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

第1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一、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是同步化、标准化的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作用:

1.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扩大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供机会,培养特长,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人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课外科技活动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3.丰富感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生物学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智能水平。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5.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增长期,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和体力锻炼。课外科技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也使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6.技术培训,促进生物学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能力,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推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课外活动组织的原则是:

1.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因材施教。

2.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长知识和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立志为祖国献身、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锻炼坚毅、顽强的意志与性格。

3.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当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才能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三、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和学校师资及物质条件等,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农业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农产品加工、动植物驯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花粉萌发观察、蛙胚胎发育观察、涡虫再生实验、胃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和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诸如人口问题调查、粮食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农业专业户和生态村参观、自然保护区参观和调查等。

5.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生物学素质,诸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乡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

四、我校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

我县地处浙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自1984年以来,在初中段成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花木栽培进行野生花木的栽培驯化,较成功的有肾蕨、浙江红山茶、泰顺杜鹃等。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000多份,撰写的小论文有《校园植物群落区系组成》、《泰顺野生杜鹃花资源及引种驯化》等。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再生教学进行涡虫再生能力实验;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的教学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第2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关键词】课堂活动;任务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课时少等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效益的高低是以每堂课的目标达成度为前提,目标的达成要以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和任务为载体。教师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各种活动和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活动和任务可使教学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表面热闹而效益低下。

1.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活动是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笔者认为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有游戏方式、竞赛方式、问答互动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方式。

1.1 游戏方式。

游戏方式即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较多地适用于低段学生,如鼠标学习、键盘学习等。由于游戏的趣味性、生动性、挑战性、实践性和成就感,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游戏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游戏,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电脑之间的游戏,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的电脑益智游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智力,扩大视野。游戏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不能让课堂散了。教师要控制好收放的节奏,引导到位,否则会让课堂流于表面热闹的形式。

1.2 竞赛方式。

竞赛方式就是小组或个人以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激发起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方式较多地运用于新知学习和巩固提高环节。在新知学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时,比赛谁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比赛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也可用于学生陆续进入教室到正式授课之前的环节,如打字速度比赛,这样先进入教室的学生不至于因无事可做而去上网玩游戏、聊QQ。竞赛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并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竞赛规则要公平、合理,对优胜者一定要给予奖励,否则就失去竞赛的意义。

1.3 问答互动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知识的传递和构建更容易。精炼准确、赋予启发性的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提问一定要目标明确,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好的提问能正好问到学生心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4 小组合作方式。

以适当人数为一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小组的构成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行当调整,组内成员要男女生混搭、学习能力互补,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为目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让每个组员都明白自己应完成什么,自己在组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工作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影响等,使他们意识到小组的成功要靠每个组员的成功来实现。另外,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组间巡视,协调小组间的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传授常用的合作技巧。在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应与小组成员一起及时评价活动开展是否成功,讨论运用了哪些合作技巧,表扬和奖励成功的方面,同时找出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

1.5 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制定的大目标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制作比较系统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或者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

以上活动方式并不单纯出现在一个课堂中,一节课可以有机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活动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操作任务的设计

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落实到学生能完成具体的任务这个核心上。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时间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较大,一般为一节课50%—70%左右的时间,是知识“过手”的环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部分。这个环节的学生活动我们习惯称之为“操作任务”,一般说的“任务驱动”多指这个环节。操作任务的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操作任务是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的。

在设计操作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设计出学生有能力操作而且感兴趣的任务,否则学生会对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设计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任务,如用学生感受最深的一次主题班会,来制作一个电脑作品,可以是文档、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2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大小适当、要求具体。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通过将任务的巧妙化分、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还得可检查。最好不要设计 “新建一个文件夹”、“复制一个文件” 这类泛泛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学生做还是没做教师无法检查。而是设计为“在你的D盘新建一个名为‘二十中小’的文件夹”、“复制网上邻居\教师机\初二\信息技术.doc这个文件到你的D盘中”。在LOGO语言学习中,设计任务“在屏幕上从左至右依次画一个三角形、五边形、十边形、圆”,这个任务既体现了当堂课的“循环语句”知识点,又体现了前面学过的“抬笔、落笔”知识点,而且学生可操作,教师检查也一目了然。

2.3 任务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3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一、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活动是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本人认为课堂活动好的组织方式有竞赛方式、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方式等。

(一)竞赛方式

竞赛方式就是小组或个人以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激发起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方式较多地运用于新知学习和巩固提高环节。在新知学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时,比赛谁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比赛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制定的大目标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

(三)小组合作方式

以适当人数为一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小组的构成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行当调整,组内成员要男女生混搭、学习能力互补,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为目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让每个组员都明白自己应完成什么,自己在组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工作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影响等,使他们意识到小组的成功要靠每个组员的成功来实现。另外,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组间巡视,协调小组间的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传授常用的合作技巧。在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应与小组成员一起及时评价活动开展是否成功,讨论运用了哪些合作技巧,表扬和奖励成功的方面,同时找出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

以上活动方式并不单纯出现在一个课堂中,一节课可以有机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活动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二、学生操作任务的设计

