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新型农村和城市的建设规划中环境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生活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现代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是空前的,因此给高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为此开设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
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最先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随后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1985年起步的。随后在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主要讨论的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题。1989年,由中国环境艺术学会举办的“中国80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评选”产生了空前的反响。
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公认的相对科学的行业规范,因此仍没建立起我国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
2 现代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一方面因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因为该专业对于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对于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很难培养的。为此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00份,其中收回291份,回收率达到了97%,数据统计如表1和表2。
(1)教授内容难以契合岗位需求。很多学生在就业后甚至对所学的专业还不了解,不知道怎样将学习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因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教学与工作需求脱节的现象;院校开设了很多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中难以分清主次,使得课时平摊,无法突出重点,与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相背离,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培训能力。
(2)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职学校为了生源仓促中设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等原因使得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很混乱,像在校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教育的课时数不符;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遗漏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 对于正确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工学结合
针对于现代高职学院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具有指向性的培养方案便是基于所学与所需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只有先确立一个正确的培养方向,才能针对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培养教育。然而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前提是对当今社会该行业的前景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教授学生相对应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岗位相适应的人才。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中的景观设计行业,针对这一方向学院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能力。
(2)构建与该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社会中环境艺术企业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按照能力、岗位以及课程的流程,确定相应的教学课程,以环境艺术行业的岗位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例如针对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会展设计等不同的岗位,针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过专项项目的训练,将设计的定位构思、设计效果的表现、工程的管理等环境艺术设计流程编入课程中,构建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中,突出的将“教、学、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契合度,使得学生避免了刚刚步入工作时的茫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所追求的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推行多样的考核方式,包括操作考核、团队作品展示、理论考核、现场展示等多种考核形式,评委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以及高职院校教师组成,以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徒有正确的定位和全面的教学体系,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强大的教师团队是培养艺术环境设计人才的关键。针对该专业,教师队伍主要应由专职教师和企业中聘用的兼职教师组成。这种教师队伍的组成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学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是教导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聘用企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历的工程师作为教师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能力更强,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聘用企业中的工程师,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可以针对社会中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
(4)完善教学条件。针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除了强大的教师队伍,还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首先,学校应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后能够立即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其次,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上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从企业引进技术、实际项目以及人力资源,同时配套引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通过协调实现对该工作室的共同管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全面的培养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又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学校里为企业“量身订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鼓励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工作室,真正的融入市场,在以市场培养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人才培养方案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连通起来的桥梁,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了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案,这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学校影响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产业的公司员工来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可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的对自我定位,提高对岗位的适应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有可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大量优秀人才在社会得到肯定,无形中就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2)与职高办学目的相契合。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是为企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让学生通过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将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学生设计的作品向企业的产品转化,最终达到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3)满足当地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连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潜力也逐年提升,具有相当优越的前景。而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有足够的实践经历,恰好可以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5 结束语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而高职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一个很复杂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化最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只有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书贤,梁秀山,赵艳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构建[Z].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2] 马雪峰,田跃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途径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三、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学科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复合型思维,而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用联系的理念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拿艺术设计的理论课来说,传统教学内容有显著优势,对学生掌握中西方发展艺术设计的历史、设计创造思维及设计风格变迁、掌握艺术设计史料等至关重要。但教师不能受到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要注意更新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用现代知识来补充,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留基础性的传统教学内容,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信息,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术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分组分层培养人才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教师可在同一个年级采取课堂互动以及独立快题练习的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志向,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分组并合理设计课题。在分组时,教师从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出发,把处于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实现以优带差,并在结束课题设计之后采取模拟招标答辩的手段让每一组选出代表,准确表达各小组真实的设计意图、实施手段,然后让各个小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出小组最成功的表达、最突出的设计作品。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课题的形式,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要求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及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区别,分派几类空间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的快题设计训练,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主题,并鼓励小组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各自的长项,且教师要加以辅导,最终进行模拟招标答辩。
