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体检后续服务;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8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68-01
体检后续服务简称为检后服务,是体检服务的延伸,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落脚点。在健康体检、健康管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做好检后服务,是提升服务品质、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1 开展体检后续服务的意义
1.1 是完成健康体检全程服务的需要 健康体检全程服务时一个环环相扣的服务链,笼统地说,由检前、检中和检后服务组成,各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认为检后服务是“额外服务”或“赠送服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2 是实现单纯体检服务向健康管理服务转变的需要 单纯体检服务项健康管理服务转变时体检机构的建设发展趋势,是体检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健康管理服务以健康体检为入口,以检后服务为主要落脚点。因此,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不可脱离检后服务,甚至还要结合实际以检后服务需求为牵引,带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1.3 是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需要 高品质的检后服务,在完善体检服务的同时,可大大提高体检客户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二体检服务、健康管理服务都属于连续,获得了客户的认同感,也就培养了客户的忠诚度,从而为自己发展了长期固定的客户。
2 健康咨询 以健康服务热线、客户服务网站等多种形式,为个人和团队提后体检后的健康咨询服务。包括体检结果解释、就医建议、健康相关知识(饮食营养、生活方式等,疾病常识等)。
3 健康教育 定期提供健康知识讲座,输以健康刊物、电子读物,唤醒并不断提升客户的健康意识,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与管理途径等。针对团体客户,可依据团体客户的团体体检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病防治、慢病防治、健康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4 慢病风险评估对个人健康信息(包括生活方式调查结果、个人和家族病史、体检数据等资料)进行数据处理,预测未来若干年内患某种慢性病的机率大小,以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提高体检者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关注度,同事为确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 跟踪提醒 针对客户体检后的不同需求,及时提供跟踪提醒服务,内容包括:体检异常结果反馈、就医提醒、复查提醒、健康相关信息提醒。跟踪提醒服务也可扩展到落实健康管理发难过程中的跟踪提醒。
6 慢性病管理 以多种手段(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为客户提供互动式膳食和运动指导,帮助客户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对于部分处于特殊时期或特殊状态下的亚健康人群,可通过专项干预手段使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如中医养生调理、更年期保健、心理咨询等。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专项管理,包括提供用药指导、医学指标监控、饮食运动指导等系统的慢病管理服务。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其发展方向是由健康管理所决定,同时也是社区服务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具有高发病率的慢性病是社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其工作地—国家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社区”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出如何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措施以及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法。1 一般资料
撒拉族自治县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全吃牛羊肉(穆斯林),因此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有很多。本研究选取年龄≥35岁的284例慢性病患者为本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而定。其中135例男性患者,占47.54%,149例女性患者,占52.46%;180例患者年龄≥60岁,占63.38%。该284例患者中,有149例患者为高血压患者,占52.46%;78例心脏病患者,占27.46%;57例糖尿病患者,占20.07%。2 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
2.1 不足 在目前社区发展中采用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存在医患双方矛盾:①社区基本存在医疗技术力量薄弱,从而不可能配备专业中医养生保健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②目前,对其单独的危险因素管理与健康风险评估等患者还不能接受,而对于干预其日常行为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管理则是更加的难;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同时还受到患者健康素养、文化背景等局限。因此,目前根本不可能在基层社区实行大范围、全方位的一对一健康管理。
2.2 优势 由于社区基本是固定的人群,社区医生对于患者情况都比较熟悉,能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地利、人和、价格等方面都具有足够的优势。3 应对策略
3.1 加强对侧重人群健康教育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加强对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是初期能够较快取得成效的方法,同时也是目前基层中较为有效的方式:①医生不需要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并且不需要具备专业资格背景;②在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中通过健康教育大课堂、板报以及入户宣传等形式已成为其能接受其渐渐习惯的方式。
3.2 对社区优势充分发挥 将社区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摸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从而使慢性病管理的初步工作能够很好开展。4 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4.1 板报宣传 社区卫生服务站条件有限,由此社区医生可对诊室小黑板有效利用,每月定期进行板报宣传。有针对性的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有高发病率的慢性病进行举例:秋冬季预防心脏病发作、高血脂饮食调节、入枕后当防“血压升高”等;通过各种宣传将医患距离有效拉近,从而能够将慢性病患者对于疾病知识进行相应的交流,由此使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深入开展,对个别重点患者甚至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管理。
