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

第1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超声 前列腺钙化灶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50岁以后的老年男性【1】,临床表现多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排尿费力,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对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治疗,部分严重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这就使得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显得极为重要,尽早的发现和治疗对患者有着积极作用,甚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而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手段为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有着绝对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临床确诊为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年龄55-70岁,平均63岁,对照组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常规体检前列腺正常男性100例,年龄55-70岁,平均62岁。

1.2仪器与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至耻骨联合,使用GE730高分辨率彩超,凸阵探头,频率3.5-5MHz,经腹部分别对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与100例正常前列腺男性进行扫查,并分别记录两组中发现前列腺钙化灶的病例数目及每个病例中发现钙化灶的数量。

2 结果

前列腺钙化的声像图表现:多为单发强回声光团,其后方多无明显的声衰减或有不明显的声衰减信号,形态较规则,多发生在前列腺的内腺与外腺之间【2】。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发现钙化灶者82例,其中钙化灶数量122个,大小0.3-1-2cm,平均0.7cm。100例前列正常男性中发现钙化灶者18例,其中钙化灶数量26个,大小0.3-0.7cm,平均0.5cm。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钙化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男性,同时发现,前列腺增生患者形成钙化灶的大小大于正常男性前列腺的钙化灶。

3 讨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简称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病理上是前列腺细胞的增多,男性自35岁以上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公认的是老龄和有功能的是发病基础,两者缺一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睾酮、双氢睾酮一级雌激素的改变和失去平衡依然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病因。前列腺增生多发生在移行带区,主要是移行带的尿道周围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理增生的严重程度,与临床尿路梗阻表现并非平行,可能很不一致【3】。

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超声检查表现主要是前列腺各径线测值增大,尤其以前后径明显,并向膀胱腔内隆起,重度前列腺增生时,腺瘤可以部分甚至大部突入膀胱腔,可给人以膀胱肿瘤的假象。前列腺增生时,增大的内腺与外腺相比,通常回声相对较低。当梗阻长期存在时,还可继发引起膀胱壁的代偿性肥厚,黏膜面出现不规则改变,表现为多数性小凹陷及其周边隆起,代表假憩室和小梁结构。在前列腺患者中还会发现膀胱结石,表现为膀胱腔内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并可随的改变移动。

目前超声诊断前列腺增生,主要还是以前列腺径线的增大为诊断依据,而对于肥胖患者及腹腔气体干扰大的患者,因为前列腺的边界显示欠清,会影响径线测量的准确性,这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中通过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及前列腺正常者腺体内钙化的情况作对比,发现前列腺钙化和前列腺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现前列腺内的钙化对诊断前列腺增生有着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相应的诊断依据,可以提高超声诊断前列腺增生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2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众所周知,肝脏有很多的检查死角,成为超声检查的盲区,如肺和骨所掩盖处、肝右前上段及右后上段的膈顶部、左外叶外侧角区、沿肝脏表面的肋骨下区等部位,只有极其细致的检查,配合精巧的手法才能尽可能的显示清楚这些部位。

肝左叶扫查时,瞩患者深吸气,可以尽量使肝下移,更接近体表,而显示清楚,操作者探头垂直体表,平行扫查至外侧角肝脏消失的位置。对于肥胖体型,可以采取肋间斜切的方法,自下而上逐个肋间连续扫查,注意不要做跳跃式扫查,探头可在肋间隙做扇形扫查,可以避开肋骨,这样不容易遗漏病变。

肝膈顶部扫查时,一般让患者深吸气,让肝脏下移,然后探头尽量上翘,当然肥胖患者或因肺气干扰会显示更差,这时让患者深呼气,把气全部吐干净,然后屏气扫查,横扫时沿着肋间隙逐个缓慢扫查,并且不断摆动探头的角度由肋缘向右上方腋前线扫查,平卧位扫查时,在横切肾脏时探头尽量上翘,甚至与腹壁平行,当然在右侧肋缘下也行,可采取多种,肝脏因重力作用产生移位,可采用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种斜位、还有站立位等等。

因患者个体差异,肥胖者探头可适当加压,体型消瘦者探头只能轻放体表,不可加压,否则肝表面的病变被压瘪不易显示,当然超声仪器的调节及探头的选择也很重要。

在扫查肝脏的同时,胆囊是必备检查的。除了胆囊先天性变异、形态及位置的改变,正常胆囊的检查必须禁食8小时以上,超声检查应在胃肠及胆道X线造影之前或钡餐检查3天之后,胆囊底、胆囊颈部及胆囊管是超声检查者易遗漏或不易检查的部位,扫查胆囊时,需清楚显示完整的胆囊(即胆囊底至胆囊颈),胆囊底及胆囊颈部有时有皱折,需注意是否有结石或病变,胆囊管是操作者不易检查部位,胆囊肿大积液,在排除胆囊颈病变后,胆囊管病变不能排除,在多角度变换探头及变换后仍无法显示胆囊管,应建议复查或CT检查。

胆总管长4~8cm,正常肝门部胆总管易显示,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及下方不易显示,当胆总管内径扩张,疑下方有病变时,由于胃、十二指肠气体干扰,常显示不清。我们可以给患者饮适当的水,变换,仍无法显示,可建议CT检查。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前方有胃区气体干扰,需禁食4~6小时以上,由于胰腺形态有多种,需完整显示胰腺外形,在上腹正中水平将探头向左上倾斜,与水平线成10°~30°夹角扫查,前方有胃区气体,后方有腹膜后大血管标志,易辨认。注意胰头及胰尾部赘生性肿块。由于胃区气体较多,胰腺显示不清,在患者情况允许下,可适当饮水后,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检查,可清楚显示胰腺。

脾脏的扫查,有时受胸腔气体干扰,不易完整显示。尤其是脾外伤应仔细扫查,即使急诊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亦不易过早结论,应进行动态观察,定期随访,以免漏诊,延误病情。

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也是临床常规检查的部位。肾脏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仍以空腹为好,需注意多切面、仔细扫查,肾包膜外的肿块才不易漏诊。输尿管检查,需适度充盈膀胱,肾积水时,输尿管上段及膀胱开口处易显示,输尿管髂血管处不易显示,尤其是体型肥胖者及胃肠气体较多者,可让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后复查,仍显示不清,可建议患者做X线、尿路造影和MRI检查。

膀胱检查,膀胱顶部、三角区、侧壁的小肿瘤可能显示不清,应尽可能多切面、多角度仔细扫查,以免遗漏。耻骨上膀胱区由低到高横切,由中线向两侧纵切进行系列扫查。前列腺扫查首选经直肠检查,可更清晰显示前列腺病变,也可解决患者憋尿的痛苦,部分患者腹壁脂肪较厚,也不利前列腺经腹部扫查。

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妇科疾病必须检查部位,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更完善解决妇科问题。如浆膜下子宫肌瘤及附件囊肿位置较高者经腹部超声仔细检查不易遗漏,而子宫内膜病变、宫颈管病变、未破裂的异位妊娠等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更清晰。因此妇科超声,只要患者条件允许,最好二者联合检查,可避免漏诊。

