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

第1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一、成人网络学习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含义 

(一)成人网络学习 

“Elearning”即ElectronicallyLearning,最早提出Elearning概念是在美国,美国教育部曾于2000年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给出过Elearning的相关阐述:Elearning是进行教育和服务的方式,是互联网形式;Elearning学习实现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能;Elearning中教学者发挥的作用有所改变;Elearning有效地实现了一些教育需求和目的,但不能取代传统教育。[1]在国内,Elearning又叫电子学习,或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在线培训、网络化学习等。何克抗教授在《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也给出了一个Elearning的定义:Elearning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其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全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下实现的新的学习方式。[2]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指出:网络化学习也称作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新的沟通机制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3] 

可以看出,网络学习有几个共同要素:基于互联网系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全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从广义上讲,凡是基于互联网及其数字化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可以称为网络学习。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往往采用狭义的定义,即网络学习是指网络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活动,是指在网络教育机构注册选课后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如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进行的学习,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等。 

根据上述对网络学习概念界定,笔者将成人网络学习界定为成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互联网学习某项特定的课程的活动。本研究将网上教育学习者主要限定在:处于人生历程中工作阶段的成人(包括就业、准就业以及暂时失业状态的成人)。 

(二)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 

一个组织单位(如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4]人力资源的特点有能动性、社会性和时效性。 

2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Nadler,他认为HRD是“雇主所提供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产生组织绩效与个人成长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领域里,人力资源开发是指资历方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5]在以往对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中,人们常常把成年人(劳动者)学习作为其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核心成分。查罗夫斯基和林肯(1983)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研究组织中的个人和团队如何通过学习而发生变化的学科。纳德勒和维格斯(1986)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以释放组织中的个人潜能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促使组织存活的间接(课堂的、媒介的、模拟的)学习经验和直接(在职工作的)经验两方面。 

考虑到学习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采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是: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6] 

二、成人网络学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成人网络学习打破了员工参加培训的种种限制 

据调查显示,约有39%员工认为接受培训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忙没时间”。其次,费用问题一直是制约员工继续学习的重要因素。约有33%的员工认为“培训费用过高”是接受培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培训需求受到时间和经济成本双重制约相对应的是,员工普遍认为单位培训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是“增加培训机会”。可见,时间不够、费用过高、机会缺乏仍是制约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7]成人网络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员工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不用担心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参加培训,它使员工随时上网学习、随地上网学习成为可能。同时,网络资源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无论对从业者还是准备就业以及处于暂时失业状态的成人,网络资源都机会同等地向所有人开放。 

(二)网络提供的各种实用的学习资源满足了成人的信息需求 

第2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宜兴外国语学校;有效教学;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54-03

宜兴外国语学校在创校之初,正好赶上第八次课改的大潮。2003年底,学校确定了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校本课改方向。经过八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正式定义了以“问题引领、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为特征的参与式教学,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法即教法、教学即参与、参与即价值”的校本教学哲学体系。如今,实施参与式教学已经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共识,也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参与式教学的提出

参与式教学的提出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从历史的视域看,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已然”的教学思想。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我国的教学思想史上,众多教育家关于教学的论述中无不渗透着一定的主体参与思想。在国外的教学论流派中,无论是杜威(J.Dewey)的“从做中学”、皮亚杰(J.Piaget)的“主动自发教学原则”,还是罗杰斯(C.R.Rogers)提倡的“自我主导型”教学,主体参与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古今中外教育家的主体参与教学思想理当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文化共识。

参与式教学的提出也是宜兴外国语学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对课堂教学新的诉求。从现实的视域看,参与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宜兴外国语学校对教学的一种认知性定义,它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宜兴外国语学校在创办之初,正好赶上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快速变革时期,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实施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为此,学校力图对原有的“知识本位”课堂教学范式和“能力本位”课堂教学范式扬长避短,在参与式教学这种“学生本位”课堂教学范式中有所作为。

参与式教学的提出还耦合了教育发展的未来需要,是一种指向明天的教育文化。从未来的视域看,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和改革任务不谋而合。《教育规划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上,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并倡导参与式教学,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参与式教学理论体系的表述

(一)参与式教学的要素界定

在宜兴外国语学校的解释框架中,参与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严肃、严格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和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学校依据“特征”和“流程”两条线索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具体界定。

从教学特征来看,参与式教学最基本的特征“问题引领、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可以归纳成“三个中心”:以学生的知识起点为触发点,即学生中心;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即现实中心;主要是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即活动中心。

