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第1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障碍;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普及外语为英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大纲,并据此统编了教材,1987年,四、六级考试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普及和推进英语教学,形形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及各类参考资料在我国风靡,“英语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英语吸收是有效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敢于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升自我价值;我国顺利加入WTO,奥运会申请成功,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对英语的传播和吸收是成功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积极推行英语教学进程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我国的英语教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随之深化,这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英语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失败、交际不妥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我们不难觉察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们没有理解与英语相适应的文化,故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交流,甚至还会因为文化错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即所谓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教学水平影响着对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识记、语法结构讲解、句式背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应试水平。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出国深造、留学。因此,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即口语学习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语言背景及环境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流程大致相似,从音标识记、单词识记、句子理解、语法结构练习再到写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会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四会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以教科书、教辅资料为主的特点。学生们大多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其他的根据常识判断就可以了。

然而常识不具有统一性的,常识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别必然会体现在两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维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所学的英语才能成为地道的英语,才能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不能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语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被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本身,片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根本无法发现语言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2.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掌握或没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把英语的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我国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更好的使用英语,深入剖析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就十分必要。那么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原因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要。

第2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知识  渗透  方法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教学。不少有影响的外语教育家都认为,是否把跨文化知识的渗透纳入外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列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交流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加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中学英语中的文化是指使用英语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总和,包括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且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如果一个人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规范常识,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与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与技巧

       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鉴如下方法:文化渗透(包括词义挖掘法、语法提示法、翻译对比法);文化旁白(即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段;异同比较法(比较本国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来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影响语言的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词汇指代这个概念。因此,我们可采“渗透”的办法来旋行词汇教学。例如: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对christmas(圣诞节)的概念不同,因为英国人生活在北半球,圣诞节时值冬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寒冷的冬天,灰色的天空和温暖的壁炉;澳大利亚人生活在南半球,圣诞节时值夏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湛蓝的天空和辽阔的海滩。尽管“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在“家庭团聚”、“节前餐”、“送孩子礼物”、“全社会放长假”等方面文化涵义上都差不多

2.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应注意英语语法,并且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周教授明天不去昆明” ,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zhou will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zhou won’t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那场足球赛,是吗?),如采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w

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we 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3.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因此,在教对话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话题的选择和禁忌。教学英语课文时,我们可采取“文化旁白”的方法。例如:在abraham lincoln一课,英语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美国内战及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美国的一些历史及林肯本人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林肯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另外,英语教师可采用“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来教和欣赏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文化片段渗透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即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针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3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失语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1-02

一、引 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生命力在于传播。就外语教学而言,除语言本身所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外,它还包括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和背景等。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中的外国文化教学受到了空前重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然而,目前中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对于我们的母语文化却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甚至将其视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使学生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单向性传输和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流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意味着对交际双方文化的吸纳与传播。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化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文化教学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轻视母语文化的输出,忽略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从而在对外交往中很难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他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指出:在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有较高英语基础水平和较高中国文化修养的博士生始终显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应该具备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难以表达出国人为之自豪、外国人为之神往的诸如Confucianism/Taoism(儒家/道家)的真谛。在一些教学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对母语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出现了较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或者说文化逆差现象。这种非平衡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导致了不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和单向文化传输。在如今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丛教授指出,“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三、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1.中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失衡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的政治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了话语霸权,成为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军事优势助长了他们的语言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并利用语言这个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正如A shcroft等人所说,“对于后殖民话语来说,语言是基本的斗争场所,因为殖民的过程本身是从语言开始的。”西方人在文化传播中积极主动,而中国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而中国文化则受到了冲击。因此,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渐渐失去了话语权,中西文化交流随之失衡。外语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方社会文化传播的工具,其价值观和世界观慢慢渗入到中国,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在中国任意横流,淹没了中国文化。

2.对跨文化交际的错误理解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特定的语言必定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错误地认为对目的语的导入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冷对甚至完全漠视母语文化的输出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论文写作时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术语及运用的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证明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中国文化视而不见,出现亲西方文化的一边倒的局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少人士提倡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应采用“浸入式”的学习方法,强调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话语习惯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漠视甚至抛弃我们的优秀文化,使很多大学生怠慢母语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茫然不知,成为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

