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第1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法

随着总书记“中国梦”理念的提出,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毕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僅仅要让他们敢想,多思,还必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是千方百计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科技创作要鼓励学生自主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也可参加中队组织的,还可以几人自愿组合的活动;可以对老师规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自主找课题进行研究,使科技创作自主化,有力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创新观察能力。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其中观察又是最基本的,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更加强烈的想去探究,但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看,用手、耳、鼻等全面的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时,不仅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为此,在观察事物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教师在自然教学中主要应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常用的观察方法:①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各类植物的外形特征,应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每个部分还可以分为(或长有)那些更小的部分。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植物的根,观察直根、须根、变态根的对比实验,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那些要对比的内容、指导对比的方法。③用间接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的存在,借助塑料笔、尺子、毛皮等,间接地感觉到摩擦起电现象确实存在。④使用一些简单的观察仪器进行观察。规范化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指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质疑,质疑是孩子们“问题意识”形成的开始,“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是科学的心脏,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形成善于捕捉生活中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训练孩子们的科技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历“做科学”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四是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出发。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大赛等平台,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组织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同时深入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展示学生发明创造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爱科学、爱发明的热情,还是科技辅导老师获得社会认可,展示教学成果的良机,有益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投身科技创新。

第2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本文我们以狭义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述创业。创业指的是“从零开始创办一家新企业”;创业企业指的是“新创建的企业即新创企业”。由于当代的创业大多发生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环保技术等,因此,本文中的当代创业企业,特指“新创立的当代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创业者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与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与“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与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与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与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的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晰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与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与训练,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掌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与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与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研究、创造与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与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与创造性。飞跃式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与无形的服务)的开发与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势,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工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提高,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成本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成本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点:①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与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入更高的学习教育费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费用。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费用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费用(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超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与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V+M在整体上是大大提高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最终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与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已经独立地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中心。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与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与趋势。

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与经营管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与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信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与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介入企业成立后的营运管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优势,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敏锐的判断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二、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与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最大的区别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该劳动报酬形式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从构成上看,科技创新劳动报酬(Y)应该包括和体现为以下几种收入形式:①工资性收入A.这是一种再生产劳动力费用,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的初级或低级形式。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的收入更主要地是体现在其他的非工资性收入形式上。②风险收入B.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专用性以及价值创造的高风险性特征,使得科技劳动者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生产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承担者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收入。③超额收入C.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源泉是科技创新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创造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④非线性收入D.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效应的产生和价值创造的高度不确定性即非线性使得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呈现出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实现的非线性特征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收入报酬形式即非线性收入。⑤创业收入E.当代科技创新劳动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吸性带来了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状态和经济组织状态的创新,从而产生了创业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应该获得创业收入。

当代科技创新者的劳动报酬是由以上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即Y=A+B+C+D+E.(注:严格地讲,B、C、D、E各种形式的收入之间存在着交叉或部分重叠的可能性。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在本文中暂且不考虑这种情况,这并不影响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式中的B、C、D、E等非工资性收入形式都是由科技创新劳动的自身属性带来的,是特殊的劳动报酬形式,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类于非劳动属性的收入,这是一种根植于科技创新劳动基础上的市场化收入。

由多层次、多元化的收入形式构成的报酬结构特征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特殊性、复杂性与艰巨性:①由于风险是不可计量的,与其相应的风险收入就是难以直接测算的。②超额利润是个事后变量,而且是极不确定的。通过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以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给付,根本无法真实体现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价值形成功能。超额收入是无法事先计量的。③创造价值的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点决定了一次性计量和当期计量的非科学性,人为计量或计划计量也必然是失真的。非线性收入是难以进行一次性计量或当期计量的。④创业收入是集合了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租金”,这种“组织租金”只能以某种特殊的“剩余索取权”的形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无法直接地、一次性地、事前地给予定价的。很显然,无论是采用单一的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年薪制、奖金制或业绩提成制等一般性的剩余索取的形式,都是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者的风险收入、超额收入、非线性收入、创业收入是高度不确定的,多层次、多元化、以不确定性收入为主的报酬结构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三、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对这种劳动报酬的计量只能采取间接的、重复的、持续的、适合于不确定性状态的定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定价机制实质上就是市场中的企业定价机制。由科技创新者自身创办企业,拥有创业企业的所有权,就是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计量的一种较好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1.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

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结构首先表明了市场无法对它进行直接定价,只能采取间接定价的迂回方式,即先是通过市场对“劳动的实体”的交易进行直接定价后再来间接反映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在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仅仅反映科技劳动者的一般工资性收入部分,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都只能通过“劳动的实体”的交易来体现和获取。这里所谓的“劳动的实体”是指劳动的物化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或劳动者劳动持久性投入的组织载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个“劳动的实体”就是企业本身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品源于企业的生产机制,离开了企业最基本的生产,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产品的提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离开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服务性商品的企业也具有生产),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就失去了根基。因此,企业内在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要实现对科技创新劳动的间接定价,只能采取企业组织的迂回计量方式。

