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第1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通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乃至失误,是语言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要求语言工作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并穿梭于他国文化,争取做到“双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2.思考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方面。中国文化认为冬去舂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历史。语言中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相信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

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一基督教的传说,事件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着眼于未来,他们的意识中多是展望未来,认为“如果我们做事就过去和现在进行争论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4.个人隐私差异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从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但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若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5.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须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难看”的意思,“calf”有“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意思。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战国起就发明了“牛犁”,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便有了“牛劲”、“牛气”、“牛性”等等。“牛”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勤劳。“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人。“老黄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牺牲奉献的人的思想品质。“牛”也象征着固执倔犟。像歇后语“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风俗习惯差异

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文化意义的不同。风俗习惯是某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以中西方颜色习俗为例。“红”,它的理性义是“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在汉语中,它是“成功\顺利\喜庆”的颜色。而英语中的“红”则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险,愤怒,极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红色警报,“red flag”危险的信号灯。四川牌的榨菜因为在包装上印有“红旗”,销售受到了阻滞,而中国的著名喜剧“红灯记”如直译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国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第2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电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译;文化差异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场经济中,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电影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而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入,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影是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传播文化,抒发感情,展现出社会形形的文化生活,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随着各国家地区人民文化交流的频繁,电影翻译起到的文化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每部电影都承载着原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电影翻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差异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要尽量翻译出原文的内涵,并且被我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而这些是我们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动的局面下与西方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清政府通过翻译来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说过,“如今的后殖民评论家难以回避的两大难题:既要去摆脱了传统西方模式的影响,还需要达到非边缘化的目标,那么西方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与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减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 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忠实地去表达原来电影中的内容与内涵。而新时期中西方大规模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也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翻译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电影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国家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翻译工作的形式,电影的翻译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学翻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针对观众来再现原电影的审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国观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特征,进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 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 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 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 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 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 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9] 刘辉修,王卫利.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7).

第3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 礼仪 中西方文化 差异

一、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一)处事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的特点是简单直接,而中国人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细节或者是工作中的题,但是中国人可能却会通过请对方吃饭,赠送对方礼物,从而和对方建立良好、友好的关系,再进行接下来的谈判。西方人过于直接的方式,中国人可能会无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对于中国人这种过于含蓄的处事方式,会误认为是拐弯抹角。

(二)行为语言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差异中,行为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体展现在肢体语言、目光、双方距离以及手势、动作等方面。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体现出文化差异。举个例子,在我国,彼此见面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国、英国,双方见面握手以后会马上松开手,双方的距离也会逐渐扩大。在这个方面,中国人会为了表达对谈判方的尊重,会握着对方的手上下摇动,握手的时间也会增加。西方人对于这一动作,会感觉难以理解。在西方人看来,如果握住对方的手太久,距离太近,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空间被侵扰,甚至会产生防卫和防备的心态。

(三)宴会礼仪的差异

1.使用餐具的差异

在我国的宴会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盘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的宴会上,采用的餐具则是叉子、刀、红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况下,在吃西餐的时候,各种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据饮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暂停进食的时候,人们会将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国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来说话、休息,那么则会将叉子交叉放在餐盘上。在西方人看来,在用餐的时候挥动刀叉,是非常没有礼貌的。

二、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所产生的经验积累,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对比,选出的一种非常合理的东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属于时代的产物,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受到不同学派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礼义信廉耻,要求人们注重伦理关系,以礼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的处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国家则不同,16世纪的时候,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工人阶层因为对资产阶级和统治阶层不满,所以掀起了这场精神、知识、文化的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让人们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对西方人的文化、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处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文化核心讲究的是万事和谐,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不能太过于高调,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对和谐产生破坏。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念。而西方的价值观念却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开放,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故乡情节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会对故乡产生怀念,甚至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是因为我国属于农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差异非常大。在一个地方内,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因此中国人安土重迁。同时,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会过分对他人的产品产生依赖。正是这样的因素,使得中国人性格保守、沉稳,不愿意高调扩张。

