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团建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帮忙类新闻;公益服务;爱心;责任;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8-0022-02
1帮忙类民生新闻面临的环境改变
1.1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体美好期待
2016年2月19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点之一,是提出了48个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体美好期待,帮忙类民生新闻栏目,更是承担起重大使命。老百姓对医疗、教育、就业、保障等领域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帮忙类新闻要做的就是运用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架起老百姓与政府政策的桥梁。
1.2受众需求悄然改变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了解受众的切实需求,是帮忙类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的前提,帮忙才能帮到点子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维权意识、监督意识、法律观念等都在逐步增强。在《百姓留言板》近年来的现场留言中,反映邻里矛盾、夫妻失和、消费纠纷等的问题相对少了,而涉及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城乡环境等的民生问题明显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热线、微信、微博平台留言,不是“想得到帮助”,而是“想帮助别人”。《百姓留言板》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每周一至周六早上9点到10点,栏目组记者或主持人在衢州市区固定地点接受市民各类咨询、留言。这样的面对面交流让节目更有温度,更贴近受众需求。
1.3新常态下全媒体融合的生存之道
新媒体势如破竹,风起云涌,帮忙类民生新闻运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往往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2014年5月22日,《百姓留言板》播出了《女孩身患白血病等待救命钱》的新闻,节目公众微博平台同时关注了衢州学院20岁的台州玉环女孩张佩得了急性白血病的新闻。张佩一家日子非常拮据,他们一家有姐妹5人,父母身体不好,全家靠父亲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为生。虽然日子艰苦,但张佩平时自立自强,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我们的全媒体融合报道,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爱心企业、有爱心的衢州人、在衢工作的台州老乡、在衢创业的台州商会人员以及学校的师生都加入到了为张佩爱心募捐的行动中。对此,《百姓留言板》进行了持续关注。从5月22日起共有20多位爱心人士前去看望或是委托记者前往看望张佩,一周时间内,共为张佩筹得善款10万元左右。2016年2月18日,《百姓留言板》报道了《4岁女童因病摘除左眼球急需后续治疗费》的新闻,节目播出的同时,微信公众号在当天同时推送,新闻很快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许多热心观众纷纷在节目微信平台留言并为小女孩捐助,一天的时间,共为小悦悦筹集爱心善款1万多元。
2《百姓留言板》提升大公益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
2.1传承责任策划实施大型新闻公益行动
2012年9月,《百姓留言板》栏目组精心筹备和策划“关注远山的孩子”大型新闻公益行动,走进衢州常山前山、开化茗富等边远山区小学,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孩子们简单的幸福,沾满尘土的欢笑,老师们几十年的坚守,深深的感染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活动在爱心企业家、市民,特别是学校师生和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平台、桥梁”的作用:前山孩子游衢城、与柯城实验小学孩子结对、募集2000多册图书为前山建图书室、爱心人士解决体育用品缺乏问题、爱心企业解决蒸饭工具缺乏问题等。整个新闻公益行动持续了4个多月,其中11月份的《百姓留言板》的收视率达到了4.6的年度最高值。
2014年1月,《百姓留言板》开展“冬日暖阳”系列大型公益新闻行动,关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确有困难的人群,做有温度的新闻,书写衢州仁爱之城的民间样本。1月17曰上午,由衢州广电传媒集团电视公共频道承办的“衢州市新闻工作者书画摄影作品义卖募捐公益活动”在衢州广电大楼举行,22幅作品共筹得善款54700元,并全部捐给衢州市一白血病患儿程嘉宇。此前,《百姓留言板》对程嘉宇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多次报道,并对本次义卖活动精心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更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2.2传递爱心成立“百姓爱心公益团”
2012年7月的一天,衢江区浮石街道一村民来到《百姓留言板》现场留言,妻子因肝癌晚期,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乐观,儿子正在读大二,因暑假回家照顾母亲,无暇打工赚钱,眼看就要开学了,一家人都在为7000多元的学费发愁。记者实地采访了这个贫困家庭,并在节目中报道了这一家人的窘境。衢州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看到新闻后,立刻行动起来,发动爱心人士共募集善款7000余元,迅速化解了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这次的报道经历,给《百姓留言板》栏目组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如果能以节目为依托,建立一个社会爱心人士的资源库,节目组作为爱心的桥梁,为求助者和爱心人士牵线搭桥,那么,就能在最短时间内给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鼓舞。经过多方的争取努力,2013年7月,“百姓爱心公益团”正式成立。截至目前,《百姓留言板》已累计向社会募集善款300多万元,帮助300多名贫困学子插上了梦想腾飞的翅膀,用新闻人的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了“最美衢州人”精神。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 团建 思政教育 探索思考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团的建设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团的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巩固和加强高校共青团这块阵地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公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在公寓建立相应的团组织,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战略抉择。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党团组织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学生公寓现状及团建进公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后,学生公寓内学生集中聚集的密集程度大幅提高,使得公寓的区位特殊性不容忽视。同时,学生的班级观念日趋淡化,流动性加大,在公寓宿舍内学习生活时间增多,对公寓的依恋增多,从而使得原有的以班为单位集中开展各项党团活动都难于统一地覆盖到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基层党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及其凝集力和影响力都难于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住宿条件得到较大地改善,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固定的生活空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学生上网时间增多,课堂学习时间减少,学生在公寓内的时间相对增多,这些特点促使学生公寓的教育功能应当多角度和全方位开展和推进。
