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微型 化学实验 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1.目前许多学校规模办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满足不了课本中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导致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低,进行实验课外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2.现行的实验教学把教学实验提高到科学实验的层面。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精神,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计划、反思、评价和实验方法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既难又繁,时代的超前意识强,考虑了教材的前瞻性,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无法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和课外,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有“进行微型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足,实验教学处于被动的应试教育。
二、研究计划
本研究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明确了目前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产生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采取教师先提供素材、微型实验小课题等让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师行为进行比较,对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期望值的比较,得出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此结论进行再活动,对学生进行对比测试,对教师再修正教学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征求非实验班教师对结论的意见,如此不断地矫正教学行为,经过测试比较、录像课的研究,最终证实研究的结论。
三、行动实施
教师行动1:开设科学讲座,提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储存,提供选题的范围,诱发探究的动机。
学生行动1:根据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自己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例如,固体试剂瓶――青霉素小瓶,液体试剂瓶――眼药水瓶等。
教师感悟1: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瓶太少,启发学习用废的输液器的滴管自制,好多学生还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实验仪器代用品,例如,微型实验用的药匙,有的学生用的是塑料耳挖,形状与药匙相似,这仅是由大到小的思维迁移,而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次性圆珠笔的帽子来代替,根本不象药匙,但作用是一样的,比耳挖更容易获得,使用也更方便。通过自制的塑料角匙、微型酒精灯、气体发生器等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行动2:围绕教材知识整理一些微型化学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开出实验药品、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实验所必需的基本构件。
学生行动2:把事先收集制作微型实验所需的材料,根据兴趣实验内容和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制作微型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如用废弃的小药瓶加以改造变成小试管、小酒精灯,用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铝箔当作井穴板,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替代多用滴管,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制作出一套自己拥有的微型实验仪器。
教师感悟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型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热情、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师行动3:进行课本实验研究,对一些课本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把改进的微型化实验设置成研究小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加强对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过程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如制作仪器时特别强调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同学不能接触青霉素小针剂瓶等。
教师感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距离更有价值。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并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漏洞百出,有的有科学性错误。教师在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时只要实验对学生的安全没有影响,一般不进行更改,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是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素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结果和反思
我们发现,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教学“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研究性学习可以落到实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把研究当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加深了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是:实验的取样有限,它仅是一所县中一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研究的方法也很原始、稚拙,实验过程没有得到专家的指引,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行动的操作性、计划的周详性、资料的分析与解释等都可能具有狭隘的地域观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的实践研究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使教师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的交流与研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 考核方法 改革探究
基础化学是融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内容的综合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药学类、食品类、生化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作为基础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
由于我国高校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过去很少单独考核,加上实验考核缺乏量化指标,导致考核成绩不客观全面。学生对实验课都不太重视,参与实验的热情不高,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1]因此,如何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对通过对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改革来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
1.原有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考核内容局限大
目前基础化学课程的考核依然延续了很重的学科型教学的气息。考核过程中以理论为主,实验考核只占基础化学课程的一小部分,缺乏系统的实验考核流程,考核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实验的考核;过分强调评价学生“动手”的能力,学生在实验考核时基本上是照方抓药,动手不动脑,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1.2考核评价主体单一
现有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体系中,教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教师作为考核主体主观性比较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被考核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交互作用,教师不能通过实验考核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达到以考核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3考核评价方法简单
常见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评价,往往重视的是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考核的成绩主要由期末实验笔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的质量组成,只强调实验结果,造成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甚至出现编造实验数据,相互抄袭以达到实验报告的完整来应付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新的考核评价方法
2.1考核内容全方位覆盖
根据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基础化学实验中学生普遍存在只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实验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室安全规则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实验考核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尝试采取书面考核、跟踪考核与技能综合的三重考核的形式,书面考核的内容依据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基本操作技能问题、实验反应原理、指示剂的选用、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侧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实验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踪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参与的每一项实验的从实验预习报告到课堂考勤、从实验操作情况记录到实验结束仪器的整理、从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到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全面记录,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情况,以及完成实验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技能综合主要安排在学期期末进行,考核内容由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主设计和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情况,侧重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
