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生物科技新进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技新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技新进展

第1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 STS教育 生物教学 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领生物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

[6]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5.

第2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截至2013年底,园区入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59家,主要涉及茶叶、辣椒、粮油、休闲食品、中药材等产业。其中,茶叶或涉茶加工企业28家,占入园企业数的32.2%;辣椒及休闲食品加工企业16家,占入园企业数的18.4%;粮油加工企业7家,占入园企业的8.1%;白酒及酒类加工企业5家,占入园企业的5.6%;药材及园林产业项目3家,占入园企业的3.5%。这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2013年实现产值40亿元,税收总额6277万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20余万人致富,辐射本县及周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120万余亩。

一、园区建设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坚持在规划引领上创新,强化产城共建激活力

一是快速完善规划定位。按照“科学实用、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充分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对开发区的功能布局、发展方向等进行科学定位,强化“产城一体、城园共建、三化统筹”相互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园城共建,为全县三产发展创造平台。二是优化产业要素集聚。整合茶叶、果蔬、特色食品、白酒等产业规划绿色食品加工区;依托以晴集团循环综合项目规划以晴循环科技产业园和茶叶、中药材等精深加工规划了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区;同时,结合拆迁安置和三产发展规划了集商贸、市场、服务等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目前,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基本成型,厦门以晴集团光电产业园、生物科技园等项目已投产。三是推进生产型服务项目建设。规划美食文化城、汽车综合城等涉及城市建设与三产发展配套建设项目,成功引进了贵州徐大娘特色饮食、黔北(湄潭)汽车综合城、重庆“诗韵年华”商旅综合体开发、综合物流市场、安置二区等总投资近80亿元的项目落户开发区建设。四是强化城市发展要素配套。规划建成连接开发区―城区的茶城大道、天文大道延伸段、南滨路等快速通道,进一步集聚开发区发展后劲,成功引进总投资10亿元国际温泉度假城项目落户建设并投入使用,为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坚持在项目管理上创新,强化生态建设谋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入园标准。对进入开发区的产业项目,在项目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环保要求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开发区。今年,开发区累计拒绝总投资约30亿元的塑料制品、电镀、再生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10余个入驻开发区。二是强化集约用地。通过政府投资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家,入驻率100%,预计节约土地10亩。至目前,在已入驻87家企业工业用地指标中,综合容积率为1.1,建筑系数为60%左右,建筑密度为5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在1500万元/公顷以上,产出强度1800万元/公顷以上。三是强化集群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企业集群发展。目前,开发区茶叶产业、光电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综合物流等产业特色化、集群化产业发展业态已经或正在形成。

(三)坚持在投资方式上创新,强化多元投资求平衡

一是强化市场要素配置。以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组建了一系列投融资主体,截至目前,除园区投资公司外,其余现代农业担保公司、茶叶工程技术公司、标准化厂房建设经营公司、保障房建设管理公司、湄潭太平洋投资公司均为实体公司,为开发区用市场资本推动基础建设打下较好基础。二是优化用地结构。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区内用地按4:4:2结构进行合理分配,即40%的产业用地,40%的产业配套用地,20%的基础设施用地,积极为“资源换资本、资本换资金、资金换投资”创造条件。2014年1~12月,开发区将在累计投入建设发展资金37余亿元中,除政府财政投入1亿元以外,其余36亿元投资均用区内资源通过抵押贷款、BT置换等方式筹集。

(四)坚持在科技支撑上创新,强化企业可持续发展

继续加大与江南大学、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013年,区内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转化科研成果项目10个,指导企业新申报专利10件,申报科技支撑项目4个。

(五)坚持在安置方式上创新,强化发展成果共享与和谐建设

在拆迁安置中,最大化让利于民,对区内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后,由政府统一修建安置,并按每人20平方米还建营业用房。同时,制定出台了社保、就业等一系列措施,统一为失地农民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被征地农民进入区内企业就业优先录用,切实让老百姓拆得出来,安得下去。近三年来,开发区共征地5000余亩,实施拆迁500余户,均未出现集体上访、强制拆迁等,实现了“零上访、零纠纷、零阻碍”拆迁建设。