(三)参与教师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同时承载着教育和科研职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自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参加项目设计工作,这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教师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主动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不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无法在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中投入太多精力;第二,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师的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师将会慢慢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调整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的重视也会促使更多教师主动投身各种实践项目,并带动学生参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创新,即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坚持创新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校研的合作来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相关协议,约定当学生学习完3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后,企业就到高校招聘,和学生签订协议,约定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均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按月将补贴发给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基于科研课题和同行的科研单位、企业等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使校企实现双赢。第三,高校举办专业讲座,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名教师被企业、设计院等聘任为兼职的设计师,高校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讲学,做一做学术报告,在学校及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校企合作开办培训班,即高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级设计师针对学生、企业员工开办培训班,按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及内容,主要应针对学员的薄弱处来设置。这四种优化培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了教学、生产与科研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但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薄弱,甚至很是欠缺。部分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专业的教师岗位,尽管理论水平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约高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亟待创新。但创新师资队伍并非否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师资力量,而应针对问题将新鲜活力注入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不但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储备人才素质,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具体可从两方面创新师资队伍:第一,聘任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职当教师,在解决现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的同时补强师资力量,从而时刻把握好社会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设计潮流、理念及工艺等,使学生获得了解设计岗位实际需求的新渠道,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第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自觉到一线企业兼职或调研,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才、全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须对该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定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作者:蔡汝庄 单位: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邱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13(6):265-266.
[2]李安琦.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9-60.
[3]王海.以创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82-84.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在20世纪中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随后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艺术类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但其教学方法大多都是生搬硬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创新。而我国的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也纷纷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建立了硕士、博士等学位形式。这些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从广义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包括所有的艺术和设计;从狭义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则主要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划分,包括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和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两部分。从专业角度来看,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又叫做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又叫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是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时间和空间在艺术领域的结合,其设计对象包括自然环境也人文环境的多种领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现有高校中大多都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教学水平却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教育理念的缺乏: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从“欧洲的古典体系”演化而来的,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于其中。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集中于对具象的描摹,其知识结构大多都停留在手工艺时代,是一种概念性模式。这种农耕时期的艺术形态一直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主导形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2. 课程设置受到市场影响:多数高等院校基本都已经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往往名不副实,其课程内容只有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即室内设计。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市场环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了严重影响。从理论上来讲,高校作为科研机构应当对市场具有指导作用,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主导着高校的课程开设。这种业界支配学校的现象正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3. 学生素质带来的教学困难: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面向艺术类学生进行招生,这就导致了该专业的生源素质较复杂,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与目前国内对艺术生的普遍认知相一致,高校内的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程相对匮乏,文化素质偏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科目,虽然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在要求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目前艺术类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随着目前高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成为相关专家和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1.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遵循“课堂教学――理论传授――课外作业――专项辅导”的固定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设计思路受到较多限制,设计视野也变得较为狭窄。很显然,这种模式违背了设计类课程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基本原则,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长,将其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课堂势在必行。利用网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不仅有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日后进行设计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素材。通过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也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将市场项目引入课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设计人员是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设计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设计变为现实的操作能力。根据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将市场中的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将企业在市场中承接到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带入课堂,将该项目转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与客户进行沟通,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吸收全新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甚至可以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熟悉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
3. 市场调查和科研项目的开展: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之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进行市场调查和参与科研项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一些公共场所,如酒店、宾馆、饭店、写字楼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拍摄、速写等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这些设计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设计元素。当教师在开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科研项目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国内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专业领域的先进成果。
