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科学的心理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胆怯心理。胆怯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女生性格趋于内向,由于胆怯,她们缺乏正常人应有的胆量和追求。在数学课堂上,如被提问或板演就十分恐慌,本来可以答得很好的问题,她们却面红耳赤、回答不理想,甚至答不出来,有的干脆不吭声,让老师无法掌握她们的情况;学习中遇到困难去请教同学会感到不体面,难以启齿。在这些胆怯心理的束缚下,挖掘不出她们的潜力,开发不出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就显示不出她们的活力。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女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们思想、品质、意志、态度上的问题,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女生大多数都上课纪律好,作业能完成,能熟记概论定理公式等学习内容,但是灵活运用性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有些女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或者遇到较难的题不会做,又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时间长了,便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产生怀疑,便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
3.爱“虚荣”爱“面子”。有部分女生,虚荣心强,对穿衣着装很在行,作业不会做不向同学请教,名其曰“借同学的本子看看”,然后就偷偷地抄作业,时间长了,学习成绩自然下降,且养成了“懒”的思想,更不愿意花时间费脑筋去学习数学,成绩很难提高。
4.依赖心强,缺乏竞争意识,一般女生都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满足于现状,不肯花大力气学习,不爱钻研,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缺乏竞争意识,对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竞争性强的活动不敢参加,久而久之,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且错过许多施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帮助女生排除各种消极的学习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促使她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好数学。教师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做起:
1.做好女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她们从思想上重视数学学习,分析出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她们有意识并主动去克服这些影响自己学习数学的因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女生的求知欲,选择适合她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她们产生自卑感时,教师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同时不忘对她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3.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女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例如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说一说,练一练,做一做等让她们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对于有见解的思维方法教师要给予重点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从而培养女生的成就感,增强她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养学习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知识有兴趣,才能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学有所在。学生如果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乐此不疲,使自主学习在比较长捍间内进行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
“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情境”既指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指学生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自主学生必须基于这个实际情景,才能歙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及价值。
2、以理想教育激励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要”学。
伟大的行为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有当学生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需要,而把这种前途和需要内化为自己立志成长、振兴中华的要求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兴趣,促用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主张“寓知于乐,以越激乐”,孔丘说他自己就是“乐于学习而忘了忧愁,不知暮老之年快到来了”的人。《吕氏春秋》指出:“高明的教师在求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快乐”。
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动态效果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略嫌抽象枯燥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能准确地反映出“相遇及追及”的全过程,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画面的动态变化中,也强化了各种感官的刺激,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
二、实践与指导是基础
实践训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进行实践训练时,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伤心,提高学习举趣,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策略。
1、预习的指导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提高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可以提高听讲水平;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完成下作任务:通览教材、查补旧知识、分析重难点、试做练习题。方法上先随课预习,再单元预习,然后章节预习。预习前教师要为学生拟记预习提钢,使学生预习有的发矢。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的指导
“遗忘曲线”理论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后一定要及进复习。及时复习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善学习策略,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复习工作,指导具体的复习方法。
要讲究时效。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回顾,当天清;学完一章,一章清;本周学的内容,周末要总结;阶段考试前要系统地复习本阶段的内容。
要形成自己的思路。学过一课、一节、一章,就要有自己的思路,或将它写成小经哉列出表格,或用提纲摘要,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要反复复习。“重复是知识之母”。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再复习一次,学完一个阶段系统复习一次,期末总复习一次,必然一熟生三巧,三巧万事通。
3、阅读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教师不能教会学生阅读,那么学生明天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方面。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它每章都编入了数学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广泛,且富有趣味,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教学生按这样的步骤去做:
(1)初读:了解课文内容,遇到旧知识被遗忘或掌握不好的情况,就要设法向他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2)细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公式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公式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推导方法等问题。
(3)提要:小结——课文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能否把前后知识串联成网络图?学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等问题。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根据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本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读者的特殊性,客观要求高校图书馆按照传播学原理提高文献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高对读者信息服务水平。
1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传播的基本形态来看,主要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形式,其在图书馆信息传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自我传播
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人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自我选择与阅读学习。
1.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征有:①属于社会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传播行为;②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替;③信息表达不规范;④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最首要的当属信息咨询工作,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
1.3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其特征是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者角色有所规定,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比较困难。此二者似乎在概念上有所交叉,但其在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在图书馆亦比较显见,前者的应用如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后者如面向读者组织各类活动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等。
1.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讲,注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进行自我宣传,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则是大众传播模式的最佳应用体现。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说,图书资料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和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二是配合学校科研、提供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即教师和科研人员要通过查找资料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吸收过来,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通过资料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特点:
(1)对信息资源加以采集、加工、存储并将其开发成有序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这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献,其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外借、馆内阅读、馆际互借、情报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翻译、复印等,服务或信息传递方式取决于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读者需求。
(2)网络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依托高效、快速的通迅网络,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提供用户。
(3)举办各种书评、书展、读者座谈会等,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从而优化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3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3.1图书馆馆情概况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77万耐,现有馆藏图书80万册,阅览座位4 000个。管理职能设有八部:流通部四个,负责图书、期刊的借阅工作;信息部负责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用户教育工作;技术部负责全馆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采编部负责图书、期刊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综合部负责自习区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图书借阅采用ILAS图书管理系统,实现流通、采访工作自动化。
