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

第1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生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也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所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素质教育的施行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也使得我国的教育得以与国际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使得教育适应了国际化的需求①。然而,由于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差异,教育的发展也有失平衡,城乡之间对教育理念等的把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差距。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由我国教育部印发出台,其中将“核心素养”置于基础要位,并强调课堂教学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究竟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及其沉重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信息化社会,面对不断革新的社会局势,如何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可以被社会所接受,推动他们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推力,这是对全国教育,更是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教育提出的巨大挑战。

一、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驱,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②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学生被动的选择输入式或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我国课改的不断演进当中,教师角色逐渐的发生转变,由课堂的支配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以及评价者,但这种角色并不被所有的教师所认同,更多的农村中学教师并不能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扮演好这类角色,教师过多的倾向于讲授主义,将知识视为绝对真理,并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越熟练,才能掌握越多真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的灌输在短时间内使得部分学生“收获颇丰”,但这是对教学的异化,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伴随着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学生的素养反倒逐渐降低,常年的“记忆训练”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分析,不懂得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往,更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虽然在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对我国教育而言应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新提出的教育形式均报以拒绝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构建应是靠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非靠外人的添砖加瓦。教学活动应是探究活动附加创造活动,转变知识观,将学科知识作为问题去探索研究,给予教师自己和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这一切才得以实现。

二、注重学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生来就具备的,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应经过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来进行,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来养成。学生的成长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他们具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只有在合适的阶段接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具备的叛逆心理更为突出,许多学生更想要随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想法的同时,更要为其发展起到引航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必然要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逻辑,结合学科过程的特点,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应该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特点融合,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

三、创设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现实教学情境

核心素B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③核心素养的养成实质上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适应现如今的信息社会,能够面对社会所发出的种种挑战,解决不同的情境出现的各类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使得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简单来说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现实、社会情境所对我们提出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养成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因而其养成就绝对离不开情境。张华教授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分为几类,分别为: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观念环境、虚实环境。④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由老师来进行设计,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以学科知识为基本来设疑,而是要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创设教学的情境。贴近生活的现实情境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便于理解。例如语文课,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让他感受天安门的庄严肃穆,单一的看来自书本的彩图,或许在学生的眼中那只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特别的建筑物,他们又怎么能真正得到情感上的感悟,产生爱国情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能过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知识,融合现实、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2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仙居横溪小学 吴伟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第3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第4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目前,一些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一些不够清晰的地方。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思考和实践过程。结合个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在两个方面谈谈个人体会,期望能给教师朋友们些许启迪。

一是应把握好知识教学与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概念来看,知识是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养培养并不是忽视知识教学,相反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理课程目标是素养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应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应处理好素养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情境不是学习了学科知识或技能之后,检验掌握程度的试验田,而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构化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石漠化这一内容时,就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也许将石漠化的现象、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等内容讲解清楚即可,最多再列举实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但是,就素养培养的角度而言,应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依托情境设计问题链条,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以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取贵州毕节石漠化治理的真实情境,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如下情境的描述。毕节通过开展山、水、田、林、路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创造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栽植物、坡改梯横耕聚拢系带子,坡地种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技种谷子”的“五子登科”治理模式。

题设计:结合贵州的区域特征,分析其石漠化严重的原因;“五子登科”模式为什么能够较好地治理石漠化?贵州毕节难道不能大面积退耕还林,让岩溶山区全部披上绿装吗?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讨论“五子登科”模式的重要意义;模拟实验,探究“五子登科”模式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

第5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现状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6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爱尔兰等国家体现在初中学科课程里,挪威等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教师培训项目。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各国采取的方式大都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新概念。核心素养体系,旨在研究学生在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使之具备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强调立德树人,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因此,核心素养体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我国的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目前大都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在高校专业建设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个别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改革。因此,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如何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知识掌握、项目分析、内容组织、语言交流、探索创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输送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提出