2.2考核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过去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任课老师是考核主体,教师往往凭借实验报告和期末笔试情况来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主观性太强,新的考核体系将由任课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组成,任课教师负责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平时评价、实验报告的评价和期末书面考核的评价;而对于学生期终的综合实验考核则由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本人组成考核小组共同完成。期终综合实验考核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的三个条件:①由任课教师选定实验项目,所确定的实验项目不能是教材中现成的实验题目;②考核的实验应当尽可能涵盖平时实验操作中练习的有关基本操作;③考核的实验可行性强,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教师提前一个月将确定实验项目通知学生,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完成实验方案的初稿设计并将交由任课教师进行可行性审核,实验方案经任课教师的可行性认证以后,学生依据实验设计方案罗列出所需要实验药品和仪器清单提交给实验员并在实验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准备,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由实验考评小组进行实验现场考核。考核将由评价人员将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结果处理和实验现场答辩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实验药品的配制和仪器的选择使用是否正确、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是否规范、实验结果处理是否达到要求、现场实验答辩是否合理。我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到期终基础化学试验考核中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变被动应考为主动迎考,通过自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亲自动手对指示剂和化学药品的进行配制不但可以减轻实验室老师的工作量,学生还可以认识到试剂配制和处理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影响,增强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3]。
2.3操作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期终综合实验考核和书面考核的形式以外,任课老师的平时评价也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的评价而必须对学生平时的基础操作技能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根据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大纲要求,任课老师整理出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项目名单,如药品的称量、溶液的定容与移液、滴定操作、蒸馏与回流等实验实训项目,根据考核内容的对每项操作单元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完成时间进行量化分值设定。所有考核题目教师提前公布,由学生进行全面准备,考核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每次实验操作结束后分批次进行,考核学生名单采用临时抽签的形式进行,每次考核的学生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四名学生为一组,便于教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操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考核。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平时的考核形式对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分小组考核,每个学生的所有操作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要想顺利通过考核,学生就必须平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熟悉每一个操作步骤,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
以上对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克服了以往考核模式中考核内容片面、评价标准难以量化,主要由主观印象决定考核成绩的弊端,考核结果不但能反映出学生具备的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能体现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从而有效促进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兴奋.高职高专药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1):36-37.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01-05
实验是化学这一学科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明确规定了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即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作为教学载体的优点问题,笔者提供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引导实验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最初动机,但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机[1]。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晦涩难懂的新知识和以往的旧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同时,学生对新知识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如在讲解CO2这一气体时,可以联系氧气的特征和实验制取过程。此外,教师还应当把化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如在进行空气中的气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大家都知道空气中CO2的含量占总气体体积的0.03%,那么这个数值会改变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改变?又如,在教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发问:CaCO3与HCL的化学反应产生的CO2会使石灰水变浑浊,那么生活中常见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有什么妙招可以去除水垢吗?在小组探究交流后,学生们的答案会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
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实际,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枷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或课本。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尝试并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对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经验感想,最后教师作出总结并肯定实验中的闪光点,指出实验中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为学生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材是不可或缺的根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验挖掘教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锐意探索的求知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因材施教,适当表扬在实验中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实验的路径,引导学生探寻更深层次的知识[2]。如针对教学中“CO2的制取”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动手实验:(1)你认为CO2的装置设备可以用来制取哪些气体?试着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实验关键的步骤是什么?(3)在实验室如果没有石灰石,我们该用什么代替,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4)对于制取CO2,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最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减少演示实验的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溶液的导电性”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活动:首先,给每个小组分发相应的仪器和药品。其次,教师在讲解相应的注意事项后让各个小组拟定各自的实验方案。第三,让各个小组按照拟定的方案操作实验,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第四,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实验成果,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对于疑难问题可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操作,探究出答案。
三、注重氛围的营造,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实验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这对于教学过程将会是一种质上的改变。实验探究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模式[3]。此外,实验探究还应当注重化学知识的整体性,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有机融为一体,成为知识链条。
当然,探究氛围的营造对实验探究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保证探究实验的效果。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实行以下实验步骤。(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燃烧是很常见的,那么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呢?(2)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要有能够燃烧的物体。第二类:认为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第三类:认为要有足够的氧气。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是否必须具备以上三个要素,是否还有其他必备条件。(3)让学生分小组解决问题,教师应当在旁指导。(4)小组相互讨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交流心得,相互指出纰漏和不足的地方,教师最后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具备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4]。教师还应当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等,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预示人类在本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的记忆容量,亿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互联网的交互管理能力,各种智能数据库、CAD等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将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脑力劳动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着重探索、创新和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形式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引发了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反映了理工科及各个学科科学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 多年来,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创建国家名牌课程、“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理工科基地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为依托,全面进行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条件优良的优秀教学成果。学校实验教学硬件设备、实验室条件也发生了大幅度、跨世纪的改观,由过去的教学弱点转变为教学改革中的亮点。
