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康复;体育康复;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40-02
前言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缩小城乡的区别,最后都变化为社区。而中国社区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术后恢复或者残疾人的体育康复没有具体的实施,大多数人都是出院后自己康复,其实这是社区康复CBR(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是要讨论现阶段如何将社区康复与我们常见的体育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和垫江县、奉节县、梁平县、彭水县的公共体育场所以及该地区从事体育锻炼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了国内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查阅了近几年重庆市政府下发文件,重庆市体育局长会议、重庆市体育发展大会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群众体育的相关文件,重庆市各区、县体委的相关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文就体育康复在社区中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同调查了社区28个,发放患者问卷1 630份,回收1 58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1 546份,有效率95%。(3)访谈法。走访了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垫江县、梁平县体委领导及其体育公共场所锻炼群众共49人。(4)数理统计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二、社区体育康复的现状
1.国家政策的现状。2000年,民政部、卫生部等14个国家部委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其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70%得到康复服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50%。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重庆市社区体育康复现状。(1)领导重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社区康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能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是社区康复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够。人们对社区康复的理解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开展工作;残疾人本人及其家人对康复的认识与参与性也差,使得社区康复的推广受到影响。(2)专业人才匮乏:重庆市康复机构、专业康复人员都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又普遍缺乏康复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系统培训,所以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难得到持续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经费短缺:当前政府的资金投向主要是经济建设,对社区康复的投入还远远不足,有些地区在搞试点时,由国家拨给经费,试点结束,经费用完后,社区康复也随之陷入窘境;有些社区因经费困难,社区康复工作根本就难以起步。(4)康复设备资源不均:社区康复的设备主要是社区申请举办康复站,残联配备一定的设备,设备的多少、好坏,全根据当地的经济和重视程度来定,有需求的地方可能没钱配备,配备好的地方可能缺少技术支撑,往往造成设备的资源不均,甚至是空置浪费。
三、发展对策
1.体育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的康复训练与社区康复服务“九五”实施方案中服务指导网络的精神。要发挥技术资源的中心作用,由有能力承担康复体育教学部门、人员担当培训工作。编写教材,配合音像材料对各省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各省级的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对省内县级人员培训,直至各社区的康复站人员。体育康复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康复医学知识和体育训练的知识。所以可以由负责康复训练的人员参加,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由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参加,学习康复方面的知识和康复体育的特点。国外有以康复和体育两方面的人员一起开展康复体育的形式。应该像重庆市全科医疗中心一样,定其举办康复培训班,针对各社区体育教师,聘请专业的康复学者进行培训。
2.以社区内体育教师为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社区内体育教师是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重要环节,因为现在毕业的体育教师就具有一定的体育康复知识,在校时系统学习过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传统康复体育训练手段等,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土作。还可以依托学校,利用学校的运动设施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用再建立体育康复站,可以缓解我社区康复经费紧张的问题。社区内体育教师对社区残疾人及需要体育康复的患者情况熟悉。社区内体育教师担任基层社区体育康复员最有利的两个条件,一是社区内体育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地点都在社区的学校内,熟悉和了解病患与残疾人的体育康复需求。符合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需要,利用学校运动设施为其提供就近,就地的体育康复服务的要求;二是大部分年轻体育教师有正规高校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体育康复知识。从而增加自己在社区内的作用,还可以适当收费,增加经济收入。我们从康复服务与运动保健中寻找出一个结合点和两个提供的工作方法,即利用我市社区服务功能网络建设的时机,将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介入到社区内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去,为社区内体育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康复技术专业培训。
3.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康复专业的可行性。体育康复是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各种体育锻炼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通过体力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来治疗疾病和创伤,预防并发症,加速功能和劳动力的恢复。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康复专业是国家教委根据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于20世纪80年代末增设的新专业,是培养较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的专业。体育康复专业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而“吃香”起来的热门专业,而且还是一门可以独立“经营运作”的专业。重庆地区的体育院校开设这门专业可以为重庆市的体育人才多元化培育及体育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杏玲.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
[2]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广矿医学,2007,(4).
[3]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0-24.
[4]熊小兵.以乡村医生为康复技术骨干开展农村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2).
[5]何陈泽.社区康复医疗的做法与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1).
[6]叶华强.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J].健身科学,2006,(10).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Rehabilitation
Formed by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and Sports Rehabil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Rural and Urban Area
XIANG Jian-wen1,LI Su2
(1.P.E.Department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2.Chongqing Keji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关键词:肢体残疾 现代康复医学 社区方案 回归社会
The community extremity remnant recovery at the beginning of plan searches
Wu Zhiguo
Abstract:This article application moder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dea proposed the body disability should take enhance the integrated func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s a goal; Advocated the extremity remnant recovery plan should include to the body disability patient carries on the function barrier the appraisal.Prevents the complication to the body disability patient nursing, the surviving function training instruction.The assistance and the instruction life takes care of oneself nursing and the ADL train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ssag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is the body disability clinical recovery direction.