(三)、公寓内学生年级各异专业不同,但却有着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规范的组织为公寓内的学生课余学习、活动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以满足青年学生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等,这为党团组织拓展工作职能,开发新的工作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党团组织走近青年、贴近学生、服务青年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开发的资源,故有必要促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
二、公寓团建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且缺乏合力
高校团建工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任务,然而,公寓团建工作不如学生党团工作那样成熟,缺乏完善的管理、教育体系,使得公寓建团推进工作的思路不明朗。由于公寓建团是以楼栋、宿舍为基本单位,基本打破了原先的院系、班级为单位的建团模式,使学院团委在公寓建团工作中难免找不到着力点。
(二)、工作开展缺乏体制和队伍保障
学生公寓团组织建设虽然已经逐步开展,但工作理念、职责、方法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寓团组织工作只存在于表面,没有形成团委、支部、小组的工作体系,公寓团建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公寓团建活动的指导老师多数依靠于住楼辅导员,住楼辅导员日常还要兼顾系部工作的大量任务,难免无暇顾及公寓工作的思考。再者,公寓团干部缺乏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能及时被所在院系了解和肯定,造成学生工作积极性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公寓建团工作缺乏进一步思考和推进的基本力量。
(三)学生对公寓团组织归属感不强
对于学生来说,学院有着完整的党团组织建制,有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仍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主线,学生对院系团组织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但是,公寓团组织为了兼顾公寓居住人群的特点,只能在与大家共同相关的领域去开展活动,局限性很大。同时,由于专业不同、课程安排各不一样,公寓区的成员很难找到共有的时间来搞活动,这给公寓团组织的活动又增加了难度。如此种种,造成公寓团组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广大学生对公寓团组织缺乏归属感。
三、公寓团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立规范的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办法,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落实党团组织进公寓工作。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二)、建立新型团建网络体系
在学生公寓建立团工委,以楼、层、宿舍为单位建立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加强对学生公寓建团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设,结合学院团委、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这条线,构建多方位网络化的的团组织体系,将共青团工作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仅能保持传统团组织建设的优势,而且能更有效地覆盖全体团员青年,在微观层面提高团组织的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学生的能力。
(三)、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建立建全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是做好公寓团工作的基础。从建章立制入手,夯实基础,始终坚持“制度内容要创新”和“大家制定、大家遵守”的原则,通过认真研究讨论,建立学生公寓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评考核制度、职责义务规定以及各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的工作岗位责任制。
(四)、建立畅通有序的学生团干体系
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公寓团干部,明确干部工作职责,提高公寓团干部的履职能力,为公寓团组织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工作信息反馈网络体系,定期召开公寓团工委学生干部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思想指导,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从而使团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学生公寓团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公寓团建这一阵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开垦,希望能借此探索和尝试,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公寓氛围,使公寓管理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坚.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后的三个“有必要”[J].当代教育论坛
一、实施“书院制”模式改革,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三是在组织程序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过程管理。使考核和评奖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总结评价、相互学习提高、能力培养锻炼的过程。综合素质考评改过去由班级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为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班级民主推荐成立由班团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考评小组负责组织。在考评的程序上,从个人自评开始,经过民主测评(互评)、考评小组考评,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审核、书院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在奖学金的评定程序上,改过去的授予为个人申报与班级等学生组织的推荐相结合,根据综合素质考评结果和取得成果公开公正审定[9]。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考核和评奖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关键词:高校;团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新形势下高校团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共青团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也比从前降低了许多.所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成为当前共青团工作的重点.资建学院分团委坚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践行以活动教育青年,以活动凝聚青年,以活动培养青年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加强团建工作新方法、新途径.
一、团建工作具体方法、途径
一)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团员意识.