(六)坚持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强化内部管理强基础

一是抓制度建设。制定了开发区《工程建设管理》、《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等37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强化制度执行,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二是抓廉政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开发区检察室和“纪工委”,建立了人大、政协视察开发区制度,主动接受县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三是抓风险控制。成立了重点工程谈判机构,对20万元以下的单个项目发包、实施、工程量变更,由领导小组(专家组)集体研究,讨论后决策,所有项目阳光操作,将预防腐败体系关口前移。四是抓协调服务,对在建项目实行代办制或协调相关部门上门办理,对投产企业采取领导挂帮、跟踪服务等措施,快速推进其投产达效。

二、园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园区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建设得到提高

一是科技项目聚集度提高。自2011年以来,园区内涉茶加工企业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6项1404万元,科技项目支撑企业发展集聚得到快速提升。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截至2013年底,园区茶叶加工企业申请和获得专利122项(其中获得授权19项);开发“一种混合茶”、“红茶酒”等新产品3个;设立企业标准10个。三是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基本成型。园区内已经建设的省级研发平台3个,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在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2011年以来,园区相关企业引进转化应用新工艺新技术19项、新材料1个,应用成果技术46项,其中专利技术9项,开发新产品3项,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设立并应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10个,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企业产值增幅达20%以上。

(二)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以来,园区企业多个部门和单位举办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等152期14745人次,培训园区主导产业中级以上专业人才54人。二是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建成遵义市科技资源信息平台湄潭县子网站,采集信息559条,提供410条;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特色支柱产业技术培训服务”,服务企业45家,104项次;建成园区信息平台各1个,为园区所在地广大中小微企业开展管理、技术、法律咨询、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创业辅导服务,服务中小微型企业数量达到50户、服务95项次,采集信息2000条,提供信息800条,促进微型企业创业20家。三是科技服务及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湄潭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成功服务中小企业95家199项次,人均服务企业4.13家、工作或项目9项次,派驻科技特派员44人,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亿元,增加利税2300万元,增加就业580人。

(三)龙头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企业培育工程取得新进展。自2011年以来,园区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家、市级4家。截至目前,园区核心区入驻涉茶加工中小企业30家,其中拥有国家龙头企业4家、省级8家、市级7家。二是产业发展辐射带动效益显著。至目前,园区通过建设发展,辐射带动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和大户407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精深加工领域,带动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0.33万亩。三是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截止2013年底,园区涉茶产值达26亿元,示范区产值30亿元,辐射区产值51.6亿元;接待生态农业观光游客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4亿元。

(四)产业化农民增收水平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3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根据食品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院“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大框架下,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之前的“三融一体”(即:“三融”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将生产项目内容融入实训教学;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一体”是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新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2.1广泛调研,准确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淮安及周边城市的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等多家食品和生物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多名毕业生进行走访,并分别要求企业专家填写专家意见反馈表、毕业生填写调查表和问卷。依据调研结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再结合专指委会议的召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注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个人素养、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等。因此,本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于3个方面:一是定位于发酵食品的加工,强调对生物技术的应用;二是定位于功能食品加工,强调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技术的融合;三是定位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

2.2实施新的“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骨干校建设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中的一项,为保持和重点建设专业的一致性,结合调研结果,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全程融合是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企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职业素养与食品道德文化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能力本位是以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为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渗透能力本位理念,突出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载体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将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分解至课程学习和实训教学中,以课程项目和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双轮递进是指学生实践训练采用校内校外两轮交替的方式,循环递进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课程设置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取得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调研结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课时分配做了相应调整,理论课时数由1220调整为1020,降低了16%;实践课时数由1412调整为1436,提高了1.7%。确定了《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食品分离纯化技术》、《食品微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共6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项目载体的特点,围绕能力培养核心,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增加,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专家与教师一起制定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3.2专业实训基地初具规模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已建成有:发酵食品生产实训车间、饮料生产实训车间、焙烤实训车间、肉制品实训车间等,模拟仿真生产环境,建成有多条生产线,能满足学生各项实训任务,实训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完成年教学实训1000余学时,接收毕业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研究35余人次,实现实训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实再现职业氛围[4]。同时还承担了微生物培菌工、饮料工、焙烤工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近两年来,为淮安市近百个企业的人员开展了食品检验工等工种的培训,同时还能为食品加工、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等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