购有CNKJ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书生之家、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中国煤炭数字图书馆、美国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
建馆以来,大力发展电子阅览和网上虚拟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及读者培训;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秩序、高效、和谐的图书管理和信息传播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3.2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效果的矛质和不足
根据图书馆信息传播理论,考察分析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1)图书馆需求信息反馈不足。目前,已建立了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反馈系统,但信息反馈量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对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在用的机房微机数量相对读者来讲,数量不足;
(3)经典科技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教材采购数量和质量不足,对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小;
(4)图书借阅流通过程中,图书破损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现状,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数量与质量
在继续开展好现有的图书采购网上订购服务外,拓宽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咨询服务热线,聘请各专业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重点图书或信息进行评估和推荐,评估和推荐结果做为图书采购、特别是科技前沿图书或资料采购的依据。
4.2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查询和传播能力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一是适当增加电子阅览室微机数量和阅读座位,提高电子信息的查阅能力;二是在阅览室或馆内自习室设立独立网线端口,方便携带笔记本电脑用户上网查询,并降低电子阅览室压力。
4.3加强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电子文献载体信息的比例
根据需求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快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购置,增加电子文献数量,提高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提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果,并努力做到国内、国际科技信息共享。
4.4加强读者培训
除了对读者进行信息查询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对读者道德修养教育和尊书爱书教育,延长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保证信息传播不受中断的影响。
4.5建立专题数据库
利用图书馆所拥有的网络系统,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建立流通、编目、采访、期刊、查询等业务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对本馆图书进行提练、摘要,建设成各种与学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各种专题数据库,并且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通过图书馆网络系统传送给用户。
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交互管理;理念建立
作者简介:刘晓慧(1977-),女,河北省衡水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09-02
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只有科学的观念才能良好地指导实践,因而教学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封闭,以集权和控制为主,缺乏关怀和指导,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逐步创新,教学管理正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交互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具有互动性强、系统性强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等优点,将交互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将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管理新观念分析
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观念逐渐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和多元,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为教育管理的创新及其观念的转变做出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以下选取开放观、分权观和服务观进行阐述:
(一)开放观
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开放性逐步成为教育管理者追求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而“面向世界”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开放观。教育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组成上可分为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几个方面,在流程上主要有组织、决策、协调、监督这几个环节。教育管理的每个组成和流程都体现着教育的开放观。首先,在管理方法和原则上应该充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使别的国家科学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法和原则为我们所用。国际间对于教育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其次,教育管理应该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开放。教育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和老师为对象的,如何进行教育管理才更有效老师和学生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广泛听取老师和学生的建议,才能使管理方法真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繁荣的大事业,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因此教育管理应该面向老师、学生和社会。
(二)分权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通常以学生处和教务处为中心,这些部门控制着几乎所有日常教学管理事务,这样的集权体制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失真。由于职能部门不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很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下属部门间接得到,因此,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作出真正符合学生和老师需要的决策。其次,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剥夺了教育主题参与管理的权利,打击了教师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开放教学管理中应该突出体现分权观,将管理任务和权利下放给各个部门和个体,提高整个教育群体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三)服务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控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其实,就开放教育管理理念来看,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者不应该一味控制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他们,让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被服务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提倡人本管理和全员管理,被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管理自己时才可以将触及心理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教育管理者应该本着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制度条件。
二、建立教育交互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交互原则
在新课标下,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因而为了实现教学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互助的关系,通过这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教学的管理质量。所以,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的、愉快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交互管理的保证。
(二)平等的对话交流原则
远程教育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的动态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教育的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种平等的原则要求老师尽可能的避免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尽可能的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三)师生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理念,其更加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的参考、研究,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的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
实现教育交互管理如果只是在知识能力上做相应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互管理。
(五)教学资源交互原则
不论是哪一学科,其教学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教育交互管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的开拓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书本资源和生活素材,从而将教育交互管理推向一个更高深的层次。
三、教育交互管理建立的措施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建立交互管理理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的交互,下面将简述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者交互
为了实现教育交互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注重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的使用。此外,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的能力,经常的和其他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能够了解一些动态的、有价值的、时效性强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教育交互管理体系。
管理者需要全面的监控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不断的修订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二)学习资源交互措施
增强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在远程教学中不断应用的条件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的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资源还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对于交互教育管理下的教学资源,其更应该具备个体性差异和时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断的关注当代的相关知识的发展状况,实时更新、补充相关的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还需要重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三)增强学生交互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情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控制教学的难度,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的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合自主思考,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以及相关的理念。建立自主学习观念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加强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的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完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巧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活动中。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际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交互教学管理的质量。
总之,教育管理者不懈努力,转变教学管理的观念,建立交互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学校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石,景阳.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原则与方法初探[J].理论界,2006(12):137.