团员意识增强了可以直接提高大学生团员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更好地鞭策大学生团员为团组织贡献力量,提供新鲜血液.特别是在普遍施行学分制的高校内部,增强大学生的团员意识显得特别重要.资建学院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和团日活动时间开展主题活动,多层次、多方面对团员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增强团员意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团员时刻铭记自己是党的后备力量的共青团员,切实融入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扎实地让共青团员的角色印在心中,夯实团支部的堡垒作用.
二)建立专业科技社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资建学院先后组建“测绘”和“造价”两个校级科技社团,将打造精品科技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特长的素质培养为目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实拓展学生第二课堂.我院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仅近两年就先后获得辽宁省创新创业竞赛之“测绘之星竞赛”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辽宁省创新创业竞赛之“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和优秀制作手工奖;辽宁省首届建设类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软件技能竞赛团队二等奖,个人二等奖;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摘得本科组钢筋算量全国单项冠军,个人一等奖、二等奖.
三)积极探索团组织的新形式,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团组织和动员能力.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当今高校大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明显上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利用网络手段服务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团员就成为一种可能.资建学院分团委在学院的网站中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版块,可以自己特色信息和最新的亮点.通过倡导“博客”建团、“QQ”建团等大众化和流行化的交流平台,可以随时各类通知和公告、更新实时动态、交流心得情感,这么做切实提高了各班级团组织引导和服务当代大学生团员的能力.提高组织归属感,真正让每一位大学生团员感受到团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推动团组织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深入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以志愿者活动日为契机,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明义青年”为主题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团结友爱、服务奉献的良好环境,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号召,组织我院大学生志愿者连续两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此倡导团员青年树立“植绿、护绿、爱绿”的绿色文明理念,争做生态文化的传播者、绿色家园建设者、环境保护的促进者.
五)创新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加强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假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团组织为核心.利用寒暑带领各主题实践团队积极开展红色之旅、预就业探索之旅,加强团员青年综合素质培养;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团建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课业任务繁重,面对严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家长和学校不同程度的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大学阶段学生对政治不够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事业不关心.
二)目前学校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形成了日趋加大的落差,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活动设计、工作创新、组织活力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吸引、凝聚广大团员,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团的活动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
三)团组织负责人多为辅导员兼职,其本身还承担着诸多其他任务.各学院的分团委书记大多是辅导员,他们都担任着繁重的管理任务,大部分还当着班主任,既要管好学生的其他日常生活,当好班主任,还要搞好团队活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三、对推进团建工作建议
一)切实把服务青年作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员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不能只关心学习成绩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知道学校团组织会着眼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的学习、成才和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二)做好基层团干部和工作骨干培训,多组织基层团干部到外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工作经验,让最基层团干部将这些理念和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要不断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团队活动形式,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开阔广大青年学生的视野.
三)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团干部队伍.注重选拔3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担任团委书记,按照规定享受相应政治、经济待遇,使他们从繁琐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从事团工作,鼓励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青.高等院校基于网络平台的团支部建设探索[J].高等教育.2011,(3)
(一)强化领导,管理到位
多年来,我校着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品牌,使艺术教育特色成为北师大什邡附校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有教无类地践行着学校的办学理念。首先,学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主管,副校长具体分管,责任行政牵头,艺术教师带头,全体教师参与的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艺术教育工作规划和艺术活动计划,定期召开艺术工作会。出台了各层级的职责分工和艺术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等的管理规定,在组织保证、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确保形成学校艺术特色。其次,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做到开齐开足艺术类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结合学校特点,学校还开设了民乐、管乐、古筝、舞蹈、书法等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学校要求艺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施集体备课,探索教学途径,研究教材教法,并同所有考试科目一样,同等对待,纳入考核,力求把更多的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确保了对艺术类课堂教学的重视,推进了素质教育。
(二)融合渗透,效果到位在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还始终坚持双结合地融入原则。
即: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与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二者相互融入,相互促进。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就是以学科教育夯实艺术教育的基础,以艺术教育提升学科教育内涵和效果。如:在语文经典诵读中,老师借助艺术教育的表现技巧,通过吟诵、服装、舞蹈等形式,展现经典的魅力。这样,既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以及表演的能力。艺术教育与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就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以艺术教育提升活动品位和质量。近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学生节、读书节、外语节、体育节、科技节、地方剧欣赏、书法绘画作品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由政教处指导各年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展示自己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如:学生节——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每年4、5月份的校园学生节,将持续半个月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率达100%,活动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二、注重社团建设为载体推进学校艺术发展
