的加工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或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新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已对知识内容上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将极大地改变目前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状况,取得满意的效果.

1.密切传统知识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经典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前人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老师应设法将教材中脱离了实践的抽象概念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加深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当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习题教学是最容易脱离生活的环节,许多学生,甚至老师都错误地认为习题课就是做题、讲题.学生耐着性子一路做下去,最后甚至都忘了基本的概念、规律,只剩下满脑子的公式和符号.高效的习题课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同样的题目,可以用传统的抽象、空洞的物理情景作载体,可以直接给出恰巧的数据,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甚至亲自测量获得数据作已知条件.两种做法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据报道,湖北有一所中学,校门正对一段下坡路,下坡路尽头则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在校门口竖起一块“禁止骑车下行”的牌子,但屡禁不止.后来,一位物理老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习题课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所任班级学生实际测量了这段下坡路的长度、高差、摩擦因数等数据,课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算骑车下坡滑行的加速度、由静止下坡到坡底的速度、有一定初速度时到达坡底的速度等,再结合对面马路上车辆的正常行驶速度、司机反应时间等估算刹车距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通过实际测算对骑车下坡的危险性有了切身体会.有人可能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物理教学,这种担心正是立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我们说,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类似的情况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即便不能事必躬行,至少应建立起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

2.重书本知识向当代科技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尖端的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细心归纳一下,许多现代科技知识在高中物理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现代航天技术以匀速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为理论基础;低温物理对应热学知识;通讯电子技术对应电磁振荡、电磁波;光电技术、激光对应光的本性;计算机对应半导体;核武器、贫铀炸弹对应原子物理等.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应尖端科技的介绍,不仅消除了学生内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泛化为学习当前知识的动机.

三、学习方法的掌握

罗杰斯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这是最宝贵的知识.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同时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又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从而导致对各种经验的不断感受及对变化的耐受性.

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高中教学中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实际学习中,物理方法的学习不如知识学习那样明确,因为方法是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表述之中的.为克服这种困难,一方面学生要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并努力加以掌握,另一方面则需要老师对重要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

例如理想化方法、控制变量方法等.这些方法是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般在学习进行到适当阶段时正式提出,在后续学习中不断运用.高中物理中,理想化方法的提出过程是这样的:在“力”一章中通过光滑斜面、轻杆、轻绳等渗透理想化思想,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正确运用理想化方法引入物理模型──质点.然后在后续学习中出现了理想化方法的大量应用实例,如简谐运动、简谐波、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光线等概念模型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过程等物理过程模型.控制变量法的提出与之类似,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过程中第一次正式接触控制变量法,随后在单摆振动规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中强化和应用.

第5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代物理

Modern Physic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Li Yong-li

【Abstract】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followed up,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modernized, it is necessary to allow more modern physics knowledge into our classroom.

【Key words】Physics teaching; Modern physics

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带动社会迅猛发展,物理教学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将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据有关调查中学生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且学生较少关注和参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活动,其实验能力也较差。

2、我国现行教材基本上都是经典内容,新的教材虽做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变化都集中在增加学生生活、社会性物理知识的应用和提供学科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方面,在现代物理知识的吸纳方面做的不够,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局限在经典物理中,远落后于现代物理和科学社会的发展。

3、现代物理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独特作用。物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在生活中诞生,为应用而发展。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与大自然、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现代物理的广泛应用,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物理有用性的认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有效地讲授现代物理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可能性

有些人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即20世纪以前的物理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能去接受理解高深的物理知识理论,中学物理与现代物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难以逾越。笔者认为在中学传授一定的现代物理知识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要讲究传授的方法、途径。

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经典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可以说已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现代物理相关知识的可能性,再者,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布鲁纳曾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出基本结构就是最能反映其本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划。学科的结构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这种基本理论,可联系各种相关现象,从而理解各种相关现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认识的基点。他还认为基本学科是可以提早学习的,并且必须提早学习,因为早年学习一些观念和作风影响着人们的一生。这些为我们进行现代物理知识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现代物理是刚发展起来的新理论体系,虽然对绝大多数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是深奥和抽象的,要用到精、专的物理学理论及相应的数学物理方法,并非一般初涉物理学领域的人所能掌握的。但我们可把有关知识的基本结构和方法论教授给初学者(中学生),他们是完全能够掌握和理解的。布鲁纳就认为,“凡是用现行手段教授的一切题材,都可能用单纯的形式,更早地教给儿童。”

