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有机合成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合成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合成基础知识

第1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此次发行的纪念邮票是由张利设计的。张利,女,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术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大展,分别获得过银奖、铜奖、优秀奖。她的作品被中国美协、北京美协、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收藏。她还曾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画廊举办过画展,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她的作品被收入《1900―1997中国工笔画》、《中国高等院校工笔画新作赏析》、《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等大型画册。2002年,她出版了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彩墨画》。

在不久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张利详细谈了这套邮票的酝酿构思、创作设计过程和其中的寓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邮票是张利设计的第一套邮票。初次设计邮票,就面对这样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张利感到既有荣誉感,又很有压力。邮票设计与绘画创作不同,它需要将主题内容浓缩在方寸之间来表现。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既要表现内在含义,又要有视觉上的美感,对张利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尝试。她围绕这套邮票的主题,反复进行推敲,最终确定以平面化装饰性的造型方式,来体现广西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欢歌》:表现“天人合一”,重点把握民族特色、地域风貌及欢快热烈的氛围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把其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邮票图案中去,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设计。基于这个特点,《欢歌》一票的主体图案选取了壮族青年男女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上,欢快地抛掷绣球、对唱山歌、弹奏乐器,祈祝五谷丰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典型场景,远处背景是具有广西喀斯特地貌特色的青山绿水。

为设计好《欢歌》这枚邮票,张利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深入到壮族地区考察。壮族的女服、头饰因地域不同而丰富多彩,经过反复对比,她最终选取了壮族女服粽子式大包头、短衣长肥角裤、扎围裙的服装样式以及那坡壮族女装样式;壮族男装主要是把生活装和节日装相融合,蓝黑色对襟上衣、肥脚裤、缠包头,美丽的壮锦点缀在衣服的边饰上,集古朴典雅于一身,较好地体现了节日中壮族同胞盛装欢歌的景象。邮票上所描绘的红衣壮、黑衣壮、蓝衣壮这3个壮族支系的服饰,已经进行了艺术的美化,尤其是女子的头饰,张利刻意选取了多见于当代民俗活动和文艺表演中的粽子式头套造型。中年男子手执的乐器叫马骨胡,为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靖西、德保一带的壮族地区;右边男子手执的乐器叫葫芦胡,也是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桂西百色市各县区。

邮票画面的绣球,是饱含着壮族美好心愿和温馨情调的爱的信物和吉祥物。广西靖西县旧州村被誉为“绣球之乡”,其绣球历史制作悠久,工艺精致,造型美观,蕴含着浓郁的壮族风情,在广西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独树一帜。绣球作为壮族独具特色的吉祥物贯穿于全画面,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又起到活泼和均衡画面的作用。

这张邮票的背景中央是壮族的宗教和娱乐用器――铜鼓。壮族是中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广西是历史上铸造和使用铜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铜鼓、拥有铜鼓最多的地区。邮票中所绘铜鼓是以壮族先民铸造、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广西藤县潆江镇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为蓝本设计的。冷水冲型是所有类型铜鼓中最华丽的,其上所铸青蛙也是所有类型铜鼓中最精致的。太阳纹和青蛙等铜鼓装饰,是作为传统稻作民俗的壮族崇拜自然现象和崇拜图腾的反映。铜鼓不但传承着壮族的古代文明,也辉映着当今壮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为衬托人物和充实主题,在邮票图案的远景上,张利采用不同地段移位组合的方式,表现了广西的风景名胜象鼻山、黄布滩、骆驼山。桂林山水是广西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票图背景中起着地域识别的作用。形状酷似一头驻足漓江之滨临流饮水大象的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标志,是桂林城的象征。

《合作》:强调“内外兼修”,重点把握现代气息和合作的氛围

《合作》一票展示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中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家城市――南宁的城市新景观,表现广西与东盟友好密切的交流合作,突显南宁在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中的桥头堡地位。