而在西方国家,因为海岸线很长,国土面积很小。西方的农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国的农耕,在资源方面显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须对外扩张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国家的人性格大胆、喜欢冒险,会以海洋为中心,去扩张新的领土,获得新的资源。

三、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礼仪

(一)尊重习俗

在谈判涉外贸易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习俗。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禁忌、忌讳等,比如对于伊斯兰教徒,在谈判的时候不能对其宗教背景进行议论和指点。同时在宴会上,也不能出现猪肉等。只有尊重对方的习俗,才能在谈判中获得成功。

(二)尊重隐私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容易在谈判过程中问及对方的家庭、年龄以及工作等,从而开始下一步的谈话。但是和西方国家的人进行商务谈判时,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询问。因为他们认为询问这些是侵犯隐私权。此外,对于女士的年龄,也不能随便问及,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女士年龄也是不礼貌的。

(三)不必过分谦卑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谦逊是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过分谦虚,那么就会促使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对方认为这是在贬低自己,放低身价。同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吹捧,过分夸大。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适度,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谦卑。

四、总结与体会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必须尊重对方的礼仪和文化背景,避免产生礼仪方面的错误,真诚的和对方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贸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才智,2008,(22).

[2]田晓冰.浅析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J].科技视界,2015,(31).

[3]王雷华.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入席离席[J].大观周刊,2013,(04).

第4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阶段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商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下的各个场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商务情景下的英文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技能,而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教会他们如何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在生活上讲究舒适,即便是出差也会尽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住宅的安全如高层消防问题非常重视。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出行则尽量简单,能凑合就凑合。在住宅的防盗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则重视不够。

那么在商务活动中,比如在帮客人预订酒店时,就应注意在规格相当的基础上选取环境较好,远离市区,相对安静的酒店,最好是那种酒店外还有小花园,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有好的风景的房间。如在海边的话,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内陆的话,选取俯瞰公园,小树林等的房间,一定不可订俯瞰繁忙的吵闹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项目外国员工会在中国当地呆相当长商务一段时间,需要租房住时,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问题。如果住高层的房子,除了要选取24小时安保的社区外,应在住所内给配置灭火毯、消防面罩、灭火器,医药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时候将火警报警器的位置告知。

2.饮食文化的差异

商务宴请是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宴请融洽的氛围中对双方的沟通更有利,同时也是表达热情好客礼尚往来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对成功的宴请至关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欢那种啃骨头的肉类,感觉既不文雅也很残忍。因此在点菜时像凤爪、猪蹄、鸭颈之类我们国内比较喜欢的菜不可以点,鱼类也是,最好是点那种没有不用吐鱼刺的鱼片。另海鲜或很辣的川菜,应事先问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给对方夹菜,劝酒,让对方随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国内很多人习惯边吃边谈事情,一顿饭经常吃上好几个小时。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吃饭,氛围应轻松享受,聊聊天,谈谈风土人情,开开玩笑,吃饱了就结束,不拖拉。

3.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在交际中才不至于失礼。比如在赠送礼物时,无论礼物大小一定要包装好。收取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拆开并致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又比如在穿着方面,虽然欧美人平时讲究舒适,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但在正式的场合,都很注意穿正装,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则穿根据场合不同穿套装或晚装。而在国内现在人们衣着越来越注重休闲,甚至在正式的场合也穿着休闲衣,笔者曾见一次商务接待中,外方人员全部正装,而中方大多穿休闲衣,甚至有好几个都穿的是户外运动系列的运动衣,从衣着上难免失礼。

在对待隐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商务交际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资、年龄等敏感话题,可聊一聊运动赛事、天气、娱乐、旅游度假等。打电话时,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在电话中会问对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关心,或者是对话的开始,双方都理解。但在与欧美人通电话时,如果问“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对方会感觉非常奇怪,有窥探别人隐私之嫌。