3.3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现已与淮安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除已签订协议的扬州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南京小洋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大喜来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市浦楼酱醋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外,2012年、2013年又新增:淮安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颖乐福(太仓)食品添加剂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尤其是实行小学期改革以来,通过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在企业集中接受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进一步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模式。通过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企业技术的最新进展。经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还聘请了10余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为专职委成员和兼职教师,定期举行会议为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结束语

第4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 ; 新教材 ; 实验 ; 缺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27-01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投入使用两年来,为广大师生打开一片崭新的课改天地,获得了全社会广泛的赞誉。但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部分实验内容的编写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提出个人思考和建议。

一、部分内容趣味性、实用性不足

以运动系统相关知识为例,教材将它放在初二上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里。编者明确阐述了这样处理的目的:既不与前面初一下册所学内容重复,又便于学生接受。编者还特别提醒教师们:人的运动的内容会在另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中学习,要注意把握好内容的分量,如此周到而细密的考虑真可谓独具匠心。但新教材“动物的运动”一节设计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配用的插图是毫无美感的“已除去部分皮肤的鸡翅”,也没有相应的实验丰富教材内容,令人提不起兴趣。“了解自己,增进健康”本来是新课标的亮点,那么何不在“运动”一节课,插入适当的教学内容呢?我在上课时用了人、家兔、家鸽、青蛙和鱼五个骨骼模型(标本)给学生作对照,让学生在自己身上寻找与家兔、家鸽等骨骼对比的异同点。我还特地从网上下载到人体骨骼拼图的FLASH游戏给学生当模拟实验来玩,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随后的学习也更积极更配合。课后,我在教室专门张贴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挂图,不要求学生记,纯粹当作学习参考,不但没有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还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为例。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按照通过不同感官获得信息量的不同,教材将眼睛和耳的结构与功能当作重点,针对青少年近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特别介绍预防近视的有关知识,课后有“观察和测量”技能训练,生动说明眼见未必就是实。不仅如此,课本还配有充满人文关怀的STS内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可以说,围绕视觉的教材编写非常出色,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美中不足的是缺乏丰富的实验支持。在德国教材中,光是皮肤的冷热觉,就专设了两个简单有趣的体验型小实验:一个是让学生触摸同样温度的金属块和木块;另一个是让学生先把左右手分别浸在40℃、20℃的水中30秒,然后两只手同时浸于30℃的水中,现时体验感受并解释皮肤的冷热觉。再比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新教材安排了“膝跳反射”实验和 “测定反应速度”两个实验,而英国教材中除了这两个实验活动之外,还有吞咽反射、眨眼反射、踝反射以及观察神经细胞等实验,丰富的实验活动增强了趣味性,扩大了实验教学的内涵。这些做法,都值得教材编者借鉴。

二、个别内容矫枉过正

新教材增设了众多观察、饲养、栽培及保护动植物的实验内容,宣扬了“珍爱生命”的美好教育理念。不过,没有动物解剖、标本采集等方面的实验内容,还是有矫枉过正之嫌。教师完全可以在不违背这一理念的基础上,适当地灵活处理。譬如,没有人对老鼠、蚊子、苍蝇和蟑螂怀有热爱之心。又譬如菜市场里出售的鲜活水产以及鸡鸭鹅等动物,不管多么生动可爱,最终逃不过被屠宰的命运。恐怕没有人伪善地因为要坚持“热爱生命”而欢迎“四害”登堂入室却拒绝肉食吧!我的经验片段是:买来新鲜的鲫鱼放在家里玻璃水缸中饲养,与学生一起观察鱼的体形、游泳,观察鳃的结构,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心脏、鳔、肾、肝胰脏等结构;买来已经开的鸡,逐一观察皮肤、胸肌、肺、气囊、嗉囊、砂囊、直肠等内脏结构。实验结束,将实验品做成美味的菜肴。整个过程拍成视频,剪辑拼接后当做特殊的实验演示播放给学生看,这些观察、实验、劳动和享用美食的过程,不掩饰、不煽情,没有误导学生,却真实地感染了他们。“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不能变成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只要心中存真爱,是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材也不必因噎废食而删除所有解剖和采集标本的实验,彰显学科特色,增设部分解剖及标本采集等方面的实验内容是可以考虑的。

