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第1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口译 影响

国家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使各自都拥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然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这样就产生了翻译。翻译,是人类交往中一种必然使用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就发生了口译活动(黎难秋,2002:前言)。而我们的翻译活动,无论是表现在书面还是口头方面,长期以来大多被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诚然这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化,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但在翻译过程中极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中形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口译的发展历史,特点,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

一、口译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对口译具有导向性作用。根据维根斯坦理论,口译是一种“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通过会话人的参与才能使口译成为“语言与活动的交织而组成的整体,在维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语言游戏规则反映人类的生活行为的基本方式:普天之下的人的“普遍的参与 ”。普遍参与带来的是全体参与者的全程互动、合作与默契,这是任何游戏包括语言游戏的普遍特点,口译当然也不例外。

语言对口译具有辩证性作用。语言哲学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文化的特性,更注重而这的辩证与统一。一方面,人类的语言应该是统一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有共通之处;所有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自动、自发地”从人类的内在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反映了人类统一的存在本质。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各民族的语言在结构形式、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一定的民族语言与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相维系。

二、文化差异影响口译的几个方面

1. 文化积淀差异

中国有着 5000年悠久的历史,汉语言在其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传统习俗而这些都无不生动地反映在这些习惯用语之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像:“说曹操,曹操到”意译为: “Speak of the devil, here she is ”,“关公面前耍大刀”意译为: “It’s like teaching fish to swim”,如果直译,则会让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 感知、认知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过我们的父辈都熟知一种现象 ----打白条。打白条的意思是政府收购农民公粮,没有现钱给付,开一张欠条给个人,以后有钱会给付,如果没有钱,有可能泡汤;或者,机关、事业单位没有现钱兑付,开给个人的一张欠条,以后有可能兑付,也有可能无能力兑付的。那么在同一个感知或者认知世界中,这种现象的理解就显得很容易,但是在不同感知或者不同的认知环境下就显得难以理解。它只能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稍微相近。如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外方才能明白我方想表达的真实想法,不会产生异议。

3. 思维模式差异

英语表达比较抽象 ,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 ,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 ,英语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因此,口译时,必须按相应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让沟通没有障碍,也才能为各民族成员的文化所接受。如果不做调整,生搬照译,听者会感到费劲,甚至可能会影响正确的理解。例如,许多“it”作形式主语代替后面不同形式的真实主语以及英语中复杂的、多层次的主从复合句恐怕皆与英民族侧重分析型思维特征有关(而中国人更侧重综合思维);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习惯先说主观情况,再谈跟主观情况直接有关的客观情况,最后再谈其他有关情况。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

4. 数字差异

阿拉伯数字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数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数字,同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喜欢的数字。比如,中国人喜欢8,代表“发”,喜欢 7,代表“起”,有“风生水起”的意思在里面,古代人认为 9是最大的各位数字,在故宫的建造中就大量运用9这个最大的各位数来彰显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所以在口译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上的禁忌。

三、结语

文化差异在口译中的研究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来实现在口译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以及更好的完成口译工作才是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关注的问题。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营造出和谐顺利的交际氛围的口译,才可称得上高质量的口译。

参考文献:

[1]陆永昌 .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 [J].译林,2006(3):211-215.152.

[2]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勒代雷,刘和平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第2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3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引言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礼仪大国,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说出,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2012(24).

第4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1.1中西方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词义上所表现出差异,对于有些词语而言,其存在文化差异,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从文化角度作为出发点,才能够将其实际含义理解。比如说关于动物词语,中英在语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mouse”的汉语意思为老鼠,该词在汉语中所表示为贬义,但是在英语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着机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与颜色有关词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含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汉语意思为红色,在汉语所表示的为热情与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详。中西方在词语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对词语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从而在沟通过程中增加障碍。所以,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与西方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能够学习地道英语。

1.2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在联系文化及语言方面属于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思维方式的体现要通过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种语言形式中有所表现。从本质而言,在思维方式方面所存在差异即为文化差异。人们所处地区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两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思维方式多偏于女性温柔,而对于西方思维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阳刚。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其特点主要就是和谐人际关系,而对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张自我,对独立人格以及个性更加重视。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异,这在导致语言差异方面属于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差异能够理解,才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

