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工程专业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N91-4
随着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需求,通信网络优秀人才成为了通信行业的宠儿。2013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进行了“部级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项技术培训机构”的授权,标志着西南地区首家通信行业技能人才实训培养服务体系正式建立,这是近年来我国对通信人才培养又一次重视的体现。目前多数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1],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实践创新能力比较弱,难以进入通信技术研发人员之列,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销售人员和电信运营商。造成通信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本专业工作的原因是实践能力弱,即使在校课程理论掌握得很好,一旦运用到实际,无创新思路,满足不了现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人才培养,培养通信专业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
1 目前通信人才毕业状况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研发型,即是到科技研发公司做通信技术研发人员,职业道路上可能会从普通研发人员到研发工程师,好的话会升到高层管理;第二类为到运营商,即到电信运营商做设备管理等,发展出路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三类为销售人员,通常为进到各类公司对各种上游设备以及通讯器材的销售。这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三大去向,在目前的通信人才培养来说,第一类人才的去向是比较少,特别是本科毕业的,主要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培养不协调,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多去的方向,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门槛比较低。
2 物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发展给通信工程人才带来的契机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通信、无线通信与硬件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需求增大,但目前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现需求,为此,对于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大方向的改进,小方向的调整,对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系改革为“理论培养—实验加强—实践巩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华南经济圈的创新对人才的需求,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等提供良好的人才需求市场,急需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难度,人才供需矛盾出现在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去解决这一矛盾,也能较好地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到企业后能够很好地参与企业的建设,迅速的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造性人才备受青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创造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已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后期没有太多的注重实践培养[2],以此的教学体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或接近毕业的学生,在为工作时多数是出去找培训机构进行其他专业培训,或为努力考各类认证。在体系上为教学实践方面上改革通过大学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在培养方向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理解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对近年来国内通信工程毕业生的了解,达到毕业程度的都应具备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在通信网络领域某一专项问题做深入研究的能力;适应通信类专业的发展,随时迎接挑战,向更大的空间发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有创造性、综合性的科技活动;关注通信类专业技术前沿动态,保持学习状态并且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具有适应信息类行业各岗位的工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流畅地表达观点,这样能够在专业知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行通信工程设计或从事科学研究;适应知识领域的多样化;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重视加强通信与信息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强调通信类科技人才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自身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体系改革,注重后期实践能力培养。
4 创新人才阶段性能力培养
4.1 基本理论的培养
首阶段打基础,多为理论培养,贯穿着整个培养体系。在现代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通信工程人需要掌握的重要理论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电路基础、数电模电、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DSP开发、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繁多,理论培养需要由浅入深,由基础引导到深入研究。同类课程相结合,避免纯类发展,电路知识结合单片机培养,进而到深层嵌入式,光纤通信与移动通信方面知识侧重培养[3]。前期理论培养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即一些结合课本的引导性实验,目的为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基础性实验可以是小硬件制作,简单路由设置等,一步一步深入,进而到功能性电路设计,中型网络设置等。
4.2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对于市场需求,通信工程人才侧重的还是实践能力。开放性实验强调各学科相互联系与渗透,除了注重日常课程实验的开设,还注重自主实验室的建设。课程实验主要为巩固课程理论,为学生更深入理解,而自主实验室是为了学生的创新。在自主实验室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而是由教师进行阶段性的课题安排,再与学生自己探讨与创新,与教师更深层的交流合作。对于通信工程的学生来说,硬件需要基础,软件需要熟练。对于通信网络方面,更需要去深层了解,对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课题都应进行一次对成果的评判。对于学生的实验室培养,应该放弃放养式,而是有针对的培养。对于这阶段的培养,在体系上侧重实验的重要性,理论只是为实验的基础,对于每个课程实验进行操作培养与考核,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强硬手法。对于自主实验室的实施,进行周期学习成果展,对实验室成员的作品,小到小硬件,大到某系统,进行一次评比奖励。评比周期可为半个月或为一个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强制手段,也需要奖励来鼓励,形成这套体系是培养通信人才的必要手段。
4.3 实践与创新
此类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与创新[4]。通过实验课程与自主实验室的锻炼,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有了自己一定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校级区级项目及各类相应竞赛为引导进行实践。目前广西教育厅已实施“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无疑是给学生的实践创造了更大的机会。为此,就是通过各类有实际的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与创新。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参与项目研究,理论运用于实践。结合创新创业计划,建立以学生项目为主,各类比赛为动力,各类实验室为跳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与发明创造的引导,培养成为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通信专业人才,这样能够在企业人才竞争中站得稳。
4.4 社会实习锻炼
校企合作在当今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在多数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难以出现专业行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型人才就需要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多接触社会。这一阶段就是要加强企业联系合作,形成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校方积极与通信工程专业对口企业进行洽谈,达成协议,互利共赢。这个阶段对于那些迷茫未给自己定位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造。这阶段是社会生存培养,通过企业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校方给企业淘汰指标,以达到学生竞争来锻炼抗压性。企业给校方培养方向,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5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优质人才需要好的导师,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信工程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在培养人才当中学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中后期需要引导,以上学生更好走向自己追求的方向。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研发工程师,多为硬件、嵌入式方面;二类为网络工程师,以网络配置和设计为主。通信工程的多向性注定了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上,教师要与学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后期开始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分大类,进行专项培养,以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自主创新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在校企合作上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指导,以形成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实习方案。教师与企业人员各类人才的研究开发,以培训出优质人才。通过实习的学生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上优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整个实践教学才能完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邱捷,胡增存.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2004(6):76-79.