4.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直接,守时,工作细致,认真,制定好的规则会严格遵守,讲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下人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顺利合作。比如笔者曾听到一个外企的中国行政人员说班车问题,非常不理解,班车按规定是15分钟发一次,从办公室发往施工现场,循环发车。但有时发车时根本就没人,也就是空发一趟,因此中国员工认为没人时就应停发,避免资源浪费。但外方主管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班车每15分钟发一趟的目的就是为了员工在办公区和施工现场之间往来方便的,即使无人,也照发。要是无人就停发,那间隔的时间就不再是准的15分钟了,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间隔时间不固定了,这样往返两地之间的人员就无法估算时间坐车,有可能会等很久才能坐上车,这样就会耽误他们的时间并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延误,甚至会出现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车也要严格的每15分钟发一趟。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场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学生都能理解,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更不必大谈特谈国内的政策等,因为对方也不会理解也不感兴趣,对交际无益。可谈谈所在地区的近期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等等。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国际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重

在每一单元的主题下,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补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在商务电话单元中,应导入中西方电话礼仪的差异。如商务电话,打电话的时间,应在白天工作时间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对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紧急的事,就算有紧急的事也应先为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致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下班的时间就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了。再比如在机场接机单元中,应介绍接机、拿行李、订酒店等细节方面的中西方差异,以便将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正确应对。

2.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采取案例的形式。来自外企的文化冲突的真实案例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交际中成功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但收集案例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还应到外企挂职,才能接触到鲜活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用于教学。

3.视频的应用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剧和电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节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并且语言都是最鲜活,时下最流行的,将这样的片段选取后用于课堂,视频的资料形象、直接,教师可做必要解释,指出此处文化差异的点,学生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训练了听力和口语,了解了目前某个英语国家流行的词语和说法。

三、结语

明确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使其在将来的职场中避免文化冲突,成功参与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经贸实务,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第5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一国人民在一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经过长期劳动创造的产物,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准确地说,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判断、思维形态的总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语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当然也就对文化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受到文化的制约,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持久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都制约着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进行英美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晓一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文学翻译是用一国语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组合另一国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文学翻译必然涉及语言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学科综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过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学翻译必须平时多了解英美文化差异,多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价值评价尺度和道德审美标准,多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翻译文学作品,对于译者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二传手。尽管每个翻译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实于原著,当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场。为此,译者应尽可能地完成角色转变,一部作品由一国之作者到读者,再到另一国之读者,译者要经过多重的思维和角色转变,才更好地忠实原文,同时又能很好和本国读者对话。就好像一个美国厨师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国的厨师就要在掌握美国厨师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中国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国风味的中国牛排。我们的译者就是这个中国厨师,除了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思维和角色的转变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响英美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思维的角色转换意识。

风俗是指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礼节风尚和习性,它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学等方面的影响,英美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例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动物,所以,宠物就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并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人情。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通常用狗来比喻或形容坏人或不好的事情,但是英美国家则不然,他们一般都对狗有着较多的好感,在他们的思维里,狗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英美文化中,“狗”就会常常用来形容人的生活,并由此派生出许多谚语习语。还有“猫”也是一种小动物,是英美国家比较喜欢的宠物,在他们的习俗中,猫天资聪明,多用来比喻或形容女人。

再如,中国人常用“红”来形容年轻女性,比如“红妆”代指女子的盛装,“红颜”代指“少女”。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习惯上用“red”表示和中国相距甚远的意思,“gointored”指“出现赤字”,“seered”意为“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itred”则指“把某一个事物形容成非常可怕的样子”。此外,礼仪之邦中国历来都尊老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这个词用来形容对人的尊敬,比如“李老”、“陶老”等,因为我们中国,年长就是代表着阅历,代表着智慧谋略,代表着德高望重。但是,在英美国家,“old”则是赶不上时代的艺术,代表着落伍,在西方的习惯中,年龄都是个人隐私,特别是女性,非常忌讳别人问及年龄等。这些都是中西风俗文化差距,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很好地进行英美文学翻译,真正实现中西文化相容,思想相通。