关键词 多媒体;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实验
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考考纲明确提出要考查学生的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探讨在电教手段参与下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 以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决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而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
抓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根据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形式设置学生初探,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维扩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首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思考中,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步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多媒体工具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示出来,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应用很广,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
抓住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的情况认真研究,并作筛选和加工,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看、说、想、做。同时,教师应在“导演”探究的艺术上下工夫。教师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还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2 更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学习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完整的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体。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每一位学生,针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协调发展。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从而学到科学的方法。要强调认知过程的教学,不是把历史的过程作简单的浓缩或重复,而是根据今天所认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内涵,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去设计一个认知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领略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
从物理学史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子。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揭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藏在概念、规律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等,既不易掌握,又容易为师生所忽视。教师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仅看到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的知识,还要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其中使用的方法,并且要善于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它展示给学生,或安排恰当的认知程序,让学生自己去领略科学方法。接着可向学生简述“不完全归纳”这种推理方法,指出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等,一般是根据一些个别情况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的,所以大多数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教师用较少的时间揭示概念、规律建立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3 分阶段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在于建立两种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外部联系;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即内部联系。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难点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遗忘是学习的天敌。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策略。如复述策略,就是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而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这种重复是积极地重复,在复述过程中头脑应处于活跃的状态;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整理、记忆具体的知识点。如对比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概念、规则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细微差别,鉴别异同;组织策略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编码学习,其基础是学生要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重组、重构。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点在于应用。为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变式练习的关键在于应用情境、方式等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套用和模仿。学会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认知策略本身就一种程序性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应用它,学习策略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物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逻辑性,因而通过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结构合理。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变式练习对知识掌握有巩固作用,同时更要注意到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这里变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用于教学,在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发挥各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物理实验按来源、形式、目的的不同,可分为课堂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外小实验和家庭实验。
演示实验的生动、直观、形象,极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多媒体演示实验,清晰、直观,便于教师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对其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被动接受强烈得多。在实验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可以让先演示后实验,也可先设计后实验,或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完成。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直观形象,可以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
〖关键词〗固有特征差异性发展轨迹内在规律实质(主流)分析
〖正文〗通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基础不同,以至产生了现代社会体系内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尽相同的体育范畴。为了便于文章的相关阐述,姑且按照文明划分的方法,将西方文明领域的体育范畴称为西方体育;将东方文明领域中的体育范畴称为东方体育。
1: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实质与评价
1.1.对两种思想范畴的概述:
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性,所以导致了东西方体育存在着类别和型式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如东方体育虽有比赛存在,但是缺少像西方体育那样体系完整,旗帜鲜明的竟争成份。反观西方体育也绝然不存在诸如东方的"导引"、"养身"、"太极"等运动文化内涵。西方体育秉承"解决争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条道路上:游戏(game)发展成了竞争激烈的比赛(match)。而东方体育本着"摄生"与"天人合一"的基础思路,发展出了不少内涵深远、动作节奏鲜明、柔合舒展,符合人体生长规律,并注重"内外兼修"的非竞技性(或称实用性)运动。这些差别的产生无疑是相关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倘若深究其作用最直接的成因,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顾全到东西两大运动流派在基本思想与观念上的差异。
