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文化差异的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差异的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差异的概述

第1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内外 文学评论 影响

目前,文化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在文学评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主要是指借助对优秀文学作品评论的分析,揭示此部作品或者此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发展规律,从而使读者进一步把握文学作品内涵。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较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博大精深,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文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寄托形式,一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且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自谢,还影响着读者。因此,本文对于文化差异对国内外文学评论的影响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东西方文化概述

(一)文化精神核心

文化精神核心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人文理念是东方文化的精神核心,而科学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东方文化中以中国文化为主,注重对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考虑,西方国家因坚持科学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西方文化观,进而导致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看待相同问题其切入点各不相同。文化差异作用在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含文学评论。

(二)语言

语言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主要手段和评估标准之一,因为,语言代表着人类思维活动。例如,汉语,中国人在文化系统中注重意境,因此,汉语的精华就是它善于制造空间,创设意境。因此,越精妙的汉语,越让人捉摸不透,这也是其价值所在。而在西方国家中英语是主要语言,英语和汉语相比,缺少严谨性,且语言是最能代表文化精神核心的内容,对比汉语和英语可知,中国对于文化艺术追求意境,而英国人则注重科学性。

(三)艺术差异

在我国艺术文化中注重写意,而西方国家恰恰相反,注重写实,由此可知,前者追求一种心境,注重和自己内心深处的交流沟通;后者追求求实,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在文学艺术中,我国抒情内容较多,例如我国的古诗,叙述类相对较少,而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即便年代久远的诗歌,均蕴含着深刻的叙事内容,例如荷马史诗。

二、英美文学发展与特点

(一)英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英国文学在英美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之上。在英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遵从内部发展规律同时,与之相应的政治、历史等均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国文学从盎格鲁撒克逊过渡到文艺复兴,再到新古典主义,又到浪漫主义,最后发展至今天的代表性的现代主义。英国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下,转变了自身的发展风格,从最初的写实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帝国叙事是英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乌托邦文学是其代表性传统,这里面蕴含着经验主义。

(二)美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自十九世纪末期,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虽然在初始发展阶段,散发着英国文学的味道,但是在后期发展中逐渐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改变,第一次为民族文学,后两次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对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而言,乡土主义是其首要代表,它在早期的美国均有所体现,后来美国文学结构便朝着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方向发展。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智慧的结晶。英美文学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识英美文化提供了平台,英国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绽放异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文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之上,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较大。美国文学在初始发展阶段只是单纯地模仿外来民族文学,直到十九世纪,才摆脱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在上世纪初期,美国文学步入繁荣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导致美国文学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借助文学理论思索文学作品的活动,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为进一步创作发展奠定基础。英美文学评论按照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评论。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内容的分析和评论,来提升阅读者的鉴赏水平,进而较好地把握作品传达的信息是文学评论的根本目标。英美文学评论建立在作品分析之上,并更加透彻的分析和从更深层面评论文学作品,由于英美文学评论和普通的作品分析相比,较为深入透彻,因此,它区别于作品分析。文学分析注重作品自身的特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强调对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外部表现的评论。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发展载体差异的影响

语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也是名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民族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载体上也有所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所使用的语言均是作者进过深思熟虑得到的,文化差异在文学评论中的影响,主要表现英式语言与美式语言差异的影响。因此,以语言差异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独具代表性。英国文化历史博大精深,具有较长的发展史,且英语是语言正宗,具有优越的发展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它较好地传承了文化遗产,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许是因为此原因,大多数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格外小心的运用语言,也许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才会产生这种现象,他们害怕侮谩英国传统文化。因此,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时,运用语言时循规蹈矩,缺少一种个性和创新。美式英语建立在英式英语之上,与英式英语相比,虽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但是美国是一个更加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均进行了更新,且美国民主革命相对成功,历史遗留不大,这点表现在文学评论中,便是美国文学家评论时相对张扬,看不到小心谨慎的痕迹,有时还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美国文学评论的创新与自身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语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文学评论语言差异,我们能从更深层次挖掘文化差异对国内外文学评论的影响。

(二)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主要挣扎在传承和摆脱传统文化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典型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挣扎在复仇中,此时期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均具有此类特点。在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逐渐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逐渐向荒诞过渡,这是在传承和摆脱中挣扎的具体体现。进入二十世纪后,其文学评论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新思索和定位原有理论,此时期涌现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综合来说,伊格尔顿是英国文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评论家,截止到目前为止,仍发挥着较大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正在向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在文学评论中应进行系统性的审视和思索,进而构建满足时展的文学理论。对于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应注重对美国文学的探究,这是因为评论源自文学。美国属于殖民地,大陆文学、英国和印第安学均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其它文学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最主要还是自身。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上,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更新,然而美国文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独立个体,相应的文学评论也是如此。

(三)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特征,在具体的英国文学评论过程中,关于人本主义的观点相对保守,这主要是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身性质决定的。例如,莎士比亚在评论自身作品时,宣传人本主义的较多,这种主义处在发展金字塔顶端,旨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制约,真正实现自由、和平。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评论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发挥着代表性的作用,它在后续评论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人本主义评论观。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这种评论观开始受到质疑,有些甚至否定此种观点,这主要是因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剂,而相对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能发挥自身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而美国文学评论针对人本主义观点,具有激进性和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与英国相比,文化历史负担相对较重,且历史遗留问题不多,外加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文化氛围,为美国文学评论发展减轻了负担。因此,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大部分作家对人本主义抱有激进的态度,有些还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五.结语

第2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跨国并购使各个大型企业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优势绕开海外市场各种壁垒,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和扩展海外市场,并且很快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但是据调查,在所发生的并购活动中,有大多数的并购活动至少在财务上看是失败的。本文以跨国企业为背景对其文化整合作了相关研究。对我国企业的文化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应如何采用相关策略作了相关解释。

