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

第1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也加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将其列入小学必修科目,成为孩子们做作业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幼儿家长来说,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首先,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反思力”与“归纳力”。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也有可能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预先提醒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爸爸从上车到把车子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美国的不少学前班,老师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子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其次,通过“精读、反刍与做笔记”的习惯培养,优化孩子的阅读。大多数幼儿的阅读从睡前故事开始,一般是父母讲述为主,孩子偶尔提问。有些家长贪图量大,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却很少向孩子提问题。

事实上,孩子需要重复阅读以提升对故事的认知,孩子不断要求父母“再讲一遍”的过程,是孩子在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情、推敲作者的谋篇布局、甚至是在脑中勾勒故事的全貌。年幼的孩子对这个思维过程没有自觉,他们只是乐在其中,不厌其烦地享受父母的“重复朗读”。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孩子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直线流程图(Flow map)。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口述故事的时间过程、每个步骤,画很多空白的框框来表示事情发展中的一个步骤(比如:起因――经过――结果)。孩子填写空白框的时候,写字或者涂涂画画都可以。这个过程从容易到复杂,家长可让孩子从填一个框起,逐步发展为三个框、五个框……

这样的训练应从幼儿时期培养。等到孩子读书识字时,就不会养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

再次,通过“画泡泡”,训练孩子“提炼与概括”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基本气泡图”。比如: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

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一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画画写写,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是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再比如:有些孩子容易生气,家长可以画一个怒火中烧的小人,然后让他把每一种令他生气的因素,都用气泡表达。渐渐地,孩子找出怒气的多种来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内心,家长也可以让他用气泡来读懂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害羞、紧张、害怕等感觉很正常,可以转换为正面的力量。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之处、三棱锥和立方体的异同之处等等。

概括来说,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方法。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从最切合生活、最简单容易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是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多少?”

第2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图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 can you make it 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图(mind 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图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第3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13-02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入学校门槛的初级阶段,在我国所有阶段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师肩负着广大小学生的启蒙阶段的教育工作,是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是将新的教育理念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到学习的快乐。数学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门学科,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就要认真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总结出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小学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较为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包括传统的数学能力和新型的思维要求。前者包括运算、逻辑思维、空间几何能力,后者包括思维方面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

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手段采取的是公式讲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接受方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然而,由于数学本身存在空泛等局限性,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十分高,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其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下文将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教师方面。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可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内容较浅、知识点较容易,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低下;另一反面,某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传统和单一,只是一味的教授知识和强化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反倒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恐惧情绪。久而久之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用的,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被埋没。

2.学生方面。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庭的类型都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许多小学生由于在家被过分娇惯、溺爱,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在对孩子的学习督促方面略有欠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仍沿袭着传统的保守观念,对知识不重视、对科学不信任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一些教师“满堂灌”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小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依赖心理严重,更不必说主动钻研和探索精神了。此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畏难心理,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寻求帮助,毫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想法,而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一旦中间某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实施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和进步。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课前准备。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每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上课之前就对学习内容确定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将有关基础知识的部分学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以保证学生能够对本节课中需要掌握的难点与重点做到大致了解,同时做好课前准备。在教案的设置时可以适当留白某些知识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这些填空题的过程中能巩固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在对发放的学案中有关疑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汇总后,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互相交流的条件,同时还要敦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主落实。首先应该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题尝试,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教师还应对某些特定的例题做出有关的延展。最后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技巧、思路与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保证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与答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学习氛围的营造。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就该服从教师。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平等、开放式的教与学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所有学校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在中学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在课堂里听得明白,但一下课堂对着试题却无从下手,这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而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逻辑推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第5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实际上,孩子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学习。

探索环境,关注周围的动静,模仿他人,以自己的方式游戏、逗乐,观察他人的反应并予以回应……这一切都涵盖了学习的内容在里面。正是在众多看似不起眼的活动中,孩子的观察力、模仿力、语言表达与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全都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孩子自主学习力得以发展的基础。

只要我们把自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不强行干涉他,并顺应他的需求,适时给予支持、引导,他的自主学习活动就会深化,自主学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

利用生活小事顺势而为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通常,孩子到一定的年龄段会爱上扔东西,拿到什么,就扔什么。这种令我们头疼的行为,并非孩子“不乖”或故意与我们作对,实际上这就是他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他在研究“扔”这个动作与物品掉落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如此,他还需要通过扔不同的物品,将其扔到不同的表面,以不同的方式扔来探究更深层次的奥秘……