1.2.东方体育范畴的实质分析
--朴素自然哲学的人文模型
1.2.1.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史,从文化的归属上看: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进程,由此基础发展出的中国古代体育自然而然也就属于典型的东方体育范畴。中国古代体育总体目标的侧重是''''修''''与''''养''''目的是强身健体,更深层在于''''心性''''(平衡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较典型的有导引术、养生、太极文化、仿生运动几大项。具体的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各个武术流派的内家功法、王阳明主倡的"心斋"教育、华佗的"五禽戏"等,数不胜数。并且在动作结构上讲求两大基本准则:
其一,模仿生物。如各家、各门及各流派的仿生拳术(蛇形、鸡形等)、及导引气功(五禽戏)。
其二,追求平衡、和谐与统一的三为一体。如:在传统体育成分中养生和技击的各家各流派都讲究内外、形神、动静、刚柔等因素内在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纵观中国古代体育如此格局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推动。细心的研究者不难发现中国的古代体育乃至于整个东方体育领域都融入了极强的哲学色彩。从文化的角度来透析中国古代体育实质上是教育实施和礼仪养成?quot;育人场所"。这种"育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种对"客观机能主观意识"双重肯定的人文观念。
1.2.2.较之于西方体育,中国体育的个性特征极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体育原理表述的语句之中直接引入了本民族的基本哲学表述手段。这其中极富代表性的有"道"、"阴阳"、"太极"、"两仪"、"乾坤"等。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体育与中国的医学,文学,诸子百家一样,同属于与哲学因素相互结合综合应用的学科范畴。清代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首先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①"姚本《太极拳谱》的《太极歌》中讲: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②
又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讲:
"吾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③"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则论述中或多或少都有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中,哲学是无所不在的理论基石,也是形成和孕育较鲜明的体育文化的土壤。对中国哲学系统阐述最早的当属商朝的"易学"思想。将天、地、人关系问题一脉相承的论述积淀与凝结构成了中国体育实质的内在基石。由于天、地、人之间变化的关系是以"乾坤"、"阴阳"等易家概念来对应描述的,所以中国传统体育的特色便在于它是以对人进行"系统运动"为基本理念,并注重全面运动的"人文"化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之中,"生生之变"是基本动力因素。"变者,易"、"穷则变,变则通。"④"法象天地……用中无形,体用一焉。"⑤正如《易·系辞下》中提示的"天地之大德曰生。"⑥(解释为天与地它们主要的"德:功用"就是"生"。)什么是"生"呢?"生"就是要"易?动"、要"变?进"、要运动也即是要发展与变化。既然天、地都有运动和变化,那么作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人类则必须与天地相适应、相互和谐。所以就需要遵行"参天地,赞化育"的发展路径。于是乎在对天地之德的适应与追求中,人的准则也与天地之"德"相配。在易学思想的作用下,"与天地之德的呼应"蒙上了古代哲学色彩,被称为"人道"。这种"人道"广泛地应用于政、史、兵、哲、艺、养生(体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并且成为了整个人文范畴的纲领性思想。
1.2.3.《十二庄首》开篇即讲:
"象法天地,园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⑦其中涵盖了天、地、人(即''''人自然系统''''),还包涵有思想内涵成分(即"心"的范式)和变化发展成分(即"生"所涉及的领域)。这充分体现了该思想中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追求和谐发展,更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合";运动中要"合";变化中要"合";形式上要"合";在思想的抽象层面上更要"合";"合"即是合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由于此种原因,"妙变"的思想成为了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指导思想中的"恒易性"加速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体育领域,以儒家思想的出现为历史界标,人们对于体育成分的最终目标也逐渐由注重形式上的身体锻炼进一步升华为''''通过体育达成对思想的教化目标''''。教育巨匠孔子以朴素的系统思想入手,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由于本身的朴素性,使得对概念本身涵盖了施于身和施于心两个方面,继而又由于历史的迁移就诞生了由"体育育体"而至"体育育心"的侧重和转移。"修身"这一倡导就逐渐侧重"养性"并且为之服务。在之后儒学广泛应用的封建社会时期,为人注重的是只重内心境界而轻身心并完的所谓"心学"。在儒学占主导思想的封建社会中体育思想受到了片面教育思想的禁锢,体育对身体的客观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无论是孔子?quot;修身"、还是庄子号召"静坐",都是将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导向了"意念层次"。意念的作用和"修身"的片面使得中国体育如同中国艺术一样是以"意境"、"气势"等抽象概念为标准进行最高级的评价;也才使得中国出现诸如"养意"、"炼气"的独特体育文化走向。
1.2.4.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体育是哲学的具体化和体现,并且时刻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协调,有别于西方体育自我的张扬和与自然背离的抗争精神。中国的体育形式多是以"平和"为主,对运动量的有效性重视程度较高。中国人讲养生,向往于广阔的无限自然中把握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实质和进一步对这种实质的适应及把握。由此而展开,自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体育范畴。这种体育思想在发挥体育功能的同时还在诠释着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系统规律;讲解着万事万物在自然界的相互转化。可以将中国传统体育范畴理解成为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即:"道阴阳五行客观存在人"。
这是以人的运动来模拟自然运动的形式,整个运动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世界观的模型。涵括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体育是华夏民族对自然及宇宙认识过程的记录,它是中国哲学范畴走向具体人格化历程的产物,是向往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对宇宙和自然进行分析综合的"宇宙人生"模型。
1.3.西方体育的实质
--迸发生命的物理模型:
1.3.1.着眼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以古代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体育也在古希腊的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古希腊一方面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另一方面也拥有充足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成果表现于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对这些成果的发现和不断追求使得古希腊人逐渐强化了"力图对抗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那种功能性身体能力的追求。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不断发展和运用之下终于使得物理量发展为体育标定手段;形成以物理量?quot;评价成果和进行分析"为特点的西方体育范畴。这其中也包括以人体生理解剖为依据,附以身体形态发展并提高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竞技运动。从以上的简述中可以看出西方体育是在其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
英国哲学家B·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首章的开篇即讲道:"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以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⑧的确,以一个生存于欧洲南方极偏地域的希腊民族,在公元前7至5世纪时仅用200多年便赶超了古埃圾和古巴比伦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这种飞跃产生的原因何在?在希腊兴起的历史背景中,有一种文化现象光茫夺目,那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伟大创举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项盛会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拥有过的独立体育概念范畴,是一个高级的文化形态。虽然只凭这一闪光点来解释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显得苍白。但是,从思想的层次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它确是一剂文明进步强心剂"。古奥运会的出现极有针对的揭示了当时希腊已然高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力量"。并且追求的是解放人类本望和以此升华出的对生物道德的发展尺度。这有别于中国古代人自然"系统本位,而是另一种文明特有的"人性本位"思想。一种象征战胜与超越、征服与统率的精神意志。"人性本位"是西方独特价值取向的最高层反映,更是一种有别于东方民族意识模式的"力量追求"。
