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第1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媒介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50-02

当今中国处在社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这种社大环境,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影响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递呈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为掌握青少年不同阶段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我们于2010年下半年在沈阳地区2所初中、3所高中和3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099份,其中初中样本274名,占24.9%;高中样本258名,占23.5%;大学样本567名,占51.6%。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分析

(一)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且随着学校层次的44-级其媒介依赖性增强

在回答“您经常收看的大众媒介”这一问题时,初中生的选择是电视(65.6%)、网络(17.6%)、报纸(5.0%);高中生的选择是电视(51.9%)、网络(28.0%)、杂志(5.8%);大学生的选择是电视和网络并列第一(42.8%)、广播和报纸并列第三(4.0%)。

(二)六成以上大学生每天收看媒介1小时以上,而四成中学生在周末才收看

初、高中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收看大众媒介的时间有明显的不同(详见表1)。初、高中的青少年“只有周末才有机收看”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2.0%和39.3%)。而大学生由于应试压力的减轻,收看媒介的时间和长度更为自由,所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收看1小时以上。

同样,对大众媒介依赖性最强的是大学生,连续几天不接触大众媒介就很难受(包括非常难受)的比例69.4%,其次为初中生58.5%,高中生48%。

(三)高中生对媒介内容的喜爱度最高、大学生最低

高中生群体最易对媒介内容产生兴趣。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偶像剧”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最高,为44.1%;其次是初中生(37.9%)、大学生(26.8%)。

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动漫”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74.1%)最高,其次是初中生(62.5%)、大学生(43.7%)。

同样,高中生有最喜欢的书(72.9%)、最喜欢的广播节目(44.7%)、最喜欢的电视节目(58.7%)和最喜欢的电影(63.8%)。详见表2。

(四)“书(包括杂志)”成为青少年最喜欢欢的媒介

由于不同阶段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规律,其对媒介内容或类型的偏好也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如表2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书”和“动漫”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是“书”(56.4%)和“电影”(54.1%)。

二、媒介因素影响F的青少年价值观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的是大学生69%,其次是初中生61.4%、高中生50.2%。

然而,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程度有一定差别(详见表3)。初中生“非常认同”的比例最高,为19.7%。分别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学生“一般认同”的比例(62.4%)最高,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出20多个百分点。高中生态度模糊的比例(36.2%)最高,大学生比例(23.9%)最低。

(二)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

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近四成初中生“主动去看,深受教育”;其次为大学生(27.3%)。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74.3%的高中生选择“有时看,半信半疑”;其次为大学生(65.9%)。大学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否定比例最低,仅占6.8%。详见表4。

(三)六成以上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大学生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有61.8%的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选择“相信或有些相信”的不同群体青少年比例相近,其中,大学生(65.4%)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生(59%)、高中生(57.9%)。持“不清楚”比例最高的是初中生(25.1%)比大学生(14.4%)高10多个百分点。而高中生“非常不相信”的比例(14.2%)最高,比初中生(4.8%)高近10个百分点。

(四)大学生群体更易于相信“一夜成名”,初中生则更倾向“脚踏实地”

五成以上大学生“相信(或有些相信)一夜成名”,其比例为51.6%;其次为高中生48.2%,初中生38.1%。持“不清楚”态度的初中生为21.8%,大学生为17.1%、高中生为13.6%。初中生“不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最高,占40.2%,其次为高中生(38.2%)、大学生(31.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一夜成名”抱有更多的幻想,反而不及年纪最小的初中生清醒。

(五)七成以上青少年有着正确的“正邪观”,初中生的“正邪观”最鲜明和正确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比例(52.7%)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以上,“非常不相信”的比例最低2.1%;“不清楚”的比例也最低6.6%。高中生“不相信”比例最高,为24.5%。其次为大学生-(14%)、初中生(10.3%)。大学生“不清楚”的比例(15.1%)最高,其次为高中生(13.3%)。

(六)八成以上的青少年认同共建和谐社,初中生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认同共建和谐社”比例(61.7%)最高,其次为大学生(51.9%)、高中生(40.4%)。“一般认同”的比例为大学生33.7%、高中生31.4%、初中生26.2%。高中生“不清楚”的比例(18.1%)最高,其次是大学生9.4%、初中生7.5%。

第2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高中生人际关系中的几个误区

人是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通常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说极端一点,哪怕是“宅”起来,他也是有社会性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作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是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

其次,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在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

第二个误区是:高中生升学压力大,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帮助他所改善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朝气蓬勃、融洽向上的班集体。