总 结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主要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庭院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行业的相关规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实践,具有较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部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院校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多学校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和调整培养方案,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掌握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深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设计实践阶段。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课程目标比较明确,也有比较突出的教学重点,但三者之间缺乏联系,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三个阶段之间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课程的内容普遍抽象而空洞,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无论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科研,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而成的,不仅要学习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软件基础操作。当前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专业带头人不足“,双师型”教师较缺乏,这样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均影响着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教育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在具备了完善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体系之后,还需要各个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领导的全面落实和执行。在目前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不能从完整的教学体系出发,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很多偏差和失误。这种现象需要广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重视和注意。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性与实施策略
(一)“生态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生态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仅要协调教学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学整体系统之间以及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生态教学系统进行实际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生态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建立生态系统群;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和洽紧密的关系;第三,使课堂情境教学创设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之间处于良性循环生态型模式;第四,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这四个生态模式特征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所以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手与脑并用及教、学、做合一就是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执行生态教学模式时要从学生在校三年的局部上把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具有层次性,如考察实训室认知层面,是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认识;模拟实训是理解层面,是对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通过模拟或仿真进行的理解操作;全真实训是应用层面,是对掌握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线顶岗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三个平台使生态元素之间进行不断的教学专业交流、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三、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制定不同的生态型教学模式,在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载体是真实设计项目,可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诊断学情,第二是创设情境,第三是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第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第五是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流程。在进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从全局把握操作程序,然后将每一步落到实处,进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一)诊断学情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日历。如果把整个生态型教学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在通常情况下,个别学生处于生态核心区域,多数学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周围。处于系统核心区域周围的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处于生态系统核心的大都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并在计划学习课程设计过程中,合理分配学习资源,以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创设情境
其中“情”主要指师生教学生活中的感情,“境”主要指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是死板地讲授专业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因此,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现顺性达情的目标。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在学校建立实地训练场所,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场地设备等可以由学校提供,工程项目方面的资源由企业提供。这样可以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是基于高职课程目标的最合乎逻辑的教学方式。同以往的知识教学相比,项目教学不仅体现了“教”什么,而且表明了应该“怎么教”。教师创设情境还有一种方法是课堂上的互动。互动的“点”应该在项目内容完成的关键处,是问题、困难激发的智慧“冲动”。智慧没有调动的媒介,就处于“冬眠”状态,而每个人都有智慧,课堂上的互动便是激发沉睡的思维能力的媒介,也给生态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
1.要素适应阶段在要素适应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结构理解能力、空间色彩认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时机,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课内、课外联系的能力。并且要将艺术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进行全面的关注,多角度观察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成功的把握。
2.平衡发展阶段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平衡稳定发展阶段是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将适应阶段的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平衡发展阶段是将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专门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接受、反馈、矫正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将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掌握牢固。具体地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生态教学的平衡发展,实现工学结合,并突出实践。项目组合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科学编排,将学与做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融教、学、做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更体现了高职教育生态教学平衡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人”的必由之路,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必然要求,更是突出专业特色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3.和谐发展阶段在和谐发展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现教育生态的最高层次为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计能力创新,进而提高职业素养。总结与积累前面两个阶段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课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之中,在实际专业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理论和方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相应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制图能力,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综合方案设计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要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引导的形成。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定位于“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必须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色,突出优势。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结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步推出相近相关专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按市场需求设立软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形成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龙首,相关拓展专业为支柱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型专业群。
(五)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
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为辅助力量。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内培外引,重在培养”的方针,并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团队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主体力量,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还可以以社会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名师为中心形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派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实际设计和创新,教师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生产,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教学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1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样的,对于大学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来说,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其中参与设计的项目,既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参与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要起到表率和带头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研创作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这种情况在大学阶段并不多见,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要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带领学生共同做项目;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专业水平不够,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和效果。