2.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是某个“中心签约人”与一系列市场上的经济主体相互交易的产物(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詹森、麦克林,1976;巴泽尔,1989)。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交易机制的内涵。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分析,企业的交易机制体现为企业主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各种市场主体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着计量,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交易过程中实现的。下面我们对此分别作简要分析。

(1)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①风险资本市场上风险资本家的计量。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是按照某创业者预期会创造出最高价值的标准,从每个研发项目中选定一个进行阶段性融资以使项目得以完成。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博弈,他们之间是进行着一场锦标赛,只有那些能产生最高的预期价值的创业者才能得到在第三阶段完成项目所必要的资本。这种“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青木昌彦,2000)最显著的功能是风险资本家在一群创业者的试错过程中能够把确实具有创业才能且能带来最高预期价值的创业者甄别出来。实际上,这种特殊的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也是风险资本家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定价机制。科技创新劳动所内含的的真实价值就是在这样的阶段性锦标赛式的治理过程中一步步反映出来的。这种灵活的治理机制有效地反映了科技创新劳动的高风险性与非线性。②股票市场上社会投资者的计量。人们借助于股票或由其派生的股票期权等种种金融工具,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巧妙地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多次重复地间接定价。在股票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劳动的种种特性。投资者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买或卖来判断和决定创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也是通过股票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某种高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更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生成机制来对不可捉摸的充满高风险性的科技创新劳动进行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定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对科技创新劳动“出价”并最终形成了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这样,借助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实现了科技劳动力市场上无法直接计量的定价机制的转移,实现了企业内部进行计量的艰巨性到企业外部的资本市场的转移。

(2)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消费者日常的“货币选择”行为表面上看是对科技消费产品的购买,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对凝结在科技产品身上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化计量,这一点无需多言。我们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创业企业与众多的供应商之间的产品交易过程,也体现了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意义。供应商对购销合约的履行状况、供应商的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热情度大小,创业企业外部网络化中各相关协作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形成价值功能的判断与预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效应发挥的现状或未来潜力的许可或质疑。这些都是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计量的表现。

(3)劳动力市场上非科技创新劳动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科技创新者的创业收入、超额收入等非合约性收入的获得,是建立在企业内其他非科技创新劳动者之间相互协作产生的“集体力”基础上的。劳动者对各自雇佣合约的执行态度、劳动力的流动势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集体力”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的“出价”行为以及从业者对他们所工作的企业的认同感,不仅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是劳动者对创业者的价值创造功能的评价。

以上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异质性的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计量,本来应在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由供需双方来解决或应在企业内部由创业者与其他要素所有者各方来解决但又难以合理解决的问题,却在多元的市场交易中由千千万万的“局外人”解决了。在这多元的市场上,无数的经济主体以各自的方式相互作用、综合交织,共同计量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市场经济中,具备这样的通过多元化的市场交易重复多次地间接地进行的综合定价机制,除了企业组织外别无他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个多元市场性的综合定价机制。

3.企业的产权机制适应了以不确定性收入为主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结构特征

所谓企业的产权机制,这里是指由各种要素产权的让渡而形成的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机制,其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剩余的高效率配置。让最为关键性的要素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获取剩余,是一个有效率的企业产权机制的应有之意。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高度稀缺性资源,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科技创新者通过创办企业,必然要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其报酬收入主要是以索取剩余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样的获取收入的方式,恰恰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特征,符合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收稿日期]2002-08-22

【参考文献】

[1]刘诗白:《论科学力》,载《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2]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载《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3]林强、江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4]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著,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6]钱颖一、肖梦:《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连建辉:《融资制度与企业家筛选机制》,载《改革》2002年第3期。

第3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企业创新;创新动力

1、研究背景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成立了,它开创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之先河。科技园区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融合科技与经济,使二者互动互进,极大地缩短了从科技成果到其市场价值实现的周期。因而成为20世纪高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并将成为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

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创新能力是创新系统功能的直接体现。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与分析是人们把握创新活动本质与规律的重要手段,对于正确制定创新战略,提高创新水平,减小不确定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现阶段研究综述

国内对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所肖健华将数据描述方法推广应用到样本数据的聚类中, 形成基于数据描述的聚类方法, 并将该方法最终应用到国家级科技园区的评价中;广东商学院张妙燕考虑集群效应对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影响的结合制度、技术、知识创新等方面,提出一套基于集群的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体系对于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和研究作出了积极的作用,但国内在体系较为完备具有实用意义的创新动力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始终有所缺失。

