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第1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贡文伟,姚冠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第2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33-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研究性学习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可渗透在各学科教学或各种课堂活动中。狭义上来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个层面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被忽视,为此在新课程下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在找回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喊口号,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去引导、促进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

2.1 教师要提高认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转变

要想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其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和实效性。教学方式要由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手段,比如,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政治教学;在相对比较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课,让学生感受老师上课的艰辛,对于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等等。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引领者和自主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师生之间要共同理解和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不仅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力求多样化,做到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

2.2 积极创设开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交流

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交往、理解、共享等方式主动配合,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引起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课下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课外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只有创设较和谐的民主交流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才能唤醒、激励和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体验到乐。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而开展的,长期以来,学生一直接受传授模式的教学,学生只注意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注意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提出问题或提不出问题了。学生的这种无“问题意识”状态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困难,如何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又能研究的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是让学生一开始就独立提出问题,要求明显过高,这时教师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调查情况、查找资料从而解决问题。在经历失败、总结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无论是否能完成任务,学生都要学会观察、学会反思,使问题走向深入,上升到新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才会更好地完成任务型问题,才有可能独立提出自主型问题。

2.4 研究性学习要与实际需要为基础,切忌形式主义

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教师一定不要单纯追求形式而搞研究性学习,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真正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初中政治课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初中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会越来越好,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不断推进思想政治课有效实施和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书目

[1]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第3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28-01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这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吹响了高中数学教育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号角。同时,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从此,“研究性学习”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为21世纪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如何变革学习方式,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三个: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一)开放性。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不具有约定俗成的结论,由于个人经验、兴趣和研究情景的不同,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点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手段、方法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述等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或得出不同的结果,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机会。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日常生活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实践性。实践性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亲身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践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工,增加体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诸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探究性。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自主探究是与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数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不同类别的内容,通过不同方法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具体说来,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展开。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应当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因此,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其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越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和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对数的性质,根据指数与对数的关系,让学生作出猜测,然后进行验证;学过椭圆之后,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可以让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利用数学开放题探索数学研究性学习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易使学生形成原有认知结构和新认知结构的冲突,增强问题的研究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于命题形成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顺应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开放题的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造封闭的习题为开放性问题;二是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新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在一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这是一道公认的开放题,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实践证明,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作用。

(三)通过社会实践丰富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如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商品营销策略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和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等。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新事物,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研究性学习 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学校相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要落实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我们应该做到两个层面:一是取材于课本知识,对书中的例习题进行拓展研究作为开放式的学习。另一个则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国际著名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此,我仅就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层面谈谈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学习同样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2.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4.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反思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反思,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2]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

[3]赵荣夫.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3.

第5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传统教学是教师依照国家大纲及相关的教材讲授知识,学生听课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始于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目前广泛影响着东方乃至全世界的儒家思想正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世代相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最早源于美国杜威在1909年提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2001年6月我国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设置了"综合课程",其中的研究性学习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课程体系中,由此看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我国现代化人才培育的必由之路。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兴趣的,即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传统教学的问题是教师或教材给定的,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探究式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由学生设计并实施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而传统教学中问题的答案一般是标准化的。还有,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同于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但长期的被动灌输,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彰显个性。

下面以高中化学必修2中《甲烷》为例,比较在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点:

《甲烷》学习方式对照表:

相比之下,研究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进步和终身发展,但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成长的教师和学生无论在观念和能力方面都无法立即进入正真的研究性学习状态,尽管教师经过培训,学生不可能马上摆脱一贯以来的被动学习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以传统教学为主,研究性学习为辅的形式,即在讲授新知识时,启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课后辅导不同的学生就其提出的问题开展深入的探究。我校把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持续了五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共约2000多名学生自选有关化学的题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效果明显有别于单纯的传统教学,表现如下:

一、以点带面成效高

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实现知识点与系统知识之间的有序展现。如有关化学实验方法,通过如何将食盐提纯?如何让水更纯净?怎样萃取碘等探索实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由普通到专业,由量变到质变,环环相扣,学生把自己引入奇妙的化学王国,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理解蕴含在生活中化学原理。如对于"天然水中有哪些杂质?如何检测?"等问题,有的学生想到了水中有钙离子、镁离子,知道可以用肥皂水检验;有学生描述在烧开水时有水垢,证明可以除去钙离子、镁离子;有人提出蒸馏分离法;有的向老师了解离子交换树脂是什么?怎么使用?类似的头脑风暴,互相启发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认知层次不断升级,由观察、了解到探索理解,由个别学生知道,推广至大部分人明白,所取得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既有教师讲解,还有学生动脑、动手,师生互动活跃,学生合作频繁,情感交流多了,枯燥、压抑的感觉自然不存在。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把验证实验改为创新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制作各色水果电池。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原电池的原理、组成,还经历了设计创新实验的每个环节如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反复调试等,需要组员们互相鼓励,分担失败的沮丧,最后才能共享成功的喜悦。