然而,随着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应的减少,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创作。而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创作提高了重视,也将会促使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同时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中。这样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各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 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完善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专业实践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奠定基础。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内容的学习,并针对各专业内容的实用性进行辅导,将各个内容之间进行恰当的衔接。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办有关此内容的演讲,讲解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规划。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该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设计课题,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设计,这样做在一定的程度上测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并且会灵活的运用各种技巧和方式,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差、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无法有效提高以及也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要求,学校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想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具有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性人才;其次,学校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才能和创新能力,并取得过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教学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4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操作性更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校企合作成为当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按照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内容仅提供参考。
4.1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了解
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设计院,组织相关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前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以后应该学哪些内容,需要做哪些准备。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透彻地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一点。
4.2 提高个人实践能力
上文中提到过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可以让学生分批进入企业实践。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下,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在学校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企业培养熟练的技工,那么很明显这是教育的退步,但是如果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被企业需要,同样的这也是教育的退步。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不仅是当下对人才培养的另一种趋势,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对一些有意愿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以及指导,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中。
4.4 项目分段加工
有些设计项目适合企业交给学校来完成,可以让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4.5 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学校可以安排一部分教师在企业担任一些职位,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学术性的问题,同样的,企业也可以派遣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必定会被打破。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发展趋势,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指导的第一要务,同时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任军君.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5):80-8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念界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个分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道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与设计的一门实用性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专业与学科较为广泛,其中不仅有建筑学、美学、宗教学、文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同时也包括了环境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巩固。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促进学校对于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规划性。利用实践教学可有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行成正确的三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主要问题
第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由于近年来高校在改革中逐渐扩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的学生质量转而变得参差不齐,且数量庞大,但是在面对毕业于就业的过程中,却无法保持原有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逐年下降为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第二,毕业生水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虽然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象,但是用人单位同样面临着大量岗位空缺,雇佣不到自身需要的人才。很多用人单位雇佣了应届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其实践能力较差,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基于这一原因,很多用人单位在应聘时,都要求应聘人员要具有工作经验。第三,我国现阶段教学体系不利于实践性课程的开展。一般来说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在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阻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形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也就更加不会主动探索构建自身的实践道路。第四,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课题,过于理想化。在我国大学期间,很多要求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都是一些假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所受的限制较少,很多学生无法正视有无限制的课题。但是实际上,设计师在对于外在环境进行设计中,要受到种种条件的约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艺术环境设计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高校盲目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成果减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第二,高校对于现阶段专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与明确,管理体制的课程不够健全,导致实践性课程无法得到实施,形同虚设;第三,很多设计公司在设计市场中简单生存,激烈的竞争,阻碍了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吸纳与培训能力。很多设计工作基本不接受实习生的实习,学校也难以找到校外的实践基地。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一,保障师资建设,促进实践教学,很多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在高校的工作促进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以及对于学术动向的敏锐性。但是,与他们的学生一样,他们缺少实践能力。没有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的经验,更加没有施工与相应的管理经验,但是在教学活动之中,要由这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所以,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聘请更多参与过一线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与学校的任课教师一同参与,共同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带领学生真正的投入到一下的设计活动当中,有效促进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缺乏实践基地,是现阶段学生无法获得实践能力的根本,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统一的实践基地,与设计类企业签订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同,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同时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也应该尽量多的才有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中对于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理想化的作业题目,对于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次,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实践化教学,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后想要找到工作的学生,建立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那些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其实践能力记性较为节制的实践能力培养。保证每个学生都获得自身希望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蔚勇,陈汉章.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陈建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兼谈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工作[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江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下——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包装世界,2010(01).