第三个误区是: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无法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信息交流的普及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其概念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升华。另一方面,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对此情况,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信息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更广泛的范围采取更多种的形式开展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信息化时代所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相比较,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建议,尤其是对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明确的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而且可以清醒地认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自身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缺憾,如,有的教师主办了心理辅导网站,有的建立了“开心阿姨”聊天室,有的教师主办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微博广受学生欢迎和跟帖。他们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积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新工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高中生营造了全新的和谐健康交流的空间,是值得鼓励的有益探索。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校内人际关系。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分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般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知其名而少交往。

二是校外人际关系。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在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友谊。

正确认识对高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际环境,意义不但在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人格,这是学生成就学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这将促进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何正确认识高中生人际关系中的几个误区相关文章:

1.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原因及注意事项

3.中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3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

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二)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

虽然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启发式教学用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式活动。教师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如图1所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1可知,启发式教学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释疑,接着拓展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驱动作用,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展,缺乏主动的探索过程[6]。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进行自我驱动,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不占主导地位。在探索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有效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革新,而且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虽然都被认为是“副科”,但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不同的是,高中生物在高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初中生物只进行会考,导致该课程往往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也不大。同时,学生和家长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也不重视,从心理上对生物就有着轻视思想,并且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的现状

致使实施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教师对每位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关注度,使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受我国教学实际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80人,探究式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一是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分量”和关注度。二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难度加大。此外,探究式教学耗时比较长。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其他科目少,学生学习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三)部分生物教师教学兴致低

如今,生物教师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所教科目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失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的情绪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兴致较低,甚至灰心失望,不愿意在教学技能上进行钻研。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和在教学中的一些手势动作,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7]。

(四)教学资源的限制开展

探究式教学需涉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材料药品[8]。但由于初中生物的尴尬地位,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很多生物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萨其曼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生物的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可以采用萨其曼(RichardSuchman)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详见图2)[9]。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因果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从事实建立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模拟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10]。这与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与过程”相符合。

(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本地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等,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是可以克服教学设施限制性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11]。通过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首先,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仅需简单操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到要求较高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其次,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即从单一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整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行为的训练。最后,从片段探究活动到完整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探究活动,即从教师给定假设、设计环节让学生实施到学生自己全程进行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这种梯度化探究活动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评定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头热,应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活动列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探究结果展示等方式对个人或者实验小组进行评定。无论是实验操作测试还是笔试,探究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计入阶段性或结业性考试中,通过上述评定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基础的观察、调查到复杂的实验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施。当然,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否认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调整心态,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成军.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

[3]雷佩红.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陈图顺.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和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6):34-36.

[5]李华.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36.

[6]祝东怡.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辨析[J].新课程•中学,2014(6):120-121.

[7]王文增,郭黎岩.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6-148.

[8]徐晓敏,黎大勇,胡杰,等.浅论高中生物的探究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121,229.

[9]王嫣,陈丽红,张丽萍,等.用概念图解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50-52.

[10]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99.

第4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班主任 集体教育活动

中学是小学的继续,大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多方面、多才能的劳动生力军的任务。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八岁之间,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成熟。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着中学毕业的去向问题,因而懂得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时展的方向,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研究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班主任组织班集体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从这些特点出发,创造、设计出具有高中班集体教育活动特点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的高中生。

一、高中学生的特点

1.目的性和系统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有意注意比较持久,观察能力比较敏锐,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其具体表现为:A.观察能力的提高。他们观察事物时,不再流于一般性质的认识,而能分清主次、本质和非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比较强。B.记忆能力增强。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记忆活动,懂得要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力图抓住重点,理清主次,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一些要求机械记忆的教材,也懂得用意义记忆的方法进行处理。C.学习技能的提高。相比初中生,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了很多的改进。根据这些特点,班主任需要注意教育方法,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善于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并善于运用这些问题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性和自治性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男女的体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言行谈吐都模仿大人,“成人感”比起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强烈。他们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要求“自立”,实行“自治”,而不喜欢别人的扶持。其表现在学习上,要求自己老成持重,含而不露。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认为有价值就认真思考,认为一般的就不屑一答。生活上喜欢标新立异。尤其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的重大变革和时代的前进,这种“自立性”和“自治性”更加明显,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成熟”。其实,他们只是刚刚进入成熟时期,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班主任的关怀及指导。