【关键词】

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文化整合

1 跨国并购文化的概述

所谓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是指对东道国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心理契约进行继承与修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从而在跨国公司中形成多元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进而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当企业并购行为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时,企业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并购失败的替罪羊。其实,跨国并购面临的双重文化差异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负面因素,这种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同时也可能带来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精髓的机会,因此并购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缺乏管理和整合跨国并购面临的双重文化差异的有效手段。

2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的主要问题

跨国并购是企业寻求发展与扩大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从宏观上看,现行的体制尚不完善

国家对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仍较为僵硬,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按现行规定,凡海外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上报国家外经贸部审查批准,涉及不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会签,决策审批迟缓,增加了大型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困难。金融信贷体制对企业筹资、融资等方面等限制和约束仍然较多。现行的金融信贷体制对企业筹资、融资等方面限制和约束仍然较多,特别是外币贷款,还要受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就使很多企业失去一些有利的跨国并购的机会。在境外融资方面,有些企业己具备股票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的条件,但由于受到额度和审批限制,往往失掉良好的机会。

2.2 从微观上看,企业自身的整合能力不强

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规划失当导致跨国并购失败。我国一些企业在从事跨国并购时,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作指导,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识模糊,致使并购效果欠佳。跨国并购后企业整合能力不足,导致管理失控,并购收益不明显。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时往往集中和主要注重在兼并收购的谈判上,而事实上兼并前的调研分析、评估和尽职调查以制定明确的兼并策略和兼并后的整合均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在跨国并购中,由于企业文化的不同,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常常使跨国并购完成后,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管理行为很难得到原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致使骨干员工流失,并购效果大打折扣。跨国并购相关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中国企业要在跨国并购中取得成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能了解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并善于抓住机会,能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与管理,而目前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战略选择

3.1 充分了解与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差异

从全球并购活动的实践来看,许多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往往过于专注于战略经济方面的考虑,而忽视了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问题。假如并购文化整合成本十分高昂,那么企业选择并购的经营方式往往得不偿失。在许多企业还有另外一种趋向,那就是容易夸大双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放弃了可能创造巨大协同效应的并购机会。要避免上述两种状况,企业的文化整合应该始于并购之前,对文化进行审慎调查。对文化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哪些差异可能导致整合过程的文化冲突,而哪些差异对整合过程是没有影响的,如果两个企业的文化无法融合,并购行动应该及时终止。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文化差异时,要注意战略性文化差异。企业应该尽量选择小战略性文化差异组合的并购形式,这种类型的并购行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3.2 大力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加强文化敏感性训练

对我国而言,胜任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人才资源还相当有限。人才是跨国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瓶颈重要是外语沟通能力差,对国外的文化了解偏少。这就需要对人才进行培训,同时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培训是公认的实现跨文化整合的一项基本手段,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质量跨文化管理人员。并购企业对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对于双方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新企业的文化整合过程也十分重要。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以减少驻外经理人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等。

3.3 选择整合模式实现并购双方形神合一

第3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与人民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使得语言、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问题得以显现,并成为两国交际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作为东方国家,我国与西方世界的德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具体的差异表现来看,一些甚至处于完全相反和对立的状态。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哲学思想、思维定式和社会风俗、语言文化以及言谈内容等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两国的交际和沟通。为有效避免文化上巨大差异造成沟通不畅问题,需要结合两国文化上具体的差异表现,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实际问题。

二、文化差异概述

所谓文化差异,指的是因地区异同,使得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其所在区域的人们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等进行自我文化的塑造,以满足自身社会生活活动需求,实现最佳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逐渐达成文化共识,在历史、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产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逐渐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区分开来。文化落到语言上,则将其内容和精髓渗透到语言的各个范畴,使得语言的文化性更强,让其具备了文化载体的功能。文化差异的形成,就是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造成的文化区别。持有两种文化的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因文化表现上的诸多差异,造成交流不畅,无法实现有效交流。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哲学思想上,还是思维定式、社会风俗上,尤其直观体现在语言文化现象和言谈内容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中德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就中德两国文化上具体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一方面,即两国在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中国作为最具代表的东方国家,历史文化悠久,其哲学思想呈多样化,且具有多种内涵,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涉及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日常行为处事当中。德国作为哲学思想较为发达的国家,诞生过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以及近代的中国最为熟知的哲学家马克思。德国的哲学思想注重思辨,中国哲学思想则更加侧重慎行和中庸,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2]。两国对于对方哲学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对方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了解不深,多由浅层理解来概括整体内容。

2.思维定式的差异从两国思维定式方面来看,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德国的思维定式主要为哲学性思维,更加注重对事物的思辨性,主张深挖事物的本质,以思想的穿透力抵达最根本的目标。在思维定式的指导下,德国人在行为处事上较为严谨,以规则和事理作为处世态度和办法,更加注重推理和演绎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德国人的处事办法往往被看作不近人情和墨守成规,缺乏人情味。中国思维定式当中,人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巨大,在行为处事中,往往人情先于法理。将人作为社会管理和运行的主要决定者,且处事办法多以经验和自身的观察、判断作为依据,对于事物推论的结果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猜测性质。中德两国思维定式上的巨大差异,成为各自的思维特色。

3.社会风俗的差异从两国社会风俗上的差异来看,最为突出的表现,即家庭成员称呼上的不同。中国重视礼教传统,重视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具有较为细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两方亲属的称呼都有具体的称谓。所有称谓都有明确的对象,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礼仪教导,注重长幼尊卑,尊重长辈的地位和身份。对于长辈,不可直呼其名,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与长辈同等的身份地位。德国则因宗教信条的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亲属的称谓上没有明确的细分要求,且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地位平等。此外,中德两国在礼节客套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更为强调为人处事的热情和礼貌。