立足课堂,建设为载体的艺术社团,是北师大什邡附校引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途径。学生艺术社团是中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求为基础,通过自发和引导形成的学生志愿型团体,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各类艺术社团和社团活动已成为北师大什邡附校一道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抓社团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抓社团活动制度保障
总体办学思路一经形成,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追求特色上,如何形成既有特点,又有亮色的特色项目?如何将特色项目予以有效实施并付诸实践?都颇费思量。在我校教代会通过的《北师大什邡附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校明确规定了“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相关措施和制度。如:第26条规定“:设立学科竞赛、特长生培养奖励方案”,第27条规定“:以社团、代表队建设为载体,推进和引领素质教育。学校决定成立以下社团和代表队:民乐团、萨克斯队、腰鼓队、威风锣鼓队、健美操表演队、太极操表演队、太极扇表演队、合唱团、舞蹈队、龙狮队、银杏文学社、英语俱乐部、剪纸俱乐部、书法俱乐部、绘画俱乐部、校园之声广播站、篮球代表队、田径代表队、乒乓球代表队、羽毛球队和门球队等。每年5月和12月举行素质教育成果汇报展示。”第28条规定“:学校多渠道解决社团活动和代表队训练及学科竞赛辅导所需经费”。这些规定,为学校艺术教育、社团建设提供了管理和制度层面的支撑和保障。
(二)抓社团活动管理网络
一是采取强化“责任人”的管理模式。为完善艺术社团建设,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四位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中层干部及班主任为成员的艺术社团建设为载体领导小组。二是落实管理机构。学校艺术社团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主要职责是:全面领导、规划、部署和管理各艺术社团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时间、场地,负责每学年一次新会员招募,指导教师的落实,艺术社团活动的安排和艺术社团校本教材的编制等。三是将社团活动落实到班级。我校艺术社团中既有学校艺术团(学校选人),也有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带有普及性质的艺术社团,融普及(班级)和提高(学校)于一体,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三)抓社团活动进课程
在学校艺术社团建设为载体实践中,我校坚持做到:把社团活动排入课表,使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星期四下午16:00——18:10;实行对本校指导教师既计工作量,又发放高于课时津贴的补助,对外聘教师发放聘金,使社团指导教师保持稳定;编写社团校本教材,编写教案,使艺术社团课程与教学课程相互补充,保证了学生全面、规范的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从而使社团会员基本稳定,最大程度地确保了艺术教育的实效。
(四)抓社团活动师资保障
为艺术社团聘请指导教师是艺术社团发展的重要保障。引进优秀师资,我校从免费师范生、乡村骨干教师等多渠道引进有艺术特长的教师。目前,我校既聘有专职艺术教师12名(其中6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专职美术教师,2名专职书法教师),还在聘用其他学科教师时兼顾其艺术修养,以弥补艺术社团建设师资的不足。学校除了在校内聘请自己的教师外,还为部分艺术社团面向社会聘请了近30名专业指导教师。如民乐团、萨克斯队、葫芦丝队、古筝队、太极操表演队、腰鼓队、健美操队、龙狮队、川剧社等,学校就专门聘请了四川省戏曲学院、四川省二胡协会、德阳市舞蹈学校、什邡市音协、什邡市文化馆、什邡市武术协会、什邡市著名民间艺人等任专业指导,既受学生的欢迎,又受家长的赞许。
(五)抓社团活动经费保障
我校每年的预算安排,都充分满足了艺术教育的资金需求。除配备设施完善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舞蹈练功房、书法绘画室,购置艺术教育和社团训练、演出的专用器材和服装等开支外,我校在艺术教育活动和师资培训的费用开支常年保持在20万以上,有力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我校每年仅艺术社团外聘教师一项经费就达12万余元;2012年初,我校民乐团受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组委会邀请参加“‘盛世华章·校园和韵’2012美丽校园新春音乐会”。我校所报送的《地道战组曲》在上百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晋选为赴京节目。为此,我校派出了60余人赴京参加表演和节目录制,共计开支25万余元。
(六)抓特色社团形成
(1)特色项目之一——民乐团我校民乐团于2006年12月组建,在学校、社会、家长,特别是什邡音协领导、老师的关心支持下,不断茁壮成长,现已成为德阳,乃至川西地区的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独具特色的一流乐队。曾多次代表什邡、德阳参加各级演出和比赛,曾于2009年6月荣获德阳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文艺比赛一等奖;2009年8月荣获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大赛一等奖;2011年11月荣获德阳市首届中小学生音乐节“器乐”合奏比赛一等奖;2012年1月参加全国“盛世华章、校园和韵”2012魅力校园新春音乐会荣获金奖,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CCTV-15)播出,学校因此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8月荣获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一等奖。(2)特色项目之二——川剧社川剧是我省最具地方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一张耀眼的地方文化名片。我校川剧社成立于2011年3月,现有会员20人,由国家一级编导、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余琛老师任专业指导。我校编排的《俏花旦》节目一经演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该节目作为我校的保留节目,已参加了2011年新加坡科兰芝中学的来访演出,什邡中学教育集团2011、2012年新春团拜会演出,校第八、九届学生节闭幕式社团展演,什邡市重大文化活动演出,兄弟学校校庆演出等,受到一致好评。
(七)抓特色社团体会
(1)艺术社团活动既能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和行为自律的能力,又能磨炼出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团队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主角、配角;演员、观众;被赞美者、受冷遇者……一次次的身心体验让同学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只是“群体”中的一员,不会总是焦点;自己也不是全才,有长处也有短处。这种正视“自我”是孩子们心理成熟的基础,对独生子女而言尤为重要。社团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眼中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整合,这对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特别有用。(2)艺术社团建设具有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典型化,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给人们提供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以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艺术社团建设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对文艺活动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3)艺术社团教育具有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彰显学生个性、普及艺术知识的作用。艺术社团建设实践,在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我校艺术社团建设关注的并非单纯是有关艺术知识及其技能的精湛,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我校有的社团注重人才选拔,有的社团注重艺术普及,可谓个性发展和普及的双注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4)艺术社团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具有育人、创造、承载等功能。对于学校来说,加强艺术社团建设,既有利于使学生受到文化艺术熏陶,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也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构建,丰富自身的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扩大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结语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对策