三、实验内容缺乏更新

据权威数据粗略统计,人类科技知识在 20世纪中叶每10年翻一番,如今则是每3至5年甚至更短时间翻一番。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10年内科技领域的知识至少翻了两番,10年内生物科学的发展与更新之快可想而知。其实新教材确实增加了许多生物科技领域的最新重大科技成果,比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令人耳目一新,但对最近10年里生物科技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和实验成果的介绍却接近于零,这不能说不是遗憾,也不符合信息化社会日益发展的要求。英国中学生物教材就特别注意介绍当今生物科学最新进展,比如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相关生物学信息总是刊登在报纸头条的新闻,以最鲜活最直接的信息资料向师生传达教材理念,值得借鉴。

现行教材造成的尴尬局面,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在教法和学法上坚持终身学习,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终身学习。订阅一至两种与生物有关的科学杂志,将权威科技网址保存于网页收藏夹以备随时浏览,收集有意义的资料,定期保存整理并写入教学后记和反思中等等,都是不错的做法。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就会有丰厚的积淀和收获。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材也永远是一本遗憾的书。新课标新教材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引导我们工作方向的最佳‘设想’,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改这些‘设想’”[引自《美国介绍》,丹尼斯 M・巴热尔斯,“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网,2011年5月21日。]。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学习和摸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研究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看待教材,在教学中有所取舍和创新,做学习型、研究性、智慧型教师,正是新教材新课标大力提倡和鼓励的。

参考文献

[1]《英国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特色》,蔡秋实等,《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5期

第5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生理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758-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32

1999年笔者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引进了斯列金1号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该品种具有生命力强、繁殖率高、产草量大等优点,并有抗严寒、抗风沙、抗干旱、抗盐碱和固氮、肥田等多种功能。因其富含蛋白质而成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优质牧草饲料[1]。种植黄花草木樨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引进黄花草木樨以来,笔者开展了引种栽培、盐碱良、草谷增产、禽畜饲喂等项目的系列试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对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和部分的提取与纯化,尤其是在生理活性成分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自然概况

试验基地选择在吉林省大安市姜家甸草场。该草场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的低平原,属洮儿河与霍林河的河间地带,地处原始天然草场腹地。地势平坦,海拔120~160 m,平均气温4.3 ℃,年均降水量413.7 mm,年均蒸发量1 610 mm,年均干燥度为1.15。主要的土壤类型为盐碱化草甸土。姜家甸天然羊草草场原以羊草为优势品种,占90%,羊草高达1.5 m左右。半个世纪以来多已退化为盐碱草地,且盐碱化程度较重。

1.2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

本试验采用引进的俄罗斯黄花草木樨斯列金1号第二代种子,其发芽率为95%以上。试验样地为盐碱化草甸土,面积100 hm2。2012年5月初耕翻,深度30 cm,以过磷酸钙作底肥,施肥量200 kg/hm2,用耙耙耱一遍,5月中旬机械条播,播种量10 kg/hm2,播种深度1~2 cm,全部采用“坐水种”。播后用镇压器镇压,两铲两趟,中期灌溉,灭虫保草,9月中旬收割,从而完成第一年的生长过程。留茬15~20 cm,自然越冬。翌年5月中旬,试验地全部返青,待株高30~40 cm追肥1次,两铲两趟,灌溉保墒。牧草在现蕾前,株高80~100 cm收割。种子地7月初黄花盛开,花期40~45 d。9月初陆续收割种子。

1.3 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牧草植株样品2012年7月取自于本试验基地生产的黄花草木樨。于植株开花前采集,随后进行处理,分为根、茎、叶三部分,制备成待测试的粉末状样品。种子测试样品为2011年种子田生产的种子。脱外壳,去内皮,加工粉状,分装备用。

在采集、处理好样品后,随即对黄花草木樨根、茎、叶、种子中的黄酮、皂苷、生物碱、香豆素、多酚、多糖及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成分进行系统检测。其方法如下:皂苷与生物碱含量采用重量法进行检测;香豆素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B)进行检测;多酚含量用福林试剂比色法进行检测;多糖含量用蒽铜-硫酸比色法进行检测;黄酮含量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进行检测。蛋白质含量用凯式定氮法和高效气相色谱法(LC20-AB)进行检测;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自动拆分仪进行检测;脂肪酸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子蒸馏仪(KDL-1)进行分离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对黄花草木樨中的生理活性成分、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检测,其结果见表1和表2。由表1可知,黄花草木樨中皂苷、多酚、生物碱和香豆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就其叶片而言,皂苷为2.690 0 mg/g,多酚为8.820 0 mg/g,生物碱为1.366 0%,香豆素为0.524 0%。而多糖(0.410 0 mg/g)、黄酮(0.153 4 mg/g)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提取利用。

