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的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旅游规划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并不局限于满足物质条件的优越,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精神需求上,旅游产业应运而兴。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旅游规划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指导旅游发展的思想已普遍树立,旅游规划的队伍也逐步建立,旅游规划管理逐步制度化,旅游规划的方法不断进步,出现了全国性的旅游规划热。虽然我国旅游规划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旅游规划繁荣的背后,由于我国旅游规划编制的时间不长,理论方法尚不成熟,使得我国的旅游规划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水平还不够高,旅游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差。旅游规划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规划产品质量的好坏既与规划队伍的态度、水平有关,也与规划委托方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有关。旅游规划之所以可操作性差,既与旅游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有关,也与地方长官人为干扰,以迎合投资商的喜好相联系。
2.旅游开发规划目标偏差较大。旅游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关系,特别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但实际上我们许多规划对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缺乏认真考虑,使得我们的旅游规划成果太“虚”,即有些规划只“软”不“硬”。对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景区的建设只进行功能分区和主题定位,只做表面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而这些“软”的东西大多都是克隆而来,这样,规划委托单位拿到规划成果后,不知所措,难以落实。
3.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急需加强。资源是规划的基础,规划是产品的基础,产品是促销的基础,促销是效益的基础,这里既有链条环节不可倒置问题,又有操作时序不可互换问题。而连接链条的主线则是旅游形象问题,有了形象即使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短缺,亦可弥补,比如资源是规划的基础,但是如果有了市场,也可以人为地创造资源。深圳本来没有什么旅游资源,但却在规划指导下建成了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观。近年深圳旅游收入已超过300亿元,占本市GDP的20%。这些策划出来的景点丰富了旅游产品,使深圳这个旅游资源匮乏的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显然旅游产品不仅是对原有资源整合出来的,也是通过把策划理念贯穿在规划和产品制作中加工出来的。因此,做规划要请各方面的专家,特别是要请有策划能力的专家,请能称得起“资源配置师”的专家,请能“无中生有的专家”,能化腐朽为神奇,能创造新的资源的专家
4.只重视旅游规划的编制,忽视规划的实施。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又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规划的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旅游规划一旦被评审(或鉴定)验收,便万事大吉,至于规划实施管理期间规划委托方的实施监督和规划编制方的“售后服务”便不会再提起。
5.旅游规划评审不严格,有的流于形式。我国的旅游规划评审基本上都是会议评审,但国家对评审人员的人数、专业结构和评审方式与成果鉴定意见,都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规定,从而使得鉴定的结论不明晰,意见不中肯。
6.规划人才不足,专业面小,单兵作业的多,协同作战的少。目前全国从事旅游规划的人员至少上千,但专门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并不占主体,特别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旅游规划专家更少,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规划市场明显存在专业人才的不足。
7.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地方性特色。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受规划编制者本身见识多寡及视野宽窄的影响,部分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突出旅游规划的地方性内容。主要原因是一些规划者忽视旅游客源市场的详细调查,缺乏对旅游产品本身特色的研究,使规划项目无法落到实处。
二、解决对策
1.规范规划行为,强化监督管理。现在已经出台的,可以在全国实施的直接与旅游规划相关的法规仅有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设计资质认定办法》两部规章性质的法规。这两部法规虽然对旅游规划中诸多问题做了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但对评审专家的资质和评审专家的遴选没有做出任何规定,特别是对规划单位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是很难起到实际作用的。因此,旅游法制建设必须加快完善。
2.建立监督机制。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法制意识。从规划的编制到实施,都应纳入法制管理范畴。对重要的旅游规划项目,要坚持人大通过和立法实施的制度,坚持不编制旅游规划和旅游规划评审不合格不予立项开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行业的旅游规划细则对农家乐、湿地等旅游区,要注意推出相应的编制规范。
3.开展和完善旅游规划的跟综研究和后续服务。要改变现阶段规划编制者重评审、轻实施的不正确态度,鼓励规划的编制者将自己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旅游生产力。今后规划项目的结题,专家评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更要重视和依据规划的实施情况来评价规划的业绩。要鼓励对规划成果进行跟综研究,若发现旅游规划未能实施,就要研究是编制方的原因?还是实施的原因?这项工作应由旅游主管部门定出制度,组织和会同专家进行跟综。
4.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科学性的对立面是主观随意性。由于规划属于主观世界的东西,是主观作用于客观,因此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的偏向。尤其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表现。旅游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旅游、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土地、文化、宗教、交通、工商、公安等10多个部门,如何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不计成本,而忽视风险。要借助生态学、环境学的研究成果,把旅游开发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及其变化,列入旅游开发的成本和效益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出旅游开发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确保旅游开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和提高。
5.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旅游规划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各学派争议不休的话题,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因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旅游规划与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暴露出来,旅游规划的低效率、滞后性与缺乏实施变得更加突出,人们也逐步认识到旅游资源利用中的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及规划控制的重要性。这里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来探讨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施问题。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旅游资源国家所有制度,客观上要求运用法律机制来界定、维护和协调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旅游权利关系,即建立旅游资源产权关系。在旅游资源使用权明确,由单位法人或个人所有,在强化公众咨询(群众参与)、规划方案公示与严格法治的情况下,则很难在该地块上产生违章建筑。如果有人胆敢在该地块上违章建筑,市民或旅游监督机构可以,法院裁定结果肯定是要拆除与补偿土地使用权所有者的。
6.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和规划部门应该积极广泛地宣传公众主动参与旅游规划的必要性,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公众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渠道地参与到旅游规划的编制、决策和实施中,从而近距离地为规划方案提供意见和建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
7.优化专家规划系统。国家应进一步严格建立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入库资格认证,全面实行专家年度审核制度,及时淘汰规划市场上的不合格人员和机构,对专家的评审资格也应相应地做出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定期公布旅游规划人员的规划业绩。
总之,旅游规划是整个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及时找出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以便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旅游规划市场、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德谦:旅游规划续论.旅游学刊,2002.4
[2]瞿辅东: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证研究.旅游管理,2002.2
一、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物态类、制度类和行为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物态类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工艺品、风味饮食和土特产;制度类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特色节日庆典和地方特色礼教制度;行为类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