3、大学科技园创新动力因素

根据科技园区内部特点、互动机制以及外部创新环境和园区本身的产业发展,我们以此为基础建立科技园区创新动力因素模型,而通过对该模型里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大学科技园创新动力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1宏观层面

(1)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政策以及对创新资源调配的直接介入,成为大学科技园这一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政府的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2)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及合作:科技园区靠近大学和科研单位,可以使企业最大可能地获得科研和技术的支持。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3)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存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物质资本只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

(4)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

3.2. 中观层面

(1) R&D 投入规模:如果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越高,自主创新产品和专利情况就会越多,园区内工程类研发机构建设情况等方面就会更完善,因此R&D的投入是大学科技园一项重要指标。

(2)技术转移能力: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转化,基本与技术转移一致,但技术转移的范围更广。

(3)科技创新需要的基础设施:设施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指的是科技园的机器设备和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的状况。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指的是大学科技园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园区内的中介服务机构。

3.3微观层面

(1)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有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各方面的投入要素,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用有限的创新资源,获取更多的创新成果。

(2)企业生产制造水平:生产制造是企业最基础最基本的职能,只有具有卓越的生产制造水平的企业才有可能将创新变成现实。

(3)企业组织管理:大学科技园区是精英人才的密集区,它的技术和人才都具有超流动性的特征。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4)企业知识创新:虽然我国大学科学园区的建设基本上具备了创新环境的基本因素,但是,尚未形成完备的创新文化。而园区的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在园区内部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园区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进行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创新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4、评价方法在现阶段的应用

通过分析各因素对模型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和代表指标的影响,本文认为大学科技园创新力的提高,要求企业、政府、高校分别把握好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子系统中创新主体的位置,同时要求大学科技园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协调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协助创新主体提高对创新资源的运用能力,使科技园成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妙燕.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2]陈珑.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曹俊文,徐莉文.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4]吴林海.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5]吴林海. 科技园区研究: 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1( 5) : 19~24.

[6]徐新艳.大学科技园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

[7]郑会. 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绩效比较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0

[8] 国家科技部.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1999,1.

[9] 肖健华.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智能评.系统工程。2005年第23 卷第8 期

第4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领军人才;团队;工作艺术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势头,使得科学家队伍的组织、科研管理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格局。这种大科学时代需要科技领军人才,即科学帅才。科技领军人才主要是指,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广阔领域,包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前沿地带,发挥学术技术领导和团队核心作用,推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发掘、创造价值源泉,通过持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一、研究领军人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领军人物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动力源和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中坚与领导力量。虽然我国目前人才总体规模已达6000多万,但是这个庞大的数字并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需求。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各个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带头人”少的人力资源营养失调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国以往对领军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长期以来领军人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和完善的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计划、衡量体系与激励制度。本文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研究提炼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可以为建立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和衡量体系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团队特性的领军人才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激励制度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领军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领军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的问题上,有研究认为领军人才“通常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出类拔萃的科学素养、卓越的领导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坚韧的拼搏毅力、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优良素质。”因此,领军人才不一定在某一个科学领域里最有成就,重要的是要具有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他要具备比一般的科技人员更高的精神境界,因为他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要克服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弱点。对不同层次的领军人才而言,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扎根中华大地是领军人才的最基本素质

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是领军人才的最基本素质。领军人才需要具备很多的素质,但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这份“情”是最基本的,这份情实质上就是要求领军人才对国家、为民族要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心。领军人才群体都有着一颗可贵的爱国敬业之心,他们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往往以此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极大动力。领军人才要领导一批人,面对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到集体和国家的命运里面,这样,其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二)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事业心是领军人才的基础

领军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在面临大是大非的问题时能够正确处理,在大方向上不会发生错误。领军人才只有自身拥有一身正气,作风正派,遇事大公无私,科研人员才会真心拥戴,才能保证团队的稳定。任何一个团队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公平对等的环境中工作,领军人才在处理各种关系、矛盾中能够平等待人,衡量工作成绩能做到客观真实,赏罚分明,公正待人。事业心是工作的动力之源,一个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岗位,才会尽心尽职地搞好本职工作,这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这要求领军人才对业务知识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各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工作中能够大公无私,有所作为。

(三)深厚的专业造诣是领军人才内在的根本条件

是否具备深厚的专业造诣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领军人才的关键指标。领军人才深厚的专业造诣,体现在领军人才具备宽阔的视野和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洞察他所在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的领军人才自身都具备某一领域系统的、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人才,对其领域的未来发展有着超常的预知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团队意识是领军人才区别于技术“尖兵”的核心要素