如果孩子专门喜欢用“扔东西”挑战我们的极限,我们可以将某个角落收拾出来,专门用来给孩子玩“扔东西”的游戏。每当孩子要扔东西的时候,温和地提醒他到这个位置扔。如此,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又明白这项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守某种规则,自然就两全其美了。当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游戏,让孩子获益更多——

认知事物 给孩子准备各种可以扔的物品,让他扔个痛快。扔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比如,孩子扔了一个苹果,我们可以告诉他:“苹果被扔地上了。”他就认知了苹果,也认知了地面及“扔”这个动作,还会了解苹果被扔到地面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出现什么后果—苹果会滚动,被摔碎,果汁粘在地面,如果不及时吃掉,第二天会腐烂,会招来很多果蝇……于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就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孩子通过扔这一个苹果,就可以展开一趟自主学习之旅。当然,类似这样的物品,我们最好尽量不要鼓励孩子多扔,相反,在他观察到这个后果之后,我们要做些补救的工作—让孩子明白,苹果是吃的,扔坏了,就没得吃了。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考虑用扔别的东西来替代。

体味变化 给孩子准备一些容器,把物品扔到容器里。同一个物体扔进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物品扔进同一个容器,扔的角度、高度、力度不一样,发出的声响、弹跳的方向与高度、滚动的方式都有差异。这些变化,孩子自然会观察到。玩多了,他还会尝试去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这样的游戏中,他懂得了什么叫“研究”。

学习排序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玩分类、认知、数、序列等诸多的游戏。

辨识声音 给孩子蒙上眼睛,通过听声辨别所扔物品,锻炼孩子的听觉分辨力。

提升语言能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与理解力。

感受文字魅力 扔字卡,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文字。

……

如上所述,孩子这个扔东西的行为,利用好了,就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游戏,既满足孩子这个阶段性的需求,又在游戏中不着痕迹地启发孩子的各种能力,为他自主学习力的发展打基础。正如应对孩子扔东西这个行为一样,如果我们懂得智慧地转化,孩子每一个看似令我们头疼的行为,利用好了,都是提升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好契机。

当然,在跟孩子玩这些游戏时,我们一定要摒弃那些功利的想法,把自己当个孩子,只管去享受游戏的乐趣。一旦孩子享受了,我们自己也享受了,他自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培养自主学习力,请以孩子为重,把权利交给孩子

培养自主学习力,当然要将权利交给孩子。可如何做呢?这就需要我们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在脑海里多打几个问号:

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

他有什么样的需求?

他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他喜欢这样的方式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有压制他的想法吗?

怎样才能保持他的兴趣,让他有更深入的探索?

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多相关的活动可以拓展,让他的兴趣往前进一步?

我们该如何参与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

当遇到阻碍时,是否可以指给他一条新的路径,让他有更开阔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给孩子指引新路径时,我们需要哪些技巧?

……

第6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成因;对应策略

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的人,这种主动性能够使人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显现出蓬勃生机,为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和积累了经验。如何稳定和发展这来之不易可喜局面,巩固和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与发展。针对,目前数学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原因,谈谈我是如何采取方法的。

一、分析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成绩不理想,其实学习问题可能并不是最终问题,其目前成长困扰和生活问题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抓起,寻找一直困扰孩子的困扰和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成功的绊脚石。

(2)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维教育,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逻辑,重在推理,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解决其思维困境,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而且思维的不断成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是一种促进,所以我强调重在思维提升,而不只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数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况且学数学的根本也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思维逻辑水平。

(3)从学习方法上来讲,要坚持寻找普遍规律和背后题目的原型:“母题”――即最根本的题目,而不要忙碌于题海战术,到最后造成会做了的题目一变形就不会了。

二、认真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对象,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另一方面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地发展空间。《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最充分地发展。

(2)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的数学经验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供的数学学习素材(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以充分时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4)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组织者,有效引导者与真诚合作者。教师的成功组织必须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者,多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启迪数学思维,点拨数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人生。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真诚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式的交流,合作式的参与学习,参与中促进教学相长。

三、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2.提高提问的技能。

第7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趣味性与逻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一谈起作业,就觉得繁重而痛苦。究其原因,就是作业的形式非常单调,内容非常枯燥。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之源。由此,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家作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得以完成。如《嫦娥奔月》一课讲解的时间正好是中秋节左右。为此,教师可以借这一时令布置一系列富有趣味的作业:一是拍摄中秋之夜月景的照片;二是收集中秋节的仪式、传统食品,记录中秋节的百字趣事;三是在家庭聚餐上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听一听长辈是如何说嫦娥故事的。三个作业,学生分别寻找到拍、记和说的趣味,绝不会感到无奈。