[2]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2-335.
[3]戴波潘,渊颖.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0-72.
[4]马从国,倪伟.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88-89.
作者简介:韦江华(1982-),男,广西柳江人,实验师;林川(1979-),男,湖北汉川人,副教授。
(1)通信工程在运行之后,所得产品与具体的服务质量;
(2)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所具备的可信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等;
(3)原材料、工艺、机械设备以及主要结构等实际质量;
(4)通信工程外观、运行与维护费用等。
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人为因素
人是参与生产和管理的主体,负责项目决策、施工、管理以及指挥等所有过程,人员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技术掌握情况、应对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会实际的管理效果造成影响。
2.2材料因素
材料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物质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材料的实际质量就是通信工程的整体质量。材料选取的科学性、质检是否到位、操作是否规范等都会对项目结构、观感以及功能等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通信工程的整体质量。
2.3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通信工程建设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机械化施工建设的前提,在施工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施工进度、质量等会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应对选型、使用以及参数设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设备可以充分发挥最佳效能。
2.4环境因素
可以对通信工程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以及劳动环境。在实际情况中,需充分考虑通信工程基本特点与条件,并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有效避免偷工减料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5方法与工艺因素
施工方案是否正确、规范,可对项目施工进度等造成直接影响。此外,工艺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先进性、可操作性需求,也是实现通信工程质量稳定的重要因素。
3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与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相关企业过度关注项目规模与效益,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虽然对技术改造予以关注,并未在实际中做出整改,相应设备依然老旧,难以适应通信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此外,现阶段还面临着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新型技术与工艺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之下,有些人员无法正确掌握此类新型技术,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到通信工程施工进度,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此外,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多聘用农民工,他们未得到过任何的专业培训,对项目的整体质量存在一定不利影响,间接提高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3.2管理方面
①企业相关领导缺乏管控意识,忽略了质量管理对于通信工程实际成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而在员工中不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②企业针对质量管理为进行细致的责任划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不能及时处理问题,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质量问题。③对于项目未实行合理的分工,项目设计过程中缺乏有利的监督,致使设计任务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存在一定质量问题。
4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4.1事前控制
良好的事前控制是确保通信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事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通信工程需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技术交底、重要管控点的选择设置以及材料进场与储存管理等。
4.1.1强化原材料监管
切实强化原材料监管是确保通信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对所选材料的合格证书进行检查,并在进场使用之前进行复核抽检,未经过抽检或抽检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禁止使用。对于各类机械设备,除了要具备齐全的证书、使用书外,企业还需对其进行检查与调试,在确认无误之后,才可正式使用。此外,企业还需根据通信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所需材料的类型与数量进行明确计算,以免出现重复等不良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财务部门需针对材料的购进与取用进行记录,密切关注其价格的变动等情况,进而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
4.1.2管控点选择设置
企业应创建一个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责任制,以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在进行全过程监管过程中,首先,需根据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具体情况,确定管理的主要目标与内容。然后,结合这一目标与内容,制定相对应的策略方法和主要措施。最后,对策略方法与措施的实行进行管理,总结工作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有效预控的目的。
4.1.3技术交底
根据通信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工序和环节的施工技术进行交底。使各个班组能够在遵循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有序展开准备工作。必要时,还需对班组的技术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考核,以此有效保证工期与质量。
4.2事中控制
主要是指对所有质量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如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加强技术培训等,此外,还应对通信工程化监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万无一失。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内部管理、施工管理、技术培训以及改善监理。
4.2.1内部管理
人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核心,想要提高质量,首先必须严抓人员与内部管理。应强化各部门人员培训力度,确保他们可以形成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通过切实提升人员工作质量的方式,达到保证通信工程质量的根本目的。企业的领导与干部需拥有较高的指导能力与检查能力。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能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内部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根本,与通信工程整体质量息息相关。①领导队伍必须做到精诚团结,高度配合,始终坚持管理深入到位的基本原则。②要在项目开始实施以前编制详细的管理方案,创建有效的保障体系,并将管理责任进行合理分配,力求落到实处。
4.2.2施工管理
通信工程整体质量实际上是通过施工形成的,强化施工质量就是在完善通信工程整体质量。相关企业应在开展施工之前对前期准备、方案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在施工完成之后实行质量验收。另外,还要督促人员严格按照的施工计划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对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并要求有关部门进行重做,以确保整体质量合乎标准。