领军人才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领军人才必须是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必须出类拔萃,学有专才,术有专攻;二是必须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能力,能带出一支队伍。由此可见,团队意识对领军人才的重要意义。很多领军人才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强调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团队意识是区分领军人才和技术“尖兵”的关键。领军人才不仅在专业上走在前沿,而且能够以自身的榜样带动一大批人,带动团队,培养后继者。只有第一点而做不到第二点,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尖兵”。我国在评选院士的时候除了看候选人的专业素质,团队意识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状况也是很重要的评选标准。领军人才只是一个叫法,其价值在于社会公认,在于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专业素质和团队意识。

(五)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科学道德是领军人才的鲜明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军人才不是靠遴选出来的,而更多地需要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并经过长期的科研、生产等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来。而在长期的、艰苦的社会实践中,坚忍不拔、严谨务实等精神品质显得十分必要。

在与领军人才的访谈中,“严谨、实干、负责、果断、自信、随和、信赖”等是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领军人才在专业上要精益求精,在团队中要以身作则,在困难面前敢于攻坚,要具备把握机遇和判断风险的高超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科学心态也是领军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韩国的黄禹锡在造假事件披露之前,他被认为是韩国的明星科学家和民族英雄,但造假事件败露后,他在科研实践中违背了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引起了很多人的指责,一夜之间,他从“民族英雄”沦为“科学骗子”。

三、领军人才的团队工作艺术要求

领军人才不仅能带动一个团队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企业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在领军人才的任用、识人和团队工作推进等方面强化培养,使其肩负起带动整个团队科研能力的提高的重任。

(一)应用识人辩才和有效激励艺术

选拔人才需要领军人才具有“慧眼识英才”的本领,不能仅凭工作简历、他人评价等材料草率行事,而要与研究者多多接触,深入了解,发现每个科研人员身上的长处,切实找到闪光点,并量才使用。同时,领军人才还要有勇气将那些经验、才学、知识超过自己的人用在重要的岗位。有效激励团队人员,它对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确立合适的目标。为科研人员设定目标,会使他们得到实现目标后的成就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但制定目标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切合实际,目标定得太高会给团队成员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反正也完不成了,干脆不干了”的抵触心理,而目标太低又会造成人力浪费,给团队带来损失。其次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奖励的经济价值可以使许多科研人员得到生活上的一种满足,而精神奖励的“明星效应”可以使科研人员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两种奖励都能起到激励团队成员的作用,但不同的奖励对于不同成员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领军人才在奖励团队成员时应根据不同人员的心理状态、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等情况灵活运用,使人员得到最佳的激励,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掌握有效的团队工作推进艺术

1、拉进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领军人才要经常与成员一起参加劳动,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要尽可能多地亲自为团队成员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等等,与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默契,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自觉投入。

2、营造适宜的科研环境――环境因素主要有工作压力、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目标要求等等,要求领军人才在成员搭配、任务安排、计划分配等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因材施策,切实营造出最佳的工作环境,使每位科研人员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掌握赞美与批评的技巧――经常赞美科研人员的成绩,可以增加他们的工作动力,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对工作的促进具有神奇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军人才也不能忽略批评的作用,它是对团队成员某种不良行为的否定,以便成员从失败和错误中汲取教训,克服不良行为,这是帮助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然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的纵深发展,科研已是一个群体活动,一个个体不可能占有全部的知识。领军人才要有宽阔的胸怀,要能够海纳百川,能够团结和带动一个优秀的团队,攻克科技难关打硬仗。领军人才在带领团队工作时可以借鉴: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放水养鱼”,指导新进的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让年轻员工健康成长。IBM公司的“野鸭精神”,采取种种措施激励员工创造发明,不断地发展高技术产品,取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制胜权,“野鸭精神”成了IBM公司迅速发展的基石和动力,这和高校不太宽松的科研环境,急功近利,缺乏恰当的激励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榜样精神”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有无真正的帅才,他的号召力如何,直接影响这个组织的命运。而日本的“金鱼缸”的透明民主管理模式,对有效地增强员工对经营管理者的信任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制度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借鉴上述公司的精神来激励科研创新团队,以保证团队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这样才无愧于领军人才的称号。

参考文献:

1、蔡秀萍.揭秘领军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2007(4).

2、杨壮.领导者的可信度[J].商务周刊,2007(5).