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要求“自立”、“自治”的愿望,不要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粗暴的“家长式”的包办教育或简单的“放任自流式”教育,而要采取灵活而又有余地的教育方法,如“指导式”、“交流式”、“配合式”等,创造一定的机会给学生自行处理学习上、生活上和班集体的各种问题,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给予肯定和推广。

3.探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高中学生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态度严肃而认真,思维十分活跃,对新鲜的、外来的事物比较敏感,对所学的知识注重分析、研究,力图探求规律。有时候甚至爱钻牛角尖,并以发现某个“新大陆”而感到自豪。同时喜欢教师富有哲理性的谈话,并常常加以分析而接受。他们不再对教师或家长的要求百依百顺,而爱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成人和教科书中的结论,喜欢怀疑、挑剔、争论和辩驳,也勇于提出自己的新奇见解。他们在提出争论观点时,往往要求要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由于他们在新鲜事物面前具有探究精神,因而往往表现出独创能力。如高中学生写作文,创造成分多,模仿成分少,文章较之初中生更显得新颖生动,且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们解析数理习题,比较善于寻觅新的方法,甚至会出现一些“创见”。当然,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可能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偏激性,易产生公式主义和生搬教条的毛病。

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应该珍惜学生这种探索性、批判性精神,不能因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怀疑、反对的看法,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对抗自己,因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压制他们,甚至是厌恶他们。对于学生思维中的某些片面性、偏激性则应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二、班级集体教育

根据高中学生的上述特点,我在开展班集体教育活动时主要从创造性、自主性、成人性、民主性和前瞻性这五个方面进行。

1.创造性

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必须具有新颖别致、活泼生动、学生乐意接受、效果好的特点;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高中班主任,应该创造出更多、更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每天下午上课前十分钟,在一方讲台上,学生们或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或严肃地讨论人生哲学,或理性点评时事政治。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但知晓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更在思想上受到了生动教育,陶冶了情趣。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若有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的话,则创造力是强大的。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各科的练习卷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一讲评,多数是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学。由于答案太多,而公布栏太小,因此往往旧的答案还没来得及看又要拿下换上新的。我发动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自主设计并自己动手用木条和三合板做了一个“窗户式”的公布栏:窗的两面和墙壁都可以粘贴资料,用时可以打开两扇窗,不用时合上,这样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向空间发展,改进的效果很明显。这一真实的个案充分表明了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自主性

这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人意识,二是独立意识,三是主见意识。

作为班主任,在组织班集体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注意将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也就是说班级活动从设计、组织、实施,均由学生负责,让学生当主角,班主任则担任导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就拿校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来说,从运动员的选拔到后勤人员的安排,都交由班干部组织安排,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学生自己,而我只在旁边指导点拨,协调一下各班干之间的工作关系。校运会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最终本班取得了高三级田径项目总分第三名、排球比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高中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一般有自主性的心理要求,有独立性的欲望,喜欢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班主任让其当主角,顺应了高中生的这一心理需要,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无论从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来说,还是从目前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都需要这样做。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有的会升入高一级学校,也有的将步入社会,不能再依靠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组织班级教育中,班主任必须注意对高中生自主性的培养。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就在于他们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欲望,希望别人将他看成“大人”。我也设法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凡学生能自主的事,尽量让他们自主去做,凡不具备放手条件的事,我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其自主。班级管理是学习自主的极好机会,我结合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让学生自主组织班会、读报、劳动等班级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又有利于班主任轻松管理班级。

3.成人性

高中生一般是十五至十八岁,他们逐渐成人,成人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渐趋成熟,一些学生出现了青春期躁动的现象。在社会信息广泛传播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多数高中生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能较好地认识这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顺利度过青春期。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地处理这类问题。作为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抓好成人性教育,特别是抓好早恋教育这一环节。

