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阅读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习惯的培养。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好,直接决定语文学业水平的高低。好习惯是成就语文学业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要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业水平,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一切学科学业水平的先决条件。而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1-3年级,因为小学低年级是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心最强,又是他们许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定性的时期。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最能取得成效。一旦错过,要再培养好习惯,就会困难重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注重课堂四十分钟,可事半功倍。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才能及时捕捉要点,并与老师和同学积极配合、互动。其次,主动自觉的预习、复习,并阶段性的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得失。第三、自觉主动地学习。如果做到了前面两点,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有了。学习是件很辛苦的事,一个孩子在最初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来,父母的引导和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1、明确学习的责任心,孩子一旦视学习为自己的责任,就会勇敢的担负起这份责任。2、培养并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从正面引导他去学习,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3、适度的压力。学习自觉性的培养,还需要适度的外来压力。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和中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利害关系,这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适当施加压力。正面激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不佳时给予批评。此外,在培养孩子自觉性方面,榜样的作用十分显著,“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如果爱读书,孩子就会受到熏陶和影响。一个只知道玩游戏或者打麻将玩手机的家庭,孩子很难对书籍产生亲近感,更别说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了。由此可见,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是由家庭教育来完成,而不是学校教育。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效指导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经常奇怪,有的学生为什么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了?回答问题,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翻开作文本,内容单调空洞,语言苍白无力,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部分学生写作文纯属凑字数、完任务,书写更不及前些年的一半!我们都在问:我们的语文教育这是怎么了?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职,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孩子不会用语言,更遑论语文涵养?细究原因,不阅读才是语文学习差的根源。我们缺的太多了,特别缺的就是阅读。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理解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是因为没有将题目读懂,大部分情况是读熟了也就理解了,答案自然就浮现出来。因此各级语文教师和父母都应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放在首位。那么,该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自由与计划相结合。计划是制定较长远的阅读计划,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初父母可以给孩子读,或讲故事,等到孩子识字以后,就可以独立阅读了。自由是阅读的时间可以随机,特别要会有效的利用空闲时间。此外,要科学选购图书,一方面遵从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与老师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合理的引导他去读一些优秀的被称作经典的作品。
其次,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孩子的阅读更多的带有盲目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1)指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和读书有机结合起来。有一段时间我的孩子对动植物很感兴趣。我和他搜集了有关的书籍,并对本地的动植物进行观察。这样做,既丰富了他的想象,又教会了他如何利用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2)养成思考的好习惯。读一段时间后不妨和孩子进行讨论,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在学校或者实际生活中,教师和父母可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深化他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还能激发他读书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也可能走向更深层。(3)教授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比较阅读、圈点批注等方法。
一、亲子阅读是儿童成长的智慧和力量
亲子阅读的实质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亲子阅读的行动者是父母和孩子。父母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是主导者,掌握着阅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控制着阅读的过程,负责调节孩子的阅读情绪。父母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阅读素养、耐心和毅力等直接决定亲子阅读的质量。
亲子阅读的主体关系是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只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辈之间不是直接的亲子关系,没有抚育、培养孙辈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职业道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再亲密,也不能取代亲子关系。父母在亲子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亲子阅读是父母应尽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亲子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家是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地方,能真正保证孩子心灵的宁静。亲子阅读具有私密性和家庭化,只有在家庭这个温馨的场所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亲子阅读的主要资源是儿童文学类图书。儿童文学包含了儿歌、童话、散文、生活故事和图画书等多种文体,也具备着一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如趣味、审美性、教育性、启蒙性等。有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把儿童文学比作“艺术的妈妈语”“美德的种子”“母亲给孩子说的悄悄话”等等,足见儿童文学的适用性。其他的知识性读物,包括手工类、益智类和动漫类的图书也可以在亲子阅读中使用。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亲子阅读可以大体定义为:在家庭场景里,在亲情关系的牵引下,为了儿童的心智成长,父母进行的,以儿童文学阅读为主的教育实践。
二、亲子阅读,让书香滋养孩子一生
亲子阅读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实践,却对孩子有着一生的影响,需要父母用心思考、积极投入。
第一,阅读是教育的核心。阅读是人了解外部世界和感悟人生的最有效率的途径,父母应该重视亲子阅读的奠基性作用,领悟其“给孩子的精神打底子”的意义。父母给幼年、童年期的孩子读书,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文字的亲近感。读得越多,孩子的知识越丰富;读得越多,孩子的理解力越强;读得越多,孩子的语言水平越高;读得越多,孩子对音韵节奏越敏感;读得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