据近几年数据统计,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均在十万人以上,但是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很多相关岗位均表示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这是因为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原有的教育体制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实践不足,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以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只能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其他相关岗位,从而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网络调研、招聘会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等,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企业、职位、岗位、薪资、所需技能等,我们认为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与计算机的对话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及电路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应用能力等。因此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因此在培养出高质量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考、探索、合作、创新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它具有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合理复杂的学习任务、运用多种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气氛等特点,将资源、技术、知识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并与情境教育、合作的互动学习等结合起来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沉浸到项目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1、课程体系建立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要素及目标体系,在对计算机类应用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分别将六个学期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前端技术》、《STRUTS框架技术》、《软件项目研发技术》作为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内容整合

根据这六门课程各自特点,统一安排六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各门课程的特色内容放大,删除课程的重复点,加强实训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课时量,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通过六门课程的学习,在程序设计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整体的训练,从而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目标。六门课程的三年教学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提升教学三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这一阶段,主要从语言语法与算法上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编程方法,掌握必要的函数、指针及面向对象思维。进阶教学阶段,设置《Java程序设计》与《Web前端技术》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们已经具有面向对象思想,再辅以各种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编程思维,让学生在游戏编写、页面设计、数据库操作中获得编程能力、排错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教学阶段,设置《STRUTS框架技术》与《软件项目研发技术》。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时辅以企业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校就能进行项目实战,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3、利用互联网进行环境和资源支持

采用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在学习环境开放、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不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来支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学习服务支持系统要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出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现有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源规划;要了解学生对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利用信息获取和检索工具,合理收集利用信息资源。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一般包括辅导者、学习者、物化因素三方面,具体含义如下:(1)辅导者。辅导者一般是优秀的学科教师,扮演课程组织者、认知教练、学习监督者、问题解决帮促等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保证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辅导者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包括教材、电子教案、课件、源代码、教学录像、视频演示、实验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教学参考、实用工具和指南手册等,帮助学习者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2)学习者。学习者是基于项目教学中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解决者,是学习活动主体。学习者既要积极主动向辅导者求助,又要主动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工具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推陈出新。优秀的学习者也可以成为辅导者。(3)物化因素。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资源,如技术设备,教学系统等资源。也包括帮助学习者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如编码规范、常见问题、安装演示视频等。

4、学习服务支持系统的详细设计

(1)问题的设计与表征借助现代电子测评技术能检测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并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与难度其相适应的问题。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一整套问题情境体系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探索欲望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多重表征,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学习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境特征。(2)学习支架使用认知工具重新刻画任务,以减轻学习者对较高层次内容的认知理解。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例如,面试宝典、实用工具、安装指南、帮助文档等,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提供信息提示,也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障碍后给予一些即时性提示,比如常见错误,及相应的修改方法,使学习过程能顺利进行。(3)问题解决过程提供认知工具、思维建模工具和绩效工具支持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编写项目测试报告,记录程序的运行结果。同时,可以通过编写技术说明文档,记录运用的技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实施过程,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反思。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关键技能,并且更利于将所学知识能够得到较好的存储、呈现和迁移。

第6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更多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及文化基础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健康的生活,对学生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

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更多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关注,还需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及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视,为“全面发展的人”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扩展延伸及实践活动较少

初中英语教师对教学效率较为看重,对扩展延伸及实践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传统教学工作中学生是信息被动的接收者,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较为不利。

(二)教学互动及创新方面有所不足

为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活动中,对其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教师需要对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与学生进行更多互动交流。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哑巴英语”的情况并不罕见,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与教师进行更多互动交流,教学互动及创新工作已经成为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对教学工作产生过多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及成绩方面较为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如何对“高分低能”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在实际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学生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较为关键,但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进行更好的培养,下面结合初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对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组织开展讨论教学活动,对学生品质进行培养

人文底蕴及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为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适当设置专题讨论活动,对人物优秀品质进行挖掘,为学生健全人格及高尚情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更好的发挥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并且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外延伸阅读、实践等进行有效结合