4.语言文化形象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巨大差异,可表现在具体的词汇和意象之上。如“龙”这一文化形象,西方国家普遍将其作为邪恶和黑暗的代表,将其作为反面形象。在德国文化中,“Drachen”这一词汇所指的动物即传统文化中邪恶的代表,还将刺龙作为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而中国则将龙作为神圣和吉祥的代表,“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3]。同时,龙在封建社会被作为皇权的象征,以“望子成龙”表达期盼子嗣成才的美好愿望。此外,“杜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忧郁、忠贞,如“子规啼血”即将杜鹃拟人化,赋予其拟人化形象。德国文化体系中杜鹃的文化形象则不固定,既能代表幸福,又能代表冷酷和魔鬼。

5.言谈内容上的差异就言谈内容上的差异而言,德国文化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禁忌,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能贸然触碰的。如交谈双方在谈论天气、兴趣爱好、社会性事件时,往往不会存在禁忌问题,双方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关系上的亲近。而涉及到隐私和个人问题时,则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情绪。如在交谈当中贸然向对方询问其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时,则会造成对方反感,认为自身隐私受到侵犯,对于对方形成不礼貌的印象。而中国文化体系中,向对方询问隐私问题,代表着自身对于对方的关心和问候,所问问题涉及的隐私性和私密性越强,则代表双方关系越亲密。言谈内容禁忌上的巨大差别,往往造成中德两国人在交谈时出现巨大隔阂。

四、中德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概述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需要在互动过程中跨越文化隔阂,实现双方的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属于一种在社会符号基础上的交换过程,双方需要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对对方文化信息进行转释,以便准确把握对方传达出的意思和内涵。由于人在特定文化环境当中成长,其言行举止乃至思维方式都会深深烙上特定文化的印记,在交际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需要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自我较为陌生的社会符号意义进行有效认定,需要对于双方文化之间具体差别进行有效把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为实现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隔阂。

2.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源于文化和交流之间关系的密切。文化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获取的内容,其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思维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也会体现在交谈表达的全过程当中。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将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已经形成文化定式,对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和意想均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依照自身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文化意涵,必然造成错位和误解,导致沟通不畅,交际失败。为此,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掌握对方的文化意涵,进而将其贯穿到交际过程当中。

3.中德跨文化交际的策略(1)建立跨文化意识基于中德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即应当建立跨文化意识。许多中德交际失败的案例,都是源于双方文化认同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理解障碍,进而产生矛盾和误会。建立跨文化意识,即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认识到文化对于交际形成的巨大影响。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基于对不同文化的见识和理解之上。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观看影片、纪录片、相关书籍等资料,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浏览和观察,并在对方立场上体会文化的深层含义。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如社会风俗、哲学、思维方式、言谈内容和语言文化形象上的具体文化展现,形成不同的文化观,有效建立跨文化意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思想基础。(2)掌握两国文化差别其次,应当掌握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以更好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涵,实现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体现在社会风俗、哲学思想和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应当在充分浏览对方国家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两国文化上的差别进行对比,准确抓住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注意事项。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市场的不断繁荣,了解双方之间文化差别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为了解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具体差别,可通过相关书籍,系统学习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别。从文化起源产生到发展繁荣,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上的具体差别,还要理解其文化产生发展到如今状态的主要原因,以便深层次地理解对方的文化。(3)正确运用交际策略为有效跨越中德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鸿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在拥有跨文化意识、掌握双方文化具体差别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交际策略,确保交际过程的和谐融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首先,应当充分认同两国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并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特征。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俗,以对方的立场去看待交际过程。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应了解并接受德国直接、率性的表达方式,并规避交谈中对对方隐私问题的询问。适当调整自身的语言习惯,控制谈话内容和范围,确保交际过程中交际策略的有效运用。

五、结语

第4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应用

西方的翻译研究一直以来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直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翻译需求进一步加大,功能翻译理论由此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体系,其由多种翻译理论构成,对我国现代化的英语翻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商务英语指的是应用于商务活动中的英语,包括谈判中使用的应用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加之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商务英语翻译与一般的英语翻译有较大的区别。从根本目的来说,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商务活动,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要求强调语言翻译的目的性,其对商务英语翻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实现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理论。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早期基础理论包括有布勒的语言功能模式理论及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等。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健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和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Holz-M?ntt?ri)等人物也为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总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即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以及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typology)[2]。其中,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认为在文本翻译中,应该尽可能的寻求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例如,信息型文本应该与简单的文字表述为主,将信息表述清晰即可。表达型文本更加强调语言的美学,可供作者创作。操作型文本需要作者采用说服等方式感染读者,使读者按照作者的要求行动。此外,赖斯还强调,将不同形式的文本进行替换是不能够被称之为“翻译”的,那应该被称为“转换”[3]。因此赖斯认为,翻译功能应该高于对等功能;弗米尔的目的论指的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定具有某种目的性,在进行语言梵语时要时刻谨记翻译是由目的决定的,并要求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做到语序连贯等。目的论强调了两点,第一要重视原文的目的,第二要重视译文和原文的对等。做到了二者即可实现翻译的全部任务。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形式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较为重视,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之前必须要对语言使用背景、文化环境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务必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语言翻译不仅是文本形式上的“转换”,更是交际互动的重要体现。此外,功能翻译理论还强调“目的性”对翻译的影响。这些功能理论对现代化的商务英语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对等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的英语,其语言表达甚至包括词汇本身都具有独特的转特性和职业性。商务英语翻译必须要结合商务环境将语言进行对等翻译,这就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性的具体体现。专业词汇的对等性对于正确翻译商务英语有责重要的作用[4]。所谓专业词汇指的是固定的词汇,这些词汇不允许译者进行创作或者更改,必须严格要求对等性。因此,商务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前必须要对商务术语等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够独立看懂商务英语相关文章,以便在翻译时不会因为违反了翻译的对等性而使翻译的价值受损。

(二)目的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句式翻译的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即语言的翻译要遵守一定的目的,并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调整。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商务英语的句式翻译中。商务英语与一般的英语相比,不仅更加职业性、专业化,而且更加复杂[5]。虽然商务英语服务于商务活动,其语言更加简练直接,但是实际上商务英语中常常会出现较多的复合句和语法成分较为复杂的句子。语法成分复杂的英语句式将会对翻译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人员必须要在分析清楚其逻辑性、结构性的基础上整理出原句中所有表达的含义,并根据理解的含义进行译文语言的再调整。当然,商务英语的译文必须与原文一样,保持句式的简洁和明了,同时也要保证句子的准确性。