同时,对样品中的粗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检测。从表2中可以看出,黄花草木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较高的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根、茎、叶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19%、13.78%、28.69%,种子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51.14%。其中的氨基酸含量也相对较高,根、茎、叶、种子中的含量分别为10.34%、11.91%、26.61%和48.56%。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在根、茎、叶、种子中分别为2.48%、3.42%、9.85%和13.98%。粗脂肪酸在根、茎、叶、种子中的含量分别为0.50%、0.97%、2.70%和8.00%。根、茎、叶和种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0.19%、0.44%、0.64%和4.15%,其含量相对较高,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3 生理活性成分的功能与用途

3.1 结构与功能

植物生理活性成分主要是指萜类、甾体类、皂苷类、黄酮类及苯丙素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因此有重要的研究利用价值。当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植物化学、中草药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4]。俄罗斯斯列金1号黄花草木樨不仅含有多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而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3.2 开发与利用

研究表明,俄罗斯黄花草木樨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其中的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医疗、保健、营养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开发利用。概括而言,它们的生理活性主要表现为阻抗性、调节性和防治性等方面。阻抗性主要为抗氧化、抗衰老、抗凝血、抗炎、抗癌、抗衰老等;调节性反映在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系统以及对中枢神经的调节等;防治性表现为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血栓、静脉曲张、结石等。近年来国内外还开展了用其治疗肿瘤和艾滋病的研究。在保健方面,包括脑保健、神经系统保健、心血管保健和消脂减肥等。关于皮肤保健,体现在皮肤抑菌、保洁、抗皱、美容等[20]。在食品方面,可制作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保健食品和保健饮料。在畜禽营养保健方面,可提高家畜、家禽肉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蛋产量,增加蛋黄质量[7];对防治猪瘟和禽流感(AI)都有重要作用[17]。关于黄花草木樨中的生理活性成分之一―香豆素,近年来在医药界受到重视。为国内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利用,形成香豆素原料产品,外销北美、日本和欧洲。日本已开发出“草木樨流浸液片”,可治疗创伤、肿胀和各型痔疮。综上所述,可知黄花草木樨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有深度开发利用的价值。

4 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田间生产

4.1 皂苷、生物碱、多酚、香豆素、多糖、黄酮原料的田间生产

在确认了黄花草木樨主要生理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其开发利用价值后,进行黄花草木樨的田间生产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斯列金1号黄花草木樨生命力强,繁殖快,产量高。除低洼、潮湿土壤不宜种植外,几乎可以在各类土壤中种植(pH≤9.0)。在海拔10~3 500 m,气温>-40 ℃,降水量>200 mm的条件下可以生长。种植黄花草木樨的最大优点是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而且还能改土肥田,保护、治理农牧生态环境,对防止草原退化有重要作用。经系统测试、计算,将大安基地生产的黄花草木樨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种类与产量列于表3。

表3中列举了每吨茎和叶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所占百分比。黄花草木樨植株较高,茎多叶少,牧草由茎和叶组成,其质量比为3∶1。由此推算,每吨牧草其茎、叶的质量比为3∶1,因而茎、叶中各项成分的含量比也采用3∶1。经计算,每吨鲜草中生理活性成分的含量为32.02 kg。以试验基地1 hm2土地可产鲜草8 000 kg计,1 hm2黄花草木樨可生产生理活性成分256.16 kg。该基地属于重盐碱土地,因而产量较低。若选择牧草产量为16 000 kg/hm2的中度盐碱地种植黄花草木樨,其生理活性成分总量可提高到512.32 kg/hm2。

