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空间文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形式语境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作为餐饮空间的形式语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可以是单一的要素,也可以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它们通过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装饰形态符号、情景形态符号、照明形态、色彩关系、材料与肌理等因素来控制整体环境气氛。并通过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形态来统一格调,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的结论: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主题立意决定着表达方式多样,由文化内涵的营造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
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休闲场所的主要作用就是供人们进行日常放松。第一:空间环境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环境,符合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环境设计应该具有亲和力,使其中的人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加容易进入这种环境中。第三:环境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新鲜感,这种由于未知所带来的新鲜感,更容易引起顾客的兴趣,从而增加其参与的热情。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休闲娱乐环境才能真正地体现闲与乐的要求,而少数民族的独特民间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上述要求。民间文化起源于民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更体现了一种热烈的感觉,与休闲娱乐环境所要求的相一致。
2.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
商业环境里进行的是商品的消费以及交流,主要发生的是关于商品的交易。随着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商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商业建筑拔地而起,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商品,因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样的环境就需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水平。通过将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元素应用到商业环境中,通过商业环境的不断展示,有效促使了民间文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商品的特性以及环境的文化特点作为民间艺术的符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展示环境中的应用
展示空间通过对物品的陈列,并且运用特定的手法将展示内容有目的性地展现给观众,这样的环境主要以展示为目的。相对而言,具有长期性质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很好地通过自身展示的内容与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很好地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通过对民间艺术的使用,通过专业的展览手段以及技术,通过将展览内容与展品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相结合,很好地升华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民族归属感,能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结语
【关键词】民间文化元素;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应用措施
舞台美术设计对于现代舞台表演过程中所呈现的表演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对于现代舞台的审美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1]。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将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民间文化表达出我国众多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思想,将我国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理念完全展现出来。我国民间文化是由最质朴、简单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他们在实际创造的过程中,依照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创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应该提升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融入我国民间文化元素的重视程度,通过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化元素,使得现代舞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生动,进而提升我国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审美效果,达到促进我国现代舞台美术更具民族特色的目的。
一、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
要想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我国民间文化元素,首先要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和形态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负责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对我国民间文化有所了解以后,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将我国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2]。其实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是一种由我国最淳朴、普通的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和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在民间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弘扬。同时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民间文化艺术与大众眼中较为优雅高贵的文化艺术有所区别,民间文化艺术具备更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民族特点。现如今,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深层次地探究了解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十分有必要。民间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既是相同的,又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有助于将民间文化元素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3]。就一般情况而言,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自发性,自发性是民间文化尤为典型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于民间文化具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和调整的特点,因此概括出自发性的特点。在一些比较高贵优雅的文化艺术中,将艺术性作为精神追求,其表现形式较为系统化,规范体系更是严谨,但在民间文化中与之相反,不受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民间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消磨无聊时光,使得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具趣味性、娱乐性,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对其进行规范约束,从而将民间文化自发性的审美特点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其二是传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流传至今,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传承性。人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间文化,分别是“言传身教”以及“口口相传”。其三是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国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民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际劳作的过程中为了愉悦自身所创造出来的[4]。与此同时,劳动人民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也融入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化能够将劳动人民的情感完美诠释出来,所以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四是程式化。民间文化的程式化审美特点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创作民间文化时采用的是极为常见且简单易懂的形式,因此社会大众很容易接受和认可这种文化审美形态。