邮票主图是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张利觉得,这一标志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象征,以它为这枚邮票的主画面,再加上东盟会徽的运用,主题的表达就已经十分明确了。位于展览厅前方的会议中心多功能大厅上方的穹顶,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标志,它巧妙利用了南宁市市花朱槿的造型,12片白色的“花瓣”象征着广西12个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民族。

《合作》背景中出现的南宁城市建筑,从右到左依次为广西人民会堂、地王大厦、红林大酒店。广西人民会堂位于南宁市民族广场北部,为广西人大、政协等大型会议的举办地,以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办公地;红林大酒店是南宁市第一家投入使用的国家品牌酒店;地王大厦位于南宁市五象广场,高276米,为目前广西第一高楼,有“南宁城市绝对地标”之称。

南宁市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绿色明珠,阳光充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今天的南宁已经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的南亚热带园林城市风貌,有“中国绿城”的美誉。2007年,南宁市获得世界人居领域的最高荣誉

桂冠――“联合国人居奖”。邮票用于烘托主题的绿色植物选取了南宁市主要绿化树种――具有亚热带园林风光特色的常绿椰子类棕榈科植物大王椰。

在开始设计这枚票时,张利起初在画面上用了高楼林立、彩旗飘扬等很多的元素,虽然图案上有了热烈的氛围,但按要求缩小以后显得比较繁琐、拥挤。后来经过反复修改,精简了一些高楼,背景更简洁明朗,再运用适量的气球、彩带、花卉、绿色植物等营造出热烈的节日盛会的气氛,暖色的色彩基调带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邮票画面更加和谐美观、赏心悦目。

《发展》:展现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定位在园林般的现代化港口

《发展》一票描绘了风生水起的广西沿海港口群――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以及这3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和建筑,反映2008年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对于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表现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给广西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邮票的构图分近、中、远景3部分,近景表现码头停靠的大型船舶、码头前沿忙碌装卸货物的起重机,体现沿海港口群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景表现防城港大海粮油工业公司的大豆筒仓和油罐存储区、钦州港石化基地液化气罐、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等;远景运用移位组合的方式,从右到左将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北海城雕《南珠魂》和宝谊大厦、钦州市行政信息中心和白海豚国际酒店,以及南昆铁路(广西沿海铁路)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既明确体现实现广西沿海三市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强了主题的含义,又使画面富于节奏感和次序感。

第2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广东高考 有机合成试题 解题思路

2012年高考已经结束,考生普遍感觉试题难度不大。为了下一年的备考工作做得更加充分,本文就2012年广东理综卷第30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谈谈广东高考中有机合成题的解答思路,并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学生和教师参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题目

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反应①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中有机合成题均以化工工艺为背景,以有机合成流程图为主线,主要考查分子式的书写,结构简式的书写,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点,题型比较稳定,难度适中。

第(1)小题考查分子式的书写,比较简单。

第(2)小题考查结构简式的书写,难度较小。

第(3)小题考查官能团的性质,结构简式的书写,难度适中。

第(4)小题主要考查了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知识的迁移,难度较大。

对于广东高考卷有机合成题题目的特点:所给的主要有机物都是比较陌生的,结构中一般都含有苯环或者杂环,所考查的官能团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碳碳双键,羟基,羧基,卤素原子,酯基等。考查的问题也是常见的,例如:(1)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写出有机物的分子式或结构简式。(2)基本反应类型,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3)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三、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获取基本信息。

近三年广东高考有机合成流程题难度适中,所以考生在做题时,先认真审题,首先从给的有机合成流程图中获取一些基本信息。例如此题可以获取以下信息: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反应得到一种新的物质,然后化合物Ⅲ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下加

热反应得到化合物Ⅳ,最后化合物Ⅳ和化合物反应

反应得到化合物Ⅱ。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否则仓促下笔,就可能答非所问。

2.提高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

3.提高自学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能力。

1.注重基础。

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应注重基础,熟练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官能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能准确判断出有机反应中的反应类型,而常见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因此,在解题时根据信息准确判断出反应的类型。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应该特别注意反应条件的书写,例如:烷烃的取代反应(光照),醇的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卤素原子的消去反应(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或者取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乙醇的催化氧化(Cu或Ag作催化剂下加热),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等。在平时训练中,只有不断强化这几方面知识点,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