产科超声受被检者各种因素、以及胎儿、羊水、胎儿活动、胎儿骨骼声影等多因素影响,许多器官或部位可能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超声显像也不可能将胎儿的所有结构显示出来。尽管超声检查能发现胎儿畸形,但不能检出所有的胎儿畸形,很多时候是检查胎儿生长发育。目前我们只能进行产科常规超声检查,了解胎盘、羊水及进行胎儿生长发育评估,对胎儿畸形进行初筛、疑有异常者,应建议孕妇进行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筛查卫生部规定的六种严重致死性畸形,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疑异常者应建议孕妇去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院确诊。

超声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医师必须尊重事实,以图为本,实事求是,密切结合临床,从而更完善服务于临床各个领域。超声检查尽管存在一定的盲区,但仍为临床诊断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辅助检查之一。

参考文献

第3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膀胱;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53-01

本文对2000年10月~2011年9月间门诊及住院患者65例膀胱疾病的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28例经膀胱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男43例,女22例,年龄7岁-81岁。分别为腹痛、尿频、尿急、血尿及排尿困难等症状。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亚当黑白超及阿洛卡SSD-5000彩超,凸阵探头,频率3.5 MHz,膀胱适度充盈后,取平卧位,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做纵、横、斜扫查,必要时改变如侧卧位、俯卧位,发现异常即摄片记录,并记录肿瘤的数目、生长部位、大小等。

2结果

65例中,膀胱肿瘤18例,手术病理证实。一例左侧壁弥漫性增厚误诊为膀胱炎,治疗一周后无变化,CDFI发现数支条状血流,后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弥漫性NHL,侵透肌层;一例表面呈弧形强回声误诊为膀胱结石,术后病理为移行细胞癌;结石15例,一例多发结石合并肿瘤漏诊。膀胱炎6例,一例膀胱壁外3*4cm肿物,向膀胱腔内突出,误诊为膀胱肿瘤,手术切开后为脓液,病例为腺性膀胱炎。膀胱嵴梁化13 例,(合并憩室3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所致8例,前列腺横径4.5-6.5cm。女性膀胱颈肥厚所致2例,横径2.5-4.5cm。神经源性膀胱3例。憩室3例,一例单发,2例多发。其中2例合并结石,1例合并肿瘤。脐尿管癌3例,男2例,女1例。脐尿管囊肿4例,女3例,男1例。脐尿管瘘1例,男性。膀胱异物2例,1例为曲别针,1例为异位节育器。膀胱内血块2例,2例均有肾挫伤史,1例疑似肿瘤,膀胱镜证实为血肿。尿道肿瘤1例。

3 讨论

在膀胱适度充盈状态下,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膀胱壁的结构和膀胱内占位的囊实性,借助于改变可以观察病变是否移动,观察病变对膀胱壁的浸润程度、层次情况。CDFI可以根据实性占位的血供情况、频谱、流速初步判断良恶性。膀胱疾病在临床较为多见,常见病因有结石、肿瘤、炎症和异物等。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居多。绝大多数为恶性,以移行上皮细胞癌常见。良性者以状瘤常见。相当部分组织学上的良性状瘤,性质上却是恶性的,因此,有人将状瘤叫做状癌 级[1]。当膀胱内发生肿瘤时,声像图上不仅可以看到突入膀胱内的肿瘤,还可以显示出瘤体大小及壁内的范围[2]。通过纵横斜切面的扫查,膀胱各个壁的病变均可较清晰显示。

膀胱肿瘤多数向腔内生长,表面高低不平,多为广基底,少数狭基底,由于肿瘤有向壁内浸润生长的倾向,常引起膀胱壁局限性增厚。临床症状大多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间歇性或持续性;有的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有无症状偶然发现的。超声表现:膀胱内壁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略强回声结节,状或菜花状,基底宽或窄,内回声多均质,部分结节表面可有钙化而伴声影。局部膀胱壁层次清或不清,甚至连续性中断突向腔外。肿瘤累及输尿管开口时,可引起同侧肾及输尿管积水。CDFI:瘤体内可见簇状、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及低阻动脉血流频谱[1]。

膀胱炎是泌尿系的常见病。李吉昌等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特异性如结核性膀胱炎,非特异性膀胱炎又分为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气性膀胱炎等类型[1]。又将其中的腺性膀胱炎分为三型:一、结节隆起型 :形态不规则,内呈高回声,基底部小于结节长径。二、局部增厚型:范围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增厚,表面不平整,呈锯齿状,基底部宽于突起处。三、内壁全部显著增厚,膀胱腔匀称性变小[3]。膀胱炎的患者均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彩超检查膀胱外侧壁清晰光滑,内侧壁广泛性出现明显不规则增厚、毛糙,CDFI显示有动脉血流信号,治疗后症状消失,内壁正常。

浸润型膀胱肿瘤与腺性膀胱炎鉴别 腺性膀胱炎表现为局部或全部壁不同程度增厚,边界清晰,病变局限于粘膜,肌层及浆膜层完好无损。增厚的基底宽于突起处。而浸润型膀胱肿瘤的壁层次不连续或中断,甚至突向膀胱壁外。

膀胱结石多见于男性,由肾、输尿管结石下降至膀胱造成。病人常出现腹痛、尿频、尿急、血尿。超声声像图特征:在膀胱液性暗区内可见一枚或多枚强回声光团,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后伴明显声影。光团可随改变而向重力方向移动。

膀胱异物大多数由患者本人逆行放入,个别系医源性误放。彩超检查可见膀胱内异常回声,本组1例膀胱异物为21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追问病史本人曾自行放入曲别针。1例为异位节育器,穿透子宫前壁顿于膀胱壁。

膀胱憩室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临床上所见大多数为后天性膀胱憩室,主要是下尿路梗阻疾病引起,憩室可大可小。本组3例膀胱憩室患者均有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的症状。声像图表现:膀胱内壁毛糙,局部膀胱壁中断其后方出现一袋状无回声区,向外突出,有一开口与膀胱相通。嘱病人排尿后再次检查,膀胱后方无回声区明显缩小。2例合并结石,1例合并肿瘤。1例单发,2例多发憩室。

膀胱嵴梁化13 例,声像图表现为膀胱内壁增厚而高低不平,形成小梁小房样结构。合并憩室3 例,其中男性前列腺增生所致8例,前列腺横径4.5-6.5cm。女性膀胱颈肥厚所致2例,横径2.5-4..5cm。有明确的排尿困难史及尿路梗阻原因声像图。神经源性膀胱3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尿失禁病史。

脐尿管癌3例,均病理证实。2例腹痛,1例血尿。表现为膀胱前壁、顶壁实性、囊实性回声,突入膀胱内的呈高回声。CDFI于实性回声内见血流信号。脐尿管囊肿多无明显症状,超声表现为脐下正中腹壁深部可见梭形、圆形无回声区,位于脐与膀胱之间。囊腔感染时,显示密集的点状回声。脐尿管瘘有脐部溢液症状,特别是膀胱充盈时明显。超声表现为膀胱充盈后脐与膀胱之间见管状通道,加压后有液体自脐部流出。