第二,阅读是情感的基础。一些父母错误地认为亲子阅读主要是为了教孩子识字、学知识。其实,亲子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接受情感熏陶和感染的过程。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父母为孩子大声朗读,能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带来家庭的欢乐、亲情的温馨,更能让孩子满足好奇心、树立自信心。一个从小热爱读书、亲近书籍、爱好思考的孩子,会变得情感丰富,更有韧性和毅力。
第三,阅读是童年的快乐。蒙台梭利曾说过,成人后的幸福与儿童时代的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告诉我们,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会让人一生快乐和幸福。父母给孩子读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其实也是一起做文字的游戏,是让孩子体验阅读之乐,这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幸福的种子,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开出快乐的花朵,并结出美德的果实。
三、营造亲子阅读环境的硬件和软件
为亲子阅读营造书香家庭,既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
如果孩子有单独的房间,房间里应该有儿童书架、书桌,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放上专门给他购买的图画书、童谣、儿歌、桥梁书、和童话和儿童小说。一来是向孩子表明,父母很希望你爱书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二来也是暗示孩子,要珍惜图书,爱护图书。没有条件给孩子单独准备房间的家庭,起码也要为孩子准备一个装书的箱子,哪怕就是一个纸箱,只要里面装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都会为孩子打造一个美丽的世界。
书香家庭的软件主要是指父母的阅读意识、阅读技能和文学素养。父母不阅读,就不会挑选好的童书,更谈不上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的阅读就是一句空话。前面已经强调过,早期亲子教育是做父母的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祖辈,不能以“隔代教育”来取代“亲子教育”;也不能把早期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不能以学校教育来取代家庭教育;更不能把亲子阅读交给保姆,他们都无法替代父母饱含爱意的目光和深情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比如玩耍、散步或锻炼等活动,和孩子一起编小故事,回家后再做好记录和整理。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不仅是学习,也是消遣、好玩。等到孩子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兴趣盎然,他便开始乐于与书为伴了。
四、亲子阅读的一些方法
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分享阅读乐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榜样,让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的生活离不开好书。亲子阅读并不需要父母是文学专业出身,关键在于行动。如果父母一天到晚要孩子读书,自己却不读书,就缺乏说服力。
第二,预先教育。如果父母想在亲子阅读中成为合格的引领性角色,并充分满足孩子的期待,就得多阅读童书,学习一些阅读儿歌、童诗、童话和图画书的技巧,掌握孩子的心理。这样就知道如何选择好的图书或选择好的时机,就知道如何把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把儿歌朗诵得富有美感。
第三,长期坚持。无论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果父母仅凭一时兴趣而断断续续地参与亲子阅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很难养成,对故事乐趣的获得也就仅仅是一时的,不是长久期待并留恋的。
第四,重复阅读。一个童话故事,或一本童话书,或者一本图画书,并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一个好的童话故事,只要父母愿意费一点心,即使连讲十遍,孩子也会很喜欢。一首动听的儿歌,只要父母有耐心,即使天天朗诵,孩子也会爱听。这时候的童话故事和儿歌,是孩子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亲情的媒介。
第五,启发讨论。亲子阅读后,孩子很可能会迫不及待地问父母问题。这时,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并尽力做出有趣的回答,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第六,转述故事。给孩子读了简短的童话故事后,最好教孩子转述,这样有助于发展孩子连贯的讲故事的能力。前苏联幼儿研究专家通过研究认为,4岁的儿童几乎能够逐字逐句地背诵民间童话的全文。在儿童学会了转述童话后,可以让他转述情节简单的短小故事。现在国内不少作家创作了言简意赅的儿童故事,就是很好的材料。
关键字:小学 语文 学习 习惯 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可见作为一名好的教师,不能为教而教,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的重心,教会学生学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也不会好。可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好从小学阶段开始做起,那么在语文学习中,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调查显示,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由于学前教育程度不同,参差不齐。而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好方法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促使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使他更自信,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小学语文预习可以分为全书预习、单元预习、课预习不同类型。全书预习,是学生在拿到新课本后,怀着很新鲜很好奇的心理,可以对课本目录做一个浏览,对书中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单元预习,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先把握单元主题,再初读本单元每篇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画出好词好句,看不懂的地方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课预习我一般分四个步骤让学生进行。
1.把课文阅读3遍。
2.会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
3.理解不懂的词语。
4.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因为有明确的目的,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有头有绪。这样上课的时候因为他们是亲自参加了预习,所以上课时学习非常认真。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只有认真阅读了教材,了解了课文内容重点,教师讲课时自己才能有目的地去听,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字是人的门面。”每接一个新班,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先给学生讲清写好字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平时写字时要严谨,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规矩矩地写好每一个字。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书写练习时,及时纠正学生执笔、坐姿等方面的问题。
每天中午有“书写十分钟”,让学生摹写字帖,在悠扬的古乐曲中,让学生不断提高书写技能和对汉字的审美水平。每天在平时的作业中选取书写工整、漂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那些差的学生一对一地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帮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定期举行汉字书写大赛,把好的作品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学生欣赏借鉴,同时也是对获奖学生的褒奖。久而久之,我班的学生都养成了卷面整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要勤于动笔。平时读书时,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在书的边沿批阅文字,加上批注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如果是借的书,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批阅或者摘抄。摘抄时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要有选择,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摘抄。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果出门旅游,要把看到的新奇的风物、景致,自己的感想,都用三言两语一一记录下来。即使看电视、读报,也要把一些新奇的词句、事情摘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假以时日,就养成习惯了。