3.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缺乏

在21世纪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作为软实力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中国和世界的对话中起着巨大的桥梁和沟通作用。然而,中国大学生十分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对很多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翻译让人啼笑皆非,这反映出学生不但英语水平欠佳,对中国文化的积淀也相当薄弱。良好的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了解。改革开放前,“”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颠覆使民族文化几乎丧失殆尽,为传统文化的承继和推广造成了巨大困难,也使中国学生忽视本国的优秀文化。同时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只关心考试分数,对于提升分数作用不大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索然。即使在各高校中,也鲜有大学用英语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使学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四、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的措施

1.遵循文化交流原则

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要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先生指出:“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基本关系,而且与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要想获得“他文化”对“我文化”的尊重,首先要学会自我尊重,不能因对西方的“技术崇拜”而一味盲从西方文化。在学习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交际意识和中国文化输出意识,遵循对比习得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原则,即通过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比较才能深入理解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则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毕竟,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2.加强中国文化教育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即是宗教、艺术、文学等上层建筑的载体。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精神密不可分,甚至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行使着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并代表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汉语更应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然而,中国的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未能充分彰显其作为人类重要文明发源的文化地位。因此,必须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提升中国文化地位,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我文化”和“他文化”这两个维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英语教师应加快从单角度的语言技能教学向多角度的语言能力教学的转变,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在了解“他文化”的同时,维护“我文化”的自我认同并推而广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汉语更“热”,“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覆盖面更广,“中国年”活动家喻户晓。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导。外语教师既是语言的教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讲解,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有较丰富的西学知识,还要有较深厚的中文修养;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准确表达“我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所有大学英语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外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传输中国文化的能力,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有意识地对比讲授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都处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但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收目的语的文化精髓,更要传承和弘扬母语文化。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有损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E.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4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第4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背景;英美文化;认识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5-02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就是跨文化交际。这种交际形式体现在多方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事活动,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当代,我们谈到英美文化,必须要把英美文化的输入放置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一、对英美文化认知存在的误区和原因

1.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中,大家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从已方的文化传统出发,这样难免会对对方的文化认知存在着误差。在这种误差中,我们会对对方的行为标准下一些一般化的结论或给交际的对方硬套上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征。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比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总喜欢问一句:“你吃了吗?”但是在与英美国家人的交往中,如果见面就问外国人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对方感觉很尴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习惯性的出于礼貌的寒暄语,在英美文化中也许就是显得很没有礼貌的。这种先入为主导致的成见原因是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这样就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获得英美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正规教育而获得,从日常交往中获得,从各种新闻、网络媒体获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有跨文化意识并且了解英美文化的人才,国内不少高校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这种高校教育的受众只是大学生而已,大部分的公民也缺乏相关的、系统的英美文化学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我们对英美文化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2.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现在很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流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美文化的认知。但是在这样的课程开设中依然存在着问题。我们的教材过于理论化,很多学生学习了几年跨文化交流课程后,一旦和英美人交流,依然发现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教材中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学,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仍没有开设。很多开设了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学校,十余年仍然沿用着一套教材,理论已经和英美文化的发展实际严重脱节。对跨文化交际一直是许多学界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对英美文化认识存在的误区依然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出现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在我们和英美国家交往时无处不在。任何两个人或是两个群体之间,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正式交往中都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下英美文化的特点认知

我们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以下这些主要方面,英美文化有着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观念。

1.教育观。英美人比较尊重人权,不提倡打骂小孩子。而我国传统文化有句说法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可见这一点英美文化和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美籍华人体罚自己的孩子,让邻居很不理解,有的邻居甚至还报了警。

2.饮食文化。这一点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被人发现。刀叉和筷子的餐具使用是有明显区别的。另外,大多数的英美人不吃动物的内脏和下水,这一点和国内不同。在国内,牛百叶、猪肥肠等都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但大多的英美人会觉得恶心,不能接受这样的食物。所以,如果要招待英美的朋友时,尽量不要使用这样的食材,除非对方对动物的内脏和下水不介意。