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诱发学生早恋的缘由。一是好奇心驱使。高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在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又看过或读过恋爱、婚姻方面的故事。他们感到新鲜,好奇、尝试的心理容易驱使他们当中的部分人萌生恋爱的念头。二是思想幼稚。高中生毕竟生活阅历比较浅,他们往往缺乏理智和自控力。有的学生喜欢和异性同学在一起,如果自己身边有异性同学就感觉自己身价高、有面子,相反则感到不体面、难堪。思想认识上的幼稚无知,很容易促使他们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再者,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要注意区别对待学生周围的各种情况,引导他们向好的学习,防止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方面的教育要做到防范于未然。第一,在平时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早恋的学生往往惧怕艰苦,缺乏学习动力和远大奋斗目标。一旦发现存在早恋现象,班主任应该巧妙抓住合适的机会进行人生观教育,注意引导他们珍惜青春年华,树立奋发学习的远大抱负。班主任应该坦诚地告诉他们:作为学生,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将来长大了,可以谈恋爱找朋友,这仅是时间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千万不要虚度年华,要对自己负责。敬爱的曾经说过,一个青年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革命理想,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没有追求的生活是乏味的。第二,指导课外阅读。有益的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尽量减少不健康书刊的不良影响。在开学之初,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办图书证,留出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有用的书籍。再者,班里也订了好几份杂志、报刊。鼓励同学们传阅有益书报,一方面能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提高他们的分析鉴别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加强班干队伍的建设。在班集体中建设一支思想好、学习好、有活动能力、作风正派的骨干队伍。通过班干部开展各项有意义的班团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既有利于防止早恋,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4.民主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人们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较大改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的民主意识同样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很注意把握这一特点。我总是将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只要不违反原则性,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我均全力支持;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也不强求。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班集体的事情应该由学生共同参与、民主决策。班主任也应切实坚持民主性,例如民主选拔班干部,选出来后就应尊重班干部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工作,有事与他们商量,绝不武断。就如班里的操行分评定规则,我只是大体定了一个框架,具体的各项指标内容都是由班干部自己设计,最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得出最佳方案。

班主任坚持民主性的做法,首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发表意见,同学多,意见多,智慧多,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时班主任想不到的事情,学生都可以想出来,“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班主任有民主作风,诚恳采纳学生的意见,学生的心理上容易产生自豪感、认同感。学生的意见被采纳了,心里自然很高兴;即使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了,也同样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再次,有利于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往往敢于和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比较放松、随意,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长期如此,学生易于养成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性格。例如,在一次周末卫生大扫除中,二十人中有八人缺勤。虽然很生气,但是我并没有责骂他们、惩罚他们,而是与班干部商量对策,利用星期一班会课的时间开了一节民主生活会:首先请值日同学代表发言,叙述大扫除缺人时工作量增大的辛苦,然后让其他同学发言,指出缺勤同学的做法不对,不仅伤害了全班同学的感情,而且损害了集体的利益。面对全班同学的批评,缺勤的八位同学由开始的满不在乎逐渐变得不好意思、惭愧。看到这里,我抓紧时机,叫其中的三个学生一个个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道歉、作检讨,自领处罚。同学们对这三人的自我批评表示接受和认可。有了这三位同学的带头,其他的五人也一一作了检讨,表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5.前瞻性

这就是一种超前的意识,就是未雨绸缪的态度。经过三年的努力,有的同学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部分学生将走向社会。高三面临毕业,要教育学生认清形势,“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管能否考上大学,都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有意识地灌输这方面的思想: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在社会上发展自己,等等。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每个人都要有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也有利于高中生个人的全面成长。作为班主任,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了解高中生在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并且取得良好的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0.

[2]杨永贵.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当代教育,2007,(2).

第5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6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心理特点;音乐教育;加强方法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受“第二性征”的影响,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特点半幼稚、半成熟、依赖与独立相互交织,冲动与矛盾交替,情绪表现明显,意志独立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身心发展不平衡,易出现心理问题;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在此阶段,已初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因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高中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很多中学生易出现各种负面的心理问题。

二、就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加强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必要性表现如下:①音乐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拿5・12地震中振奋人心的抗震歌曲来举例,很多学生听了这些歌曲,激起了他们的共鸣,爱国热情油然而生。②能使学生洗涤心灵。当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洗礼。③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很多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而很多音乐人的出生背景并不好,鼓励学生发现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④有助于学生进行心理认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进行更好的心理认知。

三、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音乐教育

1.课内音乐活动

(1)在音乐课上积极讨论,激感体验,克服心理障碍。在学习某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对歌曲里蕴涵的意义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心理不同层次的需要,透视自身潜意识的情感,然后老师可以根据他们投射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做好音乐欣赏的交流,让学生放松身心,健康成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欣赏方面,应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对人生有所启发的音乐,这是因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成熟,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世界。

(3)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比如在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游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播放音乐,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拥有开朗的性格。因而,在音乐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游戏,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开展合唱合奏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经常开展合唱合奏活动,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音乐集体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能大大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一些集体合唱的歌曲,以集体的形式参与表演。

(5)鼓励即兴创作,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某个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歌词,用线条、颜色或者声音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景展现出来。这些即兴作品都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投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升华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课外音乐活动