脐尿管癌与膀胱癌的鉴别:脐尿管癌局限于膀胱顶部前壁,而膀胱癌多发生在侧壁、后壁。前者多合并膀胱炎,肿瘤浸润膀胱肌层或穿透膀胱壁,而与肿瘤邻近的粘膜多正常。

膀胱内血块超声表现为膀胱内絮状、片状实性中低回声,随改变而移动变形。本组有一例回声略高,位置固定,有血尿史,疑肿瘤,膀胱镜证实为陈旧性血肿。

本组一例尿道肿瘤,女,56岁。排尿困难就诊。超声检查示尿道内口处实性中低回声,表面光滑,上向膀胱腔内突出,下延续至尿道内。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

综上所述,彩超检查对诊断膀胱内异常回声可从内部结构、大小、与膀胱整体的联系上进行无创、实时、连续多切面和立体观察,对病变的囊实性能够明确判断,对膀胱疾病的良、恶性诊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超声检查对诊断膀胱疾病起到重要意义。超声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肿瘤及瘤体数目的观察,其准确率不及膀胱镜。而膀胱镜则只能观察到突入膀胱内的瘤体,看不到膀胱壁内的瘤体[4]。因而超声检查与膀胱镜可以互补。超声为无痛、无创性检查,且可反复扫查,对尿道狭窄和严重心肾功能不全不宜做膀胱镜检查的患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超声因其无痛、无创、价格低廉、可反复检查而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的青睐,成为膀胱疾病检查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吉昌.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9~205

[2]颜明.膀胱肿瘤21例超声显像观察.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5,2:88

[3]李吉昌,于国放,戴晓华等.超声对腺性膀胱炎诊断与分型价值的探讨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8):463-464

第4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超声诊断 伪像 意义

一、概述

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B超作为安全无辐射有价值的临床辅助检查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体格检查及临床疾病的诊断。但在超声成像中,会出现多种伪像。伪像是一种附加的、缺失的、扭曲的图像,它与正在检查部位中的真实图像不一致。伪像是由于图像扭曲和衰减造成的。而不是扫查部位的直接回声。形成伪像的原因有很多,认识它很重要,因为它能误导诊断。一些伪像可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被人们利用。本文通过学习超声成像的四种常见病例,囊肿,结石、钙化灶,球状肿瘤及宫内节育器等的超声伪像声像图表现,以探讨超声伪像在超声诊断中的利用价值。

二、超声的对象与操作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经CT、放射或经手术等确诊的33例2010年至2011年患者。其中肝、肾等囊肿病例12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9例;肝内球状肿瘤15例;宫内节育环检查者8例。

(二)、仪器与方法

所用超声仪器包括岛津SDU 450XL黑白全数字超声诊断仪、PHILIPS HD11彩超仪,探头频率3.0~5.5MHz。胆囊结石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上午检查,以保证胆囊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检查膀胱及子宫附件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mL,使膀胱中度充盈。所有检查者均经腹部检查,发现病灶后实时调节增益及聚焦,行多切面扫查,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观察病灶的回声及其特点。

三、超声结果

12例肝脏、肾脏的囊肿声像图特征表现为无回声,后方声增强。9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胆囊及膀胱结石患者,结石均可随改变而移动,部分胆囊及膀胱炎病例附壁结石因炎症粘连未见移动。肝内球状肿瘤15例(包括囊性及实质性)表现有边缘声影特征。8例金属类宫内节育环检查者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彗尾征。

四、评论

超声伪像或称伪差(artifact)是指超声技术显示的断面图像,包括二维或三维超声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显示,与相应的解剖断面或血流的流动轨迹图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超声图像信息的增多、减少或失真。

(一)、后方回声增强(enhancement of behine echo)在单次扫查成像中,当前方的病灶或器官的声衰减甚小时,其后方回声强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出现本伪像是要求其后方必须有足够的散射体存在。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鉴别液性与实质性。一般来说对于肝、肾或前列腺等内的直径在10mm以上较大的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不难作出诊断,但对于较小的直径在10~5mm以下较小的囊肿,特别是肝包膜下距离探头较近的近场小囊肿,超声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囊肿后方声增强伪像,而不是囊肿本身。本组所检查小囊肿病例均先根据出现的后方声增强伪像,然后调节聚焦及增益,多切面扫查,不难发现病灶性质,。

(二)、声影(acoustic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成像中,由于前方有强反射或声衰减很大的物质存在,以致在其后方出现声线不能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在该区域内检测不到回声,紧随强回声的后方出现纵向条状无回声区,称为声影。检查中声影的出现对于结石、钙化灶和骨骼的存在,特别是胆囊或肾内小结石的诊断更有价值。本组胆囊内泥沙样结石的检查中,首先发现的也是胆囊后方的声影伪像,然后是胆囊内的细小光点群回声。根据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然后多检查发现随改变移动,从而对结石作出诊断。

(三)、折射声影(refractive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中,超声从低声速介质进入高声速介质,在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以致其后方出现声影。见于球形结构的两侧后方或器官的两侧边缘,呈细狭纵向条状无回声区。折射声影又称折射效(refractiveeffect)、边界效应(side effct)或边缘声影(edge shadow)等。肝内球状囊性及实质性肿块在检查中均可发现边缘声影伪像。以此可与肝硬化结节、血管瘤以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四)、多次内部混响(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在靶内来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本组5例宫内金属节育器检查者均依据强回声伴彗尾征来识别。以此可区别宫腔内钙化及胎骨残留等病灶。

五、超声作用的分析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

(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中的声影、后方声增强、折射声影及多次内部混响等伪像能反映病灶的某些物理性质,在超声诊断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超声成像过程中,无论仪器多么先进,过多过少都会出现多种伪像。超声诊断工作者不仅要识别伪像避免误诊,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伪像帮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P.E.S.Palmer,张青萍,主译.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36.

第5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先进的医疗检诊仪器不断被研发与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但有不少临床医生未能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应用花样繁多的辅助检查项目,未能正确理解、看待各项检诊试验的意义,过高估计了辅助检查对疾病诊断的价值,过分地依赖这些辅助检诊的结果,而忽略了临床病史、症状与体征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造成疾病诊断上的错漏或延误。因此,对于广大的医生来说,如何应用好这些先进的检诊仪器,如何看待其检诊的结果是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1物理诊断至关重要

我国著名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说:“事实上,50%以上的病例应当能够从病史中得出初步诊断或诊断线索,30%的病例单纯通过体征可以得到诊断,单纯通过化验检查(包括现代一些很完备的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医学大师重视物理诊断的呼吁发人深省。