二、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问卷调查
作者对来朔旅游的游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参与调查的118位受访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1.53%和58.47%;年龄19-35岁的占67.8%;专、本科的占71.19%;来自山西省内的占76.27%,省外的占23.73%;职业上,以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分别占47.46%和26.27%;月收入上,1000元以下的占36.44%,1000-3000元的占40.68%,3000元以上的占22.88%。由此可看出,来朔的游客多为山西省内、年龄为19-35岁的专、本科的学生或职员。
三、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点状分布、缺乏联动
朔州共六个区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各县区的村落之中,资源呈点状分布。例如在民间工艺品中,陶瓷主要发展于怀仁,以尉迟恭文化为主题的木雕、骨雕、炭雕等多集中于平鲁,以崇福寺为主题的工艺品开发主要集中于朔城区,各类旅游资源未实现联动发展。
(二)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在被调查的游客中,对朔州的民俗文化非常了解的占16.10%,有一些了解的占66.10%,从未听说过的占17.80%,说明朔州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一般,有待继续宣传。其次,35.59%的人都是通过朋友、长辈的介绍来了解朔州的民俗文化的,通过电子媒体及旅游网站了解朔州民俗文化的分别只占了17.80%和16.95%,说明朔州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有限,未能与时俱进。
(三)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供需不平衡
首先,在游客对朔州民俗旅游o念品的调查中,58.47%的人认为朔州的旅游纪念品当地特色一般,25.42%的人认为其当地特色不明显,只有16.10%的人认为其当地特色很明显,说明大部分人认为朔州的旅游纪念品是缺乏当地特色的。其次,一些制作精美、具有地域特色的纪念品大多价格昂贵,普通游客负担不起;相反一些价格低廉的、适合大众消费的纪念品却又太普通、与多数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雷同,游客不愿意去购买。
(四)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差
首先,朔州市未建立市级游客服务中心,并在一些大型庙会举办场所的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本条件尚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其次,游客对朔州市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的评价大多是一般和较好,对购物、娱乐、导游讲解的评价集中在一般和较差,说明游客对服务类要素评价较低,尤其是导游整体素质一般,服务意识不强,未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
首先,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聘请专业的规划策划团队,基于朔州市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制定适合朔州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其次,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实现各方互利互赢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机制,整合多种经济资本进入民俗文化领域,从而使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有效对接与转化,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以古城为依托,建立民俗风情一条街
从2008年开始,朔城区开始了对朔州老城的保护性开发,以最大限度地展现辽金明清建筑符号和风格特点。同时,还建设了崇福寺广场,复建了文昌阁,修复了文庙,在广场中央搭建了大戏台,四周建有古玩城。基于这些资源,朔州市可以以古城为依托,将崇福寺至文昌阁这条步行街整治规划,建设一条集风味小吃、传统住宿、特色工艺品等于一体的民俗风情街。
(三)加强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
首先,完善朔州市旅游政务网及朔州市旅游资讯网中关于朔州民俗的介绍,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专门的朔州民俗文化旅游网站。其次,利用报刊、广播、高铁以及影视作品进行宣传,并紧跟社会潮流,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真人秀节目等手段宣传,以扩大朔州民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四)依托游客需求,丰富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
首先,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开发融合朔州民俗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民间舞蹈中踢鼓秧歌人物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其次,各工艺品开发公司要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设计开发不同档次、特色突出、便于携带、寓意美好的民俗旅游纪念品;同时要以大众游客的需求为主,兼顾其他游客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供需平衡。
(五)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培育民俗文化旅游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为旅游业的各个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设置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60多所。旅游形势的发展要求旅游教育从理论上跟踪、总结旅游业的成就、得失,并及时反映到教学理论中来。迫切需要有一批适应形势发展、反映旅游学最新思想与动态的教材,服务于旅游学科建设。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与新世纪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而言,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策划能力、管理水平,还难以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相适应。
一、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旅游资源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5000年历史的中国经历了16个朝代,历朝历代的伟大创举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留存至今的名胜古迹无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壮美的自然景观往往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融为一体,使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具有时空立体性。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游览名山大川,往往题字书联、吟诗作赋,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山水景观与文学作品结缘,是我国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
2.从业人员素质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目前各地的文化遗产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从方式到内容却又普遍都是有限的,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弘扬、文化的体验都与市场的需求相去甚远。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旅游的文化经营落后,高品质旅游资源低水平开发。景区景点开发摒弃特色,忽视特有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使古代文化庸俗化,大多存在发掘古代文化肤浅、表现手法庸俗、品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制造粗糙低俗的商业化景观,使景观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意蕴,往往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包装成商业表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行业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
国际旅游业有种公认的说法,“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对游客来说,有无导游的介绍,游览的感受与乐趣截然不同,而对导游来说,同样一个景点或是一个游览项目,因知识素养的不同,直接给旅游者所产生的印象与效果有很大差异。导游从外事角度讲是民间外交官,从服务角度讲是特殊保姆,从宣传角度讲是演说家,从知识结构的构成讲则又应该是名杂家。导游是旅游文化传播的使者,应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一定要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受到游客的敬重和信任。
国内有的旅行负责人一味重视外联,而忽视导游的接待质量,这样的经营会使整个旅行社走下坡路,竞争中的中国旅游胜券操在谁手?肯定是掌握在一支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者手中。大力发扬民族特色,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把这些历史性的人文景观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地进行讲解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一块巨大磁石。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旅游人才中最突出的是导游员的素质结构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缺乏美学修养也成为提高导游水平的主要障碍。
导游应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向海外旅游者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新时期文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导游辞创作要突破就景点讲景点的模式,增大专题的文化内涵,应该以景点为依托,突出介绍中国文化专题内容,从服务型、技能型向文化型、学者型导游转化。