Keywords:The body disability Modern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Community plan Return society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3-01
现代康复医学在理念上是以提高机体生存质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社会行为为宗旨;在方法上以临床治疗学为本,以物理治疗为主,以工程技术、社会、心理、教育等多种措施为辅;在治疗方向上着重于人体功能(包括认知和感觉)的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通过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来改善个人的健康水平与生活状况。WHO总干事布伦特博士(Dr.G.H.Brundtland)说过:21世纪人类卫生问题最大的挑战将是改善生存质量,健康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最重要的前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现代康复医学的前沿,特别在肢体残疾恢复期。肢体残疾是指四肢器质性疾患和损伤引起的残疾。肢体残疾患者常有情绪反应,突然的创伤、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了终生的残疾,后天的肢体残疾造成了一种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要积极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病室的环境对肢残患者心理也可以产生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为病人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适当的配合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看电视等,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心情愉快,做好心理护理才能实现心理康复,在心理康复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理想的康复效果。
社区康复治疗的理念和技术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特和读者探讨如下:
1 对肢体残疾的患者进行功能障碍的评价
首先观察与评价肢体残疾者失去了哪些机能,尚残存哪些机能,这是康复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康复方案的制定和正确指导功能训练的基础,功能康复的评价要贯穿康复服务工作的始终,以检验功能康复的成效。
2 对肢体残疾患者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肢体残疾患者预防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预防褥疮、泌尿系感染,对于消化系统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给营养非富,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还要注意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 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
保持关节功能位,要指导患者在休息,坐位时,使残肢处于静止状态,静止时膝关节应尽量处于伸直位,而上肢静止时,肘关节应维持在屈曲45度位置,这样可以预防止关节挛缩。在康复训练中,还要注意维持和发挥健全肢的功能,保持健壮的体魄,以获得最佳的功能。对于比较软弱、力量较差的肌肉,要采用有选择性的肌肉训练的方法,对某一块肌肉或某一肌群进行专门的训练,护士要对不同的肢体残疾采取不同的训练指导方法,对于上肢残疾的患者,除了要保持好下肢的正常功能训练外,对上肢的训练,指导患者做肩胛骨内收、前伸,肩部外展、外旋、内收、内旋,肘屈曲,伸展,前臂旋后、旋前,腕屈曲训练,增强手指的屈曲、抓握、对掌及拇指的内收的训练,可用捏皮球的方法来训练手指的功能,每一项做20次,动作要缓慢、用力,每一动作历时3-4秒,如果肌力微弱或关节活动度很小,不能有效的抓握,可用海绵块代替。如果上肢正常,对于下肢的训练,护士要训练下肢的屈伸,髋关节屈曲、外展、处旋、内收、内旋,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踝背伸和内翻,踝跖屈和内翻,足趾背伸,每项做20次,时间、次数要因人而异如果患者自已不能完成训练,护士要协助患者做被运动训练,防止废用性萎缩。
4 协助和指导生活自理的护理及ADL的训练
在进行训练时,有目的进行,要针对患者的职业和日常和活的功能的需要及其需要来进行,这样才能增强治疗的目的性,提高患者康复训练兴趣和信心,加快康复训练的速度,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是生活必要的基础动作,加强肢体残疾的机能训练,护士要将功能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护士要训练患者自已坐起,扶助坐起或床头拉绳坐起,然后训练站立、床头站立,原地左右移动重心,练习移动。对不能独立做的,可借助平衡木训练上述动作。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机能及自助具学会吃饭、清洁、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至轮椅,众轮椅至厕所的移动动作,从而提高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5 现代康复技术和中医传统医术推拿针灸
1.1儒家人本哲学的人性观与现代人类医学儒家非常重视对人性的认识。儒家认为人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是不一样的。孔子在《论语•微子》中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他认为人与鸟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合群性。而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认为,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人有知、有义,有合群性,使其他事物为自己所用,具有主观能动性,为天地间最贵。《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可见,《礼记》中的观点认为“礼”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没有婚礼,“父子聚麀”(麀是雌鹿,即父子同用一个性配偶),所以永远是禽兽。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礼,用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能够不断进化和文明。其实,“礼记”中所说的人的本质——“礼”体现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即使是一些本来对整个生命世界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生理现象却还具有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比如饮食、、排泄等,变成了由文化和社会规则调节和支配的习惯。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机体中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会引起饥饿感和,但是,文化和社会却支配和决定着人们吃什么样的食物,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食,什么时候进食以及给人们安排合适的配偶。因此,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这些生理现象不仅为生物功能服务,而且还为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服务。人的全部活动和反应(包括人类行为和人类动物)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与支配。也就是说,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鉴于以上儒家人本哲学对人的看法,人类医学的对象是人,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集于一身的人。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与动物性的不同,正是人类医学与动物医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人生活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同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个小环境中,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符号的语言。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具有运动性语言中枢和知觉性语言中枢的特殊结构,人是以语言拥有世界的动物,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引感、开放内心世界;同时,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语言符号伤害以及患语言疾病的动物,而且,人还是唯一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医治的动物。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会某一个单一层面,而是他们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根据现代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只有当三者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良好状态时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会牵涉和影响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会功能损害和缺失,还有社会关系引发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等。所以,与动物医学不同,人类医学除了自然科学性外,还具有人文性质。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不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层面,而且要看到其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证。