1.3.2.与东方相同的是,西方也有过崇拜现象。并且其中有些成份在经过历史淘洗之后,以一种"伪装"的变迁仍存于现代人类意识之中,体育恰是其中之一。海洋文明之初,面对"莫测凶险的"自然环境没有独立健全的自我力量便无法生存。对生存的渴望便将自我建立于"力"的崇拜之上,形成对力量的崇尚--"我即力量,力即自我"。从闻名于世?quot;希腊雕塑"可以想见:完美而全能的力感是深为古希腊人所向往的。这种艺术形式即可以视作古希腊对力膜拜的图腾,也可以看作是力量与英雄的象征。而这种将雕塑用作追求目标象征物的行为在人们心中深层的涵义也就不言而自明,其涵义实质上就是:"本望通过共识约定的规范来达到欲望目标。
为途径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在这种原则的规范过程中,社会的合力得以凝聚。体育充当了希腊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尖兵,架起了希腊历史的柜架轴心和支点。把古希腊历史源流及《西方文明史》的相关论述综合一起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推论:"西方文明源于体育,体育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与动力"。纵观欧洲文明史,可以肯定,没有古希腊就没有现代奥林匹克,也就没有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发达与进化,完全得益于古希腊人提倡的"公平竞争"(fairplay)原则所开辟的自由发展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在古代,近代或现代社会形态中,这一朴素思想仍在充当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核心。
1.3.3.来专门分析一下西方体育的内容,无论是其运动形式,还是基本理论乃至专业术语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规范的物理学内容。
A:首先,西方体育是物理性质的体育。西方文化体系崇尚科学与实践,在古希腊不仅有体育的兴盛更有科学的高度发达。与"体育是崇尚力量的公平竞争"相类似,科学的发达表现于数学的精确与物理学的直观。古希腊社会中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中国的"哲学思想教育"三位一体,而是以思想家兼自然科学家身份出现,具体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如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历史名人。西方对体育的贡献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的身体结构和物理运动。罗素曾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说过对于企图对运动作出科学解说的希腊人来说……看来只有两类现象才是重要的,即动物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⑩又说:"在近代科学家看来,动物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致的、具有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的机械;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包含着动物与机械之间的表面鸿沟的缩小。但在希腊人看来,则把显然是无生命的运动同化在动物的运动里面,却似乎更自然。"⑾由此可见将人的运动"物理化"和自然界的运动"人性化"。就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运动现象钻研的主流。在今天的语言表述中仍有这方面的痕迹。如,体育(physicaleducation)的含义是"身体的(物理学)教育"。由此可见西方体育至今还在秉乘古希腊所倡导的将运动物理化和将自然运动人性化的遗志。物理性质的西方体育由其发展历程的必然性出发,使得其对肢体运动和发展采取严密的科学约束;更使得其通过调节某些物理指标进行训练。如西方体育中以增强力量和改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时至近代则更进而推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发展原则,将人体机能置于高速且剧烈的运动激化状态。在运动量上明显有别于东方,以无氧供能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展示人的运动潜能和运动天分,突出自我展示的激昂意志,在运动中向自然挑战,以运动形式来完成个性的张扬。
B:其次,绝大多数西方体育的最终测评结果是物理学的范畴。通过对西方体育项目及构成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球类和户外运动四大项。这其中以田径为最基本的项目,也还是当今西方体育的擅长,是其传统的优势项目。田径中田赛的衡量、评价是以高度和远度为标准,相对地径赛各项瞄准的是速度。体操类的竞赛虽无法以一元观点评论,但是各种动作的基础环节还是属于物理学的转动和位置移动。球类虽是一种综合性的项目,有田径范畴的运动形式又有体操范畴的基本移动和位移,但其最终仍是以特定动作完成的频度效果来评价胜利与否。不难看出,西方体育的体系中除了部分综合项目(如球类)以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最终评价都是以纯粹的物理量来标定。部分球类虽无明显的物理属性,但是对其运动形式的描记及执行却是物理概念相互交叉与综合协作的过程。再看西方体育的基本术语,基本质是物理范畴的应用,与早期希腊体育的发源相同--对运动的描述、记录、比较都以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比如成绩评价中运用速度、远度、高度;训练过程采用强度、频度、周期等;对技术环节的描述用频率,幅度、节奏等物理概念都属同类。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于世,早期是数学应用、而后是数学和物理学并用。这些基础学科的繁荣将体育从单纯的社会文化范畴引向了科学及其应用的领域。西方体育在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同时不断结合与促进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一进程中到处渗透着体育对文明的激发和文明对体育的仰仗。
1.3.4.西方体育无论是古代的"以物理概念来描记和评价",还是近代流行的"用科学思维配以科学应用来重塑体育",乃至于今日新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下将尖端科技应用于体育,作用于运动员创造那史诗般运动成绩;我们可以肯定:"西方体育的精神实质没有变,那就是对生命的张扬和对人体的物理手段造就?quot;夸大一点来讲述,西方在科学观,物理观的影响下;在对自然进行的挑战之中,将生命逐渐向机械看齐。在西方体育观中生命就是有待科学手段开启的物理模型。这与东方体育那种"宇宙人生"效法、协调、均衡直至自然发展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
2.对东西方体育实质的分析评价与讨论
2.1.东西方体育显然是两个发展方向不同的体系。从运动的目的上看:东方主要是将人视为运动的主体,针对的是人本位"修身养性"以期达到内部完善,进而"身心合一"、"回归自然。"西方则将运动技术技能视作主体目标,单纯追求运动本身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并不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内部完善。
2.1.1.从运动的根据上看:东方以"宇宙人生"系统观为蓝本,追求"天人合一"和"物我一体"的哲学思维模式;而西方则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相融合,推崇科学思维模式,将模式的内涵认作主体。
2.1.2.再从体育具体的形式上看:东方是以诸如"内外相合"、"物我一贯"、"左右相应"、"上下相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见长。西方所强调和追求的是动作技术的完整性与身体机能的相互协调。具体体现为对专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投入全部的精力。
2.1.3.从运动负荷来分析:东方体育本着"修"与"养"的哲学精神,力求将负荷控制在有针对性且适中的"度"内。在运动实践中讲究:时刻有度,阶段有度,配合有度等诸多方面的量。西方体育以科学思维作指导,讲求的是"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相较,西方体育容易形成运动的激化,造成人体自身平衡的破坏,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因素。
2.1.4.从运动术语运用上来比较,二者各具特色;西方均采取统一用语,且极重视物理概念,如"强度、密度、周期、频率、力量、轨迹"等等。反观东方则用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相济、相生等明显带有朴素哲学味道的概念来标记体育。
2.1.5.对于运动结果的评价,西方注重于标定运动结果的物理量进行数据比较。东方侧重的是参与者自身的运动满足和"身体心理精神"三者的协调完善。
2.2.在肯定东、西方体育实质上存在差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二者源起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二者各自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有其合理性,正由于合理性的佑护,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们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发展的轨迹不同所以不可能用某个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发达,更无法指评孰优孰劣。尽管如此,深思二者的实质与内涵之后即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东方讲人文思想,西方讲求科学,二者相合,各自取长补短,会使东方体育增加科学依据的证实,也会使西方体育增添浓厚的人文底蕴,这无疑是当今世界体育求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2.2.1.东方体育强调"修养生息",注重调养人性。将体育作为练习者自我(主体)协调与整体发展的阶梯,发展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统一。正如钱学森同志讲的"人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巨系统……西医把人体分解成若干系统,系统又分器官……用这种还原和分解的方法固然需要,但未免太简单化了。⑿"西方的体育在结构划分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其立足于技术,展开又分为:基本技术、基本环节、基本细节,而缺乏"系统理念"。对成绩追求易造成功能失调使人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若缺乏正确引导,极易造成人体不可逆转的器质性损伤。运动医疗与保建康复学科在西方的发达不正是这种危害长期存在的有力证据吗?可见西方体育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物理的机械范畴,以其用作提高人体机能是可行的,而用于促进健康和缓解疲劳是不足取的。东方体育强调身与心协调的系统观及对"天人合一"的宏观追求恰将体育的保健康复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再者"天人合一"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宏观上的持续性,故此在应用层次上应视其为保健体育和休闲体育思想髓质的构成。