3.游客的需求
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比重不断增大。世界旅游业正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出门旅游成为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感受历史、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休闲方式。外国旅游者对中国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对品尝精美可口的食物兴趣亦很浓厚,然而对娱乐活动、冬季运动、廉价的度假普遍兴趣不大。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一隅,也渗透在旅游业各个部门的运行之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景点的利用,应逐步加强文化开发工作,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景点建设的文化品位。
旅游是一个以获取新的感受和心理为宗旨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反映,中国谚语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提,说明中国人早就知晓旅游的文化内涵。虽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各不一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欣赏自然山水风光,或了解异地风光人情和历史文化,或探亲访友,或追古怀旧,但均为寻求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感受,扩大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与修养,体现出强烈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二、历史文化教育现状
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要依赖于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学、研究和出版,最显底气不足的正是文化。随着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有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原教材已经难以适应需要了。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设滞后,旅游课程设置都是应用性的,文化类的课程设置偏少,且多局限于介绍性层面,如中国园林欣赏、中国山水文学欣赏。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在专业结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形势的发展要求旅游教育从理论上跟踪、总结旅游业的成就得失,并及时反映到教学理论中来。旅游业是应用型专业,只有紧贴旅游行业的实际,才有生命力。在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应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宗旨,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
三、对策
1.课程设置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往往脱胎于英语、历史、经济管理等专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母专业的深深烙印,侧重于旅游英语、旅游史、旅行社管理等方面,没有开设必需的历史文化课程。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系统学习仅限于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复习资料包含的一小部分中国历史常识,这一部分内容简单浅显,大多是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内容。部分高校即使开设了历史文化课程,但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历史文化课应在一年级时作为基础课开设,学时以一学期为宜。
2.教材编写
职业教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性,决定了它经常不同程度地处于与现实需要脱节或滞后的状态。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教材编写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加之教材编写者知识上的缺陷和对旅游业实际掌握得不够,在内容取舍上或顾此失彼,有失完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在教材编写中,应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对历史文化学科框架和内容进行梳理,没有这种梳理,就会出现教师难于抓住重点,学生不得要领。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0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9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引言
旅游管理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为了更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效宣传当地文化,增强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地方文化的渗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作为任课老师,也要注重地方文化渗透,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旅游管理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意义
整个旅游管理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旅游管理综合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地方文化渗透,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旅游管理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还有利于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以江西九江为例,九江又被称为浔阳、柴桑、江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琵琶亭、锁江塔、浔阳楼、烟水亭、周瑜点将台、李公堤、天花宫、思贤桥等历史文化古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旅游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迫切希望了解其文化内涵。而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地方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地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为详细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对地方文化进行细致解读,这对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为有效渗透地方文化,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多媒体技术、视频、微课、慕课的应用,将地方文化呈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文化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教学效果。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再加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有效学习地方文化知识,深化对地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当中,能够熟练解说地方文化,与旅客进行有效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旅游管理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不足
尽管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任课老师忽视该项工作,教学方法创新不足,未能将地方文化有效渗透到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忽?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更好渗透地方文化,旅游管理教学中,任课老师应该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利用互联网、课堂教学活动等多种管道和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但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任课老师忽视该项工作,不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忽视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制约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也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展示地方文化资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但一些任课老师在渗透地方文化资源时,忽视教学策略创新,局限于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单独讲解和介绍,仍然坚持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一些学生则失去学习地方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三)课外文化实践活动不足。通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和汇总,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目前在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忽视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不足,也制约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提升,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策略
