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生活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第1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经济生活知识

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不仅要会“纸上谈兵”,更要能“身体力行”,高中经济生活新教材在突出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更着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出经济生活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各部分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结合本地的经济生活及家里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水平,继而又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上来。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使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他们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奠定基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生活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经济生活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一节内容时,联系本地农贸市场菜价变动,要求学生利用时间用规定的费用走进市场,为家里采购一次菜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又由价值决定。使得许多学生记忆犹新,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实施“快乐教育”

若教师能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及时适量加点调味剂,即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经济生活知识,就能有效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生活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快乐教育”。例如:在讲“消费观”时,提出一个命题:国庆去哪里?让学生积极讨论、分析,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中接受相关知识。

三、发挥乡土案例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经济生活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经济生活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经济生活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学理论的理解,缩短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开放式教学的个案分析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从家乡的经济生活事项中选取的,不仅使学生感觉得到、摸得着,也会增强案例的实用价值。例如: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联系到江阴市的一些大的企业发展情况加以验证:无论是国有的大型企业澄西船厂,还是著名的华西村集团,加上新桥镇两大企业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课时的“智力紧张状态”下解脱出来,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经济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人类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各个具体学科,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经济生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生活学习评价的重点。经济生活教材始终围绕人与经济的关系展开,因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可选择性。全新的而又动态的“选择”出现,使人的生产活动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环境不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人类面临挑战时的多视角、审慎地思考和积极行动关系的再次组合。将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与人类活动的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去解答相关经济生活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讲消费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连续观察与记录家庭两个星期的消费情况,记录消费的变化,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家庭的消费共性,进行消费的分类,计算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明确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得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第2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一、教师必须明白《经济生活》教材的主要特色

由《经济常识》到《经济生活》,教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也不仅是呈现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蕴涵着教材编写的理念、教材结构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

《经济生活》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更加突出和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强调与时俱进。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第三,突出贴近学生。第四,重视实践环节。第五,突出创新精神。

二、教师必须把握《经济生活》教材的逻辑结构与目标体系

《经济生活》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如下:第一单元告诉学生看似平常的消费现象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它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道理。第二单元将学生的关注目光引向“生产”,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及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单元集中介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准确了解我们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四单元分别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处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我国的经济

活动。

《经济生活》教材各单元的内容目标体系:第一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懂得劳动在商品生产与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劳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伟大意义;初步了解商品货币理论,掌握有关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在消费中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观念与精神,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认识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帮助学生准确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会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必定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优越性的基本情感;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树立劳动者地位平等的观念,以及为将来参与社会财富的生产创造准备有关企业经营、择业、投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起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

第三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我国当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领会到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树立起社

会主义分配制度具有合理性与优越性的基本情感;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

建离不开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正确处理;通过了解财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领悟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激发出多为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树立起纳税光荣、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观念,做到诚信纳税。

第四单元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之间的根本不同,感受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牢

固树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确立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当前各项

工作指导思想的观念,并初步培养学生把

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培养讲求个人信用的品质,养成遵守和维护市场规则的意识,树立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工作的热情;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

三、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生活》的综合探究部分

这是新课程重视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经济生活》综合探究部分的结构与其他模块略有不同,对于探究活动建议以及探究路径参考所列的问题,老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但是对于探究活动目标以及综合探究最后的总结概括部分,应该仔细领会,深入把握,而且要合理配置,使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第3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知识总结;四个模块;宏观调控;发展战略;制度;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62-02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高考文科试题分析(课程标准试验2014)》政治试题述评中明确指出:发掘学科内不同模块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不同模块知识围绕一条主线设计问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就政府知识在四个模块中的知识在此进行总结。在《经济生活》中的政府所作所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二、政府确定发展战略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发展战略有: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贯彻的战略方针;创新驱动战略,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进来”和“走出”相结合战略,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政府坚持和完善制度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制度有:基本经济制度,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而,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这样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充满活力;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四、政府制定政策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需求来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保护环境的政策,绿色消费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必须贯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政治生活》中,涉及到政府的有关知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好政府职能,政府权力运行必须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和自觉接受监督、审慎用权,树立政府威信,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维护公民合法权利,政府通过四个政治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以增强综合国力,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使国家的基本权利,履行基本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在《文化生活》中,政府要重视文化建设,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发挥文化的社会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与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哲学与生活》中,政府就是要坚持,把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改革,调动社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经过上面的总结和归纳,不论从哪一个模块围绕政府去出题,我们都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了做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桂平.教育协调发展:政府可调控的路径与范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5,(21).