3.法律观。在上文我们提到的教育观中,中国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而英美人却不主张体罚孩子。这一点是教育观的不同,也是法律观的不同。英美文化中法制观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生活琐事也会引入法律这一范畴,让法官来裁决。我国个别地区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甚至有些边远山区还存在着买卖人口和杀死女婴儿的丑陋现象。

第5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献综述;理论构建;历史发展;学科前景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相关概念。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此后,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也涌现出了大量经典著作,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1972)、《跨文化传播学》(L.S.Harms,1973)、《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早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后期扩展至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与《国际传播学》,还有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本文将对2000年至2011年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梳理,以理清我国跨文化传播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并试图探寻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路径。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

我国跨文化传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借鉴和初创期(1990-1995年)。这一阶段开始引入西方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理论成果,多为译著型文献,如高一虹的《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刘燕南的《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等。(2)提升和拓展期(1996-1999年),这一阶段开始对西方跨文化传播学进行拓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拓宽本土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学者从偏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关系研究转向大众传媒与跨文化传播的融合研究,代表作有胡正荣的《卫星电视的影响与控制——一种跨文化传播研究》、聂小华的《文化差异与传播规范——如何把握引进电视节目跨文化交流的特性》等。(3)深化期(2000年以后),该阶段以横向拓展与学科交叉为主,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构建意识,大量的学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介入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包括新闻类、语言类、文学类、心理学、教育学等。国内研究者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传播中具体存在的误读与障碍性问题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交流中的影响,并着重开展如何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如吴予敏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张咏华的《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刘阳的《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2000-2008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姜飞的《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

本文将以2000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大众传媒与跨文化传播学的交叉与融合研究,大致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类:

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此类研究成果主要对比中西方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差异性特点,着重分析双方在不同语境下的新闻理念、信息解读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如张大卫的《比较新闻学:历史、现状与难题》、程曼丽的《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历史沿革探析》、单波的《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张昆的《国家形象传播》、王祎的《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反思》等。这些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观成为东西方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主要的沟通障碍,这也是导致双方彼此误读甚至产生敌意的最根本要素。程曼丽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在境外创建我国新闻部门驻外分社以及提高记者的英文采编能力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主要途径,这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倾听来自西方世界以外的声音,构建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平衡的信息秩序。

跨文化影视传播研究。此类研究成果包括麻争旗的《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尹鸿的《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郭镇之的《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李京盛的《电视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徐明华的《跨文化传播的传媒区域化分析》等。大量文献均指出,我国影视节目的海外传播一直存在明显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现象,即我国文化产品内蕴含的东方审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文化信息难以被西方民族所理解和接受,直接导致我国影视节目在海外市场吸引力下降的结果。研究指出,若要促成我国影视节目“编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得到良好的“解码”过程,我国影视的海外传播必须尽量减少跨文化传播的各种影响要素,如减少文化产品中过强的本土民族意识,弱化政治意识形态,增加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大量植入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等。

第6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翻译教学 跨文化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表层意思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但由于拥有这两种语言的民族所拥有不同的生活传统和文化特点,导致一定文化层面的冲突,这给翻译带来了障碍。通常翻译教学往往强调语言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导致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不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的现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日益重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上将文化交流因素融入教学当中。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为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加上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文化进行和谐的交往。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字典里所包含的对应的翻译只是翻译的表层,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则是潜藏在独特的文化底蕴之中。例如,“pick up sb.”一词在英汉字典里表示“接某人”的意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该用另一个汉语意思相同表示“接某人”(meet)的情况下而误用了“pick up”(一般指用车接)。这是因为大多数字典里不可能把每个单词所联想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而外语学习者最开始接触的翻译也仅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对应的字面意思。还有一个笔者经常发现误用的字是“house”,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惯用这个词来表示任何概念的“房子”,殊不知美国文化中有好几个表达不同类别的“房子”。经过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笔者了解到通常我们所指的城市居民单元式住宅楼房在美国也有相似的对应,可以叫“condominium”,而不是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很向往的“house”,因为该词通常指的是那种类似于中国别墅式的房子。因此,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误解,了解与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是极其必要的。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对文化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于翻译教学具有比对一般外语教学更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翻译课堂中存在普遍的错觉,认为翻译课就是教会学生翻译,培养译者。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老师讲授的翻译过程、标准、原作的背景知识、词汇的文化内涵时等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老师在浪费时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的不同,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中方是发散性思维, 西方则是直线性思维; 中方注重整体, 综合概括, 西方重视个体, 强调逻辑分析,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概述性, 抽象性强,英语具体性强。 例如在时间的表述上, 汉语是以年月日的顺序, 而英语却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价值观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如中国人在面对表扬时, 语言上常表现的是谦虚, 否定自己, 西方却坦然接受表扬, 表现个人的成绩。