语文学科更多的是运用感性思维,但是绝不排除理性的成份。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思维的跳跃性很强,所以有时思维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笼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适当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以便能够对语言文字形成一个客观全面、冷静系统的分析。而这,也是初高中语文关注的重点。比如,笔者立足于《滴水穿石的启示》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到议论文的机会,给学生布置了两道需要进行逻辑分析的家庭作业:一是阅读《第八次》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分析一下这三篇文章讲的道理有没有什么不同?二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努力过数次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错别字多、不小心迟到等,这篇课文能带来怎样的启示呢?虽然是简单的两个问题,但促成学生必须进行逻辑分析,进行深入的思考。

自主性与实践性

家庭作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历练的重要方式。为了避免学生在做作业时存在的不思考看答案、不思考查百度或者贪玩忘记做作业的现象。家庭作业的布置必须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完成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和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习惯。比如,在平常的预习作业中,安排学生将不认识的字写上查阅字典的页码,将朗读课文的形式确定为听录音一遍、跟读一遍和自读一遍。而有些课文要求写读后感或者是课文内容仿写的作业,笔者则要求学生将仿写的内容上标明哪些是仿写的、哪些是引用的和哪些是创作的。细化作业的流程,必将提升作业的质量,也必然在最大可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停留于书本里获得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应用和实践所学习到的知识。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应用语文,使语文知识逐渐升华为语文能力。比如,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笔者要求学生去寻找像肖邦一样的爱国人士和他们表达爱国之情的方法。等收集到一系列的资料后,笔者又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讲解,同时诉说出自己如何报效祖国。通过自己找、自己做和自己说,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性与综合性

在日常的阅读理解训练中,常会遇到不少学生只知道感动、却不知道是什么情感让他们感动的现象。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感情库”,利用家庭作业的机会积累各种情感的类型、各种情感的故事和各种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学习《船长》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内涵,笔者要求学生观看近几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这些英雄人物的感人肺腑的颁奖词,在词汇的积累和人物精神的熏陶中积累起“尽职尽责”的情感因子。

语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仅仅通过语文课堂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课内和课外长期的有效训练,尤其是通过包括音体美等在内的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语文决定了家庭作业类型的丰富性,综合性的训练决定了家庭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如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一课时,笔者布置了一系列的以巴金为主题的研究性作业:一是上网查阅巴金的生平史料,整理巴金出版的一些作品;二是欣赏电影《英雄儿女》,感受英雄的形象,学唱《英雄赞歌》;三是选择巴金系列作品中某一个人物形象,开一次读书讨论会,介绍人物并谈自己的看法。系列作业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认识巴金老人的作品和创作的思想,也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真正提升了文学的品位。

第8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一、创设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就: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如《背影》一文,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感激。有学生提出父亲这样做是一种溺爱,有些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这样的独到见解,老师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开展讨论,老师既提出了的观点,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在民主氛围中创新

夸美纽斯把注入式教学比喻为“才智的屠场”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开放式教学”等教育新观念。怎样营造民主、温馨、求知气氛浓厚的教学环境可说是当务之急。

一是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自由地想象,无疑是创新的基础。如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引导学生结合科学幻想故事或电影、电视中有关宇宙、星球的知识,想象自己遨游太空时看到的奇妙情景,如灿烂的星空,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激发学生热爱宇宙、保护地球的欲望,一颗向往探索宇宙奥秘的火热之心,也许从此就会跳动不息。二是让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陶行知先生是提倡创造教育的,他主张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得到充分的言论自由。比如我在教完《将相和》后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勇于认错的廉颇,但有一位学生发言却与众不同,他喜欢赵王大胆任用人才。观点鲜明,记述清楚,有理有据,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另外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你很会思考,这是可贵的品质。”学生有新奇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及时鼓励,肯定,并帮助说明新奇在何处,以“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新奇的见解,这其实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三是让学生大胆尝试,喜欢摆弄新奇的东西,是孩子的天性。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在学习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制教具,根据文意绘图,对现行模型进行改造等,从小培养他们富有开拓进取,不懈探索真知的坚定意念。

三、展开想象,在想象世界中创新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相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再制作出与表象有异的全新形象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练习写作中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发学生阅读进行假设、推测、联想、相,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必备的最初思维基础。

如教学《观沧海》时在引导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过程中,采用“情景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细细品读课文让文中所绘之景唤起脑中形象,融入文中所绘所抒的情景之中,然后将脑海里的画面叙述出来,并展开创造性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当时曹操站在碣石上面,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怎样统一中原的雄心壮成。尤其是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做,既加深了对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