四、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很重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鼓励他们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询问教师、学生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玩出了名堂》一文时,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鼓励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他是怎样玩出名堂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自主阅读探究。
五、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课堂上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的读音、词意,使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六、培养学生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
定期整理复习的好处很多:可以温故知新;可以避免遗忘;可以形成知识体系。每天晚上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一周来所有知识进行一次整理。定期复习,使学生重新消化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
关键词:少儿文学活动课程人文素养培育
“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它既是学校语文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又有着比传统的语文学科课程更为多元的教学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教育功能。它以文学活动为中心,以儿童兴趣和能力为基础,强调儿童自主活动,教师从中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思维、情感、个性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的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在享受充裕的物质财富时,却疏忽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对美好传统价值观念的固守。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崇尚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在经济利益的角逐中,国人原来推崇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无情地抛弃,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与友善,追求金钱、物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
(二)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何为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也可以说成是文化修养,包括了一个人精神层面和道德方面的素养,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在于:1.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社会和自我、他人和自我、物质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做到自我精神和认识的独立,而不是迷失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中;2.能够帮助我们用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去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从而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妙的东西,朝向美好的一面探索;3.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4.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人文素养修炼的过程,其实就是追寻生命意义,构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三)少儿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其人文素养的吸收和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然而当今社会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环境实在令人堪忧,人们日益把教育看成改变人生的工具和谋生的手段。为了迎合大众的世俗心理,追求升学率,现在的学校表面打着所谓重视人文素养的幌子却倾全力抓应试教育,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就根本谈不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是把少年儿童变成一个个吸纳知识的容器,最终被驯化成一架架会考试的机器。“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要真正走向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必须重视对少年儿童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少年儿童人文素养,培养孩子高尚的内在品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开展少儿人文素养教育?“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多重功能,不可忽视。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文学是使人发现、反省、完善自身的镜子,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1]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少年宫,致力于通过各种“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提升少儿的人文素养,让孩子呼吸到人文思想的空气,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涵养内在的道德品质。
二.少儿文学活动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概念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2]“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课程的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等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其总体的功能。”[3]广州市少年宫“少儿文学活动课程”以社会为课堂,以历史为教材,通过培训课,读书会、工作坊、采风营、语言沙龙等,让孩子在书香中悠然行走,在行走中体验快乐。课程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亲近书籍,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之情、艺术之美、历史之思、创造之灵、道德之善,增长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让孩子游观四海,行知天下,在世界范围内“游育”,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成为高素养的小公民。
(二)课程目标
“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六项内容。1.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生命意识、环保意识等。2.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少年儿童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3.坚强的适应力。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不畏挫折,不怕困难,在不断的吃苦中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成长自己。4.高度的自信心。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使其充满活力、智慧、创造力。5.真挚的感恩心。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国家。6.温馨的同情心。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一颗善心,能够宽容待人,帮助他人。
(三)项目课程
1.绘本创意课程
“绘本创意课程”是一门人文素养融合性课程,以优秀的绘本为载体,开展以“文学、戏剧、美术”为一体的教学,通过阅读、表演、绘画、手工、游戏、亲子互动等,让学生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与乐趣,促进多元智能发展。课程打破学科的界限,以生活性且富于童趣的话题统整多种艺术教育手段,其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孩子情感、态度和个性的综合发展。课程紧扣孩子成长敏感期的特点,通过体验、对话、反思、创作,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共情与同理心等多元智能。课程大量使用了大师、大奖的作品,涉及幼儿生活的情感、心理、品格、审美、观察、想象等方面,绘本开阔的视野、思维的高度、永恒的价值、优秀的技艺对孩子未来积蓄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2.岭南文化学堂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的文化名城,她融会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孕育出独具匠心的悠久文化,她异彩纷呈、特色十足,既古朴久远又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生活于此,说着粤语,吃着粤菜,穿行在骑楼小巷,但对这个城市却了解甚微。开展“穿街过巷睇广州”主活动课程,组织孩子一起行走广州古街深巷中,细数老街的点滴,感受广州的细微之美,追寻广州的历史痕迹。孩子们在活动中接收岭南文化的熏陶,感受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孩子们在感受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加亲近了我们的城市,了解了自己生存的根,这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3“.走进名人”活动课程