二、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各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精神信仰以及审美品位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灵感来源,民间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5]。现阶段,在我国舞台美术设计中将多种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包括皮影、刺绣、剪纸、杂技、蜡染、雕刻等。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化元素与众不同的魅力。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将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其中,对于提升现代舞台表演效果有极大的帮助,能使现代舞台美术更具我国民族特点,美术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陶冶观看舞台表演的人们的艺术情操。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将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方案中,充分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从中探寻符合自身设计需求的文化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布置舞台时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材料资源与舞台美术相结合,营造出简洁、淳朴、自然的表演氛围,使得观看者在观看现代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气势磅礴的美感。将民间文化元素运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于大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为远离自然环境生活于城市中的现代都市人民带来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体验与机会。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在实际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过程中,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其中需要调整的地方,突破惯性思维的约束,充分展现出主观意识和感受,进而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为观众提供无限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民间文化元素的经典案例有:舞剧《霸王别姬》、歌舞剧《云南映象》、歌剧《苍原》等。与此同时,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也将大量的代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之中。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文化内容对我国民间文化影响颇深,因此代表民间文化的传统图案具备生动、形象、优美、简洁的艺术特点。在传统图案运用中对于形态上的相似度不是很重视,更加注重传达出具有趣味性的内心想法,大多都是以手工方式制作出来,并且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因为传统图案形态普遍都很抽象[6]。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可以借助民间文化中的传统图案贴近实际生活的审美特点,采用夸张合理的手段和措施将其融入在现代舞台美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将新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人所具备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感情全部展现出来。现代化的民间文化图案是以传统图案为基础的,结合新型多元化构图形态,从而促使民间文化图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不再按照传统单一的舞台美术设计模式制定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方案,对表达个性化思想提升重视程度,使得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可以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独特的魅力。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通过这种设计理念将现代舞台美术内容变得更具层次感,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将现代化舞台形式和设计师自身独特的个性想法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民间文化元素有极大的作用,主要通过传统图案等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新媒体;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自觉;文化传播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18-04
一、引言
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彰显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安徽是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强省,特别的地域文化造就安徽特有的文化气质,安徽最早的文化历史痕迹可从两百万年前的繁昌县人字洞的人类活动遗址说起,安徽依据独特的地形与环境,在漫长地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三大文化板块: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新安文化),以合肥为中心的新的文化圈――环巢湖文化圈逐渐成为安徽省第四文化圈,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徽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养,成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安徽民间文化资源作为安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皖风徽韵最为世人称道,人们总以博大精深赋予安徽民间文化最高端的称谓,但我们看到安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与当前安徽发展十分有限的民间文化产业规模、民间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足、民间文化精品化与成果推广难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局面,除安徽民间文化存在地域分散、文化系统之间管理松弛、民间文化市场难以开拓、安徽民间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等原因造成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在安徽其他地域乃至全国推广受到严重的限制,新媒体在推介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舆论引导途径上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二、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自觉
地域文化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空间,长期的风俗习成,它是集地域特色文化之大成。梁启超曾论:“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1]梁启超向我们展示了地理环境对文化的深度影响。安徽民间文化潜伏在安徽四大丰富的文化板块或文化圈中,“文化自觉”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深深的根扎安徽地域的“文人墨士”之中,安徽人的“文化自觉”带来安徽民间文化的繁荣,我们能从多个方面看到安徽人的“文化自觉”给安徽民间文化带来发展的契机,实现安徽民间文化的内涵提升,有效整合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增添安徽民间文化的学术价值。
安徽民间文化中之戏曲文化对中国戏曲文化影响至深至远,在王世华先生所撰写的《徽商与戏剧的发展》[2]一文中指出:“徽戏”进京导致国剧――“京剧”的产生。罗可曼先生在其所撰写的《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3]中指出,徽剧作为安徽地方戏明以前只是活动在安徽地方规模的民间小戏,后来在社会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徽剧取百家之长,海纳百川之胸怀,兼收并蓄,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国家大剧。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在骨子里找到徽州文化的精髓,徽州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凸显安徽地域文化的张力,徽剧作为安徽民间戏曲文化的代表其戏曲价值与学术价值可见一斑。安徽民间戏曲之黄梅戏,作为中国目前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安徽的地域名片,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韵、表演艺术、服装舞美等曾征服了戏曲史上最庞大的海外观众群,观众的存在是建立在他们对某种文化存在文化的共识,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诺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种族的特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和时代创造一种永恒的美,“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4]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皖江历史文化的人文地理和民俗文化特征分不开的。安徽的其他戏曲文化,青阳腔、岳西高腔、泗州戏,花鼓戏等,每一种戏曲无不是本地人们社会生活、语言特征和思想意识的表达和建构,反映了当地普遍的文化心理,关注安徽民间戏曲文化,从发生学的角度,必须对他们生存的共同的人文环境进行了解,找寻他们的血脉联系,充分发挥皖人对皖戏曲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觉”作为精神内核,加强安徽戏曲文化内涵式培育,实现安徽戏曲文化的整合,促进安徽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中只有在不断地找寻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最佳结合点,才有可能找寻到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安徽民间文化之民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蕴藏着中原文化的哲学基因,“老庄文化”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对中国辩证法哲学的发展起到代表性的引领作用,道家思想的独树一帜与本土性,使其在中国哲学发展乃至世界哲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同时安徽民俗文化也是华夏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之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概括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和范式”[5],反映了他们朴素的道德行为和原始情感。