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行业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人们创造园林,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处理想家园。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作为历史珍贵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由农工文明过渡至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经济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理论不谋而合。园林学作为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部分环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园林设计领域工作,园林设计作为一门必修课,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近年来,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学科融合,学生在对此门课程的学习上要求认识园林、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造园的原理、技巧、方法、中外园林之间的组成要素和差别,南北园林的形成和差别,更好地把握其要点,以便为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基础。
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教学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令景观类课程事半功倍。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课堂讲授景观实例,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更能说明问题,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再者,多媒体设备可以播放视频资料,比如江南园林,动态的资料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条很久说不清楚的定义,也许视频资料几十秒钟就讲的很明白了。
任课教师应摆脱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与主观性为教学目的。例如,鼓励学生分组作分析报告,以ppt分析多媒体汇报演示的方式阐述本小组对知名园林中的主要手法,造园特点进行的分析,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陈述,教师与其他小组进行现场提问,汇报组答疑。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表达能力,方案汇报现场的应变能力。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
传统园林的魅力在于移步异景,小中见大,利用有限的空间造出无限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授的是园林的历史沿革、园林的手法、与现代园林的关系,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很大部分从未去过江南园林,或者仅以游客身份去游玩但为留下深刻印象,对古典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照片上。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传统园林的理解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明其理而不解其意,设计上仅限于模仿而不能灵活运用。因此,笔者认为,园林设计的教学应采取理论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上将园林课分为古典园林史论课与园林考察课两部分。在考察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到实际的名园当中去,直观与全面的了解传统园林的魅力,教师通过现场讲解亦能使学生更能从宏观至微观认识到传统园林造园上的具体技巧,达到由表及里的融汇贯通。
同时,现场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记录-测量-绘制平面布局与竖向图纸的方式,教师在课堂讲授园林景观的测绘方法,在实地考察课上,学生分组测绘,硬件允许时可采用仪器测绘的方式,将一个完整园林分组分块测量,并现场绘制草图记录数据;返校后分组进行平、立面的绘制;最后合成一套完整的园林分析图纸。通过此类方式,学生从数据细节上理解传统园林的造园技巧,同时掌握一套详细科学的测量、认知方法;对景观设计中的场地设计,竖向设计,扩初设计等也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达到了园林理论到景观设计的过渡。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空间尺度,置身作品其中,最终根据现实测量尺寸,绘制平面图,并对不妥之处加以改进,学生对传统园林中借景,抑景、框景等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中的设计应用也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融汇贯通,做出自己的创作作品。
3.考核方法改革
园林设计课程在学生成绩的考核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最终分析成型的设计作品,更要将园林设计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的调研报告、课堂讨论、草图生成,同学之间合作及现场实践能力等加入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教学的侧重点由最终作业打分变为作业的过程占主要分数,作业结果占次要分数的模式。这样能够使学生加强园林设计观念,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增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作业中的园林分析,需要学生在前期调研和绘制草图的基础上绘制,对排版亦有一定要求,要求分析准确、排版富有新意,除了固有园林分析外,还强调自我的创新立意。也可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整个版面的排版设计不熟悉,而作为整个大学四年专业课中后期的园林设计课作业需要自行设计大幅面手绘分析图纸,对整个版面的设计组织好坏,也可做一定分数计入总分,为大四毕业设计的展板制作打下一定基础。
结语
关键词:建筑技术 绿色 智能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increasingly fast, the attendant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le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So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building the world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uture build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ree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itu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green,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发了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特点第一是节省,第二是环境友善。节省指的是节省资源、能源,简单用两个词来形容是少消耗、少排放,既少消耗资源与能源,又少排放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的物质。绿色建筑对全社会来说是观念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技术问题。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推广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目前为止,国内强调Why和What层面的问题比较多,谈How的问题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很多年以前主要就开始研究How的问题了,How包括地域性的问题、可操作的问题。而国内的某些研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热衷于归纳流派、主义、风格特点,有的研究生态建筑的造型特点的建筑师,如同研究感冒药的形状和色彩而忽略药学本身的“研究者”,感冒患者会要求医生开“绿色、椭圆的药片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和国外的差距。
因此,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政府发挥出强大的决策作用,或是说国家层面要体现出鼓励政策。如很多开发商为了实现绿色策略,为保护环境花了很多钱,当然也包括其在宣传策略上的投入,但毕竟是多投入了,他们多投入的是为了整体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再如对中水和太阳能的利用,有多少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最终这样的开发商还有积极性吗?如果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绿色建筑是不可能真正推广的,靠有觉悟、有兴趣的人去做是很难成功的。如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会得到政府的补贴,美国也是。这样,投资商、开发商就愿意更多地去做这件事情了,市场前景也好了,产量扩大后价钱自然下来了,形成良性循环。