[2]刘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第4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贯彻“三贴近”原则

怎样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自然、高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关键的是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你的授课变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的陶醉和享受了。“三贴近原则”在政治教学中该如何运用:

一、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经济生活要贴近实际主要是贴近社实际,体现时代性。要想贯彻好“贴近实际”这一原则,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就要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经常在生活中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法制频道、科教频道,经常上网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形成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学习时事政治,进行时事政治竞赛等活动。

在讲《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知识点前,我要求学生收集发生在校园里违反这一观点的材料。学生非常踊跃,积极参与。有的小组在食堂收集一次性的餐盒、筷子、塑料袋等,有的小组收集废弃的书本、报纸,有的小组收集废旧的手机电池等。各小组的同学把收集的实物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展示,老师适当加以点拨。同学们事后说:不收集不知道,一收集吓一跳,通过收集、展示,同学们就意识到发生在我们身边污染是多么惊人,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意义,在生活中该如何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政治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了解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贴近学生,比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货币、信用卡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场景,自己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使学生感到经济就我们身边,学生也就觉得学习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是有用的,这时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生活相对于经济生活来讲要抽象一些,加之学生年龄等因素,学生觉得政治现象好像离他们要远些。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中的“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时,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求学生先阅读书上的例子,然后以学校近期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星期六要不要上课,就这一问题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小组分别准备资料。这次举办听证会办得很成功,学生亲身经历,通过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解决问题,学生容易加深对这一决策方式的理解。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生,多接触学生,同学生聊天和谈心,在非常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和知识架构,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第一手资料,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以此作为我们备课寻找事例的出发点,作为我们语言设计的出发点,作为我们逻辑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再就是“备教法”。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学法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学会总结,学会学习。

三、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课必修的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每个模块都带有“生活”二字,这完全可以体现出政治教材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密切贯彻“贴近生活”原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比如《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面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举行职业生涯策划活动,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设计自己的就业理想,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干劲。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三分钟作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报道,全班学生依次来,每堂课一名学生。这样学生下来就需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在不断的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三贴近”原则说起来只有三个字,真正要贯彻好并不简单,讲课时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同样讲课时也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是准备,讲课是实施,落实的怎样,关键看实施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要生动,要做到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态要生动。比如说,手势、面部表情、适当的调侃、与学生的交流等;课堂要民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该适当和适度地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让学生能有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

同时辅导和练习要做好“三贴近”原则。课堂上和课后要有适当的练习和辅导,练习题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辅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好辅导。

总之,“三贴近”原则在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我们政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认真贯彻。

第5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为了突破时事热点的教学,以往大部分高三教师在政治复习的第二轮往往会进行热点专题复习。笔者认为,我们对热点背景应该要有准确定位,认识到:热点只是载体,只是背景材料;学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者,而不是研究时政热点问题的专家。因此,在高考时政热点复习过程中,我们不应纠缠于微观,陷入为复习热点而复习的误区,而应强调对时政热点的宏观把握,致力于挖掘热点与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政治教师应该把时事热点贯穿到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第二轮的综合复习当中去。

一、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复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传统的热点专题复习模式常采用热点背景―学科知识―典型例题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前两个环节往往充斥着大量的、空洞的背景材料与学科知识的罗列,容易让学生产生困倦感,对知识点消化不良,最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失去实效。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出相关的热点专题,组织学生结成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步骤如下:

1. 设置研究课题。例如:模块一《经济生活》的复习结束后,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前时政热点设置了十个研究性学习的专题:1. 关于物价;2. 关于消费;3. 关于企业的经营;4. 我国的就业问题;5. 关于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6. 我国的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问题;7. 我国的财政;8. 我国的市场经济;9. 我国的经济发展;10.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每个课题下面,我分别设置了三个子课题。例如“关于物价”,我设置了三个子课题:??我国目前物价现状;??分析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我要求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一个小组承担一个课题。(1)合作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最新的资料,特别要注意一些CPI、PPI、刘易斯拐点等常用的经济学术语,把握最新信息。(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 形成课题报告。学生上交课题报告,教师悉心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整合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最后,教师将十个专题报告的汇总,形成《经济生活》专题研究总汇。教师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以供同学们资源共享。学生们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充满了自豪感。

在做热点专题研究时 ,学生热情高涨,效率非常高。一周内完成。笔者发现学生收集的信息是那么的丰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的经济现状,接触了很多经济术语,增加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考试解读试题的背景材料扫除了障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收集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运用教材知识解读当前的经济现象,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如何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增强了理性认识,一个专题做下来学生的运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高三政治二轮复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复习更强调综合性,注重四个模块知识的整合。我的专题复习以第一轮复习为基础。针对第一轮复习中每个模块的专题报告,再次进行研究和整合,并且增添新的时政热点的复习。

1.首先,我引导学生要关注不断变化的形势。例如: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外需不足、内需萎缩的制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此,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又面临通胀的压力。因此,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了变化,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国家多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变成稳健的货币政策。时事热点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关注变化的形势。

2.其次,增加子课题。例如“关于物价”,我新增以下几个子课题:(1)关注物价的变化,今年的物价与去年物价总体发生哪些变化。(2)变化的原因何在。(3)分别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原理分析物价变化的原因。(4)结合“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物价问题。(4)分别从“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去解决物价问题。通过这些子课题的补充设置,引领学生继续关注热点问题,做到应用四个模块的原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在完成课题中,学生的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产生质的飞跃。

3. 再次,增加新的热点复习。时政热点除了要关注一些诸如节能减排、社会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长效热点,还要关注新的即时热点。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这些即时热点,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这些热点的复习,我采用专题合作研究的形式和每周一次的学生时事新闻播报和时事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经常去关注身边的时事。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专题研究,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实现了热点复习与知识系统复习的有机结合,强化了书本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解题能力。学生对热点复习不再茫然,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热点专题的主动驾驭者,大大提高了高三政治时政热点复习的实效,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文科综合考试。

第6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活动课教学效果

自从政治探究活动课开设后,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备课浅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政治探究活动课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准备阶段:备课"浅"、手段"旧"

对于综合探究课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时比较浅,一方面,知识层面的理解浅,只是仅仅围绕"考试大纲"上的考点来备课,侧重知识的识记,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能力的引导,比如,在对《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综合探究课《正确对待金钱》的备课时,考纲要求"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但在备课时很多教师直接去除了让学生分析、比较、感悟,而是直接告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学生只能是知道了正确的金钱观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金钱观,怎样来树立这样的金钱观,很难给学生以情感和价值的共鸣,对知识的把握很肤浅,何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综合探究课的准备时,收集资料比较浅,往往教师只是靠自己的经验去收集,而忽视让学生参与收集,了解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比如,在对《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时,教师只是简单的收集就业形势严峻的资料,告诉学生要自主创业,学生可能并没有紧迫感,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参与收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无形的感受到就业的严峻,会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目前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学好本领,积蓄力量,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准备阶段手段"旧",很多教师还停留在教参或报刊杂志,学生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其实,准备阶段我们可以走出课堂,让成功人士来谈,让学生来谈,不要仅仅以书本到书本,可以从实践到书本,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比如,《经济生活》模块的探究活动课《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我们以旧手段从教参到课本,学生很难理解,整堂课也很枯燥。可以让学生走进工厂,看看效率是什么,如何提高效率,让学生与政府沟通,了解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上的努力,工厂与政府的结合,可以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目了然,学生也就知道了效率对自己的用处,加倍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教学实施阶段:学生参与度"低"、活动"虚"