“走进名人”活动课程旨在引领学员畅游文学殿堂,吸取古圣近贤的智慧,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品读其作品,了解名人的风骨和情思,感受他们精神的伟大,汲取他们智慧的光芒;走访其故里,追寻名人足迹,缅怀圣人的成就和精神。学生分成研究小组,通过调查、阅读、上网、参观等方法走近名人,研究名人,又通过作文、调查稿、采访记录、绘画作品、手抄报、电子小报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精神境界,学习名人的高尚品质。
4“.益”读经典文学活动课程
“互联网思维”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它让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社会人的存在日益明显,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参与途径越来越灵活,参与度越来越高。“益”学经典文学课程立足于培养有使命感、责任感、行动力以及贤善人文情怀的儿童青少年,引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并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法,推动学员在“学习———思考———服务———反思———提升”的过程中沉淀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力,释放创造力。围绕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课堂的输入以支持学员进行“服务学习”而展开。基于此理念,上述课程由两大核心内容构成:一是涵养贤善人文情怀的中国经典诗歌、散文赏读,少儿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拓宽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二是推动“项目制学习”的“服务学工作坊”,将社区资源、公益资源链接到课程中倡导培育孩子的公益服务意思,培养孩子的使命感、责任感、服务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三“.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
文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思维,还能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完善人性,为少年儿童设计的文学活动课程对少儿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一)培养少儿的健全人格
文学活动课程将最优秀的精神食粮带给孩子,许多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质、人生成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激情等,通过儿童文学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求索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体验到人类的诚实、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等美好禀赋,这对于广大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特殊作用与功能,也是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人文素养的魅力所在。
(二)培育少儿的温情精神
“儿童的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4]儿童文学的温情精神使得儿童教育永远是暖色调的,充满和煦的阳光,充满人性的关怀。因此,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借助儿童文学的温情让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他们的人生中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他们的精神生命健康而和谐地成长。
(三)提高少儿的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色彩美、音响美、形象美、情感美、精神美给孩子们以多方面的启迪,引起孩子的愉悦和震撼,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5]少儿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积贮起日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动力。
(四)拓展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幼儿文学的创造性精神能促使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冲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克服呆板固执的倾向,产生灵活变通的思维活动。”[6]幼儿文学作品中,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引导孩子去向往、去思考。生动的形象、精妙的比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深奥的思想和道理,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儿童作品中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物形象对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也起着巨大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从封闭性、单向的思维方式转为开放性、多角度的思维方式。”[7]
(五)提升少儿的社会服务意识
在文学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走出课室,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获得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学习领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增进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社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养成主动关心特殊社会群体,自觉地为他们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湘麟.校园文学活动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J].现代语文,2010(10).14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4]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157
[5]张丽、王苗苗.幼儿文学学习活动教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2,11-12.
[6]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7.
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化精华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合起来,开展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装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装的沟通能力,加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孩子初来时基础一般,写作不规范,思维没扩展,提升的空间很大,稍经训练即可见效。进过几期的训练后,渐渐进入了技法的运用,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升华,实战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挖掘等关键时期,这每一个时段所学所用的都是新知识新内容,加上学生现有作文材料的枯竭和对现有材料的理解缺乏深度,作文进步的速度和效果自然就不会明显,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学习现象,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坚持加等待。根据作文学习的规律,后一阶段的学习显效会渐慢。也即是说孩子的整个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孩子学了一期我认为学得够好了,还有必要再学习吗?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有句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有道理的。可能孩子这个学期的内容学得很好,掌握得不错,但只是一个时期的表象,孩子的成长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系统学习,才能让孩子学会其本领。并且我们的作文教材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就像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是一个层级递进的过程。
什么时候能见效?