3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3.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3.3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3.4绿色建筑也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与产业化。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规划设计开始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设计出对当地环境最少、尽量应用当地材料等方法来实现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我国目前建设市场总量大的产品为住宅与办公、商场、旅馆等公共建筑。也是主要的消耗资源的建筑类型。首先以此类产品为主做到绿色。从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门化与绿色建筑工业产品的产业化等环节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3.5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与功能矛盾统筹考虑。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的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工艺的应用。
4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进入WTO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动态核心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15-03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环境日趋动态和复杂: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渐趋严厉;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家庭结构和人们的居住观念快速变化,购房者需求日益多样化;房地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核心能力系统无法适应,如不及时进行更新,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此外,在高度动态、复杂的超竞争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竞争优势,比如土地、资本、项目、关系甚至人才等,很容易在短期内为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任何房地产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都不过是暂时的。为塑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竞争模式,不断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而隐性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更新的关键。
一、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来源及内涵
(一)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而隐性知识是指那些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文化中的,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或记载、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资源,深植于企业的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之中。隐性知识约占企业知识的80%以上,是企业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1]。企业的隐性知识通常有四种: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由于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现有知识体系很快会过时。因此,需要不断对隐性知识进行创新。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知识螺旋”的过程,他将知识螺旋分为社会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四个子过程。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
基于以上理论,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就是两种组织知识反复螺旋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它不断产生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并将知识运用到新领域,最终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管理学教授C.K.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C・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逾额利润的独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其主要特征有:1.有用性。能为顾客带来价值,帮助企业减少威胁和利用机会。2.独特性。这种能力对顾客而言是稀缺的,能满足顾客独特的需求;对竞争者而言,是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3.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4.动态性。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组织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能力形成的过程。
(一)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本质
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的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企业特有的、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复杂性、难以言表性和动态性与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隐性知识的获取、扩散。房地产企业任何单项的资源或能力都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的隐性知识才能将各种资源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让竞争对手看不懂和学不会的核心竞争力。
(二)隐性知识创新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隐性知识创新和能力学习是房地产企业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芮明杰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很强的正面影响[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有形资源,包括土地、资金甚至人力等基本是同质的,企业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各种能力,它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每个房地产企业应被视作特定知识的集合体。特别是隐性知识是独特和难以模仿的,而且也无法从外部市场买到,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干中学和用中学才能成功获得。正是由于其获取十分困难和成本较高,隐性知识己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房地产企业促进隐性知识创新的措施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是一个可控的过程,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知识创新场境,以及加强组织学习来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共享、整合和创造,从而提高隐性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系统知识库
系统知识库是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基础。房地产企业应积极搜集、选择和储存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最新知识,包括:1. 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实践知识;2.最新技术标准、技术图集以及法律、法规专业等规范文献;3. 市场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的情况和分析报告;4. 项目流程中产生的成果性文件:设计图纸及变更、策划报告、项目计划、调查报告、合同文件;5. 项目流程中形成的记录文件:会议纪要、总结报告; [1] 另外,还要定期剔除陈旧内容,不断添加新内容,以及防止知识库里充斥大量未经整理的、无规则的信息。
(二)培育学习型、创新型企业文化
合适的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决定一个企业对知识创新的态度,能促进或者阻碍一个组织里隐性知识的选择、传播、共享、吸收和创新。房地产企业要努力营造一种不断学习的文化,一种鼓励创新、冒险和允许失败的文化,一种宽松、和谐、团结、互助、友爱和人人向上的文化。著名房地产企业万科倡导一种把学习当成生活方式的文化,鼓励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以持续改进和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最终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领跑全行业。