2.2.2.但是东方体育不像西方体育有明确规定和科学理论的证实,而是建构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健身娱乐活动,因而不易广泛开展,又由于东方体育在长期发展中与文化并进,所以不同文化的底蕴无法理解东方体育,这也是其不易跨文化领域开展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体育领域要求有科学的实证与标准及客观的评价。因而致使中国、乃至于整个东方文化地域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世界范围开展,无法登世界体坛的大雅之堂。这一实际情况闲置了东方体育对人体全面系统发展的功能和东方朴素的自然哲学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两难的处境。将东方体育推入世界,当前主要是指西方体育占主导的格局之中,发挥其功能则会对人类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尤其是世界范畴的文化大融合。
3.小结:
3.1.由于东西方体育产生的历史底蕴不同所以导致二者的巨大差异:东方为"朴素自然哲学下的人文体育模型"。西方为"超越生命的展示模式"。
区域“软实力”是“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合。这种‘软''''的力量能够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提升本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人文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个性和魅力的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是环境中的“软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总会受到投资者的眷顾,形成地方的软实力。人文环境主要包括人文学科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等。在这里我们只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状况进行简述。
2内蒙古人文环境现状分析
2.1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
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是该地区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产物。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民族是逐水草而动的民族,逐水草而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①在自然观中,崇尚“天人合一”,追求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崇尚自然、赞美自然、适从自然、保护和管理自然,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体价值和个性的社会机制,崇尚英雄,追求无约束的自由生活;③发展观上,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提倡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同时,由于在草原广阔空间中生活,使其文化具有开放、吸纳、融合与创新特性。主张与外界建立广泛的交流与联系,吸纳多种文化为己所用,并使其成为自己逐渐强大动力;④道德观上注重恪守诚信,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正在受到剧烈冲击。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愈来愈复杂,在现代社会中,物质财富尚不完全充分、科技水平有待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选择和评判就会受到物质反向影响,出现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急功近利的价值趋向,从而造精神在一定层面上缺失,影响了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创新科技的推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要想提高综合竞争力,就需要在观念、知识、科技、体制、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创新过程又是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的过程,是人的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传承与超越传统文化。反之,就会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结构失衡,就会影响到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的竞争能力。
2.2居民的收入
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居住环境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GDP增长连续九年处在全国前例,但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却位居全国的中位,2010年在全国的排位也有所下降,位于第15位。同发达省区相比,收入差距很大,从农牧民收入来看,同上海相比是1∶2.49,相差8216元。从区内看,区域和城乡的收入差距也很大,呼、包、鄂三市收入是兴安盟的2倍多;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纯收入之间的比为3.2∶1;牧民的收入低于农民收入,牧区逐渐成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从行业看,的采矿业、烟草、金融、航空、电力和电信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垄断行业的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收入的差距,必然影响着居民在教育、医疗、子女就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影响着社会结构形态及其变迁,引发出许多新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给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人文环境的宜居性。
2.3文化
从文化资源来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乌桓、柔然、敕勒、回鹘、鲜卑、匈奴、突厥、契丹、女贞和蒙古等十多个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如:大窑文化、夏家店文化、红山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匈奴文化、蒙元文化、和秦直道文化等等。在这众多的遗存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文化遗产堪称亚洲之最;长城遗存,其长度和跨越的历史年代,居全国之首;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的数量和艺术价值也是全国之最。现已发现各类文化不可移动文物点21000余处,其中新发现12000余处,馆藏一级文物1500多件,二三级文物1.1万多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2个,国家级的49个,自治区级的251个,26位民族民间艺术家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外,还有神秘庄严的宗教文化,淳厚质朴的民风,异彩缤纷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声乐,柔美奔放的民族舞蹈,斑谰多姿民族体育;以及以优质的天然草场、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使之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区。现有自然保护区18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有23处。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内蒙古浩繁博大的文化宝库。从文化产业来看,产业结构不优,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不足6万人,从业人员数量居全国第24位,占全国的1.01%,占全区就业人口的0.5%;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全国第26位,占全国的1.01%;资产拥有量居第27位,占全国的0.42%;年营业收入居第24位,占全国的0.49%。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08%,不仅远低于发达省市5%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而鄂尔多斯文化产业产值却占到GDP的2.5%,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文化产业中,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及产值所占比重过大,非公有制企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少。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产值就超过50%;而软件业、会展业、现代传媒业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动漫、创意等高端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一些盟市旗县文化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项目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产品内容单一、高度同化、产品粗糙,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上获得一定份额;再加上体制和缺少高端文化创意人才。这就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很难有效转化成文化竞争优势。