4.2.3技术培训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价值可以体现在通信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企业想充分认识到科技这一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坚持技术研发,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使用新型技术、工艺,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标准,同时创建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以有效提高通信工程的整体质量。
4.2.4改善监理
①项目主管应对监理单位实施深入的核查,取缔那些资质不过关的单位,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机制整合出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位;②加强监理人员管理,及时发现并严厉处置无证上岗的人员或单位;③监理单位自身应具备不断强化队伍素养的意识,依靠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去回馈业主,并在市场中立足长远发展。
4.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实质上就是对质量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督促企业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治,切实把好最后一道关,为通信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5结束语
管理体系问题。很多施工单位没有依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时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这样一来,导致许多项目管理体系紊乱甚至并未形成体系。工程质量问题。质量是工程企业的立足之本。我国现有通信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主要的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工程验收流于形式等等。施工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各类工程管理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必须受到所有施工人员的重视。然而,我国智能通信设施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缺乏相应的安全施工体系;安全施工责任体制不明;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等等。员工素质问题。员工素质问题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综合性管理人才匮乏;员工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模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质量与进度。
2智能通信设施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施工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职能管理体系,依据通信设施的具体特点,建立配套的施工管理体系,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施工符合要求。只有对施工各个过程实行严密的管理,才能建成优质的通信工程。
(2)构建完整的监控体系。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不仅包括完善的自检系统,还包括第三方监管系统。自检系统是施工单位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动态质量监管,有利于发现潜在隐患并迅速处理,防患于未然,保证工程质量。而第三方监管系统实施独立的质量检测和监督,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管理效益。
(3)完善质量约束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效益与质量之间的冲突,管理者关注工程的效益,而技术人员则更关注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管理体系中应完善相应的质量约束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在这套约束机制之下,既能保障项目的质量,又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4)科学管理,合理施工。国内通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项目都由一个建设主体完成,该主体负责通信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监督管理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竞争和合理制约。从市场化运作角度考虑,施工应当避免单独主体,通过项目分解的方式进行分开招投标。在项目分解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根据各主体的施工能力以及所承担的实际工程量,编制符合实际的项目整体施工计划,促进项目合理施工。
(5)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基于对施工人员有效管理的角度,引入奖惩机制,能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项目的施工进度与施工效率。奖励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惩罚则能避免负面因素的发生。奖惩机制需要注意适度原则,奖励过高会引发其他员工的不公平感,惩罚过重也会引发员工的消极情绪。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利于整体项目实施,奖惩只是手段,合理运用才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施工进度和质量,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深圳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通信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深圳通信产业链以电信运营企业为龙头,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商共同参与,聚集了约4,500家公司。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通信企业拥有最高端的研发能力、最密集的生产企业和日渐成熟的行业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球近1/3的通信终端由深圳生产制造,深圳有以华为、中兴、比亚迪、金立、宇龙等为代表的数百家通信终端制造企业以及300多家研发公司、超过3,000家以上的经销和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以上,已建立了信息产业部南方手机检测中心,深圳真正意义上成了世界通信及移动通信设备生产基地。因此建立一流的通信专业综合实训室,培养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适应深圳通信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有效人才。信息类职业技术院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信息职业技能人才,为了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真实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学习了解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资金和环境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基于成熟和先进的实际商用设备构建现代综合通信实训室,提高学校的网络通信教学和科研水平。
1实训室建设可行性分析
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办学经验,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在理论知识上并不差甚至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实践动手能力就有明显不足。因此近年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1.1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对高校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办大学以教师为本,办教育以学生为本”“,逐步实现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合格的毕业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培养这种能力必然需要有足够的培养训练机会,这不是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就能达到的。
1.2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新高校发展格局构想,将深圳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为打造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学科优势的院校之一,提升综合竞争力。学校按照深圳市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重审了自身定位。在归属上划入教学职业型大学行列;在办学面向上,立足深圳,辐射华南地区;在人才培养上,一是提出了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二是大力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为基础,学校对中心提出了“统筹规划,拓宽口径,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新思路。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充分满足职业型、技能型实验开发需要,提供行业培训,服务于深圳以及华南地区。