4.2 手册及资料宣传 借助社区内部自编手册进行宣传,对具有高发病率的慢性病知识进行普及,从而使群众对该病的知晓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属能够一起关注,使其生活方式的改善得到有效督促,由此以家庭为小组的健康信念模式能够得到良好形成,从而使目前社区医生无法深入到家庭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如:入枕如何预防心脏病发作、普及徒手心肺复苏必要性、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高血压相关知识等。
4.3 非正式的同伴教育 在开展信息交流以及分享时,以同伴关系为基础而进行则为同伴教育,该方式是以一种形式活泼、经济适用的教育干预方法,其具有十分广阔的适应范围,可用于劝阻吸烟、促进运动的计划、慢性病营养改善等诸多方面。如:社区最多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锁定几个经常监测血压、说话有威信、比较注重生活保健、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重点的饮食、运动以及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在其取得一定成效后,让其与其他患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实例宣传能够使其余患者更加信服,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职业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突出。职业妇女月经异常发生率较高,平均为35%,在石油化工、冶金、护理、金融等行业高达40%;职业妇女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高于非职业妇女,金融、石化和民航等行业较为突出,约占26.8%—29.5%,非职业妇女为18.7%。
二是职业妇女更年期健康问题凸显。表现为更年期提前、反应强烈、时间延长;更年期起始年龄平均为45.8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给职业妇女及家庭带来困扰,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职业妇女面临过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据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调查显示,妇女心理问题的总体阳性率为33%,其中较高的因子为强迫症(24.5%)、躯体化(16.7%)、抑郁症(16.2%)。金融、石油化工、护理行业和行政人员群体心理问题高于其他行业。
四是职业妇女面临慢性病的困扰。超过三分之二的65岁以上妇女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有些行业妇女过早退休或健康原因过早离职,或工作过于单一,致使认知功能过早丧失,患老年痴呆和心理疾病的机率增高。
职业妇女不仅担负着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还担负着孕育后代的天职。保护好职业妇女健康,不仅关系着女性自身,也关系着千家万户幸福和下一代成长。建议:
一是加强对影响妇女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探索研究。在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职业妇女健康保护研究单位,国家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确保每年的经费投入。研究内容包括。职业妇女劳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职业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妇女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等。
[关键词]高龄:微型营养评定法:营养状况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1-0068-03
doi:10.3969/i.issn.1009-816x.2016.01.27
营养不良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成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5%。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三甲医院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5%左右,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高达50%。营养状况通常与饮食习惯年龄机体功能以及疾病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随之升高目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机构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日趋增多,而国内外对于这一人群的营养风险评估资料甚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微型营养评定法简版(Mini-nutritionalAssessment short_form,MNA_SF)对本院8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的筛查,了解这一人群的营养状况和特点,以便为临床营养的干预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入住我院的258例老年患者,其中男166例(占64.34%),女92例(占35.66%);年龄80~100岁,平均(85.12±3.9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87±5.69)年。合并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痴呆入选标准:年龄>80岁,神志清楚,能配合检测,排除危重患者.所有接受调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患者入院48小时内进行营养相关指标的测定和营养状态的评估营养相关指标包括:(1)物理测量:身高体重体质指数(RMI)上臂围(MAC)小腿围(CC)手握力:(2)实验室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
营养状态的评估主要由专业人员采用MNIA-sF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内容有BMI、近3个月的体重下降情况饮食变化应激或急性疾病情况活动能力和神经精神疾病等6个问题组成,评分标准:总分为14分,12~14分为营养正常,8~11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0~7分为营养不良.分组方法:根据评分标准分为两组,营养正常组(101例)和营养不良(风险)组(157例)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9.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检验,计数数据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在性别教育年限其他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痴呆)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风险)组的平均年龄大于营养正常组(P
营养相关指标上,两组患者在BMI、MAC、CC、手握力、ALB、TLC和Hb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纳入对象平均MNA-SF分值为(10.24±3.16)分。根据MNA-SF评分判定营养正常者占101例,有营养不良风险者157例,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占19.77%(51例),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占41.09%(106例)。
3.讨论
