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的运动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能够防治疾病。但是,并不是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一定会获得良好效果。如果锻炼内容、练习强度和练习方法等选择运用不当,反而有害于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包括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和全面锻炼原则。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是指锻炼身体应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并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耽误其他事务。如在冬季应着重发展耐力,在春秋两季应重点进行技术性的项目,在炎热的夏天,游泳就是个比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而冬季锻炼正是个好时机,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们的御寒能力,所以坚持冬季锻炼的人,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增强8到10倍。就我个人而言,工作日期间,我会在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上和每晚9点左右进行锻炼,双休日则会选择一个下午外出锻炼,这样才可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锻炼。
第二点是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体能都不同,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要求,从而使人体在不断适应的同时,体质逐步得到增强。经常有一些体育爱好者在体育锻炼时,因为兴趣高,所以活动量很大,但可能第一次就会导致机体受伤,或者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的热情,这样不仅不能增强体能还可能造成体质伤害。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在其中慢慢体会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舒适,享受这过程,用愉悦的心情锻炼,才可以为长期的经常性的锻炼打好基石。比如我们的800米跑步,我曾经还制定了训练计划,坚持几天跑几圈,再慢慢增加圈数或者增加速度。
再者是持之以恒原则。
锻炼身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科学实验表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的人,会使原有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明显的下降。并且,中断锻炼身本时间越长,消失越明显。那么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持之以恒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体育意识、选择适于自己的锻炼项目、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持久的体育锻炼。此外,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纳入作息时间表以此提醒自己常运动。
最后一点是全面锻炼原则。
人体是统一的有机体,只有遵循了全面锻炼原则,人们才能全面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若因为喜欢一项运动而排斥其他形式的运动,就会导致我们身体不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其偏重点,耐力,灵活性等等,都需要不同的体育锻炼来完成。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点还有待加强。我并不是对所有体育项目都感兴趣,也并不能经常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所以掌握的运动技能较少,身体素质也一般。希望我日后能够参与多项运动,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 良好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0
新课程标准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为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落实这一目标要求,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一、加强学生对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锻炼习惯的认识,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只是一味地进行体能练习,不顾及学生的锻炼态度,不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那么,锻炼习惯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锻炼中,那么,他将终身的受益。
二、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计划,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注重对学生科学锻炼的指导
体育是特殊的活动,不是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可达到预想的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并不是能锻炼身体的活动随意活动就可以锻炼身体。只有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才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如果不懂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会对身体有害。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比如,足球活动对学生的身体锻炼效果较好,但是,足球运动有自身的规范要求,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球随意让他们踢,这样不但会有安全隐患,还会造成身体伤害,破坏足球运动的锻炼功能。所以,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身体系统器官功能、足球运动的规律等,让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运动负荷,掌握足球运动的锻炼程序。教师还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调整锻炼的方法。
2.把锻炼习惯与运动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兴趣是习惯的开始,对一项或者几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后才会积极去做,并逐步形成习惯,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产生爱好,更不能成为一种习惯。小学生之所以喜欢踢足球,是因为他们觉得足球好玩,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并积极锻炼,在活动中发现了足球的奥秘,从而产生去探索足球的爱好,在探索与锻炼中形成了踢足球的习惯,从而喜欢上体育锻炼。但是,体育教学中的很多项目是学生不感兴趣的,甚至是排斥的,这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比如,在学习耐力长跑时,学生怕吃苦,练习时没有积极性,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足球引入到长跑当中,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足球,进行运球练习,要求学生带足球绕田径场跑两圈,一轮之后休息几分钟再进行第二轮的练习。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耐力练习,而且提高了足球技术。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锻炼习惯的引导者,为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上课,做好示范,优化课堂结构,对学生进行认真辅导。长此以往,学生的锻炼习惯在教师的影响下就会逐步形成。学生是课堂体育学习的主体,体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使其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体育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的纪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锻炼计划,并进行有力的监督。
总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我们坚信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指导,学生最终会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晓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
关键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学合理;课外体育锻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采取的是随机抽取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名。(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图书馆等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对收集的工作进行分析。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进行的访谈,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设计问卷,并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名,回收率100%。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增强身体体质、健身健美,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他们好好学习、还有以后能更好参加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得到很好的放松和释放。也有一小部分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后面体育考试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和能很好的通过体育考试。由此可以知道该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了解还是比较正确的。
2.2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在调查过程中得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另外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的,还不如在宿舍里玩玩电脑游戏,这说明该校还有极少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关心。
2.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
在调查过程中得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较多的项目是篮球、羽毛球、慢跑。这说明该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少,比较单一。经过对他们进行采访才得知,其实他们想多参加些其他项目锻炼,比如他们想参加网球运动,可是网球场只有3个,这就是参加网球运动比较少的原因,还有其他的项目都是类似的原因。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是以宿舍为单位或者是几个玩的比较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也有极个别的参加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其实该校比较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专门还增设了学生运动的社团,有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社团。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回归操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大部分学生是增强身体体质。(2)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为篮球、羽毛球、慢跑。(4)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学生增开体育社团,鼓励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如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社团。
3.2建议
(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加强学生的多个项目练习,以及科学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当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要加强。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我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知识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掌握2种以上体育锻炼项目,增加他们在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上的选择,能更好的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最终是学生自觉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从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2)学校应该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加大建设与投入,提供学生科学合理制定体育锻炼的时间。目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设施和场地与以前比较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学校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比较好,所以学生人均的活动场地还是不够,比如网球场地和排球场地没有增加,这些场地还是需要增加,像网球运动在高校里还是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不够,学校对这方面还是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还好该校对场地进行了灯光改造,以供学生科学锻炼的时间分配。(3)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增加社团训练的时间,科学合理的选择自己训练的项目。目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社团的训练次数是根据室内和室外而制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训练时间和次数,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式来开展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有不懂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向老师请教,或者自己网上自学,更加科学的掌握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2]刘志明,周建伟,吴兰芬.宁波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01):85-87.