1.3通信和信息类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通信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是在学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且进行了一定的专业实验之后,更深一步从专业技术层次上进行的针对性更强的实践性教学。针对我校在通信学科上的优势和长期以来紧密结合通信信息行业的办学思路,以及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有层次梯度、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在完成了一部分的专业本科基础教学的同时,将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教育入手,克服单纯灌输式、加时加量式的教育方法,提倡、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教育创新与教学创新结合起来,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实现培养过程的升级和创新。建成的通信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每年将向全校通信与信息类多个专业学生提供紧密结合IT行业的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实验覆盖面广、面向学生人数众多,为保证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心将不断加强与校外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业已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
1.4实训室建设的环境保障可行性分析此实验室建设采用电信真实环境布局,设备成一字形摆放整齐美观,同时极大的节约了空间面积,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实验室建设环境可选上走线和下走线方式,对下走线方式提供透明玻璃地板,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室线路观察;设备端线缆全部设计了导读标签,便于学生和老师进行实验线路的辨认。结合学校需要全新设计的多业务接入模块,可以提供给学生方便的实验室操作环境,对实验室环境起到了极大的美化作用。实验室设备和学生终端间采用透明玻璃隔墙,方便学生进行设备硬件结构和运行状态观察,同时对高档的实验设备提供了最大的保护。根据实验室建筑面积和学生终端数量,提供多种实验室布局方式,充分满足学校的建设环境。
1.5实训室建设的人员保障可行性分析实训室硬件环境成功建设以后,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我校将提供充足的教师队伍,针对此项建设,我校制定了多元化师资培训计划。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部分老师将直接参与项目工程师一起参与设备的安装和系统结构的调试,让老师亲身感受整个过程,提高老师以后的操作能力;在设备调试安装完成之后邀请厂家的专业培训讲师将到现场给老师进行完整的培训,保证老师能顺利的进行各项实验教学;在保障教学的基础上,我校同样重视专职老师的全面技能提高,将选派老师到设备厂家进行全系列产品的学习了解;除了培训计划外,我们重视老师的工程经验,为了保障教师加深对电信大网及设备的认识,送老师到电信运营商中进行设备调测,现场进行工程实习。
1.6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保障可行性分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的优势,以培养地区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对象,具体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承诺将对通信工程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并从人力,物力和政策上重点予以扶持。中心将建立专门机构管理建设专项资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专项资金安排的透明度,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并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该建的实验室,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对选拔的管理人员,要求做到专业有特长、做事认真负责。
机电设备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装配,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行业中一种最基本的装配,这种联接需要把握其度,联接若过于紧密,缺乏必要缓冲,螺栓在机械与电磁力的长期作用下易产生金属疲劳,使部件之间装配松动,甚至会引发事故;联接过松时,易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若频率相同则会产生共振,产生噪声,导致结合部断裂。电气工程中螺栓、螺母可导电,产生电热效应,压接不紧时通电会发热,过热时会造成接地短路。
2母线的安装
母线表面应光洁平展,母线所经过的有盐雾及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应事先处理,在运行温度高的场所,母线不能有铜铝过渡接头,母线不得任意堆放和在地面上拖拉,外壳上不得进行其他作业,在母线正确连接后,与开关设备连接中不应有其他额外应力,各部位均匀密封避免漏电。
3弱电系统的安装
电力应用按照电力输送功率的强弱可以分为强电与弱点两类,弱电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智能消防系统、监控系统、通信工程、综合布线工程、楼宇自控、智能广播等。弱电系统的安装主要包括系统的检查测试、初验测试、试运行验收测试、竣工验收等。若强电、弱电入地电缆同时入地,需留有一定距离,防止信号干扰,并分别穿管,防止腐蚀损坏,走线时能走管道井就不直接埋地,能平行就不交叉。管线铺设应在前期完成,其他设备的安装均应在后期进行。
4机电设备与工艺的管理
要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设备隐患,减少损失,解决设备基础施工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少,做好设备交接对设备的顺利安装和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程进行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分的相关规定,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定点厂家采购产品,对设备基础本体进行检查[4],检查其内在质量及外观尺寸,对质量严格把关,确保设备的统一标准,保证设备匹配性和质量要求。对螺栓及预埋件也应认真检查,检查螺栓外观,是否变形、损坏和严重腐蚀,位置与尺寸是否正确,认真履行土建与安装设备基础的中间交接手续,做好设备基础可靠性的中间交接。提高设备安装质量,加强工艺管理不可或缺。施工前应加强对相关工艺的学习,掌握工艺要求,加强工程过程控制与设备安装质量的检验检测手段,保证工艺合理与设备的正常使用。
5施工人员的管理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和设备安装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技术能力,定期进行培训保证知识、技能不断更新,要求相应的操作人员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不断掌握不停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新材料、新设备等。安全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控制所需要的消防设备。科学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分配,提高整体效率,这将在整体上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结语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信号监视;自动切换
中图分类号:TN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3-061-03
科學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科学技术、卫星通讯和各种各样的有线无线的信息传输等相互交织和融合,构建起信息流通的主体构架。广播电视发射属于一种传统的媒体,在该构架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并且需要应对的机遇和挑战十分巨大。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包括很多组成部分,例如信号源系统、天馈线系统、发射机系统和电力配电系统等。信号源系统主要负责指导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获取和筛选外界信息中的有关信息,然后对其完成选择、加工和处理工作,从而将信息送入发射机系统。长时间以来,广播电视就业人员对于信号源系统的研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具备较高的质量和更强的内容监管。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发射的信号源系统共包括信号传输系统、信号源切换系统、信号源监控系统和信号源报警系统四个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十分紧密,从而建立起现代广播电视发射的信号源系统。广播电视行业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确保信号源系统具备更强的技术保障能力,那么针对这部分都需要展开分析和研究。