营养风险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不良的营养状况不仅导致患者疾病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老年人群由于机体状况和疾病本身的原因,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
本研究应用MNA-SF对8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研究,显示高龄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9.77%(51/258),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41.09%(106/258),而营养正常患者仅为39.15%(101/258)这一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目前研究认为65岁以上老年住院人群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在20%~60%之间不同研究间的差异可--能与营养筛查量表和纳入对象的不同有关
本研究采用的MNA-sF量表,不仅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而且具有简易快捷的特点,是一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群的营养评价方法本研究在纳入对象上要求意识清楚,因本研究需要进行握力的检测,故排除了昏迷等危重症患者和不能配合的重度痴呆患者,故本结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营养风险的存在。
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指标是发现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评估手段.本研究发现营养风险组在RMIMAC、CC、手握力和ALB、TLC和HB等指标上较正常者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某一单项的指标易受性别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组织构成与功能损伤情况但这些指标的异常似可提示临床医师需要警惕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2016年8月19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在京成立。按照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专项基金的培训工作安排,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风险管理适宜技术与规范培训班,也于2016年12月16日至 17日在北京举行。据了解,本次培训班以“跟踪前沿,规范实施”为主题,针对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的实际需求,重点交流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理论及成果,系统介绍有关规范、共识与指南,普及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思路,着力提升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示范基地在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中的服务能力。同时,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和代谢健康状态现状调查项目也在此次培训会上宣布启动。
近日,本刊记者就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等话题,采访了江苏省健康评估与干预研究中心主任沈振海。
加强筛查与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沈振海主任介绍说,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目前,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计今后数十年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因此,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关口前移,加强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管理的工作刻不容缓。
据了解,总医院曾强教授等对9962例北京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仅有0.5%的研究对象其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处于理想状态,26.9%的研究对象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上海交通大学毕宇芳等对2010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人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者仅占0.2%,其中男性占0.1%,女性占0.4%。
沈振海主任带领的课题组开展的基于健康体检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省苏锡常地区20~64岁中青年人群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中,处于理想状态比例最高的是总胆固醇(74.3%),其次为体质指数(64.7%)、吸烟(62.5%)、空腹血糖(55.7%)、身体活动(42.8%)、血压(38.1%)和食盐摄入(19.4%)。具有全部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者仅有133例,占总研究人群的1.2%,其中女性(2.1%)高于男性(0.6%);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为28.4%,女性(48.5%)高于男性(16.9%)。随着年龄的增加,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他们还注意到,理想状态比例最低的2项是食盐摄入(15.6%)和血压控制(22.5%)。既往研究也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在12 g以上,高盐膳食是中国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血压控制和减少食盐摄入是心血管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沈振海主任说:“鉴于当前国民心血管健康状况的不良态势,我们建议政府从人群或社区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和防控策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血管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
代谢综合征可增加