(三)等值标准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篇章翻译的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的等值标准性质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证译文和原文的一致性。功能翻译理论是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提出的翻译理论,也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文和原文的文化差异,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等值翻译。商务英语应用于商务活动中,其具有一定的庄重性和严谨性,语言较为精炼,带有商务礼节性等特征。商务英语的特点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同样要使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放弃使用太多的修饰词汇或者多余的解析[6]。当然,商务活动种类繁多,不同的商务活动中使用的商务英语略有不同,翻译人员在翻译时一定要仔细研究原文的篇幅色彩、修辞、语境等,确保译文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除此之外,翻译人员还要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关注译文和原文所能带来的效果,尤其是交际互动的效果,务必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目的。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应用

(一)坚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将商务贸易双方的目的进行有效的传达,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坚持翻译的目的性是根本。商务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性十分强的活动,商务英语的应用就是帮助商务双方传达自己的目的和意象。例如,在商务贸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Multinationalbank’sservicesincludeissuingletterofcredit,buyingandselling…makingEurocurrencyloans,andassistinginthemarketingofEurobonds[7].”这句话是对跨国银行的概述,意思是“跨国银行提供的服务包括开立信用证、买卖…欧洲货币贷款,并协助发行推销欧元债券。”可以看出,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在于向对方推销本国跨国银行的业务。翻译要遵从目的性原则意味着翻译人员有时需要适当转换形式,但目的不便。如,商务英语中经常会出现“Weshouldliketohaveyourconsiderationthat[8]”这样的句式,中方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通常会翻译为“请您考虑”。虽然看似语法结构等均有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具有加强的适用性。虽然译文和原文的语言表述可能存在差异,但是译文必须要在忠诚于原文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翻译。

(二)要确保翻译的准确度

准确性是进行翻译的基本,尤其对于商务英语这种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语言翻译而言。随着国际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如absoluteinterest[9](绝对产权)等,这些商务英语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商贸双方的正常交流,从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事实上,中西方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较显著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将有可能影响到译者对文章的翻译。例如,我们知道“可兑换”与“可改换、可转换”等意思相近,于是有人喜欢将“可兑换货币”翻译为“changeablecurrency”,但事实上“可兑换货币”的标准翻译是(convertiblecurrency)[10]。一个单词的差别即会让对方产生理解上的差异,有时甚至会让对方感觉己方文化意识太薄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商贸活动的成功。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特别注重翻译的准确性。

(三)坚持翻译的对等性

从大方向来说,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必须要坚持各方面的对等,包括语言形式、语境、修辞手法、表达形式等。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是简洁明了,不做过多的修饰,因此,译文的语言特征也必须与原文相对。当然最重要的是,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必须要尽量达到一致,以达到加强贸易双方交流的作用。英语与汉语的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同一个英文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思,翻译人员必须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从全局上把握整体的含义。例如,“allowance”既有限额、折扣的意思,也有补贴、零用钱的意思,具体将“allowance”如何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在具体的文章中进行具体分析。

综上,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上世纪,该翻译理论是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的完善,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忠实性等,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时要做到坚持翻译的目的性、准确性和坚持翻译的对等性,以保证译文能过完整传达原文的含义,加强贸易双方的交流,促进贸易成功。

作者:张笑尘 李 波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宁敏.探析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运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3,02:47-50+64.

[2]孙相文,聂志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3-86+116.

[3]蒋华,郑建军.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138-139.

[4]张梅梅.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下的商务合同英语词汇翻译探析[J].科技视界,2014,08:179+263.

[5]唐淼.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4:132-133.

[6]刘沭丰.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4,22:142-143.

[7]丰涛.功能理论多维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46-47.

[8]张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48-50.

第5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营销策略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与日俱增,跨国公司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商务礼仪、风俗习惯等,使得文化差异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营销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营销策略的制定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成败的决定因素,而文化因素又是营销的关键。所以,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帮助营销人员制定成功的营销策略,以形成良好的跨国公司交往的氛围。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讲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或者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交往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交际失误,引起冲突,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同亚洲地区的国家,如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所以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际形式的多样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如一些画报、实物、影像或者演出等形式。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形式,国际文化博大精深。

3.交际中语言统一。

在跨国文化交际中,假如一方使用的是第一种语言,另一方使用的是第二种语言,那么交际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在交际中,可以选择使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如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个交流环节中不需要翻译,以保证交流正常进行。

4.交际中注重沟通效果。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物。这种产物不是说只要把对方的语言学好,就没有语言沟通障碍。其实这是个误解,人们过去把沟通看作会表达就可以,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才是成功的交际。沟通的目的是在于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背景

科学技术突破性地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各个国家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其实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尽管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但是却无法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等,这些因素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甚至因为误解而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适应当今日益频繁的国家之间人际交往需要而存在的。现在也有很多高校和企业研究这个课题,可见文化交际对企业和国家的交往影响之大。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探究,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更好地为跨国公司、国与国之间提供切实服务。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跨国公司交往中,若不了解对方的背景是很难打胜仗的。因为营销策略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所以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特征的情况下,从多角度思考并制定营销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把好语言交流基础关。

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数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进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跨国公司营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交流是营销的首要环节,包括谈判和营销文案的策划等,都需要用适当的语言来体现。熟悉掌握各种语言并运用到跨国公司营销当中,克服语言障碍是交流的基础和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表现。了解各地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各国文化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除了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懂得它的表达形式和运用场合才能算是真正地握。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跨国公司在营销方面必须熟悉并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英语也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内作为第二门学习语言。所以,把英语学好、学扎实,是跨国公司交际来往中重要的语言基础。在交际语言方面要因地制宜。在跨国公司文化交际中,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语言交流,不可只考虑自身的语言特点,还要根据场合注意使用合适的交际语言,才能把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营销推广出去。