政治探究活动课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课的全过程,从而感知知识,提升能力,在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课的全过程,但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参与度"低"一方面,收集资料时,学生的参与面少,教师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让学生参与,都只有教师自己来整理收集,不利于实施阶段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活动时,学生就感觉被动,无话可说。

另一方面,探究课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不广,集中在几个学生,或某一小撮学生身上,有些学生被置于了探究活动之外,探究活动课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在一次听课过程中,老师开的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探究活动课,虽然老师组织的很好,让学生分组讨论,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课前去收集和整理资料,而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收集的现成资料,缺少了亲身感验的过程,所以在分组讨论中国经济的现状和经济全球化时,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更何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呢?直接导致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基本还是围绕课本知识,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就很难提升。这样的探究活动课其实只是在原来传统讲授课的过程中多加了一个分组讨论,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所以在课后,问学生在上探究活动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觉得很轻松,为什么呢?有大部分原因是这些探究活动课是教师预设好的,学生没有适度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觉得与自己无关,自得其乐,活动处于虚位,也就失去了开设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教后总结阶段:反馈"慢"、不系统

政治探究活动课的教后总结是政治探究活动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政治探究活动课的教后总结,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教后的总结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探究活动课过程中的得与失,汲取经验和教训,提伸能力,但在政治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总结阶段出现了反馈"慢"、不系统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三星级及以下的高中比较明显,一方面总结的时间间断过长,一般在一周后、二周后甚至不总结,这么长的时间间断失去了教学总结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失去了对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后总结的不系统,主观性强,比较随意形式单一,并没有真正体现政治探究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也就达不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政治探究活动课是玩的课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并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只是在课堂上活动,并没有活动成果的展示,也就不能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探究活动课《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要求收集中国传统文学、传统音乐、政治人物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资料汇编成集,如果教后总结慢,学生也就失去了收集、整理和汇编资料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对开展政治探究活动课开展的热情。

第7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一、单元内容结构图:一张思维导图

思想政治四册必修课本的每一个单元开始前都提供了一幅内容结构图,概述了本单元核心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显然,这是一张“思维导图”――明确了本单元的内容目标、基本观点和教学重点,展示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递进层次、横向关联等综合要求。

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为例(见图1)。课本的论述是从消费开始而不是从生产开始的。为什么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贯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课程理念――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无论其涉世深浅如何,一定接触过消费。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因此,本单元内容结构图的主标题是货币、价格、消费。从正确认识货币、透视商品价格、理性对待消费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正确认识货币一支,涉及货币的产生和作用,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信用卡、支票和外汇等知识;透视商品价格一支,涵盖了价格形成与变动规律,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等知识;理性对待消费一支,包括了消费的制约因素和类型,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复杂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最后进行综合探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金钱。这样编排,知识脉络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思维导图的价值明显。

二、目录:一棵知识大树

目录是课本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课本导读、检索的工具,使课本的主体内容简明概要、提纲挈领、一览无余。目录也反映了课本的体例特点,即《思想政治》是分成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的。然而,不重视课本目录的师生为数不少。在他们看来,目录只不过是把单元、课、框标题罗列出来,再加个页码,既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重视的必要。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从这几年浙江省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看,一些考查内容就出自目录标题。

例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40题(1),材料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取自《文化生活》第十课的标题)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又如,〔2011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40题(1),材料略〕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取自《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标题)中的哪些道理。

综上,目录中的课和框,宛如一棵知识大树(如图2所示)构成了课文的逻辑框架,可谓“串珠的线”“辐射的点”,展示了教学内容的主题,便于学生把握知识要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将框标题下的目名都补充完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录之树,以便复习备考时看清楚某个知识点结在哪个“枝干”上,以免张冠李戴。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第40题(2)考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它的检索路径应该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框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二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目录这棵知识大树以简驭繁、高屋建瓴、一网打尽的作用一览无余。