2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途径及策略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其编写大部分都是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其内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也已经转变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授课结合多媒体网络方式。通过该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利用网络传媒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通过其它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过功能意念法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学法,其所强调的为在外语教学中其基础为功能项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语言材料内容应当保证真实与自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意识进行合理培养,使其能够通过文化促进英语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对差异根源进行有效分析,而教学开展过程应当将语言功能特定任务作为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实用性及真实性单元话题材料进行选择,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对语言知识学会运用。

2.2教师应当将教学观念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其具有多层次及多功能特点,其属于教和学双向作用的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重视。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为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也是学习词汇以及语法,学生在实际应用语言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导入西方文化,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所存在困难以及障碍解决,并且也能够对学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导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尽可能将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创造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应用,从而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英语歌曲方式使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及学生应尽量使用英语,从而将学生传统思维方式逐渐转变,进而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真正实现。

2.3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应当结合问题或者任务,通过探索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动机进行引导及维持。对于学生学习,其不仅仅是由外及内对知识的传递以及转移,更应当是学生对自身知识经验的主动构建。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与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相关知识留心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组织知识竞赛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重要性,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重要性。

2.4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材料多接触。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其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其有关知识比较狭窄,对学生学习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在现代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使其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从而理解西方文化特点,使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英语与其他同学就某一文学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习惯展开讨论,从而使自身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该过程中能够对西方文化加深了解。

3结论

第5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原则;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植根于语言,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离开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言:“培养学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是培养能说流利语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此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实现此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引入文化知识。课堂中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母语文化的导入,实施双向文化教育。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兼容并举,是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恰当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成为广大外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文化导入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来看,语言学家真正意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始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者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1989年赵贤洲提出“文化导入”这一概念。而后语言学家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此外,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也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等问题。刘润清提倡外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上述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使我国文化教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我国外语教学仍处于重视目的语文化导入阶段,母语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仍处于表层阶段,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这也阻碍我国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

二、中西方文化导入意义及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既符合语言教学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需要。此外,教师课堂中遵循文化导入的原则将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文化导入意义

教师在课堂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法。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师导入西方文化知识,便于学生掌握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进行听力或阅读英文材料时,能够恰当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导入母语文化知识,便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高其语言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双向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学实行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兼容并举,将有利于学生今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交际失败。同时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2.文化导入原则

文化导入原则作为文化教学中的总调节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指导着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遵循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是文化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第一,阶段性原则,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知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理性认识为主。第二,适度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不能超越学生接受能力之外的过度传授文化知识,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第三,实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和日常交际内容密切相关。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导入策略的建构

目前,文化导入教学相对于语言技能教学属于从属地位,教师向学生导入目的语文化偏多,母语文化偏少,外语教学“进口多,出口少”。作为国家今后发展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既要掌握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也需要了解有着较大差异的西方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句子、语篇中全方位地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1.词汇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该语言的词汇上找到痕迹。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中西方词汇的文化差异了解得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挖掘词汇中不同的文化内涵。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含有不等值性,时常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却完全不同。对于这样的词汇教师在课堂中应及时进行文化双重导入,以免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词汇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了解其深刻内涵。例如:教材中出现的动物词汇,由于中西方历史、传统、习俗,甚至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经过历史积淀导致其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较大差异。对于布谷鸟(cuckoo)的理解,西方人认为布谷鸟的叫声是不吉利的,中国人则认为布谷鸟是春天的使者,喜欢布谷鸟的叫声。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非对应及零对应词汇,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导入。

2.句子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不同民族语言的句子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差异文化现象,同样中西方文化在句子上也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句子结构差异以及句子中典故差异向学生导入两者文化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由于句子的文化因素具有较强的外显性,加之文化渊源不同,其句子结构无疑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句子中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经常使用主动语态,尽管汉语中有表示被动的词,但表达的时常是主动含义。这说明西方人清楚地表达主语“身份”是主动还是被动,个人主义意识强,所以突出主体的明确身份。而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传统世界观,主语的主动或被动“身份”不言而喻。造句顺序上,中国人通常采用从大到小的词序造句,而西方人造句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教师在教材讲述的过程中,需导入中西方文化间不同的造句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句子中的文化差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含有典故或习语的句子时,也需要深入挖掘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而导入文化内涵差异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含义。

