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创意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

第1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高度概括。几乎包括了与海洋相关的一切活动,按其表现形式,在精神方面就有政治、法律、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宗教、外交等,在物质方面就涉及众多海洋产业,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游艇经济、海上运动、海洋环保、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教育、海洋传媒、海洋军事、疍家文化、餐饮文化、海盗文化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海洋文化的研究更要与时俱进,为保护生态与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卫海洋国土安全等提供思想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三亚为例,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是热带海洋气候和海滨生活方式,南海、岛礁、热带、生态正是三亚海洋文化的特色。如果说地中海曾经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南海也就是亚洲现代文明与和平崛起的发祥地。因为南海与地中海不同,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国家。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更加交融。因此,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开放,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因其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的特点,南海海洋文化体系不仅富有魅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发展海洋文化,应如三亚海洋文化论坛所提出的,首先,开拓创新,深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本区域海洋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培育海洋文化人才,创新海洋文化成果,丰富海洋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滨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其次,发展产业,振兴经济。产业和经济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和文化又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海洋经济中积极融入文化意识、科技意识、生态意识、包容意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第3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河流文化及其特点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是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河流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供养生命,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大江大河流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慢慢地形成村镇、城市、国家;人多了就会产生形形的文化,文明便由此萌芽。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水源和物资,还是人类迁徙的主要通道。所以,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其中又以依托水量大、流程长、流域广的大江大河而形成的河流文明最为显著,人们认知此种文明类型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把其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都孕育过伟大的文明,这些大河文明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也可以说是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而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种子、生产技术、工具制造乃至季节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必须不断传承,而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文字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传承性。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常常一脉相传。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农耕文明呈现渐进式发展,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此外,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把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而在定居族群中,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争夺生活物资的事情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河流,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农耕文明因为匍匐在大地上,自给自足,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文明心理。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以及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因此,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的特点是: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

海洋文化及其特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空间……海洋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傲放、奥秘无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载体。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和海洋科学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

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

从经济上讲,海洋文明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是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海外市场的开拓,不但吸收外来人口,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既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与大河文明重权威尊神性不同,海洋文明强调自我与理性。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而受到颂扬。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

海洋民族,凭借舟楫“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向大海不断地求取,于是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海洋边的信息发达,于是造就了他们的多变性和包容性;海洋连接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无界限的世界,这是海洋文明的广阔性和不稳定性。对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来说,海洋文明更重要的贡献是因为航海需要而带来的工商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契约文化,协商文化和民主架构。

总而言之,海洋文明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具有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精神。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一体相联

尽管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具有诸多鲜明的不同之处,但地球之水是一个整体,河流、海洋、湖泊、湿地等各种水体都是水文明的载体,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都是地球文明整体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链环,且紧紧相扣。

第4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关键词:本土元素;装饰艺术品;设计研究

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海南本土元素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研究本土元素装饰艺术品时,要注重其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所带来的生活美感,也要体现出室内空间的精华和本质。设计师要使本土元素在室内装饰中充分发挥作用,应梳理室内装饰艺术品的特性和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发挥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潜力。目前,室内设计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脉络也被挖掘出来,对应用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装饰艺术品设计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室内装饰艺术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消费倾向扩大。