为弥补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将地方文化更好渗透到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当中,结合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一)完善教学大纲,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更好融入地方文化,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旅游管理教学中,首先应该完善教学大纲,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且明确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九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琵琶亭、锁江塔、浔阳楼、浪井、烟水亭、周瑜点将台、李公堤、天花宫、思贤桥等,再加上九江外滩及环湖的历史文化长廊等,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九江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土家园,又是的黄庭坚的故里,宋代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坐落于九江。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苏辙,王安石,陆游,朱熹等,都在九江放歌山水,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题记,墨迹,轶闻,佳话。《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柴桑口卧龙吊孝”等故事,也都发生在九江。因此,旅游管理教学大纲制定时,应该充分挖掘九江的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为教学中更好渗透地方文化创造条件。
(二)健全教学内容,丰富地方文化素材。在旅游管理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为有效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应该健全内容设置,结合教学要求和将来工作需要,让内容设置根植于九江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也能增进游客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对提高当地的文化知名度,拓展旅游市场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完善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地方文化素材,将地方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在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深化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并在将来的工作中熟练介绍本土文化资源,让广大旅客获得认同感。旅游管理教学承担着为本地培养优秀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要注重宣传当地的文化资源,提升当地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加强引导,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并应用本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承载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的每个章节适当融入地方文化,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印象,努力掌握地方文化知识,进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拓展教学深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地方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激发他们对旅游管理工作的热情。因此,任课老师要注意拓展课堂教学深度,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浔阳楼的讲解过程中,首先为学生播放浔阳楼的视频,并介绍浔阳楼是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然后介绍它的外观特征、名字来源、内部结构,接着深入介绍有关浔阳楼的历史传说,名人足迹等,并引入韦应物题浔阳楼、白居易题浔阳楼的诗词,分析其它与浔阳楼相关的诗词、楹联等。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和深入挖掘的方式,不仅拓展教学深度,还能加深学生印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进教学过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实践技能。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文化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对地方文化的组成内容、特点、历史文化价值等进行整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和学习,让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旅游;扬州;社会文化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有着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借助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旅游的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探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一.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旅游地居民的素质
根据居民与当地旅游业的关系,可以将居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与当地旅游活动者,另一类是非参与当地旅游活动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出于职业等方面需要,大部分会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一部分居民虽然与当地旅游业关系并不密切,但是在政府相关政策和各类媒体宣传的影响下,也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二)促进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
扬州有“早上肉包水,晚上水包肉”一说,这实际包含了扬州两项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一是扬州人讲究喝早茶,尝些美味点心;二则是下午去扬州的澡堂泡个热水澡,并且凭借着“扬州三把刀”之中的剪发刀和修脚刀,使得在扬州泡澡成为了活血解乏的休闲活动。在大量旅游者来到扬州之后,对扬州的休闲娱乐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与传统浴室相比,设施设备更加先进,在保留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也增设了很多新的服务项目。除了对传统的娱乐活动进行革新之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要而建设的咖啡厅、酒吧、购物广场等,也逐渐吸引当地居民及游客去休闲娱乐。
(三)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对外交流
扬州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涵盖宗教、美食、民俗、书画、园林、水利等多个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扬州的社会文化得以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进行展示和传播,另外也有很多人以旅游者身份来到扬州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进行体验,这些都对扬州社会文化对外交流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以旅游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是这种交流常常能发挥在正式的外交活动中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四)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因此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开发中就有可能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力求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以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扬州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时,是相对倾向于保护的。不仅如此,一些原本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又重新受到重视。例如扬州的漆器2300多年前就已发端,至明清达到鼎盛,但长期以来,扬州漆器难以迅速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从业人员的断层,使得扬州漆器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困境,但随着扬州漆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很多外地旅游者都喜欢买一些扬州漆器作为旅游纪念品。这也许不能完全解决扬州漆器面临的困境,但是至少使人们重新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问题。
(五)有利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是指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吸引旅游者到旅游地参观访问,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有时还会促进一些城市独特风貌以及其他颇具创造性的人文景观的形成,为旅游地增添新的文化风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对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指观念的现代化。在旅游活动中,来自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势必会将其长期生活环境中的一些观念和习惯带至旅游地,甚至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观念等。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因素
(一)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旅游地虽然竭力维持社会文化的原真性,但是外来文化的侵入,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1.语言方面的影响
扬州人对扬州方言是有种心理优越感的,以前一听到别的口音的人,不是被称为蛮子就是被称为侉子,所谓南蛮北侉,电视台有用地方方言主持的节目,而且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成立了扬州方言研究中心,这为保护扬州方言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旅游者来自四面八方,各类语音中又以普通话使用最为频繁,扬州方言使用的空间正在受到挤压,2010年陆勤通过对扬州话语音变化的调查研究发现“标准语对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这些语音变化可否从语音系统内部加以解释,但其结果是一致的,就是向普通话的靠拢”。
