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健食品质量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1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透明度的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农、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安全。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分析国内外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更好的服务我国食品行业。
一、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HACCP、GMP、ISO9000、ISO22000和 QC/SQS等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或标准。主要从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品质控制两大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管控,其中GMP、SSOP着重于食品卫生危害控制,HACCP着重于食品安全显著性危害控制,而QC/SQS则关注于被消费者认知的关键食品品质特征控制。这些体系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应用。
(一)HACCP体系
HACCP是一种用来确保食品安全的现代科学体系,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体系方法[1]。因此,HACCP体系出现后很快成为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首选。HACCP的七项基本原则: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识别、确定关键限值、建立监控体系、建立校正措施、建立有效的档案体系、建立验证体系,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认可HACCP为安全食品生产、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90年代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了《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使HACCP成为国际性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欧盟的93/43EEC和94/356/EC指令也明确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基于HACCP原理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积极推广使用HACCP体系[2-3]。与此同时,HACCP通用软件与HACCP员工培训软件、HACCP计划制定软件、HACCP生产过程控制软件、HACCP全程追溯软件、HACCP记录软件、HACCP审核软件等专用软件的研发也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推动HACCP的实施[4]。
我国卫生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HACCP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宣传和培训,中国的罐头食品行业已参照美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但大部分都没有将HACCP的管理理念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从1991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食品行业应用HACCP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制定了冻猪肉、蜂蜜、冻对虾等出口食品的HACCP模式[5]。
食品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1)国家认监委根据相关规定明确了6大类出口食品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2)国家质检局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HACCP体系,在QS审查过程中,对已建立HACCP体系的企业予以制度性放宽;(3)农业部要求在农业生产示范园内积极推行HACCP体系[6]。
总体来说,我国对HACCP的应用并不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普及,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尚未建立。大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因为国际贸易的需要是目前我国通过HACCP认证的主体[7]。
(二)ISO9000和ISO22000体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均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并制定了不同的国家标准,但由于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建立世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于是ISO 9000和ISO22000应运而生。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ISO9000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它的特点是规范化、程序化,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并有严格的文字记录[8]。
ISO9000认证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认可和推广,但获得该证书的企业并不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因此,美国FDA认为企业获得ISO9000认证并不能代替HACCP 计划,欧盟也要求把水产品运往欧盟的加工商必须实施HACCP。鉴于形成统一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支撑HACCP体系认证的需要,ISO于2005年颁布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文本构架与ISO9001:2000标准一致,而且覆盖了CAC关于HACCP体系的全部要求,并更关注对体系有效性的验证,以保证体系不断改进。
ISO22000的出台提供了一个关于HACCP观念的国际交流平台,并进一步确定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共性要求。自该标准颁布以来,其在全球的国际化影响力和反响是巨大的,据统计,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的700个组织建立了ISO22000[9]。
对ISO9000系列标准,我国一直及时追踪并等效采用,形成了我国的GB/T 19000族标准。同时,ISO22000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截止2012年5月30日,我国目前已认可了29家机构可进行ISO22000认证,总共有5186家食品企业通过了认证,占我国近20万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总数的约4%。
(三)GMP
GMP即良好操作规范,是美国首创的一种保障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10]。GMP源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次较大的药物灾难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以成品抽样分析检验结果为依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证药品安全并符合质量要求。美国编写了第一部药品GMP,并与1963年在美国国会得到通过,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1969年美国FDA又将GMP的理念引进到食品的生产法规中,制定了《食品制造、加工包装及贮存的良好工艺规范》,即现行的GMP。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某类食品企业的GMP,作为强制性法律条文或指导性卫生规范。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8年起先后颁布了罐头厂、白酒厂、乳品厂和肉类加工厂等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共15类,并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列于技术法规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借以促进食品企业卫生状况的改善。在中国食品企业的整体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后,1998年我国制定出《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4―1998)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首次全面体现GMP的完整内容。
(四)QC/SQS