现在在一些医院,基本的物理诊断技能被认为已经过时,甚至临床教学也出现了轻视物理诊断的倾向。原因在于一些医生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先进仪器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提高临床水平,还会浪费医疗资源,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对于健康体检或诊断疾病来说,完整的病史、现在的健康状况以及详尽的体格检查是对健康状况的判定或正确诊断疾病的第一步。某些重要病史、体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很高,对诊断的帮助价值并不亚于辅助检查。例如,在心尖部听到一个典型的隆隆样舒张期杂音伴左房界增大,一般可诊断二尖瓣狭窄[1];奇脉诊断心脏填塞的敏感性高达98%,心尖区听到S3奔马律诊断急性左心衰的特异性高达90%等等,还有对于鲜血便的患者,有时简单的指诊就能发现直肠病变,而结肠镜却有可能漏诊。另外,很多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较快,需要迅速判断和干预,例如心跳骤停、张力性气胸等急症几乎完全凭借病史和查体作出诊断才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由此可见,强调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诊断的基本功是不容忽视和十分必要的[2]。

2合理选用各种医疗检诊仪器

2.1熟知各种现代化检诊仪器是合理选用的基础临床医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跟上医学发展的时代步伐,熟知各种现代化仪器的用途、诊断价值及限度,这样才具备了在健康体检、疾病诊断时合理选用各种医疗检诊仪器的基础。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现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家族”。传统的X线检查已经全部数字化,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摄影(CR)、数字化摄影(DR)。在大的方面,我们首先应知道的是X摄影与CT均能获取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信息,尤其对骨质、钙化的显像效果更好,X线摄影侧重显示病灶的宏观(轮廓)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及内部细节,可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态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与CT相比,MRI对骨质和钙化显像不清晰;超声及多普勒主要获取的是组织结构的静态或动态图像,血流或组织的多普勒频谱图和彩色图以及反映组织结构的运动轨迹图[3];而核医学影像主要显示有价值的生理、生化、血流等功能状态,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因而,选用时一定要根据各种医疗检诊仪器的诊断价值与限度,密切结合临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2.2选择各种医疗检诊仪器应该以物理诊断为依据在疾病的检诊过程中,需不需要做辅助检查,做哪方面的辅助检查,应该以物理诊断为依据,这是合理选择、有效应用辅助检查的关键。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可用贝叶斯公式[4]表述:后验概率=前验概率×标准相似度。前验概率是医生在进行辅助检查前对病人患病概率的估计,也就是临床医生对疾病经过物理诊断后的臆断。后验概率是得知辅助检查结果后病人患病的概率。标准相似度取决于辅助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反映该辅助检查的诊断效力。从贝叶斯公式可以看出,后验概率不仅取决于辅助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还受疾病前验概率的影响,在一项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即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检查)中,辅助检查结果的意义受前验概率影响很大,即前验概率高的,后验概率也高,反之亦然。如果不加选择(即不进行物理诊断),就普遍进行检查,其前验概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是敏感度、特异度较高的检查,也会出现很多的假阳性结果。因此,只有通过物理诊断,形成初步的诊断估计,缩小鉴别范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检查,才能提高前验概率,从而充分发挥检诊效力。如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患者中,运动试验结果阳性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心肌缺血。但在无症状人群则不尽然,假阳性很高[5]。

2.3目的明确,优化选择各种医疗检诊仪器对健康体检的辅助检查选项,不能简单地认为项目越多、检查价格越贵越好。首先要明确目的,根据个人身体状态的特点、经济承受能力,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选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这样既可全面掌控身体的健康状态,根据身体一些临界性、亚健康性指标,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通过保持乐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戒烟、限酒克服不良嗜好;合理调整膳食;适量增加运动;良好地控制体质量等方法予以调控,又能及时发现有可能对自身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在早期予以治疗。在选择各种辅助检查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从常规―特殊,简单―复杂,无射线―有射线,无创伤―有创伤,经济―昂贵的原则。具体到某种疾病,应该遵循优选检查路线,进行合理检查。不要动不动就要做最好的、最贵的检查,我们的目的是要选最适合的,这才是最有临床价值的。例如,本院曾有一位口腔科医生,一段时间内总感到乏力,精神倦怠,半年间做B超不下4、5次,每次肝胆B超均为正常,没做过一次三大常规检查。随后在一次健康体检时,血常规发现白细胞竟高达每立方毫米20多万个,分类中可见白血病细胞,进而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因患者有一个孪生兄弟,原本做骨髓移植治愈本病是很有希望的,但由于诊断的延误,使之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未能实施骨髓移植就被疾病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患者本人是医生,轻视了一般的常规检查,迷信当时较先进的B超检查,这是一个血的教训。

3科学看待辅助检查结果

3.1用辩证的观点看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辅助检查能帮助我们揭示临床秘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有违人意,这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如高分辨率彩超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使肝、脾、肾、甲状腺、前列腺等实质性脏器的占位性病变,诸如癌症、血管瘤、错构瘤、囊肿、结节性病变等的检出率比过去明显提高,这一结果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为恶性肿瘤的早期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好的一面是对一些病灶小,没扩散,对人体并没有产生任何不利影响的,甚至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疾病或肿瘤的诊断,给这部分患者从精神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引起或多或少的恐惧,对其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还做了不必要的治疗或手术。一份尸检结果表明:46%的60~70岁的男性被发现患有前列腺癌,而实际生活中,相应年龄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只有1%。由此,如今不少科学家认为发现过于早期的癌症对患者来说并非是好事,除非是非治疗不可的癌症。设想一些过于早期的癌症的出现,将可能激活自身某些免疫监控机制,而癌症在这种免疫监控下很可能与机体“和平共处”一辈子,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来消除癌症。现在对于癌症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已不仅仅是让肿瘤消失或缩小,而是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不要希望通过“过度医疗”让病人痊愈[6]。因而,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检诊结果,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正确指导患者认识病情,合理处置尤为重要。

3.2结合临床综合看结果临床医生往往不能单凭一项检查结果的阴性或阳性来否定或肯定某种疾病,临床实验证明运用二值逻辑思维“非此即彼”是行不通的,必须使用多值逻辑思维,通过不断地临床信息反馈和积极地临床思维,对病人的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正确诊断。如囊性肾癌约占所有肾癌的10%~15%[7],在影像学的鉴别中常常不易与良性复杂性肾囊肿区分,一些良性肾囊肿由于出血、感染、钙化也可呈现类似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即图像均可表现为囊壁增厚、囊内分隔、钙化及实性结节等,因而,仅从影像学检查很难确诊,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肾癌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长迅速,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大量血尿及腹部肿块,而肾囊肿则不同,它源于肾皮质,生长缓慢,临床上一般无血尿及腹部肿块。临床症状的截然不同,非常有利于我们区分影像学上的相同。可见,一些缺乏特异性表现的检查结果,要想提高诊断准确率,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判定。

3.3动态发展地看结果人体是动态的,疾病的演变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检查结果也不能一成不变,且有的有一定的时效性。在许多非典型或初发病例中,动态地观察、看待检诊结果对正确诊断疾病是不可小视的。疾病的首发症状固然重要,但其后的发展更为重要,一些不典型或初发的病例,其表现往往是从不典型到典型,检诊结果从阴性到阳性。如肝脓肿早期尚未液化形成脓肿或脓腔内坏死物多、脓液黏稠,超声图像上出现强光团极似肝癌,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诊断,随着病情的发展,将会有典型的脓腔形成。再如常规心电图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有时效性的,其图像在随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内都会有变化,可好转也可恶化,动态跟踪有利于监控病态的发展。另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动态观察心电图,将心电图有无ST-T段动态改变分为动态改变组和非动态改变组,动态改变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达97.5%,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为90%,而非动态改变组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仅为15%与12.5%[8]。可见,ST-T段的动态改变可大大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5.