2.生活方面的影响
大量游客进入旅游地,会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例如旅游者的大量到来造成旅游地的交通拥挤,物价上涨,进而引发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矛盾,一部分旅游地居民可能选择呆在家里,避开消费高峰期,而另外一部分居民可能为了避开人群密集的高峰期而选择到其他地方旅游。扬州本地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但是现在扬州有名的富春和冶春茶社主要客源却是外地游客,而扬州本地人只有在接待亲朋好友时才会到这两家茶社。
(二)促使旅游地居民消费观念与消费能力失衡
旅游者的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消费观念,尤其是年轻人,保继刚和楚义芳对示范效应作了较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年轻人注意到了西方年轻旅游者的自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并千方百计去争取同样的享受,他们收示范效应影响最大,往往到商界、旅游部门或政府机关寻找工作以获取高额报酬,来追求西方生活方式。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祖先传下来的生活习惯”。事实上,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消费。但是旅游地的居民常常把旅游者这种失真的消费与平时生活消费进行等同。旅游地居民通过模仿可能会产生不符合消费能力的消费观念,从而给社会、经济及家庭结构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三)原住居民被动外迁,社会文化失去原真性
一些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为了使周边环境更加整齐统一,对一些缺乏保留价值的老小区进行拆迁重建,但是小区在开发重建后,因为良好的周边环境,价值倍增,大部分原住居民已经没有能力重新回原地居住,而这些小区通常由外地来经商或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群购得。扬州尽管在保留社会文化原真性方面已经做了预见性防护措施,例如小区建设与周边景区建筑风格保持一致,限制层高等,但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原住居民的迁出,及外地人员的迁入,再加上建筑结构的变化,使得居民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仍不可避免地使当地社会文化失去原真性。
三.对策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旅游对扬州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积极因素占优势,但是只要发展旅游,其必然要受旅游负面因素影响,而且随着旅游的发展,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做好社会文化预见性保护措施至关重要,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扬州旅游发展的前景。
(一)集思广益,多渠道征集旅游资源开发意见
旅游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既要方便游客游览,突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做好资源的保护,使之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甚至旅游资源开发还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社会利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时机与影响。
(二)让群众参与和监督旅游资源开发过程
旅游资源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开发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另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宣传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大众对发展旅游所持的态度将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宣传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使这种积极影响形成正引导力,进一步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
(四)旅游旺季合理使用抑制营销手段
旅游旺季游客的过量涌入会破坏了旅游资源的独特品质,虽然现在相关部门开始重视景点景区的承载力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但是到了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已经并不鲜见,为了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系统平衡,可以采取合理的抑制营销手段,例如节假日提高景点景区的门票,通过媒体景区的相关信息,使游客调整旅游计划或旅游路线等。
参考文献:
[1]陆勤.扬州方言在普通话影响下的语音变化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64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中原经济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6;G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0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作为。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姓氏文化、文字文化、功夫文化、根亲祖地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古迹遍布、交通便利的旅游大省,但并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因此,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策,对河南省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回顾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前,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国外最早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Negroponte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1980年代,Yoffie等[2-4]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者的融合[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产业融合的定义。厉无畏[6]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马健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7]。
2.产业融合的方式和程度
厉无畏等[6,8,9]认为,产业融合有不同的方式,但都能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新的产业;二是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三是重组融合,即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重组完全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马健[10]提出,根据融合后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可将融合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融合,指通过融合,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使原来产业不断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二是部分融合,指融合后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了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来的产业之间形成替代且互补的关系;三是虚假融合,指融合只是发生在产业内部,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融合后的产业不能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的产业融合研究涉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者很少,结合河南省省情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拟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出发,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
1.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旅游的灵魂和魅力在于文化,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得到传播和弘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且可以产生叠加放大的蝴蝶效应,旅游使文化更富活力,文化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以文化为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可以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又能够呈现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它不仅可以使游客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和调理,而且能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文化以旅游为重要载体,旅游景点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游客的集散地,是各类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因此,挖掘保护文化资源,让地下的文化走上来、书本的文化走出来、死的文化活起来、静的文化动起来,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深游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掘、传承与繁荣。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共生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得到增强,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后的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和精品化发展。