三、引言:一曲诉说衷肠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现行思想政治学科在呈现方式、教学容量分布上做出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各课本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下连二至三课。单元前面有“单元引言”,简要概括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点;每课的一开头也有引言,说明本课的基本要点。引言是写在课文前面的一段文字,目的是向学习者简略描述课文内容或相关背景,提出课本要解决的问题,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例如,《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安排了一段引言(详见图3)。

其中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让人产生疑惑的是,课本第一课明明已指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两种提法矛盾吗?毋庸置疑,两种提法并不矛盾,课本这样处理,是要告诉我们,“人民民主”(2013年4月版,下同,第5页)“人民当家作主”(第5页)以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61页)只是表述有所差异,内涵与本质都是相同的。另外,单元引言通常还会通过出示探究性的思考题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精练概括学习本单元的目的和意义,使随后的教学紧紧围绕它们展开而不发生偏离。从一定意义上说,单元引言展示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以此类推,课的导言亦是如此,好似一曲诉说衷肠。

四、辅助文:一道美味佳肴

《思想政治》在每一目题中都编排了一些辅助文,字体为黑色的楷体字,字号较正文略小,一般由三个栏目构成,即“名言(或名词点击)”“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一般来说,“名言(或名词点击)”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较“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更为密切。“专家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了解析,对相关原理作了拓展性说明,它同正文的关系比“名言(或名词点击)”远,但比“相关链接”近。“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同“名言(或名词点击)”和“专家点评”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就更远了。“名言(或名词点击)”“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在具体课本中所占比例见图4、图5。

以《经济生活》为例,“名词点击”涉及了一些经济学概念,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劳动生产率、法人、自然人、利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公共物品、国内生产总值、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等。其设置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正文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或经济政策,防止理解正文知识时产生偏差。

“专家点评”,偏重于经济生活中最需要明确的基本学术观点或与时俱进的新经济观点,如市场规则对于把握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有重要作用;个人信用制度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和遵守市场规则具有的重要意义,等等。其设置目的主要是阐释正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深化正文中的知识内涵,以及拓展知识外延。

“相关链接”,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有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如货币的其他职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财政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三大产业、城镇化等;有我国现行的经济法规、政策的相关内容,如对假币的处罚规定、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规、发票、最低工资的规定等;还有经济学定义的解释,如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等等。其设置意图主要是对经济学理论作介绍性、补充性或展开性说明。

辅助文对正文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不同知识的沟通、观点之间的关联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既丰富了课本的信息量,但又并未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又关照了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名人名言作为试题情境被引入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很常见,很有文化气息,从而使试题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例如,(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卷,第10题)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题中荀子的那句名言就来自《生活与哲学》(2008年3月版,第33页)。同样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文化生活》2013年4月版,第110页)被引入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题。

五、插图:一轴灵动画卷

与旧课本相比,现行《思想政治》配以丰富的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具有“图文并茂”“左文右图”的视觉效果,插图形式也多种多样,前者已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相比,图表、图片和漫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直观地展现出来,充分反映了我国各地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更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即图而求易”,插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能对课文内容作必要补充和相应拓展。这里所说的“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或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隐蔽其中的知识联系。例如,《经济生活》编写者选用了以下四幅漫画(图6),分别说明“生产决定消费”(《今非昔比》上左)、“依法纳税”(《优惠税钱》上右)、“按生产要素分配”(《同富不同路》下左)、“市场配置资源”(《谁也别想发财》下右)的道理,独具匠心,效果显著。

近年来,作为考查知识深度的一个方面,高考命题对挖掘和分析隐性知识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例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第27题)周末,小陈同学陪妈妈逛商场,看到图7的情景,向妈妈解释了产生这一情景的下列几种原因,其中合理的是

