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农业旅游总体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总体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旅游总体规划

第1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1安图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安图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主景打牌、多点开花,山上引人、山下留人”的发展战略,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主动承接和补充长白山主景区相对缺失的乡村旅游度假功能,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安图县已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和全省唯一一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安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0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属于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属于发育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现在属于成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受长白山旅游景区带动,附近一些村民从生计考虑,在长白山旅游线路边缘,开办餐馆、民间住宿。部分具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利用自己的承包土地种植游客喜欢的农产品,出售给过往游客。境内一些旅游资源明显地域,从经济利益考虑,由集体或个人进行简单包装,对外进行经营。

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随着长白山旅游热的升温以及境内起步较早的企业或个人开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引发了市场效应,掀起了以业内单位团体为主、外来企业及个人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出现了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办旅游的热潮。由于受时代、理念、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市场比较混乱,竞争很激烈,许多经营主体被淘汰出局。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对旅游开发给予了相应的指导与支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图县旅游局全面介入常规的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目前):这一时期,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已全面开发实施,安图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发展旅游经济提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全力扶持发展县域旅游业。以长白山及县域经典旅游名胜为龙头,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现状

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优化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乡村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乡村游憩系统。突出当地乡村生活模式,塑造享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理念,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民居客栈、乡村养老社区等新产品业态。重点打造明长路乡村度假带,开发一批参与性强、地方特色浓郁、服务设施配套、卫生环境良好的山地农家乐、林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特色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依据用地单位申请的实际情况,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的土地。供应的建设用地多数为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3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安图县旅游用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同步衔接,存在互相冲突,调整规划难度较大的现象;地类较为复杂,特别是有些还涉及搬迁,导致土地征用难度增加;个别企业缺少融资手段,资金投入不足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管理问题主要是,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各方面的制约,导致了农家乐的用地指标得不到解决,因此用地审批和用地管理存在困难,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

4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的措施

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处在较低水平,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仍未摆脱旅游资源大县却是旅游产业弱县的现实。为推动安图县旅游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提出如下乡村旅游用地对策:

坚持实行规划红线控制原则。根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梳理,按照各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划定范围,用规划红线进行控制,预留旅游项目用地。

第2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

第3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以服务于我区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工作任务

分析研究城镇、村庄存量集约土地利用潜力,科学确定全区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和加强耕地保护为重点。进行人口、耕地和各类农业用地需求预测,搞好与相关规划部门的衔接,确定城镇、村庄用地控制范围规模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用地指标,同时把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确定年和年的专项规划用地项目,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用地保障。变更详查成果基础上,更新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绘制区级(125000镇级(125000村级(110000土地利用规划图件,形成修编后的规划大纲、规划方案、规划文本、专题报告等各项文字成果及电子图件,报上级政府审核、批复。

三、规划时限与规划范围

(一)规划时限

以年为规划目标年,本次规划修编以年为规划基期。以年为近期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采用区、镇二级规划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按照市里的安排。

1.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本区行政管辖范围。

2.区负责编制区、镇二级规划。

3.包括:发改局、农业、旅游、环保、计生、交通、统计、规划、体育、卫生、畜牧、教育、公安等。全区国民经济各部门专项土地利用规划。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1.前期准备工作

结合区实际,组织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专题研究内容、项目,落实经费和办公地点,召开全区动员大会。

2.调查研究、用地预测

采取上下结合方式,根据《区规划修编工作方案》要求。区镇同步开展,由区政府统一组织部署,国土分局牵头,搞好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衔接。各部门要进行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确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经区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拟定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各类用地的规模,空间布局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等。提出有代表性的专题报告和部门用地计划。编制专题土地利用规划报告,作为新一轮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3.规划修编前期成果

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各部门用地计划的前提下。编写规划修编大纲,编制修编前期准备工作报告、现行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报告及五大专题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聘请专家审定,上报上级政府。

五、成果要求

组织今后规划期内实施指导全区土地利用的依据和准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是新一轮规划意图与决策的体现。规划修编主要成果包括:主件、附件、规划依据等有关资料图件。