四、学会鉴别,在比较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会比较鉴别,善于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指导学生从作品境界、作者情感、表达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鉴别,鉴赏这两词不同风格,使学生理解了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也使学生领略了同一题材不同的写作风格,丰富了诗词知识、开拓了艺术视野。

五、启迪求异,在求异思维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已发展,其对事物的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同思维的进步延伸,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于启发、善于引导,从事物本质中求异。异中求殊,就能获得真知灼见,探得独特感知。如在《卖油翁》一文当中,卖油翁不该责备康肃。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何况康肃的剑确实不错。这个学生,不只是对传统理解的批判,更为可贵的是体现出现代经。综上所述让学生生动自主地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经验的新理念,这样就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发展个性,获得成功。

六、动手多练,在作业多样化中创新

第9篇:如何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范文

一、讨论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有助于孩子澄清自己的思维

讨论对每个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都产生意义。“做中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想要把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得很清楚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有些含糊甚至违背逻辑,但学生间很容易彼此发现出现的问题,他们相互间会不断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来修正这些问题,通过提供几个具体化的建议和关键性的词语表达,就很容易帮助他们来反思自己刚刚表述的意思,从而使得没有传达出自己的意思的儿童澄清自己思维并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提供了实验材料后,就需要学生依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先是让学生议一议,有什么好办法,在议论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完善,议出多种和最佳实验方案。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聆听别人的想法,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最终达成一项大家公认的合理的操作程序和做法。

二、讨论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主要方式。因此语言的发展,对孩子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做中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总有一个前概念转化为新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师生和生生相互交流,能大大提升孩子表达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孩子们在“做中学”科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是处在没有语言的思维状态。如果没有讨论性学习,就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结合,那学生自己想得再多,也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反之,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味读书或只重复教师的语言,他们仍旧会存在思维与语言脱节的状况。那只能称之为会说话,但缺少思维性的语言。“做中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意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更多获取知识信息,而合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做中学”课堂教学十分关注孩子在讨论环节中语言的发展,以促进他们相互合作和激发思维的能力。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仅用词语表达;它还通过词语得以存在。” 在我们所看到的集体讨论中有大量的例子说明这种过程:经历引起了语言;语言产生了思维,而思维又可能需要新的语言;如此往复循环。可见,讨论并不仅仅是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这两种能力机械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思维,不断提升语言发展的一个过程。

“做中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时常需要通过对比试验来寻找证据,而对比试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控制好实验的条件。但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上,一开始往往学生都是心中有数,难以表达。他们都明白,条件控制不好,会对寻求证据带来很大的干扰,获取不到准确的答案,但就是不能很有条理地说明应该怎么控制条件,和为什么要控制好这些条件。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学生在多项对比试验的过程中讨论,并不断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说法。最终学生在遇到对比试验的时候,都能在思路十分清晰的状况下,有条有理地说明控制条件的相关问题了。这就是一个思维和语言在讨论中获得发展的鲜活的例子。讨论不仅要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充分用符合逻辑思维的语言来阐述,还必须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发展学生科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的策略

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科学的结论并不会自然产生,而要通过思维加工,经过研究、讨论才能得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放手讨论中能互相启发,使思想得到交流呢,教师在学生讨论环节之中有无引导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我以为要让学生能有效开展好讨论环节的学习,须知如下:1、必须很快将学生的讨论引导到争论中来,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滑轮》一课,学生在研讨阶段将实验结果汇报,出现了两组的结果相矛盾,让他们展开辩论,出示证据,阐明根据,进行论证,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说明,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的,而主要是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争辩而得到的,因此收获大大,记忆深刻。2、注意在学生讨论出现逻辑思维和语言阻断时,及时引导他们跨越思维和语言的障碍,使得他们能从探究过程的“此岸”(用材料进行实验之后)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实验现象的“彼岸”。 3、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用明确而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思维。学生在开展讨论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以为就是一个发散思维和随意发言的过程,在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思维的过程,因此很多时候都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显得语言凌乱而不明了。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们注意到,我们开展讨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达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更在于要明确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让别人明白你的想法,就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讨论发言之前一定要养成在脑子里理顺思维、组织语言的好习惯。4、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形成明确的结论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认同这个结论,更不意味着要所有的学生都来掌握这个结论中所包含的科学概念。只要让学生能把自己最后的结论和最初的设想作对比,形成结论记录下来便是他们所做的科学。我们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科学的语言来记录他们讨论过程和结果,只要是表达他们真实的想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