感官分析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但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1900年后才基本成形。直到产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SQS)被纳入到企业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之中,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QC/SQS),强化以为市场导向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终极目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如今多元统计方法、控制图例展示法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推动着QC/SQS在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企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虽然不少食品企业也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规范,但其重点一般集中在理化分析和产品安全控制之上,感官分析虽然也用在质控和新产品开发环节,但尚未融入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与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才会去注重品牌建设,有意识地去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仅仅是通过控制生产出合格产品,而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消费者接受和满意的产品。
因此,在我国产业快速发展和逐渐壮大的今天,通过研究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食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对引导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品牌知名企业往往代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引领和实践着技术进步。这些企业不仅对应ISO 9000和ISO 22000等国际标准基于通用准则并针对食品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注重应用GMP、HACCP和风险评估与预警。另一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强调品质的控制,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努力方向。此外,信息化技术在这些大型企业广泛应用,来保证数据共享和体系的有效实施。总体来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呈现出以下三大方面的发展趋势:
(1)质控体系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专门化,推动了体系的有效应用;
(2)质量观念变革,面向市场保证品牌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市场接受性的质控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3)体系、制度、法规、标准更加配套完善,系统性解决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我国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操作简单,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普及质量认证较为困难。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质量体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企业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对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认证,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有害物质的出现,食源性疾病的增加,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建立可靠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1)分层次全面推进企业的HACCP或ISO22000认证。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建立适宜的SSOP,并将HACCP、GMP和SSOP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开发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11]。选择重点产业链开展示范性研究与推广,对率先实现全过程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企业配套市场准入与激励措施,从而引导企业和行业建立覆盖面全、链条完整的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食品标准相关研究,完善我国国家标准,鼓励国际标准突破,更好 地将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凸显和保护我国食品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特色食品质量评价与特色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牛智有, 韩鲁佳. 食品安全管理质量体系(HACCP)及其应用发展现状[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 (4).
[2] Bertrand Gagnon, Vance McEachern, Shelley Bray.The role of Canadian government agency in assessing HACCP. Food Control, 2000, (11):359-364.
[3] Richard Souness. HACCP in Australian food control.Food Control, 2000, (11):353-357.
[4] 钱和, 汪何雅, 钱长华.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其HACCP工程[J].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2).
[5] 马微, 付丽, 刘世福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12.
[6] 单之纬, 佟建明. HACCP应用现状及前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1).
[7] 陈丽华, 李光宇, 王世琨.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1).
[8] 徐为民, 荣远德, 昌胜等.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4.
[9] 钱富珍. ISO22000-全程食品供应链安全的护身符[J]. 中国标准, 2007,(12).
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见诸媒体,公众对此也比较敏感。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真的这么严重吗?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黎东:作为从业者,我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其实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不过,中国食品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来源,另一个是加工过程。
在来源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无意添加,即在养殖过程中混入了农产品或药物成分,并不是故意为之。这可能是缺乏养殖指导造成的,也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农户其实有时也很无助,因为一旦作物或牲畜生病,就要用药,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存在药物残留。另外,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都会导致无意添加。另一个是有意添加。这体现在部分食品企业缺乏诚信,不顾及真正的食品安全,以次充好。例如,为了保持果蔬新鲜,用药水泡或添加防腐剂。
在加工过程中,一般来说正规的食品工厂不会去恶意添加一些超标使用的化学品。就像上面说的,也有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品质,违法使用某些化学试剂,比如添加剂。事实上,客观地说,添加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合理合规地使用它,将对食品储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用量很小对人体的伤害小,就可以无限制地随便使用。对于添加剂允许在哪些行业里使用,使用的限制是多少,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
李丰勇:整体来看,我认为食品安全还是可控的。我们现在参与了部分政府的监督抽查,政府公布的数据是食品安全现状比较全面的反馈。
我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非常复杂的背景原因,这个风险客观存在,我们需要有效识别和分析,并加以管理。在国外,食品安全是首先保证粮食供给要充足,保证食物营养、健康。而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概念有所不同,主要涉及非法添加、农药残留等。随着中国的发展,未来食品安全也会转向食品的营养健康。
站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找原因:操作性问题和系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品污染事故。一些人为主观因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也属于这个范畴,比如在种养植过程中违规使用农兽药,导致农残、兽残超标。另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物,比如塑化剂、苏丹红。这类问题简单来说,通过正确的引导,系统化的规范,满足合规性要求后,发生率可以大大降低。
就系统性问题(风险)来说,它相对隐蔽一些,因为它不是人为非法添加进去的,而是需要专业人士使用某一类风险识别工具进行分析的风险,属于体系管理范畴类。比如有一些未知的潜在风险人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类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总结下来,优良的系统(制度)+良好的生产操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供应链中的哪些环节?把控这些环节的关键是什么?