1.2“仁”的人本哲学与现代医学人文关怀“仁”是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论语》中使用了109次“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就是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不是弄虚作假,虚情假意,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养,而是从“与人为善”的本心出发,真诚地爱护他人。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呢,《论语•阳货》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谦逊恭敬、宽容大度、诚实守信、行事聪敏、恩惠于人,待人处事做到以上几点就是“仁”了。而具体来说,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格的肯定。医学人文关怀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病人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专业人员,在患者面前更要谦逊恭敬,把患者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以平等观念和服务意识去面对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面对患者对专业知识的无知以及作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当言行,医护人员要给与宽容和理解,并给与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医护人员还要诚信待人,不弄虚作假,欺骗患者。在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思维敏捷,行为果断,不因自己的失责和大意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医护人员还应根据安全性、实用性等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质、家庭经济等因素为患者选择适当安全的治疗方法、药物等。医生救死扶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生是给人们恩惠的,应该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为出发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实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换位思考”和“黄金法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首先学会换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调换角色后希望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去作为。医护人员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医护人员怎么对待自己去对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医护人员希望患者怎么样对待自己去对待医护人员。这样通过为别人着想,不仅很好的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而且能够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1.3儒家人本哲学的“修齐治平”与现代医学人文管理有学者认为,“修齐治平”体现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现代医学中,医生作为服务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与患者建构良好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对人类疾病和健康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这都需要医护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医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仅如此,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专业技能会通过其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而患者就据此对医生形成信任或怀疑、镇静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对疾病的良好的预后充满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内在素养和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医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够很好的安抚患者心理,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镇静、对所患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且这样的医生也会得到患者的敬仰。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特别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安抚来访者不安焦虑情绪以及影响来访者做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学中“修齐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现代医学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2结论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关节患者;常规护理;效果分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恢复关节功能[1]。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能够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患者顺利实现功能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47.93±7.28)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4~81岁,平均(49.42±10.85)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2.1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合适的湿度(50%~60%)和室温(18℃~20℃)、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消除噪音、健康和快乐的气氛、适当的睡眠和充分的营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解除生理紧张,愉快地接受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1.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并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医护人员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指导家属陪伴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系统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2.3预防挛缩和畸形 根据伤残者情况,医护人员应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废用性萎缩与畸形的发生。医护人员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对伤残者姿势进行矫正,防止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使关节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用力学辅助物摆出适当位置,防止畸形。
1.2.4术后康复训练 医护针对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纠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鼓励患者及时完成锻炼计划,并对康复成果进行定期评价,更换新目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关节脱落7例(30.4%),观察组患者关节脱落1例(4.3%),观察组患者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关节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预防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功能恢复,并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进而恢复运动系统功能。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和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康复医疗体系逐渐形成。由于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康复治疗相适应的康复护理[3]。
康复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专业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4]。它源于常规护理,又区别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不仅通过各种护理手段,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而且康复护理通过各种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5]。作为康复护理人员,在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不然将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6:16-17.
[2]赵建梅.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65-165.
[3]赵会霞.康复护理用于骨关节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266.
