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山奇石课文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励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事物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自主探索,自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必须极大的培养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且体裁形式多样,受知识水平的制约,学生对有些课文感兴趣,对有些课文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想不想看一看黄山上那些奇怪有趣的石头?(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黄山旅游,看一看黄山的石头。”学生充满好奇,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顺势引导:“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几种黄山奇石,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然后自己当一名小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同学们阅读完后,小组内互相扮演角色进行练习,再找几个人在全班练习。这节课上,同学们超越了自己,俨然成了一名“小导游”,一节课下来,个个意犹未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学习引向开放的生活实践中,把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如《我想》一文,用孩子的想象道出了孩子眼里的春天,全诗把童心的憧憬和春天紧紧结合在一起,述说了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去找春天,让他们亲身感受春天的生机,春天的美好,亲身体会童年的浪漫,童年的幻想。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笔记本上,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学生个个都很兴奋,都能用语言很流畅的表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幻想,改变了以往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状况。
二、从自学入手,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知识,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教师必须采取开放性的教学。
(一)浅显易懂的自学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己看得懂的知识,能通过自己探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不要再讲解。
(二)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教师要通过牵、点、导、引帮助学生学会。
(三)自学内容难度较大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来完成,必要时教师要讲一讲。
三、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新课标下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这就决定了教师也必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合作的情境,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 “合作的学习方式”,其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让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他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时,我把学生每四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学生因此在合作参与的情境中慢慢掌握学习的技巧,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在竞争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竞争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即使对某些不感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也会因希望竞赛取胜而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人的能力是在动力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这种竞赛中培养了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前预习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再者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
目前,课前预体存在以下几种状况:
1.课前预习安排在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落实不到位,走过场而已。加上由于学生没有课前的准备,所以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2.课前预习一刀切
教师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的就能应对了,所以,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3.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那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还是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没能因材施教,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高效。
可见,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课前预习策略
如何通过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①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②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③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①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生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②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③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④你还了解哪些事迹?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②“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③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回声》一课,对于身居闹市的城镇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3. 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