梁黎东:简单来说,整个食品供应链包括种养殖、加工、仓库仓储、运输到商超或餐馆等环节。其中加工环节比较好控制,工厂对此的管理意识也比较强。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其实正规的工厂还是比较注意加工环节安全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不讲诚信的商家。
我认为,食品供应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是原料的来源,就是前面提到的养殖部分的农药残留。另一个薄弱环节是运输和储存。现在很多人不太注重这一块,但其实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举例来说,巴氏杀菌的牛奶必须通过冷链运输,而冷链运输成本非常高,很多商家仍然选择普通运输,等运到商超再放入制冷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牛奶品质已经发生变化了。
事实上,对这些环节的把控并非易事,除了国家的引导,还需要包括检测认证机构等在内的众多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督。被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在2015年10月正式施行。从立法者来讲,我国把食品安全法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李丰勇: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和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储运环节的环境条件、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工业原料或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都会导致风险点。所以,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运输,到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整个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HACCP。这几个字母代表着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对于食品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设置系统关键控制点。它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掌控,对系统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并预防系统性错误的发生,最终确保生产过程可靠,提升最终产品的合格率。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开发出不同的前提标准方案进行规范,通过HACCP的方法论对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管控,也是对于日常良好作业规范的系统化总结。所以,很好地运用HACCP这个方法,可以在系统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干预与管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供应链各环节国际标准有别
: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不同操作规范,当前国际上已有哪些食品法律法规或相关标准?
梁黎东:现在来讲,食品供应链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国际标准。在种养殖方面,对应G.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还有ASC认证,是专门针对水产养殖的标准。在加工环节,现在国际标准有ISO22000、FSSC22000,中国有GB/T27341等标准。特别要说的是BRC和IFS标准,它们不单针对食品加工,还专门针对储存、分销和物流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基本涵盖了整个食品供应链。BRC标准已成为进入欧洲商超或成为大买家选择供应商的首选标准之一。
国内现在也有大量的食品企业在做BRC认证。目前BRC食品在全国有将近1500多项证书。Intertek现在有600多张BRC证书,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BRC可以说已成为我国食品企业进入沃尔玛、乐购和欧尚等国际商超的敲门砖。
李丰勇:现在来看,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已非常健全了。像中国的《食品安全法》、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欧盟的《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法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食品法典》等,均有提到食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
而具体的操作规范多是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所体现,中国有很多“XX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操作指导。国际食品行业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针对食品供应链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这里列举一些标准进行简单的说明。
ISO 22002-1:对食品制造业进行规范;
ISO 22002-2:针对餐饮业的标准;
ISO 22002-3: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
ISO 22002-4:针对食品包装行业的标准。
除了ISO体系,还有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针对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环境标准,比如BRC、RFS都有一系列的标准来定义规范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过程。
标准很多,但核心的方法论都是一致的――HACCP。作为食品企业来说,需要踏踏实实地将标准真正的执行下去。
打破食品出口壁垒
:在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方面,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存在哪些不足?企业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建设?