从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来看,参与式教学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课堂参与活动的各个特定阶段可以划分为:内容情境化阶段、问题次序化阶段、方法结构化阶段、结果内化阶段。这些阶段本身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所有对教学流程的描述和教学行动要素的分析都是在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为了更全面和具体地认识参与式教学,学校从学生的行为方式角度将其教学样式归纳为“四个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学案为主、评价以平时为主。据此,学校也提出了对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总体要求:课前会预习,课中高效率,课后少作业。

(二)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就总体实施阶段而言,参与式教学可以划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评价参与贯穿整个过程》。其中,课前参与是以“导学提纲”为载体。“导学提纲”是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集体备课设计而成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在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的同时“先学”,是沟通教与学、学生与教材的一座桥梁。

“导学提纲”的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使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由“学跟着教走”向“教为学服务”的关系重建,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参与的地位。

总之,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导学提纲”引领下,有效地创造出组织化、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并在阶段性的教学评价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三、参与式教学的文化图式和课堂建设

(一)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利益至上,参与创造价值

课堂为谁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教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有人曾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说:“是允许学生学习。”“允许学习”的实质就是,“允许参与”。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自,如果重视并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作为学生的“利益时空”,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因此,参与式教学提出了“学生利益至上”的理念。

在参与式教学中,强调“允许学生参与”就是要确定以功能性目标为教学的着眼点。让学生在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及评价参与,是倡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与对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介入课程和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参与中生成的;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参与信息的共享和批判性反思对知识进行再组织来构建其意义。这种参与的目的不单纯是为收获某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过程本身。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正是教学的真正价值。鉴于此,参与式教学提出了“参与创造价值”的理念。

“学生利益至上”和“参与创造价值”意味着对所有学生学习权的保障以及在学习权保障基础上的相对价值均衡。

(二)参与式教学的两个追求维度

课堂场域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参与者不一定拥有主动权”的实际情形。那么,究竟如何协调课堂

控制与学生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从根本上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权力系统?“权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要素。宜兴外国语学校信奉“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并提出“只有主动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这一命题。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两个维度。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前提,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EQ);而有效参与则是参与式教学的保证,它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也就是说,积极参与指向的是情意问题,侧重解决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有效参与指向的是认知问题,侧重解决能不能学习、会不会学习的问题。

(三)参与式教学的三个建设要素

实践中的参与式教学主要在参与形式、参与过程以及课堂结构这三个要素上着力。

1.参与形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形式包括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三种。

行为参与具体表现为心灵手巧、动手操作和感官活动,它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课堂中的努力程度等加以判定。教师通常可以根据坚持、参加讨论、集中力、逃避、无助等要素来评价学生行为参与的优劣。

思维参与又称认知参与。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认知参与的要素包括浅层次、深层次和依赖策略。浅层次变量越大,学生的认知参与就越低;深层次变量越大,学生的认知参与就越大。这两个变量说明了学生认知参与的深度。而依赖教师变量则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从类别上来看,情感参与可以分为积极的情感参与和消极的情感参与。积极的情感参与对认知活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感参与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则相反。

2.参与过程

参与式教学的外延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还有评价参与贯穿其中。

课前参与是学生完成“导学提纲”的过程。“导学提纲”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了阶梯式的情境化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罗列问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作准备。

课中参与把“互动”作为主要概念。参与式教学把教学过程阐释为一种互动结构。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再是从外部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更多地从系统内部通过整个班级的“自组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从“学”的对立面转向了统一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而且,由于多种参与的共同介入,课堂活动中需要学生处理多种关系,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成“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

课后参与作为课中参与的延伸,所有的内容(课后作业)仍然是围绕问题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课后参与立足课内延伸,着眼课前准备。其目的在于追求参与的自觉,因为它更需要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

3.课堂结构

在教学论中,结构被理解为“一种适当稳定并服从于某种教学规律的构成”,“它体现的是(理论上)选择出来的实在的片段”。课堂教学的样式体现的就是教与学的基本结构,它是“一切教与学赖以为基础的……条件和前提构成”。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也不例外。实践中,参与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包括检测展示、互动生成、评估反馈三个环节。在时间分配上,检测展示、评估反馈两个环节各十分钟左右,互动生成环节二十分钟左右,简称“一二一”。

检测展示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检测学生展示的课前参与的成果。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收集教学信息、寻找教学起点、优化教学方案。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已知和未知问题与自己预设的目标任务相结合,在黑板上板演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框图(学生已解决的问题用白色,未解决的问题用红色)。这个环节结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结构。