第5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基本特点;政策启示

一、美国科技政策的基本特点

超级大国美国一直都很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也把这样一种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努力保持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世界领导地位,这也是美国维持其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有力手段,从目前来看,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旧占据着世界的科技霸主地位。

(一)美国科技政策部门特点

现今,我国的科技政策是政府主导型,与我国部门分布不同,美国的政治体系是三权分立的美国的科技政策部门主要集中在行政、立法部门,美国没有科技部这样的一个机构,与科技工作密切相关的的机构主要有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等等。

美国的科技体系是企业主导型的,科研组织和机构在所有制权上属于多元化的,主要以私有性质的企业和机构为主,企业和私有性质的科研机构都是独立的经济和科技决策主体,在美国,无论企业有多大,都会对科技研究做一定程度的投入。所以在美国,国家的科技政策既通过政府部门来表现,也通过企业等私营机构来体现。另外,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甚至有些科学家和一些企业家,尤其是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一些顶级公司的管理负责人,他们这些人的作为、意见,有时候也会对美联邦政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美国研究投入特点

虽然现今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科技实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崛起,但是在研究投入方面,美国在科技论文数量方面还是世界第一,而且论文的影响力也仍据首位,由此可见,美国依旧是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

从整个投入情况看,企业是美国研发创新投入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也承担了最多的研发活动。虽然21世纪之初,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也有相应的减少,但还是呈每年增长的趋势,依旧占全国研发投入的一大半。在研发活动的执行方面,企业仍担任重要的角色。

再者,美国对科技的投入还积极地为反恐服务,国防科技一直在美国科技投入方面占很大比重。自“9.11”事件以后,美国很大幅度的增加了国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很多资金用于国防和卫生研究院。在政府的资助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得到了推进。

(三)高等院校在科研中的角色

美国联邦政府是一个重视教育和人才的政府,加强美国教育系统是美国政策的核心。大学时一个基础研究的重要地点,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研究项目也是很重视的,包括对其个人,对实验室,对院校的资助,这样也就快速推动了基础研究向前发展。

虽然美国很注重和支持对基础研究的拨款和帮助,但他们的合作也不是完全和谐的,因为政府对高等院校的资助,其实只是希望用来购买学校或个人的科研成果。是以对学校的资助为由购买活动,也是双方互利互惠的一项活动。

二、对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制定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

现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科技实力的强弱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也顺势加入了WTO,随之面临的挑战也是更加激烈,尤其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我们是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立足于世界,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整个世界总体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与动态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要使我国的其他政策和科学技术政策与经济政策相对应相结合。我们要着眼于未来,提出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观点,对我国21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适当的战略规划,务必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也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制定新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于我国新世纪的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二)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在各种确保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投入占了很大比重,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对科技研究投入有明显的不足。我国的科技开发资金长期以来主要是投资竞争性技术开发领域,因为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科技活动,是研发投入的直接投资者和直接受益者,所以较多的介入了竞争性的研究与发展活动。我们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上多做努力,使总体经费比例达到平衡,尽快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能力。

美国的观点一向是科技创新才是国家最大的实力,美国虽然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但依旧在不断地追求创新,以期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趋势。而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我们,更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在创新中寻求新的产业增长和制高点。虽然我国的各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和我国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低成本低质量,吸收外资,发展经济仍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们拥有的知识产权很少,缺乏原始创新,二次创新能力又不足,简单模仿、相互抄袭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所以我们要制定科学技术新规划,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要结合国际潮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要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只有做好了这一系列的工作,才能完善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三)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

在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这一情况,科技贡献的比率也不高,我国有许多研究都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往前发展,更不能加以有效的应用,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我们的科技成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所以,我们要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应用研究能力,使科研机构和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连接,要使大量的科技研究成果及发明应用到实际生产领域,使我们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重视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我们提到了应用研究的重要性,那么在此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对基础研究做下简单分析,基础研究是所有研究的起步,如果忽视基础研究,那么我们的其他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会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我们不能忽视基础研究,我们当前的基础研究规模大、成本高、回报高,我们要在认识到这一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际合作,使得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能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大舞台,再从世界发展中提高我们自身的研究能力和质量。

(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美国的科技管理机构一直在不断升级,我们可以从他的升级中看到,美国注重政府在科技研究中的主要指导作用。而我们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到今天依旧有明显的集中型经济管理特征,针对这一现况,我国要对科技管理体制做一定程度的改革,我们应该把我们目前的科技体制中的国家主导型转化为企业主导型,然后国家在一旁加以指导与支持。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国家应该只是担当一个制定适当政策的角色,从而引导企业做好研究和生产,逐渐培养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美]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华长明.各国科技实力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3]游光荣.中国科技国情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黄宏.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展望,1999.

[5]李乐.21世纪美国的科技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

[6]曾国屏,王蒲生,译.科学与国家利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第6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煤矿 瓦斯 治理利用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039-01

引言

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但在对这些煤矿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却时常会面临着瓦斯问题,我国煤矿瓦斯事件发生十分频繁。瓦斯事件的频发,不仅仅给煤矿的正常开采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必须要对瓦斯治理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煤矿瓦斯有着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如果通过一些科学技术进行处理,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使其朝着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转化。所以说在当前我国应当注重在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来减少瓦斯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并对其加以有效的利用。