课程综合化、主体化的建设为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内容,基于此教需要将实践和教学工作进行更好的结合,使学生通过更多的学习体验获得知识,并且对学生创新及动手实践能力等进行培养。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5组,通过多媒体播放器为学生展示一些国内外著名景点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Did you go with anyone?”、“Did you go to Central Park?”、“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Did you do anything interesting?”等问题,让每组学生结合自己假期经历等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将一些旅游景点推荐相关的课外英语文章推荐给学生,对英语教学工作及实践活动进行补充,对学生创新意识及交际、实践等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最后,教师推荐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文章,要求每组学生进行阅读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通过初中英语教学和课文延伸阅读、实践等方面的结合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并且能够加深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谊,对学生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合理应用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对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其融入教学工作中,借助相应的情境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等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以“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相关知识的教学工作为例,教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讲解时,为学生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并且将学生分成两两一组,要求每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的角色,比如学生B:“what's this?”;学生A:“This is a sweater.”;学生B:“How much is this sweater?”;学生A:“This sweater is twenty dollars.”或是“Can I help you?”;“Yes,please.I want a hat.”;“Here you are.”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角色互换,对店员和顾客的身份进行转变并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情景教学法,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开口”说英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自信心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互动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总结全文,初中英语教师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更多重视。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将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及实践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渗透至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及责任意识,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读书文摘,2016(11):181-182.

[2]罗佳.浅谈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6):174-174.

第7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语感训练 素养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语感训练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起步阶段,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并能产生对语文学习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要根据班上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语文知识点掌握情况,精心磁悬浮课堂教学创新设计,升级语感训练引导策略,从不同视角形成教学合力,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造良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教师要以此为设计起点,用最优化设计方案,成功激活课堂教学引擎,提高低年级语感训练的策略,为成功打造精品语文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论是范读,还是诵读、朗读,都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水平。“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通道,读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在新课标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探究中,我发现教材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及能力培养非常明确: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获得语言积累。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对经典范文进行范读,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里,这样自然而然就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达到精典传递语感教学效益。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从读的声音、语气、节奏等多个角度体会文章的感情与基调,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大声、放声朗读。如二年级上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课后对读的提示为:朗读课文,演一演。朗读提示还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等。通过教师有效范读及学生大声的朗读,孩子们的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语感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情感,营造有利于情感产生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产生与情境相符合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情感环境基础。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秋天到》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更加准确地把握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瓜果成熟之美,领略到丰收的色彩之美,体验到秋游带来的快乐。我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将各种蔬菜、瓜果、花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语言实践,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能简单地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见,语感的培养脱离了生活体验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多年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我深刻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再借鉴现代信息化微课视频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文字符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就如同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闪现,使文本内容在身临其境中“其义自见”。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比本领》这节课时,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人物对话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对话,让注重他们体会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我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感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将这些句子放在课本具体语境中,通过多元化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读中理解句子表达的情感。又如在学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我必须去》等课文时,这些课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语言较简洁,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素材,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锻炼语言思维。

四、发挥想象力,激发语感

想象力对人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学生对教材内容就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头脑中能够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体验到文本所具有独特魅力。譬如在进行《比本领》一文的教学时,为让低年级学生体会到小动物们的快乐,让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边读边想象,并配上唱歌、跳舞的动作,孩子们通过表演和想象,切实体会到了小动物比本领。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小学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阶段。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的语言积累,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拓展,只有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材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效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雅芳.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阅读教学训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2).

第8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美术学科特征,使学生可以解读不同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和理解能力;同时,发挥乡土资源、民间美术、手工艺品等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美术思维,开展美术创作;此外,更要注重美术文化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将美术的美融入生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一、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

1.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图像识读这一核心素养体现了这一特征。图像识读素养主要指识别、解读图像的能力,其中包括美术形象、色彩或其他美术元素等,还可以是数字影像、社会或生活符号、影视作品等,总之,是一些视觉可见的图像。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这一素养[1]。

2.审美判断素养

高中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感悟能力。审美判断素养主要是学生判断获取到的“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判断能力,并引入生活实际,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这种审美判断能力,进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美、解读美、运用美。这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由于高中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已经初步形成,教师在开展美术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上,而需要多方面地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表现方法,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创新实践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创意思维,才可以实现创新活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培养其创造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2],使美术教学可以积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美术教育实用性、价值性。

