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生态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第1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摘 要】通过对中职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必要性的分析,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等角度,就中职旅游专业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建设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班级文化;软文化

班级“软文化”通常是指在班级内部师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与“硬文化”不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很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优秀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活跃班级生活与学习氛围,还可以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实现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18)

第2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07-1

有人说,一流的班级靠文化,二流的班级靠制度,三流的班级靠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变得更大气、胆气、灵气,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一、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也是班级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主要表现为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可以通过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名等设计加以体现。它是班级舆论的总体发展方向,是营造班级积极氛围的指挥棒。它是班级的一面旗帜,就像一艘航船上的舵手,引领着航船行驶的方向。例如积极开展班花建设,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班花好品质),说一说(班花好品质会),编一编(班花儿歌),亮一亮(学习班花齐倡议),访一访(我学班花变化大),做一做(班花明信片),动一动(齐动手美化教室)等形式,让学生以班花为班级标志物,走近绿色,走向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人争做班花式的好学生,凸显了绿色德育的作用。整个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发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既增强集体荣誉感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打造人人参与的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一个班级的内部、外部环境以及各种教学设施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水平的外显标志,也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它包括班级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我们要赋予它无限的生命力,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块墙壁成为学生精神的营养餐。

班级环境文化是一面镜子,可以衡量一个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教育观念。它主要包括教室布置、墙饰设计、板报、宣传栏、图书角、绿化角等。班级宣传栏是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阵地,除了班风、班花、班级形象宣传语言、班徽等班级标志必须布置于醒目的位置外,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做到主题鲜明,彰显班级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经常更新,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如可以开辟“荣誉榜”,呈现荣获的各类奖状或荣誉证书等,展示出来给大家,营造竞争的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一种氛围文化,这种氛围文化的建设与班主任的学科教学密切相关。 班主任常常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较大的人,班主任所教的学科也往往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学科,因此利用班主任的学科教学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平等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隐性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形成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我们的制度文化要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被人管,人人管人人,这既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虽有制度的强制性。但不能因此忽视制度的教育性,甚至否认制度的教育性。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班级规章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世界观。“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的文化建设。制度是针对班集体每一个成员的,不能因身份或其他原因出现任何的差异——这就是制度的平等。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建设的动态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成差异,例如可以开辟“友情提醒”栏目。

将制度文化渗透于班级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做思想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应注重文化内容的渗透,浓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班上有讲小话的,便来一场动员,方式是“团结——批评——团结”;开展活动时,要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学注意做到“三有”(有组织、有方案、有统一领导)。这种做法,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可使“读史使人明智”落到实处,同时也可让他们处处感觉到知识的作用、文化的重要,感觉到总处在一种文化氛围之中,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是一个好方法。

四、打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情感文化

第3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64-01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小学班级文化旨在丰富小学班级文化内容,更加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宗旨。一个班级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心理,性格的健康成长,也间接影响到这班级所在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在充满温馨气息的环境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1.教室的净化,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人人负责,加强检查和监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室的绿化,建立生态角。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办好板报。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有特色。

4.教室前墙上方悬挂着国旗,前墙黑板两侧贴着思想品德积分表和红花少年表。教室后墙是班级教室布置的一个重要空间,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规划运用好这一空间。教室左墙壁一般用于教室采光。教室右墙给它命名为“我行我秀”墙。它包括:“荣誉栏”展板;“真我风采”展板两部分。

5.设立图书角。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是使学生到达知识希望彼岸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可以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藏书带到图书角与同学共享,以充实图书内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班级成立之初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活动、优化人际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运动会,发挥各自的特长,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这样,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坚持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二是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发展特长。因此可以结合节日或学习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班级活动丰富起来。如开设每天坚持阅读优美的文章,并结合自身经历写读后感,体验着情感的愉悦;班级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生生之间竞争、互助。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4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任何一所学校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如,写几幅标语、做几个橱窗、挂几条横幅等,它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是长期形成而具有传统、特色与生命力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并呼吁:“打造校园心文化,建设育人新环境”。

一、心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校园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校领导、教职员亡,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何谓“心文化”?“心文化”是一个教育新理念。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不仅是一个“场”,更是一种“力”。以文化来经营区域教育,是我们管理思想的一种飞跃,也是管理模式的一大尝试。人育文化,文化化人,管理其实就是管心,教育其实就是育心。一切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只有直抵心灵,根植心田,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而催生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整体呈现的区域教育生态文化等,我们称之为“心文化”。