设计师要从装饰艺术品所表达的审美和人文环境分析,寻找装饰艺术品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对装饰艺术品表现出的语境、转化、更新等在室内设计中给予合理转变,赋予空间情调,增强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活力,对具有本土元素的室内装饰艺术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设计。海南本土文化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代表,海南本土文化元素主要以黎锦文化、椰文化、海洋文化为代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出现海南本土文化的鲜明特性。设计师要借鉴国际知名的海岛城市工艺品设计开发案例的经验,对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进行设计探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师要挖掘海南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海南本土地域特色的室内装饰艺术品提供优秀的设计方案,以应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配套需求,促进室内装饰艺术品行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研究,运用适当的理论体系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的设计理念,结合临海城市甚至国外装饰艺术品设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发现更合理的设计趋势。关于本土装饰艺术品的设计创意问题,第一,产品要有吸引力就必须有创意,有创意才能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元素的认知。因此,寻求创新的设计理念,是应对消费者需求的策略。第二,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问题。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需要具备强烈的海南本土特色和地域风格,才能具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第三,地域气候问题。海南地区多雨潮湿,产品的材料应注意防潮、防霉和防白蚁。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没有成为现代装饰艺术品的潮流,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其没有深刻的了解和传承。所以,我们需要利用现代宣传媒介、科技手段对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大力宣传并加以推广,同时,要把装饰艺术品的制作技术传承下去。对待艺术品,不应该只继承而不发展,我们不但要继承民族文化,还要发展制作工艺与制作思路,这也是艺术在不同时代下对于传承人提出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设计师应依托海南地域文化特色提炼设计,采用现代高科技数字化设计,利用数字技术缜密的逻辑性、灵活的选择性及直观的视觉性,为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的设计提供空间,设计出具有明显艺术特征、时代特性和艺术审美的作品。同时,在对产品的设计、制作、研究和宣传中,设计师要在了解海南民族文化的本质含义和典型特征的基础上取其意、会其神。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过程就是由图形转变成物的过程。理解优秀的艺术品可以不需要文字描述,通过视觉感官便可以与之进行无声的交流,因为视觉语言不分国界和语言,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从而完成沟通。

设计海南本土元素的装饰艺术品,就要了解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的特点与制作工艺,利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将多种元素融入设计,从而铸就一件完美的作品。只有了解海南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相关装饰品设计和市场情况,掌握相关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具有一定的设计制作基础,才能很好地进行装饰艺术品的创意设计。设计师要注意挖掘海南地域特色的设计资源,海洋文化、黎锦文化、椰文化都是海南宝贵的设计资源,要从这些方面挖掘和提炼设计思路。设计师不仅要注重表达海南的地域、民族、文化精髓,更为重要的是突显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的实用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等。海南本土元素的室内装饰艺术品设计除了要结合海南本土特色的各种文化以外,还要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实现创新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要突破、创新,为装饰艺术品设计制作行业的发展带来生命力和活力。设计师要灵活且广泛地选取题材,使室内装饰艺术品设计的传统与时尚均可轻松驾驭。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设计要体现出强烈的海南本土地域特色,促进海南本土元素室内装饰艺术品设计的研发,可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亚平.海南本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纺织科技进展,2013(3).

第5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展望未来,福建海洋经济要达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海洋经济总量较小。与同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广东、山东两省相比,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相对不足,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要大规模实现产业化还面临一些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瓶颈制约。海洋渔业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的转变过程之中,与发达地区有不少差距。海洋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海洋休闲旅游业如游艇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示范试验规模严重不足。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内设置的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也较少,海洋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一是随着福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陆域直接或间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港口和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造船、冶金、大型林浆纸一体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工业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大量增多,全省应对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十分薄弱。二是全省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队伍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沿海县还处于缺海洋环保机构、人员、设备的状态,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机制和体制尚未形成。

二、加快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强化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福建在迈向海洋经济强省进程中,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注重建设海洋文明。各级政府要培育全民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向海洋集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发挥战略主导作用,主导制定海洋产业、海洋区域发展战略,注重各地海洋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形成由资金、政策、法律、管理支撑的海洋开发战略体系。同时,加快完善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统筹兼顾,构建四大海洋产业基地

一是统筹海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传统海洋产业要向高端发展,要引导传统产业的重大项目向临港区域集聚,培育出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和基地。海洋新兴产业方面,要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防止一哄而上。二是统筹海洋三次产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海洋服务业与海洋工业,海洋工业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海洋服务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三是统筹产学研政。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突破海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主力,政府则主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扶持。