[4]侯晓明.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3):109-110.
脑出血和爆水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个密闭而坚硬的脑壳里,还不能像换水管那样换血管,也很难像清理积水那样清理积血。如果出血量很大,积血还不能像爆水管那样外溢到屋外。脑的容积就那么大,里面已经很拥挤,根本无法像打扫房子那样腾挪家具,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静等积血慢慢被吸收。
因此,脑出血往往很凶险,很容易诱发灾难性后果(如颅内高压、脑疝形成等),甚至死亡。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脑出血能够自己止住,这首先归功于我们的凝血系统,其次血肿本身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除了少数极其凶险的脑干出血、大出血和破入脑室出血等情况,如果治疗及时,大多数患者都能存活。
脑出血几乎都有后遗症
存活并不意味着没有后遗症。
事实上,几乎100%的脑实质出血患者都可能残留有后遗症。后遗症的种类与脑梗死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性格、精神和智力的改变。但也有一些后遗症是脑梗塞患者少见的,如脑积水。具体会出现哪些后遗症,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多少、速度、是否破入脑室、有没有并发症、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
尽管现代医学的诊疗与康复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但对付脑内的疾病依然办法不多,脑出血也不例外。许多貌似合理,且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脑出血治疗手段也纷纷被质疑只是“相对的真理”。比如长期被视为最迫切、很安全的降压治疗和脱水治疗。
其实,任何治疗都是双刃剑:有些或许能为患者带来近期获益,却无法保证患者的长远利益;有些对脑有保护作用,却可能伤害其他的器官或系统。
康复的3对矛盾
正如近利和远利、付出与回报、爱情与自由、幸福和痛苦、工作与生活,甚至生命与死亡,都是人生之中难以调和的矛和盾,脑出血后的康复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矛盾1:就启动的时机而言,太早不安全,太晚又错失良机。
平衡点在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如果稳定,且血压等诱发因素控制较佳,可尽早开展。
如果不太稳定,也可以小心翼翼地开展。例如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摆放良肢位,定期翻身拍背、轻柔地帮患者活动四肢关节都是可以开展的。
当然,对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肢体的搬动。
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出血后两周一般是康复介入的最佳时机。
矛盾2:就康复的强度而言,太强密不科学,太松散又作用不大。
平衡点在科学评估、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脑出血后头两周是再出血的高发期,也是这次出血的最危险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内的康复强度,尤其是主动康复的强度和密度都不能过大。两周后,可视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再出血风险的大小、患者体质和精神状态的好坏、并发症的多少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宜强度和密度,但通用的适宜标准是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头痛头晕等症状,血压不明显升高,心跳
矛盾3:症状太多,分不清重点。
如前所述,脑出血患者可能面临着从躯体到精神、从吞咽到言语、从心理到认知、从饮食到大小便……方方面面的后遗症状。哪些才是重点,是否要同时进行康复,怎么合理安排一大堆康复治疗,是医患双方都必须面对的选择性难题。当然最好是面面俱到,但实际操作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平衡点在于因人而异,通盘考量。
生命虽然都只有一次,但不同的人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心态的不同,对生活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具体落实康复计划时就必须因人而异,将患者视为一个生命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功能障碍器官的堆积体。
在原则上和实际操作中应尽可能做到各项障碍的康复治疗“一个都不能少”,既要对患者偏瘫的肢体积极展开康复,又要兼顾患者的精神、心理、认知症状。这是目前神经康复的潮流,也是对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生命的尊重。
先学会走好 再练习走快
总的康复原则和先后顺序是:先易后难、先粗后细、先近后远、先质后量、先“重”后“轻”、多管齐下、循序渐进。
所谓先易后难,是指优先康复容易康复的,如大关节肌力的恢复相对较为容易,而且因为牵动全身,患者及家属往往较为重视。而言语与吞咽障碍的康复则相对较为困难,而且更加费时费力。
所谓先粗后细,是指优先康复粗大的功能障碍,如肩关节、髋关节的肌力往往是带动整个上肢或下肢的主要动力,且训练起来也较容易;而像手指的精细动作相对较难,也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因此在康复计划的安排上应优先考虑粗大关节的康复项目。
所谓先近后远,与先粗后细相似,就是优先恢复近端关节的肌力,然后再重点恢复远端关节的肌力。
所谓先重后轻,是指优先康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功能,如行走、抬手、点头、吞咽、大小便控制等。
所谓先质后量,是指优先考虑康复训练的质量,然后再逐步要求数量。这在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方面尤其明显。许多患者往往急于求成,在没有重新学习到正确的行走姿势时就自行加大训练力度,结果形成了诸如扫堂腿之类的错误步姿;虽然也能走很快,但一遇到障碍物或者一失去平衡就很容易摔倒。
正确的方法是:先学会走得好,再练习走得快。
所谓多管齐下,是指在康复的方式和方法上不能单一。在实操上,既要强调运动康复和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又不能忽视药物预防脑出血再发、治疗精神心理和认知症状、促进神经触突的功能重塑、改善局部的血液循坏的重要性;既要重视主动和被动的康复训练,又要联合诸如神经肌电刺激、神经反射治疗等手段。
举例说明,一个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已经基本稳定的脑出血患者,如果残留有偏瘫、言语和吞咽障碍、情绪低落、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甚至精神症状,那么在康复过程中,应首先做好脑出血的二级预防,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积极控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药物干预患者的精神心理和认知症状。
关键词:PBL教学;康复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55-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康复医学人才需求量巨大,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康复医学专业。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融入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其中PBL教学模式的引入,给康复医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创新,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天津体育学院是国内早期拥有康复医学专业硕士点和早期开办“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康复医学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收获和经验,也还有需要提高之处。
一、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先提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1]。近年来我国高校也相继采用了PBL的教学模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具有的三个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注重合作学习。
与基于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不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以实际问题作为引导,由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寻找回答问题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撰写报告。PBL教学更重视以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教师作为引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积极性。