再如,把碘的萃取实验设计为学生竞技比赛,一比质量:比一比哪组得到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浓度更高、颜色更深;二比速度:比一比哪组的操作更准确、更快捷。经多次教学实践发现,只要评价标准一旦公布,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大干起来。当然,探索学习并非以胜负为目的,但适当的竞技环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力。

三、立足本土实际,展望世界与未来

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逐步把学习场所拓展到家庭、社区以及整个国家和全球。如在《基本营养物质》教学中,有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故乡特产:广东梅州梅菜,引发众人对各地特色食品探究,结果诸如甘醇的客家娘酒、色香俱存的四川泡菜,还有自制的酸奶酪等被先后呈现在课堂上,导致化学课堂几乎成为学生的美食品尝会。又如我校环保小组借助本地生物技术工厂及其技术员提供的协助,顺利地将校园内的枯枝、落叶腐转化为优质的腐叶土,为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较大的贡献,获得2008年全国绿色学校环境管理项目金奖。有理由相信参与该活动的学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环保卫士,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奋斗。

综上所述,把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能产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值得继续尝试和改进。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旧观念,讲解要简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与问、探索实验、实践活动等材料及社区资源,同时利用青少年学生争强好性的心理特征,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讨论、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拓展探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第6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习政治的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合作探究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种。这种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普通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由机械模仿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有求异求变、求新求奇的心理,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质疑的勇气,逐步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内得到拓展、加深;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一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有着天然的匹配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么划划背背,要么就理论讲理论。但是,高中学生的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比较肤浅,泛泛而谈,就本论本,只能使学生更加模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无法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打下理论基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养成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横空出世,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契机。我们不反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它更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包括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课程两个层面。作为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完全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是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开展所提供的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即在课程计划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还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专题探究性学习,对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选择研究课题。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如何,不管选择何种类型的课题,如果想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课题,学生除了需要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否则就选不出有价值的课题。同时,在寻求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生在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平时更大的责任。因相互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和质量。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既是对自己尽责,也是对小组和其他成员尽责。

    综上所述,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经验组合和改造,其结果不是现有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袁军.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政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7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第8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引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教育界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对研究性學习的认识

(一)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都应深刻认识到,转变观念是搞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把观念的转变放在第一位。努力在转变观念、提升认识、达成共识方面多做文章,使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渗透、体现在校长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首先,校长应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高度,认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观念上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的做法,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孩子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如召开家长会、用公开信的方式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组织专场汇报等。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键,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课程推进的重要问题予以重视。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教师的观念、所扮演的角色、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组织方式等还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考察、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培训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那么,怎样让广大教师尽快适应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形态的课程呢?首先,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校长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指导。从转变观念人手,使教师真正明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课程实施步骤。结合实践,总结提高;设置具体场景,为教师创造展示和发展自己的舞台。交流和分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问题。其次,教师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负有组织、监控、指导的责任,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更新知识,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好习惯。

作者:韩玉萍

    参考文献: 

第9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中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宗旨是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及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全面体现,通过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参阅一些资料,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的一个方向,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实际练兵的好机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因此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德育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体会中感悟、内化,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个道理,而且还能从情感上接受,最后在行动上落实,真正实现德育准则的内化,收到德育的实效。

1.研究性学习评判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相关教学内容中安排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一定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在其取得的实效性,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宗旨能否实现,是研究性学习形式存在的前提。如果不能实现其原本的初衷,或者有更加合适的学习形式,那么研究性学习就没有必要存在。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适合和有效。本来采用图表式或者漫画式或者故事的方式就能达到教学目标,却偏要弃简就繁采用探究式,就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因此采用与否,要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安排,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

比如在学习《镇区交通现状及对策》时,我采取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某时间段统计分析乱穿马路的行人年龄层次、人次、劝阻后的态度来了解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再如《快餐盒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学生对电子产品消费的调查与研究》等课题,很多参与研究的同学在其结题报告中都有这样的认识:“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团结的重要,也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实践。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使我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2.研究性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内化。

思想政治课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德育行为和德育习惯。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之后,会在已有德育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可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德育认知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价值,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获得了德育认知并内化为德育习惯。研究性学习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的培养教育。因此,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悟”字,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领悟出教学中所蕴涵的道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学的备课准备要求更高。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以科学的方法、严密的逻辑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进行学习,使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把学到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习惯。

3.研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