在互动生成环节,针对上个环节板书出来的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结构,教师先“淡出”,首先让学生互动,看能不能通过互动把那些红色的问题解决,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来讲解互动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反馈评价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学习的收获,反馈存在的疑惑。其形式可以是当堂检测,以随时反馈并矫正。

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各种参与之间的关系,第一环节又指向课前参与,通过教师检测、学生展示来强化学生的课前参与,着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是课堂的主轴,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新疑问的产生成为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第三环节指向课后参与,评估反馈可以让学生的课后参与更有方向性、,针对性。

总之,就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图式来看,核心理念是统领,两个维度是保证,各个要素是构成。在这种框架的实践中,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类似赶集的行走。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类似赶集的行走”,是因为课堂教学中彰显着三种赶集似的简单却极其强烈的课堂文化元素:学生始终与同行者(教师和同学)

“边走边聊”――对话;于纷繁的材料(种类)中有选择地提取智慧;在知识和情感的双赢中享受收获的愉悦。

第3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微视频 微课程 计算机 基础教育 效果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098-02

From Micro-video to Micro-lecture: the Effect Optimiz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CHEN Jua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video education in the mobile media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Micro-video” and “Micro-lecture” effecting on the basic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enh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video; Micro-lectur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Effect optimization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着深刻改变。较快的学习工作节奏使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和微内容成为现代人接收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呈现出了多种形式的信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即是信息技术变革促进教育革新。移动网络和数字化终端使得在线移动教育成为可能,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催生出更多的学习方式。

1 微视频:打造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微课程”

移动学习和多终端学习相伴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上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首先需要借助便携可移动的终端,知识的获取往往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可利用学习者的零碎时间来完成。提升学习者的效率,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其次,移动学习还需要依赖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者既能从网络上下载或在线观看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保存学习进度,做到同一平台、同一内容多终端学习。

开放、共享已成为今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共同理念,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领域,网络资源成为全球学习者自由获取学习素材的重要途径。网络存储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学习本身也在寻找着栖息于主流平台的新方式。互联网经过Web1.0至Web2.0的发展,到如今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MOOC,微课等平台成为网络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新方式。

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需要开启思路,建立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由此提高学习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专注。在当前的教学资源中,视频或FLASH是常见的内容形式。但碍于网络流量以及移动学习的条件限制,长度在5-20分钟的微视频深受中国的学习者欢迎。

针对这一变化,国外的教育者提出了微型学习的观点。Theo Hug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1] 林德纳 (Lindner) 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热莺臀⑿兔教宓男滦脱习。 [2]

微型学习的出现与前述媒介终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的微细化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微型学习提出和发展,微视频这一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对象。

微视频的内容短小精悍常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的内容取材吸引受众。“微”字意味着容量小,却同时强调了制作细致、内容隽永。微视频的内容涉及要求定位准确,思想价值高,且要采取合理的叙事结构。微视频的制作则可通过PC、手机、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此外,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YouCam,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均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录制、编辑视频。

将微视频作为教学形式可追溯至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片断性内容的教学录像短片。2005年,随着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出现,可以使微视频搭载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用户可任意下载、观看及分享视频短片,这一新的内容分享方式迅速风靡全球。之后,针对微视频形式的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研究兴起,2007年,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创立,这一网站率先把中小学不同科目内容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内容形象生动、制作方法简便的微视频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微视频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对教育的革新作用开始深入影响人类传播和吸收知识技能的路径。

2 微课程:善用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微视频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与 TED 教育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运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探究。由此微课程成为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以微型学习理念为理念的新型课程。2008年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建设网络“微课程”五步骤:(1)树立课程内容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 10~15 秒的介绍或总结;(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 1-3 分钟时间音频或视频;(4)设计微课课后拓展练习;(5)上传微课至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术界,亦有学者将“微课程” 出现的雏形追溯至 1993 年由美国Leroy A. 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 1995 年英国T.P. 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ture,OML)。[4]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搭载网络平台,没有将授课内容进行共享和广泛传播。

当前的微课程,更多地体现为依托云计算,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作为新型课程类型,微课程即可独立于常规课程,也可于常规课程深度融合,适应更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在自媒体繁荣的环境中,微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者是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学生、教育爱好者、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制作或是接受培训。

与常规教学课程融合时,微课程的建设是体系化和结构化的。微课程可以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但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微课程”是强调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倡导优质的学习内容与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中只要是体系化、结构化、知识点内容完整度高的微视频集合都可以视为微课程教育。