第3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有机合成;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新分子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1]。有机合成的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与生命、环境、材料、能源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渗透[2-5]。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中新反应和新理论的大量出现,使有机合成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化学专业生源的改变,有近一半学生报考的第一志愿不是化学专业,导致教学对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专业选修课的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面临以下问题:(1)对有机合成选修课不够重视。一方面上课教师安排随意,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讨论及论证,另一方面学生选课也很随意,对期末考试不够重视;(2)内容陈旧松散,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灌输,机械接受,主体能动作用不能发挥,课堂教学气氛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尽管提高了讲课的速度,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但缺乏沟通互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所欠缺;(4)有机合成参考教材内容老旧,缺少现代的有机合成化学新知识和新理论,与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学科前沿领域没有实现很好的交叉渗透;(5)在网络时代,学生玩手机、上网,不喜欢看书。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既不能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专业素质培养,反而使学生专业兴趣下降、创新意识淡泊,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解决以上问题,2006年至今,我们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以下改革举措:坚持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以“注重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精选参考教材、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让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控制选课人数、实行小班上课、改进考试办法等一系列举措,目的是让对有机合成有兴趣的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培养化学创新人才。

一、精选中英文参考教材

选取好的参考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根据有机合成化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国内外参考教材多等特点,2012年开始我们选用清华大学巨勇等编著的《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第2版)[6]及厦门大学黄培强教授等编著的《有机合成》[7]作为国内教材。这两本教材取国内外众多教材所长,主题明确、讲解精炼、题材新颖、习题及相关内容很有代表性,近年来颇受有机合成化学工作者的欢迎,使用效果很好。与此同时我们还选用欧美名校使用的OrganicSynthesis:TheDisconnectionApproach(《有机合成:切断法》)作为英文教材[8],一方面让学生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结合课堂学习,让对有机合成化学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了解国外先进教材的相关内容,学习有机合成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专业英语。同时,我们还加强教材建设,《有机化学习题精解精练》《有机合成实验》和《有机合成300例》3本教材的编辑与出版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了福州大学教材立项资助。其中《有机合成300例》既是我们近几年来让学生反复练习的有机合成习题,也是历年来有机合成考试的笔试题。

二、整合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专业选修课的要求,按照“选修课中有基础,基础课程中有前沿进展”及“少而精”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由于有机合成化学涉及的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觉得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整合课程内容有利于全面掌控教学整体过程。有机合成选修课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有机化学”,较系统地掌握了许多经典的有机合成反应,为了避免重复,涉及基础有机化学的内容通过提问及课前预习进行熟悉掌握,本门课程主要强调如何利用相关有机反应合成目标分子,目标分子的合成有哪些内在的规律与逻辑,因此重点讲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其中重点与难点是逆合成分析法(RetrosynthesisAnalysis)。逆合成分析法是当今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E.J.Corey提出,1990年,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逆合成分析法从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入手,采用切断一种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分子的一个键切断,使分子转变为一种可能的原料的方法得到合成子在切断时得到的概念性的分子碎片,通常是个离子,这样就获得了不太复杂的、可以在合成过程中加以装配的结构单元[6-9]。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切断(Dis-connection)和合成子(Synthon)两个概念。通过一系列逆向思维把目标分子恰当地切断,找到合理的路线,而不再胡乱猜测如何合成目标分子,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自行设计合成路线。另外还要重点讲清楚“目标分子的拆开”“合成子与极性转换”“导向基团和保护基的引入”“合成路线的简化”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还要介绍当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方面的经典案例,并以几个复杂的功能活性分子为例,讨论它们的设计合成路线。

三、优化教学方法

福州大学过去的有机合成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不高。在这次教学方法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改革原则,尝试着用小班授课、启发研讨式、互动交流式等多元教学形式。