[2]陈文彬.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吴恩惠,白人驹,刘望彭.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6.

[4]张全超,李海燕.基于贝叶斯公式的诊断模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1):1-3.

[5]孟庆义.临床心电图学的新概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52.

[6]能昀.将“与癌共生”进行到底[N].健康报,2010-04-21.

[7]李小娟,张燕群,张云山,等.肾脏囊性病变26例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J].人民军医,2009,52(11):768.

第6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摘要】 目的 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律不齐并对其临床转归进行跟踪评价。方法 对208例孕龄20~28周的临床疑有胎儿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的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检出的26例胎儿心律不齐者于妊娠37~40周及出生后1周内再次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检出胎儿心律不齐26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21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其中1例于孕35周早产,早产儿产后心电图检查无异常。7例于妊娠37~40周复查时心律不齐消失。产后1周内新生儿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26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心血管畸形。结论 胎儿心律不齐多于出生前后消失,不伴有心血管畸形,不需要特殊治疗。

【关键词】 胎儿心脏;心律不齐;胎儿超声心动图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o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arrhythmias and the follow-up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Methods 208 fetuses of 20 to 28 week gestation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arrhythmias or other abnormalities underwent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26 fetuses diagnosed as having arrhythmias were followed up from 20th to 28th week of gestation and at the first postpartum week. Results 26 fetuses were documented with fetal arrhythmias, including 21 cases of atrial extrasystole and 5 cases of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1 fetus was delivered at 35th week of gest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confirmed that the premature infant was normal. No arrhythmias were detected in 7 cases from 37th to 40th week of gestation. All neonates were proved to be normal by electrocardiograghy. No cardiovascular deformities wer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26 fetuses by echocardiography.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fetal arrhythmias disappear prior or subsequent to child birth, and are not accompanied with cardiovascular deformities and therefore no special treatment is required.

Key words: fetal heart; arrhythmias; fetal echocardiography

胎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胎儿疾病,其发病率为1.3%~24.9%[1-3],约10%的胎儿心律失常与胎儿心血管畸形、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等相关[4],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胎儿死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胎儿心律失常的预后与致病的类型密切相关 [5]。胎儿心律不齐是胎儿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而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惟一无创诊断胎儿心律不齐性质并评价其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血管结构及其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的方法[6],不仅可以确定心律不齐的存在,还可以辨认心律不齐的类型,对指导胎儿心律不齐的处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208例,其胎儿临床疑有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如:常规彩超检查或胎心监护、胎心听诊发现胎儿心律失常;产科超声异常;孕妇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孕妇有遗传或代谢性疾病史;孕期有病毒或致畸物质及射线接触史;孕期曾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孕妇既往曾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育史。孕妇年龄为19~38岁,孕周为20~28周。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42例,其中胎儿心律不齐26例。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美国GE公司生产的VV7型、LGg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4~7 MHz。检查方法:①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及测量,判断有无心外畸形。②胎儿心脏超声对Yagel等描述的5个心脏横面进行检查[5],观察胎儿心脏位置及心胸比例,观察心腔大小、房室间隔、与大动脉的关系、瓣膜发育情况,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瓣膜口及大动脉血流。③结合应用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流频谱,M型超声观察房室壁运动曲线,来判断胎儿心律失常类型。

1.3 胎儿心律不齐的诊断 胎儿心律失常定义:在无宫缩时,胎心律不规律变化或者胎心率持续超过160次/ min或低于120 次/ min。胎儿心律不齐为心率在正常范围内,频繁、反复出现最快与最慢心率之差>25~30次/min,多为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引起心室壁提前收缩、主动脉瓣提前开放及主动脉血流频谱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时早搏周期无心室壁收缩、主动脉瓣开放及主动脉血流频谱出现。房性期前收缩部分下传时具有上述两者特点[4]。

1.4 观察与随访 初检孕周为20~28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胎儿心律不齐孕妇禁止咖啡因、烟酒的摄入,调整精神状态,放松心情,注意休息,定期随访。并于妊娠37~40周时行胎儿超声心动图复查,于产后1周内行新生儿心电图检查。

2 结 果

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42例,检出率20.2%。心律不齐者26例(61.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21例(50%),室性期前收缩5例(11.9%)。其中1例于孕35周早产,早产儿产后心电图检查无异常。7例于妊娠37~40周复查时心律不齐消失。产后1周内新生儿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26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心血管畸形。

3 讨 论

导致胎儿心律不齐的原因较多,如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房室传导阻滞、母体或胎儿感染、药物因素等。

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二维、M型及多普勒。二维实时超声提供心肌的结构信息及畸形的性质, 提示心律失常的存在;M型能清晰显示极快速的搏动[7],精确描绘心脏各心壁及瓣膜的运动形态, 胎儿心房壁运动曲线不同于成人, 幅度明显, 通过心房壁和心室壁运动节律的关系可明确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了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相,不仅能分类诊断胎儿心律失常,而且能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胎儿有否缺氧,同时发现胎儿是否伴有心血管结构畸形、水肿等,从而指导并监测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心律不齐并指导治疗,它对于探讨胎儿心律不齐的原因,评估心律不齐的疗效以及预测心律不齐胎儿的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胎儿心律不齐是胎儿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本研究中胎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20.2%,较国外报道的发病率高[1-3],与本组参加实验的人群组成有关。本研究对孕20~28周,其胎儿临床上疑有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的孕妇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研究对象为高危人群。其中心律不齐者为26例,占心律失常的61.9%,与文献报道一致[8]。本研究对胎儿心律不齐孕妇进行一般处理,并于妊娠晚期及产后进行复检,结果表明大多数胎儿心律不齐于产后能自行消失,且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26例病例中无一例伴有胎儿畸形及心血管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因此,胎儿心律不齐病例预后良好,临床上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应进行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Saxena A, Shrivastava S, Kothari SS. Value of antenatal echocardiography in high risk patients to diagnose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s in fetus [J]. Indian J Pediatr,1995,62(5):575-582.

[2] Eronen M. Outcome of fetuses with heart disease diagnosed in utero [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1997,77(1):F41-46.

[3] Rane HS, Purandare HM, Chakravarty A. Type and significance of fetal arrhythmias [J]. Indian Heart J,1996,48(1):40-44.

[4] Copel JA, Liang RI, Demasio K,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rregular fetal heart rhythm [J]. 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2(4):813-817.

[5] Cuneo BF, Strasburger JF, Wakai RT,et al. Conduction system disease in fetuses evaluated for irregular cardiac rhythm [ J ]. Fetal Diagn Ther,2006,21(3):307-313.

[6] Oztunc F, Beikci R, Eroglu AG, et al. Fetal arrhythmia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J ]. Anadolu Kardiyol Derg,2003,3(3):211-215.