2.4科技
科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文环境的积极力量,也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了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体水平排在全国第23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排在全国第14位,已经进入全国中等水平。到2010年底,共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家,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共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家;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企业研发中心69家。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89.8亿元,同比增长37.03%,占自治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4%。高新技术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新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稀土及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民生科技第七大领域,实现了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如:在新能源方面: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领域突破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使风电国产化率达到了85%以上,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光伏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生物质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再如: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试验成功,取得重要技术成果4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1项;首创世界最大的3.6万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垂直挤压机再创辉煌,并使该技术成功地走向产业化;包钢重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发展中的不足。从R&D投入经费现状来看,区科技投入仍然不够多,2005年~2009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分别为0.30%、0.34%、0.40%、0.44%、0.54%。依据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研发经费占GDP不到1%的国家和地区,缺乏创新能力;在1%~2%之间的国家和地区,会有所作为;大于2%的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强。因此,区现在还是一个非常缺乏创新能力的地区。2007年政府制定了“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的政策目标。但2010年已经过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规定的一半。如此缓慢的速度,到2020年很难实现2.5%的政策目标。也就是说,按照现在科技投入的状况,到2020年也很难成为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从科技在全国和西部的相关排位来看,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21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标列全国第24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排在全国第25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标排在全国第28位;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量和授权专利量,都位于西部的第8位;签订各类技术合同,位于西部的第4位。这些都说明了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还很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有逐步缩小的趋势;科技本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不能充分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2.5教育
从教育投入来看,“十七大”之后,按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积极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教育投入,使其增长大幅度提高,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攀升。到了2009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已达到1096.09元,已排在全国的第8位;2010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1356.28元,位次还会有所提升。教育投入的加大,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了37.14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14.0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3.47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18.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94%,比“十五”末提高7.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7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6.26%,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73%,都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每十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1020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512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92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高出6405人、1365人和4420人;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1278人、1093人和430人。在看到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2010年为最高,分别达到14.40%和2.82%,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不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同发达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素质偏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缺乏学术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89.62%;初中专任教师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比例71.3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07%,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学历合格率93.94%。全区专任教师中各级骨干教师近1400人,只占专任教师的31.8%。③中、小学建网学校比例偏低。2009年小学建网学校只有8.03%,位于西部的第5位,全国的第20位;中学建网学校只有15.14%,位于西部的第9位,全国的29位。④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全区大部分旗县“两基”达标水平偏低,旗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某些重要生均值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⑤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质量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两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等科研硬指标总体都处在较低水平,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成果不多、转化率较低。⑦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不足,是制约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影响人文环境建设和“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2.6人才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状况有所改善,但人才滞后仍然是发展中的软瓶颈。