主件:

(一)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文体

(二)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三)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四)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五)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成果

附件:

(一)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有量研究

(二)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三)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第4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第5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状总体问题调查取样必要性展望步骤

1、项目概括及主导思想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发展纲要,以及该地域总体社会环境现状、主导产业链及产业动力结构、人文文化、居住人口形态、地域空间格局等因素,力争设计规划出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和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5-10年)。

2、该地域现状存在总体问题

2.1村庄内房屋布局凌乱,环境较差,旧村房屋位置无序,村道不整,地基高低不一。建筑外观有一定地方特点,但特色不明显;新区路面也不整洁,新旧区域,建筑周围小环境均比较差,乱堆乱放现象均比较严重;老村部分旧宅废弃,用地浪费严重;

2.2水体环境受垃圾及堆放物影响环境不佳,直接或间接排放物以及给排水不严格区分,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

2.3缺少大面积树木绿化,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业观光示范园及观赏果、树木等合理布局;

2.4电力及各类线路搭接混乱,有待梳理整治;

2.5村民卫生环境意识较差;

3、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前期的调查及取样(其方法)

3.1访问调查

项目小组,组织访问被调查对象(企业或村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需要,必要时由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采访(深度访谈)。

3.2电话调查

用电话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归类,通过对调查样本分析整理,得出数据型结论,使之成为规划中较有效的构思依据。在选定合格的被访问对象之前,还要进行电话样本的甄别调查。

3.3小组座谈会调查

以5-10人为对象,通过座谈会方式,征集村民的各种意见。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需

求的验证和深度开发的潜在可行性探索,作为规划中定量的分析方法。

3.4建立各种数据库,寻求政策法规的支持

对村镇一级的每年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组织、协会提供的资料;建立起为远期规

划服务的各种数据库,通过当地政府每年公开发表的各类统计资料(二手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事前调查阶段或微观环境动向调查有充分的依据。

3.5土地开发竞争力和环境评估的调查。

3.6本次调查特点及达到的目标。

明确调查目的,彻底阐明需求,准确分析相关数据,提出详细的建议。

进行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调查方法设计根据调查目的、时间、预算要求,从各种调查方法中,比选并进行最适宜本次

规划的调查。从而,以调查目的为核心,从调查设计到分析直至控制性规划出台,形成一体化实施战略。

需具有经验丰富的专职调查员实施调查通过问卷的设计,培训短期专职的调查员,进行直接的一线调查,从而搜集可

信度较高的第一手数据。

由专家组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从而较完善地规划出适合东里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调查团队具有丰富的产业领域经验与专业规划水准,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

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采用迅捷、高效、匿名的调查方法,对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与研究,从而做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

4.进行村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4.1全社会大环境和时展的需要;

4.2进行村镇规划是改善一些传统观念及基础设施的需要

4.3是调整村域布局、改善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4.4是发展村镇新兴产业,达到综合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

4.5通过总体规划的合理布局,使村镇一级达到防灾减灾的功能;

4.6通过总体规划达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目的;

5.发展地方经济与未来产业链开发规划

5.1目前当地市场经济现状5.2对未来市场分析与定位5.3市场开发与市场突破的战略思路

5.4产业合理布局与竞争能力指数

6、新农村建设可开发空间的展望规划及功能布局

6.1用地功能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2重点片区控规方案及实施的可行性

6.3与周边村镇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土地功能过渡方法研究

7、规划方法、实施步骤及相关内容:

7.1对新村镇土地的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7.2对现有的道路及基础设施规划7.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4对遗留的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7.5镇域协调发展研究及本村发展目标、性质与职能7.6东里村发展规模定位及依据7.7村镇协调发展规划与村域总体布局7.8镇域空间结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7.9现有村域土地功能调整优化7.10生态环境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合谐7.11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定位

7.12对村域内防灾减灾的规划研究

[实施步骤]:

1、由于东里村.新旧村落德现状分化明显,有利于规划的合理布局和调整;同时由于整个村落贯穿着一条狭长的水系,有利于营造水体环境;建议该村规划的整体意向应从环境入手,激发村民的生态发展意识,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调整现有居住结构和立面风格,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短周期农副产品为起点,启动以农业生产为主,特色二、三产业为辅,延伸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工业配合发展,最终带动旅游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东里村成为以农业为主导,以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宜居型、生态型、健康、环保的绿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2、由于该村土地功能分布时,集中与分散比例适中,适合传统与特色农业结合发展;其努力目标为建立农业生态生产园区农业生态采摘观光园区达到新农村生态休闲渡假村。依照国家政策法规,对居住区及其他用地进行科学总体规划,逐步把人口由旧村向新村转移,逐步退老村为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保护观光种植园区以及生态系统环绕的民俗游览区。新村的建设不但可承担本村村民的居住,同时逐步进行集约土地开发,使之成为旅游住宿区域。同时引导化工企业场区搬迁到下风向远水区域。配备污水处理站,逐步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合理发展地方船泊加工优势,引进技术,优化生产,不但安置本村的劳动力,而且还要增加对社会的就业率,多渠道提升农村企业产业链的发展。

3、由于该村距离大城市较近,交通便捷,有利于农产品的对外输出;为其结合自

身产业链发展优势,成为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的旅游村提供了可能性。

4、启动阶段(即美化环境,提高村民意识,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4.1开展美化家园大家谈宣传,描绘未来美好蓝图;发起生态家园村民建,改善生态环境活动,号召村民改造自家及相关区域环境,进而达到提升村民卫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4.2以村集体为核心,以现有新村为基础,选择性拆迁部分废弃住宅,以及宅基地位置不合理的临时建筑。退还为公共设施用地以及统一规划后的环境景观用地。选择性修缮具有居住价值的住宅,对于位置合理,利于规划景观建设的房屋可引导性进行商业地产修缮;对于有居住价值但位置不合理或影响街道景观的房屋可暂时保留,被拆除部分按实际情况进行补偿,村民按规划统一到新村建房;资金由村民和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担;(改善环境,初步完成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节约建设资金)。

4.3改造电力及其它线路的乱穿乱搭现象,美化街道和市容。

4.4引导农民在自有承包的耕地上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产品,并开发销售渠道,以增加农民信心和补给投入资金;与此同时按规划种植一些景观树种和集中绿地。.

4.4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可引导有能力者或集体出资规划合理位置建设合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此环节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应依法将应有部分收益纳入地方国库,同时应考虑土地补偿等多方面因素.。

4.5 规划调整已有鱼塘,并选出在总体规划中前期投入少的水域或位置增加新鱼

塘(经营模式有待调研决定)。

4.6引导农民在建沼气池,逐步形成作物沼气鱼塘作物的循环农业生态链,

即美化环境,保护水体,又增加经济收入。

5、调整阶段(进入新农村建设模式,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5.1待第一阶段完成之后,整个街道基本达到美观,农业生产初具特色。此时引

进采摘园概念,仍然由短周期见效快果品做起。从而调整经营模式,重新配置劳动力,使人尽其能,部分园区逐步统一管理,期间继续栽种果树及部分景观树种。

5.2配合采摘引导村民初步开发住宿及饮食服务业.

5.3鼓励不合理位置住宅搬迁进入新规划村,并给予补偿,鼓励市场经营。

6、发展阶段(改变现状,模式成型,快速发展)

6.1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村集体继续迅速增加。在此基础上,

依据规划蓝图,申请省市一级新农村建设办的资助;以村委会为主体,相关农民个体为副的出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旧村不合理位置的住宅全部拆迁,对合理位置住宅进行规划保留及特色修缮改造,完成旧区域以种植业、旅游业为主的全部功能转化。

6.2完成路网的改造,同时进行线路重新规划,种植规划需要的各类景观植物,配

备标识,雕塑等设施。

6.3打造水体环境,改造水体两岸景观,修缮和美化各座桥梁。

6.4引导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到合理位置,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之形成具有

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吸引外地及海外客商,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6.5打造“采摘园”、“垂钓园”,”民俗园”,”农家乐”,”舟光掠影”,“旧舍采风”等

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形成精品服务,作出自身的品牌。.