安徽许多民俗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开始延续至今,展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要的节日安徽民间保持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习惯做法:大年三十接祖宗、除夕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春节走亲戚拜年,元宵节送祖宗、清明节祭祖、端午节插艾叶、中秋节吃月饼等,展现安徽节日风俗文化的辉煌事象。安徽饮食风俗文化也独具风情:安徽民间对“豆腐”情有独钟,安徽乡间“豆腐作坊”几乎家家俱设,过年做豆腐几乎是安徽民间乡村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各种形式以豆腐为主菜食的豆腐菜肴是安徽春节迎接客人饭桌上的主要美食,长期的生活习惯,让豆腐菜肴成为安徽食谱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豆腐不成席”。最具代表性的豆腐文化当属“淮南豆腐文化”,这个可从学术上找到考据,宋学大师朱熹在其《豆腐》一诗中指出,豆腐应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日本驰名商标“唐传豆腐淮南唐制”,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等等这些考据佐证了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安徽婚嫁风俗中的“哭嫁”文化,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安徽丧葬风俗中“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是安徽丧葬礼俗必须对送别逝者要举行的葬礼环节,体现了安徽人对死的重视,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曾流行一句话“要生生在苏州、要死死在徽州”,由此可见,安徽在对逝者的礼数与其它地方的确不同。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深刻体现了“死者为大”的民俗理念。安徽民俗文化作为安徽最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深深融合在安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待传统民俗文化安徽民俗学家要用“时代”的眼光和“文化自觉”的意识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取其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益的部分,去其具有封建迷信的部分,同时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文明理念等对其进行改良创新,安徽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定能焕发新春。安徽民间文化之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尤以“桐城歌”为胜,桐城歌是最具有桐城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一,其语言表达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这和他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土壤是分不开的,桐城自古就有“文都”之称,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桐城歌”这个民间文学的奇葩,桐城歌在明中叶自“两淮以至江南”,民间歌谣盛行,民间歌谣为两淮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共有”格局,它使属于音乐范畴的黄梅调找到了文学的依附,对黄梅戏的剧种产生具有基因孕育作用,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我省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珍贵的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的安徽民间文学,其文化内涵中折射出的“和合”思想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以赞颂诗中主人翁兰芝和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风俗价值和史料价值,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光辉诗篇,在安徽民间对不讲道理的婆婆至今仍有称之谓“焦母”的说法,可见这一民间文学的影响至深,在安徽怀宁还建有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安徽民间文学折射出皖人在文学造诣上的深厚功底,“文化自觉”精神深深渗透在安徽民间文学古今的宏篇创制之中,实现安徽民间文学的资源整合对传承安徽民间文化,展现安徽民间文学的优秀成果,树立皖人的文化自信,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安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民间文化之民间美术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徽州三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徽州三雕包含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它是在繁华的“徽州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徽学”和“敦煌学、藏学”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学派,“以质趋文”的徽州文化造就了黄宾虹、查士标、石涛、黄士陵等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书画家群体,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公认的大家,这些奠定了“徽州三雕”的美学艺术水准。徽州三雕的雕刻主题文化意蕴“忠、孝、节、义”“忍让、中庸”“崇王”“恩荣”“读书及第”、“观礼”中包含着对儒家文化的崇拜和儒家文化的教化,徽州是朱熹的故乡,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自然成为徽州儒生膜拜的对象,这为徽州三雕浓郁的儒家文化特征找到母体的根源.徽州三雕是以徽商能提供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徽商富可敌国的财力、敦实淳厚的徽文化、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高超绝伦的雕刻技巧,使徽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汉风唐韵,完整地设计规划,立体的空间感官,程式的寓意表达,完美的建筑装饰使我们感受到其它艺术所不能感受到的艺术感染力。徽州三雕是“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社会晚期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最后的传统,终点的辉煌。”[6]徽州篆刻、徽州版画与徽州三雕并称“徽州三绝”,安徽合肥的“火笔画”,安徽宿州的“灵璧钟馗画”“萧县农民画”,安徽滁州的“凤画”,安徽池州的“青阳农民画”安徽安庆的“望江挑花”以及安徽阜阳的“民间剪纸”这些淳朴的民间美术文化已融合在安徽民间百姓的生活中,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在当代皖人“文化自觉”的传承创新中呈现出新的美学常态。
安徽的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全国、乃至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符号,才能不断地提高本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安徽人必须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和状态传承和发展安徽优秀的文化资源,建立皖人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树立皖人起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豪”,唤醒皖人对本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安徽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在文化建设中以安徽“经济圈”作为经济后盾、安徽“四大文化圈”作为文化基础,提升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内涵、实现安徽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安徽文化强省的建设步伐,提升安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媒体下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的传播舆论导向
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历史上以皖人“文化自觉”的人际传播方式传承至今,“文化自觉”的人际传播方式在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文化传播媒介的日益广泛,安徽民间文化受到巨大的文化冲击,“文化自觉”的传播方式明显的出现“弱化”的表现。时至今日,安徽许多民间文化濒临灭绝的边缘,除了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在文化发展制度上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致使传统文化出现传承断层的制度原因,缺乏文化宣传策略、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依附载体、文化内涵提升等都是安徽民间文化在现阶段出现“式微”表现的传播原因。
20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重整,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充实了传统的传播体系,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要运用新技术新运用创新媒体传播形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7]新媒体作为新技术体系下新的传播形态,以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等特征在现代传媒界保持飞速增长,这为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网络”“手机”的逐渐兴起,传播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两个“舆论场”,新媒体“互联网”“微信”“微博”“腾讯qq”等构成新的“舆论导向格局”,这让安徽民间文化资源处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呈现新的传播规则。