第7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患者,男,47岁。10天前因“咽痛、厌食、咳嗽及乏力”住当地医院,拟诊为“咽喉炎”、“钩虫病贫血”,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而自动出院。入本院前2天,病人咽痛、吞咽不适、声音嘶哑、恶心、呕吐及食欲明显减退,于入院前1天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有时无意识动作及少尿(当日尿量仅400 ml左右),故连夜送我院。病人在急诊科被疑为“急性咽喉疾患”。经五官科会诊,除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一般炎症外未发现咽喉及食管的其他特殊病变。当时病人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2.7 mmol/L。留观察室作“酸中毒”急诊处理。于次晨收入内科病房。病人近1年有间歇水肿,头晕、乏力及纳差,曾作贫血治疗。否认有咳血痰、气促、高血压、血尿及腰痛等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3℃,脉搏86次/分,血压110/70 mm Hg,呼吸26次/分。神志不清。消瘦,贫血,皮肤干燥、弹性差,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球下陷,巩膜不黄,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底有湿性音。心率86次/分,心律整齐,无杂音。腹平坦,无压痛,肝、脾未扪及,无血管杂音。脊柱四肢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50 g/L,白细胞15.2×109/L,中性O.92。血尿素氮(BUN)47 mmol/L,肌酐(Cr)642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10.6 mmo/L。血氯99 mmol/L,钠142 mmol/L,钾4 mmol/L。血清总蛋白62 g/L,白蛋白/球蛋白为36/26。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14.7kPa(11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2.7 kPa(20 mm Hg),血pH 7.38,碱剩余0.69 mmol/L,血浆缓冲碱34.7 mmol/L,实际碳酸氢盐17.5 mmol/L,标准碳酸氢盐19 mmol/L。尿常规:比重1.012,蛋白(±),白细胞(++),糖(-)。门诊X线胸透及心电图均无异常。

入院诊断 ①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肾性贫血,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性大;②肺部感染。

第一次查房(入院当天下午)

主治医师 本例入院诊断对吗?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实习医师A 本例特点:①有间歇水肿、头晕和乏力1年多,作一般贫血治疗无效;②入院前10天咽痛、咳嗽、厌食、恶心、呕吐及声音嘶哑,深长样呼吸困难2天,意识改变1天,CO2CP 2.7 mmol;③肾功能损害,少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因此,本例主要考虑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其原发病可能有:①慢性肾孟肾炎或肾结核:该病有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尿红细胞和白细胞排出率增高,本例可能性不大,作尿培养与菌落计数等检查,进一步排除;②慢性间质性肾炎:该病常由慢性肾盂肾炎引起,亦可继发于急性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高尿酸血症等,由不同的病因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如尿路梗阻有肾绞痛、血尿史,高尿酸血症有痛风发作史等,本病常在肾穿刺活检中确诊;③隐匿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前者病程隐匿,预后一般较好,不易发生肾功能损害,与本例不符合;后者是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临床表现为长期蛋白尿、水肿、贫血、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等,但有一些慢性肾炎病人起病不明显,症状不典型,病程潜匿进展,直到发生肾衰竭才得到诊断,病程晚期由于肾小球毁损,尿沉渣的改变可不太显著。所以本例为慢性肾炎所致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性大。应进一步作肾功能方面的检查,必要时作肾活检。

主治医师 请实习医师B谈谈你的看法。

实习医师B 本例可能由两种病来解释:头晕、乏力与间歇水肿可能为钩虫病贫血所致;咽痛、咳嗽、肺部音、血象增高、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及少尿,可能系呼吸道及肺部严重感染而继发急性肾衰竭。

主治医师 临床上常主张用一种疾病解释病人的全部症状。本例为农村病人,近1年贫血、乏力,在当地医院被疑钩虫病贫血,但治疗无显效。病人本次入院后因时间短,尚未行粪检查,虽暂时不能完全排除钩虫病贫血,但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肾衰竭。你们两位意见不同的关键是本例为急性还是慢性肾衰竭。临床上常见危重病抢救的急性肾衰竭,一般而言是指急性肾小管坏死而言。1982年全国危重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制定其诊断标准中,第一条为:常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或肾中毒后。而本例在病程中并无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用急性肾衰竭不好解释本病的全部症状。慢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脏慢性损害,肾功能逐渐衰退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症状常涉及各系统,容易漏诊、误诊。分析本例近1年的症状,可能系轻度肾功能不全恶化,导致尿毒症。病人咽痛、吞咽不适,声音嘶哑,恶心、呕吐、深长样呼吸困难等均为慢性尿毒症、酸中毒的其他系统之特殊表现。刚才实习医生A的排除法诊断思路是可以的,但了解病史和物理检查很不全面。当前各种新的医学诊疗仪器和技术不断发展,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切不可忽视诊断学的基本功,尤其在诊治急症昏迷病人时更为重要。查房前详细询问病史:2年前病人曾有过腹绞痛、腰胀及排尿石史;近1年尤其下半年经常夜尿,不敢多饮水,食欲下降,体力减退;最近1个月,性情孤僻,少言寡语。仔细体查,于病人右腹深处可触及一鹅蛋大小包块下缘。这些病史与体征对本例的诊断进步提供了重要线索与依据。

实习医师A经老师启发,本例考虑为泌尿系结石所致的肾衰竭。

实习医师B 请老师讲讲有关泌尿系结石所致肾衰竭的一些问题。

主治医师 近几年有关泌尿系结石梗阻引起肾衰竭,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所致的误诊报道不少。一般把结石梗阻所致肾衰竭分为两类,即急性梗阻性无尿少尿肾衰竭型(急阻肾衰)和慢性阻塞性肾衰竭型(慢阻肾衰)。急阻肾衰常见于单侧泌尿器实习期畸形、萎缩或严重梗阻(肾脏无功能或功能不全)合并对侧泌尿器官结石突然堵塞,或双侧泌尿器官结石同时发生堵塞。慢阻肾衰是由于位于肾盂、输尿管、膀胱的结石造成尿路不完全性阻塞,泌尿管道系统内的压力连续异常升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和肾小球萎缩、破坏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在临床上最易被漏诊误诊。文献报道某些长期诊断为“肾炎”、“氮质血症”的病人,最后经腹部X线摄片等检查或死后解剖,才发现双侧输尿管结石、双肾高度积水,肾功能不全表现系双侧结石、尿路不全梗阻所致,并非慢性肾炎等内科疾患引起。

实习医师A 梗阻性肾病与慢性肾炎所致的肾衰竭在临床上如何鉴别?