6.6更新村镇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发展分散住宿同时,修建疗养宾馆等,以招揽

游客。

6.7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合理发展新型产业。至此规划实施完成,计划周期5-10

年。

8、规划的总体结论及成果

通过调研、沟通和了解,从而形成廉贻镇东里村的修建性详规(分为建筑、市政、景观几个部分),以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型的多种经营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远期战略规划。

要求规划成果要汲取凯文・林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展的一些生态理论。使村域规划凝聚着最新设计思想――即“新都市主义”的和谐化生态示范村。

它们包括:

• 活跃的、并具有原生态的公共服务社区中心

• 集中的绿地,和谐自然的景观

• 便捷的步行系统及地域民风特征

• 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街道网络以及贯穿水系的小桥人家

• 与大范围景区相联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 林荫道、清澈的小溪、通幽的街巷

• 具有不同私密度的公共社交场所

第6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城镇总体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mak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mation of Daxi town in Lingtong mountain scenic region as the example, explores the the main points of towns relying on tourist about the overall plan formation and the focus issues should to be considered. Starting with rationali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asi town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ngtong mountain scenic region, combining with its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mphasis on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 and scenic area, and keeping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raditional style to establish symbiotic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town and scenic reg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ordinate the functions position, industry orientation, spati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reg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th highlight of urban features, promotion the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by township construction, that is to g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of town development and scenic protection.Keywords: scenic spots; the overall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旅游依托型城镇通常指位于风景名胜区内或周边,具有较高风景资源价值又可开展旅游服务的村镇。旅游依托型应抓住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城镇的特点,利用空间的临近性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在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等方面实施有效对接和整合,并通过旅游产业链条构筑景区与旅游小城镇之间日趋紧密而广泛的共生关系,最终促成景区与依托小城镇之间以旅游功能互补为基础的发展互动和相促共赢。

1、旅游依托型城镇与景区关系的再认识

旅游依托型城镇一般是依托奇山、秀水、湿地、湖泊、名胜古迹、生态园林等资源,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建设旅游主导型小城镇。可以说两者相互依存,城镇依托景区优势,扩大城镇影响范围,提升城镇知名度。旅游景区可整合城镇资源,推动景区持续发展,提升景区接待设施服务水平。

1.1政策的互补性是两者合作开发的天然基础

我国对风景名胜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建设有明确的规定,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禁止建设游客接待设施,保护地带也种种限制。而旅游依托型城镇则没有这方面的政策限制,并且旅游服务基地也是城镇的主要职能,旅游接待设施本身也是城镇商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城镇建设政策鼓励特色城镇的开发建设。

1.2适宜的空间距离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

适宜的空间距离包含两个方面,一者城镇应尽量接近风景名胜区或旅游资源,并与旅游者活动行为活动规律基本吻合,便于游客在游览后较快的达到休息地区。二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没有更高级别的城镇存在,如果有其它高等级城镇存在,将会对旅游依托城镇产生某种替代作用或竞争。

1.3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旅游业是内涵深、外延宽、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经济产业,依托小城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旅游每完成一次供给直接涉及的行业有十几个,间接涉及的行业有70个左右;旅游行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旅游行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3~4元。依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发挥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1.4景观资源的多样性统一是城镇与景区融合的重要途径

旅游小城镇在强化与景区功能互补的基本层次的同时,应从城镇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尽力体现当地个性特色,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本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保持城镇风貌与景区景观的统一性,适应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2、大溪镇总体规划实证研究

2.1城镇概况

大溪镇座落在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脚下,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南偏西,距平和县城大约55公里,大镇镇域范围除拥有灵通山风景区外,还分布着大量的旅游景点,如大芹山、庄上土楼、吴凤故居及高隐寺等。灵通山风景区1984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灵通灵景区近年加大景区建设力度,正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