社团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社团组织涉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社团组织依其性质分为三大类:(1)学术研究组织,如文学研究学会;(2)娱乐性组织,如京剧社等;(3)公益性组织,如爱心服务社等。大学生社团在学校有关机构指导下或自主开展各类活动,如征文比赛、辩论会、艺术节、读书月活动、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等,不仅能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联络,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学术进步和专业兴趣培养。不仅如此,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同学们的自主办事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此外,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需求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没有感觉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文化活动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生机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如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术型社团无人光顾,兴趣型社团、娱乐型社团只注重娱乐功能;自治型社团未能尽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责;还有许多高校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没有与社会联系结合;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目前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务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不可能无限,另一方面,一些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也有限,使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社团活动场地不足。据笔者对湖南某高校做的不完全统计,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因为学校各方面改革后,学校的一些场地活动需租赁,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如果社团有一定活动场地的话,它的活动的力度将会大大增加;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所以需要加大对社团指导的专业力度,使社团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社团的继承与发展不够。目前许多社团比较轻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往往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使得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这是在社团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社团及其开展的文化活动名副其实地发挥育人的功能迫在眉睫。
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与管理
当前大学生社团出现的一些不良趋势,与学校对于社团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重视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团委应根据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发展需要,设置学生社团联合会,由团委配备专职团干部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开展工作,如学生社团成立的审批,活动的考核,社团负责人的考核以及优秀社团的评选等。同时要求各系设立社团部,指导本系挂靠的学生社团开展工作。这样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的学生社团合理化运转,具有促进和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学校团委还要健全社团档案,定期向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社团工作情况,以保证社团合法、有序、健康发展。
(二)将社团建设真正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保证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
以前有的大学生社团无法长期开展活动,落入自生自灭的境地,有一个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社团开展活动困难。当前,学校可以将社团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划拨一定的经费;同时社团应主动与校外企业联系为社团筹集活动资金,保证社团活动开展顺利。当然,学校还要加强对校园社团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运用不出现问题。
(三)重视高校社团工作干部的选拔、培训,为社团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高校团委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专职团干部,首先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修养、要经常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有关政策和学院的政策要熟悉;工作上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注重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同时要多思考、多研究、多调研、多总结。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对社团骨干的培训,依托学校团委团校由领导、专家、学者传帮带,就文化艺术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门培训,使他们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下转第86页)(上接第71页)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同时,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大,变化快,造成队伍的不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力图保持业余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新人,不断充实这一队伍,以保证其连续性和旺盛的活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实施无形的教育
学校团委要注意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课余性﹑群众性,它的直接目的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素质,所以深为广大师生喜爱。五天工作制使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给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强身健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重视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力求高品味、 多层次、 重参与、 求实效。同时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五)加强社团活动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社会化打好基础
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实践成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学生社团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精心安排,订立制度,并派教师、干部参与指导,给与政策保护和适当的经费支持,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在实处。(1)学生社团应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下农村到企业,搞社会调查,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了解社会、服务基层,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回报父老乡亲。(3)社团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社区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宣传活动、文明建设活动、义务支教活动等;特别是与街道、企业、中小学、敬老院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互助团体并长期坚持下来,形成特色与品牌。
(六)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
共青团具有较强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在社团建立团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团中去,对于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培养会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改善社团松散的状况,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团中建立团组织,意味着参加社团的大学生团员既是所在班级团支部的团员,又成为社团团支部的团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对团员实行双重组织覆盖的有效方式,建立起团员参加社团登记制度、团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社团中的团员定期向班级团组织汇报等制度,避免在团员管理中出现混乱。另外,社团是依照民主方式建立起来的组织,社团建立团组织后,正确处理社团理事会与团组织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既保护社团自治的内在活力,又确保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相信通过更换思维,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新世纪中国大学校园内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Z].2005.