2.熟悉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是业务往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表示,商务礼仪在不同场合下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如何去尊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等都是在跨国公司营销中必须了解的知识。可见,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谈判中体现得最全面,跨国公司的谈判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在尊重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只有文化上得到尊重,才能进行经济、政治上的来往。商务谈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价值。如典型的东方人受到传统的教育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在处理问题时要顾忌双方感受。而西方国家的人是在自我激励的环境下成长的,注重个人努力和奋斗,甚至就餐也AA制。在商务谈判中认为为自己的利益斗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不太注意其做法是否对别人有影响。所以在营销过程中,要区分彼此的价值观,在沟通上注意把握谈判细节。

3.注意营销品牌策略中的文化差异。

跨国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产品,还要营销公司的品牌。品牌是公司的第一形象,商标是最直观的表现,好的品牌和商标让人记忆犹新。纵观国际优秀的品牌公司,必有其优秀的内涵,符合世界潮流趋势。而如果不考虑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在使用公司标志和品牌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给营销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如一些汽车品牌的含义,若要在某个国家开拓消费市场,首先就要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让产品在营销活动中顺利开展,获取一定的消费份额。当然,现在很多跨国公司想把全球性品牌作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战略,制定营销策略时也要做市场调研工作,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程度、文化差异、地区差异等,避免一些因价值观和等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加大力度研究不同环境文化背景和消费模式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广营销策略。

4.重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一个跨国公司,在对外营销中必定会有其独特的品牌和标志性的广告语。当今很多跨国公司在广告设计和广告宣传这方面投入很多资源。国际广告作为跨国公司营销活动的产物,目的是帮助公司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树立产品声誉,以达到占领销售市场的目标。一句好的广告语,可以深入人心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帮助公司走得更长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不仅是地域区别,还存在文化差异。比如,一句好的广告语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可,但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广告语中的某个词或者字触碰到某国的文化禁忌和。我国文化含蓄、委婉,让人琢磨深思,而西方国家希望能够把意思表达得直观直接,这就体现了国际广告语的灵活性和高端性。各国的文字、图案标志和颜色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跨国公司的策划者或者设计师在广告设计时除了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还要考虑各国的消费模式、文化风俗、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观念和喜好等。所以要重视广告用语中的各种细节,包括产品包装上的广告语图案等,以创造出更适合各国消费者的优秀产品。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对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影响重大,尊重交往中国家的文化,接受文化差异,才能正确运用公司的营销策略。作为跨国公司的营销人员,不仅要熟知国内市场文化,还要扎实掌握各国文化知识,让跨文化交际维护好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销策略,实现跨国公司间的双赢,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桂翊,李燕.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1):78-80.

第6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74-02

企业并购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掀起了五次影响全球的并购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已有了20多年企业并购的实践。近年来,跨国并购更是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劲的发展潮流,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明显的标志。但历史证明,跨国并购绩效往往与期望相去甚远。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整合不利,其中又以文化整合问题最为突出。

一、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概述

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厂房、设备、工人等组成的生产单位。在企业并购、重组时,除了解决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有形资源,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消除双方在文化上的冲突。在对并购后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时,首先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义和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管理整合的入口。

我国的学者对企业文化结构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物质层主要包括厂容厂貌、产品包装、企业技术工艺等,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思维、管理哲学、审美意识;制度层主要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等各种企业制度,反映的是一个企业所遵循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精神层面则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领导与员工共同信守的信念,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与灵魂。相应的,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也可从这三个层面来进行。

二、跨国并购后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跨国并购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之间,其差异非常之大,文化冲突也往往更为剧烈,整合也就更加困难。整合过程中,企业员工自身精神层面上价值观念的不同是阻碍文化整合顺利进行的巨大障碍。笔者将主要从Hofstede的文化理论中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等几个维度来分析文化差异的表现。

权利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的制度层面上。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组织多采用高耸型结构,等级层次分明;而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多采用扁平化的结构,上下级之间关系比较平等,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因此,企业的等级制度、授权、决策方式都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差异。若两个权利距离差异大的企业合并,新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将面临较大困难,授权方式可能会产生分歧,决策方式也可能导致管理者或其它员工的不满,最终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混乱,公司治理出现问题。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紧密。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团结合作,员工对组织怀有忠诚感和效忠心理;而个人主义文化下,员工可能更特立独行、注重个人利益。因此,企业并购后可能出现员工合作不愉快、彼此之间不能理解各自的价值观念而产生人事矛盾,导致团队效率低下、人员流失等问题。甚至可能会使企业的愿景、使命不能同时被双方接受,这些现象就体现了企业间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差异。

男性化/女性化的文化差异使企业的管理风格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男性化企业一般强调刚性管理,管理者往往更关心生产,增加对效率、工时的注重,较少地关心人际关系和激励因素;而女性化企业则强调柔性管理,管理者推崇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更关心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可能就会产生管理上的冲突与分歧。尤其是绩效考核方面,男性化文化中往往更注重个人成就、为组织所作出的贡献等,而女性化文化中资历、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个人成绩产生较大影响,所以考核标准可能难以让双方都满意。

总的来说,文化差异主要会给跨国并购后的经营带来如下几个挑战:

第一,文化差异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增加了工作意义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甚至导致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

第二,文化差异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难以达成一致协议,使跨国公司的决策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对决策方案和管理制度理解不同或执行程度不同,从而使跨国公司的决策实施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公司并购后文化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层

精神层面的文化是企业最核心、最深层次的文化,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次核心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是行为的终极根源;它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员工共同坚守的信念,是将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的一股力量,也是一个企业崇高的使命与愿景。

1、企业使命

对于企业来说,使命是实现组织价值、激励组织不断前进的核心信念。企业的使命指明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为全体员工树立了一个目标。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去做一件事,而信念则决定这个人做一件事能否坚持到底。只有领导与员工有共同坚守的信念,企业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所以企业并购后需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白自身的使命,如此才能确保组织行动的统一性。