三、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途径

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讲授现代物理知识,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研究,笔者在此谈一点个人想法。

1、将基础知识拓宽延伸。

现代物理知识追根溯源都有它最初的端倪和最原始的理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的科学进步得如此之快,以致大多数原始论文很快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而显得过时了,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例如通过激光冷却技术使人们实现了操纵和控制单个原子。同时依靠这种新的手段,人们在分子原子物理学领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通过冻结原子降低温度,1995年两名美国科学家康奈尔和维曼以及德国科学家克特勒分别在极为接近绝对零度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爱因斯坦在75年前所预言的一种特殊物质状态。这被物理学家认为是20世纪末物理学上的最重要的成就。我国也于2002年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铷原子云中实现了BEC。这项技术也可用于涉及新型的原子钟,其精确度比现在最精确的原子钟(精确度达到了百万亿分之一)还要高百倍,可应用于太空航行和精确定位。

激光制冷是通过激光光子的能量直接束缚被冷却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来降低温度的,是微观对微观的物质行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如果正在进行中的原子被迎面而来的激光照射,只要激光的频率和原子的固有频率一致,就会引起原子的跃迁,原子会吸收迎面而来的光子而减小动量。与此同时,原子又会因跃迁而发射同样的光子,不过它发射的光子是朝着四面八方的,因此,实际效果是原子的动量每碰撞一次就减小一点,直至最低值。动量和速度成正比,动量越小,速度也越小,温度也就越低。因此激光冷却的实质是原子或分子在激光的作用下的减速。

在学习了原子跃迁后,有机地进行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就不会觉得现代物理遥不可及,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更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通过物理事件或物理现象讲授有关知识

当某些理论很深奥、抽象难懂时,可以用一个事件的阐述,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产生的历史和过程,从事件中领悟知识原理。

如著名的双生子佯谬实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论效应认为相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惯性系中,其中在一个参照系中的观察者测的另一参照系中的长度变短,时钟变慢。这时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设想:有双生子兄弟二人,哥哥乘上飞船离开地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逛游太空,根据相对论效应,弟弟看到飞船上的时钟变慢了。那么在飞船返回地球时,是否哥哥比弟弟变年轻了?我们知道,运动的观测是相对的,当哥哥乘上飞船逛游时,弟弟相对哥哥在反向运动,哥哥看弟弟的时钟也变慢了。因而他会认为弟弟变年轻了。这样就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这时狭义相对论无法解释。通过分析,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一切惯性系,而哥哥乘飞船离开地球要加速,返回地面要转弯、减速,所以哥哥处在非惯性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利用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时空弯曲解释了飞船上的时钟变慢,因此飞船返回时哥哥显得年轻了。

通过这一事件学生了解了狭义相对论、时钟变慢、广义相对论等基本概念。同时一些著名事件能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

3、让现代物理知识、思想及应用渗透在STS问题中

如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给人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海啸,目前人类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预警和防备来减少死伤,海啸的预警就用到了物理知识。

如,学习了万有引力后,可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神州”七号或“嫦娥一号”的材料。随着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全面发展,标明我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于“神州”七号,在发射、运行、变轨、返回等方面可以编很多试题。如:简述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2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的原理和提高最终速度的因素。火箭点燃后生成的气体以很大的速度向后喷出,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火箭向前做反冲运动;提高火箭最终速度的因素,一方面是喷气速度,另一方面是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烧尽时的质量之比,喷气速度越大,质量比越大,火箭最终速度越大。可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很多,此处不一一例举。有关卫星问题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其某些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最基础问题是学生可以理解和可以解决的,这也是引导学生将物理问题应用于实际、关注科技进步、关注前沿问题、关心国家的最好契机。

第6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1〕〔2〕〔3〕〔11〕、乔瑞金《科学进步论》,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第186页、第19页。

〔4〕〔5〕DavidG.Myers"SocialPsychology"McGraw-HillBookcompany,1993,第16页第38页。

〔6〕《马恩全集》第23卷,第664页。

〔7〕〔8〕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一关于知识报告》,三联书店第4页。

〔9〕〔10〕W.H.Lowrance"TheRel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toHumanValues".quotedHickman"Technologyasahumanaffair".McGraw-HillBookCompany,1990,第429页,第430页。

〔12〕〔U.S〕亨利·哈里斯《科学与人》商务印书馆,前言。

〔13〕张斌《技术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9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