(一)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宣传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内容生产力,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性报道来在于传统的媒体,据尼尔森评级数据一项名为《再现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说明:新媒体67%的新闻来自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传统媒体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营方式及专业素养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上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传统媒体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在受众群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品牌效应,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传统媒体从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政策宣传上、从安徽民间文化的特色专栏节目的制作上、从安徽民间文化的知识普及上等发挥其质量传播优势。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以新兴工具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时代到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低成本的宣传营销手段、与消费者的自主互动、广告的创意空间、与用户的创意共享、对客户的个性化定位、潜在消费用户数据的简易获得,企业与新媒体新的利益分享方式的建构,有效应对危机公关等是其优势,新媒体通过多平台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建立起与对安徽民间文化的“群讨论”的良性互动模式,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唯美”广告宣传,尤其是已经有相当数量用户消费群中的新媒体平台上如微信、微博、Facebook、博客等加大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宣传能在更多的民众中推广安徽民间文化。
安徽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不同的优势领域发挥其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宣传传播价值,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共同为推广安徽民间文化的服务,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宣传。
(二)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正确舆论引导,传承安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安徽民间文化,我们应当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全面的观点来一分为二来分析评判,我们了解到安徽民间文化传承至今,其间安徽民间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凝聚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我国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再现了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培养了特立独行的深受“徽文化”影响,具有“皖风徽韵”气质的安徽人,但我们同样看到安徽民间文化中还存在腐朽的,不合时宜的文化元素,它是封建文化的遗毒,是人本性中的劣根,需要我们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敏锐的嗅觉、开拓的视野、破釜成舟的胆略对其加以剔除或改造,传承和发展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优秀的安徽民间文化。
以“传播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而著称的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舆论的导向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在传播过程中宣传的安徽民间文化内容是能进入公众视野的主要的安徽民间文化内容,它不仅能左右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认知层次,还能左右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态度,新媒体可以通过对安徽民间文化报道与不报道、报道的多与报道的少等手段和措施来主导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关注程度和对安徽民间文化的媒介宣传力度,同时在对安徽民间文化在宣传的过程中注意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正确舆论引导,让更多的民众在关注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安徽民间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让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文化因素在传播的过程中以不报道和反面报道的方式引起公众的警惕和注意,从传播舆论导向上引导公众对安徽民间文化内容辩证的选择。
安徽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监管,在舆论导向要注重对符合时代文化要求的安徽民间优秀文化的大力宣传,对不合时宜的安徽民间文化,新媒体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要降低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正面舆论引导。
(三)新媒体要有地方文化全球化传播理念,培养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自信
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理念的准确把握是新媒体自身获得深度发展和形成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文化传播理念会影响文化受众群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价值的准确评价和新媒体在文化受众群中的受欢迎程度,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要以开阔的视野、奔放的胸怀、国际化的视角表达出对人性的尊重、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反映人类最基本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化,体现对人类自由、平等精神的肯定”[8],绝不把自己的文化意识加于与他人的文化意识之上,崇尚自由多元,又要有强烈的时代感、现代感的文化,以包容的心态传播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向世界推广本地区的文化,这是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传播价值观。
新媒体要真实、准确地传播安徽民间文化,制作更多的高品质的安徽民间文化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通过向外界不断的推介安徽民间文化,使更多的国内外人士能准确地真实地了解安徽民间文化,消除因空间距离和政治倾向等因素造成的对安徽民间文化的误解,让国内外人士在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传播,同时让更多的安徽人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本地区民间文化艺术魅力,自觉地接收本地区文化知识的艺术教育,主动地承担宣传安徽民间文化的历史使命,增强安徽人自觉传承安徽民间文化的责任感,使安徽人对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得以彰显。走进安徽、安徽民俗文化节、安徽黄梅戏艺术节艺术展演等大型文化节目,在安徽民众中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实现文化在全球范围类的自由传播,它俨然已成为构建当代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体现本身的传播价值,又通过文化的传播体现其传播的社会价值,新媒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理性的传播文化,灌输给受众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心灵鸡汤”,陶冶民众的文化情怀,引领时代情势下文化传播的社会任务。
四、结语
安徽民间文化深受徽文化的影响,徽文化离不开徽人的文化自觉,徽商是传播徽文化的主要群体,徽商的文化自觉推动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繁荣,给安徽民间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分,打好了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根基,奠定了安徽民间文化的文化底蕴,“一个群体的精神也反映一个群体的特征,是一个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9]安徽民间文化哺育了安徽人,赋予安徽人独特的徽文化气质,形成独具特色的徽文化体系,促成整个华夏文化体系的结构养成,历史的成就代表的是过去的辉煌,今天我们皖人仍需担负起传承安徽民间文化的历史重责。
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传播工具,其广泛存在的传播形式:网络论坛(BBS)、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掘客(Digg)、即时通信(如QQ、MSN)、社交网络(SNS)、微博(Twitter)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传播渠道,实现了普通民众对文化信息的自主提供和文化共享,颠覆了传统文化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体现了对受众文化选择权利的尊重,满足了受众文化自由的心理需求,对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传承安徽民间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有力于安徽民间文化在更广泛地域领域与传播领域的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世华.徽商与戏剧的发展[J].新视野,2010(5).
〔3〕罗可曼.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J].中国音乐,2012(1).