外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考试制度, 教材, 教师等因素。 目前翻译资格证的考试还是重翻译技巧及语法知识,文化与交际的知识考核得较少。教学管理者也一般认为取得了翻译资格证就意味着就能胜任翻译教学,而没有提供条件让教师接受真实文化语境下的培训或进修。在翻译教材方面, 呈现出单一, 过时等特点, 缺乏实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运用上, 设计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很少, 对跨文化的引导和运用更是被忽略了。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选取恰当的教材。

翻译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最直接来源,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翻译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目前来看,翻译教材的现状还很难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以词句为例介绍一些翻译技巧,服务于传统教学,与现在的翻译教学严重脱节,如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选用这本在当时相当权威的教材。翻开此类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很容易辨别出这种纯粹从词句层面上讲解翻译技巧的教材仅仅局限于语言表层的转换,脱离了文化语境,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输,没有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不符合翻译教学大纲规定。二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教师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翻译教材,人们也开始编著新教材。这类教材已有明确的理论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为主线。跨文化意识较强的教师还是不太能满足于此类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往往会选择适应新翻译课程要求的教材,尽量选择融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教材。

(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翻译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闭卷,考试多是对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的考核,内容绝大部分是字词到段落的英汉互译,主观论述题基本不会出现,也不允许带字典等工具书。这样就自然给学生灌输了一种信息就是以为有了语法加上字典,就可以轻松应付翻译考试了。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东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鼓励学生多搜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或多找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再现出来,这些都要纳入期末成绩评价标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兴致盎然地、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提升翻译教师资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教学有别于其他纯语言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要更有针对性。试想一个从未跨出国门的或者甚至是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自身可能都对目标文化感受不深,更谈不上言传身教。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得真实的目标文化体验,大学及院校管理者应该提供出国的机会,没有条件者也要帮助教师参与目标语国家人士的联谊会等之类的社交活动。可以方便利用的资源是各个大学的外籍教师,翻译教师应该主动与之接触,可以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或所感受到的独特的文化转述给学生。另外,当前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网络等各种资源媒介的使用,使得我们可以不出家门就可以领略各国文化,因此教师最起码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之,一个连教师都缺乏目标语国家文化的课堂根本就谈不上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教师应该多收集, 整理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音、 像等资料, 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 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声、 像、 文俱全的真实交流环境。这点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它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 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社会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 同时又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知识构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实多媒体课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翻译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方法的讲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计划、有系统地导入跨文化交流因素,逐渐改变传授一般翻译技巧或机械练习的传统教法,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正如著名翻译学家Nida的文化知识框架中所包含的各个要素,我们在翻译教学中要将不同国家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导入翻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教学一体化模式(课题编号:2011jyte147)。

(作者:武昌工学院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佟晓梅.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教学研究,2006(2).