在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大学计算机教育一直应需而变,因势而生,计算机教育不仅成为各类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而且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学科支撑,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成为各类网络课程和教育平台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以微课程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育模式

从微课程教育的设施条件上来看,我国部分省市从中学起便开展了电子书包、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验,促使社会关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变化。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所具有的内容海量、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在计算C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视频成为完成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3.1以微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精良的微视频重视学习情境、资源和课后延展。学习情境可由问题出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实景出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如何制作PPT为例,在学习制作PPT之前用30秒左右的时间介绍PPT对于未来学习工作帮助,能很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情境,使视频富有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吸收微视频内容的重要方式。

3.2以微课程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近,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点拆分成微内容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勾连知识点,引导不同层次学习者运用资源,担当好导师的角色。

3.3以微视频组合形成自主学习资源库

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种类多,专业课的学习针对性强,基础课程则事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素质。随着大学生日常使用网络频率加快,搜索引擎、手机阅读、在线课程成为大学生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优秀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习惯。一云多端,方便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待学库和已学库。体系化的微课程使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存储学习重点,提前学完所有课程。

3.4以微课程教育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转而要求基础课程教师建立或选择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更易结成共同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 众多的网络“微课” 中,教师可以受到启发。有些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记录和呈现这一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成功的微课制作中,必定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文字、 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

3.5以微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章节中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上传至个人自媒体或专业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留言等待教师解答,或实现学习互助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则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介绍知识难点。在判断学生的自学水平后,教师也可以将拓展性的学习素材制作成丰富的微视频。

介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善用微课这一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延展至课堂外,使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作为一种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主题精悍、目标明确的新型教学技术,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值得广泛使用和借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需要教师在构建教育平台、微视频制作、设计任务、引导启发等方面精心设计,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Theo Hug. Microlearning: 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Introductory Note) [A]. Microlearning Conference 2005 [C].Australia,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7):12.

[2]Martin Lindner, Peter A. Bruck. 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第4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对策搭建

中图分类号:TP311.138-4

1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目标分析

作为一门面向对象可视化、数据处理精确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在目前的信息资源开发领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其为经济和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和重视[1]。由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具有上手快、容易掌握、实用性强等等特点,在目前教学课时设计的比例上大幅度提高,并且课程网上教学及辅导的趋势逐渐加深。根据实践经验可以发现,《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目标由浅入深主要涵盖了理解和界定相关概念、熟练运用表格数据进行操控、深层次的进行VFP编程、掌握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以及学会面向对象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提升思维创新能力、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性的开发数据库管理程序[2]。

2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教学及辅导的不断深入,《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从目前《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来看,主要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大都缺乏一种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上的有效反馈,平时测试不够重视。教学评价系统不够精确,导航缺乏足够的智能性和完备性[3]。第二个方面体现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缺少一种灵活、多样化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模式,无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调动学习的兴趣,在个性化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服务上暂时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具体对策搭建

3.1 网上教学及辅导方法构建

对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方法的构建,最核心的是要以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4]。经过长期的网上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网上教学及辅导中具有很大的效果。很多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时,由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原因,很难对于抽象性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长期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效果[5][6]。而案例分析法能够巧妙的将知识构建融入到事前设定的情景模式中,通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谈论、质疑、反思中去,实现对问题本质导入认知。

3.2 网上教学及辅导具体对策搭建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网上教学及辅导模式[7]。首先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具体化的情景模式,作为案例教学色素材,由基本的概念界定逐步深入到程序设计中。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通过加大对案例的了解,分辨出不同程序设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有了一定程度的适应之后,可以适当的提升情景设计的抽象度[8],增加讨论的难度,这样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网上学习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素材的选择需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落脚点[9]。考虑到网上教学的时间有限性,教师需要全局把控好时间的分配,提升学习上的效率。

另外,对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上,需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实践的时间。对于每一次的网上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余可以按照软件进行操作,提升学生对网上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从而实现提高《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效率[10]。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了,必须要运用网络平台,依靠其强大的声音、文字、图像[11]等等上的处理能力,开展网上教学及辅导模式。本文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从其教学及辅导的目标出发,就当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的具体对策搭建进行阐述,包括网上教学及辅导的方法构建和具体对策搭建两个方面。主要的目的在于为今后《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及辅导提供一个文献的支持,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王浩.面向对象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以ACCESS数据库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222-223.

[2]吕岚.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313-315.

[3]李学刚.加密数据库程序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3):411-412.

[4]陈友明,文贻赛,文海英.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教职教,2010(08):13-15.

[5]许晓红.Visual Foxpro中表格控件设计技巧二例[J].电脑学习,2007(06):333-335.