景区内奇石怪岩、植被茂密,自然风光优美,以雄伟壮观的悬崖绝壁、星罗棋布的古洞石室为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在建的福广高速公路在大溪镇设有灵通互通口,高速的开通将为灵通山景区及镇区带新的发展机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将不断提升。随着灵通山景区的快速发展及镇域其它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大溪镇的支柱产业。协调好灵通山景区与大溪镇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大溪镇未来的关键问题。

2.2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条件分析

大溪镇现状城镇职能不明确,导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导向不明、旅游功能不强。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对城镇发展的带动有限。城镇建设落后,沿街建筑密集,公共空间少,既不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的需要,也不利于城镇文化品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开展,并且影响灵通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

大溪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高速公路的通车,景区可达性大大提高。镇区与景区紧密衔接,门户作用不言自喻,且与平和县城尚有一定距离,不会对大溪镇建设旅游服务基地产生影响。同时大溪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便于与景区的联合开发。

2.3 区域空间协调规划

规划重点突出大溪城镇的旅游名镇特色,以对接灵通山景区,共建旅游服务区为主要思路。通过总体规划,空间联系上景区发展与镇区紧密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结构形态上强调集中紧凑,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将生活、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功能集合起来。

在发展方向上,镇区重点向北对接灵通山旅游区,同时强化镇区与景区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高速互通口至景区的旅游快速路。灵通山景区受城镇建设基础和旅游动力推动的影响,用地模式将呈现强化集中发展模式。灵通山景区和大溪镇将成为镇域的极核,空间上高度集中,两者关系密切,互为补充。

针对今后灵通山区域的旅游发展策略,将景区和镇区统一起来,确定“景镇合一”的规划原则,景区为镇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镇区为景区提供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两者共同打造灵通山旅游服务区。

2.4城镇空间规划

在城镇规划时充分考虑景区发展对镇区规模及布局产生的影响。

(1)城镇规模测算

在大溪镇城镇人口规模测算时,规划参考《灵通山景区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将灵通山景区远期日均过夜游客以一定比例按常住人口纳入计算范围。这部分人口虽然人员变化,但总量基本衡定,需要享受镇区提供的服务。并且通过景区游客所需的服务人口校核镇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机械增长率,充分考虑景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在确定用地规模时,在镇区设置部分旅游配套服务用地,满足城镇发展需要。至规划期末2030年,大溪镇区人口规模3.2万人,用地规模2.91平方公里。

(2)城镇空间结构

大溪镇总体布局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一心、两轴、五组团”的功能结构 。

“一心”在镇区中部形成新的公建中心,带动镇区北部片区的发展。 南北向以镇区纵三路为南北向的发展主轴,重点对接灵通山景区。东西向以现状鸿西路为东西向发展轴,强化与高速公路互通口的联系。“五组团”分别为江寨、庄上及老城三个居住组团、仓储物流组团及灵通山入口服务组团。

(3)城镇景观规划

旅游依托型城镇在景观设计方面,应维护城镇传统风貌,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结合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以发展旅游、营建宜人的居住环境为规划的主要着眼点。从山区城镇特征出发,生态与城镇景观并重。生态保护灵通山、大龙山等自然山体,预留视线通廊,与山体形成对景。精心建设城镇景观系统,强化滨水景观界面的塑造,形成滨水开放空间。深入挖掘大溪镇文化内涵,体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特色,与灵通山景区营构和谐一体的旅游体验情境,推进旅游环境一体化建设,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同时对镇区的建筑风貌提出指导性建议,以底层建筑为主,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主导色彩淡雅,外墙以黄色为主色调,屋顶采用灰色为主,重点塑造闽南山区魅力小镇形象。

2.5旅游及产业规划

规划提出“大灵通山旅游”概念,以灵通山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为主题,系统规划旅游布局、旅游线路,完善灵通山核心景区,同时明确旅游业为城镇的主导产业,

(1)镇域旅游布局

根据大溪镇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区域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大溪镇旅游规划布局形成一个旅游主景区、一个旅游基地、若干个分景区。目的是通过灵通山主景区的发展带动大溪镇区及镇域分景区的开发。