(1)以学校为单位定期举行主题音乐活动。在这些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加入一些道德、法律的知识,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提供一定的音乐场所供学生休闲放松。学校可以专门提供供学生休息的音乐休息室,让学生缓解压力,利用音乐来减压,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放松。

(3)进行课外特别音乐辅导。教师可以对个别在音乐集体活动中不能消除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心理特点,开展个别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复杂而多变,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对心理疏导的特殊功能,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心灵重塑[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第7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嫉妒;探索性因素;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07-05

一、问题提出

嫉妒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是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质。对于学生而言,往往表现为学习嫉妒[1]。学习嫉妒是指个体与竞争对手在学习上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对手时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2]。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学习嫉妒能对某些个体产生积极作用,但已有研究更多地表明这种现象对人的自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3-7]。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动荡、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等心理特征,加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嫉妒现象相较于大学生而言更为普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个体及他人带来严重危害[8-9]。近年来由于高中学生嫉妒他人学习优秀而出现的伤人事件屡见报端,可见学习嫉妒的疏导和干预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要题。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学习嫉妒现象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国外的研究却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开始。国内学者王晓钧[8]曾最早对此现象开展系列研究,并对国内外嫉妒心理的实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国外的嫉妒一般表现为爱情嫉妒或关系嫉妒,而中国的嫉妒大多表现为才能的嫉妒,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学习嫉妒。”王晓钧在早期研究中屡次呼吁国内研究人员应该对此现象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依旧较少,并且大都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最近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学习嫉妒总体水平并不高,并且推测学习嫉妒水平较高的群体应该在高中学生群体中[10]。然而开展中学生实证调查又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国内对此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并未提出新的理论。其次,调查高中学生学习嫉妒缺乏有效的工具,直接将大学生学习嫉妒问卷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和推广显然不合理也不准确,因为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本文以扎根理论为指导拟编制一份适合测查内高中生学生群体学习嫉妒特点的问卷,希望能给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调查工具,也希望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侦测和干预严重学习嫉妒倾向的个体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对象

为了解当下高中生的学业嫉妒心理,对河北省某高级中学30名高中生进行了访谈,每个年级各10名学生,男女各15名学生。将访谈结果加以整理并综合文献分析结果编制半开放式问卷。半开放式问卷的测试对象为90名高中生,其中每个年级各30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学生各15名。

2.正式施测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沧州市某高级中学中随机选取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作为施测对象。被试按指导语匿名作答,用时约5分钟。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12份,回收率为97.5%。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291份,有效率为90.9%。其中高一学生126名,高二学生82名,高三学生83名;男生110名,女生181名。

(二)研究程序

1.中学生学业嫉妒理论维度构想

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并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概括了当前我国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嫉妒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通过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结果发现,一般都将学习嫉妒划分为三个维度:王晓钧[8]将学习嫉妒划分为人际适应、情绪控制和主动攻击,问卷的维度是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来的;林宜君也将大学生学习嫉妒分为三个维度,即认知比较、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10]。但本研究通过查看每个维度中的项目发现,二者均存在题不符名的情况,即某些维度下的项目与维度名称不相容。以上两位作者也在各自研究中都阐述了有关学习嫉妒未来维度探索的可能和建议。因此本研究初步认同学习嫉妒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分法,但研究中不限维度数目。

2.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

为探讨中国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特点,对河北省某高级中学30名高中生依次单独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场所固定在标准化的教室中,访谈之前,告知对方所问及内容及所收集的资料只供研究使用,不会泄露给他人。被试被问及包括 “谈谈当下高中生关于学习嫉妒的心理”等4个问题,每个被试访谈大约15分钟。

根据访谈结果总结开放式问题,自编开放式问卷对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学业嫉妒的认识。开放式问卷共设有5个题目,如“您认为什么是学业嫉妒?”“学业嫉妒有哪些表现?”等。半开放式问卷回收后,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和分析。

3.高中生学业嫉妒初测问卷的形成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业嫉妒的文献以及现有的研究工具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参考自编的半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高中生学业嫉妒测试题库,共计58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将拟定好的项目交予多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2名心理测量领域专家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作出必要调整,如删除或合并高度相似的陈述题目,更正语义模糊题目,简化个别题目言语表达等[11-12]。修订之后,剩余46个题目,形成高中生学业嫉妒预测问卷。预测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录入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录入完成后对数据再次核查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最后剩余有效数据291条,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