当前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用好已取得的成果,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尤其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的今天,该课题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如何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巩固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工科教学,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学校扩大招生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严重困扰教学质量的难题,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我们以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平台,运用信息化教育思想和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中的“模仿型”教学,建设丰富的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
实验教学中获得实验数据,是实验课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师生都十分重视的重要环节,相对而言,对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不够。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也是正确获得实验科学数据的重要保证。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读懂实验的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等基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验教学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又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一个实验要用到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并且更加强调实验的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知识、新方法,这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难点。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方法为主线,应用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采用研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物理实验的原理,理解物理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热烈场面。
2、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
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是实验的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同一个实验,同样的教学设备会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照葫芦画瓢,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开放性、研究性是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并能充分用好已有的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
开设设计性实验时,由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实验要求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思想、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实验条件、实验参数,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开设研究性实验时,教师组织若干个基础物理实验涉及领域的课题,以科研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通过查阅资料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后写出研究性小论文等。 研究性实验可以学生个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
实验的开放性,是指实验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开放。上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和题目由学生自命题或部分自命题,由教师审核命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我校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在每一
学期物理实验中都安排有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内容。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找到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主置,并从实验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建设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1、建立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教学互动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国家级精品课程,应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应建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共享平台。
我们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优质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系统必须能反映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提炼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互的平台。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综合了几十年来我校物理实验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融合了10多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反映了与实验教学相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不断提高实验的开放性、教学的交互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按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新体系提炼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实验的教案、实验的重点、难点、仪器的原理、结构、运行机理,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指导信息;围绕学生实验课程的知识点提供了系统的网上讲座,以便学生从看起来零散的各个实验中,系统地领悟实验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围绕现代物理技术类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提供了系统的网上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已包括4个学期,224学时,78个实验的授课教案和100多个实验的习题;由物理学史,物理实验方法,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方法,力、热、电、光学量的测量方法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等内容组成的28 讲物理实验系列讲座;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等各类常用仪器的仪器库,其中包括仪器的实物照片、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及使用指导等。为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资源库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和扩充功能。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资源库系统中动态更新自己的教案,引导学生学会读懂实验,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教科书与实验室实物仪器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批学生的优秀教学实践论文脱颖而出。目前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中精选了40篇学生的代表作。
2、建设基于web的远程仿真实验系统,营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生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的运行机理,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参数设计实验,或进一步做研究性实验内容的强烈欲望,有一定困难。学生往往在教师设定好的参数和步骤中完成实验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很多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样实际上把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一种呆板式的模仿型教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与实际实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来解决。
由我校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媒体,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验教学软件。它利用软件建模设计虚拟仪器,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可在这个环境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参数、操作仪器,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用于学生预习、复习以及自学物理实验,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二段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使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在此基础上,1999年以来建设在校园网上的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进一步营造了多元化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目前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已包括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在内的56个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多年来在开设网上实验选修课、网上实验辅导课、强化师生间的交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软件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媒体,它的动态更新、动态和维护是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软件方式是用光盘等硬拷贝模式,常常存在着升级和维护困难等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用户无须手动安装仿真实验软件程序,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实现仿真实验等各种类型教学软件的自动下载、更新、运行。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更方便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更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增加的教学资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3、建立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因此它能有效地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开放模式。