(一)采用小班授课,研讨式教学

过去有机合成选修课由于是任选课,对选修人数没有限制,导致选修该课的学生最多时达120人。加之又是大班上课,课下缺乏辅导,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很差。2014年,我们将本课的选修人数限制在50人左右,杜绝盲目选课,让真正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安排在小教室上课,课下教师与学生方便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讨论,课后作业可以及时检查督促,方便采用研讨式教学,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有机合成化学

QQ群,丰富教学手段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建立有机合成化学QQ群,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课堂教学课件等,下载有关的网络学习资料,并设立开通讨论交流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提问讨论互动,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提高了学习效率,完善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通过网络给学生介绍小木虫、科学网及相关的国内外有机(合成)化学资源网站,让他们在课外有时间查看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真正做到课堂时间有限、知识无限、资源无限。

四、通过“三结合”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

教师的科研阅历丰富,才能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把前人实践所得到的成果或理论灵活运用到今后的科研实践中,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自2006年以来,我们明确要求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担任有机合成课程的主讲任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经验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明白学科发展无止境,使学生树立起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的科学态度。有机合成课程组近年来始终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课程组教师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项,80余篇,其中大多数论文被SCI收录。主讲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融入有机合成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接轨,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将近年来与有机合成相关的几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例如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授予理查德•赫克(RichardF.Heck)、根岸英一(Ei-ichiNegishi)和铃木章(AkiraSuzuki),因为他们在有机合成中发现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10]。1968年,赫克与日本化学家沟吕木努几乎同时发现了微量钯就可以催化烯烃的芳基化反应,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沟吕木努—赫克反应。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工作增强了钯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媒人”地位,让钯更好地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是对赫克反应的进一步发展。三位获奖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至今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有机钯催化的碳—碳键形成方法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广泛应用于制造柔性塑料、发光二极管以及无数新型的药物,包括抗癌药、哮喘药、抗精神病药、抗艾滋病药等。我们特别安排一个专题集中介绍“有机钯化合物在碳—碳键形成中的应用”。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尤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为此我们安排一个专题专门介绍“青蒿素的化学合成”。

(二)实验与教学结合

加强有机合成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必要的有机合成技能技巧。有机合成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对有机合成工作者来讲,理论上的可能性必须要通过实验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因此有机合成实验在有机合成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要求学生重视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培养。例如以与苯甲醛相关的3个著名反应:康尼查罗(Cannizzaro)、安息香缩合反应及Perkin反应为例进行有机合成实验与理论教学。这3个有机反应的合成实验学生恰好在实验室做过,学生有亲身经历。苯甲醛属于无α-氢的醛,在浓碱溶液中进行康尼查罗生成苯甲酸和苯甲醇,通过这个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该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典型的歧化反应,歧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其类似于生理的氧化还原反应,工业上就是利用甲醛和乙醛的羟醛缩合和歧化反应制备季戊四醇,季戊四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另一方面苯甲醛歧化生成苯甲酸和苯甲醇,该反应产物的纯化分离是典型的有机混合物多组分分离纯化实验,涉及从醇(苯甲醇)、醛(苯甲醛)、羧酸(苯甲酸)3种含氧官能团衍生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定,很有代表性,让学生设计纯化分离路线图,给学生深刻印象,提高了其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两者有机的结合,互相促进,融会贯通。安息香缩合反应又称为苯偶姻缩合(BenzoinCondensation)反应,该反应早期的催化剂是氰化物,但氰化物是剧,易对人体危害,操作困难,且“三废”处理困难。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采用辅酶维生素B1(盐酸硫胺)代替氰化物作催化剂进行缩合反应。以维生素B1作催化剂具有操作简单、节省原料、耗时短、污染轻等特点,但反应需要在冰水浴中操作,而且反应收率比较低。近年来发现安息香缩合反应也可用噻唑及氮杂卡宾类化合物催化反应,原理和维生素B1相同,是典型的绿色有机合成。Perkin反应,又称普尔金反应,现用不含有α-H的芳香醛(如苯甲醛)在强碱弱酸盐(如无水碳酸钾、醋酸钾等)的催化下,与含有α-H的酸酐(如乙酸酐、丙酸酐等)所发生的缩合反应,并生成α,β-不饱和羧酸盐,后者经酸性水解即可得到α,β-不饱和羧酸。需要说明的是本反应要求无水,所有溶剂均经过处理。尤其是我们在2015年举办的福建省暑期大学生化学夏令营活动中,安排了微量有机合成,涉及有机反应、纯化分离及结果鉴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实训机会。