二、小结

第6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一、语言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3.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第7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语言和文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时语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深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节日文化的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一种极其平和的精神状态,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同时,中国人还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强调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际之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使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气象万千。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后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个体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个体,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关系看起来要比西方社会复杂的多。单从称谓上来看,中国人对于称谓的表达非常具体严格。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比较来看,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词,对应汉语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同时,西方式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子常常通过打工等手段自己赚零花钱,甚至是学费,孩子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这种独立,有时也会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由于过度呵护,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多数中国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资助完成学业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礼仪,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交际方式的差异;餐饮礼仪的差异;服饰礼仪的差异;个人人生观的差异等几方面。这里以交际方式中的问候语为例。由于中西方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常常造成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是极为平淡、俗套、常见的日常问候语。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除了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所以常常忌讳别人问及。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话题都是极为平常的。可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其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如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与农业节气有关的重要农事节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节庆方式上也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如庆祝方式、饮食、衣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传统英语教学是应试性教学。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引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dragon一词时,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龙的看法讲解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集所有邪恶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再如,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而英语中yellow则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教师如能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并重起来,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二)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并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汉语中的词汇、典故多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罗马神话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英语典故就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经》中的“Solomon”(所罗门)和“Old Adam”(老亚当)分别被用来指代智慧的人和人类本性的罪恶。如果我们对《圣经》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三)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采用比较文化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诚然,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谈及万圣节的文化习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同中国的中元节作比较:1、节日的目的:万圣节主要是驱鬼,现在则变成狂欢的时节,中国的中元节是以祭祀为主;2、活动的形式不同:万圣节是为小孩子增添的娱乐节目,中元节就比较带点信仰节日。驱鬼,祭拜;3、节日的气氛不同:万圣节气氛很欢乐另类的狂欢。中元节是为了祭已逝者,气氛沉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两种独特的文化习惯中更好地掌握两种独特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意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8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1.1思维模式差异。

首先,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种族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使得公民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就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倾向于具有抽象思维;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倾向于具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根本差别就是思考的基本因素,抽象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而形象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感性形象。可以说,对一种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从抽象思维转换到形象思维的过程。因此,译者需要对他国语言文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不恰当的商标翻译会被认为是冒犯他国文化从而影响到产品在该国的销售以推广。请看以下实例:(1)有一种产自上海的电池名字叫做“白象”,译成英语为“WhtieEle-phnat’’。在中国,白象给人的印象是“干净的、强壮的”。但是在美国,白象给人的印象是“负担、大的且没有用处的东西”,这种印象无疑会起到消极的影响,人们又怎么会选择购买它呢;(2)一个外国品牌叫做“GoldLino”,如果直译的话叫做“金狮”,但是在译成中文时翻译成了“金利来”,字面上给人一种利益财富不断到来的感觉,给人积极的影响,人们自然会选择它了。在(1)(2)两个例子中,显然后者的翻译更好不论在认知难易度和大众接受度都符合一个好的品牌商标的要求,也会给该企业在中国市场带来巨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利益。

1.2社会价值观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会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和感知,是人们在社会行为的推力和前进方向。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社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人们都是积极提倡个体主义,他们更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去拼搏、进步和创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人常常会选择相关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品牌。然而,集体主义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例如:著名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GOME”就被译成了“国美”,意为“美丽的国家”。还有世界知名啤酒品牌“Bu而eiser”被译为“百威”,意为“百年的力量”。

1.3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从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态环境、历史和宗教的进步等。不同国家民族心理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在中国,祈求幸运和幸福降临的心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做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因此,在中国人们在命名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吉利的话语或者发音、意义能与美好的事物有关联的名字,因而与“魔鬼”、“危险”等词语相比,中国人更喜欢“幸福”、“快乐”等词。由于民族心理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商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重新命名的过程。比如,有一种名为“Poisno,’(英文意思为“毒药”)的香水,用了很夸张的名字来显示它非凡的特征,但是在中国人们把“Poiosn”音译成了“百爱神”,意为“拥有很多爱伟大的神”。还有一个著名的自行车品牌“Ginat’’,意为“巨大的、强壮的”,在汉语里被译作“捷安特”,意为“能够带来便利和安全的独特产品”。