基础良好型学生——-他们语文基础很好,课外书看得多,但是作文技巧却不得要领,这样的学生短时间内作文水平能显著提高。
基础较差型学生——他们语文基础差,词汇量小,语言表达不清楚,辞不达意。这样的学生需要打好语文基础,广泛积累词汇并达到熟练运用,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这样的学生作文进步必然会慢一些。
材料缺乏型学生——他们有了作文方法,但是作文材料贫乏。这类学生需要培养观察积累的好习惯,并完成一定质量作文素材的积累。然而,素材积累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的学生作文水平要达到理想高度,所需时间也要长些。
多动兴奋型学生——他们大多都很聪明,但是最大的缺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兴奋,喜爱表现自己聪明过人之处,面对问题不专深入思考,回答问题只想抢先引起别人注意或赞赏。这些习惯使他们对老师讲额方法和范文感受肤浅,也会使他们作文进步的速度放慢。这样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逐渐改掉不良学习习惯。而改变久已形成的习惯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因此,孩子学习作文,到底多长时间见效,要看孩子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家长要有耐心,学生要有恒心。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孩子的作文有了来之不易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切忌抛开孩子的基础,过高要求,过高期望,这样不仅给孩子心理制造了无形的压力,还抑制了孩子学习作文兴趣和信心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XX学习作文,基础良好型学生一个月就能见到良好效果,并树立信心,产生兴趣。通过一年的学习,作文水平能得到全面提高与巩固。基础较差型、材料缺乏型、多动兴奋型的学生,通过一年的训练,进步可能相对基础良好型学生慢一点,但并不是没有进步。这种进步是潜在的,是学生作文产生本质飞跃前的量的积累。也就是说孩子的作文进步是内在的。随着作文培训的不断深入和坚持,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步体现出来。
学习作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作文学习从根本上说是情感教育,它对孩子幼年时期的情感启蒙、情感发育、情感形成、性格形成、理想塑造、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等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作文是表达情意的工具,孩子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能力的强弱都与作文的学习和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学习作文是提高孩子口头交流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需要。
第三、学习作文是为学好其它科目打好基础创造必要条件,是开发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的重要条件。
第四、在语文学习中,作文学习占有重要位置。
它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作文能力的普通提升是未来语文教学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考核语文综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所以作文考试是中小学生未来学期、学年、升学语文考试中的主要形式,作文分数在语文总分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作文学习既是实现学习的迫切需要,也是孩子未来人生发展前途的战略任务。
学生到XX作文来培训,孩子可以取得哪些效果?
经过XX作文专业培训,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能有所提高,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都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第一、通过XX课堂导入的游戏,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爱上作文;
第二、课堂实践的启发和指导,培养孩子爱观察、勤动手、勤动脑、爱学习的习惯;
第三、通过XX作文培训的孩子,还能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提高。
最后体现现为成绩的上升,使孩子多方面受益。
为什么孩子在XX作文学校写的作文还行,在家却写不好,考试的时候也不能取得好成绩?
第一、说明小孩在XX作文学习是有效的。
第二、XX作文的教学是分阶段系统学习的过程,孩子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有待提高的学习中,作品好坏也有一个弹性的标准。
家长多孩子作文的评价标准却可能会以一个固定的模式。
第三、考试暂时没有取得好成绩,是因为孩子在XX作文学习阶段的具体内容还没有涉及此次考试的内容。
如果孩子能坚持在XX作文进行系统学习,就一定能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了。
孩子一星期只来XX作文上一次课,家长在家如何辅导?
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在前期,家长朋友们不要去追求文章的合理性,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学会欣赏孩子哪怕一丁点的可取之处,比如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等。在后期,鼓励孩子养成书面表达的习惯,愿意将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能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用心的词句;会用各种标点符号,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建议家长:
1、找到自己孩子的兴趣点;
2、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
3、引导孩子推敲用词,在清晰表达之际,尽量做到简洁、准确、优美;
4、树立“真善美”的观念;
5、引导孩子注重细节的描写;
6、要像农夫中庄稼那样,且耐心等待惊喜;
关键词:艺术社团;艺术课外教育;组织和管理;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多元性给城市中学社团活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农村中学的艺术社团活动还处于自发状态,农村中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初中阶段的艺术教育更是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农村中学利用艺术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在初中开展较为有效的艺术课外教育活动,可以达到促进农村初中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农村中学开展艺术社团活动呢?