(三)中英文相结合

第4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课程 应用化学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基础、精细化学品化学、高分子化学、波谱分析、应用电化学、稀土化学、功能材料、化工原理、现代分离技术、工业催化、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导论、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化学动力学、化学前沿、应用化学研究进展、化学信息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石油、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2 制药/生物工程;

3 新能源;

4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 环保;

6 原材料和加工;

7 检测,认证;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研发工程师、化验员、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研发工程师;

2 化验员;

3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

4 销售工程师;

5 化工工程师技术员;

6 工艺工程师;

7 有机合成研究员;

8 储备干部。

第5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有机化学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例如有机物的分类、结构与组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有机物的制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考生历来把这一单元的考题作为得分项目,不会轻易放弃或疏忽,既使略有小错,也会懊丧不已。然而这些知识大都与日常生活、能源、医疗、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融于其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增加了这部分考题的广度和难度,学生要熟练掌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讲究复习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一、有机化学的考纲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辩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3、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4、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二、有机化学复习方法

笔者认为:用熟练的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要比大量零散的知识更具价值,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于考试时准确、快速调用相关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1、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

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2、突破口

(1)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官能团 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例如: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物质 ②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的物质 ③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物质 (2)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质的类别和反应类型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例如:

①NaOH/乙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②浓H2SO4170℃(或)醇的消去反应

(3)根据有机物的知识网络推断

(4)根据新信息、新情景推断

三、高考有机化学题结构

例如(2010年广东)

四、有机化学的解题思路

首先是剖析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推断内容,弄清被推断物和其它有机物关系。其次是抓好解题关键,找出解题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和有关知识,应用规律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分析,作出正确的推断。

1.审题做好三审: 1)文字、框图及问题信息。2)先看结构简式,再看化学式。3)找出隐含信息和信息规律.

2.找突破口有三法: 1)数字;2)化学键;3)衍变关系。 3.答题有三要: 1)要找关键字词;2)要规范答题;3)要找得分点。

五、近年高考具体考法

1.紧扣教材,考查基础及主干知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有机物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典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重要有机物检验、制备,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

例(2012年山东)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考查】 1.油脂和苯的化学性质。 2.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3.葡萄糖、果糖的组成 4.乙酸、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创设意境,灵活新疑,注重能力的考查

提高陌生度,考查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推理等多种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以教材中各类有机物的基础知识为基点,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综合题给信息与基础知识,将知识进行重组与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考查推理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填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等,因此也考查学生的学习品质与科学素养。

例(2011广东)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是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单键的新反应。例如: 化合物I可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分子式书写,大小写,元素顺序 考查-----酯的水解反应,完全水解,反应条件,方程式的配平,规范结构简式的书写。

(2)化合物II与足量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醇的性质,正确书写方程式。

(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化合物V的结构简式为。

考查-----不饱和度概念,醇的氧化反应,规范结构简式的书写羧酸的性质,根据条件写出同分异构体。 (4)反应①中1个脱氢剂VI(结构简式见右)分子获得2个氢原子后,转变成1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子,该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第6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一、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N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目,可以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未知的世界。它既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社会应用性强的课程,又是-f3重视实验、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立体化学、波谱化学等;第二部分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是按其分子中包含的官能团类型分类,官能团对化合物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部分是整个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掌握各类反应及应用;第三部分为天然有机物化学,包括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内容,也被称为生物有机化学。对于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一、二大部分内容,而且,第二大部分中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例如,不饱和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等是重中之重。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1个理论(电子理论)、2个效应供轭效应、诱导效应)、2种试剂(亲电试剂、亲核试剂)、3类6大反应(自由基取代、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加成反应)等01。