第7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跨文化交际,简而言之,就是在不同文化系统背景下,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认知行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也逐渐趋于融合,国家交际事务增多,这样就会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交流和沟通。而文化受到地域条件、物质条件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差异常常会影响人们交流和沟通,为了能够让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无障碍交际,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探究

社会发展与演变,其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就是文化,文化在无形中连接每个社会个体,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体秩序发挥着维系、协调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宗教之间产生频繁碰撞,在这个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更多的外国文化元素会涌入我们的生活,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文化的研究工作必须要深入下去,改进跨文化交流显得日趋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一)时间观念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概念。首先,从西方国家来看,人们对时间的观念表示十分精准,遵守时间被视为一种美德,相反,不遵守时间的人,是会被唾弃的,他们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蔡婷婷对时间的看重,远远高于中国。这与西方国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人对时间概念很模糊,这种差异在中西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约会或者是朋友相见,西方人都会提前将事情安排妥当,并且会提前通知朋友,并按时赴约。同时西方人在拜访之前,会告之对方拜访的目的,约会的时间以及地点都会商量好,这些内容一旦定好,基本不会改变。但是中国人在这个方面不会做这些复杂的处理,中国是多向时间习惯的民族,在时间观念上比较模糊,也比较随意。拜访朋友或者约会,时间一般不会规定到几点几分,提前准备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说,都是在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这个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中西方国家的人们相处起来十分不适应,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不守时,甚至是品德有问题,而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过于刻板,做事不够灵活。

(二)客套语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核心文化系统,从古至今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懂得谦卑,习惯于贬低自己,并认为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并且中国人遵循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准则。在中国语言体系中,包含了大量表示谦卑、恭敬的词语,中国人与长辈交谈会使用敬语,比如“您、先生”等,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没有礼貌,没有教养。而自己受到表扬和称赞的时候,则要回以“不好意思、哪里、不敢当”等礼貌性用语,在写作或者是发表学术类论文的时候,总是会使用“浅析、浅论、偏颇之处”等词语,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谦卑、谦虚的个性。而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贵与贱、高于低之分,每个人的想法都表示了他们的思维,别人是无权干涉的。每个主体都有实现自我愿望以及被尊重的权利,相反,他人的隐私以及权利也是不能侵犯的。“平等”在西方人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在他们受到称赞的时候,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谢。一般以“ThankYou”礼貌性回答,但是存在谦卑的含义。他们认为自己好的就是好的,别人赞美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赞美对方衣着得体好看,他们会欣然接受,但是中国人则会说一些谦虚推辞。这就是中西方在客套话上存在的鲜明差异,

(三)餐饮习俗

餐饮习惯是中西方国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人情好客”是传统美德,中国人喜欢宴请亲朋好友,在菜品上也十分讲究,他们会尽自己所能为朋友准备最丰盛的食物。主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会提前预定,还常常会说“也没准备什么”以及“招待不周”等话语,这是中国人固有的“低调、谦虚”思想决定的,在吃饭的过程中,主人往往还会为客人夹菜、倒酒,餐桌上十分热闹,在吃饭之后,主人还会询问来客是否吃饱了,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宴客之道以及餐饮习俗。在中国,餐桌也往往是交际的平台以及人情交往的媒介。但是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的饮食习惯非常简单,宴客的时候,不会将菜品种类和数目作为衡量主人是否好客、是否尊重客人的标准。由于西方人个人意识非常强,在个人隐私方面也十分敏感,因此主人不会主动给客人夹菜,也不会主动敬酒,每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吃的菜品,氛围相对轻松、随意。吃饭过程中不会有人大声喧哗。

(四)称谓用语

称谓用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词汇之一。不同的称谓用语也体现了民族文化体系的独特。称谓用语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历史的一种反射。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对西方人的称谓常常弄不清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称谓上分类非常细,嫡系血亲以及旁系血亲在称谓用语上都能体现出来。而西方人在称谓用语上则不能看出这样的区别。例如,英文中的“sister”一词既有中文中“姐姐”又有“妹妹”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交流中的上下语境,中国人很难明白谈话所指对象的长幼关系。而西方人看来,姐姐妹妹都一样,都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在中国,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称谓上的体现是非常明显。从中国人的亲属称谓上也能够看出他们的血缘远近,中国的亲属称谓体系是以伦理观念为基础构建的,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人“集体意识”的生活观念。但是在西方,亲属称谓是相对模糊的,他们的称谓比较宽泛,一般只能够看出辈分,但是看不出血缘远近。比如父亲血统亲属与母亲的血统亲属是平等关系。cousin相当于中国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表妹、表妹”等8个词语,从这些内容就能看出中西方在称谓用语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为了能够更加流畅地进行文化交流,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自己,了解异国文化,了解文化差异