[6]饶拱维,何文全.在VFP中使用Screen对象定制系统窗口[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02):123-125.

[7]谢运山.利用VFP编程实现流速仪法流量计算[J].吉林水利,2010(01):225-227.

[8]郑建标.基于VFP的网页客户端组件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17):678-679.

[9]晓博.如何使用Foxpro 6.0实现数据库文件间的更新[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09(01):545-547.

[10]黄国盛,周小清,梁平元.VFP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法学习[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1(06):223-225.

[11]杨幸,张银明.基于面向对象的VFP在MIS研制中应用[J].电脑学习,2011(16):1333-1335.

第5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管理智慧 工作效率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自由度有多增加,空闲的时间和走动的空间远远大于普通中学,这也给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效能和正常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灵魂与核心人物,其管理智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纪律性和学校成绩的好坏,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职班主任必须调整自身的管理策略,提升自身的管理智慧,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

一、学会引导,转变观念

班级是有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对班级的关键和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都有些敬畏班主任,并且学生一般认为班主任就是班级的家长,是一家之主,所有的班级事情都需要班主任,都离不开班主任,其实这些思想是不对的。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级应该是学生自治管理的集体,班主任只是起着沟通学生与学校之间信息,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作用。传统的观念,认为班主任就是班级的管理者,他们对班主任的依赖性较强,班级是班主任的班级,自己只是班级中的一员,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始终处理弱势群体,处于被动地位,这时候班主任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大家之“家”,班主任只是班级的服务者、协调者和组织者,要引导学生在班级里面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做一名自觉性较高,行为较为规范的中学生,同时要敢于承担班级责任,具有班级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维持秩序,规范管理

维持秩序应该是班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最起码不能让班级陷入混乱。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之初,应该就属于维持秩序的状态吧,对于“班级管理”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还处于“应付”阶段:忙于传达学校和学生科的通知、要求;忙于对违纪的个别同学教育、谈话;忙于在各种活动中帮学生组织、策划。但到头来,效果依然不明显,我忙学生也忙,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付出了大量心血、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班团干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威信不够,学生还不能自觉遵守纪律;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班级凝聚力不足。班主任在其中不应该只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而是应该“抓大放小”:重在确定班级的目标管理,并在目标的引导下,逐步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一支既能联系班主任,又能团结同学的班团干队伍,指导班团干开展工作,正真做到班团干来自同学,又服务于同学。师生努力,使班级管理科学、规范、有序,并将班级带入“形成习惯”的阶段。

三、注重德育,突出品德培养

做事先做人,班主任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要突出学生道德的教育和品德的培养。对于中职生来说,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就是中职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佳,道德水平不高,造成他们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一定要突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素质,并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有益于优化班级的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需要班主任言传身教,班主任要身先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做一名高尚的人,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时,班主任要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通过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另外,班主任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此随着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必然得到极大的改观,反过来又会优化班级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效能。

四、防患于未然,注重前瞻性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尽可能抑制潜能中的负面成份,减少负面成份显露的可能性;或当负面成份萌芽时,班主任要及时预测、发现并积极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

学生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应坚持以下三点:(1)加大对骨干学生的奖励力度,树立身边的典型,营造小环境下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观念。(2)对学生纠正偏颇行为及时肯定,树立每一种改正都是进步的观念,允许学生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改正者通报表扬。(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求知识、求锻炼上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周六、周日及每天下午两节课后的业余时间,多搞培训,多开展活动,使学生不致百无聊奈、无所事事。

目前的中职学生,总体素质相对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较薄弱,但是他们希望独立、渴盼就业的心理愿望却很强烈。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班主任,我希望她们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能掌握一技之长,能安身立命于社会,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主题性强、互动交互性好、应用面广泛。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等。由于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看法尚不一致。事物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没有既定的不可变性。笔者认为微课就是在适当微型的学习时间内使用的高效的数字学习资源,即“微型教学视频课程”。

早期的微课建设主要是为了打破传统单一化的资源,突出围绕某一个特定知识点,进行多种资源整合。后来,将对微课的认识提高到“微教学活动”并重视微课的应用与研究。这种结构性变化,强调了微课模式在交互式动态环境中具有开放性、变化性的,而不是静态不变的教学资源模式。

2 高职院校互动教学中的微课模式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沿袭了传统教育体系模式。尤其在高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教学尤为重要,但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互动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时代潮流。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注重与相关专业行业相结合,在微课建设中应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教学与学习平台。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立、教学平台搭建、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任务布置等方面,都可以为微课教学模式奠定良好得基础。