2、企业愿景

企业的愿景是企业对未来的憧憬,是盼望实现的愿望,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愿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改变心智模式来创造企业经营的奇迹。一般来说,愿景包括三个要素:期望性、推动性、可实现性。

不同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使命与愿景。在企业并购之后,必须将其使命与愿景很好地传达给新企业的每一位管理者以及普通的员工并得到认同、必须将企业的使命与愿景明确清晰并不断呈现给企业的员工,这样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团队成员之间凝聚力与向心力、团队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度与效忠热情。

由于精神文化影响制度的制定和行为习惯,或者说制度与员工行为习惯往往是深层价值观的体现,所以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基础就是精神层面文化的整合。只有减小了企业双方精神文化差异,尽量使其融合,才有可能让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为企业目标共同奋斗。

(二)制度层

制度层面的文化是企业次核心的文化,它往往反映了组织的做风、领导的管理风格等等。明确的制度是企业正常、有序、稳定、高效运作的保证。

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薪酬福利制度等都是制度层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并购后该层次文化的不相融合会使相应的制度实行受阻碍、企业目标难以达到。

1、组织结构

处在不同规模、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企业所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框架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高耸型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稳定的和相对灵活的组织结构等。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也会形成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组织架构文化,如高耸型的结构中组织文化较为官僚化,员工之间交流少而扁平化的结构下员工之间感情更加深厚、更强调合作等。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并购后的实际情况整合组织结构文化,设计满足自身需求的、有利于实现并购后协同效应的结构。

2、决策与沟通机制

决策是集权化还是分权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沟通是上行沟通还是下行沟通,是单项沟通或是双向沟通,反馈是快还是慢等都会影响到组织的决策正确性、及时性、工作效率高低。所以,并购后企业必须对这些机制长期以来形成的员工们适应的、习惯的制度文化加以整合。

3、绩效考核制度

有的企业注重绩效考核,按数据说话;而其他一些企业可能更注重资历、工龄、感情等因素。并购后企业必须设计一套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有效激励员工提高绩效。

4、薪酬福利制度

不同国家、地区薪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最低工资标准、休假、工作时间等。并购后若员工认为自身的薪酬福利不公平或者不能达到期待的标准,则可能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并购后企业应如何设计福利薪酬制度也成为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企业可以综合考虑当地情况、员工绩效、横向纵向的对比来确定薪酬福利制度。

5、行为规范

特定的企业有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规范,而且很多行为规范都不是明文规定的,可能是非书面的员工之间的一种默契、习惯,是一种行为文化。当企业并购以后,这种行文文化就会被打乱,如果不对其进行整合,可能会使组织秩序混乱,员工无所适从。企业必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必要时还应包括对跨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双方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三)物质层:工作环境

不同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工作环境,包括办公场所的布局、设施、氛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亲密程度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东西也非常重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跨国并购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工作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只有满足员工不同的、特殊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个人主义的、注重个人隐私的文化中可能倾向于隔成小间的办公室,而集体主义、注重关系的文化中也许更喜欢大家一起在宽敞的空间里办公,彼此没有隔阂;又如美国职员多穿工作服、西服上班,工作即为工作,而印度员工则喜欢穿平时生活中的衣着上班,办公桌上经常摆满家庭照片、佛像等,工作生活融为一体。

结束语: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并购后企业能否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必须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做到员工同管理层一起努力,从各个层面研究文化整合的策略与方法。企业只有在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这三个层面上对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差异,真正使两者融为一体,才能使并购企业健康成长,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王朝晖.跨文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对比修辞 翻译研究 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41-02

引言

对比修辞学可谓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它主要通过对修辞模式的差异分析来研究跨语言、跨文化写作的异同,与第二语言写作、翻译教学及英语多元化研究有密切联系,对认识了解跨文化语言和写作上的文化差异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出现了将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结合研究的趋势。这种结合形式的研究主要探究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句法、篇章结构方式上存在的文化异同,尤其是比较其间的主要差异。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及作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对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进行概括性评述。

一、对比修辞研究概述

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分支,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于1966年,以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修辞模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可算这一领域的拓荒者和领路人。“对比修辞”这个概念是他在对近六百篇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所写作的英语作文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后率先提出的。Kaplan认为“每一种语言及其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修辞传统,逻辑与修辞是相互依赖的,在特定的语言中思维与语法是互相联系的”。同年,他发表了《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奠基性文章,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杨玲,2002:1)。Kaplan提出假设:向美国学生(指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和外国学生(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教授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不应相同。这一教学方法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修辞性质上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所致(胡曙中,1989:40)。同时指出:学生的第二语言创作会受到母语、文化、修辞模式和修辞传统的影响(这影响主要体现在干扰方面)。Kaplan认为修辞模式不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依附于文化而产生的,并将修辞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英语的直线式模式,东方语言的螺旋式模式、闪族语的平行式模式、俄语的偏离式模式和罗曼语的拐弯式模式(见图1)(穆从军,2007,22)。

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向其使用者提供了其对所处文化氛围的现成的解释。譬如像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感想的时候会通常使用“我们认为/得觉……”这类的具有集体色彩的句子,这表示了中国人往往把作用于自身的感官印象主要以委婉间接的集体活动形式来表现,而美国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说“We think/believe…”,而以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I think/believe…”,这里的差异源于印欧语系语言使用者与汉藏语系语言使用者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传统继而影响到表达方式的不同,当然表达方式包括各种修辞的使用。由此可以说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模式,而修辞模式对人们交际、理解和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正如Clayann Panetta所指出的,成功的交际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普遍的,而是文化的、修辞的。