二、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意义

1.学校加强心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教育生态”源自自然生态,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生态”,说到底就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发展为本,追求教育和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振”,实现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协调”,达到教育生态形成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互动”;“教育生态”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哺育,营造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新状态、新景象。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构建和谐、人本、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高起点、教育运行机制高效能、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环境高品位、教育质量高标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如何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人这种同质但不同样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因此用心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生态将直接影响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学校心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可以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实践证明,凡是把学校的发展植根于深厚文化基础上的,就如同为这所学校注入了一种强大的能源、持久的动力。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不管人员怎样更迭,但学校在这种文化的统领下,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发展的后劲是充足的。

3.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的必然要求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这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不同学校的特色就会不同。因此,只有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抓手,文化是突破口,文化是着力点。教育传承文化,文化引领教育。教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立教,是推进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决定竞争力。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撬动我们教育发展的支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心文化就是用“心管理、心教育、心教学”的方式,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引导和促进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策略,建构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学校健康、均衡、持续和协调地发展,进而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学校心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精神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贯穿于学校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五、如何开展学校心文化建设

1.学校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人本的、人性的、人文的学校文化。

首先要突出“人”字:

(1)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是为人服务的,学校的硬件建设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2)突出“人性化”,使人性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而不是“非人性”和“反人性”;

(3)突出“人文性”,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和劣根性。

其次要突出“发展”:

(1)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2)学校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根本目的是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3)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水平的外部表征。

2.学校心文化建设要高度关注学校传统,要敬重和敬畏学校传统,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学校心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学校传统。而现在正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学校精神是学校传统的精华,是学校心文化的灵魂,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3.学校心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种:只换名字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工作没有任何新的思考、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为了跟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潮流,仅仅把日常工作改名为“学校心文化建设”而已。

第二种:拼盘式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对心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紧迫感,能在校园、班级等设计布置各种文化版块(如,名人名言、体育之窗、科技长廊、书法欣赏、美术世界……),使学校增加了许多栏目式的文化内容。

这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但属于比较粗糙、层次较低的文化建设,很难扎根,很难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心文化体系,使之发挥心文化的功能。

4.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

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有几个特点:有十分明确的心文化定位;有丰厚的心文化内涵;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心文化体系;能逐渐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推动、促进、影响等功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持续与和谐发展。

六、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学校心文化建设包括: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节日文化等等。

构建学校心文化要有层次地进行,即从整体人手,紧紧抓住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层深一层推进学校心文化的整体建设。首先,学校要拿出一个分层构建的规划,设计出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构建步骤。其次,统筹安排各个板块文化构建的操作方法,整体推进。要在全体师生中养成一种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自己的任务。要把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每个人、每个学科、每项工作的战略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着眼,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求精求细,一点一点的累积学校心文化内涵。

第5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军魂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秉承“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的积极人格作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军魂教育”校园特色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深化“军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扬少年之光铸军人之魂”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平台,以军魂班级文化建设、军魂背景下特色中队建设为重点,形成“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特色体系。“一”军魂教育要培养学生一颗爱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两种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个课堂:心理课堂、综合实践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四”指德育活动的四个途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五”指德育活动“五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构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1军魂德育活动育人新思路

我们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意志薄弱、生存意识淡薄是当今小学生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肩负教育使命的虔诚信仰,基于对优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军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长的“精神之根”,以军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长的“道德之魂”。以“三个课堂”开启生命成长“个性之路”,催生师生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这就是我们在“军魂教育建设”中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中国梦。因此,我们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人性。德育生态圈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2、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军魂教育“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博弈性,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共赢局面。

3、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生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军魂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内外平衡。因此,我们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体系,积极探索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环境。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

2军魂德育活动遵循的四项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行为文化。要使师生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在德育活动文化特色建设中,为了有效开展军魂育人特色活动,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追求发展,强调“三维发展观”。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崇尚尊重,强调“三维尊重观”。领导、教师、学生相互尊重。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要完善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要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适应变化,强调“三维变化观”。预见变化,实行战略管理,追踪变化,实行危机管理;挑战变化,实行目标管理。

(4)达成和谐,强调“三维和谐观”。自身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发展是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3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目标创建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我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学校“军魂教育”文化之场(包括情感场、人格场、信念场),师生在“情感之场”中体验军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场”中塑造军魂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场”中培育军魂文化的“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修养与各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强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进;强调热情和忠诚、热情和忠诚的共生共长、互为补充。我们从价值取向层面构建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标。其内涵是:

1、打造生态人文校园――让校园更美丽

(1)广植绿树花卉,打造生态校园。近几年,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校园为契机,明确提出了“与绿色同行,打造生态人文校园”的创建目标,重视生态良好、人文丰厚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启动校园美化工程建设。葱郁的古树,象征着学校文化底蕴,玉兰、金桂、香芒等大树的挺拔,昭示着名校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阴与四季花卉交互辉映,名木古树与文化石头相得益彰,生态人文融为一体。(2)墙壁文化,凸现文化传递。最近,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型图书馆、小军人展示橱窗、阅读长廊、环境教育长廊、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大型浮雕等,无论走到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学校特色教育与环境和谐共生,学生随时受到经典文化与“军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润。

2、共同探究教育真谛――让教育添品质

(1)什么是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在军魂德育活动实践中“扬少年之光” “铸军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培养学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军人素养。(2)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这正符合我们军魂教育所倡导的 “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显魅力

我校德育活动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军魂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内涵的教育平台。军魂德育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1)关注教师的“三大素养”:文化底蕴,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教师对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2)引导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让教育教学更趋和谐。

4、推进学生科学发展――让学生添修养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为了使军魂教育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把德育活动的视线聚集在学生身上。依托丰厚的活动载体,强调多元的融合,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传统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1)关注学生三个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

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德育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军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设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一?二?三?四?五” 军魂德育活动体系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德育活动管理项目化,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建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讲座报告、安全消防演练、国旗下讲话、校刊报刊、各级各类比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亲子活动等。校本类,如运动会、小社团、校园艺术节、夏令营、垃圾分类等综合实践活动等。特色类:如走进英雄人物、纪念日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基地、“军魂教育文化资源网站”“我是自豪小军人”“创建英雄中队”“特色中队评比”“美德少年驻校园”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没有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

在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理念识别系统有12个子项目:“军魂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价值场”“学校广告语”“学校文化特征提炼”“学校三风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军魂教育组织结构、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军魂教育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军魂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在明确了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分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确保军魂德育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2、德育活动平台立体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建立体式军魂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军魂教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

在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根据校本特色,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平台,注重落实“五全”,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级长、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的过程落实,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不断创新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勇敢与诚信、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积极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社共赢。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小军人成长评价手册》《小军人活动课程学习读本》。评价体系涵盖了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 学生小组、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全方位对该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包括父母的期望,学校观察日记等等 。班级每月开展一次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的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德育活动重点课题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军魂德育文化活动建设中,我们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军魂教育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解决军魂教育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08年起,我们分别进行了《军魂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创建少年军校特色中队的策略研究》《小学“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主导下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军魂教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设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军魂教育校园文化。

4、德育活动特色课程化,彰显军魂教育文化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的隐性教育课程。根据军魂教育理念,我们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辟了德育长廊、小军人橱窗、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经》、《弟子规》等壁画;建设了阅读长廊、图书馆、阅览室、阳光咨询室;把军魂教育理念、思想、践行目标等用艺术手法(壁画、文字、浮雕等)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靠外延扩张和数量,更不能靠人为宣传,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们盘点了全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是自己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军魂特色活动课程。如: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校歌、军歌的创作;开展“我是小军人我自豪”、主题班会设计比赛;以“走进红色回忆”、“家乡英雄成长历程探秘”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军人精神为根髓,有机融入时代因子和现代德育元素,从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文化,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校本德育课程:“红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军事故事、著名战役、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军人精神,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银色文化”,通过对家乡传统和特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家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绿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诞生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阅读文本》、《军魂教育综合实践阅读文本系列丛书》《“军魂教育”文化节》《军事小游戏》《感恩心语》《走进家乡》。我们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感的课程,营造了一种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广阔的平台。

5结论

我们的中国梦,教育梦就是要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在努力追寻和实践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活动管理项目化、活动平台立体化、活动重点课题化,活动特色课程化等几方面创新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军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荣军营文化.政工学刊(2012/03)

[2]谢立军. 大力加强基层军营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第6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 ,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第7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一、校园“志愿文化”与“三乐”精神的内涵

校园“志愿文化”的物质层面有学校专门建设的校园志愿文化宣传长廊,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有专门的志愿文化建设专栏。在制度层面有学校的各类行为规范体系、政策条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学校还制定了《志愿者行动纲要》,在《纲要》中明确志愿行动的内涵与特点。学校的志愿者行动是以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为指导的,力图全面落实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自主实践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有益探索。