(一)项目分析

计算每个项目的区分度和鉴别度,对试题进行筛选。区分度运用题总相关系数表示,根据美国测验专家Ebel(1965)提出的项目鉴别指数标准,每个题目分数与测验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要在0.4以上,才能表明该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13]。因此,为了保证测验题目具有足够的区分度,将项目鉴别指数低于0.4的4、5、7、8、9、10、11、12、13、14、22、24、25、27、28、32、33、36、37、38、40、45等21个题目予以删除,保留剩余的24个题目。

项目的鉴别度是将问卷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后分别抽取高端和低端各27%的数据,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运用独立样本 t检验检验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差异,差异显著则表明鉴别度较好,反之则鉴别度较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目t值均显著(p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对保留的24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以进一步明确问卷的结构因子。结果显示,高中生学业嫉妒预测问卷的KMO值为0.86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预测问卷取样的适当性较好,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4]。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Kaiser 标准化最优斜交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对于题目的选择参考以下几条标准:(1)因素的特征值要大于1;(2)各项目的共同度要大于0.4;(3)每个因素涵盖的题项至少要有3题;(4)因子负荷具有唯一性;(5)因素要能够比较容易命名。结合以上5条标准,经过多次因素分析,并参照碎石图,删掉42、46题。最终形成5个维度,共计22个项目的最终问卷,累计解释率为56.13%,具体数值见表1。最后进行维度命名。

因子一:认知比较,主要是指与他人比较时的感受,如着急、担心、难受、压抑、烦躁等。

因子二:自我保护,主要是指对自我价值的维护,对手表现比自己差时,幸灾乐祸、暗自高兴。对手表现比自己好时感到气愤、说其坏话、不借笔记等。

因子三:人际疏离,与嫉妒对象不进行学习交流、不在一起玩耍、很难成为朋友等。

因子四:贬损他人,对嫉妒对象表示鄙视、不屑并可能谩骂、挑毛病、搞小破坏等。

因子五:厌恶他人,对嫉妒对象表示不喜欢、讨厌、不舒服等。

(三)信度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计算各因子及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问卷信度符合测量学要求,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67~0.77之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具体结果见表2。

(四)效度分析

本问卷编制过程中主要考察了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

1.热菪Ф

为保证本问卷能够精准地测量出高中生的学业嫉妒水平,编制问卷前查看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认真总结了学业嫉妒心理的一些表现。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注重调查对象的适用性和特殊性,因此以高中生为对象做了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以掌握更加详尽的资料,在题目的拟定上保证了科学性。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请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生以及心理学专家对初次拟定的题目加以批改和指正,进一步保证了问卷准确性。

2.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理论,构建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与测验分数的相关应在0.30~0.80之间,项目组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问卷总分与各项目之间的相关在0.34~0.78之间,因子间的相关在0.11~0.45之间,结果见表3。各维度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表明个因子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3.实证效度

本研究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被试请班主任为学生进行学业嫉妒水平评分,评分区间为1~10,得分越高学业嫉妒水平越强。最后根据教师评分与问卷得分求取积差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相关显著(r=0.784,p

四、讨论

(一)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项目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文献和访谈等手段编制了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问卷最终保留了22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项目反映的特点看,初步证实了高中生群体学业嫉妒心理不同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比如挑毛病、搞破坏、不借笔记等均显示出高中生的阶段性特征。除此之外,本问卷中的某些项目与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中的项目较为一致,这也说明了学业嫉妒的普遍性[15-16]。

(二)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结构

本研究主要探索得出高中生学业嫉妒的5个因素,不同于之前王晓钧和林宜君探索得出的三因素模型,初步证明本研究的假设前提――高中生学业嫉妒的特点不同于大学生,但其中个别维度与二者的研究不谋而合。