二、翻译研究概述

翻译研究这门学科在20世纪后半期才正式出现:Holmes在1972年发表的文章《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首次提到“翻译研究”。他主张把作为经验科学的翻译划分为纯理论的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类。前者后来逐渐发展为理论翻译研究和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训练、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三大应用分支。描述翻译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功能、过程和导向上。总体说来,翻译研究主要是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跨学科研究。它的历史较短,其理论基础建立在许多其他学科上,其中主要包括比较文学、计算机科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哲学、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等,是一门归属于人文学分支的整合性学科。

塞莱斯科维奇指出,“翻译的对象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对象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所要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只是一种必要的媒介。翻译的任务和目的是成功地促成交际(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一个好的翻译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还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目的语的习惯):把一种熟悉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原本不熟悉的语言信息的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尤其涉及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研究。杨自俭曾指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作为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其语言障碍”(许钧,2003,76)。因为这些语言障碍通常是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所以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就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这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当然也包括修辞模式、修辞方法及修辞传统的差异。

三、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张会森在《修辞学通论》一书中提到:“对比修辞学的对象是翻译艺术的规律。”“翻译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两种语言功能上雷同的内在资源。揭示这种资源的科学应该称为对比修辞学”。(张会森,2002:251)

费道罗夫指出:“翻译理论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首先与修辞现象有关,因此它的基本点是语言功能和语言单位功能的概念、意义功能和艺术功能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以比较分析译文和原文为其研究方法的对比修辞学的那一分支来说,也是根本性的概念,因为它的任务恰恰在于系统地描写译文语言,为充分再现原文语言单位所执行的意义功能和艺术功能而拥有的那些修辞手段和修辞潜力。”(李维琦,1984:35)

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家在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这些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李定坤在《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一书中通过全面、透彻地比较分析汉英辞格,提出了直译、代换、意译、直译与意译相合等译法;袁昌明在《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一文中从形合与意合、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主动与被动和复合与简单五个方面对比了英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并论述修辞比较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朱丽田则在《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对比与翻译》一文中分析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异同和翻译技巧。(李东辉,2006:114-119)

修辞不是普遍存在而是依附于文化的,作为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即是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两门学科的联系纽带之一。虽然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有着必然联系,但对比修辞学家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写作上,他们对翻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翻译的学者通常是不太熟悉的。同时,翻译理论学家也似乎不清楚对比修辞学的发展。这种相互的无知是奇怪的,因为这两类学科研究背景除了在文化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相关之处,比如研究目的还有研究方法等等。两者的研究领域都属应用型而非理论型,它们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解决一系列的实际任务如:翻译,双语书籍、词典的编纂,外语教学等。因此,它们属于语言学的应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用于各领域的实际目的是同样的,譬如:对比修辞学帮助语言教学专家研究,而翻译理论辅助翻译家从事翻译工作。无论是对比修辞学还是翻译研究它们都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为媒介,以语言间所要传达的意义为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受到应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它们理论研究的方法都经历过变革。

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正如W.Marton在其论文《对比研究的教学启示》中指出的“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分析练习”。这里的对比分析当然是包括对比修辞学的。刘宓庆在他的《文体与翻译》一书中专门留出一章谈修辞,他谈到:“翻译学中的表达问题与修辞学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两者都是探讨运用语言的技巧。翻译工作者要功于表达,绝不能忽视修辞学。”(刘宓庆,1998:536)由此可知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发展。

四、结语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都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对比修辞学由Kaplan在1966年发表的《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中提出,而现代翻译研究始于1972年Holmes’s的文章《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以上的评述完全有理由说明,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是关联的,它们有一些共性: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不仅具有共同的研究媒介即蕴含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中,而且具有相同的实用目的即正确理解文章,改进翻译水平,促进第二语言写作和完成交际目的。在近年的发展历程中,对比修辞与翻译研究都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拓宽了研究领域,它们相互融合的研究更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写作者了解和掌握目标语文化的修辞习惯和修辞取向,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望达到翻译目标,促进教学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穆从军,对比修辞研究发展四十年综述[J].修辞学习,2007(5):21-25.

[2]杨玲,对比修辞学:发展历史与研究趋势[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4.

[3]胡曙中,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初探[J].外国语,1989(2):40-53.

[4]Ulla Connor,Contrac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CUP.1996:15-16,117-123.

[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6-77.

[6]张会森.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1-255.

[7]李维琦.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理论[J].外国语言学,1984(2):

34-36.

[8]李东辉,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114-119.

[9]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536-537.

[10]杨自俭.英汉对比研究管窥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45-47.

[11]朱余刚.20世纪国内英汉对比修辞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63-68.

[1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16.

A Survey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Liu Mingya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Hunan 411201,China)

第8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SSBI多媒体技术

一、引言

视听说课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综合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视听说课程的描述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1]。视听说课虽然是一门传统课程,但由于没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定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本文主要谈谈外语教学研究理论在视听说课上的运用,旨在运用理论来促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1.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在2006年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Steve Kulich教授也强调21世纪将是中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终身受益[2]。文秋芳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为此,教师应选择涉及跨文化内容的教学节目,并从文化视角切入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及跨文化能力。以下以《希望英语杂志》中一个关于中国新年和西方圣诞节的短片为例。

(1)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交际功能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片中使用陈述句直接说明“Or you could also say Happy New Year”;或用反问句说明“Don’t your children write a ‘thank-you’ note?”。社会语言能力指对具体语境决定语言使用规约的敏感程度,包括语言变体如“and they went...”,“went”即said的意思;语体风格,指由交际双方的关系所确定的话语风格,如,Hi,welcome today to “let’s talk”.这句话很随意,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

(2)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包括补偿能力和协商能力。当交际者一时想不出要使用的语言时,可以用well,er,let me see,you know等会话填补词赢得思考时间;也可以用同义词或类别词来代替,如hopping等同于下文中的visiting。协商能力中,可以用声调和反意疑问句表示肯定,如:Don’t your children write a “thank-you” note?要求澄清,常用的语言有“Huh?”“I beg your pardon?”“Do you mean...?”。