[3]刘志明,周建伟,吴兰芬.宁波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01):85-87.
关键词:体育教学;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30-02
一、引言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独立体育锻炼能力是指大学生能运用体育知识和理论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学生有了独立的可持续性的体育锻炼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积极地去参加体育活动,真正充当体育锻炼的主人。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本领,是体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自我锻炼。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栋梁之才,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应该具有全面的“健康观”思想,健康体质,充沛精力和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有了独立的可持续性的体育锻炼能力,才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在其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时间和游戏,而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却越来越少了,然而运动技能的匮乏是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兴趣的原因,更何谈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二、制约大学生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探索,而且都不同程度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由于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在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偏低。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调节控制能力、自治能力、适应能力、意志品质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会影响到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作用、方法、独立锻炼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克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惰性及障碍等方面。
2.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对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培养独立锻炼能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体育运动知识贫乏,不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教学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超前的意识。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是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人本”的转变、向“终身体育”的转变。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即以传授锻炼身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内练习课外锻炼的兴趣。
4.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最后的阶段,特别是女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心理上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好静不好动。有的大学生健身意识不强,怕苦怕累,不愿运动。
5.运动技能教学的比重偏低。既然学校教育为大学生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良好的场地器材、充足的学时,那为何大学生的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却迟迟培养不起来呢?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本身,而在于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的基础即运动技能因素上,设想若没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大学生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又如何成为身心需要而进一步养成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呢?
三、当前需要认识和解决的相关问题
1.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应该对相关的教育教学概念加深理解。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包括教学的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学生,他们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是大学生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性的概念一般包括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教育的目标、可持续性发展、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等。只有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原理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培养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2.基础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事物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强大基础是先决条件。只有强大的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发展和提高,否则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受制约的、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不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我们全体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础。
3.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要认识到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性。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既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还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接班人,身体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有了独立体育锻炼能力,才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4.明确运动技能与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关系。体育教学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时间和游戏,而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却越来越少了,然而运动技能的匮乏是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兴趣的原因,更何谈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5.明确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1)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主要内容:第一,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第二,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增强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意识。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
(2)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第一,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二,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要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三,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必须提高修养和业务素质。第四,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要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卫生咨询。第五,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体育大环境,课内外相结合,吸引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摘要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涉的实践研究很少。体院锻炼习惯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量文献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据调查,上海2001年至2005年学生体质调查果存在突出的问题,在代表男性力量的握力和代表女性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在下降,7至12岁学生,50米×8折返跑能力下降很大,视力检测70.25%视力不佳,5年内近视率上升5.34%,肥胖率达到12.26%。北京卫生局今年公布了一些数据,中小学生视力也不好,北京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率高达36.4%,高三学生不良率高达86%,近视眼患病率从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果反应也不好,台阶试验合格率不高,这是数据反应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青少年关系国家强弱,关系民族兴衰,是百年大计,是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大问题。强身健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全民健身工作重中之重。就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和忽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代价培养接班人,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就没有希望,美好远景就会落空。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文件,学生体质研究,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在理论界成为热点。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字典定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体育学的角度,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里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这种定义明显满足不了理论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于是学者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定义,但是学者们只是从自己的研究提出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全面的、权威的定义,邱梅婷等2005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2]白文飞在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种也是从生理和心理学范畴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角度来定义的也有很多,莫连芳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一文中就是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锻炼频度、运动负荷和锻炼持续时间进行定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3]。
综合各家之言,但从某一角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构成因子多方面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应该是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下,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近年来体育锻炼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如关北光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谢春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等。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主要研究体院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如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德研究等,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干涉的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研究较少。
三、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阶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纵观近年来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准备阶段,即集中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方面,其中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而通过实验验证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的研究很少,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研究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更是基本没有,基本上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一些研究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干涉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即使是白文飞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和影响因素。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干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后怎样预防习惯不被破坏。所以说理论界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小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研究,如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指导性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不够深入,实践性的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干涉理论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体育锻炼习惯的果问题,必须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 邱梅婷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 王大伟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2.