二、PBL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1.实施步骤。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已经形成“以典型病案为对象,以临床为基础,以学生自学为重点,以教师指引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的一套范式。其精髓是充分发挥“真实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设计问题”是PBL教学的起点,而“解决问题”则是终点。①首先是问题的发掘与提出。我们的教学是以病例为载体,将基础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是建立在真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零乱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寻求问题答案,强调解决临床上发生的类似的真实问题。我们在选择病例和设计问题上充分发挥我们运动疗法的特点,给学生充分空间,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②学生分组,合作学习。PBL教学要求小班授课,我们将学生分组,每组8~10人,并配备指导教师1名。分组以自愿为原则,推选出一名组长,组长选派一名记录员。1个病例学时分配一般为4学时,两次课完成。进行PBL教学前一周下发教学资料(病例、参考书及部分问题),第一次课由组长主持,先阅读病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可以解释“问题”的假说,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否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还要学习的知识,制定学习目标和每位同学必须学习的内容,课下收集资料及相关内容。第二次课,讨论时,携带所搜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发表意见,由前一节课推举的1名同学,通过PPT总结发言。最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相关内容采用B-PBL(Bedside-PBL)。“叶昌甫平衡疗育中心”是与我校合办的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在神经系统康复的讲授中,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课堂设在了康复中心,也就是“以真实病例为模本的床边PBL”,即B-PBL(Bedside-PBL)[4]。由教师选择与教学相适应的病例,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根据大纲要求,可以是典型病例、复杂病例或者是疑难病例。教师在选择患者之前有很重的任务,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允许,患儿的配合以及他们的认知程度的考量等,以保证教学能顺利地完成。与传统PBL教学类似,分组一般由1名教师和8~10名学生组成。小组中设有组长、记录员等分别履行组织和记录等职责。课时根据病例的复杂程度由教师掌握,教学地点在康复中心和教室穿行。首先是病例讨论,由学生模拟一名治疗师,采集病史并进行康复评估,完成病例采集,其次是小组病例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及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方案,需要完善的地方由组长分配任务,课后寻找资料。第二次课,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康复方案的讨论,教师可做适当点评。然后,在康复治疗中心,了解其病情变化、治疗进展与主管治疗师沟通,可以提出并表达与该病例实际诊治方案的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与评价。最后,根据整个病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撰写一个完整的PBL案例,保存资料,为最终建成一个PBL病例库做准备。
3.PBL与CBL相结合。在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一部分都完全适合使用PBL教学模式,我们还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三、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经验
1.从学生角度看,通过实施了3年的PBL教学方法,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及合作精神都有了很大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参加全国康复技能大赛取得佳绩;在各大医院就业能很快掌握技能,受到医院和患者广泛好评。
2.从教师角度看,表面看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模式,教师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善于把控整个学习过程,作为监督者和评估者,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当学生思路偏离教学目标太远时,要适当加以引导,最后,教师的归纳总结将教学目标完整地体现出来。
3.评价方法的建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合理的评价方法既决定着PBL教学改革的成败,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标志。教学方法变了,对学生的考核就不能沿用过去的方法,无法使学生立刻体会大课讲授与PBL之间的区别。PBL教学评价应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互评,小组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小组老师(均有相应的评价量表)。我们的期末考核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小组评价的成绩占到40%,比较好地检验了PBL的教学效果。
4.经验与不足:在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经验,比如在病例的选择上,既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有挫败感;又不能太过简单,让学生觉得没什么兴趣。难易适中,学生感觉有能力解决,但还有完善之处,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能很好地融入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观念,PBL是一种获得知识和培养缜密思维的有效学习方法,老师要有课程设计的能力,引导为主,不要过多参与意见,控制好讨论的气氛和节奏。
PBL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新事物,从被认识到被引入教育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习的本质,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真正是教学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符合当代医学教育要求。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它,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优劣互补,才是最重要的。PBL教学模式和理念康复医学教学中是适用的,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相应的教材,为培养合格的治疗师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Tavakol K,Reicherter EA.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2]王玉彬.“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探讨与应用[J].分析与研究,2012,(2):79-80.
过去10年,欧美多个国家陆续发表了慢性腰痛治疗指南,其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有一定的参考性,多数治疗指南认为运动训练、非甾体消炎药、生活方式指导、手法治疗等有一定疗效。在欧美国家,慢性腰痛的从业人员包括物理治疗师、全科医生、康复医生、骨科医生等,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腰椎稳定性训练、手法正骨、有氧训练、药物治疗等,与中国的治疗手段有所差异,欧美国家更注重患者本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的运动训练。
近年来,各个流派的腰痛治疗技术传入我国(如悬吊运动训练技术等),经实际验证,确有疗效,逐渐在康复医学界推广并扩展至社区医疗体系。正常脊柱本身具有稳定性
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①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②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③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④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主动亚系由肌肉和肌腱组成。采用去除肌肉的实验证明,缺乏相应的肌肉的支持,腰椎可以在极其轻度的负载之下变得非常不稳定。
神经控制亚系主要接受来自被动亚系和主动亚系的反馈信息,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然后启动相关肌肉的活动,实现稳定性控制的作用。神经控制亚系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肢体运动,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来保持肌肉稳定性,如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多裂肌和腹横肌活动先行启动。而慢性腰痛患者这些肌肉的启动时间相对较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控制功能障碍。脊柱周围肌肉保持脊柱稳定
根据功能和解剖位置的不同,将脊柱周围肌肉区分为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两类。在肌肉保持脊柱稳定的作用中,局部稳定肌起到主要作用,整体运动肌主要作为身体运动所需的动力的来源,负责做功,而在保持脊柱稳定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整体运动肌 位于表层,在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布,如连接胸廓和骨盆,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
局部稳定肌 通常起源于脊椎,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通常位于深部,在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具有静态保持能力。脊柱最重要的局部稳定肌为多裂肌,其他如腹横肌等也起到类似作用。
腰部多裂肌处在腰部肌肉中的最内侧,每块多裂肌由5个不同的肌束组成,每一束由一系列来自棘突和椎板的肌纤维束组成。椎板的肌纤维嵌入到下一个椎体的横突,第5腰椎的肌纤维嵌入到第1骶椎的背侧骶骨小孔上。
有一些多裂肌中最深的肌纤维依附在椎骨关节突的关节囊,可以保持关节囊的紧张度,避免关节软骨之间的撞击。多裂肌的作用包括提供脊柱的节段稳定、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前凸、控制小关节的运动、调整椎体间压力和负荷的分配,多裂肌是唯一一块主要起保护椎骨作用的肌肉。腰部多裂肌在低负荷功能性活动中(日常生活)一致性的激活可能反映了它在保持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
稳定肌群的功能障碍以肌肉萎缩、功能抑制为主;运动肌群的功能障碍则更多地表现为肌肉的过度紧张和短缩。稳定肌群和运动肌群的区别,见表1。为何腰椎容易损伤及发生退行性改变?