(三)科学招聘和管理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是隐性知识创新的主体。房地产企业选聘人才时应着重考察其隐性知识拥有程度和创新潜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技能和专业知识;(2)认知能力;(3)经验;(4)品格;(5)学识。然后根据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对人才隐性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例如:对于工程师,主要依据专业方面的学识和经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更侧重于经验、认知能力、品格和学识[3]。对知识员工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给他们以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了解和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为其设计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让他们可以在组织中自由发展,让他们自觉自愿、高兴地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以及为企业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四)构建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
房地产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公司员工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共享信息、思想,交换心智模式的目的。员工之间的接触频率越高,隐性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企业首先可以频繁地将人员进行调换和轮岗,以及通过培训、知识集市、研究会、顾问班子等形式给员工提供碰面和交流的机会,这些活动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非常关键。其次,还可把规划、土建、营销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的人集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的融合创新知识。再次,房地产企业应增加员工与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往来加速隐性知识的形成和创新。
(五)建立科学的知识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不愿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房地产企业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采取措施来激励组织中的各种“师傅”和“专家”把隐性知识传授给他人,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房地产企业应把隐性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关键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上海瑞安房地产公司通过建立知识考核制度,设立分专题的社区论坛,鼓励员工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多样化产品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各类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每半年、一年对员工发表文章进行评选激励,员工还可将知识积分兑换成奖金,以此激励员工参与到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4]。
(六)组建知识创新团队并对其合理授权
房地产企业可根据项目或任务建立自主创新团队,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知识传递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另外,公司应积极增强团队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条件。第一,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第二,确保团队每位成员都有独特的技能;第三,拥有不同技能的成员目标一致,信息容易沟通;第四,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比如向研发部门提供适时的销售信息;第五,制定具有挑战性目标并向员工灌输组织观念,引发创新性冲动。
四、房地产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动态核心竞争力,它能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可通过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来进行评价和测度。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演化为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
(一)核心竞争力开发
房地产企业通过隐性知识创新,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知识资产和核心能力。知识资产包括:品牌、技术、信息、社会关系、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哲学、管理制度等,它们比土地、资本等有形资源更有价值,而且不易在市场上购买,是一种稀缺资源。核心能力包括:对房地产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创建优秀品牌的能力,优秀的产品设计能力,准确把握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等等。此外,房地产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和创新活动,不仅可形成良好的内部合作关系,而且可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专业团队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的知识联盟。这些知识资产、关键技能和社会关系都是公司的战略性资产,对房地产企业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与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高度内化于组织之中,就能成为一种复合的、难以言传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传递和共享
房地产企业应被视为核心竞争力或创新性知识的集合体,而不是资源和业务的简单组合。公司总部主要行使知识创造者或经纪人的职责,通过集中性的研究试验室向各业务单位推介优秀的实践经验,或作为一个横跨不同业务单位传播知识诀窍的中介。母公司在各业务单位之间建立起技能和信息的共享机制,并提高这些活动运作效率,使之成为共享优势的资源。公司可以使用特别工作小组、工作轮换和其他措施保证跨部门以及总部与业务单位之间的沟通,使各种业务不仅共享核心技术而且分享关键的特性。此外,可利用组织成员技能的标杆作用,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通过交叉知识共享扩大知识创新的效应;利用现有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地以较低成本创立新业务单位的战略性资产,在创立新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公司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竞争力反过来有助于增强现有业务单位的战略能力。万科、碧桂园等著名房地产企业的共同做法是将一个地区事业部的优秀开发经验迅速推广到其他地区,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势变化进行改进和创新,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和体验,再反馈给原业务单位进行学习,如此反复传递和共享,形成知识螺旋,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核心竞争力更新与重塑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后,如不及时进行变革和创新,就会形成所谓的“竞争力刚性”,导致企业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甚至消亡。隐性知识创新在核心竞争力更新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技术创新。在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形成企业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进而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运用先进软件优化房地产设计;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二是推动管理创新。隐性知识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把企业的各种关系理清,使各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起来,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新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更新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三是促使人力资源创新。通过员工培训,使其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组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员工的新知识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之中,保证企业拥有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度动态、复杂的超竞争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必须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有形资源和政府关系的竞争模式,强调组织的隐性知识创新和能力建设,不断培育和构建能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的良好绩效。
参考文献:
[1] 柳飞红,傅利平,汪文良.企业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分享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30-31.
[2]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