梁黎东:在此方面,我有些个人的看法。第一,中国进出口食品企业在近20年的发展当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到国外审核过,对比国外,国内很多工厂的条件并不差,甚至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国际大环境不好,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确实比较缓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也有所加剧;再一个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另外,国内的食品安全意识确实比国外要稍微薄弱一些。
第二,我们现在需要全社会进行支撑,来帮助企业搭建一个食品安全的平台。在国外有大量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来为食品企业做一些前瞻性的或支撑性的工作。例如,企业要进行新产品开发,包括保质期、营养分配等方面,都能获得很多技术支持。而中国在此方面比较薄弱,将科技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更大。
第三,食品企业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塑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例如,通过一定的渠道让普通消费者和公众知道对质量和安全重视程度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区别,从而对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高的认同,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市场向着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的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拿同样的价格去要求不同的产品,优秀的企业就没有利润来源,也就没有了做高质产品的动力,发展也只能是句空话。
李丰勇: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食品出口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去过很多食品出口企业,相对来说管理更加严格,选取供应商原物料也会严加处理。但是,由于良好操作规范不到位,加之相关食品安全体系审核不严密,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管理存在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中国食品出口。第一个是这几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被“爆炒”,民众对食品安全有点风声鹤唳了。第二个是贸易壁垒加剧。不少国家在进口中国食品时会刻意设置贸易壁垒。国外客户在出口前还要针对产品进行验证检测,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出口周期延长。
那么,企业该如何改善自身情况呢?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对主要原物料实施安全系统性管理,确保验证有效性。加强供应商准入门槛。中国企业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供应商并不友好,往往竭力压价。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展,才是比较健康的方式。
二是加强合规性管理,完善索证流程和形式检验报告。主动识别供应链风险,并制定监管计划,定期开展供应商的评估验证工作。
三是建立检测机制,对原物料接收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监督检测,制定完善的送检和领用制度,确保产品原物料合规性,从生产计划进行管控。
四是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长期培训员工开展执行良好作业规范,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法相关制度的培训,确保将操作性风险降到最低。
五是借助第三方机构来提升自己的质量管控能力,进行合规检测认证,规避贸易壁垒。
专业解决方案帮扶食品出口
:在食品供应链中,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节点上,贵公司能提供的检测服务范围或项目包括哪些?可从哪些方面帮扶相关食品出口企业?
梁黎东:Intertek并不只是一个检测机构,就食品行业来说,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检测、审核和认证。在检测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微生物、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和重金属等各方面的检测服务,甚至DNA检测。实际上,DNA检测是目前我们业务量较大的一项新业务,可用以鉴别食品掺假。就审核业务来说,Intertek现在给各大商超提供供应商的评估服务。认证更是我们的优势业务,除了BRC认证在国内占有约50%的份额外,Intertek还做MSC水产品认证,以保证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Intertek的这3项业务涵盖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
事实上,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是一家检测认证服务商,而是希望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相关方提供解决方案。Intertek从业时间比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从专业角度给相关方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例如,我们和沃尔玛合作推出移动检测车,可直接对超市里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测,并且即时出结果。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沃尔玛产品的信心,而且更提升了公众对沃尔玛的品牌好感度。这其实是Intertek了解到沃尔玛的需求之后,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李丰勇:这几年华测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食品实验室,从东部沿海、中部到西部内陆已全面布点。业务涵盖检测、认证和审核全链条,提供从农场到餐桌各环节的相关检测服务。从食品类别来讲,包括初级农产品28大类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现制现售的食品,华测均可提供所有国家管控项目的测试。从检测项目来讲,华测可提供的服务包括农兽药残留、常规理化分析、营养物质成分分析、金属污染物和微量元素、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等基础测试,也可以提地溯源、转基因成分鉴定和过敏源测试等服务。另外,这几年华测重点投资了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从英国引进同位素技术帮助食品企业解决食品掺假问题,并通过基因技术对动物源性成分进行鉴别。考虑到未来可能从非法添加偏向掺假方向,华测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