A.不正当竞争引起洗衣机市场的混乱

B.洗衣机供过于求致使商家争抢客源

C.洗衣机质量优劣决定其销售量大小

D.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洗衣机价格

该试题中的插图就直接取自《经济生活》(2013年4月版,第12页),反映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尤其是经济生活的插图,在各地会考、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模拟考试中已高频出现。

六、探究活动:一剂启智良方

探究活动是课文中带有虚线方框的仿宋体字部分,既是内容目标的有机构成,也对内容目标的实施作出了指向。一般来说,探究活动中呈现的材料与后面的宋体字所表达的原理关系密切,二者都属于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学习探究活动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探究活动的活动框设计贯穿相关内容教学的全过程,提供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合作探究的策略和阐述各自想法的机会,既致力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可谓一剂启智良方。纵观近年来各地高考文综政治试卷以及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不难发现,将直接取材于课本的探究活动作为试题情境的命题手法已屡有施用。

例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31题)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该试题的四个选项,分别出自《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的探究活动,①选项出自课本的第88页,②选项出自课本的第87页,③选项出自课本的第89页,④选项出自课本的第86页(有改动)。

再如,(2009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卷,第8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①“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该试题的四个选项,选项③出自《生活与哲学》第76页的探究活动,其余三个选项分别出自《文化生活》第74页、110页的探究活动。

七、综合探究:一段美丽邂逅

《思想政治》各单元后面都安排了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一样,同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学课本基本原理的重要环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探究路径参考,一是理论评析。前者大致相当于课文中的探究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后者是综合探究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需要教师给予系统的讲授和指导。综合探究的意义,犹如歌曲《美丽的邂逅》所唱的那样,“无言散去的未央歌,到后来变成美丽的邂逅”。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实施的角度来看,综合探究的功能有二:一是综合,即围绕一个主题,把本单元所涉及的与此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就是系统总结和概括文化对经济、社会、国家、个人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强化,即把一些综合性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如学习型社会建设、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等教学内容,分别在第二、三、四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了呈现。近年来,涉及综合探究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参考样题也屡次面世。如:

【2014年浙江省参考卷,第41题(1),材料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涉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41题(1),材料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涉及《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第8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知识点;分析与讲解

“多彩的消费”作为《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的内容,即是对第一单元的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归宿点。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消费,两条线索――消费的基本认识和怎样消费来组织教学的。各种消费观和怎样消费是本课的重点,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综合探究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点,充分认知和了解艰苦奋斗精神,深化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就这个知识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作为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可支配收入”的分析与讲解

在讲到影响消费的因素时涉及“居民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收入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就其外延理解,可支配收入,有三个理解维度,即:国家、地区和居民个体;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分析,可支配收入又可分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从宏观核算来说,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其中,生产要素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各项财产性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补贴收入+赠予收入+无偿移转收入);从微观统计角度来说,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教材内容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是从国家和地区的维度来理解、分析的,而是以居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的,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其范畴指的是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在道理上是一样的。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这些内容进行渗透、讲解,同时将工资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放在一起进行区别、分析,拓展学生学习的范畴,强化学生对经济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二、“恩格尔系数”的分析与讲解

恩格尔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结合统计材料对销售结构变化总结得出的规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拓展其范畴,将这个规律以一个国家来分析:一个国家越穷,那么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反之,国家越富,购买食物支出的比例就会越小。加强学生对经济知识的运用。笔者在这个基础上,灵活变化恩格尔系数,分析、总结其系数指标的时代性与条件性,即: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与总支出金额是成正比的;同样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恩格尔系数高与低分别代表着国家的富裕和穷困。在分析、观察、统计恩格尔系数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时间越长恩格尔系数就越明显、越准确,其年份中恩格尔系数的波动也属于正常现象;第二,在进行国际分析时,需要注意的是其可比口径,如:在中国,其住房、医疗、交通等有着补贴的现象,所以,在进行比较分析时,应适当地进行调整;第三,趋区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不同,其恩格尔的系数也就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恩格尔系数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误差。