心血管疾病风险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全球统一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这些危险因子相互关联可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呈逐年攀升之势,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道,美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达20%,我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3%至18%。我们开展的研究发现:苏锡常地区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为14.5%。” 沈振海主任说,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这些主要慢病防治方面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药物轻管理”的现象,使得这些慢病持续蔓延及其风险因子飙升的态势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尽管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防治力度,但在资金、人力上存在滞后现象,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超重/肥胖等慢病防治方面还处于落后水平。在这些慢病的评估与干预水平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慢病防治体系尚不健全。因此,研究代谢综合征及组分的评估与干预技术,更是降低疾病风险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沈振海主任指出,由于代谢综合征有多个危险因素参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特点,因此,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生理特点不完全等同于单纯的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它既有上述疾病的临床表型,又有自身的一些特征,较单一疾病更为复杂。对代谢综合征这一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如何进行危险性预测和靶器官损害评估,国内外均在探索中。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U。Isoman等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者较无代谢综合征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3倍,并且无论血糖正常还是糖尿病的亚组中代谢综合征患者,均伴有冠心病风险增加。随访发现,代谢综合征总病死率与心血管病死率均明显增加;但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其组分的构成,也与其靶器官损害程度和临床并发症有关。代谢综合征对心血管疾病预测存在异质性。有研究表明,不论采用哪一个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随访13年后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血管危险性明显增加,可预测心血管病死率,但心血管病死率并不高于空腹血糖受损,这主要由于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具有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双重特征,较单一因素复杂。国内的一项研究提示,代谢综合征中的各种组合与心血管病危险的关联差异较大,如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这一组合,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仅为无代谢综合征中任何危险因素人群的2倍;而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的组合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则在10倍以上。这提示不同组分的组合导致心血管病的作用明显不同。代谢综合征的心血管危险谱较宽泛,其危险性的高低取决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构成、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多少、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和有无相关临床并发病等。因此,如何将这些单一组分整合起来综合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心血管危险性,值得进一步探索。近期由Fangjian Guo等提出的心血管代谢疾病分级(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taging,CMDS)系统及其评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从“市平台”到“省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使健康保健成为当今医学的主导。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发现问题)、评价(认识问题)、干预(解决问题),直到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的循环过程,也是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
沈振海主任解释说,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经过健康管理,能有效降低个人患慢病的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90%的个人和(或)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未做健康管理的10%的个人或/和企业,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主要阐述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了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等;确定了卫生事业优先领域筛选原则,提出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三类优先领域,并提出了21项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前不久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优先”作为首要原则;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为了打造一个能够为高端人才和普通民众提供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平台,沈振海主任带头申请并获得了无锡市科技局资助,构建了“无锡市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拥有资深的保健专家和多学科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围绕“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理念,前移慢病防控关口,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模式,并在社区居民中推广。利用电子化的慢病风险评估系统,围绕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心血管和代谢疾病,分析健康管理对象心血管和代谢疾病致病危险因素,预测其5~10年内心血管和代谢疾病患病风险,根据其疾病危险因素情况,为其提供一套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指导其纠正危害健康的行为,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鉴于该团队在慢病风险评估和慢病健康管理领域做出的探索和努力,2015年,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江苏省健康评估与干预研究中心。该中心正加强健康评估与干预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融入省级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汇聚,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健康江苏”的建设工作。
关注体检人群,达成专家共识