旅游主景区,以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风景区为主景区,具体可细分为灵通岩景区、朝天寺景区、新荣湖景区及东川湖景区。旅游基地,将大溪镇做为灵通山景区接待中心,为灵通山景区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建设镇区北部的旅游服务用地,设置宾馆、度假村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住宿、度假及商务会议服务。分景区,以庄上土楼(世界最大方形土楼,国家文保)、吴凤故里(阿里山神)、高隐寺(天地会发源地)、大芹山景区(漳州最高峰)、江寨文化村(副主席江炳坤祖籍地)等为特色景区景点。

(2)游线组织

规划根据各景区景点的影响力及发展情况,提出外部游线与内部游线两种组织方式,充分考虑与平和县域等景区的对接与互动。

外部游线主要通过旅游合作,与其它知名景区共同组织一日游或多日游,共同打造灵通山旅游品牌,游客以旅游团为主。规划重点推出“三平寺朝圣―灵通山风光”两日游、“三平寺朝圣-灵通山风光-九峰镇观光 ”三日游等。

内部游线重点串联大溪内部各景(区)点,改善景点之间的交通条件,通过灵通山景区带动其发展,游客以周边发达地区的自驾游为主,可推出文化朝圣游线:阿里山神吴凤故里―国家文保庄上土楼--江寨“三堂”--灵通山核心区(灵通大佛)。山水田园游线:天马山(高隐寺)--江寨生态村--新荣湖景区--大芹山观光茶园。

(3)产业规划构想

将旅游业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依托灵通山景区的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广的优势,依托旅游兴办农业、促进工业、提升三产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

围绕“灵通山旅游接待基地”的主要职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果林、茶叶种植业。围绕旅游促进工业发展,大溪镇工业发展也应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旅游用品及旅游纪念品。

6、 结语

旅游依托型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注重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衔接。结合城镇特色挖掘城镇现有资源价值,准确定位城镇的性质、职能、规模等,提高景区规划的可操作行。强化镇区与景区分工协作,将景区部分服务职能纳入镇区,镇区提供景区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以提高旅游的品质与档次。

同时注重保护城镇传统风貌,挖掘城镇文化内涵,保护镇区生态环境,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协作等方面,旅游依托型城镇与景区最终形成联动开发,“景镇合一”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协调;问题;对策

引 言:区域协调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均衡发展或者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差异性之间的协作和和谐;同样的,区域协调并不是避免内部竞争,并不是对各项经济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而是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要求,结合相关的协调机制和政府制度,来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竞争的公平,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从空间影响范围的角度上来讲,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内协调,应该走出去,和区外进行共生和共赢,保持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竞争并不单单指的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与其他城市集团之间的和竞争。

1区域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某市为例,分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区域协调问题。该市是一个航线的中心,可以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且有着十分优美的自然风景,该市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旅游业和农业。它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优越,将来一段时期内,可以成为全国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有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港,为世界所熟知,正在逐步的规划。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对规划中重大战略性问题缺乏指导

近些年来,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排在前列,因为它的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因此有外国公司希望过来投资。但是在现行规划当中,虽然分析了本市的交通便利情况、工业发展情况以及风景优势,但是并没有认识到本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法有效的将本市优势职能给突出来。

1.2 缺乏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本市的一个机场,原来是军用机场,后来政府主张将其扩建为民用机场,这样重大的事情居然没有引起当地的重视,在规划中也没有加入这个方面的内容,要知道,机场的修建,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1.3 城市布局规划比较的封闭

政府在规划城市新区发展时,只注意到了有很多新的空间,并且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并没有思考如何协调新区和老城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无法将城市的旅游优势给发挥出来。

2 区域协调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策略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我们将该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且对本市和其他相邻市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协调和配合各方面的职能。同时,提升本市的功能定位,将其定位为全国的交通枢纽、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对区域空间进行布局,增强该市的国家竞争力。将城市新区为本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对该城市的总体功能结构进行优化,将旅游资源的优势给充分突出来,以其他功能的空间转移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2.2 规划调整和操作的策略