[4]陈力群.浅谈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文化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11-1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沟通桥梁的设计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员。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理论培养体系、实践培养体系、毕业设计体系等。本文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艺术设计领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伴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地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义和专业范畴的认识模糊不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城市规划、园林景区设计、小区与建筑企业和设计院,具有以上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并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城市园林设计、管理、经营、销售及生产等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于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和土建类、园林类专业为依托特色的院校。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片面强调技能的重要性,缺少艺术审美、创造性教育、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
(三)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结构认知不明确,使得环境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够,专业能力不完善等。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理论培养体系、实践培养体系、毕业设计体系等。
二、文化修养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
(一)文化修养的内涵
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二)文化修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环境艺术来源于生活
环境艺术就是将艺术的形式和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在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当中,使之达到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
2、文化修养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其设计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受市场需求、大众审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要求与约束,因此设计必须遵循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也必须掌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历史、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而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根本上取决于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除了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设计思源和设计灵感。
3、文化修养是环境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所谓人性,是指其思想、感觉、情趣、智力、个性的综合体。当这个综合体的感受与人自身深层次的情感、思想、文化表达方式休戚相关时,就形成了环境艺术的直觉和想象,即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一种设计如果仅仅是单一的符号或标识,仅满足经济和实用方面的要求,而不涉及诸如思想、情感、文化等,也就远离了人性,远离了生命之水,这种设计注定缺少活力,成为无本之源。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其所以能凭借其辉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别具特色,影响深远,是因为园林本身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极具东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小桥流水,画廊回转,诗情画意,情境悠远。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依托,创作出来的设计作品才会更生动、更深刻、更有内涵,才可能“未成曲调先有情”,才能使作品实现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三、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文化修养的对策
(一)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经典文化著作。阅读相关的文学、算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作品,涉猎国学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考察经典的建筑、园林景点,感受前人的智慧。中国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前人遗留下大量的经典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前人的经验,为自己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专业竞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关系到他们的作品,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修养迫在眉睫,需要相关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9.
[2]李川.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
[3]张春秘.文化素养对艺术设计和教学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杨鹏.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6).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功能与形式;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超级秘书网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别墅建筑设计》,邹颖、卞洪滨编著,中国建筑出版社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起步较晚,拥有的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缺乏清晰的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包含艺术和设计两方面,对学生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生活生产之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与传统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其旨在培养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的岗位人才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想卸掉,在工作上无法满足岗位的需要,与行业发展像脱节。为此,针对这种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人才发展,满足企业需要的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各类景观设计和施工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生产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岗位人才的建设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这就要学生除了具有艺术性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之外,还可以适应在一线进行施工、设计等操作。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并没有认清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不了解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一味的对着本科院校进行模仿,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如本科学生有深度,实践生产能力有相对欠缺,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人才的需要。1.2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当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说,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极为明确的,教学大纲安排也十分妥当,即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的深化、综合实践设计课程。这三个阶段在学校的安排是处于十分有序的状态下。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深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和要求,学习基本知识;在专业课方面,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技能和认知进行深化;在综合实践设计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这三方面的联系方面,学生无法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环节的认知和动手操作上,对于实际动手环节,学生对于问题的处理中不知道从何起手,对于传统低效的落后生产没有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感觉自己会某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解决步骤。1.3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加上学科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有现代环境设计的创新意识、有艺术修养;还要有实践教学经验和现代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这种全方面的综合教师在任何一个高校都是宝贵的。全国的大部分高职学校中,类似于此的全方面教师处于极其稀少的状态,导致高校没有完整的师资体系,无法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1.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课堂之上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采用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表述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和乏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走思分心;师生之间沟通较少,无法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策略
转对多数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专业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特此针对性的提出关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些许策略。2.1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航标。将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教学导向,以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调整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教学课堂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培养专业性的技能,增加学生市场就业的竞争力。2.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公司的管理模式,将课堂作为公司,将学生作为员工,将知识的学习程度作为工作量,将考试成绩作为成果,将教师的综合评价作为薪资,这样独特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的气氛,防止学生初步初入工作岗位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还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学校应该时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前沿,了解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要,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知识可以紧跟时代步伐,不会被社会发展所抛弃。2.3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数只是都是与教师息息相关的。为此雄厚的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重要导向。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教育改革体制,满足现代社会黄静艺术设计工作的内容需要,还要教师的实践生产能力和软件使用熟练度进行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校为此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除了本专业科目的之外,还应该加强与公司的对接和跨专业的学习,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逐步提升教学质量。2.4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生产进行结合,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建立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内实践资源短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正式企业的工作实训来提升专项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还可以指派教师进厂学习,在工作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公司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先进的科研成果,来满足自己的生产设计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还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签订公司协议,公司对学生进行侧重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要在自己的公司工作这种模式,让学生面向社会,使学生在装修施工、处理设计艺术效果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容上有更大的提高,提高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