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近年来,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着力打造“羲皇故里”、“秦州古韵”、“]上江南”三大品牌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政策为背景,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平台,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三大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秦州区人文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集中地、中华文明发掘地、中华石窟艺术的聚集地。概括起来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文化,多元化兼备的淳朴民风民俗文化等,与天水市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发展旅游业宝贵的优势资源。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突出的地域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为秦州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天丝毯、宾乐地毯、飞天雕漆、景晟轩漆艺、吴氏女红荷包、赵氏泥人、“略普”竹雕、“熊氏古琴”、“诗圣萍踪”写生、《伏羲庙》砖雕等旅游商品誉满省内外。同时,秦州区通过在高速公路过境段制固定宣传橱窗、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载体,举办“走进名城看天水,秦州人游秦州”等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大型文艺歌舞剧,大力宣传秦州文化胜景和旅游风光,有力提升了秦州区旅游文化产业对外知名度。
目前,秦州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3处;星级宾馆饭店16家,旅行社及其门市2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近60户等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均位居天水市各县区第一位。
二、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便捷的中心城区位置,广泛的文化旅游群众基础,造就了秦州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优势。但是,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问题依然艰巨。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宝兰客专正在建设中,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还在做前期工作;“陇海铁路”预留客票少;天水机场由于导航设备陈旧、跑道强度不够,大型客机无法降落;市内交通公路密度小,路况较差;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公路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不够。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现有的16家星级宾馆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黄金周游客入住需求,尤其是天宝高速公路开通后,随着游客日益增加,接待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及城区的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标识不齐全、不规范。旅行社小乱散问题突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全市现有的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1%,500万元以下的占70%。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制作粗糙,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化、系列化水平低,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具有天水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没有较大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文化资源开发散乱,旅游形象不鲜明。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许多景区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受资金及拆迁问题的制约,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随意变更,使景区发展难以上规模。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秦州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规模不大、设施落后,普遍存在有点无景的问题。景点多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客参与的互动性游玩娱乐项目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三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农家乐在秦州区旅游产业中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全市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仅有34家,其他规模较小的时开时停,普遍存在盲目经营、缺乏农家特色、卫生条件和服务较差,农家化程度低。
4.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主动发展意识。秦州区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在已开放的36处旅游景点中,属文化部门管理的有14家,属建设部门管理的有6家,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9家,属宗教、农业、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有7家。各景区多头管理造成景区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管理难到位,协调难见效,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损害了游客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短缺,智力支持不足。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的几千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培训力度不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产品营销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之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力量分散,整体形象塑造不够。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品牌效应不突出。
三、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
秦州区如何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大关中经济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政策优势;如何利用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做强做大“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政策优势;如何利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丝路重镇、丝路节点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优势,紧紧围绕“丝路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发展思路,突出“三大品牌”,打造“三大基地”,经过近七个月的调研,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1.打造“文化旅游高地”。要充分挖掘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古民居文化、苏惠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宗教资源,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总体规划和规划监管,明确“路线图”和“施工表”。其次要依托文化谋划项目、建设景点,以景点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次要健全完善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旅游、宗教各尽其职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秦州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整合文化、旅游、建设、宗教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明清建筑文化产业园―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后街清真寺、三星巷片区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园―玉泉观、南郭寺、天福圣境、太阳山及李子森林公园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文化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秦州印象,将秦州区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为依托,打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伏羲庙、玉泉观为中心的北山区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线路;以南郭寺、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李广墓公园为中心的休闲娱乐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以木门道、天水关、祁山堡、太阳山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为中心的农家乐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以南北宅子、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古民居中心的古城区文化旅游线路。以这四条精品线路为旅游支柱,以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为依托,对西关片区内的育生巷、务农巷、飞将巷、士言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改造,在古巷道口制作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牌饰、标志牌和简介,建设天水明清古民居文化旅游专线;以开发南北二山、太阳山、李子园、齐寿山等景区为依托,建立农家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专线;以诸葛军垒、木门道、天水关开发建设为依托,建设三国古战场风情文化旅游专线;以佛公桥、杨家寺西田寺景观为依托,建设先秦文化农家乐旅游专线。