(3)跨文化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中美赠送礼物的文化区别,以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片中提到美国朋友间送生日礼物,送的人一进门就说“这是给你的,祝你生日快乐”,而过生日的人毫不客气,高兴地说:“哦,正是我想要的!”观后短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中美赠送礼物模式的差异:中美在礼物选择上有同有异,但传统上中国人不讲包装,“酒好不怕巷子深”,而美国人很小的东西都精心包装;中国人是在临走时送,并且大多时候不好意思提及,受赠者也要在推让一番后才“勉强”收下,还要想着以后回赠什么才合适,因为这里涉及面子问题。而美国人是在一见面就赠送,并且要正式提及,而且受赠者也不应推辞,而应该高兴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因为这是友谊的象征,当然不能推让不接受了,不一定要回赠什么,但礼貌上要写个卡片或短信表示感谢,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相应的体现。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

新《大纲》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选用主题有争议性且贴近生活的内容,如CNN中的一个节目“如何说不”,探讨是否应该拒绝别人,怎样拒绝才有效;FOX的一个人物访谈中采访《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谈论“智商”、“情商”之后的“钱商”。学生对于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内容和语言的输入又给他们提供了深入探讨的可能性,所以积极性很高,效果良好。又如在看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之后,不同的小组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自己选择研究课题: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对比;美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标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对中国忠孝礼仪的改写;上帝与中国祖先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作用等。学生发现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分析数据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辩证思维能力,这种模拟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活动[3]。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1.SSBI在视听说课中的运用

SSBI即Styles-and-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目标语言。它从提高学习者认识自身学习偏好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入手,将可能用到的策略有选择性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教师可以把SSBI用于视听说教学。首先,从第一节课起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策略的意识。其次让他们将“管理学习”的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英语学习中,定期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策略作相应调整。另外,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与策略培训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小组会谈后让他们口头报告节目内容,还要报告完成任务时都用到哪些策略,让他们从认知的高度体会到不同组员的不同学习风格,因此完成相同任务时采用的策略也不同。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总结,加上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最终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利用Blackboard平台,将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前教师完成视听及必要的科研工作,不占用课堂时间,在讨论版中完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上课时进行小组或个人口头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口头交际环境中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另外,教师可运用DVD中、英文字幕和声道转换的功能,让学生做一定的视译和同声传译,并在不干扰母音的情况下,将他们的声音录制在另一音轨上,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练习情况与母音作对比,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善学习状况。这种训练对于口译课是一种很好的准备。

四、测试评估体系

教师在测试学生学习状况时最好不要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方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平时的学习评估上。比如平时成绩由3次小测验和3次小组口头报告组成,共占60%。这样学生会更重视平时的学习而不是一次的考试;在Blackboard上发帖子积极参加讨论也应计算到平时成绩中。这样学生之间有竞争(小测验)也有合作(小组口头报告,全组成员得分相同),这种竞合模式可以使学生互为启发,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与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竞争意识及思辨、创新能力。

五、结语

现代语言教学的走向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把上述外语教学理论运用到视听说课堂就是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视听说教学模式,以期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9篇:文化差异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交际;差异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来的。Wegener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他指出,语境概念包含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说话时的客观情景,二是受话者能够直接联想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三是人的整个心态,尤指交际双方对各自身份的意识程度。Wegener的语境思想在语言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Malinowski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把语境研究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语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语境、文化和交际三者紧密联系。

一、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陈国卿,2001:98)。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宗教和社会的历史根源。

(一)宗教根源。高语境社会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里、行为准则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往往需要进行察言观色。低语境社会中多半是科技发展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低语境文化的形成也与西方宗教息息相关。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强烈的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重视。上帝以语言创造世界,人与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自然要靠语言里维系和沟通,掌握在上帝手中的真理也需要用语言去探索和研究。在美国文化中,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多由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

(二)社会历史根源。中国高语境的形成也可以从历代统治政策中得出。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的统治地位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文化专制政策。“”时期,一句话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灾难,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更多的依赖于非语言的行为,从而影响到高语境文化的形成。而低语境文化如美国等,人员组成复杂,生活流动性大,居住较为松散,缺少相同的生活经验,很少或不能形成语境的一致环境,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借助明确的语言信息来传递意义,以确保不被误解,最终逐渐的形成了“低语境文化”。

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表现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某些特征,根据各种文化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交际活动方式,将不同文化定位在一个坐标轴上,轴的两端分别是最典型的高语境与最典型的低语境。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观的比较发现,在意义传递中,语言和语境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也会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

(一)认知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表现在人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不同,其区别体现在是侧重事物的总体还是局部,即依存性和独立性。一般说来,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美国的低语境中,强调的就是个体化的独立性,而传统崇尚集体主义的高语境的中国则更偏重依存性。

(二)交流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交流方式也大不一样,即直接与间接的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低语境的交际者很少接触社交客套话。他们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和告别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高语境的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那时思想隐藏起来迂回,婉转的表达出来,为的是避免双方出现尴尬。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人类的交际从语言角度看,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在意义传递上起重要作用的是语言。低语境的交际者常渴望弄懂每个人说的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经常忽略非言语传达的信息。他们认为交流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交流。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高语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文的表达的含蓄性,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说话比较含蓄,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语义的准确传达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成功交际的责任所属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所以高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停顿等话外之音去寻找意义。低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低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得清楚易懂。

(五)获得信息的渠道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偏好人际间的信息来源,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者追求、信任并愿意使用客观来源的信息,这一点可以从到美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和到中国求学的美国留学生的经历中看出。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信息,如:留学生手册,各类指南,宿舍管理手册,关于不同类型签证,如何换或续签签证的印刷信息等等。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可能会得到这类的信息,但不多。

三、结束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对其交际中的形成原因和差异不同进行对比分析,促进跨文化交际者对两种不同文化交际的学习、理解和尊重。高低语境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然而两个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冲突和误解。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就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对方的文化背景,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识,消除单一的文化观念,换位思考,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能够抱有一种宽容、包涵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成功的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孔子.论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