一、健全社团组织,是保障社团活动有效的基础
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团体我们称之为社团。艺术社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可以给有艺术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的成员由学生凭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学校和指导教师不能硬性规定和强迫,也不宜用择优录取的办法。某些学生因好奇而选择了艺术社团,对于这些学生,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对该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艺术是相通的,引导学生多了解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全方位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造作品的能力。在艺术社团的教学上,我们可以参照或遵循课堂教学的很多模式,但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在艺术社团里,学生和教师关系融洽,才更能在教学内容上激起共同的兴趣。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去实践,让他们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受实际锻炼,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演活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在培养孩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同时,可以通过展示、比赛、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孩子们的所学,为孩子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每学期期末的艺术展览、每次活动的作品展览、现场的表演等,通过这些展示活动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各种艺术活动要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各异,并且要缩短活动的周期,多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实践证明,在农村初中阶段学生中开展社团课外教育活动,对丰富和活跃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对周围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团结协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文学素养的涵义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学知识、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狭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包括语言修养、语文修养、文学修养等几方面。
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实在让人忧心,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语文成绩也的确不错,但学习的过程实在不敢恭维,究其原因:
1.传统观念给我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的封建教育,强调“文以载道”。近百年的语文教育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在传统烙印下,教师漠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抛弃工具性,注重人文性,任重而道远。
2.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过去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五大块”教法,死板僵化。在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的今天,语文教学连“五大块”教法也不如,基本都是根据考点进行训练,课文成了支离破碎的训练教材。
三、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素养
1.语文教师要有对文学的感悟。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地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
2.语文教师要有对文学的创作。所谓志于道,游于术。然而教师队伍中,真正具备实际写作能力的并不是很多,他们把自己束缚在狭隘的理论架里,随着教龄的增长文学创作趋于沉寂,性灵落寞于尘埃。
3.语文教师要有对文学的积累。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
四、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途径
1.读一点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读一点文学名著,给自己精神“补钙”,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生于华夏,学习语文,传授语文,不读孔子,不读诸子百家散文,不读屈原的诗,不读司马迁的历史散文,不读唐诗宋词,不读“古典四大名著”,不读鲁迅,如何传承发扬它呢?作为语文老师,对世界文学、文化也应该有所了解。如果对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师,我们都一无所知,我们如何能引导学生吸取世界文化的营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2.学习一点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知识。有些教师大学时学过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但那时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达不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它又被束之高阁。因此,有必要重温旧课和重新学习,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的修养,以理论来指导文学阅读,提升阅读层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把文学之美传达给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衰退的现象。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应更多地承担起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
(一)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认为,为人立世,品行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许多家庭把“明人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历史上有关家庭与道德论著及各种家规家训中,无不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亲曾教导女儿:“气节和学问乃人世间至贵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生活学会独立和自强,在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誉满中外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在《议贡举法》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得十分明白:“国家取士,行实为先。”“行实为先”就是说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在“行实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行完学富”,苏颂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的人才观是一致的,即“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如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见义忘利,还是舍利取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抉择的前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爱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孩子践行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通过日积月累的“微善”行动,让孩子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践行者和弘扬者,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力和道德的启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古人特别强调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学思想家就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张载从性、气、习的角度探讨早教问题,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早期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否则,“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明清时期的孙奇逢也非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幼儿具有爱亲敬长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巩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性,认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抵御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从小就要用格言警语对他们进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知识才能、行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时期的价值观念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颜之推就提倡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不然,逮及子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要早教呢?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小时不抓紧,至坏习已成,才来管教,徒使“父子相夷夷”,而终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将培养完美人格和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家庭教育应借鉴吸收这一优良传统。
(一)注重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求学目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培养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还要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当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敬之心,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曾说过: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独处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亦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当代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现在家庭教育更要坚持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儿童施教,又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其实就是在行为举止、礼貌用语等方面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视早期家庭教育,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家长指导孩子亲自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单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智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礼”的规范之中。“养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张首先从生活秩序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做事、睡觉等等,并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质的必备条件,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注意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锻炼不断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习惯的养成要靠制度来保证,在孩子还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严格要求孩子去实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使孩子从小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长大后才能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和国家负
三、教育方法上应注重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生命与性情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言传身教,而且重视环境熏陶。
(一)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他终身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切影响儿童成长的人当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家庭教育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榜样作用是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价值决定的。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而且家长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处于极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对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就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曾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环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