为了做好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健康管理工作,2014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单位共同的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明确将心血管疾病早期风险筛查与危险因素管理作为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的推荐项目。为了从跨学科层面形成学术共识,引领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与行业科学规范地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工作,2015年伊始,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武留信教授发起,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等单位,组织跨专业领域相关专家,参照美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指南》、中国《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和中国《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等国内外权威文献,结合我国十余年来开展健康体检与心血管病早期筛查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
沈振海主任详细介绍说,该共识认为:(1)我国健康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形势严峻。应重视对其进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筛查、风险评估和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其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减少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及发展。(2)强调对体检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评估与风险分层,采用定性、半定量和定量评估的方法;心血管病综合评估一般采用预测模型定量评估的方法,推荐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3)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评估有中度以上危险的无症状成年体检人群,推荐加做相应的专项推荐项目。(4)要重点突出零级预防观念和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综合健康管理措施的实施,不断提高体检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拟定10年后我国体检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水平者达20%。(5)检后监测是单纯体检向健康管理过渡的标志,是针对伴有心血管病风险的体检人群采取健康管理措施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以提高监测的可及性和有效性。(6)检后效果评估为进一步调整干预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反复周期性健康指导干预、检后监测、效果评价,形成正性循h,使心血管风险逐步降低。(7)强调对老年人亚临床心血管风险的筛查和跟踪管理,重点防止老年心血管病事件和跌倒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8)要针对女性特有生理功能变化带来的心血管问题,重点关注妊娠期和绝经后女性相关的心血管病风险,采取科学有效、适宜的方法和手段。
沈振海主任强调说,这一专家共识紧密结合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现状与发展需求,吸纳融合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经验,是一份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规范与共识。其针对我国健康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特点,以筛查健康体检人群中心血管病高危个体为主要目的,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筛查适宜技术规范及流程,以提高筛查与危险因素干预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对于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开展心血管病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全科医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13-02
糖尿病为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使个人、家庭和社会担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在中国,糖尿病所引起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其并发症都居于世界首位。长期以来,糖尿病的预防一直是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但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越发不能忽视,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群综合防治,已列为国家“十五”攻关的重大项目之一。近几年,随着全科医学的发展,同时借鉴国内外以及香港地区的社区糖尿病风险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运用全科医学“长期持续性照顾”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慢性病医院、医院内分泌专科为辅的糖尿病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国内目前糖尿病最佳管理模式。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成功的运用该模式,管理糖尿病患者6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蛇口地区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无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并自愿参加糖尿病管理的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35~83岁,平均(65.48±9.95)岁,合并高血压病30例,冠心病3例,肺癌1例。病程(8.45±4.93)年。
1.2 方法
1.2.1 糖尿病管理团队
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组成糖尿病管理团队,每队主要成员有2名;其中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1名,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专案,负责日常诊治、随访、转诊、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工作3年以上社区护士1名,负责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档案整理、记录,家庭护理等辅助工作。专家队伍:内分泌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提供技术保障。质量控制人员:深圳市南山区慢病防治医院(以下简称慢病院)的慢病管理人员每季度1次去社康中心对全科医生的糖尿病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督导,定期电话复核管理情况,确保档案、记录的真实、可靠。
1.2.2 建立无缝隙的糖尿病管理体系
1.2.2.1 糖尿病患者的发现和确诊全科医生通过全科诊室、健康体检等形式,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初步处理后转内分泌专科确诊、提供治疗方案。
1.2.2.2 患者的转回内分泌科门诊确诊或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转回全科医生进一步管理,由全科医生进行健康体检、登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绘制家系图,建立糖尿病专案,进行风险评估和患者教育,定期随访。