5.文化理解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文化理解素养。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创作者的美术作品体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观念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学会尊重历史和文化,积极传承、传播传统文化。

二、现阶段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中学校缺乏对美术学科和审美意识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考的影响,这些学校将教学任务集中到考试科目中,将美术课程当作“副科”。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忽视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学习美术会占用学习考试科目的时间,因此片面地认为学不学美术没有区别,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未来的发展[3]。其次,由于对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难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而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实践,这导致一些学生的美术潜能难以被挖掘,其整体素养不佳。最后,美术教学内容较为固化。高中美术教学主要由绘画、美术鉴赏、设计三个模块组成。但从当前的美术实际教学过程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绘画教学,对于美术鉴赏、设计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合理,美术历史、美术文化等的讲解比例更少。这种教学内容安排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影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4]。

三、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对策

基于上文对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和目前教学面临问题的分析,相关教育者需要全面思考并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对此,下文主要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以往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别、解读、判断能力。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并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5]。如,在鉴赏课堂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将设计的问题汇总并整理成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收集资料,形成知识体系,从图像形式特征、艺术内涵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形成审美批判思维,进而有效地提高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2.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关键的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美术造型表现意识,这是激发学生表现创造力的前提。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组织学生融入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形象、文化等。如,在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演绎达芬奇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展现出来[6]。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罗丹的《思想者》,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使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提升[7]。

3.延伸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从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看,鉴赏部分的素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鉴赏要素、知识解析。但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未真正体验到美术鉴赏的魅力,自身的鉴赏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此,美术教师需要积极作出改变。以《呐喊》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创作,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8]。又如,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课程的实际情况,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美术博物馆参观,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良好的机会,通过近距离地观看、了解,使教材内容可以延伸到实际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美术知识。同时,欣赏美术作品时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应用微课、慕课、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美术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知识,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讲解《清明上河图》前,教师可以将有关视频、资料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清明上河图》的概况。而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创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内容、形式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维度视角,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化理解素养。

5.融合地方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离不开创作,教师可以在设计绘画教学时引入地方、民间的美术资源,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京剧脸谱的绘制过程,而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绘制具有个性的京剧脸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体现的美术特点,如“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而后让学生自由描绘,将自己当作设计师,发挥想象力设计美术物件,如,制作环保手提袋,利用软陶捏制一些器物模型,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美术表现素养。

四、结语

在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欣怡.“图像识读”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20(18):152-153.

[2]谢赠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30-131.

[3]范敏.新视角下高中美术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32-33.

[4]应芷祎.问题与情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64-165.

[5]刘龙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改进策略[J].艺术评鉴,2020(9):142-143.

[6]赖意媚.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00.

第9篇: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范文

“真问题”的价值

项目学习倡导协作探究的主题必须来自真实情境。这是因为真实情境往往是纷繁复杂、跨学科的,需要从中观察、发现、提炼学科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渗透着知识内化,也渗透着策略方法,还渗透着能力发展,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尤其是,它能帮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使之领悟:所学知识是有真实意义的,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的工具。实践中,探究真实问题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不需要教去管纪律。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认知、成就感方面有收获,这是做题式学习无法与之媲美的。

“资源包”不同寻常

任务引领下的配套学习资源,倡导需求导向的资源建设路线。这为微课程教学法所独创,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脚手架”用活了“最近发展区”

“脚手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落地方法。皋老师多次让学生从统计表出发,过渡到折线统计图,再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数学的意义逐渐呈现出来。尤其是训练成绩变化统计图,一下子成了决策的直观工具。

这是“脚手架”运用的一个侧面。其实,在微课程教学法中,处处渗透“脚手架”设计方法。任务单、配套视频都是“脚手架”,乃至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与展示都是一路脚手架搭上去,直至收获认知、提升核心素养。

“微项目”瞄向核心素养

微课程教学法从诞生起,就超越1.0版本的翻转课堂(在家学习知识,到课堂里做作业)。课堂检测(“炒冷饭”)、进阶之后,立即转向高阶“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的主题必须来自真实情境,学生往往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条件、方法,然后运用并验证所学知识,拓展综合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