主任医师 临床上区别这两种原因所致的肾衰竭,许多病例只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认真的查体、实验室检查、常规的腹部平片及B型超声波检查,就能基本上诊断清楚。一般来讲,慢性肾炎所致慢性肾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占肾脏病总数的50%~60%。虽然有些病人肾炎病史隐晦,但反复的蛋白尿是肾炎的主要特点,此外可有水肿、贫血、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多数病人病程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肾小球功能损害较早较明显,治疗困难,预后差。检查以肾呈对称性缩小,体格检查常不能触及,肾盂、肾盏形态正常,一些发展迅速恶化者可在起病后短期内进入尿毒症阶段。

梗阻性肾病引起的肾衰竭,一般均有绞痛、血尿等特点,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早较明显,双肾可不对称、外形不规则,在肾盂高度积水时,查体常能触及肿大的肾脏,肾盂、肾盏形态均有变异。其中急阻肾衰与慢阻肾衰尚有不同:急阻肾衰发病前总肾功能尚好,临床正常骤然少尿、无尿及随之而来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氮质血症等一系列急性肾衰竭的表现,但当梗阻及时解除,肾功能常可迅速恢复,这种通常所指的肾后性肾衰竭较易引起医师的注意;慢阻肾衰因尿路不完全性梗阻,临床上可无典型的肾绞痛与血尿症状,病人和家属往往容易忽视,早期亦无任何肾功能异常的表现。由于长期不完全性梗阻,肾浓缩功能差,尿比重低而固定,尿量可正常或增多,尿常规多无特殊改变。病人入院时多属晚期,呈衰竭状态。这种慢阻肾衰的误诊率在结石多发区可高达8%,占误诊死亡率的10.6%。故对可疑为结石梗阻引起肾衰竭的病人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目前,本例在治疗同时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实习医师B诊断梗阻性肾病,除老师所讲的注重病史、查体及常规腹平片外,本例目前应考虑如下辅助检查:①常规导尿,排除膀胱颈以下梗阻;②腹部平片,必要时尿路造影、膀胱镜输尿管插管逆行造影或行肾穿刺造影;③肾脏超声波检查(包括B超)或CT检查;④核素肾图。

主治医师 同意。

实习医师A 病人少尿1天,上午入院至现在(15:00)仍无尿。

主任医师 在积极消炎、慎重纠正脱水、补碱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立即做甘露醇试验。

第二次查房(入院第5天)

实习医师A 上次查房后,加强抗生素(静滴青霉素600万U/日),并于当天17:00左右,用甘露醇150 ml(20%)快速静脉注射,病人1小时后解尿100 ml。随后再用呋塞米(速尿)40 mg静脉注射,当日夜里尿量达2 000 ml。次日尿量恢复正常。第3天病人神志逐渐正常。粪常规检查未发现寄生虫卵。尿常规:比重1.008,红细胞、白细胞少许。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艾迪计数:白细胞4×107/12小时,红细胞9×106/12小时。酚红排泄试验:2小时排泄13%。肌酐清除率为9 ml/分。CO2 CP 17.6 mmol/L,血尿素氮33 mmol/L,血肌酐465 mmol/L。B超提示“右肾积水”。肾图检查示“两肾功能严重受损”。腹部X线平片:两肾轮廓不清,第4腰椎右侧有蚕豆大小的结石致密影,为右输尿管结石。

主治医师 应进一步做尿路造影和膀胱镜逆行造影,了解两肾的大小和形态,排除肾脏先天性畸形或结石。注意左侧输尿管有无X线透光结石。

实习医师A 病人肾功能不好,能否行静脉尿路造影?

主治医师 现认为氮质血症期尿路造影已非绝对禁忌,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要待病人病情稍稳定,检查能合作;②病人肾功能差,造影摄片可能不显影或显影不良;③用大剂量造影时,病人尿量应已恢复正常,否则造影药不易排出,对肾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做膀胱镜输尿管逆行造影或肾穿刺造影,如镇痛药用量过多,可使膀胱收缩乏力,发生尿潴留,尿路压力升高可引起尿毒症恶化。

实习医师B 本例入院前少尿1天,入院后6~7小时内无尿,使用利尿药后为什么尿量即恢复正常?

主任医师 本例系结石梗阻性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发生突然少尿的原因较多。有文献曾总结慢性肾衰竭病人的可逆因素,认为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尤其使水、钠缺失,以及呼吸道感染和隐匿的尿路感染最为多见。本例可能为上述诱因影响下发生的少尿。尤其尿路感染更加剧尿路梗阻而致少尿甚至无尿。当这些因素一旦得到控制后,病人即可恢复尿量。但要注意,一侧输尿管结石堵塞,有时可反射性引起对侧输尿管痉挛而发生暂时尿闭的现象。

最后诊断

双侧输尿管结石,慢性阻塞型肾衰竭。

后记

病人行大剂量造影剂静脉尿路造影,双肾仍不显影。于腰4~5椎左侧旁亦发现与右侧一样大小致密影。于入院第25天,双侧肾盂刺造影示:双肾高度积水征,尤以右侧为著,双侧输尿管结石,结石以下输尿管扩张,以下未显影。病人在内科消炎、对症及支持疗法,病情转稳定。于入院第45天,转外科行双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较好,出院时血红蛋白65 g/L(病人经济条件有限,仅输血300 ml),白细胞9×109/L,中性0.76,BUN 17 mmol/L,Cr 504 mmol/L,CO2CP 20.9 mmol/L。

专家评析

对于怀疑梗阻性肾病病人,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如下几项。

X线 腹部平片(KUB)可见单侧或双侧肾脏肿大,有时可提供梗阻的原因,如尿路结石、肾钙质沉着症、肿瘤骨转移等。静脉肾盂造影(IVP)可提供诊断线索,常能对梗阻部位作出诊断,偶尔能对梗阻性质提供可靠的依据。但在肾功能不全者常规剂量不能显影,而大剂量肾盂造影又有一定危险性,故常以B超检查代之。

B超检查 是排除尿路梗阻的最佳方法。在超声波照片上可见能透过超声波的扩张了的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本法为无损害性检查方法。诊断的敏感性98%,特异性74%,其准确性不比IVP差。少数情况下可有假阴性结果,这是由于病人梗阻最近发生,其集合系统无扩张。

逆行肾盂造影 虽然超声波检查是敏感的,如果肾已因固缩而细小,或做超声波的检查人员缺乏经验,可能会有假阴性结果。因而,逆行肾盂造影仍为排除梗阻的可靠方法。

核素肾图和核素扫描以及膀胱镜检查,对诊断均有一定帮助。

常见的可提示梗阻性肾病临床症状 ①氮质血症伴少尿、无尿;②多尿、夜尿、尿潴留;③尿流变慢、变细;④前列腺增生;⑤肾脏变大;⑥腰痛;⑦排尿后,膀胱仍充盈。检查发现集合系统扩张,是诊断尿路梗阻的关键。

第8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早早孕;药物流产;米非司酮;剂量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78-03