1.2.2.3 住院患者管理社区糖尿病患者需住院治疗时,全科医生负责联系内分泌科优先安排住院,并定期参加查房,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管理。
1.2.2.4 出院患者的连续管理患者出院小结在24 h内转给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在24 h内给予电话或上门访视。
1.2.2.5 双向转诊全科医生负责糖尿病患者日常诊治、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转回医院内分泌专科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及时转回。
1.2.3 分级管理
一级管理:空腹血糖≤6.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且无其他伴发和并发症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4次;二级管理:空腹血糖6.1~7.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10.0 mmol/L,伴发或并发症病情稳定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6次;三级管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
1.2.4 随访内容和日常检测项目
随访内容:症状、体征的改变,药物使用情况,化验结果的变化,日常饮食、运动情况,吸烟以及睡眠状况等。根据随访内容进行季度和年度效果评估,分析防治效果,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日常检测项目:血压(每周1次)、血糖(每周1 d 5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月1次),每半年检查1次血生化常规、心电图等[2]。
1.2.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内容
全科医生每月1次,提供以医疗咨询、风险评估、影音资料、专家讲课、小组讨论、知识测评以及家庭健康教育等为主的多种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内容包括:①培养和建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随访管理的依从性);③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④掌握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和自我评估的技能,学会足部、皮肤等部位的自我护理;⑤了解非药物治疗的知识和意义,学会合理膳食搭配;⑥了解降糖药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⑦了解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代谢指标的重要意义;⑧掌握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前兆,学会紧急救护和基本处理;⑨了解就医和寻求帮助的渠道,提高就医能力,能够根据病情需要,恰当选择医疗机构;⑩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的注意事项[2]。
1.2.6 糖尿病家庭的健康教育
邀请糖尿病患者家人参加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督促患者遵行医嘱,并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2 结果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全科医生管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平均水平较管理前明显改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
表 1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种代谢指标比较(x±s)
与管理前比较,**P
表 2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种代谢指标比较(x±s)
与管理前比较,**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已成为21世纪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3],也是社区管理的重点人群。
全科医学理念在该管理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是应对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要实现该目标,必须终生有效执行糖尿病干预的综合方法[4]。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已经在糖尿病治疗中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因为费时费力而难以有效实施。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是由慢病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共同参与形成的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发挥全科医生的“长期持续性照顾”作用,调动患者的参与积极性,使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5-6],对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科医生系统规范化管理后,发现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基本达标;尿微量白蛋白、血脂、血压等指标亦得到很好的控制。管理后,除体重指数外的各项指标水平均较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全科医生能根据其方便、优惠等诸多优点方便采集、分析本社区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发现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利用全科医生“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理念,开展主动服务,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和睦关系,并进行系统管理。研究显示,家属的参与有利于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提高管理效果[7],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随访率,增加患者在家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各项代谢指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整体性提高。
加强对双向转诊工作的管理,顺畅转诊途径,提供医院-社区之间不间断的“无缝隙式管理”是保障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成功的必要元素。
目前国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教育分散且不系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不均等性,糖尿病患者由社区转医院的指征缺乏统一性。受到国内就医环境的影响患者依从性普遍较差,尤其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全科医学在我国仍为新生学科,全科医生的素质水平存在不均等性。
综上所述,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根据全科医学理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一体化、多方位管理的模式,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地长期控制糖尿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WHO.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 Geneva: WHO,1999.