3.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精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水雕漆、天水丝毯为主体,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依托,通过传承发展、培育整合、挖掘提升、打造包装,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编排创作一批适合走进景区景点的具有秦州地域特色的歌舞、文艺节目,积极开展说、唱、写、画文艺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产业的升级。依托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开发笔记本、旅游手绘地图、便签、台历、挂历、扑克牌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秦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打造宣传品牌栏目。以秦州电视节目上传至天水市城域网为契机,发挥辖区内文化传媒单位多的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创意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进行宣传,形成秦州地域特色广播影视传媒品牌谀俊
5.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文化单位,有选择性地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经营运作、网络媒体监管、重大活动策划包装、文化资本运营等层次高、理念新、懂经营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6.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大众化文化经营,培育文艺演出、图书、音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制定出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围绕伏羲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做文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兴边缘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优化策略;旅游事业
目前,我国旅游事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规模随着时展的脚步日益壮大,经济增长进程也不断加快,旅游产业的社会发展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旅游企业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下面,就旅游管理当中所存的问题并优化策略进一步加以分析论述。
一、当前旅游管理中的问题
旅游业在当今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比重,可是发展过程中也不乏一些管理上的疏漏。规模壮大,相应的管理及规范却未能有效跟进,旅游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都是禁锢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旅游管理所存在的内部问题
我国旅游协会作为群众组织直属于政府部门督导,在旅游管理的监督与导向上理应得到充分发挥,但就目前来说,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相应政策,其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各地旅游协会还普遍存在着内部体系不完善,未能确立常设机构以及人员涣散等诸多问题,主观上难于管理,客观上也不具备专业性,很难发挥出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与协调作用。因为缺乏管理,最终导致许多地区的旅游协会各自为政,自成一家,在工作中很多方面仅仅对自身利益加以保全,目光短浅,而对于游客行风建设、旅客投诉与建议工作方面的监管不力。与此同时,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也乏于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旅游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脱节也颇为严重。
2.旅游管理所存在的外部问题
旅游协会通常在化解企业间存在的内部矛盾与不当竞争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与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矛盾日益加剧,许多新矛盾随着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纷至沓来,协调手段却滞步不前,造成了协调无法产生应有作用的现象,不能够及时将问题加以处理。同时,旅游协会的社会影响力也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有较大差距,在收集社会信息,掌握实时动态上工作也不够完善,对维护企业利益方面服务功能也明显发挥不够。吸纳旅游经验、交流研究成果等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不但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层次,还对旅游服务品质上的提高步伐有所拖延。
二、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
1.旅游管理优化内部策略
随着当今我国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管理想要与时代接轨,便要大力推广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通过对内大力推广经验,出现问题及时沟通,便于掌握内部第一手资料。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展开行业规划、投资开发与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调研工作,还应建立网络意见箱,便于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人民意愿收集。同时有效开展行业内部的组织合作,多做交流,多做规划,多办实事。同时,对内部行业自律性大力整顿,进一步推动旅游行业内部格局的秩序规范,切实对诚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还应对旅游副业相关规范加以完善,对景点周边如宾馆、饭店及商品销售等单位定立诚信公约,逐步将旅游企业的自律意识加以完善并提高,整体提升服务质量与行业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快旅游行业协会的建设完善步伐,让这些协会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并保障内部会员不受不正当竞争的排挤,同时也可对内部会员间的矛盾进行及时协调,完善协调方案,并作创新调整。
2.旅游管理对外优化策略
旅游管理的内部治理阶段之后便要实施对外策略,以往的方式都是企业内部以固有的方式进行内部改良,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进程,要想获得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模式,则必须要对外加强交流,也要对外部主流模式进行引入加以实践。同时也要加大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工作力度,对于旅游企业内外交流奠定基础。交流一方面要体现出旅游企业对外的传播,一方面也要体现在旅游行业内部单位的横向联合,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实现行业间的共赢。首先,便是应当创立旅游企业自己的宣传刊物,并需向上级相关部门与旅游客商、会员等进行定期发放;其次,要将联合切实落实,通过借助对方的宣传途径,来为会员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市场形象;最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同时加强建设旅游专项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增加宣传栏目进行积极推广。宣传物品的发放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大量刊发,力图将旅游企业的影响力扩大,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并且,也要同时充分利用好全部资源,通过与文化部门联合等方式,充分挖掘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演出节目,通过“搭台唱戏”的方式凸显出地方文化特点,为地区旅游业增添噱头。并且,举行旅游景点周边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开设培训班,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准,通过各项活动,进一步优化旅游人力资源内部结构,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加强旅游企业管理队伍的核心凝聚力。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旅游管理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综合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对旅游管理中一些有违于旅游企业发展规律的地方加以指正,结合笔者自身经验,进一步提出解决思路与优化策略,希望以此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为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于桐. 当前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0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翻译策略 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最早是由Edward Hall提出的。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世界文化交流,研究解决由交流产生的东西方文化和文明冲突的产物。这门学科除了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流的关系之外,重点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以求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旅游文本的使用面比较广,应用性很强,且旅游本身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文本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要相对严格一些。
二、跨文化交际指导下旅游文本常用的翻译策略
1.直译。在忠实传达原语材料信息的前提下,语言形式结构上不会产生太大差异且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一种翻译策略称为直译。
例1:Stockholm’s subway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world’s longest art gallery.