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落实到学生能完成具体的任务这个核心上。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时间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较大,一般为一节课50%—70%左右的时间,是知识“过手”的环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部分。这个环节的学生活动我们习惯称之为“操作任务”,一般说的“任务驱动”多指这个环节。操作任务的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操作任务是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的。

在设计操作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设计出学生有能力操作而且感兴趣的任务,否则学生会对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设计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任务,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在教学《学习制作幻灯片的动画效果》时,第一课时,首先搜集素材,第一类课堂任务:被人杰地灵的水土养育着却对自己的家乡知之甚少。借此机会,我觉得应该对珲春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了解珲春的各种特色文化,感悟家乡的变化,体味家乡的现况及美好的前景。收集:(1)家乡概况.第二类课堂任务:专项搜集(1)家乡资源(2)家乡文化(3)家乡美食(4)家乡历史文化(5)家乡民俗风情(6)家乡特产等等资料.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文安的热情,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家乡的兴趣。这样,学生们带着任务去创作,不但字完成了任务,而且了解了家乡情况,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设计,学生们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任务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而不应规定得太死,要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中,在同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为此课堂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架构,并设计出有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扩展任务,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到吃得饱,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消化不了。

例:在时,利用前几节课收集的“家乡素材”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考虑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协作学习,互帮互助,互评互助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教学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初步探索:寻找“自定义动画”命令,任务一:在幻灯片菜单中寻找“自定义动画”命令。设置动画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要调出“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有了良好的开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二)初步尝试:设置简单的动画效果任务二:1.尝试给第一张幻灯片中的文本添加动画效果。师:布置任务,巡视指导。2. 师生共同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给图片添加动画效果

小组探索“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各功能按钮,依次给第一张幻灯片中的文本、图片添加动画效果。遇到困难可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此环节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到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任务四:1.给第一张幻灯片添加上你喜欢的动画效果。(必做任务)2.插入一至两张新幻灯片,介绍定安的其他景点。(可选任务)师:1.布置任务的学习内容和要求。2.提供学习资源。3.巡视学生学习过程,并提供必要的指导。1.根据小组成员操作技能基础的不同,选择完成适当的操作任务。2.小组继续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作品。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巩固拓展,设置2个梯次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自我、协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

扩展任务:

第4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

⒈教师对教材的思路把握不准。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或对教材作不适当的处理,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如在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材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能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仍按老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教材中不少已被删去的形态结构内容仍被搬到新教材的教学中;新教材先观察、实验,后概念 、结论的过程式的叙述体系,仍旧被结论式的教学思路所替代。于是就会“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不是讲教材而是念教材,实际过程不指导,实验数据不分析,观察现象不解释,结果把活生生的新教材教得支离破碎 ,或成为旧教材的翻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人为地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⒉对学生思路把握不准。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得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⒊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低。有些教师搞“教师中心论”,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有些教师搞“学生中心论”,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由,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放任自流。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只有课后“加班加点”,必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⒋不能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不够。由于大部分生物教师是跨科教学,精力不够,有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备课不充分,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关心不够,不及时给予个别辅导,造成这些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

⒌中考中生物学科占有一定的分数。由于生物部分要进行中考,大多数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课堂教学精力不是放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只重视参考书,依靠习题集,“题海”泛滥,课堂教学松散,结果增加了上课时间和课外练习量,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

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应接受终身教育,加强在岗培训,不断进修,提高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教师间也应加强切磋,勤于总结,使课堂教学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多举办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和示范课,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气氛,以便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益。

⒉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 特点,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既要高容量,又要语言简练;突出生物学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按照生物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密度,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应尽可能加大课堂容量,适当提高课堂密度,密度过小,教学过程松驰,则浪费时间,难于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采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效果。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规律性,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教学程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教师在关键、难点处适当点拨,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⒊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增强学科凝聚力。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不仅能加强生物学的学科功能,而且能增强 生物学的凝聚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科技活动中学知识,长能力。

⒋加强课外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对 “尖子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生物科技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差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第5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第6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 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 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 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 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 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 ,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 、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 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 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 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 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 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 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 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 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 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 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 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 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 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 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 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 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 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 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 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 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第7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第8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心理学家特瑞切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要强得多。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怎样才能在生物课堂中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1、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生物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好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去面对生物课堂。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即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你,从而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这门学科。生物教师也理应如此。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兴趣的基础。

2、挖掘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的过快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物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青少年要想更好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没有对生物知识的了解是绝对不行的。

3、讲述生物故事,了解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在生物科学领域从古到今涌现出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在生物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生物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方面介绍这些名人大家以及他们的事迹,如:李时珍、华佗、针刺麻醉、中医中药养生等方面的小故事,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听,自然而然的就会培养起对生物的兴趣。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技的时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名家,生物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及成就,如青霉素的发现、保护树木的波尔多液的发明等等。

4、授课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在讲“植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本上的实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毫无疑问,通过实验体现了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

5、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并且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养殖中心,学习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那样“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生一旦对生物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总之,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