〔4〕[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陈琴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玉红.徽州“三雕”的成因及艺术特色[J].美术,2008(10).
〔7〕.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3-08-19.
关键词:城市文化;地铁站;空间设计;文化再造
技术与设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大力量,地铁技术无疑是人类文明伟大的进步。地铁所到之处,其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交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城市性格。纵观我国地铁城市,地铁加速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铁空间设计不仅应该体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更应该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以此找到地铁文化根基,营造有差异的地铁文化氛围。
1 地铁空间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建造来说,功能的合理性和结构的安全性一直以来是决策者重点把控的目标,地铁公共空间文化构建尚未被纳入重点关注的位置。功能与结构的制约性成为人们放弃地铁空间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传统文化的只言片语稍加修饰,缺乏对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城市传统文化难以实现在地铁空间中的融合与再生。地铁如同一个传送机械,将人从入口传送到出口,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冷冰和无所不能的改造力。技术至上的本质凸显地铁空间设计的无根性,没有文化根基,没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觉压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都市人来说,这种交通体验实属无奈。
地铁文化构建实则是对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创造。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构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艺术与技术结合,现代与传统共融,让地铁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古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地铁空间与城市文化融合与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为例
本文以虚拟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可能,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很难完整展现全部设计,本文仅从入口、功能、设施为切入点尝试进行设计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荟萃之地,如茶馆文化、蜀锦蜀绣、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剧、建筑艺术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地铁1号线途经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点。地铁空间设计自然不能脱离文化古街的背景,在与之取得呼应与统一的同时还要能体现地铁空间的现代性。
2.1 传统形式,现代演绎
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说“老的东西不会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现代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再现”不是根据记忆中的事物、图像和场景通过大脑的过滤后重新复现,而是人们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万象中吸取创作灵感,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过艺术化处理重新表现出来,而不是机械模仿和拷贝。文殊院地铁站入口空间设计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结构的形式语言,运用钢和玻璃现代材料技术,营造一个结构简洁、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铁入口,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从而缓解人们在空间过度时的不适感。入口处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体现人性化观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为本
地铁内部空间布局情况是以各个站点的人流量、规模大小为依托,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周围现状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地铁站厅是地铁的分流空间,站厅内应设置管理室、售票、检票、安监等基本功能区。本案中站厅内部采用楼廊式设计,即在站台上设置回廊式夹层(图3、图4)。乘客通过二层站台分流到地下候车厅,回廊式站厅的好处是乘客可选择方向的余地较大,可以有效缓堵,同时利用回廊中间较大的中庭区,增加候车区与售票厅空间通透性、可视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小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沉闷感。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群众文化属于群众自身的活动,通过娱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透过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不论其生产、发展都属于人类劳动生产过程的核心,它的存在令群众审美的趣味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不但适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文化传统,还适合于宣传教育或生活实用等相关功能。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群众性。群众文化活动是围绕群众的需要进行的,人们的需要而开展的文化活动。二是多样性。群众文化既有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也有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三是业余性。活动的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开展文化活动不受条件限制。四是自娱性。活动是以群众自娱自乐为基础,以满足群众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不需要组织发动,自主开展的文化活动。
二、如何做好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只有不断地变换内容和形式,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需求。
(一)抓住特征,把握形式,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阵地作用。抓住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按照突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族特色并重的原则,积极因势利导,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给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文化馆要抓住大型节庆的特点,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要将这项工作做为重点,应该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极大地满足广大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同时也能使群众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二)贴近现实,凸显特色,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群众文化只有具备明显的地域性和强烈的时代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只有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才会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更体现在反映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在当前,群众文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
二是在形式上,要追求变化,不断创新。现在除了传统的戏曲、秧歌、社火外,健身操、广场舞成了广大群众的新时尚。如何创造出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需要文艺工作者们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
三是在作品创作上,要注重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利用空间,创新载体,搭建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平台。
对于边疆民族聚居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短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需要扬长避短。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一种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老年文化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要整合资源,积极搭建文化活动的平台。坚持“大型活动统一办,小型活动分散办,专业业余相结合”的原则,为更好的开展文化馆的各项活动,文化馆可以积极与外界联系以“拉赞助”或“冠名”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其次,坚持文化“六进”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正常开展。同时,积极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汇报演出、竞技比赛,给各种文艺团队以展示技艺的机会,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快速发展。