1.4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和特有的意义,商标语也不例外。商标语在一种文化中也许具有极好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意义却恰恰相反。所以当我们把商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译者应该把民族心理的因素考虑进去也要注意措词是否符合这种文化。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凰”被看做是“高雅”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帝王”,都是正面积极的意义。中国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有意美好的未来时有这样的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许多中国的品牌都会在商标语中加人“龙”、“凤凰”的意象。例如:著名的自行车品牌“凤凰”,虽然“凤凰牌”自行车在样式和质量上都很出色,但是在西方的市场上却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凤凰”则代表了重生,因为中西方对“龙”、“凤凰”这两个意象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喜好,这种理解和喜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

二、结语

第9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直译 意译 中西方文化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商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商务翻译文体上也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需要大胆的想像和创新的思维,使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二、直译与意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

综观翻译历史,翻译理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绝对的声音。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凡翻译形式无怪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对直译和意译问题,一些翻译者运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即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法。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译成“小额存款,巨额收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即直译),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 ” 可译成“机器更新,小巧轻便”。(夏普复印机广告),只有在直译的意义不明确,不能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时候,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应译为“入乡随俗”。但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如dragon(龙),从古到今,中国人对龙给予高度赞赏。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都表现出人们对龙的崇拜;但在西方,尤其是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在中dragon 有“悍妇”、“母夜叉”的意思。如,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但不能把它翻译为“ Four Asian Dragons”,翻译为“Four Asian Tigers”较好。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勇猛动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称之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人们常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软文化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整体

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强调氏族整体。西方则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强调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国、省、(市)县、乡、再到村。强调的是整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时间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强调个体。

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指向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他们强调自我,信奉个人本位。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买单。再比如,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敲门问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进去。孩子到了18岁就远离父母独自闯天下。他们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我奋斗。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国有句谚语是“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强调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翻译为英语应该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这句话就不要直译,因为西方人对筷子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对人与自然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强调“民以食为天”,把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的哲学儒、道、佛学都是讲人生哲学,儒学强调“作为”,道学强调的是“生存”, 佛学强调的是“悟觉”,这种哲学思想逐步在人们头脑中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更深。在古代,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便求当圣人;报国无门便求做隐士,吟诗饮酒自得其乐。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译为“I can’t forget my sorrow / 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 / Nothing but the wine.” 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来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没出来。所以外国人似乎明白,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所以”wine”这个词最好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联想到好酒。

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而把历史推向前进。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学,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趋势。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西方人更热衷于作律师和医生。

第三、注意中西方对数字的不同理解

众所周知13在西方基督教里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有关,所以13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美国的大楼没有13层,美国的飞机上没有第13排座位等等,都源于这个习俗。

中国人不认为十三有什么不好,甚至古代中国人认为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中国有十三经注疏,玲珑宝塔十三层,十三棍僧保唐王等。

数词“八”在汉语里是当今中国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发”谐音,暗含发财致富的意思,但在英语里“eight'’没有这种意义。由于各个国家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

第四、注意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语很丰富。但各自的民族对颜色有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人们禁忌的一种颜色,红色与血液、暴力、危险连在一起,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如英文里的“red flag”是“惹人生气的事”。又如在英文里“in the red”是“亏损,负债”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来源于太阳,烈日如火,颜色彤红。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由此而生。"日至而万物生"所以红色在中国却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颜色,结婚要贴大红喜字,穿红色礼服,收红包;在中国,白色是不吉利的颜色。如长辈去世,子孙要披麻戴孝。没用的人被骂为“”。在西方,“”是“idiocy”(愚昧)。在西方白色代表着纯洁与高雅。人们结婚要披上白色的婚纱,代表纯真的爱情。

三、结论

总之,商务翻译必然会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处理英汉语言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商务英语翻译要涉及多种文体特征和体裁,面对着多种多样的人群,因此也更能体现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应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同时,时刻关注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做到“信、达、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实时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做到忠实、通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