问卷得出的首要因子命名为“认知比较”。这与王晓钧问卷中涉及的因子较为一致,但本研究中,认知比较更侧重于个体在同竞争对象比较时产生的主观感受。该因子能解释总变异的29.42%,主要解释了被试在和竞争对象在认知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焦急、压抑和烦躁的感受。问卷的第二个因子是“自我保护”,解释了总变异的10.30%。这是本问卷与之前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不同之处,说明了个体在学业上嫉妒竞争对手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一旦个体发觉对手比自己差则感到高兴,反之则会产生愤怒情绪。问卷的第三个因子是“人际疏离”。该因子说明,学业嫉妒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内部感受上,更体现在外部的人际交往中。有研究表明嫉妒会损害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的个体难以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会使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增强或产生偏执型人格[8]。问卷的第四个因子是“贬损他人”,解释了总体5.32%的变异。该因子与王晓钧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中的主动攻击性因子比较接近,但避免了王晓钧问卷因子名称与题项之间名不符实的情况。本问卷中的相应因子能很好体现题项反映的学业嫉妒的特点。问卷的第5个因子为“厌恶他人”,解释了总变异的5.037%,主要表现了个体对竞争对象的厌恶感。本研究意在探讨高中生学业嫉妒的结构,所以问卷的五因素模型为探索性质的,未来可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三)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判定一个标准化测验工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一般考察多种信度指标,本研究主要计算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Guilford 认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大于0.7表明信度比较高,当系数介于0.35和0.7之间时,表明信度可以接受,若小于0.35则表示信度较差[17]。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8,各维度内部一致性除人际疏离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低于0.7外,其他各维度都高于0.7,信度指标可以接受。人际疏离维度信度低的原因可能与该因子的题目数量有关,未来可增加m量题项进行修正。

效度即测验实际测量的欲测特质的程度,一般要兼具测验的目的和用途,问卷的测量结果与目的相一致,才能说明工具的有效性[18]。本研究意在探索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内部结构以及问卷工具的鉴别程度。因此,研究着重考察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问卷编制的初期我们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和研究生进行了项目的鉴别,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使得项目的表达能够凸显中学生学业嫉妒的特点。此外本研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完成后又分析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选取部分被试让班主任对学生的平常学业嫉妒的表现进行评定打分,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高相关,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也间接表明嫉妒具有外显性。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初步探索了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结构,但研究对象并未涉及初中生。主要原因是,在调查之前对初中生进行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学生并未反映出明显的学业嫉妒心理,因此并未涉及初中学生。但并不代表本问卷的效度不佳,未来如有需要可以在初中生群体中继续探讨本问卷的适用性。除此之外,本研究所得出的一些测量学指标虽然符合测量学标准,但某些维度的指标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再次,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只有当地的中学生,问卷的被试选取范围较小,未来可以将取样的范围扩大并验证问卷的指标是否可靠。最后由于高中生匆忙的课业要求,本问卷仅做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未做验证性因子分析,未来可在高中生群体中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韩丽芬,陈朝阳,谭雪晴. 大学生学业嫉妒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23-226.

[2]宋迅,王晓钧,张晓娣. 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编制[J]. 心理研究,2010,3(6):38-44.

[3]夏冰丽,朱利娟,郑航月. 西方妒忌研究介绍(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 22(7):526-528.

[4]赵娟娟,司继伟.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嫉妒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2):222-224.

[5]唐海波,胡青竹.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 (5):739-742.

[6]李曙亮.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探讨嫉妒产生原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5):398-400.

[7]罗贤,蒋柯. 大学生的嫉妒体验及与依恋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30 (3):231-236.

[8]王晓钧.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2, 34(2):175-182.

[9]朱奕达. 社会排斥、自尊对嫉妒的影响[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0]林宜君. 大学生学业嫉妒、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4.

[11]龚文进,罗燕婷. 儿童普遍信任量表中文版的适用性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6):930-932.

[12]张倩.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92-694.

[13]陈玉霞,杨升平,戴育红,孟宪璋. 儿童拒绝上学行为问卷的初步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843-847.

[14]高国朋,谭晖,张秀军,伍晓艳,赵玉秋,华文娟,金菊香,裴晨璐,郝加虎,汪玲,陶芳标. 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56-1459.

[15]葛元V,凡丽芬. 大学生学业嫉妒心理的人口学差异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8(32):155-156.

[16]张玉洁,许远理. 0~5岁儿童嫉妒情绪的发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3):249-251.

[17]马林,陈平雁,丰硕. 医学生二维满意度量表研制及信效度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 33(1):5-6,9.