[关键词]大学社团 教育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03-03
17世纪,当夸美纽斯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时,恐怕更多的是看到了一种作为大生产组织形式的班级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班级作为教育组织形式的历史走过了4个世纪的历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但是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学分制管理和宿舍公寓化管理制度的不断推行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行政班级的集体色彩,新的组织载体的发现和发展显得非常的必要。以班级作为组织形式的教育已经不完整、不完善了;并且,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问题日益地提到了教育者的案前,人们对它的思考也引发了对新型的、可能的教育形式的思考和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社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有益尝试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1]
一、大学社团发展的现实背景
大学社团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大学教育中一种可以广泛尝试的组织形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大学定义做出了表达和丰富,积极参与社团并躬身其中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大学教育第二课堂身份出现的大学社团,在相当一些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视角里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第一课堂。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团及其文化,高等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对此做出敏锐地捕捉和声扬,重新审视和定位大学社团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社会的变迁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关于人才高素质的判别标准和具体要求有着太多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限的课堂教育所能带给学生的技术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在大学里通过人与事的接触和锻炼,能够获得非技术性知识诸如成熟的个性品质、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可以使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历程显得相对平稳。这些人与事,存在和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社团无疑是比较具体和规范的形式之一。一个组织完备的社团的存在和活动必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大学生在其中必然可以受到有计划、有规律的教育。
(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崛起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传统方式和内容已经越来越不满足,而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却明显落后于学生包括社会的需要。学生要弥补这样的缺陷,只有依靠一些非传统的途径,通过参与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大学社团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一些有分量和水准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悄然改变大学生“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至于听一两场讲座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的事情已经不耸人听闻了,这样的情景反而让其他教育途径望尘莫及。社团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相对固定而呆板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前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三)高等教育自身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新的教育途径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但培养何种素质的学生历来是具有时代特性的,也始终伴随着争议。历史地看,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于大学而言是责无旁贷的。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要想通过传统的方式全面解决和达到教育目的是不现实的,必然要有其他类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来补充。因而,当社团及社团文化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时,作为新的教育途径就必然成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二、社团作为教育组织形式的要素考察
社团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而不是简单地被视为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在于其可以而且已经有着独立的教育组织要素:宗旨、系统、制度。虽然这三种要素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当中,但其具有独立性并且成长着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大学里能够完全不受大学社团影响的大学生恐怕已经不多了。对照班级这一教育组织形式我们不妨对社团做一番考察。
(一)宗旨
社团存在的宗旨是可以概括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但这种补充和延伸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缺失性,已经不完全是配角。如果说课堂教育是一种技术知识的学习,那么社团更多的是对非技术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技术性知识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团存在的宗旨是明确的,更是不可替代的。当然,不是说除了社团这一形式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形式了,而是从目前来看,社团是发展得相对最成熟、最稳定和最有影响力的。
(二)系统
正如班级的教育组织形式,为了保证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水平,必须有相关人事、物质、资金等要素的配套和保障。社团的组织系统,从水平和地位来说,其获得的要素支持自然无法与班级教育组织形式相比,但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并且已经得到保障的。而且,系统内要素的操作、运行、管理在相关法规和符合社团自身特色的制度约束下是合法的、规范的、可控的,尽管其组织的形式和方法与班级教育组织不一致。
(三)制度
为了保证系统健康、有序、稳定地运行,确保既定的宗旨能够顺利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大学社团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制度有着不同的层次,在校园内,基本包括学校、主管部门、具体办事机构、社团及其内部等各种层次。各种层次的制度从宏观指导意见、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实施细则等角度,对社团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日常各项管理等具体事务,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协调、落实、控制、管理、奖惩等具体的环节都加以明确,并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修正,使得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制度的保障和规范。
