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

第1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如果追溯中国教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最早的教育就是人文主义教育。两千年前的孔子,他在上课时,就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自由发言,而且还允许他们做点小动作,比如弹奏乐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然而,现在学校的教育许多被模式化,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像有待加工的零件,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信,更不敢奢望有所想象和创造。

其实,人文素养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青少年非常希望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能展示在别人面前,非常希望自己富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教育教学方面开拓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大胆刷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学生心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上下功夫;应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自己的靓丽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人文”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掘教材人文底蕴

1.科学优化教材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人格追求。它们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发掘作品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和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2.打通知识壁垒

语文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可以实现学科合作交叉与渗透,从而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内在世界、自我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创造者,打通各门学科的知识壁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使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交融,创造并传递积极的文化观、人生观、创造观,使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个体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1.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关系,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弘扬人文精神、优化人文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形成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如在《自我介绍》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是富有个性、让对方记住你,学生的自我介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也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大家认识自己,与学生一起用笑声度过开心的一节语文课。可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学生纳入平等、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胆、才、识,让学生的个性有自由活动与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于身心愉悦之时。在学习中,让学生形成高雅的人文修养,学会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超过自我。

三、培育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近些年来,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愈演愈烈、经久不衰的“动画片”热、“游戏”“微博”热等现象。这些热点的形成自然有种种理由,如莘莘学子企图借助欣赏动画片或玩游戏轻松片刻,缓解紧张的学习节奏,这也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看到,整整一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跌落,而这跌落是在教育秩序正常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尤其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忽略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忽略文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新编的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约占70%。这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固然有认知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审美的,学生能从文本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与美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学情趣,而不是仅仅把它们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灵性的舒展。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超越,让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创造火花,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让学生自由地吸收、表现和创造,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追求成功,在愉悦之中不断培育灵性。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富有个性的作业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潜能转化为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一要选准思维的点,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动机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二要拓宽思维面,让学生思路延着不同方向拓展,鼓励其思维发散求异。三要控制好思维度,科学把握训练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型发展。四要提高思维的质,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园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探究,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形成。

五、实现学生人格构建

1.强化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积累、孕育,促进学生在心理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从而将情感体验上升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根据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如《我的母亲》感受母子之情;《士兵突击》体会战友之情;《致橡树》是了解朦胧的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做好情感调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社会、人生和自我,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体验向人格完善过渡的重要纽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对学生内心世界鲜活因子进行感受、观察和引导,把握学生的情感流向,及时做好学生情感的调控,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控制消极情感的出现,培养学生生活的感悟力、实践的自信力、挫折的承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

3.引发自我完善

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注重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接受人类文明的烛照和时代精神的熏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引发人格的自我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尊重人,研究人,完善人,塑造人,从文本和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原力和人格完善的动力。

(作者单位:汕头市林百欣科学技术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

第2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是包括人的情感、思维及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以价值观和思维等方式来体现。从某一角度来看,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是优秀文化传承的延伸、陶冶情操的源泉。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人文思想为支撑,运用人文方法为定性,以人文精神为真谛的集合。高职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形成鲜明的思想特征和敏锐的观察思维,而且要在社会实践和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人的价值,特别是在精神与物质关系比较时,精神的力量大于物质的诱惑,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和平等,使学生拥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强劲力量,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首先,“重技术轻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师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漠不关心,语文逐渐变成高职院校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的重要性已大打折扣,学生认为“掌握一门技术才是王道”,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脱节,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都极为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树立,教师主控课堂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三、创新高职语文教学,彰显人文教育的魅力

1.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语文的特性,将丰富的人文资源向学生的头脑中渗透,不断更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将文学、史学和美学等知识渗透到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成为语文学科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

2.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明确责任,完成语文教学使命。高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所体现的优良人文素质,是学生人文素质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启蒙者。教师对教材的道德因素加以提炼和归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在课堂上将蕴含着人文素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促进学生深化语文知识和文字技能,同时对人文素养的思想进行充分地启迪和培育。因此,教师要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淡泊名利,充分施展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不断以教师为榜样,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社会要求的人文素养相匹配。

3.与时代同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只靠专业技能的强弱,而是以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来评判他的潜力。试想,一个人的专业技能超群,但却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书呆子”,对知识的发展普及形成障碍,这样的人才,怎么会在当今社会中受到欢迎?所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人文性素质,与时俱进,重新构筑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不断优化,灵活运用现代工具性的教学手段,有机融合课堂人文内容与校园文化,在第二课堂上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需要实实在在地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开展,从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渗透,用人文教育的回归,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化。

第3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 键 词】文学教育;青少年;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9-04

人文素养,是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化育下形成的个人人格、气质、修养,是由一个人的学识、才能、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格追求等多种因素综合生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体现。人文素养是与科学素养相对而言的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