[2]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工作手册[S].深圳市卫生局,2008:24-33.
[3]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93.
[4]许樟菊,钱荣立.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 KPDS)简介[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2):117.
[5]周海虹,杜雪萍,李燕娜,等.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067-1069.
[6]刘英丽.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和运动干预指导[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7):787.
[7]方巧琴,李飞颖.家属参与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5(8):159-161.
新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旨在规范我国食品生产单位的营养强化行为,属于强制性标准。生产单位在食品中进行营养强化的,必须符合新版标准的相关要求(包括营养强化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可使用的营养素化合物来源等),但是生产单位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在产品中强化相应的营养素。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新版标准的食品类别,新标准调整、合并了部分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删除了部分不适宜强化的食品类别,同时增加了可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名单,和部分营养成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比较新旧两版标准,新标准取消了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的资格。因为据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同时我国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对于食用盐中碘的使用,生产单位则需依据《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执行。即,食用盐产品(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30mg/kg。这意味着,从新标准正式执行时起,将不再允许食盐添加除碘之外的营养强化剂。
低钠盐:有助控血压
低钠盐和普通盐有什么区别?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教授黄承钰告诉记者,低钠盐含60%-70%的氯化钠、20%-30%的氯化钾和8%-12%的硫酸镁。而普通盐的氯化钠含量一般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含量≥99.1%,二级≥98.5%,三级≥97%。可见,低钠盐的钠含量比普通盐低1/3左右,钾、镁含量较高。
钠可导致血压升高,而钾和镁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保护心脑血管,所以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会在医生建议下购买低钠盐,但低钠盐绝不仅仅是这些病人的专属食盐。当前,我国居民吃盐量远超每日6克的推荐量,若人们能食用低钠盐,便可轻松减少30%的钠,还能增加几百毫克钾和镁的摄入,对普通人来说同样是明智之选。
黄承钰说,有人认为低钠盐的味道逊于普通盐。其实,低钠盐的咸味和普通盐相差不多,因为除了氯化钠,氯化钾也有一定咸味,消费者可按正常放盐量使用。还有人担心吃低钠盐会患高血钾症,这有点杞人忧天。按每天6克盐的推荐量,如果吃的都是低钠盐,约摄入1500毫克氯化钾,其中含800毫克钾元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指出,健康人每天钾适宜摄入量为2000毫克,想要预防慢性病应提高到3600毫克。可见,800毫克钾元素和预防慢性病所需量相差甚远,不用担心高钾问题。
值得提醒的是,低钠盐也是盐,同样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花样盐多为噱头
逛超市时,人们在货架上能看到各种名称的食盐,比如井盐、湖盐、海盐、岩盐,还有粗盐、竹盐、玫瑰盐等。一些盐往往因价格较高,而被消费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高档盐”,甚至迷信其保健价值。
按制盐原料的来源来分,食盐一般分为井盐、湖盐、海盐、岩盐等。井盐指通过打井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海盐指由海水蒸发结晶生产的盐;湖盐是从盐湖中直接采出来的盐,以及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太阳晒干海水后产生的海盐,经上亿年地质挤压和地下高温作用形成的“盐化石”叫岩盐。
按纯化后的纯度来分,食盐还可分为粗盐和细盐。粗盐未经纯化,杂质多、颗粒大,而细盐经过纯化,杂质少、颗粒小。所谓的杂质主要是矿物质,也正因此,粗盐比细盐含有更多的镁、钾、钙等。
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只知道食盐这个大概念,并不清楚还有那么多划分,所以一看到包装上印有井盐、湖盐、海盐便认为是新产品。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告诉记者,其实,井盐、湖盐、海盐只是表示来源,古已有之,如今企业强调来源主要是作为营销噱头。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吃的是加碘细盐,可能来自海盐或井盐。
加碘}:贡献远大于风险
我国曾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积极防治,我国于1995年采取食盐加碘措施,这是全世界最普遍、最有利于推广的全民补碘干预方法。有人会问,一些食物本身就含碘,为何要通过吃碘盐来补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表示,单从食物中摄入碘,人们每天需吃3两鲜海带或3.5克干紫菜,或50克虾米。沿海居民尚且很难做到,更别说生活在内陆、山区等平时很少吃海产品的居民了。
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以来,我国在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近年来有关加碘盐的争议不断涌现,甚至声称“沿海地区居民补碘过了头”“加碘盐导致甲状腺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指出,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总体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食盐加碘并未造成碘摄入过量。马冠生认为,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完全归咎于食盐加碘。目前,碘盐导致甲状腺癌的说法还缺乏充分依据,需进一步证实。
马冠生指出,我国多数地区属于饮用水中碘含量低地区,因此碘盐对预防碘缺乏贡献远大于碘过量的风险,人们完全不必因噎废食。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除了保证摄入碘盐,每周至少还要吃一次海带、紫菜、海鱼等来补碘。近年来,国家在碘强化政策上采取了更灵活的做法,2006年已在高水碘地区停止供应碘盐。至于甲状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禁食碘盐和富含碘的食品,应咨询医生。
除了加碘盐,市场中还曾出现加锌盐、加钙盐等,但在2012年原卫生部修订《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后,食盐不再允许添加除碘以外的营养强化剂。
“高档盐”营养未必更高
近年,竹盐、玫瑰盐受到大家的热议,有商家宣称其为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特别高的“高档盐”。它们真的比普通盐营养价值高吗?