4.2 粗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酸原料的田间生产

在同一块试验地上,同时也完成了粗蛋白质、氨基酸和粗脂肪酸原料的田间生产目标。原料产量的计算方法同前,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每1吨牧草中的粗蛋白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粗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175.075、155.850、50.275、14.025和4.900 kg。以试验基地的1 hm2土地可产鲜草8 000 kg计,每公顷土地粗蛋白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原料产量分别为1 400.60、1 246.80、402.20、112.20和39.20 kg/hm2。若采用中度盐碱化土地种植黄花草木樨,上述成分原料产量可增加1倍。因此,种植黄花草木樨生产生物原料资源前景广阔[21,22]。

5 小结

自引进斯列金1号黄花草木樨以来,笔者开展了盐碱化土壤改良,蛋白质牧草饲料开发及生理活性成分原料开发利用等项目的系列研究。尤其是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2009-2013)的资助下,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些科技成果可以着手进行推广试验。研究表明,在重盐碱化土地上种植黄花草木樨,可以获得生理活性成分原料总量256.14 kg/hm2,其中皂苷、生物碱、多酚、香豆素、多糖与黄酮的田间产量分别为100.05、77.84、52.52、22.81、1.80和1.14 kg/hm2。还可以获得粗蛋白质原料1 400.60 kg/hm2,必需氨基酸原料402.20 kg/hm2,粗脂肪酸原料112.20 kg/hm2,其中包括不饱和脂肪酸原料39.20 kg/hm2。上述成分可作为开发医药、保健、营养、食品等生物技术产品的天然原料。

种植黄花草木樨可保护农牧生态环境;发展蛋白质牧草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节约饲料用粮,促进粮食安全;开发生物技术产品,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月芬,汤 洁,林年丰,等.黄花草木樨改良盐碱土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1):8-11.

[2] 林年丰,刘岩岩,汤 洁,等.俄罗斯黄花草木樨改良盐碱化土壤的试验性研究[J].土壤通报,2013(5):1198-1203.

[3] 汤 洁,梁 爽,林年丰,等.俄罗斯黄花草木樨次生代谢产物开发利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l(19):4308-4313.

[4] 刘明美,吕宗友.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畜禽业中的运用[J].饲料广角,2010(17):25-27.

[5] 丛学滋,秦梦根,李 琦,等.苜蓿皂甙的降血胆固醇及减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8(5):293-296.

[6] 雷祖玉,翰卫涛,冯学勤,等.苜蓿总甙对AA肉仔鸡脂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2(18):9-10.

[7] 侯永刚,陈 辉,黄仁录,等.苜蓿皂苷对鸡蛋胆固醇含量及脂质代谢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9,41(3):73-76.

[8] PONTE P I P,MENDES I,QUARESMA M.Cholesterol levels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meat from broilers consuming moderate to high levels of Medicago sative[J].Poultry Science,2004,83(5):810-815.

[9] 张 勇.苜蓿总苷对肉仔鸡胴体品质、血脂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5,17(4):46-50.

[10] 龚 郁,占今舜,邬理洋,等.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禽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饲料,2012(14):31-34.

[11] 王蓟花,周立刚,韩建国,等.紫花苜蓿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与开发利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2):346-353.

[12] 孔令雷,胡金凤,陈乃宏.香豆素类化合物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2):165-168.

[13] 李寿臣,唐洪光.紫花苜蓿食用营养与人体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12):45-46.

[14] 文开新,王成章,严学兵,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27(6):115-122.

[15] 卢 成,曾海涛,张 涛,等.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22(9):28-31.

[16] 毫永清,王丽荣,董永军,等.水溶性苜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器官发育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3(2):28-29.

[17] 张世军,王三虎,赵 坤.苜蓿多糖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应答强化作用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10):57-60.

[18] 林年丰,刘岩岩,汤 洁,等.俄罗斯黄花草木樨开发与利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38-141.

[19] LU C F,KANG J L.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of a potential oilseed crop Camelina sative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J].Plant Cell Rep,2008,27(2):273-278.

[20] PAUFIQUE J.Activities of an active principle obtained from powdered alfalfa seeds(Medicago sativa),active principle used and process of obtaining the same[P]US:2005/0208160A1,2005-09-22.