3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职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中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注重自由性与开放性,“微课”模式能够使高职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达到“师生互动”“个性化课程”“生生交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叉学习”等多维互动教学与移动学习方法,完成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新转变。注重交流与应用是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微课模式通过集中展播、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新的流媒体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过程的完善与补充,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云教育理念。在微课教学的实际应用中,针对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可以从教学与学习的两个角度来分析:

3.1 从教学角度:建构学习平台,以微课资源特点设计教学

从微课资源设计为出发点来构建微课平台,一是基于已有课程资源,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制作短小精悍的视频学习教程,二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和多种方法开发具有创意的新型微课资源。微课学习平台应该解决传统学习方式同信息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终身学习、随时学习等方面的矛盾。微课资源的设计一方面要突破时空的限制,保证学习者在任何学习空间、任意学习时间都可以发生;另一方面资源设计要讲究灵活性与个性化,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3.2 从学习角度:创建学习情境,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是微课教学的受众即主体,微课模式从形式上创建了一种泛在学习模式,让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终身学习变得可行。高职设计类专业的学习注重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专业技能、市场及运作经验。从学习的角度创建适合情境、突出开放式教学优势、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以个性化学习方式为依托,根据每一类学习者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同时在平台中提供支持与答疑服务随时帮助调整学习进度,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微课模式在高职艺术类专业互动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是一种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针对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际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项目实践为依托的微课学习模式和以移动学习为目标的微课学习模式为主。

4.1 以项目实践为依托的微课学习模式

高职设计类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设计人才为目标。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引导进行校企合作,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学生以完成项目作为驱动力进行学习。在微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以项目实践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在进行视屏课程资源视屏设计制作时,除了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还可以多引用实际操作项目,让设计类专业的学习更具实践性和情境代入感。

第7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D470 [文献标识码] B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各校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模式”[1]。《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2],在“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微课作为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3],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3]等特点,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翻转课堂恰好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4],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一、概念界定

(一)微课

微课教学的热潮始于“可汗学院”的教学微视频。国内学者对微课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微课是“教学视频资源”[3]、是“以为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5]、是“微型的教学活动”[6]。简而言之,微课是“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7],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配有文字、PPT、教案、教学设计、练习等教学资源,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创建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学视频能否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知识学习,对课上的知识内化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核心环节。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为微课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两者的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卢海燕(2014)探索了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彭敏(2014)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写作主要是指应用文写作,旨在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岗位要求,这与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传统落后

高职英语写作多数采取的仍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课上教师讲解写作方法、进行范例解析,课后学生模仿范例练习写作、教师批阅。这种模式主要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二)教学资源单一匮乏

高职英语写作课堂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着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应用脱节、资源数量巨大而优质资源匮乏、现有的教育资源形式还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等问题”[3]。学生通常依赖于教材内容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缺少优秀教师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也没有围绕某一写作主题设计的课件、练习测试、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教学资源包。

(三)评价体系滞后笼统

学生递交作业后,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保证能够及时修改,反馈存在滞后性。另外,教师也只能凭主观判断从整体上给出评价,考核方式比较笼统单一,没有从词汇、句型、语篇、语法等各个角度给予评价,不利于学生从单项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水平。此外,教师是学习的唯一评价者,学习同伴及家长无法参与评价。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笔者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出以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流程

下面,笔者将以手机英文广告写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上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1.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材料、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微课视频、素材课件、测试练习、学习任务等教学资源包上传到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收到推送的通知后,自主学习微课视频,记录难点及疑点,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登录国外购物网站,搜集与手机相关的英文词汇,各学习小组由组长统计后,发送给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的知识传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

2.课中。教师播放一段英文情景对话的微课视频,引出手机英文广告写作的任务。然后教师将此任务分解成词汇、句型、格式三个活动,为写作做好准备。首先,教师将学生事先搜集的词汇添加到flash游戏数据库,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轻松掌握词汇。接着,学生通过复读听写软件,记录国外经典英文广告中的句子,借此熟悉英文广告的句型特点。最后,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的阅读理解练习,提炼出广告语篇的格式特点。以上三个活动,帮助学生消化课前通过微课学习的写作理论知识。

接下来,学生登录批改网写作平台,按照教师的写作要求,完成手机广告的写作任务。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分别对各小组进行辅导。完成初稿后,学生点击提交,并根据系统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作业。教师在听完学生展示之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两大重要问题:英文标题不够凝练及广告语言缺乏魅力。随后,教师通过英文广告写作技巧的微课,从词汇、语音、修辞、句型四方面,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初稿。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拓展活动:制作手机广告海报及为中文手机广告视频配上英文。