二、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科学专业既是本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它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数量的巨大,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紧、任务重。对于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来说,材料科学专业的授课课时由化学专业的大于120学时缩短为小于64学时,实验课时也相应地大大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肤浅,实验技能相对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材料科学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有机化学中所有的内容都必不可少,即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教学侧重点需求不同,精选有机化学中针对材料科学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既能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下降趋势,并且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材料科学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法

1.教材的改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优秀的教材是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各类教材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但本校材料科学专业特点鲜明,直接沿用现有的有机化学教材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本专业学生完善地掌握其必需的化学方面基础知识。为此,我们根据本校材料科学专业学科特点,参考现有优秀有机化学教材,精选本专业学生必需之基础知识,秉承遵循思维规律组织教学的原则,编写适合本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校内讲义。相对于一般的有机化学教材,我们新编的讲义内容精练,篇幅缩减,既加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适应了学时较少的需求。主要以上文所述的有机化学教学主要内容的第一、二大部分为主,新编讲义共分为十一章,第~章:结构与性能概论,重点内容为价键理论、共振论、诱导和共轭效应、反应类型和试剂分类、酸碱理论、溶剂化作用等;第二章:立体化学,重点内容为构造、构象、几何、对映4大异构现象;第三章:结构表征化学,重点内容为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及质谱。以上内容为有机化学基本理论,是以下各章学习的基础。第四章:脂肪烃及其衍生物,包括饱和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第五章:芳香烃,重点内容为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第六章:醇酚,重点内容为醇酚的共性和特性;第七章:醛酮,重点内容为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包括羧酸、酰氯、酸酐、酯、酰胺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九章: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硝基化合物、胺、重氮及偶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上内容几乎涵盖全部对本专业后继课程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要点就重避轻侧重点鲜明,为整个讲义的重点内容。第十章:有机合成基础,重点为有机合成路线控制;第十一章:有机化学资源,包括常用软件、期刊检索、网络化学资源等。以上为选学内容。用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学习兴趣。新编有机化学讲义在内容上精练有序,既涵盖了与材料科学专业息息相关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了有益于后续课程学习的几大类重要有机化合物。主线清晰,内容展开层次感强,保证了在少学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完整的了解重要的知识,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着重有机化合物的共性与特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手段和最近研究热点,辅以材料科学研究方向专题的建立,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适应新时代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

2.课堂教学的改革。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实施的天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内涵,极大地提升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式、化学反应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辅以挂图和模型演示,也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有机化学中比较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且可将图、文、声、像并茂,将“讲”课演变为“演示”课,既扩大了单位学时内的授课内容,又可以节省出学生上课时记笔记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151。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PowerPoint为主要制作工具,辅以Flash(制作动画)、ChemOfice(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反应方程式)、Photoshop(处理图像)、3DMax(制作立体动画)等软件,开发了侑机化学》CAI课件,使课堂的教学面貌焕然一些,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课堂质量极大提高。

(2)教学方法:运用开放式教学,采取列表比较法、系统归纳法等展开课堂教学。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们以开放式教学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与材料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织专题讨论,丰富学生相关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开放、启发式教学。辅以系统归纳、列表比较等合理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针: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针,更好地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主要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使学生从积极地听从老师的讲授,过渡到独立思考,有所创新。对于学生在思考、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老师应给予学生帮助。不仅仅是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解决问题、困难的知识、经验,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3.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但一般的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实验安排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实验教学最大的效果。我们经过探索,采用如下思路和方法:采用阶段性实验教学,首先安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验证实验,例如,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安排阿司匹林、染料合成、茶叶提取咖啡因等。既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科学专业特色,逐步增加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一设计实验方案一拟定合成路线一完成产物合成一分析实验结果一提交实验报告。由学生自己设计合成路线,分析、总结合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安排一些开放性实验,实验室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学生开放,使得对有机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既弥补了实验课时少、学生意犹未尽的不足,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科研的氛围,对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7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推断题 解题策略 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