三、“做理智的消费者”的分析与讲解

就这部分知识,高一政治教材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清楚几方面的关系,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个人行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消费与创造、享受与积累的关系。笔者在教学中也是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讲解的。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地进行消费,借以处理好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从众,以个人实际需求出发,尽量避免情绪影响消费,保持冷静,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双赢。同时,笔者认为在讲解此内容时还应渗透一定的绿色消费观念,保护环境,诸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购物、物品多次使用、废品循环再生使用等等,让学生深入明白个人行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基础之上,有意识地渗透艰苦奋斗精神,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艰苦奋斗不仅仅是过去时代所需要的,更是我们今天不变的精神追求,诸如:强化学生自主分析、总结消费与创造、享受与积累等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身边的实际生活来约束自我的行为,力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应明确让学生了解到政治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一些政治知识点,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知识范畴,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第9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兴趣 技巧 变式训练 知识迁移 典型错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9-02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体归纳起来有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讲评课。新授课主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复习课主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练习讲评课则重在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澄清易混、易错知识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练习讲评课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误认为练习讲评课就是核对答案。可想而知,这样上课不仅效率很差,而且学生也会感到无聊,甚至反感,严重的还会对政治课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练习讲评课的效率呢?

一、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习题是“死”的,但习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却是鲜活的,关键就看教师怎样去处理。其实政治这门学科,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也最容易联系现实。例如,在评讲“如何才能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引用前期媒体报道很多的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实现职业理想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样的答案点。这就比单纯要求学生把课本翻到55页《综合探究》找答案有趣多了。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讲评课”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还包括对学生答案的评。因而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引导、点拨、评价才能实现练习讲评课的应有之义。

二、注意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在练习讲评课中,我根据教学经验,将思想政治试题的题型归纳为选择题、体现类试题、为什么类试题、表格题、认识类题型等,并针对不同的题型归纳出独特的解题思路。这样一来,我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试题的答案,而是一种解题思路。

针对选择题,我总结出得解题思路为:(1)看清试题的设问角度。既要审清设问的范围要求,是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哲学知识,是用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来回答问题。又要抓住设问的主体及限制性词语,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角度来回答问题。(2)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把握材料的侧重点,注意“一方面……另一方面……”与“不仅……而且……”侧重点是不同的。(3)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与教材表述不相符的;二是表述太绝对的。

例题: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充当市场经济中的“指导员和教练员”,而不能当“运动员”。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主要指政府要( )

A.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制定规则

B.发挥自身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C.积极履行政府职能

D.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解题分析:本题设问的范围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排除A选项,设问的主体是政府,故排除B选项,范围要求是经济生活角度,故排除选项C,这样排除下来本题选D。

针对“体现类”试题,我总结的解题思路为:(1)把握设问的范围要求,是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哲学知识,是用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来回答问题。(2)抓住材料中的每个关键语句,结合课本知识一一对应,组织答案。

例题:2009年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既保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财政和货币政策重点关注民生问题,把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作为推进的重点。

分析说明上述要求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体现类试题,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或知识点。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原理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针对“为什么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为:(1)讲清必要性,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一般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2)指出重要性,即作用和意义。

针对表格题的解题思路为:(1)关注年份、表头和注。(2)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指出取得的成就,又找出存在的问题。(3)分析表格反映的现象时注意由现象到本质。(4)回答解决措施时,一要注意主体是谁,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二要结合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这一点也是怎么样类型试题的解题思路)

认识类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一确定对象的认识,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回答第一类,要运用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个角度去回答。第二类实际上带有辨析的性质,所以回答时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有“名词”的先解释其含义。(2)找出合理成份并说明理由,要结合材料。(3)指出错误并说明原因,同样也要注意结合材料。(4)说出正确做法,即问题的最终落脚点。

此外,还要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针对商品价格走势之类题型的分析,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稳定物价,也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社会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