但是,以实际情况而言,当下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1992年我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进入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工业和经济领域的转型,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领域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负面效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心理疾患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降。以青少年而言,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迷恋金钱,贪图物质享受,沉醉于感官刺激;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还由于单纯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文精神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在不断侵蚀文学的领地,挤缩着文学读者群,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大众传媒所存在的娱乐化、媚俗乃至低俗风气影响,文学艺术教育受到空前严重的削弱,导致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较低,滋生了诸如价值混乱、道德失范、缺乏责任、理想消解、精神萎靡、漠视生命、违法犯罪等比较严重的现象。

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1]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文学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未成年子女激增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培养我国青少年的文学素质,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建设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文学作为人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着人的全部生命要素,具有娱情悦性、育美启智、锻造品德、增长知识、促进交流、讽谏教化、建构人心的多重复合效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长久和全面的。因此,文学承担着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提升青少年精神境界的崇高使命。

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主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提升文学素质教育的层次。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尽管它具有增长知识、讽谏教化、锻造品德、开发思维的功能,但它最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使人获得精神的支持,得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给人提供的是终极关怀。因此,搞好文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全面、深入认识文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那种把文学艺术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等同于文学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的狭隘的功利化的认识和做法,弱化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功用,是十分短视和有害的。

第4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就是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让他们不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入钻研英语新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

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人教版英语教材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广告、体育、商业等等,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和组合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要求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德育渗透平台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激情法、录音机、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演讲,讲英语小故事、组织多层面的活动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一定学习成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英国学校生活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开启了思维,使学生变为自发地积极地我想学,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学习中老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对立关系,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

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气氛

第5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类在人文方面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所拥有的综合品质,大学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众多大学中,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培养途径都通过音乐教育完成,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气质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审美的培养等精神构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虽是一门艺术,却无处不在的对人文素养进行了体现。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以实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人文精神。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大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艺术的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感化,以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极可能影响学生对音乐教学中精髓的吸收,一个大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弱表现在音乐审美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为不仅应进行音乐教育,同时应对大学生的人格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成为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具有高素质以及高品味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

2、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我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界与社会大力关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注重全方位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除对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可以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使大学生音乐教育接受能力提升

大学音乐教育中,以民族音乐与传统的美声为主体构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其中也包括一些音乐欣赏课程等。除此之外,大学生接触最多最喜爱的是当下的流行歌曲。五花八门的歌曲类型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下流行歌曲以歌唱爱情为主,有激励人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有一些影响学生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的音乐存在。当前流行歌手素质各有高低,但在唱片公司的极力包装与推销下,容易使学生被错误引导。而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兴事物,在音乐的选择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如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2、 加强思想道德培养,优化人文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工作者,当前大学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在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即要保证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及合理性,与此同时也要兼顾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教学举措。例如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加人文方面课程设置,安排学生阅读积极向上书籍等活动渗透进音乐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计划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在掌握音乐相关基础的同时对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养带入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艺术与综合课程结合使大学音乐教育真正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建立规范严整的文化素养教学模式。

2、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培养拥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大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自身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能力应进行不断提升。不仅仅在专业教学上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应具备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信服的教学能力及水平,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崇高使命。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相比于其它专业学生因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大学音乐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学校应注重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不断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以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人文素养,潜移默化中带动大学生在其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

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形势下,科技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先进的教学成果进行大学音乐教学,将使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充实与满足现代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利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对电视文艺节目进行播放,展现给学生音乐形式表现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与现代化的文化氛围中,将教学过程中具有感染力的、闪光的点发掘出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自身感受美、发现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不仅仅是对音乐演唱、演奏学习上的进步,更能帮助学生对作品深入了解,感受作品,随着学习尝试的增加,最终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

4、思维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控制人文要素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思维的转换,将可能从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文要素。利用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改变传统的背题、画书作法,发挥文科的欣赏性作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在欣赏中体会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启发,培养学生人文兴趣以及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政治信仰的树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大学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音乐艺术学科特有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明霞.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

第6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第7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一 “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与之相对的是,电脑上网人人都会,网络“火星文”盛行。由于用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大学生现在对一些汉字只认识不会写,或者是根本就不认识。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遍地开花,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学院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全球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本国民众。

2.心理素质极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大学生惊世骇俗的事件近年来频频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石,使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事后,没有应对的方式和思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和途径,从而采取极端手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喜欢看“热闹”,没有思想深度

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学生,这些信息多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在这些海量的新闻事件中,真实与虚假共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更有甚者是以“审丑”为乐趣,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会中随波逐流。

三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现实的压力和传统文化有待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兴趣班遍地开花,而往往是跟随潮流,浅尝辄止。而传统文化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魅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上,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应试书籍,对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大胆有益的尝试。如何把现实的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颇使大学生忽视人文素养,忽视健全心理素质。人从一出生就会接受各种教育,但就近年来所观察到的来看,人们在传授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功利化趋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而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极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传媒的影响

整个社会情绪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只要是大胆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很消极。中国的传统美德譬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已被很多人遗忘。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负,自吹自擂,表现出来的行为哗众取宠。记得在某电视节目举办的唱歌选秀比赛中,有些大学生带着五音不全的嗓音与夸张的行为号称能成为实力大明星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当今大学生的想法。社会传媒的影响,各种“穿越剧”盛行,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篡改历史,缺乏思想与文化积淀,往往就是看热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帮助。