(三)“三群”联动,统筹陆海发展

以推进沿海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联动发展为重点,实现陆海统筹发展。一是港产联动。产业群的支撑是港口群建设的生命线,让港口与产业互相促进,实现双赢,产助港兴,港促产旺。二是港城联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港口城市或滨海城市,离不开港口与后方城市之间的联动。港口城市和后方城市的建设应稳步推进,从港城联动、相互统筹的高度做好规划。三是产城联动。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既取决于这座城市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统筹不可忽视。总之,唯有努力推动“三群”联动,陆海统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它在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作用。

(四)科技兴海,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应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积极培育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机构,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加快海洋科技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不断提高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五)保护生态,保障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绿色和低碳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开发并重的发展道路,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实现海洋能源利用产业的绿色发展,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和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六)发挥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

一是规划先行,尽快研究制定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总体规划,以平潭开放开发为重点,把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成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闽台海洋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福建省海洋经济在海峡两岸的影响。三是着力提供闽台涉海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互动两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四是推动投资和财税政策向闽台海洋经济合作领域倾斜,大力支持对台交通主通道、主枢纽、口岸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重大海洋科技专项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五是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所需专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推进闽台海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抢抓机遇,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第6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关键词: 布鲁姆教育目标 海洋旅游 教育功能 旅游产品

1.海洋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1海洋旅游产品教育功能受到忽视,产品缺乏内涵。

海洋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它是以海洋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总和[1]。自20世纪80年代末,地中海发展起以“阳光,沙滩,海水”为主的海洋旅游以来,世界各国海洋旅游逐渐兴起。在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提倡“环境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深度旅游”的大背景下,“教育功能”的缺失成为制约海洋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

1.2现有海洋旅游产品缺乏教育理论支持和思想渗透。

我国现有海洋旅游产品数量较少,且比较集中于特色旅游资源。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多以科普讲解、参观、简单操作为主。产品内容比较单薄,国内海洋旅游中,以教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包括海洋科技馆、海洋博物馆和海洋水族馆等,都能以准确的知识主线和丰富的外延内容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但是这部分的市场比较狭窄,主要针对青少年;海洋馆的知识展示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参观为主。此外,广阔的海洋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教育旅游产品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

2.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设计海洋旅游产品的意义

2.1布鲁姆教育目标指导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设计。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作为“户外教育”大课堂,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教育目标可以提升旅游的教育功能。海洋旅游不只是简单的游玩嬉戏,如果融入了更多、更深的教育的目标,则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资源内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能指导设计者制定合适恰当的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

2.2指导海洋旅游产品为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游览策略及模式。

对于相同的知识类型来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认知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旅游过程不同,旅游过程要为教育目标服务。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加工策略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知识,其游览方法是不同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海洋旅游活动特点,所选择的游览策略和模式也是不同的。

2.3指导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中考虑教育、旅游及评价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预期游客在某种认知水平上掌握某种知识,旅游产品在旅游活动中就必须保证使特定的知识类型伴随特定的认知过程。评价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现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海洋旅游产品设计的依据。

3.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的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海洋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教育目标作指导,可以明确海洋旅游产品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结合相关教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丰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1海洋旅游产品设计理念。

3.1.1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借鉴其理论可为海洋旅游加强教育功能指明方向。

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目标借鉴:了解理解海洋旅游产品蕴含的相关文化知识;能对具体的产品过程分解综合,以便内化知识,解决问题;能对结果作出客观而深刻的评价,开发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

操作领域: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等目标层次。目标借鉴:能培养旅行当中的交往技能;能掌握旅游活动中相关技术能力;能丰富言语和身体技能;能挖掘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等,开发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

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和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目标。目标借鉴:能选择性地注意相关情景;能积极参与海洋旅游推出的各种有意活动;能自觉主动地发现海洋旅游中人和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价值并有自己的判断;能主动接受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感型海洋旅游产品。