1.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的重要作用
对于广播电视的所有通信环节和整个电子通信工程而言,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的信息输送的运作情况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工作人员的所有信息接收工作的质量对广播电视通信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信息传输速度也会受到从业人员监管信息力度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对电子通信技术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信号源进行电路传输时存在故障,那么电子通信技术必然会产生较大的损失。由此看来,信号源进行信息传输时,切换不同路径需要借助多路传输完成,避免造成路径传输拥堵现象的出现。相较于单路传输,多路传输面对故障时能够更快的进行处理。因此,信息员系统实际的作用在于能够合理有效的促进发射台具备更高的运作效率,确保发射台的运行更加可靠,确保监管质量更高,同时也避免监管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
2.广播电视发射信号源系统
2.1信号传输系统技术分析
纵观广播电视信号源当中的所有环节,发现信号传输的作用十分关键。针对现阶段的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广播电视传输的运作方式依然非常单一。但是这种方式的广泛使用也可表明,相较于其他方式,该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优势。例如,信号传输系统运行相对更加成熟;可以结合地方的差异来选用不同的信息传输方式,实现了因地制宜,更具独特性;运行成本低,该方法对于信息传输的投入方面能够有效降低。但是我国人口非常多,并且聚集地逐渐趋向于城市,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增长逐渐扩充。人口密度的增长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面对十分严峻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信号传输中断。由此看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需要不断革新,从而确保和时代的发展同步伐,结合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人口密度增大的情况进行优化。尽快改变原有的单一信息传输模式,转变为多种方式融合的传输模式。大力投入资金,在传统模式的发展中融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目前这个时代而言,多元化的传输方式更加适合,优势更加凸显。在广播电视中,信息传输主要包括两种主要传输渠道,分别为主光电缆信号和主微波信号,如果主要传输路径无法正常工作,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检验,备用线路也会及时衔接传输工作。当线路中断的情况出现时,也就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多频道系统传输能够将两种传输路径合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为信号传输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也确保广大市民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长线出更好的播放效果,确保信号更加稳定可靠。
2.2信号源切换设施技术要点
信号传输系统能够为信号传输提供更高的可靠性,但是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在对信号传输时不单单只借助传输系统完成,多路径切换系统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多元化的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备光缆通道和微波通道,如果两个系统的切换能够迅速实现,那么对于信息传输的质量才能够有效掌控。依据长时间以来的工作经验和环境因素,信号源切换设备需要呈现出以下效果:为广播电视切换路径隐形转化提供保障,合理有效的将多种使用功能融合,例如断电直通和串行通信功能,將各种各样的音频形式提供被用户进行选择等。在选择准备传输通道时,应当侧重于选择最优化的路径。信号源切换对传输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需要结合传输系统,尽可能的将二者的密切配合和相关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3信号监控系统的技术要点
信号监控系统对于信息传输的所有环节都能够提供有效的检测,为信息传输质量提供保障。监控过程中,对于输出信号和信号源进行的审查工作十分有必要。针对非法攻击要加大力度进行检测,如果有可以现象的出现,机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检测,并且迅速对其进行阶段,尽量避免非法攻击造成的负面影响。
3.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措施
3.1制定完善的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电子通信技术工程管理具备较大的工作量,对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工作人员工作内容进行管理十分繁琐。因为人员十分分散、工作人员的公众也较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同时确立出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管理能够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职权应当清晰明确,对电子通信技术中所有环节的体系进行优化,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精准度,从而推动电子信息获取最大效益。
3.2加强电子通信技术监督与维护
想要试试电子通信技术的前提条件为广播电视信号源的良好运行。如果信号源系统能够保证稳定的装填,那么广播电视传输自然能够顺利开展。对于工作人员应当进行综合的管理,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实行的电子通信技术监督运作制度要保证具备规范性和科学性。积极对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合理的规划和选择,对于信息源传输的所有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控制。详细记录信息传输路径,在数据库中加入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结合过去的工作经验,通常情况下,突发状况出现时会因为信息资料不完整而无法尽快进行中断操作。因为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录入工作时存在的漏洞使得广播电视通信无法具备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构建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数据库十分有必要,能够为后期的整改和跟进提供参考,也能够更好的对信息源的传输方式进行革新,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完成项目的作业规划和解决措施的详细制定。
3.3强化对工作人员的考核
很多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考核应当提高标准,输入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电子通信技术工作人员要尽快完成通信传输路径和设备状态的规划,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测,确保监控设备做到实时监控。检修的过程中要严格性,对于传统的、不符合标准的电子通信技术手段不可再继续使用。参考技术要求,仔细的排查和更新传输模式,在社会实际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革新,要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将电子通信技术的传输效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4完善电子通信技术手段
在电子通信当中,关于广播电视信号源系统的管理和改进部分应当选择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推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能够对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强化,避免了通信管理人员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也促进电子通信技术朝着自动化信息化不断发展。
3.5加强对电子通信技术人员的培训
对电子通信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能够有效推动技术革新。广播电视应当结合技术革新在现阶段的漏洞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培训,并对相关项目的考核进行强化。当掌握了足够的先进专业技术知识时,先进通信设备才能更加有效,由此可见,促进电子通信技术业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 现场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 人员 前期准备 过程控制 卓越现场
一、引言
1.1 现场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通信行业内的重、特大事故依然时有发生。2012年2月,白沙生产楼8楼B列的两台经营分析系统磁带库机柜下电,移至新的位置后重新上电时,由于施工人员麻痹大意,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检查空气开关,在空气开关尚处于连接状态、电源线缆带电的情况下,剪断电缆接头端子,导致UPS中断事故发生。