志愿者行动主要服务社会,孕育爱心,提升公民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加快学校精神文化的积淀,促进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在学校精神层面,学校把志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让志愿文化成为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校风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集体舆论等。

学校“三乐”精神是指以儒家文化为学校文化底色的“乐己、乐人、乐天下”的校训。“乐己”,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人”,就是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快乐,让自我存在有利于他人乃至把助人作为快乐之本。“乐天下”则是更高的境界,承继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的民族传统。

二、校园“志愿文化”与“三乐”精神的联系

“三乐”精神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而提倡的一种高境界的人生发展目标。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包含了志愿文化,那就是仁爱。在传统文化中,有“兼相爱”、“爱无差”、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等一系列孕育着“志愿服务”的理念,并一直为世人所倡导。所以,学校的校训“乐己、乐人、乐天下”是与“志愿文化”有深层的密切的联系的。

另外,“三乐”精神为志愿文化建设再次确立了价值导向。践行“三乐”校训精神,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校园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培育和借助强大的力量做支撑。“三乐”精神更是对志愿文化中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浓缩概括,让志愿文化的建设,志愿行动的有效实施,有了持续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志愿文化建设丰富了实践“三乐”校训的内容。志愿文化建设是“三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极强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三乐”校园建设的发展内容。建设志愿文化不仅是“三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还是促进“三乐”校园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践行“三乐”校训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作用于志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志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建志愿文化,践行‘三乐’精神”的有效途径

创建志愿文化的重点是开展志愿行动,在引导全体师生服务社会,孕育爱心,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学分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自觉积累学分,主动发扬“三乐”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志愿服务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学校构建了三个层面的志愿行动,组建了多支志愿队伍,常态服务,纵横联动,深层发展。

1.志愿服务岗——立足班级,服务同学。

志愿服务贵在脚踏实地,从身边事做起,从志愿服务身边的同伴、同学做起。这样的志愿服务才会有坚实的根基,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每个学生在中队志愿服务岗的公开招募活动中,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长,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志愿服务岗。

2.志愿中队活动——立足校园,服务学校。

每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都是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者。根据在校园中的观察,凡是需要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都会很快变成班级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主题。学校各班级纷纷开展了生态校园志愿宣传,如爱心奉献、大手牵小手等活动。

3.志愿大队活动——立足社区,服务社会。

(1)蝴蝶观测志愿服务。这是源于德国的“蝴蝶监测与环境评价”项目,学生对这个充满趣味的国际环保项目非常感兴趣,纷纷加入到学校蝴蝶监测志愿者队伍中,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2)图书管理志愿服务。志愿者走进社区图书馆,在图书管理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将图书编号、分类、整理,进行借阅记载;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借阅情况,推荐好书等。

(3)爱绿护绿志愿服务。志愿者在社区的花池内栽培花草,并进行养护管理;为社区的各种植物制作标牌,让树木有了“身份证”。

(4)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志愿者们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理念,倡导节水、节电、节能,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物资循环利用、维护校园环境等活动。

(5)助老爱幼志愿服务。学校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指导,积极开展志愿者走进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帮助、情感陪护等“助老爱幼”志愿服务。

第8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一、科学规划,全力建设园林化学校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谋划,集思广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优美的育人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方面,学校按照总体规划,逐步投入,逐步建设的思路,遵循道路整洁、绿化园林化、环境教育化,装饰艺术化的原则,对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都做了精心雕琢。切实体现校园建设整体美、园林绿化环境美、人文景观艺术美。师生和谐文明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为此,学校先后争取上级资金几十万元。完成学校整体绿化,扩展运动场,建成了塑胶跑道和球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分明明显,场地布局合理。

环境育人方面,学校特别注重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不仅在所有的楼道上粘贴明亮的室内标语,还特地开辟了一道室内墙,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墙壁文化,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育人魅力

高尚的道德情操源于水滴石穿的不懈,源于润物无声的细致,为此,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教育契机,净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其良好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1、重视养成教育

我们把养成教育和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对学生一言一行进行引导,学校通过大课间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坚持从日常言行、习惯、道理、纪律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校风和班风建设。

2、班级管理自治化

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制自律中养成美德,展示美德,传递美德。因此,我校特别注重班主任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一支素质专业化班主任,从而建设优化的班级。