为了对大面积学生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开放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并在2个学期内,对2800名学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和立体化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我校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陆续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融进了我校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成果。在反映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新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大多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内容或研究性内容、研究型课题;并配有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大学物理实验资源系统等。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了体系新颖、内容丰富、适应于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材。
关键词:高校;人文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
一、高校人文类选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等特点。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然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最主要的方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仍然是现阶段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怎样开出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在教学方法研究的问题上,我们注意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对某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但个性化色彩较浓。我们在大量的研究论文中看到,很多的研究成果都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充实完善而得出经验。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和研究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业务能力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都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研究注重单一教学方法的研究,难以透视其内在教学规律性,所以就出现了对某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或者对某位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宣传,却很难达到普遍性和示范性的效果。
二是重视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整体性的研究。目前,多数研究成果是针对某一个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教学法、疏导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已经比较规范,不仅便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操作,而且课堂效果很明显,所以一直以来受到大家的青睐。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一法一议”的方式,也就是针对某种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小见大。这种研究具体细致,针对性强,也达到了教学法典型化的要求,但是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且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法一议”往往是从某一门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突出了某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结合了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因此这种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研究水平难以提升。
三是研究思路过于狭窄,缺少对人文类选修课程整体的把握。我们曾经走访过国内的多所高校,很难看到对人文类选修课程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目前的研究往往是因为某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某种方法受到了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选修的学生比较多,因此就其教学活动进行经验性的总结。这就出现了多所高校都在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的局面,案例教学法研究的普遍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近些年来,由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为课堂教学的视频化提供了条件,不论是否符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板书、案例等都被多媒体所取代。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也片面地强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似乎没有了多媒体就没有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时代特点。这种思路必然会严重束缚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探讨和深入发展。
四是研究成果缺少系统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总结。多年来,高校选修课程在学科建设、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但是,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多数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考,没有形成利研团队,研究的目标、步骤都不明确,很多选修课都没有形成教学梯队,任课教师多是单兵作战,甚至出现教师生病或外出开会就只能停课的现象。如果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多开课多上课,每个课堂学生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一周数堂课程,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很难有时间对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更缺少对教学方法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
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构想与原则
高校人文类选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人文类选修课有别于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这类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对处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文类选修课不仅使弥补了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缺憾,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现在与未来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更高层次的知识,改变由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的方式,按照课程的要求选出一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一门课由几位教师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深度不同,而且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教学方法的关注,进而提出以课程为单位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在授课的同时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经过几轮的实验和研究,我们根据不同选修课教学日的和内容的要求和特点,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群”。这个“方法群”由一个基本方法与若干个辅助方法组成,共同运用于教学过程。“方法群”的构建旨在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为基本准则,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调动和激发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积极作用,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不仅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授课者和接受者精神愉悦,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因此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是规范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忽视对基本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用大量的影片、视频或课外活动等方式取代课堂的知识系统讲授教学,以削弱知识含量和理论深度为代价而换来的所谓“课堂效果”,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并不受学生的青睐。不论什么课程,都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因此,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不能随便丢弃的。一门课选择哪几种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
标和任务来决定,不论多么好的方法,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坚决不能用。我们曾经提出了包括团队公关式、价值澄清式、案例分析式、意义寻求式等十几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实验实践和空间有限,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最后选定了“基本方法”,即系统讲授式方法和“辅助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式、问题研究式、师生问答式、主题论辩式、行为体验式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教学方法群”,供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使用,实验证明效果很好。