第8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阅读兴趣 情境兴趣 工作兴趣 个体兴趣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88-01

一 问题提出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肖前瑛(1987)认为,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也有研究认为兴趣有利于文本水平的提高。有关研究表明,在阅读过程中兴趣会促进读者对文章进行深层加工,兴趣高的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主动提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构建文章的图式,而且这一过程更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葛明贵教授将阅读兴趣定义为: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个体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探究、认识和掌握,并经常从事阅读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在当代西方兴趣研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兴趣概念,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兴趣。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一般说来,研究者把个人兴趣看作不断发展的心理特点,并认为个人兴趣相对稳定,常常与知识的增长、积极的情绪和价值的增加相联系。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但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可见,这两种兴趣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两种现象,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的。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概念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芜湖市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47份,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生173份,女生144份;初中生110份,高中生104份,本科生103份。

2.研究工具

采用安徽师范大学葛明贵教授主编的《青少年阅读兴趣结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三个分量表分别为情境兴趣分量表、工作兴趣分量表、个体兴趣分量表。问卷采用五点式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阅读兴趣越高。

3.问卷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共同完成。测试前向学生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30分钟。

4.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原始数据,采用SPSS18.0整理分析和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从下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1)从性别上看,男女生的情境兴趣和工作兴趣差异不显著,个体兴趣差异显著;从年级上看,各年级在情景兴趣和个体兴趣上差异显著,工作兴趣上差异不显著。(2)总体而言,青少年阅读兴趣经历了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在各个年级上,女生的阅读兴趣都显著高于男生。从年级上看,初一年级阅读兴趣较高,初二略有下降,初三达到最高水平,高中生阅读兴趣与初中生相比较低,大学时期又有提高趋势,大一阅读兴趣在整个大学时期最高,随着年级的增加,略有下降趋势。

四 讨论与结论

总体上看,青少年阅读兴趣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女生的阅读兴趣普遍高于男生;从发展趋势上看,青少年阅读兴趣经历了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这一结果也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女生对文字的喜好程度确实明显高于男生。分析原因有:(1)进入初中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功课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生活较辛苦;(2)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有更广泛的空间选择图像阅读、视频阅读及文本阅读,因此阅读兴趣又达到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凯.关于兴趣与理解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第9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班级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被扼杀。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中学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1.具有成人性。高中生年龄普遍在十五岁至十八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得到很大发展,能从具体事物看出抽象道理,并具有辩证性,扩散思维发展迅速,喜欢提出独到见解不迷信、不盲从,但还不够成熟,在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正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需要正确引导。

2.学习兴趣与目标相联系及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起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集中,其最大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因而动机、兴趣趋于稳定。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高中生的思维要形成抽象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独立意识增强。高中生区别于初中生课堂上随意插嘴及举手发言的情况,他们向老师每问一个问题都似乎要下很大的决心。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有的学生喜欢静静的思索,听到得意处,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有的喜欢独处,连座位也宁愿一个人独自坐在后面,以免受到干扰。他们的独立性大为增强,不喜欢老师过多地讲,希望课堂上能留出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已基本成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期。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中学生而言,创新是指是对学生个体意义上有新意,如对某个问题有新的理解,在解题时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新的解题思路或独立设计一种新的方案等。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此为起点。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以笔者讲授的物理课程为例,由于物理世界千变万化,充满神奇和诱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不失时机地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习惯,不断增强探索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对未知事物的深切追求。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教师要学会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学会变“教”为“导”,提高教学艺术,把教学的主体转向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物理现象,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练习要及时反馈,保持物理学习的兴趣;每次作业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讲评,及时点评,从评价中学会总结,找出差距,确立客观的努力目标;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巩固物理学习的兴趣。

3.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熟悉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前者是通过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达到的;后者也应有机地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而得到提高。比如,在“机械能”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一个特定状态、一个匀变速过程,扩大到能分析思考一个系统、任意状态、几个连续过程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具备多端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层面和深度去思考和探索。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学习了金属光泽这个知识点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用金属做首饰”?原以为学生回答“金属具有金属光泽”,但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得出了许多结论。有的学生说要用黄金做首饰,是因为金的性质稳定,可以永远流传;有的学生说黄金延展性好,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有的学生说金的硬度小,宜变形,所以现在流行铂金等等。学生的讨论不仅涵盖了大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甚至涉及到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通过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兴趣品质。

教书应首先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健康人格是使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行为方式。健康人格最为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他普遍地具有爱的情感,对自然、社会充满爱,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面向未来,执着追求。不盲从权威,敢于坚持真理。能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社会之间、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健康人格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使人具有创造力。

2.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支持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行为。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有意淡化班主任的权威、淡化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不能高高在上,他只是学生的参谋,是良师益友。注重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回答,给学生一个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奋斗。以此鼓励学生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正如卢梭所说:“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新潜能。作为一名称职的中学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以期成为优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特点调查[J]. 教海探航,2010年第10期:150-151.

[2] 温春奎.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150-151.

[3] 廖子颖.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南方论刊,2008年增刊第2期:69-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