第6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关键词:通辽市 节能降耗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 单位GDP能耗

2009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节能工作力度的加大,通辽市规模工业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万元产值能耗为0.61吨标煤,同比下降7.38%,为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全年看,工业节能降耗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10年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

一、规模以上工业消费总体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主要特点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7%,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75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97%,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0.67个和1.79个百分点。由于四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较快,当季能源消费达20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达26.83%。在四季度的强力拉动下,重工业拉动增长特征显著,重工业能源消费量647达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4.71%,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6.26%。(见图1)

(二)分行业耗能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七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超10万吨标煤,消耗总量达717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6.45%,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5.6%。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七大行业能耗的增速有升有降,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41.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0.81%,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5.49%;饮料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8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3.75%,占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45%。

(三)主要能源产品消耗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从能源消费的品种看,通辽市主要是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煤炭的消费量为1931万吨,同比增长9.03%;其中超过10万吨原煤消费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消费原煤25.38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消费原煤429.40万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费原煤1268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全年消耗电力122.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4%。从三大类行业看,采矿业电力消费2.35亿千瓦时,制造业电力消费104亿千瓦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消费15.99亿千瓦时。

二、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高耗能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带动高耗能行业能耗增幅较大

从产品和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水泥、平板玻璃、铜材和火电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高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10.3%、218.3%、4.3%、17.1%和59.66%,生产的快速回升也对相应的工业行业能耗产生明显拉动。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三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5.93%、12.91%、50.27%。

(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67%

重点工业耗能企业是规模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综合能耗过万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户,综合能耗总量达到620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总量的82.67%。其中,能源消费量超过50万吨标煤的企业有4户,分别是通辽发电总厂综合能耗98.07万吨标准煤,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能耗155.68万吨标准煤,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能耗54.73万吨标准煤,通辽霍林河坑口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能耗121.25万吨标准煤。

三、工业节能降耗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耗能企业的增加,节能空间进一步缩小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10户能耗超万吨标准煤的高耗能企业,截至年末,这10户新增高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142.8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9.05%。2010年,通辽市重点耗能企业比2009年将新增11户,全市工业结构还将进一步向重型化发展,以及高耗能企业生产的重新抬头,不仅使结构节能难以实现,也会进一步缩小全市工业技术节能的空间。

(二)电力消费对节能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2009年通辽市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而且随着2010年新增的规模工业企业生产,全市工业电力消费仍将继续高位运行,考虑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电力生产现状以及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高,电力消费过快增长必定给全社会各环节的节能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进一步对单位GDP能耗下降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四、2010年节能走势预测及建议

(一)2010年节能走势预测

2010年通辽市节能降耗总体目标是:单位GDP能耗1.6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结合全市地区能源消费的特点: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约占地区能源消费的70%左右的比重以及根据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和用能情况分析,预测单位GDP能耗也会在工业的拉动下呈现同趋势运行,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但要完成节能目标将面临巨大压力。

(二)2010年节能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0年节能降耗形势会受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而变得十分严峻,压力也会骤然提升。为积极推进2010年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通辽市节能降耗目标,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各级政府节能降耗目标考核和检查力度。对任务进度不达要求的地区要找出原因,及早督促整改。对进度达到要求的地区也不能放松,要严格按照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继续强化节能责任,充分挖掘其节能潜力,千方百计确保全市“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第二,继续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力争使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7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痤疮Pillsbury法进行分类[3],选择轻中度痤疮患者52例。参照Fitzpatrick分型[4],皮肤类型为Ⅲ~Ⅳ型。皮损计数以丘疹、脓疱为有效皮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13~2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皮损数30.34(35~56)个;对照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4~23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皮损数31.73(32~61)个。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①光敏感者或近期使用光敏性药物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患有严重心血管、高血压、癫痫等疾病者;④治疗区皮肤有破损、活动性疱疹或恶性病变者;⑤瘢痕体质或免疫缺陷性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仪器及药物:采用HONKON-M80 E光治疗仪(北京宏强富瑞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豆仙优祛痘霜(深圳市蕙尔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卫妆准字29-xk-1509),10g/支。