以上的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专业化的现场管理存在盲点和“短板”,工程建设在现场管理需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一是人员素质问题。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管理人员特别是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减少安全防护设施投入,现场大量使用了未经严格培训及上岗认证的作业人员。导致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懂或不熟悉操作规程,野蛮施工,违规作业现象严重。
二是执行不到位问题。安全生产的规范、措施,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施工过程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贯彻执行中打了折扣。设计单位设计不周,设计深度不够,不能指导施工;施工人员思想麻痹,对细节、“小”问题不重视,在知道把关不严,方案改变、施工操作等没有检查、验证就进入下一道工序。
三是压缩工期问题。建设单位为赶工期,降低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对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审查不严,流于形式,项目实施方案未经充分论证、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忙开展实施操作。
1.2 现场管理的思路
1.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以“预防、改进”为核心,从“管理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根据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是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在把全面质量管理导入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以系统科学中“全局观点”和“全局最优”为原则,做到“三全一多”。即全面的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全员参加的安全管理以及科学的、多种多样的安全管理方法。
1.2.2 关键作业点与施工现场4P管理
通信工程作业环境可以归纳为三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各种作业现场多面对的环境侧重点各有不同,相对应的现场环境可分为野外作业、楼宇作业、机房作业三种。野外作业主要面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环境等对现场作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楼宇作业尤其是室内覆盖工程,大多在居民楼、管井等地施工,主要面对人文环境;机房作业虽然受自然环境影响少,但是对网络的影响比较大,网络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
对于每个关键作业点的实施操作可以分解为前期准备和具体操作两个内容,而作业人员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做好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以作业点为目标,围绕人员要求(Personnel)、前期准备(Preparation)和过程控制(Process)三个维度开展工作。在成熟而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关键作业点的管理上通过三个管理维度全面而有效的管理,清楚现场管理的死角,从而达到卓越现场(Perfection)的管理目标。
二、卓越现场4P管理体系
2.1 4P现场管理要素
在现场管理当中Man(人),Machine(机械),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简称人、机、料、法,告诉我们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机器、材料、方法四个方面的因素,通常还要包含Environment(环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即4M1E现场管理方法。通过运用4M1E的原因分析方法对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工程建设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都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产生影响。
2.2 4P现场管理模式的内涵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卓越现场4P管理体系架构模型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施工现场的关键作业点作为管理单元,强化事前预防控制,明确和规范重点环节的过程管理。其管理内容包括人员要求、前期准备、过程控制三个管理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卓越现场的管理目标。
2.2.1人员要求(PERSONNEL)
在施工现场应当配备足够且适当的工程人员。施工现场既有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还有施工人员。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卓越现场4P管理体系在人员要求方面从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着装要求及参建人员配置要求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人的问题,加强施工现场人的管理。
2.2.2前期准备(PREPARATI0N)
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技术方案的确认、工器具准备、材料准备、风险控制点、施工现场布置及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等。其中技术方案的确认主要是指根据设计文件对工作内容进行确认,明确作业内容和工序,宣布作业纪律等。工器具准备部分主要是要保证有充足的施工工具、机械、仪表,确认其安全可靠,精度达到标准要求等。材料准备要注意材料的检验,材料进场后的堆放,防雨、防晒、防盗等防护工作。风险控制点的提出是建立在施工现场工前复堪的基础之上的,对施工现场环境的一些安全隐患向施工人员做出预警。施工现场的布置包括各种作业区域的划分、围闭以及安全标识的摆放等。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主要是针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考虑,对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滑手套、防滑鞋等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进行确认,并保证其安全可靠。
2.2.3过程控制(PROCESS)
从时间顺序上划分,过程控制是现场施工管理的第二步,是现场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点。其主要工作内容涉及到工程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两个部分。过程控制主要是针对4M1E风险因素分析结果中机器的因素、方法的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进行管理,但该阶段的因素控制角度和准备阶段是有区别的。在机器的因素的控制上,前期准备阶段强调的是工具、机械、仪表的配备、安全及精度的要求,过程控制阶段强调机器的按章使用和操作;在方法的因素的控制上,前期准备阶段侧重于审查确认,过程控制阶段则侧重于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落实;环境的因素的控制上,前期准备阶段着眼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预警,过程控制阶段则着眼于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消除和控制。
2.2.4 卓越现场(PERFECTI0N)
卓越现场是现场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卓越就是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以靠近或达到进而超出各种标准的要求。卓越现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零违章、零隐患、零事故”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最高目标。其次,工程建设在质量、造价、进度方面都达到或超出标准要求。第三,在施工现场的布置上区域划分明确,指示清晰,对施工人员及过往行人起到明确的警示、警告作用,从而真正起到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在垃圾、扬尘、噪音、有害气体、工作时段等的控制上得到周围群众的好评。
2.3 4P现场管理体系的应用
4P现场管理体系在现场管理应用过程中引入了目视管理和看板管理工具。目视化管理与看板带来的信息公开和良好的指引,能够一目了然地帮助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开展工作,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效果,促进工作人员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通过4P现场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中的不断重复使用,帮助员工形成规范化企业思维,使得施工人员逐步形成规范的施工作业习惯,最终实现建设单位与合作单位的共同成长。
2.3.1施工现场作业点标准化管理