(1)依据发展的形势,来对本市区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国家的相关部门,来对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

(2)对本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完善,在规划时,总体考虑老城和新区,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要将城市的规划衔接上机场的用电空间。

(3)要控制新区内的投资项目,禁止那些与旅游商务不协调的功能项目进入。

(4)要在合适的时间,向新区转移行政、教育等职能机构,在进行新区开发的同时,改造老城区,从而优化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

(5)在建设和发展新区的时候,需要采用分片组团的形式,规划要有一定的弹性,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

(6)对土地开发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大力进行新城区建设。

3 当前城市规划新的认识

(1)重新认识规划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投资的主体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就强调创新规划方法。政府职能也发生了改变,政府也开始淡出了经济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中,一方面需要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进行重视,以此来优秀的控制和分配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还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和调控,政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对空间资源进行调控,为社会的公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区域协调规划的发展目标就是市场一体化,而区域规划的核心则是合理的地域分工。

(2)规划编制的重点

具体来讲,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结合这些方面来进行,1要结合综合和专业,在工作组织方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作,以此来实现共赢的目的。2要结合保护和发展,要对过去那种以人定地的方法进行改变,有效地衔接上国土规划,结合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对区域开发建设容量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科学的分配。3要结合开发和控制,要以区域生态多样性为指导,对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态明确,对集中建设规划区进行科学的划分,同时,合理的划分其他的三类管治区域,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廊道规划区、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等等。还可以依据各个要素资源的具体特点和情况,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4要结合刚性和弹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能仅仅采用刚性或者弹性的任何一种,需要将这两种控制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类分区的管治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刚性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区域禁止建设地区、集中建设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及区域交通市政设施体系等,而弹性控制则应用于其他的限制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中,那些少量的农村居民点是可以保留的,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生态资源的保护即可,比如山体、水体、林地等等。5要结合战略和行政,区域协调规划虽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但是还作为战略策划而存在,公共政策也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动态的实施方式,分解和细化规划目标,将政策措施分时段分阶段的落实下去。

4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的为之努力。首先,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协调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保军. 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 城市规划. 2004(05).

第8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农产品开发农业旅游模式。香坊农场北大荒现代化农业园、闫家岗设施农业园、五九七农场金红苹果观光园、红旗农场绿色果蔬观光示范园、佳南农场都市绿色农业公园、嫩江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垦区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1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黑龙江垦区旅游发展相对要滞后于地方的旅游发展,针对于垦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还没有形成,大“北大荒”农业旅游格局还没有成形,虽然各管理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但总体上规划还处于无序阶段,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的紧密程度不足,有很多农业园区和展馆都是以接待参观形式出现,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少市场化运营,经济效益不高。

2打造垦区农业旅游品牌

首先要树立北大荒农业旅游品牌意识,提升农业旅游的品质,塑造垦区“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旅游”的品牌。重点发展第一批旅游名镇的建设,对于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定位,产业配套、资金配套、人员配套、营销配套,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挥出垦区农业旅游产业的先行优势和旅游带动辐射功能,引导资本、资源要素向旅游镇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拉动旅游消费,争取通过第一批旅游名镇打造出垦区的农业旅游主品牌,创新投资、经营、和管理机制,通过品牌效应继续在垦区发展第二批旅游名镇,进一步丰富垦区农业旅游内涵和旅游产品。

突出区域特色

黑龙江垦区大致分为三个区,中部垦区,西部垦区和东部垦区,分别位于哈尔滨市区周边,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因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农业旅游产业定位的差异,要求垦区这三个区在自身的发展中分别定位。中部垦区,因为离市区较近,垦区面积小适合都市农业旅游,以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为主体,结合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西部垦区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旅游,以绿色创意农业为主,结合生态农业和森林农业一体化发展;东部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旅游,以智能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农业旅游策划