二要提前谋划,积极寻求文化活动的新载体。要提前介入,紧密配合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辐射面广、吸引力强、参与面大的特性,设计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颖载体,比如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各类文艺比赛、各类文化培训等活动,使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三要因势利导,注重发挥城乡文化的不同特色。在乡村,应以文化站、文化室和文化大院为依托,利用农闲和节假日,鼓励文艺骨干带领广大村民参与各种民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以加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为主题,举办“农牧民文化艺术节”,通过“民俗风、乡土韵、民族情”三大元素,突出农牧民的淳朴生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一村一品”展示、乡镇文艺汇演、农牧民艺术作品展、民间艺术展、百姓秀场等专题形式展现。
(四)落实职责,健全体制,促进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群众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昌盛的真实体现。应该受到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扶持和帮助。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要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来。尤其要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做出前瞻性、科学性的决策,将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的对象全面融入当地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是多措并举,培育人才。整合各类文化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民间文化能人才,共同活跃群众文化。认真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文化馆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立业余文艺指导团队,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大院的业务指导。举办各类培训班,储备群众文化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权利归属;集体族群;社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01-02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作品的特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
民间文学艺术的合理界定是研究和实施法律保护的逻辑起点,正如博登墨海教授所言:“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folklore”民间文学艺术的英文术语,是由Notes and Queries杂志的主编考古学家W.G.Thoms于1864年在提及一个民族成员传统习俗和超自然的观念时首次提出并使用。此后,该词语被用来定义和指代“民族知识”及“民族文化”这两种表达方式之下所涵盖的全部内容。“Folklore”一词由撒克逊语的“Folk”和“Lore”组成。“Folk”指“民间、人们”,是代表了一般平民的一个集合概念,用于复合词中意为“民间的”。“Lore”则是指“学问、知识或传统”,尤其指某一学科或某一部分人的学问、知识和传统。可见“Folklore”的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传统”。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包括民间文学和艺术,还有民间风俗、习惯、信仰和口头文学,如神话、故事、谜语、谚语、歌谣、迷信、节日典礼、传统游戏、艺术、手工艺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中,诸如“迷信、传统游戏、信仰”等,是与现代法律相违背或不具有创新性,或仅是意思形态表达,是不可能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还有一些甚至是属于公有领域内的,不应当享有任何专有权。
2003年,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中第一次提出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并用列举的方法明确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外延。很多学者认为,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某个种族的日常生活中,常由身份不名的人制作的作品,主要表现为他们本民族或部落的传统艺术遗产。如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
以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尽管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间文学艺术必须是不知道其具体作者是谁,但可以认定为该国国民所完成。综上考虑,我们认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应如下定义: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应该指在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制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字、艺术与科学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
基于民间文学艺术本身的性质及以上对其概念的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具有以下特征:
1.群体性。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由一定区域内特定的群体经过不间断的模仿,创新而完成,它基本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民间文学作品最初有个人创作而后由集体成员发展、完善,在其流传中当初作者的个性特征不在明显,个人的作用被历史淹没,体现出来的是一个群体的风格、智慧、感情的艺术造诣。
2.变异性。民间文学艺术是动态的,它的绝大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凝固化的有形载体,其内容和形式会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演化而不断变化,任一历史时期既是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它是“真正活生生的并且仍然处于发展中的传统东西,而不是过去的回忆”
3.延续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缓慢,一件作品从产生到成熟往往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其间大多数人类生活区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消灭危险,民间文艺作品许多内容也随之不断变化或消失,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仍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延续下去。
4.未发表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些为群众所喜爱并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借助于手抄本等形式流传的作品,如果这些作品经整理人整理后予以发表,便不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
5.民族区域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根源于劳动人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通常是在特定的群体内部流传,而该群体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产生于该群体的民间文学艺术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打下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的烙印从而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民间年画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年画产区,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广东的佛山、福建的泉卅I、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湖南隆回县的滩头、陕西凤翔的萧里镇等都特色鲜明。
二、发达国家中民间文学艺术权利归属立法实践
(一)法国
法国是一个文化传统保存较好、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法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丰富,但是法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国际保护并不支持。法国政府认为本国国内没有以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要求。而且目前没有一个国际条约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对于民间文学艺术是否进行保护应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基于这种态度,目前法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在法国国内,没有给予民间文学艺术特殊对待。在政府部门中主要是文化和公共关系部负责民间文学艺术相关工作,主要是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民间则主要是一些民间文学艺术爱好者成立的社团组织或是科研机构开展民间文学艺术保存和传播活动。法国的社团组织非常多,据统计,到2003年法国共有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但是这些社团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与民间文学艺术集体族群自身成立的社团组织没有多大关系,与民间文学艺术集体族群更是没有联系。这些社团组织只是出于个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公益心而自发成立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所以,总体上而言,在法国,民间文学艺术集体族群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集体族群的主体资格也没有得到认同。民间文学艺术作为整个国家的财富,为所有公民共同享有。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也主要是民间个体自发进行。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虽与美国一样是新兴国家,但它是一个拥有140多个民族的国家,其本身其土著文化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尤其是独特的土著音乐和各种石刻、岩画、沙石画、树皮画等纯自然表现形式的绘画。然而,由于在市场上有许多土著艺术品的仿制品,各国的旅游者在购买这些土著艺术品时,很难判断所谓真正的土著居民的货品,民间文学艺术土著社区的经济收入受到严重损害。