3.语篇中中西方文化双重导入的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语篇都涉及英美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根据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导入与该背景文化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在理解语篇内涵的同时也懂得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4SymbolsofAmerica,教师在结合课文对这一语篇内容进行讲解时,可深入追溯美国典型的UncleSam(汤姆大叔)等象征物的来源,此外为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介绍更多的具有美国特征的代表物,如美国代表作家、音乐家等。导入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代表物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讲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象征物的英文表达方式、来源等。最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代表物,找出中美代表物历史文化差异。通过此方法,学生可以概略地了解整单元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将填补中国文化知识的空白,达到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并举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大力输出母语文化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要求更加深入,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恰当地将母语文化进行输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按照文化导入的阶段性、适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可从课堂内的词汇、句子、语篇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知识,从而在外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教育,即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王世静.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困惑和探讨[C].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2.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建议

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会造成企业员工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引起一些沟通和文化冲突的现象。为构建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体系,文化差异在组织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文化差异在人才选拔上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日益加深,很多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优势和主动权渐渐面向国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寻求优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受国家文化、当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和约束。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升职和绩效评估等诸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比如给跨国企业制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不同国家的经济差异化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在中国,人们通常是将工资与公共效益结合,而对于外方来说,他们更注重于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联系。另外,员工晋升程序中,中国人会偏重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及相关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外方则更注重个人才能。因此,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让管理者对当地的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力和融合力作业选拔条件。2.文化多样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将导致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难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因为价值取向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文化矛盾,这也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欠缺并使其经济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都是共同的工作价值观,管理模式也较为单一;而在跨国企业中,人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难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多样化,并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1.整合企业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也会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势必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应从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入手,提取双方文化的的精华,兼容并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计划地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和能适应多种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通过公司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强化团队意识,让员工们能充分接触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能够使大家共同了解对方,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2.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培训在跨国企业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时,可采用在企业内部指定一种便于沟通的通用语言,在任务分配、填写备忘录和检测表中运用,这样能保证信息简洁快速地传递,最重要的是准确性,避免文化差异带来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纰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要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在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工作群体中进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这种跨文化的培训能使公司员工充分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和文化冲突。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应采取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管理时,要充分了解企业与国外文化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业中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采用应对措施,将不同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尽可能发其中的优势。企业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异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曼格,吴凡,赵晶.日美企业文化差异原因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9):127-127

第7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一)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7]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8]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第8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第9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影响因素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文明古国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跨国交际的日益增多,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1.中西礼仪文化在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

对于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不同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如:见面称谓、告辞、致谢等等。

1.1见面礼仪,在日常打招呼中,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去?”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2称谓礼仪,中国人对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般忌讳直呼其名,中国人取名时,力求避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重名,这也是敬老的一种传统。在一些英美国家,家庭中的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以父母亲的名字为己名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一习俗反映了父母亲期望子女后代继承家庭的传统,做的和自己一样好,也体现了子女后代与亲朋好友的关系非常密切。

1.3告辞礼仪,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辞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或“多穿些衣服”、“早点休息”之类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这样说,因为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在拜访结束时,中国客人寒暄两句话会立刻离开的。而在英美国家,客人向主人提出告辞时和他真正离开应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约为15到20分钟。

2.中西礼仪文化在餐饮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各具特色,主要体现为:座位的安排、用餐、餐桌交谈礼仪等等。

2.1座位安排礼仪,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2用餐礼仪,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热闹,很多人在一起吃喝说笑,或者把餐厅当做自己家一样让孩子跑来跑去,以动为主。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以静为主,例如:喝汤,咀嚼食物都不应该发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要禁止,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也要向同桌的客人们说(Excuse me!)表示歉意。

2.3餐桌交谈礼仪,中国人喜欢边吃边聊,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交谈的话题比较随意。而西方人讲话时,嘴里不能塞满了食物,不可以边嚼边说。他们还注意不只和同桌的熟人交谈,还注意和陌生人交流。

3.中西礼仪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差异

服饰这种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文化则是人际交往中的视觉对象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各民族自身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服饰礼仪文化也各具特色。

3.1服饰礼仪的差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中国也因疆土广大,各地风俗不同,衣着习惯各异。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服饰在西方被看做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追求用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3.2着装礼仪的融合,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衣,打领带,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子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还有戴耳环的习俗。

如今,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样。

4.影响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因素

4.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文化几乎受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使中国文化有着“重亲情”、“重关爱”,注重集体的文化特质。西方文化源于商业社会,属于商业文化。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注重自我的西方文化特质。

4.2价值观的差异,以群体为特征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让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西方人推崇的却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力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个体自主,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忌讳谈个人的年龄,疾病以及个人财产。

总之, 礼仪的文化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西方文化的内在灵魂,,去糟取精,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礼仪的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魏楠q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