3.课后。教师登录批改网写作平台,对学生完善后的作文进行人工批阅,主要从词汇、句子、篇章结构、内容相关性等四个维度,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作文,并且可通过教学平台答疑板块向教师提问。随后,学生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手机广告海报。另外,通过视频配音软件,将修改好的广告词,为手机广告配音。然后,各小组将完成的海报及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打分评价,学生也可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最后,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意见。

(三)特色创新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并非用来强化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控制教学视频的进度、提出问题、与同伴交流,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网络开放课程平台,探索一条新型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共享之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将本校名师的精品课程开发成开放性的微课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开放、优质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可以选用国内外慕课平台、微课大赛网站上的优秀微课视频,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将教师从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个性化指导上,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评价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师、学生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习同伴。评价的对像不局限于作业或考试,还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写作学习表现、成果展示、课后拓展作品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而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批改网会从词汇、句子、篇章结构、内容相关性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对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拓展作品,教师和同学也会从语法、语篇、创意、总体效果四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创建信息时代高校学堂”[7],创建教师发展新生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改革传统学系方式、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性教学评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在此模式下,借助批改网等信息化手段,写作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与教师、同学共同协作的社会化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S].2009(10)

[2]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S].2015(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2

[5]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与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0

[6]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7]桑新民.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高校微课发展报告[R].北京: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6:7-12

第8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新闻伦理的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托,由于多数成果的理论研究专长,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说教的痕迹,因此,新形势下的新闻伦理教学内容要想更好地服务新闻实践,必须进行新的构建,其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理论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构成基础。“伦理”和“道德”是新闻伦理学的“元理论”。伦理有一整套的体系架构。新闻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除“新闻伦理”的提法外,类似的还有“媒体伦理”、“传媒伦理”、“媒介伦理”等提法,这几种名称经常混用,这种混乱导致对新闻伦理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界定上产生分歧。如有学者把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学者把新闻伦理理解成新闻传播的伦理,讨论的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厘清这些理论认识的分歧有利于调整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界定,新闻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方面应该没有实质性不同。基础理论共识是学科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新闻伦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观察新闻史不难发现,新闻法(规)的发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几乎并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发展失衡时就容易产生新闻伦理问题,进而引发对新闻法的讨论。由此可见,新闻法规也是新闻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道德和新闻法规是新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对新闻伦理学历史发展的曲解,结果会更难理解现实的新闻伦理困境。

    3、新闻伦理问题:新闻道德失范实际上,新闻传播实践关注的是一系列伦理问题,关注的是客观、公正、责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新时期新闻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即新闻道德失范。所谓新闻伦理问题,主要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了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需要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新时期的新闻伦理问题与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业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公正、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隐性采访、以及“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鉴于此,新闻伦理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新闻道德失范,新闻伦理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处理以上的道德失范问题。新闻伦理学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门解决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学问。新闻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践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实践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和热议。新闻传播实践遭到质疑意味着教育目标要有所调整。

    4、新闻伦理问题的治理: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失范造成新闻伦理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将之总结为四个“矛盾”:新闻行业的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者的自由传播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平衡之间的矛盾。新闻伦理缺失就意味着必须进行治理,新闻法规则是主要的治理应对之策。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新闻伦理学教学的核心应围绕媒体在实践中引起伦理争议和产生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通过选取案例进行讨论,努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延伸”。