四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8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活动能力;()美术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第9篇:人文素养与思维创新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用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6

作为培养部队初级指挥员的一所学校,我们以履行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不可能系统地开设人文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部队院校课程体系中富含人文要素的一门课,因而也就肩负着培养和提升培养对象人文素养的职责。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进而推动培养对象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事关培养对象在工作岗位中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为此,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有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对象今后工作打下厚重的发展基础,是从教者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1 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承载于素质教育的理念中

作为一所部队院校,教育的出发点是职业性;这就容易产生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的偏差,同时也容易把应用文写作教学单纯地看成要教会学员写出几篇“像样”的公文、文书,进而错误地置教学于抽象的理论和机械的模仿中。

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关于加强公安边防部队院校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把院校教学重点,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要按照‘突出边防特色,贴近部队实际、胜任岗位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要求规范教学工作。”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到了边防部队院校的职业教育中,而且成为指导其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文如其人”一句简单的话,却揭示出耐人寻味的哲理,揭示了“作文”与“做人”的奥秘及其相互联系。应用文写作以其明确的实用性、应用的广泛性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它是对写作主体人文素养的全面考量。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讲解、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把其承载于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充分利用其与“大学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优势,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军人道德规范与传授语文知识和实际写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程知识的浸润,引导学员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人生,改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人格价值和职业情操,从而促使他们成为适应边防部队发展需要的、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干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只有把思想的锻造、职业的特点与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应用写作教学有机地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中,才能从思维方式上有效地提高培养对象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2 以人文素养的培育推进应用文写作教学

从总体上看,社会的进步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了科技与人文整合的趋势。教育,就其本身来说是人的灵魂的教学,是做人的教学。而人文素质的提高,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爱国主义、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形成与提升的。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这使文章负载着很多道德教化的作用。应用文的管理协调功能、导向规范功能、中介凭证功能等作用使其具备直接服务于社会与政治需要的功效,它对写作主体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就更高、更迫切,服务于部队建设的部队应用文同样有着如此的责任。只有把科学的求真性、人文的求善性与职业的求实性相整合,才能真正实现部队应用文在实际工作中的诸多责任。

应用文的真实性、实用性、工具性,要求写作主体能够积极地介入、深刻地了解社会生活。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培养对象的写作能力,首先得让其了解、熟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树立牢固的民族精神、责任意识;让其在体味、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展的价值观,树立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让其在热爱、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国家意识与面向未来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促使写作主体在进行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自觉实践以文章为媒介规范部队管理、推动部队建设,以胜任岗位的需要。

应用文的言简义明、文质兼备的特点,要求写作主体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只有在不断阅读、理解本民族优秀文学语言精品的过程中,才能使写作主体的语言得以净化,才能提升其对母语使用的感悟能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粹,实现应用文语言“简而精”、“简而明”的写作要求,从而使文章文事相符、善美并具,达到他人“莫敢指斥”的境界。

应用文写作的求新意识,要求写作主体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应用文的内容与形式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有尊重、适应多元化的态度,要有进行精神批判和精神创新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文章中体现出开拓意识。

由此可见,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写作主体的人文素质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培养对象应用写作能力的“底气不足”,其主要根源之一就在于其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等)的严重缺失。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依托一定的写作理论的写作技法的讲授,而是要抓住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重要环节,以文素养的培育来推进应用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否则,就是把应用写作教学的简单化、程式化了,把生动的能力培养变成了枯燥的技能训练了。

3 人文素养的渗透促进应用文写作课堂应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大的转变,它对以往的灌注式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更多地是提倡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励、唤醒、鼓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渴求,并使之主动地、渐进地把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的品格与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写作能力不应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人文素养的渗透,会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全方位的、大信息量的态势。因此,应用写文作课教学在以激发学员思维创新为中心的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将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与边防部队的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要及时向学员介绍当前部队建设的新信息、新动态,引导他们结合社会实际、结合边防工作实际,去观察、分析新情况,引导他们运用客观、合理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综合分析事物与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更好地实现理论向能力的转化,必须引导学员把课堂教学内容贯彻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让他们联系日常学员队工作,自觉设定情况,常写、常练、常应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揣摩与实践应用写作的功效。

将写作技能的传授与知识、素质的提升相结合。这是应用写作教学始终要坚持的培养方法。从人文素质体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基础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基本的人文能力正是培养对象在学习应用写作课程中所必备的能力,是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注入与大量的应用性训练之后能够得以提升的能力。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立足部队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写作技能的传授与知识、素质的提升并重的观念,才能使应用写作教学保持务实、创新的活力。

将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技能的培训相互贯通。在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素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贯穿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从表面上看,专业知识传授的是一些原则、技能,但其背后却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技能的应用则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引导学员形成“质疑”、“解惑”、“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这可以激发学员对专业知识创新的探索热情。只有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4 结论

应用文写作教学应与培养学员的人文素质紧密结合,立足培养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方可使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体现出该课程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许云雅.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