在消除跨文化中西交流冲突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弄清楚中西方的差异,针对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思维模式以及世界观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然后客观地看待各要素在个人发展中所产生的正负影响。

(二)运用移情,增加交流的灵活性

移情是跨文化视角下,文化交流的常用手段。这是通过自己能力感知对方处境以及情感的方式,通过移情,我们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中,能够设身处地地看待西方文化,并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对方的情感和体验,减少交流的重复,这是增加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承认差异合理性

正如刘易斯所说:“移情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话语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相互尊重,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容忍并接受不同的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四)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要想消除跨文化交际下的矛盾和冲突,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各种信息媒体,比如报纸、网络等,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以及习俗,让自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这样在交际过程中,就能够避免很多文化冲突。

作者:蔡婷婷 单位:安康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海,刘晓慧.文化•语言•外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07).

第8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73-0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展现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素材,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意识不仅是指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而且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教师要宏观把握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跳出本民族汉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并逐渐将这些有意识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实现文化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

1.把握认知特点,激发文化习得动力

语言文化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感受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行为、态度、认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及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英语文化的动机水平,自觉地融入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与母语的文化冲击中内化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识。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时,我先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万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

2.注重文化背景,增进文化情感认同

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理念,在母语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目的语,容易存在语言的错位,这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不同文化心理的交融和互补中,获得比较完整的文化概念,了解和掌握使用这种语言的精髓。

例如,学生从初一开始便学到了见面问候、与人谈话的几个常用表达:Hi,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等。但由于学生对被问人与说话人的熟悉程度,以及不同地方人的不同问法不理解,在日常交际时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情境,自主编对话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对话、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内化,增进文化情感的认同。

3.恰当选择内容,提高文化教学效率

意义学习的的外部条件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学生亲身经历紧密相连的文化学习材料,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加深文化理解的兴趣,高效地落实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等,如《Harry Poter》(哈利波特)、《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在纯英语背景下感受异国文化的氛围,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提高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的表达能力。

4.多元教学方式,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鼓励学生从语言素材的表层意象中探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感知语言,培养思维,领略其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时,我引导学生从“mixed school”in British school、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s等表达方式中去探究、交流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an American school?以此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世界学习意识,增强文化学习主动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9篇:跨文化交流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跨文化交际;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构建起现代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1、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从事的交际过程,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层面,综合看来,可以总结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文化意识为中心,可以说,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可以说,语言的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自身主动行为,在多媒体网络的环境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创造出丰富的且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信息环境,让其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知识获取渠道,并为其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老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化信息,推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提高英语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这种教学环境集图文和声色与一体,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能够让英语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兴趣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充分的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相连,并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具体来讲,老师可以借助教材的相关配套录音和课件,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和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重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熟悉语言当中所表达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含义,进行对比,找到外国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并提升这种差异的敏感性,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样在将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体会到文化知识,一举两得。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当中的信息资源,创设活泼且充满生活趣味的文化场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和语言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模仿或者是角色扮演,让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这样能够在生活当中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国外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还能够体会到不同的地区国家的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将声音、文字、图画以及视频等资料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系统,并引发自身认知结构的积极反应,进而就能很快的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率,在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需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这一能力。

可以说,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构建对于学习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调动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普遍的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老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目标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环境的魅力,并能够通过在环境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是掌握语言并实现交流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词汇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数据库中的实现一定文化语境中对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的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网站和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的方式,拓宽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并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观看,了解国外文化知识和语言的表达习惯,这对于今后的沟通和交流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既要注意对学生语言掌握程度的考核,又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文化知识体系,为其营造出真实的语言文化交流的环境,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外语学习提供了便利,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方便,可以说,利用该技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