近年来,早早孕的诊断技术在不断提高,抗早早孕药物亦在进一步完善中。过去早孕妇女终止妊娠的方法是人工流产,手术对孕妇身体损伤大,术后潜在并发症多,20世纪90年代随着止孕药物的发展,药物流产的兴起[1]。药物流产(药流)是终止妊娠的常用方式,因服药简单、痛苦较小、成功率高,得到广泛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在我院的使用观察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虽然药物流产的成功率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药流失败情况。药物流产一般选择停经日期49天以内,宫腔内孕囊1.0―2.5cm内的妇女,停经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有学者选取宫内孕囊直径小于1.0cm的早早孕妇女,仍有7%的病例药流失败后行清宫术终止妊娠 [2]。目前对于米非司酮在药物流产中的用药方法和剂量尚无统一标准,本院对其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自愿选择药物流产者,符合适应证并除外禁忌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共439例。适应证:经门诊检查、尿HCG及B超证实为正常宫内妊娠,孕囊直径小于1.0cm,具备定期复查条件者。禁忌证:对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过敏者、内分泌疾病、肝或肾功能异常、与甾体激素有关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哮喘、胃肠功能紊乱、年龄大于40岁者、宫内节育器妊娠和可疑宫外孕者、处于急性疾病期、妊娠剧吐、吸烟每日超过l0支或嗜酒者以及不能及时就医者 [3]。

1.2 分组选取患者439例,随机分为三组,给予不同治疗方案。米非司酮100mg组患者159例,给予米非司酮100mg口服,每12小时1次,共6次,第5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ug;米非司酮50mg组患者140例,给予米非司酮50mg,每12小时1次,共3次,

第3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ug;米非司酮600mg组患者140例,给予米非司酮600mg,单次顿服,24小时后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ug。三组患者的年龄、孕产次、孕囊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三组的孕产次、年龄、孕囊直径情况

1.3 随访观察三组均在家自行用药及观察出血和有无孕囊排出等,于药流后1周回医院复查血HCG和阴道B超。患者不全流产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以及用药失败则行清宫术。

1.4 药物流产判定标准

1.4.1 完全流产用药后胚囊能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胚囊完整排出,但经超声检查宫内无妊娠物,未经刮宫,出血自行停止,血HCG低于100mlU/ml或降至正常范围,子宫恢复正常。

1.4.2 不全流产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施行刮宫术者,刮出物经病检证实为绒毛组织或妊娠蜕膜组织者。

1.4.3 用药失败至用药第8天未见胚囊排出,经B超证实胚胎继续发育或停止发育,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者,均为药物流产失败。

1.5 统计学处理专人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应用SPSSll.o统计分析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三种不同用药剂量和方法的药物抗早早孕流产效果见表2,三组间的完全流产率、不全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米非司酮100mg组患者用药失败率明显低于50mg组和600mg组(P

表2三组不同方式的药物抗早早孕流产效果

三组患者行清宫术的情况见表3。米非司酮100mg组患者清宫率明显低于50mg组和600mg组(P

表3三组不同方式的药物抗早早孕流产清宫情况

2.2 不良反应三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的不良反应见表4。三组患者呕吐和皮疹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米非司酮100mg组和50mg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600mg组(P

表4 三组不同方式服用米非司酮后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应用于早孕终止妊娠在国内已得到广泛普及,并且快速、有效,但是手术可导致剧烈下腹疼痛,并且瘢痕子宫、哺乳期、子宫畸形等情况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而药物流产简便、痛苦小,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流产方法,尤其是在停经49天以内的患者,且停经时间越短药物流产的成功率越高。米非司酮用于药物流产的机制为它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因而能和孕酮竞争蜕膜的孕激素受体,从而阻断孕酮活性而终止妊娠[4]。同时由于妊娠蜕膜坏死,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促进子宫收缩及宫颈软化,有利于妊娠物排出。尽管药物流产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其用药上方案尚未统一。目前用药方案及疗效主要集中在分次口服与顿服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目前使用较多的用药方法主要有分次法和顿服法。分次法即第1天早8点口服米非司酮25mg,以后每12小时口服25 mg,共3天,总量为150mg,服药前后禁食2小时,第4天早8点服米索前列醇600ug。顿服法即第l天早8点服米非司酮150mg,服药前后禁食2小时,第4天早8点服米索前列醇600ug。王静等[5]研究发现,这2种方法在流产成功率、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和月经恢复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顿服法不良反应较前者明显。所以目前多数学者选择分次给药应用于临床患者,以期在不降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谢卫红等[6]报道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药流最大不良反应为出血,其次是造成子宫损害,其中输卵管妊娠破裂15例,均是因为未诊断明确就用药,造成输卵管破裂大出血,休克。张淑贤[7]报道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安全、有效、经济、毒副反应小、依从性强。程湘等[8]报道米非司酮150mg终止早早孕40例,有效率为97.5%。

许多学者对米非司酮的最佳治疗方案进行了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目前一般认为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的作用机制是米非司酮与孕酮竞争结合孕激素受体,使体内孕酮作用下降,蜕膜组织失去孕激素作用,从而发生变性、坏死,造成流产[9]。但是,许多新的作用机制及相应理论仍在研究中,主要设计诱导凋亡、免疫因素、细胞内酶、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由于普遍认为米非司酮的作用与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有关,所以,许多学者对药物不同应用时间进行临床研究。赵原飞等 [10 ] 选取562例研究对象和281例对照进行研究,分别给予米非司酮25mg口服,每12小时1次,持续6天和3天,药物总量分别为300mg和150mg,并且研究组还给予2次米索前列醇,而对照组只应用1次,发现研究组完全流产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79%),研究组阴道流血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用药的持续时间和总药量可能与药物流产成功率相关。本研究中米非司酮100mg组的给药方案设计就是基于上述研究的报道并结合临床中不同给药方案疗效的综合考虑,予米非司酮100mg,每12小时1次,共6次,总药量为600mg;米非司酮50mg组应用的是目前较常规应用的一个给药方案,予米非司酮50mg,每12小时1次,共3次,总药量为150mg;米非司酮600mg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600mg,单次顿服,借鉴了月经前单次El服米非司酮片600mg紧急避孕法,总药量与研究组相同,为600mg[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米非司酮100mg组患者用药失败率和清宫率明显低于50mg组和600mg组,考虑疗效提高与其总药量增加为600mg,且为持续用药有关,而600mg组药量虽然也较大,但清宫率最高。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一次竞争孕激素受体的总量不足以有效破坏蜕膜绒毛致流产。米非司酮100mg组不良反应与50mg组无明显差异,头晕情况明显少于600mg组,考虑虽然100mg组与600mg组的总药量相同,但其总药量分为多次给药减轻了相关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袁虹.护理在药物流产中的价值.重庆医学,2003,6:163-164.

2. 吴瑞熙.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实验和临床药效安全性药代和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6(2):358.

3. 邵守进.药物流产的适应证与禁忌证[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1):l0-11.

4. 谭新力,李钰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护杂志,2005,2(2):125-126

5. 王静,吴俊梅.米非司酮两种服法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2,增刊:198-199.

6. 谢卫红,催晓红,孙倩.185例米非司酮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2127~2128.

7. 张淑贤.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4):210~212.

8. 程湘,王欣,王智,等.米非司酮终止“早早孕”40例的效果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9):1758~1764.

9. 卢巧云,何肖莲,张丽红.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人流术前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7):43-4.

10. 赵原飞,侯晓峰.延长药流用药时间预防流产后出血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l(6):822-823.

1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5-39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