3.1.2常用教学方法在海洋旅游产品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海洋旅游中,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是活动效果的保障。

讲授法:简单易操作,广泛应用于解说型产品。

参观法和演示法: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技术传播知识,便于直接感知。广泛应用于海洋博物馆、水族馆;海洋文化展区(民俗、工业等);海洋动物表演海洋地理过程演示(地貌形成、海洋化石演变过程等);海洋文化历史演变,等等。

实验法、练习法、发现法及探究法:操作复杂但受益很大。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体验旅游的发展,此类方法逐渐受到重视,比如:DIY制作,海底探险等项目。

3.2三类海洋旅游产品设计范例。

根据布鲁纳的教育目的设计三大海洋旅游产品: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和情感型海洋旅游产品。

知识型海洋旅游产品:指以向游客传播科普知识为目的,集观光、体验等形式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产品。借鉴布鲁纳知识领域的六层次目标,从海洋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相关产品进行设计。同时,针对知识的静态特征,需要加强活动方式的动态性和多样化。

海洋创意坊:主要内容包括:海洋工艺品教学区;海洋工业模具展区;海洋生物动漫区;海洋美食搭配区。主要目标:了解海洋民俗文化;认识海洋生物;了解并理解海洋工业;学会健康饮食;能合理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主要方法:游客通过学习互动自主发现和探索。

海洋创意坊不同于一般的动手技能,而是融合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是手上的创造,更是知识上的开拓和思维上的创意。以教育目标为指导,适时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法,激发游客对海洋文化的兴趣,使其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技能型海洋旅游产品:以培养游客劳动、生存等技能为目的的娱乐产品,参与体验性较强。弥补我国技能型旅游产品内容比较单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方式单调的不足。

例如:“海洋竞技”产品内容包括海上大冲关、垂钓、跳伞、海底探险等内容。主要借鉴裴斯泰洛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发展人的身体技能及心理技能,充分激发游客战胜自我、挑战未知的心理。

情感型海洋旅游产品:以树立游客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的海洋旅游产品。海洋因为蔚蓝和广袤而成为人们摆脱世俗烦恼、获得心灵洗涤的理想场所,因此,以海为平台重塑人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海洋天堂”产品内容包括:海底亲子游、海洋之恋等。崇尚自由、和平;树立顺应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尊重生命为主要目标。以教练指导和游客自主选择为游览方式,充分体现卢梭的自然人性观教育,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三类产品各有侧重但并不单一。这里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类产品是在相关教育思想及目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的专项旅游产品。当然,也可以设计融三大目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郭鲁芳.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7(3):123-125.

[2]程俐骢.美国城市旅游[J].旅游科学,2010(1):41-43.

[3]庞庆.美国城市旅游对四川的启示[J].2011(1):117-121.

第7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品开发;舟山市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87-02

一、舟山市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2007年舟山市出台的《关于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初步形成“鱼”、“船”、“佛”三大品牌系列,并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三大品牌系列建设初步取得成效,相关品牌也已经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例如由普陀圣华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海洋旅游吉祥物,一个号称“渔港精灵、海洋使者”的渔娃,成为舟山市目前惟一原创的海洋旅游卡通吉祥物,并获得了2009年度舟山市旅游商品创意金奖。如今,“渔娃”这一吉祥物已开发出了毛绒和搪胶两大系列,并融入渔民画、绿眉毛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含量,成为该公司“普陀故事”门店内最受欢迎的品种。2010年舟山市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大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挖掘并整理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包括“普陀故事”系列旅游纪念品、一木一绳船缆结、莲花湾佛珠系列、普陀山手绘旅游图、水晶佛(观音挂件)、沙雕《蛟龙戏珠》、变色杯及渔民画伞等。

二、舟山市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项专门的调查显示,在发达国家,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收入的比重可达40%。但我国旅游部门的统计显示,在一般景区,旅游纪念品的收入实际上仅占景区收入的1%。同国内一些景区一样,目前舟山市的旅游商品也存在着产品雷同、制作粗糙、包装简陋和附加值低等问题。