1 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发展情况简析

瓦斯一直以来都是阻碍煤矿开采工作的严重问题,为了使得煤矿开采能够安全的进行,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学者也在对瓦斯的治理和利用进行着研究,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可以有效的保护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将瓦斯从井底抽出之后还可以对其加以利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煤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说一些工厂,还有火车和发电等都离不开煤炭资源。煤炭一度成为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所以我国煤矿的开采量也在逐年的增加,随着开采量的增大,瓦斯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近些年的情况而言,我国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率仍然是居高不下,并且人们也没有有效的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抽出并加以利用,所以我国煤矿瓦斯的利用率一直较低;其次就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率也较高,尤其是特大事故的发生,给煤矿资源的开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就现状而言,我国对于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在相应的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仍然是我国煤矿开采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2 制约我国煤矿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2.1 瓦斯事故频繁发生

正是因为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方面的技术较为落后,所以使得我国的瓦斯灾害频发,在每一年的煤矿事件中,大部分也都是因为瓦斯。之所以会出现瓦斯事故频发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产量,而忽略了对于瓦斯的监控和预测,所以使得瓦斯问题较为突出。当前我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瓦斯的采和抽是极不平衡的,在很多时候,为了煤矿的产量和开采进度,就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先抽后采”的方案,所以说使得煤矿的开采和瓦斯的抽取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煤矿的开采量增大使得瓦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煤矿开采速度过快,又导致了瓦斯不能够得到迅速的抽放,从而使得瓦斯抽放率不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因素都是瓦斯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

2.2 生产条件不达标

由于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十分大,所以说在整个煤矿开采行业中,一度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煤矿开采商也认准了这一商机,开始投资煤矿开采。但是他们在对煤矿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对瓦斯事故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说也就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而且他们在进行施工时,往往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对瓦斯进行抽取,这些生产条件的不达标,也使得煤矿瓦斯事故频发。

3 我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科技创新

国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所以说随着近些年来煤炭瓦斯事故的频发,国家也进一步的对煤矿开采进行了规范,并且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生产,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法律是减少瓦斯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结合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

3.1 煤矿勘探勘测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在煤矿灾害监控、预警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较之于以往,我国当前的煤矿灾害监控和预警技术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一般而言,通过煤矿灾害和预警技术可以准确的对煤矿灾害进行预测。在煤矿灾害和预警方面,我国已经成功的开发出了一套煤矿灾害预警系统,而且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我国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可以有效的对煤层瓦斯地质和煤矿各类灾害等进行准确的分析。灾害的预警是对其进行控制的第一步,做好了这一步,后续的煤矿灾害防治工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得以开展。

3.2 矿井瓦斯抽放和监控体系的发展

要对煤矿瓦斯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煤矿瓦斯的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设备、技术和通风等。而设备和生产方式在煤矿开采和瓦斯治理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对瓦斯问题进行综合的治理,必须要研发出新的生产方式,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施工设备,从而才能够安全的对煤矿进行开采。

3.3 大力提高瓦斯治理强度

为了使得煤矿瓦斯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要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进行完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从而获得矿井中真实的瓦斯信息。同时,还必须要对煤矿瓦斯抽取的技术和装备进行进一步的革新,提高瓦斯的治理强度,使得瓦斯的治理能够与煤矿的开采协调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文敏,姜丽丽.煤矿瓦斯治理的问题及解决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1):148.

[2] 王建军.浅谈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及存在问题[J].煤,2011,20(4):61-62.

[3] 盛恒,李重情.加强瓦斯治理实现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现代化,2014,(4):57-59.

第7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自由 创造性 价值

一、人类创新历程的“蛙跳”现象

翻开人类的创新历史,不仅惊诧于创新历程的“蛙跳”现象:创新成果并不均匀分布于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而是呈现出“蛙跳”式的跳跃前进现象。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创新成果的大爆炸时期,一批批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纷纷登场,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竞相闪烁于历史的天空;在同时期的西方,古希腊有着与东方文明同等的创举与辉煌。“百家争鸣”的成就曾影响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思想巨擘的历史声音至今还在西方世界回响,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是人类创新发展史的第一次波峰。此后,漫长的中世纪开始弥漫地球,人类的创新事业随之一度沉寂。直到16世纪,工业社会曙光的来临,又一次拨动了人类创新的音弦,相继在18、19、20世纪的地球上出现了三次科技创新的波峰――科技革命。回眸凝视,创新的发展史就如同一只青蛙在向着前方跃跃跳动。人类创新的发展史之所以表现出这种跌宕起伏的现象,是与创新的外部环境相关联的。

直到资本主义在地球上的萌发,才给创新带来了性的生机。资本主的自由度和逐利性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的创新冲动,在越来越自由的宏观环境中,人们的创造力被一次次激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掀起科技革命的浪潮。