译文: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有时会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
分析:例1中可以说是字字对应,原句句首的“Stockholm’s subway”对应译文的“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被动句式“…be called…”对应译文的“……被称为……”,句末的“the world’s longest art gallery”对应译文中“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完全保留了原句的语法结构,未变语序,且原句的字面意思也完全表达出来了,客观的陈述了斯德哥尔摩地铁的长度之最。采用直译既不会影响原文内容的表达,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方便容易,便于中国游客理解。
2.语序转换。语序转换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行文习惯常常调整词语的顺序重新编排避免译文过分生硬,导致两国之间的文化不能有效的交流传播。语序分为顺序和逆序,顺序即译文按照原文的语言顺序,没有调整或调动单词、短语或小句的顺序直接翻译。逆序是指译文的顺序与原文在表达上不太一致,会适当的调整语言的顺序,重新编排,使之与目标语的行为习惯相符。
例2:The exciting atmosphere will make the visit an experience for young and old alike.
译文: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会想去体验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分析:句首“the exciting atmosphere”代表地点、地方,句子中作宾语的成分,“make the visit an experience”是“进行旅游观光”的意思,句子中作谓语成分,句末的“young and old”在句子中充当主语的成分,是动作的执行者。如果按照原句字面的顺序翻译肯定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造成译文生硬难懂,不知所云。适当的调整句子的顺序,将宾语置于句末,主语提前,构成“主+谓+宾”的结构,使语义表达通顺流畅,才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
3.分译。分译,顾名思义,是指将原文中的一些词、短语或者从句拆分出来单独译出,或者是将原文中的一个句子译成两个或以上的句子。英语中的长句比较多,且句中的修饰语不仅多而且长,使得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根据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行文习惯将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句子,这样也会使得句子条理清晰,显得有层次感,便于中读者更好的理解。
例3:It sells interior decoration accessories,china and clothes,with a clean design made by Swedish designers.
译文:店内经营室内装饰品、瓷器和服饰。并且这些东西设计简单,都是出自于瑞典设计师之手。
分析:此句由with连接前后两个小短句,看似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表达了两层含义。前句说明了店内经营商品涵盖的范围,后句说明了这些商品的特点和设计出处。笔者将后句单独成句,且通过连词“并且”作为衔接手段,承接上一句,使句子在结构上更加紧凑,语义逻辑关系更加分明。如果杂糅成一句话会显得句子杂乱,前后没有层次感。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散句较多,句子结构有层次感,便于理解。
4.零翻译。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原语中的词语。而是直接翻译成原语,不做任何改变。零翻译主要用于名称的翻译,特别是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名、店名、服装名牌名等。采用零翻译的方法不仅能够保留斯德哥尔摩的特色和文化,有助于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中国游客而言,也能体会到当地的异域风情。
例4:PUB is a department store at H?torget with a long and interesting history. Today it features an exciting and creative mix of new fashion and vintage,art and design,cosmetics,jewelry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Sl?jdgatan 9.
译文:PUB是一家位于H?torget广场且历史悠久的百货商场。现在这里有着将时尚与复古相融合的服饰、艺术设计品、化妆品、珠宝以及室内装潢。位于Sl?jdgatan 大街9号。
例4中出现的两个单词“H?torget”、“Sl?jdgatan”,是采用的零翻译,首先这两个词语都是斯德哥尔摩的地名,H?torget在当地是一个著名的广场,Sl?jdgatan是一条街道名。对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地人来说耳熟能详,直接用其原来的名字,而不采用音译过来的汉语名字更能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果将其翻译成音译过来的汉语名字,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去了当地不仅找不到对应的地方,也影响了异域文化的传播。
三、结语
旅游文本的翻译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旅游文本就是在传播异域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要保持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翻译旅游文本之前,先应该全面的了解景点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原文本,要广泛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文字深层内在的含义。翻译之前多阅读平行文本,学习相关文本如何表述更为专业,更能吸引游客,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