以4P现场管理体系为指导,在各作业点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体系规定,从人员要求、前期准备、过程控制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预防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出现,达到现场安全生产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
2.3.2 安全标识标准化
安全标识对于预防伤亡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安全装置。安全标识应根据作业环境和作业特点进行布设,在看板设计和目视化管理中,标识一定要清晰、醒目和美观,尽量采用形象化的图示标识,以取得直观的视觉效果;标识设置在光照与可视性效果良好的现场设备上,距离不能断层,保证在目光所及范围内,能做到不断刺激人的意识。
2.3.3 现场作业防护标准化
安全防护措施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控制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隐患,从技术上和管理上保证安全生产。包括1、现场作业防护计划。各合作单位应该在施工前策划确定其工程安全防护的部位和防护技术,并整理成文。2、现场作业防护措施审核。现场作业防护措施编制形成后,必须有施工单位签字确认。方案审批后,应按方案进行人员、材料、器具、机械设备等的落实和准备工作。3、现场作业防护措施过程控制。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施中应有施工现场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负责,发现实施中与安全防护措施不符时,应及时纠正指出,并做好记录。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应分阶段实施,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操作班组、安全、技术等人员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不予以使用。
2.3.4 现场作业场容管理
作业施工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围挡,围挡应合理、坚固、稳定、整洁、美观并连续设置。围挡内外应保持整洁,禁止依靠围挡堆放物料、器具等;禁止利用围挡做挡土墙或做机械设备等的支撑体;禁止利用围挡搭设临建设施。
监理单位必须对围挡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保存相关检查记录。恶劣天气条件下,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应对围挡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围挡稳固。
施工现场严禁噪声扰民和高空扬尘。对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应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各类垃圾。施工现场必须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施工现场按照不同的作业环境,合理配备灭火器材。
2.3.5 PDCA的工作方法
PDCA(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将PDCA循环运用于卓越现场4P管理体系当中,通过工程建设的实践活动对管理体系进行检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整个现场管理体系能够持续不断改进和加强。同时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对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保证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被严格执行,推动工程建设现场作业管理。
三、现场作业点管理
3.1设备安装调测作业
本文将现场作业点按配套设备作业和设备安装调测作业进行分类。配套设备作业主要包含:等高作业、吊装作业、立杆作业、顶管作业、开挖坑道作业、敷设吊线作业、打孔作业、安装走线架作业;设备安装调测作业主要包含:管线井作业、电梯井作业、设备安装、电池安装、设备加电作业、室内线缆布放作业、室外光缆布放、调测作业、割接作业。因篇幅有限,仅以设备安装作业作为4P现场管理应用范例。
设备安装是指进行各种机架、机框、板卡等设备的安装和固定。
3.1.1人员要求(persongnel)
1、基本素质要求: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安装技能,经过厂家培训并得到我公司认可同意。
2、着装要求:作业人员着装整洁统一,佩戴工作牌,野外作业时,要求穿着防滑鞋,鞋带系好后不外露,衣服要束腰(扎进裤子),长袖袖口扣子扣好。
3、参建人员配置: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充足的人员,机架等大型设备搬动必须有1人监督及4人以上负责搬移工作,避免造成损坏。监理人员必须旁站监督。
3.1.2前期准备(preparation)
1、技术方案确认:根据设计文件确认设备安装的位置、排列顺序及安装要求。确认作业环境情况,清点核对设备数量和型号,确保与厂家安装文件的机架版面图所标注的位置相符,避免错装导致设备的损坏。项目负责人召集所有作业人员报到,明确作业内容。
2、工器具准备:确认万用表、工具等使用正常,绝缘性能良好。
3、风险控制点:了解作业现场附件设备布放情况,对楼板承重超标,机架设备到场前已损坏,由于静电造成敏感器件烧毁,人员受伤等风险点进行警示。
4、区域划分、围闭:安装现场一般划分为作业区、材料区、工具区、余料区、切割区(可选项),基站设备安装可按具体情况进行围闭。
5、作业现场设置以下标识。
3.1.3过程控制(process)
1、施工人员应将身上的所有物品放置在安全可靠的位置,如项链、钥匙、手机等,防止金属物品落入机架内造成短路。
2、施工的工具必须进行绝缘处理,如缠绕绝缘胶布。
3、在野外进行安装设备时,当出现雷电、暴雨、大雾和六级以上大风等恶劣气候时,禁止进行露天作业;高温天气下,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合适的作业时间,防止人员中暑。
4、在山上作业时,必须了解作业环境情况确保安全后方可进行施工;在铁搭/通信杆上作业时,参照登高作业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5、设备机架如需挪动必须有1人监督及4人以上负责搬移工作;搬运时要轻抬轻放,以免损坏或刮花机架。
6、设备安装必须保证螺丝的紧固,并测试机架及设备稳固情况。
7、在机架上方剪断电缆时,机架上方应用防静电材料盖板遮挡,防止金属丝掉入机架或机框内,盖板在施工完成后必须及时移除。
8、设备安装过程避免触碰电路板内的任何电子元件,必须佩带防静电手镯。
9、电源设备扩容,必须确认相关的开关处于“OFF”状态,小心使用工具,防止设备发生短路。
10、作业完成后,全面检查和清理作业区域、机架、线槽等,确保没有线头或者螺丝等小部件的残留,确认周边设备运作状态正常,室外设备必须做好密封性检查。
四、结束语
在2014年城域网扩容工程建设中,全面应用卓越现场管理体系,规范现场管理要点,效果良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卓越现场管理体系应用于公司所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从现场生产管理组织架构中的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职责,人员管理,流程管理及现场生产的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形成保障制度。
参 考 文 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连云港: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2]王卉,江传富.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北京:电子标准化与 质量,2001
[关键词]产学研 应用创新型人才 信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16-02
当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普通高校电气信息类学院只有承担起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完成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才能因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为宽阔的人才出口赢得学院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人才。他们是从事一定学术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能够运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创造新技术或者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化操作与应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1]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而产学研结合模式所具有的能够让学生直面企业生产与科研一线,使学生直接面对知识、技术的创新,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理论视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特点,恰好满足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2][3]这就使得在产学研视阈下研究、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探索背景