(一)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作为旅游商品,应具有纪念性、特色性和识别性等特征,游客能从该产品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等。但目前舟山市旅游商品的主体部分与其他省市的旅游商品雷同,例如珠链、贝壳制品等在海滨城市比比皆是,商品品种缺乏创新性,无法真正发挥旅游商品应有的作用。而且某些商品的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属于三无产品,质量尚不能保证,更失去了纪念价值。

(二)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旅游商品应有丰富的内涵,除了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之外,文化旅游商品、旅游日用品等都是开发的范畴。但目前舟山市旅游日用品种类较少,相关部门对其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产品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三)旅游商品开发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商品设计者多为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性且专业化的旅游专业教育,旅游院校中也鲜有设置旅游商品工艺专业,导致旅游商品开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这样便难以设计出集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旅游商品,加深了旅游商品开发的难度。

三、舟山市深入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

(一)注重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

舟山市旅游商品应体现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突出渔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特色,应重点开发并完善佛教文化商品、渔文化商品、土特产品、旅游文化制品以及旅游用品系列。旅游商品应不断提高工艺水准,例如可将色彩艳丽、图形夸张和做工精致的渔民画印制在伞上作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还要注重设计和时尚,如舟山市旅游商品研究所推出的变色杯上印有佛教经文,当注入热水时,经文慢慢隐去,一尊观音像逐渐浮现,是一项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变色杯的造型和色彩,增添海洋生物、海洋传说等内容,从而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二)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研究

第8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 宁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体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升到新的阶段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新形态,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中心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宁波市境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包括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奉化蒋氏故居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此外,宁波还拥有梁祝传说、宁海平调、朱金木雕、甬剧、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到14个。

2.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9.5%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波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居全省第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前列。

3.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近年来,宁波市以现代传媒、商务会展、包装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宁波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以贝发、广博、三A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出口量占全国的1/3。江东LOFT创意街区、海曙 “新芝8号创意园”、江北的“财富创意港”、鄞州 “128创新园”、 象山影视城、江北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江北慈城古城手工DIY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集文化、观光、教育、休闲和传承等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正在逐步形成。

4.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

宁波作为沿海较发达的城市,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宁波市发展理念超前,市场运作能力强,合力兴旅氛围已经形成,再加上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等因素,为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二、宁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理念,政府主导,创新体制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需要形成适应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为此,可以考虑采取由市级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成立由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城建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并通过政府、业界等合作,成立发展基金,对富于创新精神或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支持,从投资促进、人才招引、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要建立健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

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阶段,除了文具制造等文化产品生产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外,总体水平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链尚有待拉长,产业集聚度不足,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盈利状况并不乐观等。同时,宁波旅游的发展也存在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旅游创汇能力较弱等问题。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开发和规划文化创意不够,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缺乏等是主要原因。

因此,深刻认识和挖掘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是把宁波旅游的发展引向纵深,实施宁波旅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宁波文化资源优势,从宁波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中挖掘出宁波精深的文化内涵(如宁波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三江文化、梁祝文化等),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探索开发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有效拉伸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由产品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人才基地建设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 又富有创意理念的人才, 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制约宁波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新型的创意人才培训教育机制,依靠在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努力培养高层次本土创意人才。

目前,宁波市政府对在甬高校实施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并以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文、历史、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为依托,启动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专业群建设。该专业群应以培养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和对外合作办学等途径,培养一批本土化、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为宁波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

1.特色文化旅游游景区

在旅游景区景点将一些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谢洋开洋习俗等)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整合利用戏剧、曲艺、音乐、电影、电视等不同的文化艺术手法,将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表演艺术旅游产品(如宁海平调、余姚犴舞、宁波走书、甬剧等);以梁祝传说、徐福东渡传说等为依托,融合歌舞、曲艺、音乐、杂技等艺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意境和氛围,打造大型文化精品歌舞节目,定期在景区内上演,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演出等,都是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都可以成为增加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的重要手段。