腰椎受力情况分析 日常生活中,腰椎承受较大压力,这些压力成为腰椎损伤和退行性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腰前屈并抬起重物时,需要背部、臀部等肌群收缩以提供力量,可以把腰椎理解为支点,搬起的重物由于距离腰椎较远,其杠杆力臂较长,而背部和臀部肌群距离作为支点的腰椎较近,其杠杆力臂较短必须产生较大的力量来弥补自身力臂过短的缺陷,椎间盘内压的测定反映了这一压力变化的情况。
有研究报告,腰椎间盘的压力在平躺时候是150~250 N,直立位时是500~800N,挺直坐位时是700~1000N,当弯腰抬起10 kg的重物时候是1 900 N。另一个生物力学试验报告,在健康青年分别提起14 kg和29 kg的重物的时候,L4/5椎间盘的压力大约分别升高到4 000 N和5 500 N。在向前弯腰时,腰椎间盘内压增加(因为腰部的弯曲力矩加大)、髓核向后移动(相邻椎体后缘张开、前缘靠近)、后侧纤维环承受的应力急剧增加。向后伸展腰部时,力学表现相反。因此,部分纤维环撕裂的年轻患者在急性期恐惧弯腰、N绳肌代偿性紧张限制弯腰的动作。
腰椎关节突的面积较小 压力的改变很容易导致关节突关节面上所承受的压强的改变,因此,在姿势的改变中,腰椎关节突关节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当腰椎前凸加大时,关节面间的压强增加。而且,前凸这一姿势使增加的压力主要集中于关节面的下缘,所以进一步导致非常高的应力集中。而当腰椎轻度前屈时,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比较平行,则两者之间的接触应力也比较小。部分中年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并出现关节炎时,患者在腰前凸增大的姿势(站立、腰后伸等)腰痛加重,在腰后凸的姿势(坐姿、蹲姿等)腰痛减轻。部分患者仰卧时腰痛加重,可能与患者仰卧时腰大肌紧张致腰前凸有关,患者在仰卧时屈髋屈膝(腰大肌放松)或侧卧并轻度屈髋,则腰痛可以减轻。
与中立位相比,中度屈曲时,腰椎管的横截面积增加12%,而后伸时降低15%。在后伸位椎管容积减少的原因有2个,一个是黄韧带向前膨隆,另一个是后伸位导致构成椎管侧壁的椎弓根更加靠近。
老年人黄韧带弹性下降在腰椎后伸时,黄韧带无法像年轻人那样弹性回缩,而是形成皱褶,当这些皱褶向前侵入椎管时,会进一步加重椎管的狭窄。腰椎管狭窄患者被迫采取坐位或蹲位,其目的在于使腰椎恢复至轻度屈曲的状态,从而增加腰椎管横截面积。很多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以骑自行车而不能长距离行走,就在于骑车时腰椎处于轻度屈曲的状态。
主动运动在腰椎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
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腰部稳定肌群的萎缩,有研究表明,卧床48 h后腰部稳定肌群即开始萎缩,这提示较长时间的卧床对患者可能弊大于利;而另一方面,过度劳累会导致腰部结构劳损。在腰痛的治疗中,强调无痛下生活(避免超出身体生理上限的负荷)、无痛下运动(通过运动防止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的功能下降)。
学术信息
抗生素干扰婴儿肠道微生物组
在我们的肠道里,生活着许多微生物群落,它们在调控人体代谢和免疫防御功能上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组。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6月15日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会降低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患病婴幼儿用抗生素治疗已成常规做法,美国孩子在2岁时平均有过3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美国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2年时间追踪观察了43名美国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收集了这些婴儿的排泄物样本及其母亲在分娩前后的排泄物样本。研究表明,母亲身体内外的微生物组可能通过母乳喂养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发展施加影响。使用抗生素、剖宫产和主要喂食配方奶粉都会降低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和芬兰同行采集了39名芬兰儿童3岁之前的排泄物样本。结果发现,抗生素治疗会导致婴儿期孩子的肠道微生物组稳定性下降,在治疗后,一些肠道微生物会暂时携有对抗生素耐药的基因。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18-02
一、背景分析
自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目标,进行一系列尝试和改革。其中选项课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实行的教学模式之一,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层出不穷。尤其是体育选项课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身体基本素质,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促其所需、展其所为、学其所能。
二、我校体育选项课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我校是由原重庆市万州卫生学校和重庆市万州中医药学校合并组建的具有专科层次的三年制普通高等院校。自2006年合校以来,为了紧跟时展的步伐,我校2008年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定为“普修课+选项课”。
改革初期的2008级、2009级大专班学生开设三个学期体育课,第一学期为公共必修课,技能教学内容主要为太极拳,36学时;第二、三学期为公共选项课,共72学时,开设健美操、篮球、乒乓球、传统保健体育四个项目。选项课比例约占总课时量的67%。
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2010级开始,学校将体育课增加至四个学期,即第一、二学期为公共必修课,技能教学内容调整为太极拳和太极剑,共72学时;第三、四学期为选项课,共54学时,开设有健美操、篮球、乒乓球、传统保健体育、羽毛球五个项目。选项课比例仅约占总课时量的43%。但第四学期的选项课也仅有三个系部开设,其选项课比例仅仅只约占总课时量的33%。
从课程比例来看,教学改革加大了教学比重;从选项课项目上来说,多了一项;从课时上对比,课时量有所增加。但是,选项课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却大大减少了24%,有的系部甚至减少了34%。目前,学校仍实行这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将一学期的太极拳调整为学习一学年的太极拳和太极剑。笔者认为,这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项目设置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体育选项课的设置更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主要前提。我校目前开设了健美操、武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五个项目。据统计,我校女生比例约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选项课的项目设置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例如:护理专业对学生保持端庄的体态和优雅的气质有较高的要求,开设课程的时候也尽可能地顾及了这一因素。可以多开设健身美体的项目,如瑜伽、形体、拉丁、普拉提等塑造形体的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然而,我校目前选项课项目设置少,且没有充分考虑女生比例和个性特点,形成了与我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和学生的需求不相符合的局面。
3.师资队伍
我校专兼职体育教师15人,承担选项课的教师仅有5人,然而这些教师却承担着整个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师生比例差距较大。据调查,承担选项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热爱本专业,加上学生浓厚的学习和锻炼兴趣,教学效果明显较好。但是,我校绝大多数教师虽然都拥有专业的技能,却因教学与自己的专业不符而疲于应付。目前学校正大力开展示范校建设,因此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4.场馆设施
充足完善的场地器材是实施选项教学的保证。体育教学改革前期,正处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初期。目前,我校拥有综合体育馆1个,内有健美操房1间、武术房1间、乒乓球房1间(内有乒乓球台20张)、羽毛球场4个、篮球场2个,房间里镜子、把杆、音响设备、投影仪等设施配套齐全。还有室外标准塑胶跑道1个、乒乓球台26张、篮球场6个、排球场1个、网球场1个。虽然学校在不断地改善体育场馆和补充体育器材,但仍满足不了体育选项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三、体育选项课改革的形势分析
1.准确的办学定位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体育选项课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和体育同样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促进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医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怎样预防疾病,通过医疗手段去除疾病或排除影响健康的因素;而体育则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或技巧,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两者既有较大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医学知识,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更重要的还是能够切身体会健康的重要性,并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体育选项课就为学生提供了掌握一两项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重要措施和有效平台。