1.3.2 方法:建议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C食物,注意补水防晒,选用清洁度高的洗面奶及温和性护肤品。治疗组:清洁、消毒皮肤后以无菌粉刺针刺破脂栓脓疱,挤出黑头、白头或脓头,脓疱较多者给予新霉素注射液外敷,接着E光治疗。操作方法:眼罩覆盖眼部,冷凝胶均匀涂于全面部,厚约1~3mm,选用波长530~1200nm滤光片,脉冲个数2~3个,脉宽1.8~3.5ms,脉冲间隔4ms,能量密度20~50J/cm2,射频能量10~20J/cm2,时间间隔0.5~2.5s。手具垂直紧贴皮肤,治疗前先测试光斑,由低到高调整能量,以患者有微刺热感皮肤微红且皮损颜色加深为度[5],颧、颞、额部能量适当降低,治疗后冰敷20min。皮损处外涂豆仙优祛痘霜,早晚各1次,连用1周。间隔2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如有新增丘疹或脓疱同法治疗。每次治疗前拍照记录皮损变化,治疗后2周及1个疗程后的2、3、6个月分别判定疗效。对照组无E光治疗,其他同治疗组。

1.6 疗效判定标准[6]:基本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显效:皮损消退60%~89%;有效:皮损消退30%~59%;无效:皮损消退小于30%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痤疮皮损变化 (见表1~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800,P

2.2 两组色素沉着消退情况(见表3):1个疗程结束后回访,评价6个月后色素消退情况,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23.392,P

2.3 不良反应:E光治疗过程中有轻微刺痛感,患者均可耐受;治疗后面部轻微发红,1h左右消失;13例治疗后出现皮肤干燥,经敷补水面膜后缓解;6例局部有细小薄痂,5~7天痂皮自行脱落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豆仙优祛痘霜含有维生素E醋酸酯、丙二醇、茶树油等多种成分,在用无菌针挤压去除炎性病灶、疏通皮脂腺导管的基础上,豆仙优产品中的丙二醇能够有效增加皮肤渗透性,有利于茶树油发挥抗菌、消炎作用,从而杀灭细菌,维生素E醋酸酯则能促进皮肤修复,对痤疮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愈合率为42.5%[7]。

E光技术是在传统光子基础上将强脉冲光(IPL)与双极射频能量(RF)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8]。利用IPL定波长的光可被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生的卟啉吸收,发生光毒性反应产生单线态氧,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消除痤疮皮损 [9]。射频与IPL两种能量联合后,即活化细菌卟啉,又通过热刺激抑制皮脂腺功能,故可有效治疗痤疮。E光穿透皮肤被血红蛋白吸收,热能传至血管壁,造成血管破坏,血栓形成,最后吸收消退,用以去除红斑及充血、扩张的血管,封闭皮脂腺的毛细血管,减少炎症部位的血液供应,使痤疮炎性丘疹及红斑很快消退[10]。郭雯等[11]采用HONKON E光治疗仪治疗Ⅱ~Ⅲ级痤疮患者,其显效率分别为79.17%、66.67%,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季江等[12]采用E光治疗5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6次治疗后炎性皮损改善80%~90%,无不良反应。

本研究运用E光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800,P=0.032

总之,E 光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疗效好,去除或淡化色素沉着见效快,对组织损伤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易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涂平.痤疮治疗新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7):421- 422.

[2]Yeung CK,Teo LH,Chang HH.Acommunity-based epidemicological study of acne vulgaris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J].Acta Derm-Venereol, 2002,82(2):104-107.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

[4]Fitzpatrick TB.The validity and practicality of sun-reactive skin typesⅠthrough Ⅵ[J].Arch Dermatol,1988,124(6):869-871.

[5]沈华,杨帆,陈红艳.光子嫩肤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94-695.

[6]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87.

[7]高媛,曹建华,李晓东.豆仙优联合挤压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8(31):2370-2371.

[8]Sadick NS. Combination radiofrequency and light energies: electro-optical synergy technology in esthetic medicine[J].Dermatol Surg,2005,31(9 Pt 2):1211-1217.

[9]Gold MH. Acne and PDT: new techniques with lasers and light sources[J].Lasers Mcd Sci,2007,22(2):67-72.

[10]戴耕武,潘宁.皮肤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72.

[11]郭 雯,郭建辉,赵 丽.E光治疗面部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7):1059-1060.

[12]季江,施辛,周展超.光、激光及射频技术治疗寻常痤疮[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5):330-331.

第8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一、更新生物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创新处理生物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教师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

三、创新生物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了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了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四、更新生物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五、转变生物学习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第9篇:生物科技新进展范文

1. 更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教育创新理念,只有在教育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2. 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了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了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4. 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 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 扩充知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