三、社团的组织特征
基于上述背景和形势,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大学社团从活动、组织、文化等各个层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作为一种成长中的教育组织形式,社团区别于传统的班级、宿舍等教育组织形式究竟有哪些积极的价值值得探究呢?我们在此考察一下社团区别于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的显著特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社团在其活动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特征,但以下四种特征体现了社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存在的根本属性。[2]
(一)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在大学的环境下有着更为便利和可能的实现条件。这种主体性表现为大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在各种社团文化中能动地进行选择,积极地体验社团文化的价值,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社团文化。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地被激发出来并最终占据主动地位,从最初的评价文化、接受文化到改造文化、创新文化,使得自身成为社团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享用者。大学生在社团里的实践,其主体性人格受到了尊重和发扬,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二)灵活性
这是社团教育形式区别于班级、宿舍教育形式的一个明显特征。社团以活动为载体,可以灵活多样地及时捕捉时代的前沿信息,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还突出地表现在其能够迅速、敏捷地把捕捉到的信息加工、转化,推出符合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这样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是其他教育组织形式不能比拟的。
(三)开放性
大学社团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内部管理上体现出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开放性。在组织形式上,任何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在校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属社团,并具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在活动内容上,大学社团已注重吸收各种社会组织的资金、理念、信息和经验为己所用;在内部管理上,对成员流动特别是流出的看待已日趋地松弛和宽容,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前提条件下,让更多的同学在社团之间自由地作出选择已成为社团之间的共识。
(四)平等性
从成员关系上看,大学社团里没有以物质利益区分的群体关系,体现在社团里的人际和组织关系上,不同层次的人员之间只是工作上的领导关系,并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当然,为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工作的有序,必要的层次分工是可取的。平等性保证了社团成员之间交流的真实和健康,使在社团内部首先形成并获得发展的社团文化能够在成员心理得到极大的认同。
四、大学社团建设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如何建设大学社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的问题。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在一些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上做出必须的说明和一定的厘清。[1]
(一)认识到位
如前所述,社团的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和要求,也有着独特鲜明的属性。社团作为新的组织形式在大学教育中的功能已经凸现;区别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宿舍组织,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早已存在,但以此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还是在高校学生社团异军突起的今天。它以表达和丰富大学生活的形象和目的出现,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的存在成为校园文化和校园教育不可分割与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对大学社团投入一定的人事、物质、资金方面的支持是相当必要的。但是,由于当前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以及各个社团建设水平的良莠不济,使得部分师生对大学社团可以起到的教育功能还存有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而这也必须在大学社团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二)创造环境
在制度既定的前提下,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施行的发展性环境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制度始终是物质性的,制度的制定、实施必须放到具体的环境当中去才能发生效用,并且,制度效能的高低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符合实际的制度必然可以整合、优化环境,使得社团健康地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必然可以使制度的制定、实施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制度与环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的依赖性和关联性都比较大,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在制度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我们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制度实施的环境。
(三)摆正关系
各级各类社团的发展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社团既要进行强制的管理,更要提供及时的服务。管理在服务中管理,方不显暴戾;服务在管理中服务,才不失规范。管理不能长权不放,服务不能越俎代庖,都是应当把握的原则和力度。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团存在的主体性,从而保护学生建设社团的积极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社团的广泛存在和社团文化的活跃存在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初、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团文化的繁荣程度与品质品位也是高校之间的实力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把大学社团及社团文化放到一种新的成长中的教育组织形式的高度来进行研究进而推进,既能够促进社团自身的发展,也能够以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忠勇.大学社团文化研究[M].香港:中国国际科技出版社,2005.