2.一系列政策性号召对我校体育选项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所高专院校,我校始终紧随时展的步伐。而作为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我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在了全市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与此同时,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健康校园”建设、“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等等,一系列活动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四、对策与结论
1.研究对策
(1)合理设置项目。根据学校生源情况、男女性别比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科学调整选项课所占体育总课时数的比重,适当调整或增加选项课的项目。
(2)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育选项课的开设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多样性体育锻炼的需要,首先,应该通过业务培训、进修等方法,让现已担任选项课的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新型体育教师除具有一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外,还应该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探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也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有利条件,学习并借鉴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医学等相关知识,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水平。
(3)加快改善场地器材条件。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虽有一定规模,但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高校人均运动器材配备的标准,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几个非常受欢迎的项目,必须调整或灵活处理其场地问题,进一步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综合利用。考虑到学校所在地阴雨多变的天气情况,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场馆设施或简易室内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2.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我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各类学生兴趣的需求。
当然,目前学校仍处于有利形势之中,需要对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进行全面的、形象的、深入的梳理和客观的统计分析。在紧密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更加适合学校基本情况、紧跟学校发展步伐、更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颜雪珍.泉州师院公共体育自主选项课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2).
【关键词】影响;免疫;后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6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67-02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近几十年,随着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理论认识已从最早的抗感染免疫深入到了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等层次,具体体现在免疫防治、免疫诊断、免疫生物技术等方面,在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研究上也有很大进展,尤其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因素较多,对机体的健康影响也较大,现就在此对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以供人们在进行保健过程中参考。
1.年龄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年龄阶段不同,机体的免疫力也不同。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出生3-6月后,由于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已消失,所以容易发生感染。老年人由于胸腺萎缩,免疫细胞的数目减少、功能减弱而导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所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青壮年的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功能正常,免疫力较强。
增强中老年人免疫力最主要的方法是合理的饮食和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预防接种也是一种自动免疫,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机体会自动产生免疫力,并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某些传染病的目的。
2.饮食因素
营养不良是免疫功能低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蛋白质和热量不足,不但可使胸腺萎缩,而且可使补体合成不足,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识别抗原传递信息的能力下降。另外,胸腺萎缩可使T细胞成熟受到影响,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又由于B细胞识别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CD4+T细胞辅助才能产生抗体,所以体液免疫功能也下降。加之吞噬细胞、补体的作用减弱,从而使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会减弱。
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力。每天摄取主食大约三到六份、牛奶两杯、蛋鱼肉豆类大约四到五份、蔬菜至少三份(以深绿色蔬菜为佳)、水果两份、油脂二至三汤匙。并且饮食要多样化,不要总是吃某些特定食物,这样容易造营养的偏废。同时要多喝水、多运动、多休息,少吃甜食、少油脂、少喝酒。
3.神经内分泌因素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既与内分泌系统有许多区别,又有诸多共性,这也是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基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和实现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内分泌调控也最终由循环血液或组织液完成,故在此交汇路途上难免发生交叉性影响和作用。所以神经内分泌或免疫内分泌联系在活体内必将受到免疫或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精神和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共同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活动。现已证明免疫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这些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药理剂量时对所有的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生长激素、胸腺激素对免疫细胞有促进分化和增殖的功能。当然,免疫系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4.心理因素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人脑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证明,人脑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就意味着,人体对各种病症的抵抗力,将会受到心理情绪因素的影响,即人脑会影响免疫系统,因而也会影响人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美国耶鲁大学的凯斯尔等人曾对"腺体热"在西点军校1400名学员中的传播情况做过研究[2]。他们发现,200多名发病者大多是志向远大但学业欠佳者,其父辈又往往是些"非凡的成功者"。这就意味着,疾病的侵袭对象正是那些军校生涯中感受压力最深的学员。疾病与"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是一项颇有争议的研究课题。所谓"生活事件"是指那些迫使人们改变现有行为方式的环境条件变化。如居丧、新婚、得子、解职等。专家注意到,人类在居丧期间远比平时容易得病甚至死亡。为了弄清这种疾病易感性是否确系免疫系统功能失常所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巴特维帕等人,曾对丧偶不久的26名试验对象进行了免疫功能的测定[3],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居丧两个月之后,体内淋巴细胞的渗透性便明显低于年龄、性别和种族都相同的普通人。这就是说,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至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持续一年之久。科学家们近来研究了日常社会活动中各种紧张因素对常人免疫系统的影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格拉泽等人,曾对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75名医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考试的当天,学生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比一个月前大为降低[4]。另外,在学习的紧张阶段,学生唾液中所含抗体的量也会有所减少,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的免疫系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大多数动物实验的结果也都证明,处于紧张状态的动物同样比较容易得病,甚至看来无足轻重的环境条件变化也会对健康有所影响。这就是说,精神过度忧虑或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至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害。另外,还有许多试验也证明了人脑会影响免疫系统,因而也会影响人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由此可见,保持平衡健康的心理状态,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古谚说:"一笑治百病",用积极的人生观面对生活,适度的抒解压力,多接近大自然,多笑一点,更是各种增强免疫力绝妙方法。要有一种兴趣,一种能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一个人起码要有一种以上业余爱好,它能增添你生活情趣,同时也是消除疲老的良方。别抑制坏情绪,要学会释然,回忆美好时光是释去坏心情的一剂良药。伸一下懒腰,做几次深呼吸,去打一个短暂的电话,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烦心事很快会被你的忙乱冲掉。哼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无人在时可大胆地高声唱出来。静静地望着窗外,或闭起双目,想象轻松愉快的事。