2.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旅游节庆活动是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开放性、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宁波目前举办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和梁祝爱情节运作比较成功,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应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需求,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整合开发机制,在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上下功夫,避免把旅游节庆单纯办成政府的节庆活动。

3.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可丰富旅游商品的艺术内涵,将地方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扶持和吸引一批企业投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而使文化艺术、旅游和创意产业互动,是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途径。宁波拥有朱金木雕、越窑青瓷、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宜于收藏的旅游商品。

4.特色文化饮食旅游

宁波餐饮业在发展历史中,曾涌现出一批如缸鸭狗汤圆店、梅龙镇饭店、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但如今大多已经衰落。如何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已经成为宁波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除了加大政府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如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宁波特色餐饮和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结合,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等,都可以使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5.文化产业创意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业以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文化产业创意园与一般主题公园有所不同,前者以文化产品研发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产出的是文化创意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而后者以提供旅游产品为主,是集产品设计研发、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和传承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园不仅是旅游目的地, 还是产业集聚区,其实质是在文化中产生创意, 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宁波应该依托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大力开发宁波江北慈城古城创意园区、镇海宁波商帮文化创意产业园、梁祝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依托历史文化原貌型创意区,并努力建设慈余研发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江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基地、宁海湾深海休闲用品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动漫设计创意休闲产业园、都市型创意休闲产业园等创意休闲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曹雪稚 ,王世亮 .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

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0 (6).

[2]袁力, 黄基秉, 赵波. 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第9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范文

总体态势: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

与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结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运输以及滨海旅游等)相比较,新一轮海洋经济将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进入发展快车道。海洋高技术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现代高端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增养殖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装备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海洋高技术产业呈现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海洋高端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强国不断加大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投入,以较高的科技贡献率带动了海洋高端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当今,世界各国围绕资源、能源以及海洋战略通道展开的竞争正加速向海洋各领域扩展,尤其是在深海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和外太空竞争并驾齐驱的另一场综合国力和高科技实力的激烈角逐。目前,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即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把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对启动海洋高科技研发并推进新兴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增养殖技术、深海探测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海洋信息技术等。自“九五”以来,国家对海洋科技投入明显加大。有关统计材料表明,“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对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为3.5亿元,“十五”期间增至8.5亿元,“十一五”期间增至20亿元。“十二五”期间,预期投入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进行了3700多米载人深潜实验,为冲击7000米载人深潜迈出关键一步。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海洋工程高技术成果,表明我国在深海探测、油气资源深海开采重大关键技术和工程装备研制方面开始急起直追,在某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其次,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高技术产业,不但对沿海区域经济总量的贡献进一步提升,而且对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长期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居世界首位,海洋交通货运产值居第二位,海洋旅游业居第三位,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居第四位。同时,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种趋势将在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例如,海洋矿产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将拉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和科学探测仪器等高附加值配套产业;海洋增养殖技术进步将推动传统的垂钓捕捞渔业生产方式,向可控、安全的工厂化、放牧式生产作业方式转变;随着海洋环境生态监测体系的完善,海洋资源探测、海洋气象预报、水下通信等海洋信息科技的进步,海洋信息服务业的贡献将加速提升;海洋生物技术的进步,必然促使水产养殖业在优良品种培育、病害防治、规模化生产等诸多方面呈现跨越发展,促进海洋新药、高分子材料和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能力;海洋能开发,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相结合的海水综合利用,将随着成本降低而加速产业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必然和临海基础设施建设良性互动,增加临海区域的客流和物流量,从而促进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振兴。