澳大利亚的民间文学艺术非常丰富,所以在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也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最为积极的国家。近年来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4年制订了《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遗产保护法》(2006年进行修订),在该法中针对属于一个社区或社区内个人的土著遗产保护进行较详细的规定。规定土著社区或土著人团体指任何与当地原住民传统、纪念活动、风俗和信仰有关的组织。各社区团体在活动中不得损害其他社区或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另外,授权英联邦部长对受到威胁的场所、重要地区或重要物品进行保护。依据该法,分别成立了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研究院,前者对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进行宣传、组织交流和发展;后者则对土著文化的保护方式、机构设计、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对土著文化进一步有效保护的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制度保护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使其教之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遭受破坏和扭曲,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服饰等占据于国人的观念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淡忘,一系列事实醒目地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旅游开发
(1)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在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方面,我国已经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如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歌谣等,都与当地的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构成当地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此外,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还表现在围绕某一民间传说或故事构建一个特定的旅游景点或空间。并非所有的民间文学都适合进行类似的旅游开发,采取什么样的开发形式及开发的程度都应依具体非遗而定,且要注意在真实性框架下进行适度的开发。(2)民间表演艺术类。将相类似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这几类非遗归为民间表演艺术类,对于民间表演艺术类旅游,主要在于营造适宜的文化表演空间。非遗的表演离不开适宜的文化空间,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指“舞台”氛围设计,这一点对于某些表演类非遗的开发来说尤为重要,如一些以“说书”形式存在的曲艺类非遗,在过去往往存在于一些特定的文化空问,如茶馆。这些地方在特定的年代里拥有特定的文化氛围,因此,可以建立模拟过去文化氛围的非遗主题茶馆或类似的场所,定期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并拿出所获得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传承人的回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非遗自身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承人的生计问题。(3)传统工艺美术类。将相类似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类非遗归为传统工艺美术类进行开发。这两类非遗都具有繁复、精妙的制作工艺和较强的地域性,属乡土工艺,它们的开发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将这类非遗的开发与当地旅游纪念品结合起来。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开发中的批量化问题,将非遗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必定在工艺上进行适当的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和批量化,高层次的旅游商品,要保证精致的工艺和较高的质量水平。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游客的偏好、与现代工艺的融合等问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意工场,使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进发出创意的火花。另一方面,围绕“体验”的开发设计。不管是民间美术还是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动手制作的工艺,容易激发起人们跃跃欲试的兴趣,针对此,可以进行体验化的开发设计。比如在旅游景区或者城市中建立某某非遗工坊,类似于现代都市中的陶吧等休闲体验场所,给非遗制作体验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也可以将简化了的非遗制作引进普通学校的手工艺制作课程中;还可以在一些艺术类专业院校设立相关的非遗制作课程,培养兴趣,并作为储备非遗传承人之用。(4)传统医药类。可以从人们日常养生、康健的角度进行开发,如养生保健、养生饮食、养生疗法等等。这些方法完全可以与旅游中的休闲、度假结合起来,如针对高端市场开展专项的养生旅游、在高档度假区设置养生会所、主推旅游景点的养生饮食和生活方式等等。此外,注意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针对较为特殊的市场(如高端的家庭主妇)开办中医养生学习班,待到时机成熟,还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普及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保护
我国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知识产品,需要通过一定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加以规范的保护和利用。我国已于2011年颁布并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具体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国内非遗开发市场,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我国非遗的流失和加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将非遗的直接传承者和拥有者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和保护,才能使非遗开发的具体运作真正走上正轨,走上一条科学合理的开发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除以上述方式保护外,政府也应介入其中,成为非遗保护的中流砥柱。
参 考 文 献
[1]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松潘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注重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进措施。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娱乐场所18家,书刊零售6家,音像制品7家,网吧11家,演出团体4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8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一)创意设计业
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合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二)演艺、娱乐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娱乐产品和新兴娱乐方式,促进娱乐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三)注重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
在松潘古城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饰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文化旅游精品。
(五)促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
(六)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古城里,生活着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等文化旅游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辉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源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灯、松潘小调等无不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羌族多声部,其艺术性、独特性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名录。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羌族多声部从小姓乡逐步登上世界的舞台,绝大多数村民利用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创收,在小姓乡90%以上的青年男女走在各大演绎场所就业,通过这项创收的总和达到全乡GDP收入总和的70%以上。而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名录的“笛厦”、回族花灯舞、春牛舞等精湛的民间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依托悠久的民间艺术,组织成立了古城文艺队,将松潘曲子等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向世人展现当地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更使松潘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也正是这些历史文化旅游积淀,让松潘人酝酿了一个宏伟的构想弘扬松潘历史文化旅游传统、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