5.某些药物及治疗方法
有些药物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些药物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力,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选用对疾病治疗效果好的药物,而且还要考虑药物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在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疾病时,要用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等,这些药物可抑制或减低免疫应答。某些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左旋米唑、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干扰素、某些中草药等,这些药物可增强、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对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某些继发性免疫缺陷和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放射线对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等有破坏性,所以在使用放射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也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
由此可见,要预防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对机体免疫的破坏,一是要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二是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在查明病因进行对因治疗的前提下,可适当合理的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
6.疾病因素
一般来说,机体的任何疾病,对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骨髓、胸腺等器官的疾病可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另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则因免疫系统后天各种因素所致损害而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分化出现异常并引起免疫功能不全[5]。如肿瘤患者,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损易患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可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而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减低或丧失,因而临床表现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严重继发感染,或因体内突变细胞不能被清除而继发各种肿留。
对于机体的疾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样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且有利于保护机体的免疫系统。
7.体育锻炼
陈佩杰对坚持锻炼10年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其血浆白细胞介素的活性比对照组普通老人明显增强[6]。实验还证明,适当的锻炼能显著增强抗体反应,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减慢实验动物的肿瘤生长。比如:著名生理学家河野对有每周坚持5日以上,每日2小时运动习惯的人进行了免疫机能测定,并以无运动习惯的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具有运动习惯的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反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运动习惯的人单核细胞对酵母多糖的吞噬机能大大高于对照组[7]。因此,运动习惯对细胞免疫有较大影响,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则较小。因此,运动习惯对细胞免疫有较大影响,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则较小[8]。袁家齐等对坚持每天慢跑锻炼二年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后即刻T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改变,2小时后T淋巴细胞百分率上升,淋巴细跑转化功能明显上升[9]。
由此可见,坚持经常性适度锻炼,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8.爱情对免疫的影响
爱情因素本属于心里因素,但因其特殊性,故在此单独探讨。爱情能使男女双方情感愉悦,心情舒畅,有利于大脑皮层功能的协调,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有时会创造出许多医学上的奇迹。心理学家在对爱情与人体免疫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时发现,在爱一个人或被爱时,其机体免疫力会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爱情是男女双方思想感情上的和谐,是心理活动上的一种相互补充,这种心理作用还能转化为生理上的效应,从而使双方体内分泌出一些利于健康长寿的代谢物质和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大量研究证明已婚夫妇的寿命一般会高出离婚、寡居或不结婚的人,离婚会导致情感大起大落、意外死亡及心脏病死亡危险大增,当然如果婚姻生活极不幸福,分手还是有益健康的最佳选择。而对朝夕相处的夫妻来说,如果经常吵闹、感情不和,极易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减退,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由此可见,和谐的夫妻关系,适度的性生活对于身心健康有益。可以使人的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对巩固人体免疫屏障、抵御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9.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运动习惯、作息习惯、交流习惯、嗜好等等所有的生活习惯。
健康和营养专家指出,现代人健康指数不达标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影响他们健康最主要的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慢病形成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慢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健康人群中,六高一低(在体力和心理上接受疾病水平的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现象的发生常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10]。换句话说,目前有2/3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保持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医学研究表明,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是可以预防和及早发现的,其中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自我保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这就是充足的睡眠,不吸烟,少饮酒,均衡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找到适合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龙振洲.医学免疫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150~151.
[2] 卓然.心理与免疫的关系.健康与生活,2006,09.
[3] 卓然.心理与免疫的关系.健康与生活,2006,09.
[4] 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心理学动态,1998,02:12~16.
[5] 李在连.临床免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4~69.
[6] 陈佩杰.长跑锻炼老年人血浆白细胞介素活性的变化及其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可能关系.生理学报,1992:44(2):197~201.
[7] 谭延敏.高校女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与体育教学改革.沧桑,2006,01.
[8] 孙治平.体育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