由此可见,创新历程的“蛙跳”现象是由创新环境的不自由造成的。不自由的环境就如同一个压在一只向前爬行的青蛙头顶的一只小瓷碗,由于由碗的空间狭小,使得这只青蛙既无法自由发展爬行能力,也无法自由连续向前爬行,只有当偶尔某种力量把这只碗打碎了,环境自由了,这只青蛙便实现一次跳跃,创新便出现一次繁荣,接着又有碗盖上来,青蛙就接着沉寂,等待下次跳跃的机会,于是创新历程的便显示出“蛙跳”式的轨迹。所以自由的环境对于创造性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的外部条件。

二、当今创新型国家的全球分布

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三类: 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 创新产出高,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东亚等地,如美国、德国、芬兰、日本、韩国等。美国是当代世界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美国是目前全球最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据欧洲商业管理学院说,在提出创意、迅速应用创意并从中获取利润方面,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该学院根据各国和地区针对创新挑战如何作出反应编制出了“全球创新指数”,满分为7分。在得分方面,居第一位的美国为5.80分,居第二位的德国为4.89分,居第三位的英国为4.81分,居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为:日本、法国、瑞士、新加坡、加拿大、荷兰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自由是创造力生长的土壤

通过前文对人类创新历程的纵向分析和对创新型国家全球分布的横向展示,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活动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以下将从微观角度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人类创造力的成长需要自由的土壤,这种自由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是政治环境的开明自由,在一个不允许多元存在的政治环境下,创造性是受到压制的,创新活动是难以进行的,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便是此种情势的写照。创新离不开自由开明的政治环境。开明自由的政治环境是创造力成长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是学术环境的自由,是冒犯权威和犯错误的自由。允许在研究中犯错误,允许研究人员在上级、公众和权威面前拒绝批评、固执己见、不落俗套。打破成规、挑战权威、独树一帜,乃至于奇谈怪论,只要不违法、不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都不应受到惩罚,有的时候甚至应当加以奖励。总之,自由要体现在与研究有关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术环境的自由是创造力成长和创新活动直接现实的前提。

第三是工作制度的自由。在严格的坐班制度下,很少有卓越的研究者能够有效地工作。不受干扰的自由思考时间,对研究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者无法遵循社会既定的路线,他必须去找出他自己的路,他必须在生命的丛林里探询,他必须单独走,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空。

第四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自由。可以为研究人员规定大的研究范围,但不宜作更具体的规定,更不宜命令研究人员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如何做。规范是一个很美的词,但是它被误用了,就好像所有其他很美的词在过去都被误用一样。规范一直在告诉别人要做这个,而不要做那个,有千千万万个应该和不应该被强加在人的身上,当一个人带着这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他就无法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他是一个被监禁起来的囚犯,他到处都会碰到墙壁。

第8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并被竞相引入了管理实践中。当今社会是提倡科技自主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高校科研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源于学习,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引进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理念,促进整个科研团队主动有效地学习,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学习型组织的界定

“学习型组织”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1965年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从而使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加系统、完整和具有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实践之中。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育使整个组织员工形成不断学习的组织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创建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充满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及和谐。组织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智障”,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导致组织群体效率低下。因此,组织的团结,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是学习、思考和创新。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对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组织学习的基础是团队学习。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达到的。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团队共同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建立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石的学习型社会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在科学研究领域尤显突出。而高校科研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指导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目标――学习型科研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学科之间出现交叉、渗透和融合,科研团队已成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在高校中受到了广泛重视,科研团队建设迅速发展起来。科研团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团队,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科研团队的功效与业绩。因此,知识的学习掌握与整体化对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科研团队必然是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通过有效的相互学习,彻底掌握科研知识的团队。为了适应全球化浪潮、信息化冲击、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有别于高等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课题组、学术梯队等教师科研型群体组织,它是一种具有开放式学习系统,能够使团队成员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超越自我,运用新知识指导科学研究,在共同意识导向下,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价值观相一致,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组织模式。建设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不仅符合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高校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三、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团队成员学习创新意识淡泊

创建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脱束缚,创新思维,实现自我超越。团队在挑战复杂科研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成员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团队学习创新理念的强弱制约着一个团队能否成为真正的高绩效团队。团队成员学习创新的动力不足,势必会影响团队高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团队合作文化氛围薄弱

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培育有利于科研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是科研团队得以生存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和谐、宽松的团队文化氛围,对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激发团队的精神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结合普遍的比较松散,成员对团队工作的进展状况以及如何为团队的最终目标做出努力认识模糊;成员个人的价值观不能与团队的价值观达到高度一致,造成彼此依赖、合作的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整体的鼓励学习、愿意分享、相互合作的组织文化环境。

(三)缺乏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需要交流平台的支持。在现实中由于成本收益不对称造成“搭便车”的投机行为、专业知识与独特知识产生的特权以及成员个体素质的差异、团队内部沟通不够顺畅等障碍造成知识共享难以达成。