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D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

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第8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 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是既要重视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是要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突出过程设计,向优化教学过程管理要效率”时,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即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形成什么样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如何去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通过内容的学习、熏陶、感染所体验到的情感变化,以及显示出来的态度,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人、对社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以“有机合成”的教学为例,浅谈一下笔者的实践体会。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及相互转化。

2.初步学会应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通过简单有机合成过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逆合成分析法进行有机合成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2.通过对有机合成材料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合成的重要意义。

二、合理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对课本内容做出适当取舍、调整和补充;要能依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化学走进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其科学思想、精神和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坚持教学过程实践化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使教学内容能实现有效传达,加强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的联动,突出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引导。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在设计活动时,突出可行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设计的活动要符合三维教学目标,是核心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挑战性等。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明确要求,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要使学生间有分工合作的机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主导的作用,做到指导有方、主导有度。

四、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过程设计。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从组成教学结构的几个环节加以注意,即有效备课、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严密、课后巩固、查漏补缺以及加强心理指导等。

2.提倡教学方式多元化,实现“多维互动”。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主阵地应在化学课堂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上,领会和掌握与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现“多维互动”,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如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式教学能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激情,发现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情商等等。

3.把握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一般来说,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高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规律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等,而这些知识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讲究方法,注重实用;(2)抓关键,抓本质;(3)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4)选题要有针对性;(5)用画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重点、难点“显形”。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加以归纳、强化,使他们能够围绕重点展开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做好高效课堂的组织管理,提高合作效率。做好高效课堂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需要高度技巧的活动,它的实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我认为做好高效课堂的组织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2)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各种肢体语言的形象表演以及教具(如多媒体、图表、背景音乐等)等来调控课堂节奏,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规律。

总之,在新课改中无论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实施,都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专业功底,灵活的教学应变机智等。为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施建平.用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9篇:有机合成基础知识范文

1 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学生重视,才可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态度,避免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细节和过程,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的现象。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1 对传统实验进行安全性改革。对于有机实验药品用量比较大,反应时间长,原料及产品有一定气味及毒性,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实验进行逐步更换。

2.2 合成实验的微型化及现代化改革。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后,可采用半微量合成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可节约实验药品,缩短时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3 增加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项目、教师采用启发性实验教学方法。

2.3.1 基本操作必不可少。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进实验室后不知道试剂瓶怎么拿,烧瓶怎么固定,因此增加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项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因此,要求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必须有,尤其开设多学时课程的专业。

2.3.2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对于验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应将其内容重新整合,改为设计性综合实验。比如给学生几种未知物,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鉴别出来,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这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3 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才能比较全面、准确、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水平。改革后考核方式可分为:①平时考核(30%)。有机化学实验平时考核中,我们提出了平时成绩的评估指标分两级,一级指标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每个一级指标又可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分值又各不同。②期末考核(70%)。期末考核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实验考核(40%)和综合实验(30%)。

基本实验考核分为两部分:问题回答和操作技能。问题回答为抽签式,内容有基本操作知识、原理、实验中的问题和实验安全规则以及安全措施等。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有机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综合设计实验是从查文献、提出实验思路,到记录实验过程的详细内容及数据,最后将学生整个实验流程和结果给出合理评分。

4 结果与讨论

对有机化学实验改革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改革是肯定的和满意的。后续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了较高的评价,可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传统实验进行安全性改革后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积极性。更换刺激性大、毒性强、产率低的合成实验,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2 合成实验的微型化及现代化改革后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有机合成实验改为半微量实验,学生若要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就必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更加细心。并且节约了实验药品,缩短时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