一、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学业方面。求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负担比较重,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面临很多的选择,课余几乎没有时间锻炼。他们不是在思考怎样锻炼使身体强壮,而是在思考“我的人生该怎样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2.认识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现在,在文化课学习(特别是在高三)的气氛中,找个相关体育锻炼的话题讨论、学习和见解,学生就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考上大学就是万事大吉,也就实现了自己和家人的愿望、目标。锻炼对他们来说,就是给高考施加压力。
3.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除体育考生以外,文化科考生在高考中对体育的要求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在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只要考上大学体育可以不要学的念头或考上大学后再学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当代儿童少年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奇病”多发。归根到底,这是我们制度上不够完善、体系尚不够健全的结果。
4.体育设施。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不同,在很多学校中没有固定的体育馆或者体育馆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很多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足球场、排球场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这些场地呈超饱和状态。对于千人的学生,仅此几块场地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提高认识,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等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获取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3.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必须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显著增强。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陈志成.教育因素对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5(1):83-85.
[2]白文飞.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86-788.
终身体育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其本身所参加的所有的体育锻炼和其所收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称之为终身体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需要进行终身体育,也需要进行合理的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活动打下一个科学、实用的基础。在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当中,是由3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分别是婴幼儿体育阶段、青少年体育阶段和成年人体育阶段。在婴幼儿体育阶段当中,由于是起点,因此是对人的生命活动、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人阶段是指终身体育的扩展期,通常来说是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进行体育;而青少年体育便是整个人的体育体系当中的入门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在为日后成人期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对当下青少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在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努力以及全民健身的倡导,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儿童和青少年的提高更是尤为显著。而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在加大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中,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体育设备、场地,以及提高体育健身活动制度的完善,来帮助学生具有较好的体育技能并且形成好的体育习惯,为日后的生活当中的健身提供基础性帮助。中学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关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兴趣,为全民健身打下了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指导性作用
优质的全民健身活动需要科学的健身理论的指导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理论经过有效的指导转化为实践才能够帮助人们得到益处。中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具体的健身和体育锻炼方法,并且需要学会如何将方法转为实践,掌握锻炼和健身的技能。在学校里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健身中学习并且运用科学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日后全民健身活动打下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学习和生活当中自觉并养成运用科学方法的习惯。在婴幼儿时期,对体育的知识大多来自家庭父母,信息相对不全面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而成年后,体育锻炼的常识和习惯已经形成,难以改变。因此全民健身的指导最重要的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而中学体育教学对此产生的指导性作用便十分重要。在中学进行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都经过十分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对理论教学的认知十分全面,对各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也十分了解且水平较高,在教师的自身能力发挥下,能够帮助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学习。假如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使用的方法不科学、不得当,那么,不仅不会产生较好的体育锻炼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用正确的方法是保证体育锻炼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学体育教学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便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以及多大量的体育活动,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个指导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使得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为学生能够长久地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这样,学生在了解运动技巧的同时能够有个持续性的爱好。
3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宣传性作用
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将身体健康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在长期日积月累的体育健身活动当中,人们已经将合理的经验逐渐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科学的体育活动理论,全民健身活动需要一个途径来将这些理论和技能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学习并且使用。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朝气、最为有生命力的群体,这一个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宣传能力是巨大的,因此,在学生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当中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相比,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传播的途径,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教学,能够将体育健身理论宣传到学生当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宣传性作用。与其他时期不同,人在青少年阶段可以从多方面了解体育锻炼,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性作用。在中学时期,学校和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学生是进行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中坚力量,发挥极其强大的力量,可以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身体素质的提高能够为文化、科学等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这个层面看,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运动竞赛、板报宣传、文体活动、体育交流等体育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和成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宣传。
4结语
一、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1.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策
1.加强理论教学工作。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3.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开始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社会各方都应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体育锻炼不一定就要在体育课上、在专门的体育训练场上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强度不同而已。有了体育锻炼的氛围自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后,教师还应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指导评价。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通过表扬学生的运动成果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关键词] 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很难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就非常难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增强、并且毅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注意体育课程内容的“三性”。即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科学性。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趣味性。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2.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3.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而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黑板报等,这些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增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体育频道节目,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威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具有做出能够影响学生决断的能力;第二,让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是受到阻滞的能力;第三,就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所以,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