去年,我校完成了国家级班主任专业化的教研课题,班级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3、以学科建设为依规,加深课余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我校十分重视师生课余文化建设。对此,我们严格课余文化建设的管理,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努力丰富课余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廉顾教育、知识与娱乐的有机结合,开展了大课间体育锻炼,《中学生守则》知识竞赛,感恩教育演讲,安全逃生演练等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师生的学习活动,又陶冶了美好的道德情操。

三、围绕“四个创建”,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四个创建”(放心食堂,文明寝室,放心超市,绿色生态校园)的内容与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我校把“四个创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首先,学校投入巨资改善食堂、寝室、超市的硬件建设,配套和完整各项设施,为师生提供了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规范就餐纪律、就寝纪律和购物行为纪律,建设食堂文化、寝室文化。在食堂,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在寝室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爱在床头或墙上粘贴自己喜欢的格言、字画、图案等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装饰美化寝室,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文明之家、和谐之家、温馨之家,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并爱上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达到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增强特色,促进发展,增添校园文化风采

近年来,我校在积极探索与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特色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建设学校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又是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创建学校特俗过程中,我们遵循“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全体师生,突出特色效应的原则”,开展学校主导型的经典诵读和学生主导型的学生礼仪等大量活动,全力打造和谐的学校特特色。

我们以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使命,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演讲,朗诵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让黄沙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充满气息的文化人,在丰富多彩的学生团队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从而培养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在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课都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活动,拓展了常规课堂的丰富教学的内容。

第9篇: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 班级文化建设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65-01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无形的意志和精神则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让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拓展训练是使学生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投入到锻炼和亲身体验的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社会需要的归属与认同感及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一种当代人和当代组织有新意并有兴趣为之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 拓展训练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2.1 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运动(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驶向未知旅程,去迎接挑战。该运动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用于训练海员在海上遇险后的生存能力与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得到磨练。二战以后, 拓展运动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并由初期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今天,拓展训练已发展成为一种集户外、室内为一体的,通过体验式学习达到锻炼身体,拓展个人潜能,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兴的体育项目。

2.2 拓展训练的内容与形式

拓展训练通常利用高山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场地、水上、野外定向等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漂流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个人和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2.3 拓展训练的特点

拓展运动强调个体与团队目标的一致,当二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必须服从团队利益,自觉修正个体目标,以符合团队的发展需要。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实现个体与团队在环境适应和能力发展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2.4 高校班级文化特点

高校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独立性: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厚,知识的积淀,以及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开始审视成年人赋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说:高校班级文化呈现独立性的特点。

多元性:当今世界的多元格局引发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学生也在进行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多元的价值体系,这就决定了高校班级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潜在性:潜在性的特点正是班级文化特有的教育作用的又一种阐释。重要的意义在于预示着大学生未来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可能,以及蕴含着实现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内在动因。

2.5 拓展训练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拓展训练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可以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调适身心状态,不浮躁,不颓废,更好地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欣赏别人,学会关心他人,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班级文化是价值核心,拓展训练是实现价值文化的重要方式。探索班级文化可以结合拓展训练,探索拓展训练可以结合班级文化。

3、 拓展训练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

3.1 拓展训练有利于增进团队合作精神,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国外有关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是成功的核心影响因素,而拓展训练的主要意义之一就是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团队精神。随着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增强,相互间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不断增进,形成合作型学习氛围。学生在模拟的挫折环境下,认识群体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参与意识、责任心和归宿感,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形成发展型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2 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个人及团队创新精神,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计的,例如“电网”、“雷阵”等。在拓展训练中,教师与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拓展训练中已经不再是传授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了,而是引导者与主体实践的关系,许多班级为了完成拓展训练任务,班级全体成员通过周密的思考和不断总结与摸索才能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这样便极大地调动了全体班级学员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干的精神。

3.3 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高校班级文化最高境界凝聚力水平

拓展训练中,以“信任背摔”为例,要求班级成员站在2米高的背摔台边缘向后倒,当然,台下同学伸手保护,台上的成员却是背对着的。大多数班级成员都会内心恐惧、神情紧张,在这种紧张又危险的特定环境中,能否及时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勇敢果断地后倒,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下面能否接住,则是学生在特殊环境中受到其他学生的情绪感染和行为影响,形成一种巨大向心力、凝聚力, 凝聚力的增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目标。

4、 结束语

班级文化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现代的拓展训练与高校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利用专门的拓展训练手段,促进高校班级和谐文化建设,进而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这对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将会是一大促进。

参考文献

[1] 王昌福.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2] 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7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院级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3YQ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