(四)团队管理体制的制约

高校科研人员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计划、安排工作,不大愿意听由领导的摆布。科研人员倾向于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等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不愿意受制于物,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但是,目前高校科研团队仍主要采用等级权力控制型为主,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的团队领导负责制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学习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学习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团队其实质就是学习创新性团队,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是高科技成果的重要出产地。高校科研团队要想维持其能力现状甚至向更高层次跃进,它必须与环境相互适应,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强化团队成员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形成“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这一良性循环,以至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竞争能力。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团队文化

高绩效科研团队强大竞争优势的来源,不在于其成员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全体成员整体“合力”的强大,其关键就是平等、开放、共享的团队文化。高校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淡化等级和权力,提倡学术平等,鼓励互帮互助,尊重学术自由,强调协同发展,鼓励知识共享,促进自由交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搭建科研成果共享平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取代土地、资本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要素。作为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需要知识的积累并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高校科研团队要加强成员之间的学术合作,积极组织研讨活动,并鼓励成员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或学位进修,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创造能力。

(四)建立扁平化的组织

倡导学术主导而不是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这样的组织体制,有助于团队成员直接体会到团队上层的决策思想,团队上层能亲自了解到团队成员的动态,进行直接交流、对话,广泛听取意见,形成互相理解、互动思考、协调合作、责任共担的高绩效组织。

参考文献:

1、周得孚.学习型组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祁小玲.地方高校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与创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三联书店,1998.

第9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地质 勘查技术 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1、有关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

1.1要统筹规划

为了地质勘查的基础性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提前将地质勘查的规划部署工作完成,相关部门要做好依据国家的以人为本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四个统筹,即就是:统筹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地质勘查,统筹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统筹国内矿产地质勘查和对外开放,统筹各类规划区的地质工作。

1.2要遵循规律进行合理的布局

由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的极为广泛,为了保证勘查工作有序的进行,相关部分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地质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统筹,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一定的引导。

1.3在突出重点同时要将领域拓宽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分清主次,加强对一些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追求更多的成果,同时要拓宽工作领域,通俗的讲也就是要追求地质勘查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拓宽地质勘查的范围,使其可以为更多领域提供相应的服务。1.4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通过对各种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促进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大对一些重要地质问题的研究力度,进而实现地质区位优势向着科技创新优势的转变,当今是信息化时代要对科技创新成果充分的利用,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不断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使得科技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2、地质勘查技术创新方法

2.1 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诸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一项勘察工作。它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以查明拟定建筑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精度要求将它们如实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设计图上。配合工程地质勘探、试验等所取得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成果提供给建筑物规划、设计和施工部门参考。

2.2地球物理勘探

2.2.1重力勘探

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它是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其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伏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2.2.2磁法勘探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测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如铁矿、铜锦矿等);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等问题。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磁法勘探也是基本地球物理手段,国家已纳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测量的计划,并已基本覆盖了全国重要地区。

2.2.3电法勘探

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和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研究直流电场的,统称为直流电法,包括有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直流激发极化法等;研究交变电磁场的,统称为交流电法,包括有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等。按工作场所的差别,电法勘探又分为地面电法、坑道和井中电法、航空电法、海洋电法等。

2.2.4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近年来,应用天然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

2.3 射线荧光技术

通过该种技术,可以使得单位更加容易、高效的获得矿产元素的成分,可以获得良好的找矿勘查效果,因此未来在地质勘查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该种技术是在一些物质受到激发以后,能够及时发出光波长于激光光波的荧光,即就是X特征射线,在找矿勘查中对X射线能量的差异性的使用就是荧光技术。该种方法可以准确的实现对一些金属矿的勘查。可以确定出矿产资源的位置,同时还能将隐伏构造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确定矿产资源之间的界限,进而确定出矿产资源的实际厚度。在使用该种技术进行分析的时候,进而矿产颗粒的均匀度、平整度以及大小等因素都会给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戒女人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是对荧光技术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

2.4 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信息

GPS是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得到近乎半个世纪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它能实现在任何地球上地方和时间的导航和定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精准的三维数据坐标。在找矿地质勘查中使用该技术的时候,要建立感应系统和监控系统。在采集信息的时候,有些岩石由于物质内部基团和离子晶体场的效应会有光谱特征产生。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矿物质所具有的辐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把测量所得到的光谱和资源库中的光谱进行对比,就可以确定地质中有哪些矿产资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提供了诸多方便。地质勘查工作就一定要走在前面,要不得革新。在现代地质勘查工作中,新理论的出现为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探矿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联荣,郭峰利.新形势下浅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2]罗顿.刍议地质矿产勘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1(7).

[3]王瑞江.于中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地质通报.2009(7).

[4]澎仕坤.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田[J].山西科技.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