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高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的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不但符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而且涉及国计民生的广泛领域,符合当今和未来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新时期“山海经”:重在谋划海洋高技术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委和省政府作出“大念山海经”、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海洋经济快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从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看,需要以新的战略思维,唱响新时期“山海经”。显然,新时期“山海经”战略目标,应是促使从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在继续扩大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培育海洋高技术产业基础,提升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培育、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坚持“陆海统筹”,在现有的陆架和浅近海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组织技术攻关和产业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海峡两岸发展海洋经济的共同资源需求、共同消费需求、共同信息服务需求以及共同的海洋文化情结,促使海洋产业成为构建海峡两岸新的共同经济体的重要舞台。

根据国家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应在已有的海洋产业基础上,重点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谋求新突破,例如:

推进海洋增养殖业的提升。浅近海国土资源仍然存在较大利用空间,除了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之外,应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层面,推进优良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通过海水增殖新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在育苗、驯化、放养、可控捕捞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国家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和国家级示范项目,增加自然海区的水产资源量,拓展水产品增值空间。

扩大海水综合利用试点。已在国内率先利用海上风能开展海水淡化实验项目,可以扩大试点的技术综合度。例如,结合海水淡化引入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工艺流程,向盐化工等海洋化工产业延伸,形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显著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基础。

拓展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链。认真研究当今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趋向,引导海洋药物和食品、保健品向高端方向研发;依托已在厦门建立的我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扩大海洋生物基因资源采集范围;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发产业联盟,提高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共享度;扩大海洋药物和海洋活性物质化学生物产业孵化器平台;积极参与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医药的技术标准制定。

加速海洋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面向物流客户主要节点,大力提升供应链流程优化设计等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和服务功能,促进海陆联运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拓展滨海旅游业,促进某些生产性项目(如近海养殖捕捞垂钓)和休闲性旅游项目相结合,发展滨海体育健身和养生旅游,扩大旅游市场。结合临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优先抓好滨海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公共设施规划,并以立法手段予以强化。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集中进行家园式旅游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旅游服务准入的行业标准制定,作为吸纳民间资本进行有序开发、保证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充分开发历史悠久并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加强创意设计,形成临海旅游文化走廊带,提升滨海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加强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监测、海洋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预警。

此外,有必要把新兴的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利用、开发和保护列入加强对台合作的重要领域,依托两岸地质、地震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对台海深部地质构造与潜在海洋矿产资源等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同时,充分利用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出海口条件,抓住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新一轮产业转移机会,引进海洋工程装备高端产业,向海洋工程作业平台和滨海旅游运载平台两个方向发展,带动仍处于低端技术阶段的传统船舶修造业升级转型。

切入点:整合资源要素,构建海洋高技术产业支撑平台

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和竞争,都将集中在科技、人才、资本、市场、标准和品牌等方面。掌握和支配这些要素的主体是政府、大学和企业。因此,建立大学、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三螺旋”互动关系,成为振兴高科技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体制架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互动体制建设:

以服务于战略性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学科的应用方向调整,促进高端人才资源集聚和创新平台建设。大学要坚持把服务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需要作为学科布局调整的主导方向,应把重点放在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方面,主动争取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学科带头人及其创新团队,加强创新骨干力量。重点建设高校要培育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选择部分具有人才和科技相对优势的学科,在政府和高科技企业支持下培育研究型办学实体,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高地。

加强科技装备资源的共享对接。科技创新和研发需要科技装备条件支持。近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固定资产投入的相当大部分用于科技研发和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以福州大学为例,承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近40个,各种科学实验仪器装备价值超过6亿元。如果对大学城以及在榕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装备总值进行统计,可以开放共享的科技装备资源相当可观。提高这些科技装备资源共享度,可借鉴北京的经验。中科院在京机构科技装备可以对外开放的价值超过20亿元,加上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以及高科技企业,可供对外开放的科技装备总值达30多亿元。近年来,北京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建设,一手抓科技装备共享对接,坚持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作为开放基金,促进了价值几十亿元的科技装备服务于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