2004年之后,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先后实施“666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工程”、“511人才培养工程”、“333人才引进工程”、“新世纪321人才选拔工程”、“院士引进与培养工程”、“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培养工程”、“草原英才工程”等一系列聚才引智项目,并逐步探索出了刚性、柔性和弹性3种引才引智方式;形成了政府参与、产学研联盟、中介机构介入、企业自发、搭建平台五种人才引进模式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创业人才3种培养模式;建立了引才、用才工作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大中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设立人才储备周转编制,采取“借脑引智”、引进“候鸟型”人才等柔性储备机制,实现为用而储,储用结合,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连续性。到2008年,人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才流入与流出比为4∶1。到2010年,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较2003年增长76%;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960人,比2003年增长1.5倍;全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占33%,较2003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5人,排在全国第7位;全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从区外引进人才2246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1222人,占引进人才的49.95%;76家自治区重点企业从区外引进从业人员5428人。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来讲,差距还很大。人才总体水平还处在全国后列,据相关统计,各类人才总数占全区人口总量比重为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3个百分点,人才综合竞争力为全国第25位,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为全国第26位。而且85%的人才集中在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基层、发展一线和一些重点领域人才短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日益突现;另一方面,高技能产业工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已成为现实人才的突出问题。
3对策和建议
3.1培育人文精神,推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
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培育人文精神,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选择。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标志。它的本质在于对于精神境界的真善美和德慧双修的追求,它是通过人们的思想言行、智慧力量、情感意志和心理等表现出来,它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它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承认与尊重,并强调在社会整体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培育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是统一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劳动者在良好社会氛围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培育人文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弘扬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核心价值理念,用人文精神培养公民意识,规范公民的行为,讲诚信、讲创新、讲奋进,使人文精神成为维系居民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同时,要提升地域的文化品位。总结地域内的文化特质,提炼文化精神,集聚文化力量,尊重地域的差异,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地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而营造出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塑造地域人文形象,增强地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扩大的影响力,从而提升的“软实力”。
3.2加大财政支出向民生方面倾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只有加大财政对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实现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的基本平衡,才可以弥补多年来在民生领域的欠账。
3.2.1要加大收入在财政支出的比例。要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改变财政收入增速远远高于个人收入增速状况。要藏富于民,要用GDP的增长来推高民众的幸福指数,让居民收入、幸福感与GDP的增速获得同步提升。同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差距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收入的差距也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2007年贫富差距指数就达到了0.44,如果继续扩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要发挥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实施合理的政策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以拉动社会需求。只有缩小收入差距,让居民的腰包鼓起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居民才会有幸福感,区域经济才能更加稳定健康增长,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和公平。
3.2.2加大科技的投入,培育创新人才,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投入,加大技术引进与消化以及创新经费的投入比例,优化创新环境。通过科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在新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稀土及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民生科技等领域,逐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3加大教育和人才方面的投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人才强区”的发展理念,要充分认识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政府服务于人才工作的自觉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教育、人才的投入,为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资金保障,并通过建立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和投入持续增长监督机制,来保障教育经费的逐年递增,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多样化人才需要与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素质;加强基层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2.4加大文化的投入。政府应当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政策的研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增进居民的精神幸福。
3.3更新发展观念,将文化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成竞争优势
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发展观念,将文化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成文化竞争优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3.1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文化建设的现状是: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与文化产业的经营性并存。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就要以政府为主导,改革管理体制,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主导,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产业谋划、项目引进、资源整合等方面,打破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在产业集群的培育方面,尤其要吸收工业、商业领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以改革的途径,推动文化优势项目的集聚与发展,从而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