一、 工作回顾:
1、思想道德建设
好奇与迷茫是新生初入大学表现出来最主要的特征,如何既满足新生的好奇心而又让这段迷茫期尽快度过,是辅导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能使新生能够从高中时期顺利过渡到大学并适应生活,我觉得首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着手。理想犹如行船的灯塔,不断指引着船只航行,人也一样,必须有理想。理想是支撑整个人生的动力。新生进入大学以后,我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比较全面的向新生介绍了大学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帮助和指导大家制定了大学四年规划,从理想信念、学习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利用团校、党校学习来帮助新生提高思想觉悟,通过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来提高大家的责任、奉献、团队等意识。
2、班团建设
优秀的服务者创造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造就杰出的服务者。一个班级的领军人物事关班级全局,选出优秀的班委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班级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新生材料和入学后的表现,我首先推选出了班委会,然后在军训结束后,和同学们一道投票产生了正式的班委会。在工作中,我把班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班团建设的突破口,加强对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的培训指导,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予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来带动班级的整体发展,始终向大家灌输一种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文化,使他们的感情像兄弟姐妹一样。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寝室文化不容忽视,以寝室为单元开展班级建设是每一个学生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寝室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从生活的角度去开展班级建设,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寝室文化建设可以采取小黑板的形式,内容可以有各方面的消息,如时政消息、励志方面、寝室规则、祝福等。
3、学风建设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班级需要营造一种好学向上的学习氛围。为了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情况,信息系团总支学生会举办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我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专业特点制作了ppt、写了相关的文章发表在qq空间里面、召开了关于学习的主题班会,分别向他们介绍了大学的学习特点、通信工程专业介绍、考研与就业等。在一年的工作中,先后组织了四六级经验交流会、《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模拟考试、家乡所在地教育发展情况社会调查、个人资料ppt制作、未来手机创意搜集、专业学习调查、读书交流会、英语角活动等。鼓励他们把想法付诸于实践,把自身的兴趣爱好投入到学习中去,坚持乐学原则,发挥自身长处。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好学的学习观念。
4、生活方面
辅导员必须真心实意的去关心每一名新生,这是黄书记在新生辅导员一次工作会议上谈到的。如何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首先我介绍了我院部分学生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借鉴的模板;再是通过单独与每一位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在校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通过定期走寝等方式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疑难困惑。
二、 工作心得
1 准确工作定位,适时角色转换。
2 灌输竞争理念,严明奖惩制度。
3 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引导作用。
4 做好准备工作,积极贯彻落实。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 特色班级 实践 理论
高等院校的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艺术类大学生的班级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班级管理效用,是我们从事学生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结合学风、班风建设的目标,在特色班级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希望通过介绍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探索出高等艺术院校班级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内在规律。
1 美术学院特色班级建设的主要情况
美术类大学生有着自己的专业特点,如比较感性、喜静不喜动、喜自由不喜束缚、重专业轻文化、富有创造性、个性鲜明等,导致班级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学生的集体意识不强、组织纪律缺乏、学习文化氛围不浓、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带来了不小的管理难度。为此,美术学院通过在全日制本科生班级中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在班级特色建设中,通过对班级重点问题的治理,让其明确班级工作目标,理清班级工作思路,创新班级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班风学风建设;通过党建带动团建学建,切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营造出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科学管理,为提升学校学生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提高班级干部整体素质、锻炼班级成员综合素质,提供坚实的班级基础。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不含2011级,现共有36个班级开展了相关建设工作,各班级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专业,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班级集体。
1.1 特色班级建设的具体实践方法和特点
在特色班级建设之前,首先,各班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等,突出专业特点,经过班级的集体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自主选择班级特色发展方向,然后,认真制定出特色班级建设目标,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有方向和目标,最后,上报并审批特色班级建设申报材料。审批确定后,各班级根据特色建设目标,在一至四年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到“有计划、实施计划、完成计划”有条不紊地完善特色班级的建设。同时,在每学年5月份进行一次特色班级评比,评选出优秀的特色班级。
我院的特色班级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指导和自主。教师指导,班级自主实施,全员参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集体和创新。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将集体主义精神和认同感结合起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三是统筹和规划。将党建、团建、学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风、班风建设目标,形成班级特色,特别是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其中,引导他们进行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以书面的形式确立自己四年的大学目标,以此激励学生不懈的努力。四是整体和互动。加强班级互动,以高年级带低年级,各年级相互监督,全院整体推进特色班级建设。五是制度和氛围。健全完善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和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六是鼓励和节俭。注重荣誉鼓励,节省经费,效果好。
1.2 典型案例和实际效果
2008级油画三班共有16位同学,以“团结一致快乐,创新永不放弃”为口号,特色班级建设方向是健康快乐,创新生活。特色理念是“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坚持锻炼;珍惜生命,进行三生教育;快乐创新时代生活,做低碳生活先锋”。先后开展了“珍惜生命,义务献血”活动、“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
2009级传统版画班共有21位同学,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辅助专业方向、提高英语过级率为特色班级建设目标,以“We are the best!we are the wonder!”为班级建设口号,通过开展Englishday活动,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每个人在Englishday必须用英语交流,每个月组织一次同学的英语生日PARTY,强化英语运用;鉴于所涉及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其中涉及大量英文软件的应用,班级活动鼓励查字典和英语专业术语强化记忆。每两周开展一次英语角活动,每次活动轮换班级成员进行相关专业英语故事的讲解。经过连续一学期的英语角活动,全班同学英文软件基本全部掌握,班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为90%,其中取得三级过级证书的比例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