    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是指以课堂的案例教学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等教学中广为采用,新闻伦理也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改变新闻伦理教学中教师讲解教材的传统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这一点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上文的教学内容,笔者实行下面的课堂策略:首先,教师把新闻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时间原则上不超出25分钟,讲授这部分内容要少而精。其次,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版块,即新闻伦理发展史论、新闻伦理实务、新闻法规实务。这三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开始后,由教师主讲史论,然后由学生提问,进行答疑,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二节课由两名同学各自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规实务角度,举例阐释案例中新闻伦理缺失或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如“周克华案”中媒体对其母采访报道中伦理缺失,包括最近的“复旦室友投毒案”等都可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讨论内容,这个环节约需20分钟。就演讲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或困惑,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交汇碰撞,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通过这种交汇,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5分钟时间,由教师点评,与学生的讨论形成再次交汇,这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两个“延伸”“两个”延伸是指课前与课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两节课的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深化。教师要精心布置和策划。在课前,教师和学生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对教师而言,应站到新闻伦理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尽可能掌握新闻伦理学科的全面知识,以深入浅出地完成理论讲解的任务,还要能对三个主题中学生讲解的两个部分进行有效点评,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而言,只有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准备越充分,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同学和老师的收获就更大。在课后,发言的同学将自己演讲的PPT和相关的材料发到班级的群共享中继续交流探讨,对没有听清的同学进一步释疑解惑。教师课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将自己的新见解传到QQ空间和学生继续分享,充分利用现代的互动媒体进行便捷的交流。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新闻伦理学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现代法治观念。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中心,有助于学生理解新闻道德的原理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新闻伦理素养与新闻法治观念。笔者通过几年的“一个中心,两端延伸”的教学方法实践,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9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听力;自主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在教育应用中的飞速发展,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现成文本内容在师生间机械位移)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而言,随着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的大规模扩建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它应用网络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语音实验室自主进行听力学习,这种新兴的听力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一、自主教学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自主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外的很多学者早就对它进行了界定。Little(1995)将教师自主界定为自主的职业行为能力,体现在他们对于自己教学工作的个人责任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认知,并善于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McGrath(2000)认为,自主教学包括“自我管理的行为或发展”以及“不受他人控制”。Aoki(2000)提出,自主教学涉及“个人教学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能力、自由及责任”。也就是说自主教学是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中心目标,以服务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而对教学各环节进行选择和整合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自主教学中的“自主”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进行选择和整合的能力,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

自主教学主要基于以下三大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后教学法理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潜力和个体差异,重视的是人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本主义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帮助学习者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袁平华,2006:16-20)。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中心;二.学习情境的重要性;三.“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四.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总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后教学法理论中Kumaravadivelu(2001)的理论最具代表性,该理论是一个以教师自主性为核心的三维系统:具体性、实践性和可能性。简而言之,具体性表明了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展示了教学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可能性阐释了社会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以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后教学法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创新型自主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的潜能发挥,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观点的个性化。

二、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听的技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班级人数多,教师任务重的情况越来越凸显,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和听力教学手段已很难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英语水平。另外,即使是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这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催生了新的变革(邱能生,邱晓琴 2015:75)。2011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技[2012]5号)。在这样的信息化大环境下,迫切要求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者开始针对听力自主教学这种创新型模式进行大量调研和实证研究。

三、大学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成,移动学习,慕课,多模态教学等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不再只局限在课堂上,那么如何上好大学英语听力课,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学就成了教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于角色换位的大学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能够让学生换位扮演教师的角色,教师担任“导演”的角色,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不仅体现教师主体的参与(即教师自主),而且包括具体的教学行为(即教学自主)。教师自主包括教师的行为能力、教师的发展能力以及教师的行为和发展(Smith 2005:38-54)。教学自主包括课程自主和一般教学自主,前者针对课程计划层面,后者指的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决定等(Pearson 2006:47)。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随着学校无线wifi的全面覆盖,多媒体语音室的投入使用,学生对于英语的输入已经变的无处不在,而自主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听力教材中可学习的价值所在,而老师要深入到学生对教学材料的学习和处理的过程,形成一个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的良性互动。笔者所担任的课程为听力教程,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丰富主题内容的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和原声影碟等多媒体资源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更有利于他们多看,多听,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使其逐步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也在要起到帮助学生进行选择鉴别材料,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制作适合自己学生英语水平的音频,视频,从而达到学生和教师双方受益的自主教与学的资源库。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实现了素质教育,它在高等教育阶段具有普适性,值得教学者推广使用。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的外语教学以其多样化的媒介、多元化的选择的特点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输入”,也让学习者自主选择教材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成为可能。大学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能够更好把自主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自主教学的责任感,让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在日积月累的“输入”过程中形成很好的“输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那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占的主导地位,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指导和积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和国际接轨,和时代需求相适应,也是大学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总之,大学英语听力自主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培养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04).

[2]Little D.Learning as Dialogue:The Dependence of Learner Autonomy on Teacher Autonomy System[J].System,1995,23(2).

[3]McGrath,I.Teacher autonomy[P].In B.Sinclair,I.McGrath and T.Lamb(eds.).Learner Autono-my,Teacher Autonomy:Future Directions[M].London:Longman,2000.

[4]Pearson,L.C.& W.Moomaw.Continuing validation of the teaching autonomy scal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1).

[5]Smith,R.C.Teacher education for teacher-learn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2005(29).

[6]关晓燕.英语教师自主教学“四大板块”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7]邱能生,邱晓琴.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效果评估及改进方法之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04).