二是藏区新型文化旅游创意基地——唐卡画院:创建于2010年11月,公司创建所有资金来自省委组织部帮扶。公司股东为传子沟村民委员会。公司现有管理人员7人,签约画师20人,下设行政部、产品开发部、产品营销部、资产管理与计财部。公司以悠久灿烂的藏族文化旅游为依托,致力于传承、保护、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公司主要从事制作和销售民族传统工艺品:如唐卡、羊绒产品、纯手工制品等,是四川省藏区为数不多的一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机构。截止2014年年底,公司共支出284968(其中唐卡绘制费用184000元,各类包装盒制作费用50968元,披肩订购费用20000元,购买金箔、唐多等绘制唐卡物资30000元。共收入450000元(销售各类唐187000元,各类披肩13000元。随着集体经济藏茶院的投入运营,唐卡、披肩旅游工艺品的加工链条日臻完善,全村实现了年年增收,年年分红。
三是成立羌绣专业合作社毕业于阿坝师专的大学生陈满江将所学专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相融合,回家创业办起了我县首家巧娘藏羌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上的妇女一起在家创业。镇坪乡是松潘县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居住在这里的羌族妇女基本人人都是羌绣的一把好手。成立合作社后,陈满江调动起了就近村里闲暇妇女的积极性,一起实现在家创业。农闲时,镇坪乡的羌族妇女们就会聚集在巧娘藏羌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一起绣羌绣,她们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山水图案,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有绣鞋、围腰、门帘、羌族服装等。羌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传承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造型、精美的纹饰图案及层次分明的颜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一针一线的羌绣中,绣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热爱,绣出了中华儿女勤劳的传统美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够,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一些单位对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改革创新感到有压力,有畏难和等待观望情绪,缺乏工作主动性和首创性。二是需要多部门共同研究编制的文化旅游产业(行业)发展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宏观指导不力。三是城乡文化旅游差距拉大,农村文化旅游建设滞后,广大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上网难问题仍十分突出。
(二)投入不够,文化旅游事业经费捉襟见肘。
公益性文化旅游事业投入不够。财政对文化旅游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落实不够。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有标识。州、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因经费原因至今没有完全设立。
(三)人才匮乏,文化旅游产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产业领军人物,文化旅游单位存在“进不来,出不去、上不来、下不去”的人事情况,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艺创作人才,专业表演人才严重匮乏,不适应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促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高原生态家园”为目标,坚持诚信、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弘扬“极力争取”的精神,通过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增强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企业活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文化旅游市场行为,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策略;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发挥社会力量,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松潘县“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县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发展计划,加快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融资力度,培育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塑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松潘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快运转,整合国有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国有文化旅游资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管理职责和经营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培育成为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三)成立文化旅游产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成立行业协会等社会管理机构,建立文化旅游管理社会化的有效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覆盖面,为文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市场。
县财政每年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予以资助。有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细则可由县委宣传部和县财政局联合制定。
(五)发展文艺演出业。
鼓励、引导和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团体创作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以国家级水平为目标发展藏、羌、回族歌舞,鼓励、支持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逐步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和歌舞节目要求的演出场所,抓好国家级、省级风景区文艺节目演出,增加游客在我县行程中的文艺演出项目。继续办好春节民俗展演、“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节等民族节日,切实抓好景区、景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歌舞演出以及各种公益性和营业性演出。
(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
以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和旅游需求为导向,发展广大人民乐于参与的群众艺术、乡村旅游等自娱自乐项目。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发展多功能、综合性、文明经营的文化旅游娱乐场所。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化旅游娱乐业。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
(一)充分发挥县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提高大特色文化旅游
——在已举办了两届“花灯会”的基础上,把灯展放在松州西山上,打造西山、点亮西山,让西山成为灯会的中心与亮点,以后的每届灯会地点不变,内容题材可变。
——松潘花灯“引进来、走出去”。松潘花灯以包容的胸怀吸引全国各地的“灯”在松潘相聚,吸引他方他人眼球,让他方他人看到松潘花灯、聚焦松潘花灯,提高松潘“花灯会”知名度;松潘“花灯会”走出去到他方举办,让全国各地知晓松潘花灯、了解松潘花灯,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汇聚松潘。
——继续挖掘藏、羌、回、汉民族民间文化旅游遗产,不断充实“花灯会”内容,努力打造“花灯会”亮点。
——把藏、羌、回、汉民族民间文化旅游遗产在旅游配套设施上用活,特别是在提升民族民间民宿上,有效融入藏、羌、回、汉民族民间文化旅游遗产元素。
最终将古城花灯会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民俗节日,力争进入文化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项目;
(二)积极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带动战略
一是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工程。坚持把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投资导向和政策机遇,精心研究,积极衔接,围绕论证、贮备、立项等环节,全力抓好一批正在实施的项目,积极论证一批需要实施的项目,挖掘贮备一批将来实施的项目,以好项目、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完成西山城墙,建好西山遗址公园申报工作;
——完成国立松州博物馆;
——完成阿坝州非遗博览园,将其纳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利用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努力打造松州“唐韵文化旅游影视基地”
二是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工程。通过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壮大一批关联度高、发展空间大、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企业,注册成立一批有发展前景、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对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文化旅游大企业。
——继续积极推动国家级羌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区建设
——建设松潘多元文化旅游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