农业旅游品牌的营销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经营户)的共同努力。垦区要以“北大荒农业旅游”的品牌形象做宣传,利用一些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打造重要农业旅游节庆的推广和宣传,以节庆旅游内涵丰富农业旅游品牌内容。通过网络等科技手段搭建网络版开心农场,与现实开心农场对接。对于游客进行定期回访,制作电子宣传册等人性化旅游营销机制。建立旅游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对特色农场产品销售、配送、服务进行一体化运营。

第9篇:农业旅游总体规划范文

一、建立新的总体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作为国家一项行政政策,是国家用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规划修编中,除建立从中央―省―市―县的各级总体规划体系外,还应该在各级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市区、县城区和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面对国家新的用地政策,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问题,必须通过总体规划调整,盘整用地,优化利用,挖掘潜在用地资源。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确定乌海市的城市性质:“西部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城市空间布局为:“一市三城七个独立组团。”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海市“十一五”计划纲要的实施,《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的构成上面临着调整。

缺乏对于城市发展时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1996年版总体规划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上较为完善,但缺少对于城市发展建设时序的论证。

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较快的地区,规划的配套建设和规划的用地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产生矛盾,在短期内较难予以协调解决。在发展较慢地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一定的投入,但相对应的用地开发过快,造成城市市政建设的不协调。因此,有必要通过总体规划调整,引导城市合理、平衡发展。

2001年,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规划院重新调整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各方的努力下,于2002年编制完成了2002-2010年《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将乌海市的城市定位为: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即海勃湾城区,“两个副中心”即乌达、海南城区;明确了“三进一靠”的发展规划思路。

6年来,乌海人发扬“团结奉贤,创业争先”的时代精神,大手笔打造宜居城市。现在,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已经崛起在内蒙古西部,成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二、 科学设置规划指标,满足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

强调规划指标设置问题,并不是否定上轮规划指标的设置,而是要依据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用一种新的思路来设置规划指标。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本次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以及城市旅游系统等专项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

三、 确定统一的量化标准,适应规划管理动态化、自动化要求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已不再是城市建设的唯一投资者和组织者,城市发展的决策受到多方面利益的影响。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具弹性。

2. 在多元化城市建设中,政府部门较多从城市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开发商则注重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只有调整总体规划和配套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3. 通过规划调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保证与规划管理密切相关的现状、规划、管理、建设资料的贮存和更新,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为市政府的快速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以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和建设城市,努力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包括: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工程、技术进步)。

四、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功能分区

要依据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按照“体现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协调统筹”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用地开发结构。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用地政策。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扩大用地供给;对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趋弱的区域,要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身较弱的区域,则要严格实行用途管制。

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研究乌海市发展的优势,准确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五、注意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

1. 针对乌海市分散组合式的工矿城市布局结构特征及上一层次《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乌海市1754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划定为城市规划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2. 与城市规划衔接。可以利用城市规划与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来划分圈层,留足城市发展的空间。对城市规划近期范围,总体规划应设定为建设预留区;对大于用地规划的部分,即城市规划远期范围,应将其设定为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区。

3. 与交通、能源、水利等规划衔接。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通常属于单独选址的项目,详细规划中要设置一定的弹性指标,为这类项目留出调整的空间。

4. 与农业、林业规划衔接。设立刚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农户,一般情况下不得改变。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得规划为建设用地,也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5. 与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衔接。对环境规划的重点保护区、重点治理区,要在用地详细规划中体现。在重点保护区不得批准有污染的工业建设用地,在重点治理区则要体现对用壤治理的要求。

6. 对旅游规划中设立的各类风景区、旅游休闲度假区,要适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禁止工业建设项目。要对区域内生活居住设施进行总量控制,保护风景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不受人为破坏。

六、规划调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以区域经济角度分析确立乌海市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微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人口规模、人口素质、管理体制。

2.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乌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进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的调整(包括:空间结构、城区总体布局)。

3. 以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和建设城市,努力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包括: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工程、技术进步)。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为指导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4.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七、总体规划修编的重大意义

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意义,端正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地区统筹和部门协调,科学修编规划,精心描绘我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