竹盐的加工方式稍显特别:将食盐装入竹筒中,两端用黄土封口,再以松枝为燃料,经1000℃-1300℃高温煅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经过炼制,竹筒和黄土中的矿物质会进入食盐,因此可以说竹盐是加工而成的“粗盐”。检测发现,竹盐符合“低钠”标准,与几乎不含钾的普通精盐相比,钾元素含量多了不少,能达到总矿物质重量的25%以上,适宜“三高”患者食用,但价格比普通低钠盐高。另外,近年来,有关竹盐功效的说法越来越多,比如排毒、减肥等。云无心表示,目前,相关动物研究太过初步,只能提供一些猜想,远没达到进入人体试验的程度,这些功效也未获得任何一个国家的主管机构认可。
玫瑰盐是岩盐的一种,主要来自巴基斯坦的盐矿,因含有较多铁元素和其他矿物质而呈粉红色。市面上的商品玫瑰盐没有经过精制,保留了矿物质、颜色和较大颗粒形态,是一种粗盐。专家分析说,玫瑰盐含镁元素,对控制血压、平缓情绪和强健骨骼均有益处,其中的氯化镁略带苦味,能给盐增加风味。玫瑰盐虽含铁元素,但一天吃6克,只能获得约2毫克铁,和女性一天所需20毫克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能作为膳食补铁的主要来源。同时,其中铁的吸收利用率未经测定,暂时无法评价。玫瑰盐中还含少量钾和钙,但对人体补钾、补钙起不到明显作用。总之,玫瑰盐风味和长相或许很特别,但在健康和营养方面没有出众之处,而且没经过碘强化,用它替代精盐有造成碘缺乏的风险。
关键词:健康管理学,教学,思考
当今,健康管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了我国卫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确定了卫生发展的一些优先领域,如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产业发展等,最终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则不断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实践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国内健康管理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医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开始以健康管理为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及研究生培养。因此,在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管理学不仅要突破医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探讨。
一、健康管理学特点
健康管理学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课程。
1.健康管理学是综合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管理学列为现代医学创新体系之一。它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学、中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一些健康管理相关的书籍、资料显示,各家的理念和内容均存在差异,尚未达成较大的共识,一些内容甚至存在拼色,即内容上有堆砌现象。这也体现了年轻学科的特征。
2.健康管理学是具备特有内容的独立学科
虽然健康管理融合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但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以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具备其特有的实用技能,既不同于以人群预防策略为主的预防医学,也有别于以个体的诊断治疗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可称得上是一门独立学科。
3.健康管理学以注重技能培训为主,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鉴于健康管理学的多学科、新兴学科特点,在专业教育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大量探索和改进。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纯的治疗,扩展为预防一治疗一康复一保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流行病统计、营养、运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知识与技能。
二、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目前,各地陆续在开展健康管理学教学和培训,但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校于2013年首次面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健康管理学必选课,全科医学人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整个生命进行照顾。我校已着手开办国家免费三年制乡村医师及五年制本科学历全科医师,旨在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社区医疗不均衡的情况。2015年我校健康管理学申请纳入本科与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与思考。
1.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
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理论课可传授健康管理学的理念、范畴和内容,然而针对健康管理技术与方法,需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或见习平台。文献报道,海南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拥有健康管理教研室和健康管理测评实验室,拥有健康管理软件一套,基本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我校于2013年成立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但健康管理理论课与实践课均在教室授课,缺乏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
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目前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健康管理学由两名流行病与统计专业教师专职任教,其他教师均为兼职人员。一方面借助新疆健康管理师培训师资及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另一方面从医院行政部门或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聘请在职人员,充实师资力量。此做法的优势在于外聘人员学识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传递较大健康管理相关学科或学术方面的信息,但兼职教师教学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健康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
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健康管理学重点围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管理三大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主线。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教材,并参考王陇德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程。涉及健康管理概论,流行病、统计学和健康教育学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实践相关的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计划、实施与评价等内容,以慢性病为主的干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但健康管理学涉及多学科,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之间的集成和融合,才能真正为健康管理所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以及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获取健康管理最新的信息,更轻松地将专业知识难点、重点加以解决。
4.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
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健康管理学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我校面向全科医学专业开展此新课程,符合其专业需求,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管理技能掌握,倡导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对疾病进行管理,将教和学、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采用以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外,可采用实地考察见习(例如我校通过参观健康体检中心)、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余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指导、社区医生随访交流,以及参加专业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更直接的进行技能教学与培训,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健康管理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健康管理(产业)服务发展是离不开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进培养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邹媛 王迎洪 王巧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培玉.健康管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王培玉,爱萍.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人群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卫生行业的新职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47-351.
[4]王培玉.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展望[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2-4.
[5]刘静,曾渝,王大红.海南医学院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在校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5):358-359.
[6]杜文津,陈晋文,陈大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老年医学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