二是操作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的问题。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够展示它的全貌,也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判断它的优劣。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手段,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因此,不论多么好的方法首先必须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接受,愿意运用,并且经过教学活动的检验证明其效果,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有些教师对某些教学方法掌握得比较熟练,习惯使用,对此我们也要进行调整和控制。例如“当代中国政治分析”、“社会学通论”、“心理学”这类理论性比较强的选修课程,仍然以课堂讲授的方法为主,同时辅助案例分析、问题研究、师生问答等方法。而像“现代社交礼仪”、“新闻采访与写作”这类操作性特点突出的课程,除课堂讲授方法外,同时辅助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行为体验等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对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自觉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人文类选修课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都作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内容和手段。我们的研究首次将基本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使选修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从分散的、单一的方法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研究中我们抓了两个点,一个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基本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两个模块。二是适应时展需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基本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研究的分歧往往源于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者所处的立场和具体的教学环境不同,有的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有的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多种教学方法。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人文类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理应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施教者,应该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承担着对课程进行设计、规划并具体实施教学过程,最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并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获多或少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主持或组织一些教学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教学方法的探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却很难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仅局限在一个或几个教师的课堂上,典型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鲜明,但是系统化和规范化较差,制约和影响了其示范性的效应。为此,我们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选择了几门不同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进行了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方法
化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转变原有的化学教学观念,进行化学教学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创新。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能良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化学学科是以实验实践为主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等教学实践当中,充分挖掘其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并将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化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引领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办法
1.开放性教学课堂
首先,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耐心地解答疑问。无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化学实验当中,教师都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由于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实践带进课堂当中,构建开放性化学教学课堂,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开放性的化学教学课堂,可以从生活的周围找寻与化学相关的物品以及现象。比如,水壶当中的水垢、铁质物品生锈以及盐、醋等调味品都与化学有关。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身边的例子出发,进行化学实验,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加碘盐的检验为例,探究食用盐当中是否含有碘元素,通过淀粉遇碘变蓝这一性质,采用需要的物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淀粉不会变蓝。但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判定食用盐中不含碘元素。在实验当中加入一定的食醋,淀粉变蓝。这是因为食用盐中含有的是碘酸钾而不是单质碘,与淀粉不发生反应。加入食醋的目的是为了加入酸性介质,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从而验证食用盐当中含有碘元素。只需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就能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某一主题,由教师提出,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实验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开发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其创新意识。其次,针对某一化学实验现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学生要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对实验结果如果存在疑问,需要进行假设再实验。一个问题,多种解答,从中探求最科学合理的答案。AlCl3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中与NaOH溶液滴入到AlCl3溶液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现象,这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但通过反复实验可以得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滴入溶液的量的不同而导致的。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解答自己的疑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强化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
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起点,同样也是目标。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当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化学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构建开放性化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化学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新时期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8]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关键词]五年制师专 简笔画 教学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74-01
我校是一所小教师范专科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的素质是否全面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简笔画教学,把它纳入必修课程,并作为学生基本功考核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简笔画是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它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简笔画进行了创造性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收到了实效。
一、激发学生对简笔画兴趣,寓教于乐
通过简笔画教学使学生掌握一门绘画技能,进一步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及多种教法,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简笔画兴趣。先将简笔画归纳为器物类、植物类、家禽家畜类、野生动物类、飞禽类、水族类、昆虫类、人物类等,然后从简单的器物类符号造型入手,学习简化、概括物象的方法,掌握简笔画的造型特点和规律。从临写开始到改写、写生、默写逐步达到自己设计的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乏味、厌倦,随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简笔画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和延伸课外活动,提高辅导质量
本着“课上打基础,课外育专长”的宗旨,把课堂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以及作画技巧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外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简笔画技能。组建简笔画课外训练小组,每班培养出4-5名简笔画尖子生,带动全班同学练习。一个简笔画形象要求学生们画四遍,第一遍是分析结构,默记形象特点,分析一笔画一笔;第二遍是默写,画完后与范画对照,看哪里画错了,找出原因;在画第三遍时,注意不要重复第二遍的错误,这样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形象的方法。然后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示范第四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启发学生从临摹到创作的重要步骤,学生们画完后会发现,他们画的形象基本形差不多,但神态各异,与范画上不一样。这时,老师进行讲评,指示这些画画的很好,每幅都有各自的特点,必须在把握整体特征前提下,每人应有自己的风格,然后根据他们的作品再进行引导,使每幅画的个性特点更加明显。教师查找一些有趣的简笔画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学生课外每天完成五张简笔画,每天至少记住一个形象,从临摹开始,着重练习画准形象、用好线条,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练习默写,再到学生熟练后,变成改写、写生等,为设计简笔画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课外大量的训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简笔画技能。
三、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本校特色的简笔画校本课程
目前,我省小教师专院校没有统一简笔画教材,大都参考书店里儿童简笔画资料,没有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此,我校在简笔画教学过程中,不但汲取了儿童简笔画资料的可取之处,而且还根据我校实际,师生共同开发简笔画课程资源,收集大量有关简笔画教学资料,并结合本地民俗风情,整合乡土教材,赋予了简笔画鲜活的内容和时代气息,同时,把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明显且已被学生认可的资料汇编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我校简笔画教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四、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搭建学生简笔画创作平台
学生有了一定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后,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进行简笔画设计教学。根据小学各学科教材,先选定题目,再构思如何设计形象,最后动手绘制。如《龟兔赛跑》,结合龟、兔参考图片,首先分析乌龟和小白免的形体结构,让学生记住龟和兔的神态特点,按资料上的形式画出来,再要求学生大胆地进行变形练习,启发学生,或者把脖子增长,或者把形体变胖,或者头部前后转动,并且引导学生再把头部的眼和嘴进行拟人化、儿童化处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初步完了龟、兔的形象设计。然后结合构图知识,把乌龟和小白兔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上,再配上自己喜欢的背景,运用拟人化的画法,进行《龟兔赛跑》的简笔画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