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拥有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1985年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99年招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3年招生)、电子信息工程(2003年招生)和通信工程(2003年招生)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100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2人,讲师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硕士学位教师80人,实验教师21人。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摸底调查和跟进验证,我们发现学院学生高考入学分数不是很高,基础相对名牌大学有较大差距,集中表现为原发性学习动力不足,即入学后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得如何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社会和行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成为教师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学生数量较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教学需要,这一方面表现为没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育梯队,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和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常规教学,很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对本学科发展前景、行业状况等了解不多,这不仅使得教学内容陈旧,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应用,加剧钝化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信息技术学院集中对普通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积极实践,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入手,“双向改革,双向提高”,以期彻底改善社会行业需求高,学生教师能力低的被动局面。
(一)优化改革理念,构建培养模式
学院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确定了“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将电气信息类学生理论、实践课程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四个模块进行划分。公共基础模块由公共外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组成;专业基础模块由符合学院现有5个专业特点的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I、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16门课程组成;专业课程模块是促进专业知识提高的分方向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均设置三个以上方向,确定了各方向课程体系供学生自由选择;实践创新模块涵盖了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内容。模块式划分不仅有助于理清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间的关系,确定教师任用、改革方法、检验标准,而且有助于学院集中优势资源专项开展改革,分步骤、分层次地提高和完善模块下的教学质量,进而为整体改革实践取得成功提供保障。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夯实专业基础
对于专业基础模块部分,学院对有关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等进行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实施学内容、统一课程安排、统一考试方式、统一考试内容、统一任课教师的“五统一”原则,以此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专业课程模块部分,建立健全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及方向间课程学习认定标准,鼓励学生在课程体系内进行有序选择。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应用能力
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更补的基础上,重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修订了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比例,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验证性实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比例。重点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突出创新性实验,创建多层次立体式实验教学模式。规范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选择特性良好的项目实施。
(四)引导师生互动,强化创新能力
一方面,学院开放实验室,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依托专业协会组织和年轻指导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院分层次对实验室进行调整,新增5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由专人管理,在实施中配发一定的常用电器元件与仪器。目前,我院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省赛及国家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的人次比率为22%左右,获奖率为50%左右。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以横向课题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对本科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要求: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依托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将项目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将项目关键部件增加到实验室设备中,展示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引导师生互动,不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而且帮助教师提高了增强理论教学直观性、现场性和实践性的能力。
(五)大力实施“3+1”,将产学研结合贯穿始终
学院自2007年起,率先实施“3+1”校企联合办学。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由学院负责前三学年的教学任务,企业完成第四年的技能提高、项目实战培养。从2007年首批只有7名学生报名,到 2012年已有329名学生参加了北京科瑞尔思培训集团等五家IT培训机构的学习,目前已有247名学生毕业,实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薪就业。在实施“3+1”校企联合办学的同时,学院还主动肩负起结合行业需求开展专业培训服务的任务,创造机会帮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形势、技术更新情况和行业需求,不断挖潜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为深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与生产结合的横向科研项目攻关。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电气信息类学院,科学研究发展的速度原则上应较快,但是由于学院成立较晚,在科研积累上少于传统专业。为此,学院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积极寻求横向联合攻关项目,以解决农业生产现实需求为纽带,主动到生产一线发展服务点。几年来,在部分现代化大农业中具有示范作用的管理局和农场,针对主要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测控、节水灌溉、浸种催芽、温室育秧等全程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析出了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发挥锻炼了教师队伍,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将其列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上逐步形成了四模块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每年有10%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有25%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有28%的学生参加“3+1”培训,有10%的学生参加电气工程师认证,有27%的学生直接就业。近几年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累计获得集体奖励72项,个人奖励185人次,其中有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43项,地厅级奖励22项。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大胜,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2] 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